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急,有沒有朋友幫幫忙
7
回覆列表
  • 1 # 真理再現人間

    I《傳統科學與實證科學》中國傳統科學實際是神學,基點放在高層空間宇宙人體生命上。當今實證科學基點則放在肉眼能看到的三維空間,並且得所有愚蠢人能重複的才承認為科學,所以註定科學高不了。

    古代傳統科學是開發人體,認識到人體才是最先進的機器。透過打坐修練道德提高後加持人體能量,人體機器就能出現超常本能,如掌可開磚,日行千里,開天目等等。武警搞活動氣功表演一摞磚一掌打斷是不是特異功能?所以科學泰斗錢學森提出人體科學。

    許多人把外星人吹成神,人體的特異功能是外星人沒有也是最怕最感興趣的,那些山裡修道人想滅了外星人跟玩似的。人類的神學科技不知比外星人高多少倍。天目就是大腦裡醫學所說的松果體,與眼睛結構相同,被能量加持起作用後就能看清三維空間與其他空間情況,古代科學研究所有事物都靠這個眼睛,而當今科學靠的是顯微鏡。

    當今迷信科學者總說傳統科技不發達,真的嗎?古代的迴音壁,陰陽魚洗盆胡夫大金字塔。特別是魚洗盆用手搓搓其雙把手自己會噴水奏出易經音樂,美日頂級科學家不但搞不出連皮毛原理都不知道,電腦二進位制也是根據易經研究出來的。他們說若搞懂這個能把當今科技推進一百年。

    傳統神學那麼高的科技不會造汽車飛機嗎?不是不會,神學知道宇宙人類萬物產生的原因,宇宙地球的生態圈就是最高科學家老天爺研究出來的,玄妙無比。前文說了,人體是最先進機器,若外部發達就是人體殘廢,有了電腦許多人笨的不會算帳,有了汽車腿走不了路。而且大面積造機器化就得開礦鍊鋼對環境則是毀滅性破壞。

    所以傳統中國科學絕不造機器,只是開發人體本能。對人體認識達到空前高度,其他科技方面如火藥豆腐釀酒冶煉中醫經脈穴位預測等等都超過當今科技。古人透過修練加持人體能量,人體細胞全部光化後則可飛騰或進入穿越其他空間,甚至採集其他空間的植物礦產,為什麼有些老道的丹藥治病那麼靈啊!實則是高層空間的植物,為什麼能造出魚洗盆或進獻給皇帝寶物啊!實則採集高層空間的金屬,高層空間金屬都有靈性的,所以造出寶劍寶車會動的人等等。

    遠古的史前文明研究出的飛船可與思維勾通,靠人體能量加持其飛行。俄國那火星孩也講了吧!你看他為何老打坐修練動作啊!那才是高科技。神學科技的核心就是修練出功,用這種生物能量啟動人體各種功能,機器有電才能工作啊。明白了都不是迷信都是科技。

    神學科學家能將大腦開發更大,所以能與宇宙其他空間高階生命人稱的神類勾通,所以他們絕不敢破壞自然環境。

    古人世界觀是:宇宙是個大生命體也就是最高的神,名叫老天爺。

    所以宇宙中任何物質都是有生命的,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我們地球與人體都是宇宙的細胞,屬性必須與宇宙一樣是善良良性的。如果你反天不善良就是壞細胞,就會被宇宙身體無情代謝掉。

    宇宙是個多時空重疊體是無數時空組成的,高層空間生命造就管理低層空間與生命,每層空間都有動物植物人類生命,龍鳳麒麟虎象等等都是高層空間的動物植物等等。《山海經》許多人不解,其實就是記載不同空間的情況。

    高層空間生命我們人類稱為神佛道,低層空間叫鬼。對空間的認識古人婦孺皆知,三維空間叫陽間,閻王那叫陰間。

    有人問:神造人那神是啥造的?一年級課本都不懂還想問大學課本,免了吧!信神的愛因斯坦已經認識到實證科學的頂點,所以科學已經走到盡頭,一旦突破三維空間就與神學連為一體,本來宇宙就是一體的。

