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8
回覆列表
  • 1 # 米伯農場

    [機智]水稻施肥的原則是,全層施肥和全面施肥。

    全層施肥是指,在犁耙水田的同時,施用基肥,使肥料均勻地攪拌進入耕作土層,同時注意不能讓水田串灌和跑水,這樣才能使肥料施入土壤中,不致於流失和揮發。

    全面施肥是指,氮磷鉀等多種元素,因地制宜,合理配方施用,目前國內大部分水田,宜高氮、高鉀和低磷,適當補充矽、鈣、硼等中微量元素。抽穗破口期,提倡施用一次磷酸二氫鉀葉面肥。高溫期禁用碳酸氫銨等易揮發肥料等。

    對於山區串灌水田,也可以採取在插秧前重施送嫁肥,返青後,重施一、二次追肥的辦法,以減少肥料溶解流失。

  • 2 # 知我悠悠

    水稻耕地前要使用複合肥做底肥,複合肥肥效長,宜做基肥。大量試驗表明,不論是二元還是三元複合均以基施為好。這是因為複合肥中含有氮、磷、鉀等多種養分,作物前期尤其對磷、鉀極為敏感,要求磷、鉀肥要作基肥早施。

    控釋複合肥在生產過程中採用了包衣、造粒等工藝,肥效緩慢平穩,比單質化肥分解慢,養分淋失少,利用率高,適合於作基肥。一般畝用量為30至40千克。複合肥不宜用於苗期肥和中後期肥,以防貪青徒長。

    複合肥分解較慢,對播種時用複合肥做底肥的作物,應根據不同作物地需肥規律在追肥時及時補充速效氮肥,以滿足作物營養需要。

    一般耕地後保持3到5天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 3 # 湯圓圓的農村生活

    水稻插秧前施用底肥的原則。

      1、增加有機肥。有機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結構,可以使土壤中蓄存的養分充分釋放出來,能夠為水稻秧苗提供足夠的營養。此外,有機肥的施加,還能中和土壤中的鹼性物質,使得土壤有更好的通氣透水效果。常見的有機肥如各類糞肥、圈肥、草肥等,在施加有機肥時還需要注意要充分腐熟後才能施用,避免水稻赤枯病的發生。

      2、化肥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兩者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兼顧了土壤養分的速效性和長期性,達到用養結合的效果。

      3、施如肥料的選擇。建議不能使用含氯肥料,如氯化鉀,特別是重鹽鹼地,以免有害離子增加。有條件的儘可能使用偏酸性、中性肥料,如硫酸銨、過石、尿素、硫酸鉀等。

      4、注意微生物菌肥的施用。透過多次時間表明,增施微生物菌肥可以抵制有害病菌,減少水稻病害的機率,同時在施加微生物菌肥之後可以減少其他肥料的成本投入,增加利潤效益。最主要的是微生物菌肥可以合理改善土壤板結、鹽鹼化,平衡pH值,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對於水稻的生長十分有利。

      水稻插秧後的施肥要點

      插秧後7天左右,新根開始生長時,要追施返青肥,施肥量要根據地力而定,一般每畝施用尿素5千克左右。返青後進入分櫱期,分櫱肥要以氮肥為主,一般施肥量為10千克尿素。分櫱肥要早施,否則會引起水稻徒長。

     

  • 4 # 鄉村歐

    水稻施肥前要先灌水5--7釐米.然後施肥.施肥後儘量5--7不排水,不串水.缺水可以隨時補水.

    稻田施用尿素6天后放水可以,不會流失很多養分. 稻田施肥不僅要保量也要保質,首先應該明白水稻需要什麼營養,缺多少補多少,既節約了成本也保證了水稻所需要的營養.水稻正常生長髮育所必須的營養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

    如果是一季度和雙季度,現在要放水.因為現在正是結穀子的時候,沒有水.它結的不籽實.要保持田中有水.等穀子,快要黃了的時候,就要把水全部放掉.

