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雅格布jacob

    在中國,銀行代表著國家的信譽和權威性,被稱為壟斷性行業一點都不會覺得過分。銀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賺取存貸差,用較低成本的利息吸收存款,再用較高的成本的利息把錢貸出去。

    就這種低買高賣的模式,能做到多大,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銀行就像一個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裡的小子,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盈利能力擔心過,賺錢太多以至於有時候都不好意思說出來。

    還有另外一個外部原因,中國企業在過去常處於全球產業鏈分工裡的低端部分,主要處於製造業這個環節。畢竟當時國力不強,人口眾多,人力成本低,中華民族以吃苦耐勞為榮,價效比奇高。

    於是世界各大企業紛紛在中國設廠,早期來說這是個雙贏的節奏,你的業務成本降低了,我的居民收入、就業率提升了。

    從產業鏈價值來看,美帝企業處於高階製造業和服務業當中,賺走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利潤,而中國一直處於底層,只能拿走低附加值的利潤。

    這就導致中國企業的整體利潤要遠低於美國企業,在這個大環境下,銀行還要吃掉一大半,無疑對中國企業來說,這真的太難了。隨著兩國競爭不斷升級,這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管理層也知道,民營企業是貢獻就業和經濟發展所佔的比例很大,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會有大量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所以大家一直認為,銀行賺錢太多了,必須分一點給中小企業,所以為什麼經常會有政策去扶持中小企業,定向為中國企業降息,就是這個原因。

    但舊的利率傳導機制是有問題,並不是一直降息就能解決問題。

    扶持資金在空轉,銀行也沒有辦法

    我們上面說了,銀行作為間接融資機構,責任就是收集人民群眾的小額閒散資金,再集中貸款給企業,讓社會上的錢流動起來,提升資金融通的效率。

    銀行的盈利模式是賺取存貸差,這當中還要覆蓋掉運營成本和壞賬風險,什麼是壞賬?就是那些貸出去卻收不回來的貸款,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說白了就是貸款的企業利潤實在不高,還不起錢。

    銀行是個高槓杆的行業,它既要提防流動性風險,也要去控制壞賬的風險。所以有時候,銀行的錢是不敢借給企業的,因為它們行為壞賬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資金是有成本的,除了必然的風險準備金外,其餘的錢應該儘量拿去放貸,不然會成為“死賬”躺在那裡,企業又不想借,那能怎麼辦的?

    唯有在銀行系統內部流動,大家互相借錢,互相起息,互相吃息差,然而央行放的水,卻沒能流入實體經濟,只能在銀行系統內部空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資金空轉。

    如果一個資金利用率高的市場,沒有空轉,理論上M2的增速理應等於GDP和CPI的增速。(這部分知識在《如何簡單地看懂宏觀經濟,做個人收益最大的事?》裡說過)

    而我們透過資料能發現,2011年之後,M2的增速遠高於GDP+CPI,這就意味著央行印的錢,很大一部分是傳導不過去實體經濟裡面的。

    這會導致兩個問題:

    1、即使資金能順利傳遞到中國企業(實體經濟)裡面,由於中間存在過多鏈條,資金成本已提升不少,不利於企業發展。

    2、資金空轉加大金融機構風險,畢竟銀行系統間各金融機構之間都是互相用信用擔保,只要有一端發生嚴重問題,容易牽扯多個金融機構,產生系統性風險。

    這就是現在的問題所在,實體經濟發展的趨勢和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矛盾。

  • 2 # 思考推理本質

    1.經濟物件研究可以分為三類:人、商品、貨幣

    2.人作用:利用商品中的工具類生產商品,同時消耗商品

    3.貨幣作用:在不同人之間流通將商品從生產者手中流入消費者手中,供應人消費

    4.資金空轉就指貨幣失去了他的作用(幫助商品從生產者手中流入消費者手中),例如炒作虛擬幣、炒作虛擬商品

    備註:貨幣的作用是透過促進商品流通,從而促進生產更多的商品,使得人均消費的商品更多。當資金空轉時,空轉的資金不再促進商品流通,也就不再存進生產更多商品

  • 3 # JRZJ管閒事

    通常理解的資金空轉,就是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而不流向實體經濟。

    實際上資金空轉是資金流轉中的一個“時點”現象。一般而言,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彙集小額資金,形成貨幣資本,然後將其流轉給借款者。

    借款者或者直接用於生產,或者用於消費,最終流向生產商。總之,貨幣都最終流向了實體經濟,轉化為產業資本。但是從一個時點看,資金可能仍在體系內留存,貨幣資金不經過實體產業,從出發點又回到出發點,這是第一種也是普遍理解的資金空轉。

    資金在流向實體之前,空轉只會加速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的膨脹,形成金融產業繁榮的景象。金融機構喪失了最佳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對經濟增長沒有積極作用。即使最後資金流轉到了實體端,但是由於過多的鏈條,導致了資金執行的阻滯以及成本的提高,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除此之外,資金空轉也加大了金融機構的風險。複雜的流轉過程導致金融機構對資金把控能力降低。且其中涉及多家同業機構,如果都以同業信用作為擔保,只要一端發生問題,容易牽涉多個金融機構,產生系統風險。金融繁榮引致資產泡沫也隱含一定市場風險。

