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花榆莢

    這是膽小懦弱的反應。你小時有過這樣的經歷:嚴厲的父親,經常愛批評人的老師,貧窮的家境,這種經歷會讓你經常否定自已,不肯做回自己,在日常行為中,不提出自己的要求,應和別人的要求,同時兩個人,習慣於走在後面,弱勢自己的地位。

    認識自已膽小害怕的原因後加以訓練改善:

    其次,要學會提要求,人與人對等,別人要求你做事,你敢於提出要求,保持獨立人格。

    最後,要由弱勢地位變強勢,有意與別人平行,公眾面前要大聲說話,主動提出觀點,學會參與,學會與對方對視而談,平時正視前方走路,建立內心強大的自我。

    望能幫到你!

  • 2 # 康乃馨LOVE淨心

    從你的問題中可以感受到,你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迴應:被關注、認可、鼓勵、欣賞。因為害怕得不到,因而控制自己,不去表現,不去發聲。

    這種“怕得不到而不敢”的應對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學觀察發現,七歲之內原生家庭的養育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心理基石。如果出生後被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三歲之內給予充足的安全感,被父母肯定、讚美,告訴孩子他很重要,並且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模範、認知,這樣孩子長大後,就有勇氣和力量和外在的關係相處和探索。

    如問題所說,如果在小時候不能很好的得到父母的肯定,甚至是批評和指責,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感覺,不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會猶豫不決;如果父母經常給予的是不清晰的迴應,孩子也會迷茫、不知所措,從而不敢發聲。

    現在已經長大,要做的工作就是自我成長。過去是無法重複或改變,不去抱怨和指責父母,因為他們已經在自己的世界裡盡力做到了最好。想要成長,就回到內在來工作。面對自己的各種清緒、感受、想法、念頭,誠實的認可他們的存在,給予接納和理解。當這些不舒服的感受都回到平靜裡,你再去面對外在的世界,能順暢的表達自己,也不會去和別人要認可。

    如何做到呢,簡單的方法就是替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用第二人稱“你”出聲說出來。以害怕為例,可以這樣說:“你很害怕,你害怕當你說了以後,對方會指責你、否定你,會批評你。好的,你為什麼這麼害怕啊,可以告訴我嗎?”。就像和一個小孩子聊天一樣,把他想說的話都說出來,說到無話可說為止。

    當你不再難受的時候,對於如何和別人表達、互動會有一個不一樣的判斷。

    祝福你。

  • 3 # 舒蘭心理

    看來你的內心是有聲音想表達的,這種“想”就是一種力量,只是你的表達似乎被一條“防線”攔截,那麼,它攔截的是什麼呢?又如何調整呢?

    當別人沒有迴應,或者回應不夠理想的時候,可能就會擾亂你的情緒。同時,我們也發現那麼多發言的人,他們也不一定就得到了別人的迴應,但他們不太在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選擇什麼承擔什麼

    選擇談戀愛就等於選擇了要在親密關係中受傷,但也體驗了愛與被愛;同理,選擇發言,就等於選擇了不被迴應的可能性,但也創造了“被看見”的機會。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發言,你可以漠視我的發言,但我要捍衛我發言的權利!

    選擇的背後,一直都有承擔。

    不迴應也是一種迴應

    迴應我們發言的各種方式中,沉默只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對方不迴應讓人猜想,猜想會帶來不確定感,是否這個“不確定”帶給你不舒服的感覺呢?有可能,你需要面對的是內心的“不確定”感。

    不迴應一般是如下原因:

    同意你說的,但受條件所限不方便直接表達;

    走神了沒聽到,或不關心,忙別的事情等中立態度;

    不知道怎麼迴應,對方還沒想好;

    不同意,又不想直接說出來;