    水稻田除草劑,要求5~7天打,這時草剛萌芽,容易殺滅,你本應種下打藥,覆水再施肥料.現在讓它自然落幹再打,肥水不能放跑.給個採納.

    秧田施肥以後,田裡的水最好不要放走,特別是施用農家肥,如果一定要防水,最少也要等十天以後.但如果給秧田加水,有兩三天即可加水

    無核黃皮果的吸收根大多分佈在樹冠滴水線內外約40釐米處,為了便於肥料吸收和引導根向深度和廣度生長,施肥多在樹冠滴水線附近.速效化肥宜淺施,有機肥宜早施深施,施肥方法有以下幾種:環狀溝施,穴施,放射狀溝施,條狀溝施,全園撒施,灌溉式施肥,根外追肥.幹施化肥一般每株施複合肥75-100克,或尿素50-75克.

    不串水隨時可補水.串水田施肥後5天補水,缺水嚴重3天補水.

    不串水隨時可補水.串水田施肥後5天補水,缺水嚴重3天補水.

  • 5 # 吳玉香

    答,水稻耕前施底肥間隔幾天放水不蒸發?這個提問是不是考驗寫三農的人哪?還是提問者根本不是種田人哪?若是考驗也可告訴你,我們從種田開始沒有見過水稻耕前施底肥,然後間隔幾天放水的這種做法。若是你根本就不是種田人提出此問題,那我們也就不必回答,浪費時間,說了也沒用?

  • 6 # 三農話語

    謝謝你的提問,水稻耕前施底肥是指田還沒有翻耕以前,將肥料直接撒入大田。我們這裡都是在插秧或直接撒播前十天左右將大田灌水翻耕,保持水深進行漚田,在臨近插秧或直播時平田,平田的時候將複合肥撒入田中作底肥,忌用尿素類肥料,因為這類肥料被土壤吸收慢,容易揮發。施肥後-般3天左右肥料就會沉澱被土壤吸收,如果需要放水,肥料也不會流失。

  • 7 # 過客老邵

    水稻耕前施底肥絕對可以施,隔一天就可以放水了,因為你在耕作時,那個渾水的泥漿,馬上就把肥料沉壓固定下來了。我們都是這樣在育水秧的,把稻種撒下去就放水曬田,至到田面有裂澤。再說肥料也是有習慣性下沉的,莊稼更好根追著生長去吸收。在免插秧的撒播田,也是施耕機下地前撒下底肥,然後播種放水,沒有收成不好的稻子,只是谷價傷農的。

  • 8 # 蟲子音樂

    一般廿四小時後都沒關係的,因為耕前施的底肥已經和泥土混合滲在泥土中,只有少部分在地表面,經過廿四小時溶解沉澱,放去表面水肥料不會走失。所以間隔廿四小時即可放水。

  • 9 # 昭子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如果剛剛施用肥料後就下雨放水,肥料是一定會流失掉一部分的。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肥料在下田以後,肥料的大部分養分都會溶解在水中,這個時候放掉多餘的水就會有一部分養分隨著水流失掉。

    肥料下田後會有一個慢慢溶解、沉澱的過程,如果這個時候碰上雨天,雨水落入田中相當於進行了攪拌,並且稻田也會有流動的水,這個時候養分就在水中擴散開了,沉澱不下去,放水的話肥料會跟著流失。

    現在很多南方地區已經進入了雨季,雨水開始慢慢增多,那麼該如何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天氣預報,多多觀察最近的天氣動向,儘量選擇連續的晴天進行施肥。一般肥料下田一天以後,再下雨對肥料流失的影響就會很小。

    可以先觀察稻田的水位情況,如果水稻葉片沒有被淹沒,可以適當等12個小時左右再進行放水;如果葉片已經被淹沒,則等不得,可以先少量放水至葉片漏出水面,12小時候在進行放水。