    其實科學本身並不是無神論,是反神的邪說將科學與神學對立起來;其實按實證科學證實證偽之理,神學也可定為假說,然後研究。當今科學權威們卻將進化論宇宙大爆炸假說定為教義解釋宇宙三觀。

    各大海底發現的城市與大金字塔遺址不一下推翻進化論假說嗎!由此科學完全墮落演變成一個害人宗教,徹底催毀人類道德。人沒有了對天地敬畏之心,瘋狂的開發掠奪自然,山炸光水土汙染轉基因破壞糧食。一步步將人引向死路。

    其實許多科學領域早證實神學的正確,各國有研究靈學的科學家,俄國專家研究鬼魂、記憶起前世的兒童、醫學搶救瀕死患者靈魂離體所見、催眠對前世的記憶、天目遙視等特異功能。足以改變今天課本。可卻觸動科學邪教權威們的名利,多少人捱整失去工作。他們就仗著電腦汽車等科技維護他們的假說,可哪個高科技是靠進化論等假說研究出來的?阻礙真正科學的進步。

    遠古史前文明也造高科技機器,但是一定是合理運用,過度開發便是自我毀滅。宇宙有相生相剋之理,人是善惡同體的生命,怎麼控制人類慾望魔性,就靠神學修練滅慾望。而當今科學宗教是進化論獸性,完全魔性大發。看看環境生態圈破壞之慘,科學家自己也說每天都有多少物種絕種,你看那些磚家叫獸還裝出上帝的嘴臉吹呢!所以不要過份相信當今科學,他只能使你愚昧,他們許多磚家蠢的不如你。許多人不解為何神學傳統科技那麼值得研究,許多磚家偏偏排斥?一是其實就是不肯從善,一旦認可神學就得立刻承認善惡有報之理。二是,因為科學已經成其精神信仰。若拋棄情何以堪。當今科學與毒品一樣先舒服後倒黴。

  • 2 # 走西口西伯利亞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釋道為主的價值觀,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以精神文化來指導人們言行思維從而創造物質文化。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什麼是“拿得起”?且看這個“儒”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合起來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種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滿足這些需要就需要去獲取。去拿,並且拿到了、拿對了,就是拿得起。

    怎樣才能拿得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須經過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體現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登上高樓,遠眺天際,正是躊躇滿志,志存高遠,高瞻遠矚,一腔抱負。人生,志向決定方向,格局決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則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業,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間,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說的是歷經磨難而逐漸成熟、成長,最終豁然貫通、水到渠成。這其中蘊含一個重要道理,就是蘇東坡所說的“厚積而薄發”。只有厚積才能薄發,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厚積,等待薄發。

    儒家講究入世,入士,入仕,就是引導人們實現人的自我價值,而儒家所要求的的價值就是道德倫理的三綱五常,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明白人之間的關係,並在人之間活出了價值,所謂功名利祿,所謂娶妻生子,家族傳承,這都是儒家要求的要拿得起人最基本的本能-功利之心。

    佛家是追求出世、講究清淨的,要求能看到《金剛經》所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到《心經》所言的“照見五蘊皆空”。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什麼是“放得下”?且看這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來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無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擺脫私心的困縛;人不就是懂得拒絕,也就是放下慾望,超脫對外物的追逐。這兩點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這個需要經歷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時,心思是簡單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這樣看待世界當然是簡單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時,正是因為簡單而不放在心上,於是不受其困擾,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還太脆弱,容易被現實擊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這時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懷疑的,警惕的,複雜的。於是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容易變得爭強好勝、與人比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大多數人都困在這一階段,雖然糾結、掙扎、痛苦,這卻恰恰是頓悟的契機。因為看到了,才能出來;經歷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夠了,經得多了,悟得深了,終於有一天豁然頓悟,明白了萬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會走向滅,繁華會變成寂寞,那些以前認為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都會在規律裡走向其應有的結局,人間只是無常,沒有一定。這個時候他就不會再與人計較,只是做自己,活在當下之中。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Fluence月;面對世俗蕪雜,我只一笑了之。這個時候,就是放下了。

