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清風一笑醉江湖

    頭暈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還是中氣不足,或者是血壓過高或過低造成的,根據中醫辨證論斷我們可以從人體的重要穴位入手,按摩百會穴,風池穴,風門穴來調節。

    由於頭暈的原因很多,最後建議一定要先行到醫院進行確診後,再進行選擇性按摩會更好一些兒!

  • 2 # 麒力中醫整骨

    長期頭暈可拍x光,你會看見第二頸椎橫突是否向前後移,或拍一個張口位,看看頸椎縫隙是否變小或不等不均勻卡壓了血管造成眩暈。

    還可以把枕後肌群的筋膜鬆開,一般都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扭曲導致,遠端的肱三頭肌是禍首,由於扭曲,導致整條頸肩手筋膜系統牽拉第二頸椎就會眩暈。

    穴位按摩效果短暫無法根治,太陽穴和合谷足矣,但無法治本還是找專家治療。

  • 3 # 中醫老楊

    下面幾個穴位對於頭暈有很好的療效:

    你可以經常點按,最好是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鐘。

    1、關衝 “關”指關口,為出入之處;“衝”指要衝,氣血旺盛,故名關衝。 位置:位於無名指端,尺側爪甲角旁1分處。 主治:頭暈、頭暈目眩、咽喉腫痛、頭痛、目赤、小兒消化不良。2、人中 具有增強大椎的作用(配素髎效果更佳),故名人中。 位置: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處(素髎在鼻背下端之鼻尖處)。 主治:暈厥、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精神病、小兒驚風、口眼歪斜、脫肛等。3、內關 “內”是和外相對而言,“關”意指經氣由此而出入,故名內關。 位置: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二寸(三橫指)兩筋間。 主治:暈厥、心絞痛、胸脅痛、胃痛、嘔吐、失眠、眩暈、妊娠惡阻。4、湧泉 “泉”原指地下出水,這裡指足底;“湧”形容水從下而上噴出。穴為腎經“井”穴,是脈氣湧出之處,故名湧泉。 位置:在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處。第二、三蹠骨底間,足心凹陷處。 主治:頭暈、目眩、頭頂痛、咽喉痛、高血壓、精神分裂、小兒驚風、腎虛牙痛。 5、十宣 “十”指雙手十指指端;“宣”指宣散,該十穴可宣散風熱之邪,故名十宣。 位置: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遊離緣1分處取穴。 主治:頭暈、昏迷、高熱、中暑、咽喉腫痛、指端麻木。

    建議:頭暈目眩主要是由於氣血過度消耗或氣血執行不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後,興奮性降低。

    指導意見:對築賓,風馳,風府,百匯,太陽,翳風,頭維等穴位進行有效的按摩,可以緩解肌肉疼痛及緊張狀態,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解除頭暈。

  • 4 # 胡辰

    悟空的諸多提問皆多垃圾,然此條利醫利患,姑且大致一說,大凡學醫者,內科難,獨門易,眩暈一門,當分氣血虛實而論,非獨一穴位而行,強求穴位者,當屬頭腦頸項穴位皆快捷,中醫論穴位分井,熒,俞,經,合,,,四肢穴位者,井穴在手足指末端,如井之噴泉,多治實證,急症,熒穴者如井之滿而噴,治則次之,俞穴者如井之滿而未噴,繪整合股,可瀉可補也,經穴者,如水之成而會流經過此處,合穴仍水流成股會流入海之合意,明此經脈穴位之妙,則醫者可隨心隨病而治,非一穴一位可立,穴位亦有補瀉之手法,無論眩暈或它病,可據氣血虛實,十二經脈,何經之重輕,施補瀉之法既可,因論太複雜,明理者去悟,悟空之後而實,則醫道之大胸懷備已,,,

  • 5 # 小兒健康驛站

    長期頭暈是需要引起重視的,首先明確是什麼原因導致頭暈,一般頭暈的原因分為以下幾點:

    (1)脫水,出汗太多,吃的喝的不夠或者生病均可造成脫水,沒有充足的體液,血液體積下降,會使大腦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引起頭暈。

    (2)藥物副作用,一般的降壓藥和利尿的藥物,因為藥效太強,可導致血壓降低太多,讓人頭暈,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調整劑量,或者換另一種藥物就可以了。

    (3)血壓突然下降,當我們突然站起來的時候,自主神經系統幫助機體調節血壓的變化,如果起的太急,或者年紀大了,血壓一時間調整不過來,就會造成大腦頭暈,如果暈的很厲害,最好迅速蹲下,停頓一下再漸漸站起來,情況會好很多。

    (4)低血糖,當血糖不足,機體每個系統啟動儲備模式,儘可能少用能量,大腦也啟用這個模式,讓你覺得頭暈或意識模糊,這時候吃個糖,喝杯果汁就能緩解。

    除開以上問題引起的頭暈,是可以透過穴位按壓緩解的。

    穴位按壓方法

    1.按摩印堂穴,印堂穴位於兩眉連線的正中間,按摩時將種植放在印堂穴上,用力按10次,然後再順時針揉20-30圈,逆時針重複一遍即可。

    2.按摩神庭穴,按揉方法與印堂穴一樣,按壓這兩個穴位可以很好的消除頭痛頭暈,恢復大腦活力。

    3.按摩太陽穴,太陽穴就在眼角邊上,有個窩,揉穴的時候要注意由輕到重,最後揉到有酸脹感就行。

    每天堅持按5-10分鐘,就能很好的緩解頭暈問題,同時長期頭暈的話,也要注意睡眠和飲食,特別是要注意休息,不可以長期熬夜。

  • 6 # 想吃老牛的嫩草

    1.天柱穴

      以拇、食兩指,在頸後部斜方肌上方的天柱穴作拿捏動作,來回拿動各5~10遍,每日早、晚各一次。本法對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頸椎病引起的頭痛,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合谷穴

      合谷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肌肉豐厚處。手法以拿捏、點按此穴,有明顯酸脹感為度,每次10~15遍,每日2~3次。本法俗稱“拿虎口”。如能經常拿捏、點按此穴,具有清利頭目、緩解各型頭痛。

      3.印堂穴

      將兩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陽穴上,以食指內側屈曲面,由正中印堂穴沿眉毛兩側分抹,雙目自然閉合。手法以輕中有重為宜,每次做30遍以上,每日2次為度,本法古代稱“分陰陽”潔,抹後感覺頭清目爽,具有消除頭暈目眩、減輕頭痛之功效。

      4.內關穴

      內關即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按摩者用拇指端按摩內關穴,左右交替,按摩時先輕後重,直至有酸脹,麻木感後,再按壓五分鐘,直到嘔吐為止。

      5.風池穴

      風池穴為頸後枕骨下與乳突下緣相平,大筋外側凹陷處穴位。 按摩者用拇指食指指尖扣住雙側風池穴,指壓後按摩2分鐘,便會頭腦清醒,解除眩暈。

      6.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後髮際正中上7寸,相當於頭頂與兩耳尖連線交點處,按摩時,範圍要遍及後勁部,肩膀等區域內。 需要注意的是,平時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等疾病,眩暈時不要用按壓方法按揉頭部。

      7.心俞穴

      用食指和中指按壓心俞的左右穴位,可以治療因血液迴圈不良所引起的眩暈症狀。 心俞穴位於兩側肩胛岡內側緣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點為第3胸椎棘突,再向下數兩個椎體,其下旁開1.5寸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如何評價周揚青的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