    覺得無聊或者時間到了,以不迴應結束。

    所以,不迴應給你帶來的壓力,有可能是擔心別人不同意你的發言,但也有可能是別人沒在意,或其他原因。

    有時候我們可以問問對方,“你沒有迴應,我感到尷尬,你是怎麼想的呢?我希望聽到你的反饋”。

    觀察後再發言

    大家在一個群體裡相處,不管是網路上還是現實裡,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氛圍,都有愛說話的熱情的人,可以多和他們溝通,這樣的人是不太愛用沉默表達自己的。

    反思不迴應

    當出現別人沒有迴應時,我們私下可以思索一下,大致的原因基本也能判斷八九不離十。是自己的原因,下次調整,不是自己的原因,不去理會。想清楚了,該幹嘛幹嘛。

    有這樣幾次反思,我們一定會獲得成長。別人不迴應,又不能讓我們損失什麼,沒什麼大不了,小傷痛是來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的。

    生活,就是一個發言接著一個發言

  • 4 # 文化新思維

    害怕得不到迴應,從而不敢發聲,如何調整這種心態?

    題主並不是害怕得不到迴應,也不是不敢發聲,而是的潛意識裡有“應該”在作祟,你認為你發出聲音,別人就“應該”迴應,很多害怕被拒絕的人都有這樣的問題。

    因為有這個“應該”存在,你可以把你不發聲歸咎到別人的身上,而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你同時也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別人的手上,別人迴應,你高興,別人不迴應,你難過,最後,索性不說話。

    那麼如何調整這個心態呢?

    有人會說,這幾天總是下雨,弄得我我心情很不好。下雨和心情相關嗎?並不相關,畢竟下雨天你不可能所有時間都心情不好,你的心情好壞由你自己決定,而不是由雨決定。如果你因為下雨而把自己搞得心情不愉快,就跟別人不迴應你一樣。

    該圖片由Sasin Tipchai在Pixabay上釋出

    所以你要區別一下,別人回不迴應是別人的事,跟你沒關係,別人也沒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一定去迴應你。

    如果你期望別人積極迴應你,那麼你就需要學習如何溝通,如何加強人際關係,用更多的方法讓別人能夠關注你並回應你。

  • 5 # 心靈諮詢療愈莉枝老師

    害怕得不到迴應,關鍵是這個害怕,你到底害怕什麼?我做諮詢,不講大道理,只關注你具體問題,針對問題解決,療愈。

    害怕背後就隱藏著很多問題,比如,家裡人對你做的事經常負面評判,批評你,否定你。或者沒有安全感,沒有支援,這都是我療愈的內容,通常這種情況,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就能給你解決一大部分問題。

    關鍵是找到根源性的東西,根挖了,恐懼立刻消失。

  • 6 # 熊貓君劉女士

    有一種遺憾,叫做“你為了避免結果,而拒絕了一切的開始”。

    其實,你內心是充滿了渴望的,但你害怕失望,所以你乾脆就在一開始選擇了拒絕。

    我很理解你,因為我曾經就是這樣的心態,無論感情還是事業,一開始我便會想到所有糟糕的結果。

    而且我會越想越是恐懼。於是為了避免被傷害,我都會選擇離開,這當然也會讓你我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

    後來我才慢慢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不再過度擔憂未來,我更加珍惜當下的歲月,努力的過好眼前的人生。

    一、好與壞如同硬幣的兩面,你想擁有你渴望的結果,前提是你要敢丟擲屬於你自己的人生“硬幣”。

    你也許曾經對某個人怦然心動,但你知道那個人可能會拒絕你,於是你乾脆就把這份感情隱藏起來。這麼看來你沒“贏”的風光,但你也沒有“輸”的狼狽。你內心估計合計著你一點都沒虧。

    但是,人的內心永遠無法做到完全地自我欺騙,你會悔恨為什麼當初喜歡的人沒有勇敢的追求,你會懊惱當時有一份好的工作機遇擺在眼前而你沒有爭取,你甚至會痛苦自己為什麼要背叛自己的初衷。

