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望觀真一
-
2 # 方胖的遊戲世界
你好題主,碧蹄館之戰,是明軍以弱擊強的一戰,此戰中明軍出動了兵馬約6000人,而日軍出動了兵員人數為43,000人。雙方在碧蹄館一戰中並沒有哪一方為決定戰局的勝利者,據稱明軍損失越1000-2000人,日軍損失2000-6000人。但也有資料顯示,此戰為伏擊戰。日軍欲意伏擊李如松部,結果李如松率軍5000多人成功突圍,陣斬倭寇數千,如果根據此資料來說那麼李如松這一戰屬於以少勝多。
為北韓戰爭結束之後,神宗皇帝力排眾議,將李如松一路晉升為遼東總兵官。為了報答皇帝的恩情,他在日後的戰爭中表現的應該非常踴躍。
果不其然,在萬曆26年,韃靼入侵,李如松仗著自己兵強馬壯,肯定想要以堂堂天子之師,來個以少勝多,直搗黃龍。盡斬敵寇於陣前,獻敵酋於京師。可惜他也沒有想到,曾經的虎狼之師已經垂垂老矣,面對日本的步兵,戰績不俗的明軍輕騎,面對騎兵為主的韃靼人,只能浴血奮戰,以死來報皇恩。要不說李如松,有些拖大,目中無人,求勝心切。這和多年以後孟良崮的張靈甫,又是驚人的相似。
-
3 # 織夢行雲616
李如松能力很強 但是也超級驕傲 瞧不上那些蠻夷 所以陰溝翻船了,他不死 早期應該會滅了建州大野豬,早期不下手,他能力不如建州野豬
-
4 # 何法師456
與日本一仗,明日兩國都損耗過大,日本一直韜光養晦到明治維新才緩過來。但明朝還有其他的強敵,一直在作戰沒有機會停下來了修養,最終經濟下滑,後勤跟不上,內部崩潰了
-
5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你好,我感覺李如松沒有忘記當年在北韓中伏的事情,他征戰多年,戰場經驗豐富,而且戰死的時候也是年富力強,應該是被手下出賣,所以落入了對方的埋伏中,英勇戰死,令人惋惜。
首先說碧蹄館一戰,由於身為客軍,缺乏必要的情報手段和基礎,明軍和日軍都對方的真實態勢和實力兩眼一抹黑。而相對明軍身為進攻方的遠道奔襲,日軍作為防守方有著足夠的時間和手段進行部署,兵力上明軍也完全處於劣勢,所以戰場上明軍的三千人對日軍三萬主力兵團,戰敗是沒太大懸念的結果。
1593年12月,李如松被封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1597年,李如松任遼東總兵官。1598年4月,韃靼侵犯遼東,李如松率三千輕騎追擊,與當時與數萬的韃靼騎兵浴血奮戰,結果在此戰役中陣亡,卒年五十歲。
李如松的戰死,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是當時李如松率領3000輕騎,是輕敵之舉,結果遭遇埋伏戰死。二是李如松是被人出賣了,當時李如松率領3000輕騎是為了偷襲敵軍,所以當時李如松帶領的人中有人洩露了此行動。
按照《明史》的記載,當時李如松當時之所以僅僅帶領3000輕騎是因為想偷襲的,而且李如松經過壬辰戰爭史詩中最驚心動魄的碧蹄館大戰後應該更加小心謹慎,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李如松的計劃被敵軍知道了,而最有可能洩密的人就是李如鬆手下的一個外族投降者李平胡。
-
6 # 江湖小曉生
明末最聰明的軍閥,肯定是李成梁了。他在鎮守遼東期間,制衡女真,培養子嗣。所以當他下臺以後,本應該是成為眾矢之的的他,卻沒有遭到萬曆皇帝清算,這是為什麼?很簡單,因為李成梁的兒子們個個都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沒有李成梁就沒有努爾哈赤和後來的滿清帝國,李成梁在扶持努爾哈赤的同時,也在不斷培養自己的孩子。
他一輩子有9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楨,四子李如樟,五子李如梅,六子李如梓,七子李如梧,八子李如桂,九子李如楠。
前五個兒子,全部都是手握重兵的總兵級別的將領。這些兒子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長子李如松,因為他最勇猛,也是最可惜的一個。
血戰碧蹄館,李如松勝負並沒有定論。李成梁在作風上雖然有點問題,但是他培養的幾個兒子,每一個都是驍勇善戰之輩,可以說是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尤其是在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之中,平定蒙古哱拜的寧夏之戰,和抗擊豐臣秀吉入侵北韓的北韓之役,都有李成樑子嗣的蹤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