    放的下是自我境界的認識和提升,不過需要入世的經歷,有拿得起的經歷,才有放得下的過程。

    道家是追求超世、講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觀天地、冷眼看破。概括為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什麼是“想得開”?且看這個“道”字——一個“走”字旁加一個“首”字,也就是腦袋走或者走腦袋。腦袋走就是動腦子,儘量透徹;走腦袋就是依胸中透徹而行,儘量順應規律。合起來,就是要明道,並依道而行。這種智慧,就是想得開。

    如何才能想得開?哲學大師馮友蘭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說,其中最高那層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徑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者社會的風俗習慣,而對所做的事並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這種“自然”並非道家那個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就是這種人。

    二是功利境界。

    有些人,會為了利己而主動去思考和做事,雖然未必不道德,卻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損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經超越了自身,而開始考慮利人,譬如為了道義、公益、眾生福祉而去做事。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間,胸中氣象和站立高度已經抵達精神層次。

    四是天地境界。

    當一個人的視野放到了整個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萬物根本,他就抵達了天人合一。這時他就已經不需要動腦子了,因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腦子,已經事事洞明,就像電腦連線到了網際網路。這種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開。想開到什麼程度,則決定於人的視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處平地,到處都會遮眼阻路;人登頂峰,世間便能一覽通途。這就是想得開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寬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開,往往都是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眼光和思維所涉及的面,儘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則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道家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可是世人摸不透,悟不透,留戀在塵世間做個芸芸眾生而已。

    因此,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但當今社會,商業文明,創造的是物質文明,價值觀是唯利是圖,追求的物質享受。在物慾橫飛的年代裡,有了 儒家的入世之心,拿的起,但卻失去了佛家放不下,更別說道家的想得開。

    矛盾必然有,不然那些社會問題,那些格格不入的價值觀,那些浮躁的社會心態,這些都是矛盾產生的果,不然也不會倡導復興傳統文化,但復興需要過程,需要時間,需要適應,並不是所有的舊文化都可以適應新世界,但有了開始就會有改變,因為文化是人創造的,但它也同時創造著人。

  • 3 # 醉紅天下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

    一、什麼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稱謂。有時,也稱為“文化遺產”。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意識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

    傳統文化,比較廣泛,我們不妨將她的核心思想歸納為東方的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的文化,儒家學者們強調“禮”,佛家講求明心見性,道家強調清心寡慾,具體表象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無為而治,以和為貴、相互尊重、人的生命大於天等等。

    二、什麼是現代需求?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決定了無論百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度化,這是它的必然趨勢。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現實中,現代需求就赤裸裸地展現在你我面前。

    那麼,現代需求,具體表象又是什麼呢?人類的現代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

    1、生理上的需要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

    2、安全上的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3、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友情、愛情、性親密。

    4、尊重的需要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接受現實能力 。

    三、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

    兩者之間,有無矛盾?答案是肯定,請勿質疑,原因是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追求無限性,必然就會有矛盾或衝突。

    有矛,就有盾,如何解決呢?不論是個體,還是組織,甚至是一個國家、全人類,都有自己的需求,但要把握一個度,否則,個體與組織的日子都不會好過。比如,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病毒來了,怎麼辦?一個人得了這種病,必須立即隔離,比起原來,肯定是限制了自由,但對其他人就是好事,反之,為了這一個人舒服、自由,最後是這個人、他周圍的人全軍覆沒。

    但兩者之間,也並非只有矛盾,就沒有聯絡,割斷傳統文化,是不可能的,也不是現實的,現代是由傳統演化而來的,沒有傳統,就不可能有現代,他們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將傳統和現代中不合時宜的,特別是糟粕儘量去掉,發揚傳統和現代中精華和優秀的內容,全社會才會向更文明程度進軍!

  • 4 # 德賽青年

    自清末以來,中華民族的最大希望乃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其實可以凝結為兩個字:“富強”與“文明”。這個“中國夢”在經歷了幾代人的奮鬥後,似乎隱隱看到了實現的曙光。但正如吳建民先生所說,中國現在走到世界舞臺中心,全世界都缺乏準備,我們自己更缺乏準備。這種“復興”是種什麼樣意義的“復興”,它從哪裡來,又會指向何處?