    即使正常情況下,水田肥料的利用率也不高,大部分肥料的利用率都在40%以下。化肥下田後有揮發性、有陽光蒸發、有跑冒滴漏現象,所以即使不下雨,肥料也會流失一部分。所以肥料最佳的施肥時間應該是光照強度較低的下午5點以後,夜晚溫度較低也利於肥料的沉澱吸收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0 # 農村白芸

    關於水稻耕前施底肥間隔幾天放水不蒸發?我的回答如下:耕地前把底肥如農家肥施在田裡,浸泡3~5天再進行翻耕土地,便泥肥混合均勻,再耙平就可以直播或者移栽秧苗了,這時肥料己經沉澱被土壤吸收了,放水也不會蒸發。

    合理 放水:看稻田的水位情況放水,如果水位不高,天晴也不用放水幾天就曬乾了,也不用擔心肥料的流失。要是下雨天要放水也不要緊,肥料也流失不了,早己沉澱被泥土吸收了。

  • 11 # 家鄉的甜美

    水稻耕前施完肥放水進田要看什麼地方

    水稻耕前施肥後一般要五到七天就可以放水進田,我們這裡都是先進水。栽完秧後三天後施肥

  • 1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稻田耕前施底肥間隔幾天放水,的確有可能會造成肥料中的氮元素出現一定的損失情況。而且。這種底肥的施用方式在黑龍江的水稻種植區也比較常見。雖然說這種底肥施用方式不科學,但是黑龍江的稻田面積比較大,從減輕工作量和降低勞動難度來說,也是無奈之舉。

    1、旱揚肥。在黑龍江地區,題主說的這種底肥施用方式叫做旱揚肥。之所以會這麼做,就是為了減少施肥的難度。黑龍江的稻田採取秋季翻地、曬垡的方式來管理,春季施底肥的時候田面滿是翻耕的土垡片,不放水在稻田中走路尚且有難度,更何況是補充水層了呢。而且,水稻的底肥用量比較大,一畝地的底肥用量動輒十幾公斤,揹著幾十公斤的肥料走在滿是水還不平整的稻田,難度可想而知。這幾年,從國外引進了拖拉機牽引的草坪施肥器,極大的減輕了施底肥的工作量。所以,現在黑龍江墾區的水稻種植區採取旱揚肥的稻農數量少了很多。只不過,由於大部分的肥料顆粒施在土壤的表層,在光照、風的作用下,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肥料中的氮元素的損失。因此,這種做法並不是很科學。

    2、水揚肥。這種方式現在在黑龍江地區比較普遍。冬季翻耕的稻田,在春季放水之後再施用底肥,隨著底肥的施用跟進稻田的水整地作業,將撒施的底肥耙入土壤的深層,讓肥料在土壤的深層逐漸的溶解、釋放養分。從肥料的利用率來看,水揚肥的方式比旱揚肥的肥料利用率高一些,在肥料損失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這種水揚肥也有一定的限制,就是施肥之後需要儘快的水整地,否則一些暴露在空氣中和撒施在水中的肥料還是會造成一定的養分損失。所以,從科學施肥的角度來講,水揚肥的做法也不是很科學,只能說與旱揚肥相比有一定的改善。

    3、側深施肥。側深施肥是從日本引起的較為先進的施肥技術,在高速插秧機的插植臺加裝側深施肥系統,在水稻移栽的同時,將肥料施在秧苗根系側方3-5釐米、深5釐米的位置,利用田面泥漿的淤合作用把肥料封閉在泥漿裡,讓肥料在泥漿中逐漸的溶解、釋放養分。側深施肥施用的肥料,與表層水分接觸的機會少、養分隨水的損失少、肥料利用率與前兩種方式相比要高一些;而且,由於肥料是呈線狀施在秧苗根系的兩側,更有利於秧苗根系的吸收。所以,使用側深施肥的地塊在移栽之後可以不施返青肥;

    再者,側深施肥都是使用專門的具有緩釋和控釋能力的複合肥料。肥料在泥漿中溶解的速度慢,肥效持續期相對比較長,很多使用側深施肥技術的稻農會在移栽之後不追施櫱肥和穗肥。單純依靠25公斤/畝的複合肥,就能滿足水稻全期生長對養分的需求。