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二十七日再進師。北韓人以賊棄王京告。如松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圍數重。如松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官軍喪失甚多。---《明史》
北韓之役中,最艱險的,當然是碧蹄館之戰。萬曆21年,明朝的偵察騎兵在漢城郊區的迎曙驛和日軍部隊爆發激戰,這一戰明軍獲得大勝。
漢城的日軍總部得知訊息以後,派遣了一支36000人的軍隊趕往戰場,將明朝的偵察騎兵重重困在碧蹄館之中。他們認為這支不足3000人的偵察騎兵,就是明朝的大部隊。
被包圍的明軍副總兵是查大受,他原本是李成梁的家丁,此刻已經成長為一位驍勇善戰的猛將。他帶領的這3000人馬,全都是明軍中的精銳。查大受在碧蹄館與日軍主力進行鏖戰,但是兵力差距的確不小。這個時候李如松又帶領2000人馬前來助戰。雙方在碧蹄館打了一天一夜,日軍誤認為這就是明軍主力,因為戰鬥力實在是太強悍,所以只能匆匆撤離。李如松彙報的戰爭結果是,明軍陣亡264人,而日軍被斬首167人。可是真實的情況要比彙報的慘烈得多。有資料表明,明軍陣亡一千多人,而日軍是三千多人。雖說明軍在斬首數量上,似乎佔據了上風,可是這一戰卻被公認為明軍的一次失利。李如松作為這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到底有沒有對這場戰爭做出過總結呢?
李如松是如何戰死的?在北韓戰場上,李如松打出了氣勢,這場戰爭最終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豐臣秀吉恰好病死了,日軍徹底退出北韓。
李如松回來以後,被萬曆皇帝加封為太子太保,此後萬曆皇帝更是力排眾議,將李如松封為遼東總兵,相當於是繼承了父親的志向。
言路復交章力爭,帝置不報。如松感帝知,氣益奮。明年四月,土蠻寇犯遼東。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明史》
萬曆26年,韃靼南下侵犯遼東,李如松這個時候已經是遼東總兵。他帶領3000人馬,就衝過去跟數萬韃靼大軍決戰。
相同的人馬對決,在碧蹄館的時候,也是三千對數萬,這次也差不多。可是這次李如松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李如松的大軍大敗而歸,李如松本人也在這場戰役中戰死,年僅50歲而已。這麼來看,其實李如松並沒有吸取碧蹄館之戰的戰爭教訓。
碧蹄館之戰能夠僥倖獲勝,其實主要是因為明軍內外夾擊,加上人數在不斷增加,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明軍人數已經增加到了9000人。
可這次完全不一樣,韃靼擁有數萬大軍,而李如松只有3000人馬,被人家重重包圍以後,還沒有援軍從外部給他們開啟一個出口。
李如松戰死的訊息傳到了萬曆皇帝耳中,萬曆非常傷心,給了他各種追封,甚至為他立祠祭奠,可見李如松在萬曆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李如松自大冒進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劇。我們一直在為李如松爭取,認為碧蹄館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李如松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完成了這一戰。
可是在當時來說,這一戰在明朝內部,卻紛紛認為是戰敗的。當時明朝大臣們對李如松的評價是,李如松想要建立蓋世功勳,所以就帶兵孤軍深入,結果才造成了碧蹄館之敗。
當然了,很多人不願意聽到壞話,只想聽好話。那麼當然還是可以解釋為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如松在這一戰中,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李如松是個驍勇善戰的猛將,所以他打仗總是輕敵冒進。他認為自己很勇猛,所以常常喜歡帶著輕騎在戰場上衝殺。
在對付韃靼軍的時候,李如松依舊還是這麼個德行,終於再次中了對方的埋伏,在碧蹄館幸運逃離,卻沒能在這裡有如此的幸運,這才葬身於此。
總結:李如松的死,是大明王朝的遺憾。李如松的職位非常重要,他是遼東總兵。不僅要防備蒙古的進攻,也要防備逐漸壯大起來的努爾哈赤。
其實李如松和努爾哈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不錯的。畢竟李成梁當年非常照顧努爾哈赤,有些史料甚至認為,努爾哈赤是李成梁的義子。
有李成梁這麼一層關係在裡面,努爾哈赤和李如松簡直就是兄弟一般的關係。而且李如松作戰勇猛,在明朝後期很少能看到這種既忠心,又勇猛的猛將了。
參考資料:《明史》
-
7 # 信陵小司徒
(一)將門有將 得無愧乎?