  • 4 # 財文推送

    通常理解的資金空轉,就是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而不流向實體經濟。

    貨幣空轉是指比較嚴格的經濟學定義可能是社會融資規模持續高於GDP增長率,即現金流在迴圈過程中跳過了實體經濟這一環,陷入了金融機構間的“自迴圈”過程。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現象,是指國家增發流動性後,現金流只在虛擬經濟即金融行業內流動,並沒有惠及製造業等實體經濟。

    擴充套件資料:

    近年來同業業務發展過快,是造成整個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的源頭。大型銀行從央行獲得低成本資金,並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而是透過同業存貸款的方式進入到城商行、農商行等小銀行,而小銀行的業務合規程度不高,不但放大了資金風險,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效果也有限。

    除了銀監會之外,央行對於銀行同業業務的整頓也未放鬆。央行於7月中旬對外通報了2016年同業賬戶專項檢查情況,指出部分銀行在落實賬戶開立管理與專項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到位問題,個別銀行存在違規問題多、違規程度高,甚至在開戶稽核環節嚴重違規的現象。

    針對央行和銀監會打擊同業套利的一系列動作,監管部門加強金融監管,會對其他商業銀行開展違規業務起到警示作用。與此同時,將使得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萎縮,緩解資金空轉的現象,促進資金流入到實體經濟。

  • 5 # 溯源歸一

    資金空轉主要指資金在金融機構之間迴圈,不進入實體經濟或者不直接進入實體經濟,本質上是經濟基本出現問題後,貨幣傳導路徑斷裂。

    通常資金空轉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同業存單和同業互買理財產品

    大行資金充足,但是風險偏好較低。在經濟下行週期中,銀行放貸帶來的潛在風險高於同業存單和同業理財互買。大行為了控制風險,小行為了獲得資金,兩者一拍即合形成資金空轉。

    比如,疫情期間,央行放水給國有六大行,六大行不見得就全部、立刻馬上貸款給中小微企業,但是大量資金又不可能讓其睡大覺,於是就低利率貸款給城商行或者農商行,既然大行知道風險,那小行同樣知道,於是小行將帶來的資金購買收益高於成本的理財產品,這樣就形成了資金空轉。

    2、銀行委外

    銀行委外指的是銀行將自營或者表內、表外的理財資金委託給非銀行機構管理,而非直接將資金投向債券或者信貸,流入實體經濟。

    比如:很多基金專戶資金,2015年槓桿牛市中的優先順序資金等。

    3、投向非標資產

    銀行透過信託計劃、資管計劃等方式投向非標、股權、房地產等受限的領域,實現規避監管限定投資範圍、降低風險資本計提、繞過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的效果。

    綜上就是資金空轉的主要形式,供參考。

  • 6 # 小黑看財經

    資金空轉簡單來說就是資金在金融領域內流轉,而沒有流向實體經濟。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上市公司透過IPO後,拿到了不菲的融資,但是這些錢原本是讓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或者加大研發力度的,最後很多企業卻拿這個錢去買了理財產品。銀行定存,錢沒有用到精神、生產中去,這就是資金的空轉。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貸款轉存、銀行委外、票據套利都是這樣的資金空轉行為。

    在受到疫情的影響下,很多企業都拿到了政府的貼息貸款,利率低到只有2.5%左右;但是很多企業因為種種原因卻沒有把錢拿去再生產,而是選擇儲蓄,現在大額存單還多銀行的利率都在4%以上,這一存一貸,躺賺2.5%,也不要花費什麼成本,這就造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央行公佈資料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8.07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元。說好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到來,老百姓報復性儲蓄卻提前到來了;說好的復工復產,穩增長,穩就業,結果企業儲蓄也增加了。目前的經濟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資金的空轉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方面不缺錢的企業透過貼息、低息貸款做套利;另一方面缺錢的企業拿不到錢,融資成本過高。銀行對於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因為考慮到風險,通常需要抵押物,而很多中小微企業是不具備多少有價值的抵押物的,這就造成了這些企業很難拿到貼息、低息貸款,正常的經營生產活動受到資金的限制,無法正常開展。

    綜上所述,資金空轉簡單來說就是資金在金融領域內流轉,而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資金空轉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利。

  • 7 # 加熱的可樂

    這幾年,金融界流行一個詞“資金空轉”。金融空轉暗含的意思是,金融界錢很多,但是這些錢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界轉來轉去。但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並非如此。

    資金按最簡單的模型是從金融機構到達實體經濟,但是實際的金融執行遠遠並非如此,資金從金融機構進入金融機構,再進入金融機構,再進入實體,完全符合金融執行規律,並沒有不 對可言。

    資金從金融機構進入其它金融機構,第一,有的金融機構從事批發業務,有的金融機構從事零售業務。負責零售的金融機構向負責批發業務的金融機構拆解資金(批發資金)是正常的。