    而這種感覺會讓你對自我產生強烈的懷疑,到最後你會產生疑惑和矛盾,讓你不得不提出自己的問題,渴望從別人口中知曉一個靠譜的答案。

    親愛的朋友。

    我們都不能替代去過你的生活,你要知道未來有不好的機率也就會有好的機率,既然這是一個機率問題那麼求證它最好的方法就是躬身實踐。

    二、害怕得不到迴應,從而不敢發聲,如何調整這樣的心態,我提出如下建議:(一)建議: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先強化自己的心態。

    要改變行為,先改變心態,不要看都說雞湯有毒但它能飄香大街小巷是有原因的,因為有些正能量的自我鼓勵在一些情況下真的能提升人的主觀能動性。

    建議你先對自己進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回顧一下當時發生的具體事件,你到底是怎麼沉默的,你又是為什麼會有不沉默的衝動的。你需要思考為什麼那個沉默的你在和你的慾望博弈的時候贏的那麼徹底?

    如果可以的話,建議你每天記錄一下自己的認知日記,寫作的本身就在幫助你更好的思考,並且在自我表達的同時給自己精神層面的鼓勵,這對你來說很有必要。

    (二)建議:每當自己怯懦的時候勇敢的推自己一把。不要猶豫不決,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無論結果如何你至少都沒有辜負自己。

    現在如果還來得及,今天就咬咬牙把正事兒給辦了!你要知道你的人生不該留那麼多遺憾,等你年邁的時候你會很惋惜的,與其這樣,不如直接了當的說出來。

    畢竟人生無法重來,時光無法倒流。那些沒來得及說出的話,今天就去表達。不要害怕結果太壞,最壞的結果不是你被拒絕,而是你啥也沒做還難過。

    也許當你踏出這第一步,無論結果,你至少執行了,你會因此而變得更勇敢,內心更強大,而且你不再會遺憾。

    (三)建議:進行心理輔導,你需要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傾聽你,同時,透過專業的自己干預改變自己的認知。

    你現在的困頓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會嚴重影響你的情緒和認知,讓你不能自拔,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由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對你進行心理輔導能夠幫助你早日走出心理困境。

    我們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等重要,萬萬不能顧此失彼。一方面,透過專業心理測評你能夠更好的瞭解自己目前心理狀況幫助你知道自己問題根源所在,另一方面,心理諮詢師也會耐心的幫助你梳理問題排解情緒,使得你的心情不再悶悶不樂,這樣你也能夠積極面對生活。

    三、我們總是會在未知中變得恐懼未來,但未來如何又恰恰取決於我們當下的選擇。所以,我們才不能怯懦。

    希望我們都能在這漫長的人生裡,瀟灑痛快的活在今天,用眼前的付出來為明天美好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地基。

  • 7 # 慕小花

    害怕得不到迴應,從而不敢發聲,我覺得這是一種不自信和自卑的表現。自卑的人就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想調整這種心理狀態,就要先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學會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要有主見,知道做什麼是對的做什麼是錯的。