    我們談“復興”時,應該留意到一個關鍵字“復”,那麼這個“復”指代的是什麼呢?顯然,這是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理智的定位,復興的方向就會虛妄;不明白復興的指向,可能會滋生爭強鬥狠的快意恩仇,甚至走上覆古復辟的老路。

    我們在這做一個簡單的澄清:復興不是復古,鼓吹封建思想和偽國學只會混淆視聽、製造思想分裂;復興不是對抗,妄圖迴歸“萬國來朝”的“盛世”是對其他文明的極不尊重,還以所謂“天朝上國”自居、將外交關係視為“施恩”只會破壞和諧共處的國際政治生態、招致國際社會的孤立;復興更不是自我麻醉的喧囂,“厲害了”“嚇尿了”的誇張文體和對其他文明的諷刺貶低終究是杜撰出的虛假盛況,奪人眼球盲目宣傳只會誤導決策。

    “復興”不是回頭重複往前走,也不僅僅是再度興盛,她更應含有“超越”之意,而這種超越也不應侷限於經濟、國力、地位的提升,還蘊含著文化、精神、倫理的揚棄與進步。中國若要肩負大國擔當,在富強的同時也必須要有與之相配的文化內涵,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殃災;才不堪任,必遭其累”。尤其是在即將實現“富強”這一目標的當前,我們更有必要實現“文化”上的反思與啟蒙,這種啟蒙不僅是對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喚,更是對內對國民實現文化、倫理、思想的反思,而後者的實現更是對前者實現的一大推進。

    文明是精神上的一套價值觀、思維模式。“自由為體,民主為用”,這是康德等啟蒙思想家追求的現代性,而啟蒙的追求也就是一套現代的價值觀,也就是我們說的現代文明。富強作為一種追求,其背後的動力是強烈的致富欲。透過競爭和努力,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滿足永無止境的內心慾望。這種理念最早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但在如今的中國社會卻表現得最為強烈,甚至可以說“富強壓倒了文明”。過去作為儒教徒的華人雖不看輕物質,但也不認為富裕有什麼內在價值,富裕只是實現大同理想的工具;金錢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生價值。究竟是什麼時候,華人開始假惺惺地談和諧,甚至不講和諧,而是推崇競爭、信奉永不滿足的慾望追求的?

    如果說鴉片戰爭的失敗尚且使中國看到了科技的差距,那麼甲午戰爭的慘敗則迫使中國認真對待文明的差異。為什麼日本可以打敗原來的老師中國?因為他們早一步“開眼看世界”,開始崇尚講競爭、講優勝劣汰。於是19世紀末,嚴復為中國引進了赫胥黎和斯賓塞的生物進化論與社會進化論思想,他腰斬了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編成《天演論》,並在翻譯過程中加進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再取一點其他學者的觀點,合成了一本華人能看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著作,不到數年,社會達爾文主義便風靡中華大地,成為了華人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興盛增進了當時華人的憂患意識與競爭意識,推動了救亡圖存的程序,但與此同時,它也使得華人走向倫理道德的反面、走向了極端化,釋放了影響至今的“惡”。過去我們重視的是人的德性,現在轉為強調人的競爭力。如果說推崇競爭力尚且還能推動德智體共同發展,然而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本土延伸出的產物“厚黑學”則是從根本上瓦解了德性的地位,讓“工具理性主宰了價值理性”,一切行為的準繩乃是實用的、功利的目的。

    無論是上一個世紀之交,還是這一個世紀之交,中國社會所瀰漫的就是這樣空前絕後的競爭氛圍。“世界只有強權別無他力,強者壓制弱者,這是世界之公理也,世界只認強者不認弱者。”這套觀念在今天仍在發酵。我們華人一直喜歡將兩個概念混為一談:權力和權利。實際上,權利是平等的,而權力是不平等的。中國在歷史上缺乏權利的傳統,誰的地位越高,誰的權力就越大,擁有的特權就越多。自清末以來的競爭,成了爭奪特權和強權的競爭,人人不是追求平等的權利,而是想獲得高人一等的強權,這套觀念並沒有隨著現代化的程序得以遏制,反而是隨著教育代代傳承、愈演愈烈。在今天這樣一個只認強權的叢林世界裡面,富強似乎是強力競爭的結果,國家越是富強,人民越是富裕,社會反而越不平等,距離平等的人權也就越遠,強權的邏輯也就顯得越加霸道。

