回覆列表
  • 1 # 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沒有人回答,我就拋磚引玉,引那些專業人士出來解說,那是因為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認知越來越客觀了,李鴻章是亂世之能臣,只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他和曾國藩一樣是晚清時期的中流砥柱,都是幹實事的人,只是李鴻章生不逢時,成了背鍋俠,人們就把簽訂不平等條約的責任全部扣到他頭上,這是不公平的,要知道他身後是一個沒有能力再戰病入膏肓的大清,誰去談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光靠嘴硬是沒用的,像慈禧太后敢對好幾個國家宣戰行的通嗎?當然歷史人物有他時代的侷限性,我們也只是事後諸葛亮,我感覺李鴻章已經盡力了,只是無力迴天,需要後來的偉人來收拾殘局,完成建國大業。

  • 2 # 閒閒的方糖

    不是開脫,評價歷史人物要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不能上帝視角張嘴就來。李曾左這些漢人士大夫太難了,當時的情形內有韃子外有紅毛,中國已亡,他們能保住中華不亡並把火種傳下來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 3 # 半身不俗的歷史

    歷史呢,誠如胡適所言,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子,應該沒人敢說他一定知道。

    歷史的特性之一,就是那些明明已經死去的人,那些明明已經過去的事,他們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停的變化。

    所以,洗白、抹黑,這樣的說法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一說點太平天國哪裡不好,就是汙衊,一說點李鴻章的正面,就是洗白。

    與其這樣說,不如說,是在儘量接近真相。

    這些歷史還並不遙遠,有很多史料可查可看,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的干擾,想盡量接近真相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但是,歷史又總是在意識形態下形成的。

    甲午戰敗後,大清派人去日本談判,但被日本拒絕了,伊藤博文說,只有李鴻章來才有得談。

    日本人開口就要賠三億兩,李鴻章說能不能少一點,伊藤博文說,你只有同意和不同意兩個選項。

    一個狂熱的日本激進分子希望繼續打下去,開槍刺殺李鴻章,李鴻章面帶血跡去見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慌的一批,他生怕大清終止談判繼續幹——日本甲午一戰國力基本耗盡,也無力再戰。於是連忙賠禮道歉,並主動減掉一億兩。

    李鴻章發誓從此再也不踏足日本國土,幾年後從海外回國,需要在日本換船,李鴻章就是不願意上岸,最終在兩艘船之間架起木板,老人家顫顫巍巍的走了過去。

    1900年,慈禧太后瘋狂的向十一國宣戰,結果被打的一塌糊塗,列強又說必須李鴻章來談。

    《辛丑條約》簽訂後沒多久,李鴻章終於倒下了,在嚥氣的最後一刻,俄國公使還在請求(逼迫)李鴻章簽字。

    說李鴻章以權謀私、貪贓枉法,不算為過,但說他是賣國賊,這就有點冤了。

    幾十年後的那個瘋狂的年代,李鴻章被掘墳挖墓,挫骨揚灰,這無論如何都是不應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刑法中“以上”、“以下”包括本數,這個案例該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