    一般自卑的人都敏感,做了某件事後很喜歡觀察大家的態度和表情,但我們要知道,不是人人都能照顧到你的心情,如果你要求人人都照顧你的心情,就會活得很累。

    朋友葉子就缺乏自信,婚禮前幾天她準備了豐富的演講,希望自己當天能hold住全場,希望婆家的親戚都誇媳婦優雅大氣,希望讓自己的父母覺得臉上有光。

    第一天司儀沒有給她發揮的機會,第二天倒是給她機會發表演講了,敬完酒她就問朋友講的怎麼樣,大多都說不錯,有一位朋友說聲音太小,不自信。

    葉子當時聽了有些難過,很快就沒事了,因為她覺得自己很少有這樣的講話機會,多講幾次就沒什麼了,這就是她通往自通道路的必經關卡。

    樓主害怕發聲得不到迴應也是如此吧,希望得到誇獎又怕得到質疑和否定,最好的調整方式就是事前做好充足準備,抓住機會講幾次,大放光彩。有過幾次經歷,就會變得自信許多。

  • 8 # 陽光心健心理人

    如果說害怕得不到迴應就不去做,那在人生路上一定會失去很多次機會。

    在職場上,當你有更好的建議,但是你害怕領導否決你的意見就埋在心底,領導看不見你的想法,可能就會耽誤升職加薪的好機會。

    在戀愛上,你遇到心儀的女孩子,但是害怕被拒絕就不敢向她表露心聲,那你會錯過自己喜歡的人,就算是被拒絕了,但是至少自己不會後悔。

    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你害怕未來出現的種種問題,擔心自己解決不了就不敢做出大膽 的選擇,也許就錯過了很多機會。

    我們就不應該羞於表達,而應該積極去表達和發聲,萬事不要想的太多了,有時候想得太多,會令我們不敢邁開腳步去選擇更好的。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敢於挑戰自己。

  • 9 # 語靈零

    發聲和迴應是兩個事,要分清。

    發聲是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迴應是對他人有期待。

    所以,一個是從自己出發,關注自己,一個是從別人出發,期待他人。

    正是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事,造成了你的彆扭。

    其實,我們人就是這麼奇怪,都是用兩個不同方向的路線,期待哪一天能合二為一。

    這是不可能的,分清楚了這些,你就會明白,自己的人生、生命、事情、情緒,一定只和自己有關係,千萬不能和外在有關係。能做到了這些,就是內心強大的體現了。這些困擾也就迎刃而解了。

    祝福你。

  • 10 # 陽光心健微心理

    你這是一種不夠愛自己的表現,愛自己的表現之一就是,內心的安全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給的。第一步,學著真實地去表達自己,先讓別人聽到你的聲音;第二步,再來看別人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迴應你,我也相信,只要你足夠真誠,大家都會對你的表達做出迴應的。

  • 11 # 情感心理學

    其實你這是不自信的表現,或者說甚至有一點點自卑的情結在作怪。有時候,我們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想法了,所有做有些事才情會出現一定的膽怯心理。

    這就像我們在大街上去搭訕一個陌生人,對於自信大膽的人來說非常容易,因為他不會考慮對方是否理睬自己,或者他已經做好對方不搭理他的準備了,不搭理就不搭理,自己又沒有損失什麼。可是對於不自信的人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會先想到的是對方肯定會不理睬我,如果不理睬我,那不就尷尬了。其實事實證明,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你自己多慮了,對方根本就沒有那麼想,甚至可能還希望和你聊天。

    害怕得不到迴應,從而不敢發聲,如何調整這種心態?

    你要想調整好這種心態,不要想太多。同時你必須勇敢邁出第一步,並不斷地嘗試主動找別人聊天。因為只有你嘗試了,你才能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你不嘗試的話,你永遠只能靠瞎猜。當你鍛鍊的多了,你就會看到其實結果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很多人還是非常熱情的。即使是偶爾碰到不願意迴應你的,也沒有關係,不要放在心上。

  • 12 # 陳小俠的劍

    我覺得需要調整的不是心態,而是邏輯。

    你的邏輯:發聲發言的目的是為了的到迴應,或者說沒有迴應的發聲是很失敗的,所以對其非常害怕。

    但是仔細思考,針對一個問題,我們主動發表見解,僅僅只是為了獲得別人贊同的迴應麼?不是的,我們發表自己的見解應該是為了表達自己觀點,讓別人理解接受或者砥礪交流互相的觀點。所以,正確的邏輯應該是,發聲前慎重思考應該如何組織語言才能正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擔憂自己發聲能否得到迴應。

    心態可以調整,邏輯只能靠自己去想通。比如自我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發聲能得到別人的迴應,同時給予自己的最壞的資訊預期,別人不迴應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我更希望你能想通發聲的邏輯,也就是目的,想通了邏輯,自然而然,調整了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後悔遇見某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