大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九邊遼東鎮總兵董一元歷任,總兵官職務空缺,對於如此重鎮,廷議再三推舉人選,可是另的大臣不解的是,當朝天子萬曆卻遲遲不做決定。
不久後,中旨竟然直接下達,原來萬曆皇帝對於遼東總兵官這一職務早已經心有所屬,就是剛剛從北韓戰場得勝回國的大明將星李如松。
對於萬曆如此人事安排,朝廷言官交相勸阻,可是萬曆一一回拒,就一如從前保護李如松那樣,就此,李如松走馬上任遼東總兵官,並且,李如松得知萬曆對自己的信任,更加是:
“感帝知,氣益奮”。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一心報國的李如松,恰恰在這一次任上,馬革裹屍,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四月,韃靼部土蠻進犯遼東,李如松決定趁機率軍三千,遠出邊塞,搗毀土蠻部老巢,可是,卻最終因軍中叛徒出賣,走漏訊息,導致大明三千鐵騎並李如松在渾河一帶被韃靼土蠻部三萬餘人包圍,最終,李如松力戰而亡,壯烈殉國!
事件得聞天子,萬曆悲痛異常,因為,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李如松這一次竟然又真身犯險,因為早在五年前,李如松便是經歷過一次這樣的驚心動魄。
(二)血戰碧蹄館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李如松剛剛在平壤重創日軍精銳小西行長部,取得大勝,當天,大明副總兵查大受三千騎兵作為偵查部隊,在漢城郊區與日軍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明軍奮勇衝擊,大敗加藤光泰,斬首頗多,隨即展開了對日軍的追擊。
此時,得知訊息後,本就打算伏擊明軍的日軍總部,立刻調兵遣將,隨即,日軍第六軍團主力,並第三第九軍團一部,共計約三萬六千人,在日軍第六軍團小早川景隆的帶領下,日軍先後趕到戰場。
轉瞬之間,查大受所部三千大明鐵騎被日軍合圍,可是明軍將士毫不退縮,利用機動性與強大的戰鬥力,併火力壓制,硬生生的與日軍三萬六千人血戰一晝夜而不落下風,但是明軍傷亡也在逐漸增多。
二十五日,李如松與自己的副將楊元,各自率軍一千前後加入戰場與日軍血戰,戰鬥慘烈到李如松都是被日軍猛將十時連久近身攻擊,但最終,在明軍的奮力衝殺下,日軍各部出現敗退現象,最終倉皇撤退回到漢城。
此戰,明朝官方戰損資料為,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但實際上來說,此次遭遇戰,不管是規模還是戰損,亦或是影響,都要超過這個數字。
據現在保守估計,此戰,明軍傷亡至少千餘人,日軍傷亡則至少三千人以上,這是有所根據的,因為此戰過後,日軍第三第九軍團戰鬥補充人員高達6286人,碧蹄館血戰中,日軍猛將小野成幸、十時連久、池邊永晟、安東幸貞、小川成重、安東常久等全部陣亡,這樣一來,碧蹄館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碧蹄館遭遇戰,足以給李如松的冒進上了一課,可是,為什麼有著這樣的經驗教訓,李如松還是要遠出搗巢呢?
首先、這是當時遼東邊將盛行的戰法。從董一元到楊鎬,再到李如梅等人,遼東邊將在面對各部落進犯的時候,或是打擊各部落的時候,大多采取趁機偷襲各部老巢,也就是釜底抽薪這一戰術,可謂頗有戰果,對於一向敢於軍事冒險的李如松來說,這樣的戰法,他一定會採取。
其次、遠出搗巢,符合當時的實際軍事環境。當時,土蠻部按理來說,後方一定空虛,李如松率領三千鐵騎前往偷襲敵巢,逼迫土蠻部不得不揮師救援,從而解除遼東的邊境危機,是有著相當的作用的,所以這樣的部署恰恰是主動出擊,或者說在戰場上爭奪主動權,因此,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這種打法,無可厚非。
其三、叛徒出賣,洩露軍機按照李如松的戰前規劃,本該萬無一失,更加之碧蹄館之戰的經驗教訓,李如松此次出擊,一定會相當慎重,可是,他為什麼還是會落入埋伏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叛徒出賣,導致軍機洩露,他的一舉一動都掌握在了敵人的手裡。萬曆年間著名的火器專家趙士禎的《神器譜》收錄過一篇叫《恭進合機銃疏》的奏摺,其中對於塞外降卒的不信任溢於言表,為了讓皇帝信服自己,更是有著這樣的一段記錄,是為:
“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洩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國有墜將覆軍之辱,伊誰致之?”