    比如中國的郵政儲蓄銀行有大量的存款,但貸款很少,別的金融機構當然就會從它那裡借錢來貸款,比如同樣是銀行,不同銀行資金成本不同,資金成本比較高的股份制銀行想國有大行 拆解資金也是正常的。

    第二,有的金融機構專門負責從市場募資,而有的機構主要負責投資。還有的金融機構主要做兩種金融機構之間的對接,出現兩種機構為一種機構服務,最終機構的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這也是正常的。

    第三,還有一種情況,為了繞開金融監管往往會走通道業務,信託是大家最常見的金融通道。很多銀行在政策不允許投放的領域,往往會使用信託,銀行和信託之間給人一種金融空轉的 印象。其實只是通道業務,金融界很多的通道業務被不瞭解金融執行的人誤認為是“金融空轉”,純屬誤會。

    金融每一分錢都在尋找利益,金錢永不眠,金錢永遠不會浪費它收益的可能,收益的可能最終只能來源於實體經濟,金融不可能自身產生收益。無論經過多少通道,多少層批發零售與拆 借,金融的錢最終每一分都會投入到實體經濟,不可能金融之間互相轉來轉去,不符合金融逐利的本質。

    金融也講分工,不同型別的金融機構,不同資金成本的金融機構,不同風險控制方式的金融機構它們存在分工是非常正常。比如銀行、信託,債券、融資租賃,股權投資基金,它們分屬 於不同的型別,而它們的風險級別也完全不同。銀行最害怕風險,它們會把風險轉接給承擔風險能力更強的信託機構,走信託通道可以由信託為專案做風險承擔。

    現代社會金融分工越來越細,就拿股權投資來說,股權投資包括募、投、管、退。往往募集是一個機構,投資是一個機構,管理又是一個機構,退出時需要更多機構的參與。一個金融項 目做成,往往需要多種金融機構的配合,多種金融工具配合才可以完成。這在不懂金融執行,沒有真正實操經驗的人眼裡很難理解。但這種現象的存在非常合理。

    總之,中國不能被金融空轉概念所誤導。

    有的金融機構擅長資金募集,有點金融機構擅長風險控制,擅長風控的金融機構則充當了銀行和合格投資者的資金通道。而以通道業務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其實是真正有利於,服務於實 體經濟發展的。

    比如一個房地產專案不能透過銀行的風控,但能透過信託公司的風控,結果地產專案先向信託機構融資,信託機構再透過向銀行發售理財產品融資。結果還是銀行的錢流向實體經濟,最 終仍然是金融支援實體經濟,並沒有資金空轉。

    又比如基建專案需要資金找到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又把它做成產品交給第三方理財公司。第三方理財公司再向公眾、合格投資者募集專案所需資金,結果是合格投資者資金透過第三方理 財公司和信託公司進入實體經濟,最終還是進入實體經濟。

    金融機構的每個角色都在獲取它應該獲得的利潤,這並沒有什麼不應當。市場資金源頭要麼來源於市場合格投資者,要麼來源於銀行,這兩種機構資金都是有成本的,都要利息。這些資 金源頭的資金,根本不允許進行資金空轉,因為空轉不可能產生利潤,只有實轉才能產生利潤。

    資金空轉反映的是影子銀行業務的發達,影子銀行業務為什麼突然如此發達?還是因為市場利率太高,銀行給企業貸款風險極大,因為利率越高,企業越難盈利,銀行貸款的風險越大。 也就是說,資金空轉不是資金多造成的,而是資金太少,利率太高造成的。要想真正地破除所謂的資金空轉,必須降低利率,降低所有借貸企業或專案的風險,讓業務迴歸銀行。金融借貸市 場利率越低,金融業務向銀行體系迴歸的越多,所謂金融空轉的空間就會越小,這才是真正的選擇。

  • 8 # 吳何子

    此外,實體經濟也是一個很難界定的概念,與之相比,可能一個“可以取得合理利潤的生產性的投資行為”更合適一些。古典經濟學認為,投資(儲蓄)與消費之和構成了國民收入,就是一國的財富。基於這個模型進一步展開,投資的內涵及主體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豐富,金融機構的出現,實際上是轉化了狹義口徑的居民、企業或者政府的儲蓄變成了企業或者個人作為行為主體的投資。資金的流轉最為簡單的就是由狹義口徑的儲蓄到金融機構再到資金使用者,這是最為古典的、簡潔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資金運轉模式。當然現代金融機構的業務要較這一鏈條描述的複雜許多,但在我看來,應當儘可能的降低閒置資金到達投資領域的成本,這是條件一。

    宏觀經濟學的投資概念更多是一個與“生產”有關的概念,通常我們現在理解的買賣股票、債券等等透過資本投資獲利的行為並不完全是“投資”行為。資金流轉的終點應當是可以產生價值增殖或者說利益增殖的投資行為,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這就是一個龐氏騙局,這是條件二。所謂的“資金空轉”也好,“流動性短缺”也好,在我看來,都與上面兩個條件出現問題有關。更直接的說,是因為資金沒有投入到能夠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個月寶寶能吃油菜香菇麵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