    為何“富強會壓倒文明”晚清時,中國面臨的亡國危機太急迫了,文明可以治本,但救不了急;富強只能治標,卻可以挽救國運。同時,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都只有文明的國家而沒有文明的世界,世界各國都是對內講文明、對外行野蠻。但文明與野蠻這兩面性也在各國內部不斷衝突,歷史發展到今天,自由民主的一面在強化,殖民歧視的野蠻一面逐漸失去正當性,只能以隱蔽的方式存在。然而,現在我們的骨子裡卻有著濃烈的大國沙文主義:“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看起來是反西方的急先鋒,事實上卻是西方的優等生,我們拋棄了啟蒙運動中所蘊含的文明,卻學到了最糟糕的野蠻。若有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勝利?是中國文明的勝利,還是西方精神(還是最糟糕部分)的勝利?

    欲求不止的精神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相結合,給中國帶來了進步與富強,但整個社會在富強的同時,也蛻變為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精神、倫理的價值越來越不重要。“國家要強大,人民要富裕”成為了流行至今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國家層面,它表現為以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發展主義甚至加速主義,而在日常生活層面則是物慾至上的消費主義。國家與日常生活具有深刻的共謀關係。消費主義不僅是一種享樂的人生活法,也是一種價值觀。人生的意義無非是滿足慾望,成為人上之人。有錢才能過上好日子,才有體面、身份和尊嚴。在這個世俗化時代,什麼樣的人才屬於成功人士?不是看你有沒有德性、有沒有知識,是不是精神高尚,而是看你擁有的外在象徵:車子,房子,票子。你消費得越多,便越有身份,活得就越有尊嚴。社會里很少有人去思考倫理和精神的位置在哪裡,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富強之後中國將展現什麼樣的文明。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的國民只有兩種性格,不是葛朗臺,就是犬儒。

    歷史告訴我們,缺乏文明的富強是一種可怕的富強,短命的富強,是外強中乾、沒有靈魂的蠻力。法西斯時期的德國和日本,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但卻缺乏征服人心的普世的文明價值(甚至根基上是反人類的),故而他們不僅失敗了,還遺臭萬年;殖民時代的葡萄牙、西班牙,徒有海上貿易和霸權的實力,背後沒有文明精神的支撐,最終只是曇花一現。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目的不僅在於實現富強夢,還在於融入世界主流文明,探索中國特殊的現代性道路。而中國若想在世界舞臺中心站穩站好,還必須探索如何將中國的特殊道路與全人類公認的普世文明相結合,如何在中國的特殊性之中體現出文明的普世性,並且進一步將中國的特殊性提升為符合普遍人性的普世性。如果說啟蒙運動的開始奠定了西方現代性的基礎,那麼中國若想在世界舞臺中心站穩站好,就必須肩負起開啟新一次啟蒙運動的重任以探索新的普世性。文明替代富強,這是中國必須面對的、迫在眉睫的大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華人由於長期以來過度追求富強,對此準備尚不充分,不僅缺乏實踐的經驗,更重要的是缺少理論的積累。中國準備好成為文明大國了嗎?我們已經足夠文明瞭嗎?這不僅關係到我們華人的命運,也將決定未來世界的命運。

  • 5 # 煙雨立凡

    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的矛盾,牽涉到社會經濟的不同領域。

    但從歷史辯證眼光來看,兩者並沒有內在矛盾。只是沒有從自身發現問題,主要體現在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

    一、沒有處理好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進步的需求很好的結合。

    當前,人類已進入資訊時代,移動互聯拉平了世界的空間距離,同時,也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