這也就是說,李如松的馬革裹屍,實際上是因為他的手下一個叫做李平胡的人的出賣,才最終導致了李如松的戰歿,這種說法,也很是合乎情理,受到了後世的認可。
-
8 # 阿徐說
李如松被蒙古韃靼圍攻戰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他大義輕敵;另一種則是說他被外族投降者背叛,導致訊息洩露被圍。
那麼明朝一代名將明明已經吃過一次虧了,真的會忘記曾經自己建功立業損失慘重的碧蹄館大戰(中國軍隊敗給日本,雖然又贏了回來),走上自己的老路麼?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李如松
碧蹄館血戰首先來介紹一下碧蹄館血戰,這段歷史前半段稍微有點不光彩,後半段卻振奮人心。
公元1593年,明朝偵探軍(大概3000兵力)和日本先遣軍在漢城郊區迎曙驛相撞,兩方立即爆發了戰鬥,由於雙方兵力都不多,再加上實力差距,所以明軍大勝,日軍逃亡。
隨後逃亡的日軍將情況彙報至頭領,而因為這個軍隊戰鬥力爆棚,日本則以為這就是明軍當時的主力部隊,於是集結了三個軍團將近四萬大軍奔赴前線,包圍住了這支部隊。李如松和副將得到訊息後,兩人各自又帶領了2000騎兵支援。這場人均差距高達10倍之多的戰爭持續了25日,最終以日軍慘勝告終。而日軍戰勝後,卻大肆吹噓打退了10萬“明軍鐵騎”的進攻。
而明軍這次的戰敗堪稱大明的恥辱,日軍佔領當地後,建立了一個糧倉,李如松得知訊息後,夜間親率數百勇士偷襲,一舉燒燬了日軍糧倉,最終逼得日軍退軍。
李如松 劇照
李如松之死公元1598年,韃靼進犯中國遼東地區,李如松奉命出擊,率了三千輕騎就出發了,結果在消滅韃靼先遣部隊後,被韃靼數萬大軍包圍,再次陷入了曾經和碧蹄館相似的危機。
可惜這一次運氣卻沒有站在他那一邊,儘管李如松三千人捨生忘死,卻依舊扛不住韃靼部隊的輪番圍攻,最終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
一代名將於50歲結束了自己的戎馬一生。
李如松 劇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曾經已經被數萬日軍所包圍,又再次被數萬韃靼軍包圍,究竟是傷痛不夠輕敵所致,還是行程被洩露,而被包圍。我更願意相信是後者,因為我相信一個威名赫赫的老將,是不會重蹈覆轍的。
回覆列表
李如松之死的兩種說法 一、輕率出兵中伏戰死 這種說法,也是常見的一種,即《明史》李如松部分中所說的土蠻進犯時,李如松犯了冒險主義的錯誤,輕率騎兵直搗其老巢,結果中伏力戰而死。不過這一說法也存在爭議,因為按照《明史》的記載,李如松應為出奇兵偷襲敵軍,而且李如松經歷了碧蹄館之戰後,應該更加警惕,怎會無故中伏。 而相對來說,第二種明朝著名火器專家趙士禎的《神器譜》中所收錄的一篇他寫給皇帝的奏摺中的說法就更加合。 二、叛徒出賣而死 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禎的《神器譜》收錄過一篇叫《恭進合機銃疏》的奏摺,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議使用合機銃,文中提議增強武力,改進火器。再說一些將領“專以雙糧厚賞,招養夷丁,驅我華人,為虜奴僕,辱我族類,餒我士氣”趙士禎勸皇帝與其花費錢糧安撫異族諸酋,“不如置我前據利器”,“醜類狼子野心,養之不惟貽患後日”。其後,便舉例說明異族之患:“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洩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國有墜將覆軍之辱,伊誰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餘可知矣”也就是說李如鬆手下的一個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敵軍洩露了訊息,才導致李如松戰死,雖說《神器譜》的記載不是官方的,但還是比較合理,可以參考。轉載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