    所以,想對比來說不管是旱揚肥還是水揚肥,與側深施肥相比都有一定的劣勢。只不過,側深施肥對插秧機有一定的要求,價格方面較為昂貴,現在也僅僅是在黑龍江墾區進行大面積的推廣。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13 # 老農說鄉村

    水稻耕前施底肥間隔幾天放水不蒸發?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水稻耕前施底肥,容易蒸發,放水後不但不蒸發還有利於土壤對底肥的持有,問題應該是水稻耕前施底肥間隔幾天放水不流失,才符合邏輯。

    下面就順著這條思路來分析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貌似簡單,其實很複雜;因為它取決於的土壤的持肥力和土壤中水分多少的問題。不弄清這兩個問題,只盲目的問水稻耕前施底肥間隔幾天放水不流失,顯然是不能達到理想的施肥目的。

    第一,土壤的持肥能力大小,決定了水稻耕前施底肥流失的程度。

    細心的農民會發現一個問題:有的田塊施加少量的化肥,農作物就能豐產,有的田塊即便施加了大量的化肥,產量也不盡人意,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有些田塊每年的施肥量不斷加大,產量卻逐年降低,這種現象讓很多農民困惑不解。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卻涉及到土壤持肥力的問題。

    大家知道,化肥施加到土壤中以後,並不是直接被農作物吸收,而是有一個被土壤吸附,再轉化為可被農作物吸收的細微顆粒,儲存在土壤的中,農作物的根系接觸到這樣的土壤後,才能被吸收的過程。土壤吸附化肥的多少和儲存轉化細微顆粒的能力就叫做土壤的持肥能力。

    有的田塊施加很少的化肥,農作物就能獲得高產,原因在於這樣的田塊有機質含量高,持肥能力也強,除了本身養分豐富外,施加在土壤中的化肥絕大部分都能被土壤吸附,並轉化成可供農作物吸收的微小成分儲存起來;而施加了很多化肥,農作物依然不能高產的田塊,原因在於這樣的田塊,幾乎不含有機質,也就是說土壤的持肥能力極差,雖然施加了大量的化學肥料,絕大部分都揮發掉,或者隨著雨水流失掉,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土壤吸附,土壤中沒有充足的養料,滿足不了農作物的生長需求,農作物的產量自然就很提高。

    如今,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幾乎不施加土雜肥,這也是農民種地投資逐年增加,收入卻有減少趨勢的原因之一。

    再回到上面的問題。如果土壤的持肥力差,不論是水稻耕前施底肥間隔多長時間再放水,都會有大量的肥料流失掉,相反,如果土壤的持肥能力極強,只要施加的化肥融化後,被土壤吸附,就會很少流失。這裡面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土壤的含水量的問題。第二,土壤的含水量,影響化肥融化的速度,從而導致化肥流逝的程度。

    在一定溫度下,施加到土壤中的化學肥料融化速度的快慢,取決於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也就是說,土壤對施加的化肥完成吸附的時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土壤的含水量的大小;土壤中含水量大,化肥溶解的速度就會很快,三五天內,土壤就會完成對化肥 吸附任務,相反,如果土壤中的含水量很小,化肥需要吸收足量的水分才能夠溶解,被土壤吸附,這個時間就會很長。

    所以,水分大的田塊,施加化肥後,三兩天放水,也不會有多少養分流失;而含水量低的田塊,無論放水早晚,都會有大量的化肥流逝。這也是農民們為什麼栽種水稻,大多固定水板以後再施肥,而不是耕地時 ,沒放水之前就施肥的原因。

    水稻耕前施底肥間隔幾天放水不流失,涉及到土壤持肥能力,土壤中水分的大小,等問題,這些問題綜合考慮,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而弄清這些問題,對一個普通農民來說,很困難,倒不如採取傳統的方法,放水以後再施肥,省心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中怎麼複製潛影盒?有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