    如,傳統春節拜年禮儀。過去,一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以書信的方式,向遠方的親戚、師長、好友、合作伙伴,致以新春問候,這在當時,被視為最基本的禮節。

    不過,當這種方式成為人們拜年的主流方式,便漸漸放棄了大年初一登門賀新年,更是將給老人和長輩磕頭賀春的習俗忘卻,甚至視為封建迷信。

    從這一個側面,就能看出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發生矛盾的節點所在在。其實,並不是傳統文化落後了,反而是科技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們忘記了民族文化本色,忘了初心。

    要知道,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一個社會性問題,而且事關我們的教育,關鍵是,優秀傳統文化是年輕一代滋養和生成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的根基,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因此 ,時代進步中,不是傳統文化向現代需求妥協,而是現代需求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積極的創新,從而更好地促進兩者的有機、深度融合,創造出更多的具中國特色的現代需求。

    二、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國家自立自強,民族復興的強力保證。

    近幾年,隨著美國特朗普政府頑固地推行“美國優先”戰略,國際政治格局發生劇烈變化,全球科技與經濟一體化受到嚴重考驗。西方反華勢力在科技、貿易上持續打壓中國,將成為常態。

    破解西方國家的圍堵,一方面,需要我們堅持自主研發,大力發展以5G、人工智慧等新興未來數字經濟,另一方面,透過“一帶一路”紐帶,增強國際合作,走出一條獨立自主與全球合作的國家發展之路。

    實現這一目標,就是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充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與哲學,為民族復興大業創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

    當下,西方文化中的所謂民主、人權與自由,在全球疫情爆發下,顯得尤為可笑,醜態百出,正好印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

    孝文化,在中國抗疫中很好地保護了老人的生命安全,成為中國老人的生命方舟;守望互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又何嘗不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呢?

    因此,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的矛盾,只是偏面的理解。相反,現代需求也是人們走向未來的必然,很好的處理兩者間的關係,創造性地推動它們的良性互動,一定會發現新的需求。

    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指引,我們會在民族精神上陷入迷茫。

    俗話說,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中華民族現如今正處於最好的歷史發展階段,困難都是暫時的,未來的路是曲折的,但是,只要我們堅守自已的文化陣地,就一定會戰勝困難,化危為機,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 6 # 在海一方923

    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是相互依存,也是相殺相愛的,我們社會文化的傳承責任決定了二者矛盾程度。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深厚的積澱,因此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承載了中華文明厚重底蘊與價值。今天當浮躁伴隨著喧囂,只剩下世俗與忙碌,你若拋棄了傳統文化,現代需求就如洪水猛獸,相反當你與之不離不棄,它則像飯後的一杯清茶沁人心脾。我們生活的時代相對於歷史長河只是短短一瞬,繼續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今天就會在歷史的長卷上書寫上濃重的一筆。

  • 7 # 講文言文的周老師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本身。

    一、傳統文化離我們遙遠嗎?

    很多人以為,既然是傳統文化,肯定是在故紙堆裡的東西。其實這種看法有問題。中國是一個文化沒有斷流的國家,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比如我們的各種傳統節日,比如我們都會用傳統美德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我們喜歡看各種歷史劇。這都是傳統文化。

    二、文化的自我進化功能

    但是,傳統文化並不是全都在現在的社會有體現。因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進化。在某個時代有用的事物、觀念,不一定任何時候都有用。這就是為什麼傳統文化中的很多部分現在消失的原因。

    比如古代人穿的服飾,比如古代人席地而坐,比如古代人要守孝三年等等。

    三、為什麼有人感受到矛盾?

    為什麼題主會問:“傳統文化和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呢?這是因為,社會上不乏一些所謂的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熱衷於把傳統文化裡已經消失的那些部分拿出來大肆吹噓,甚至鼓吹應該回到那種做法。

    比如:有些所謂的“現代私塾”忽悠孩子不要上小學、中學,到他那裡去學“傳統文化”,說這樣將來會更有用。

    再比如:有人說要廢除西醫,迴歸中醫的坐診帶徒制度,說中醫才能真正治好病。

    殊不知,傳統文化自己都反對這樣做。

    《中庸》裡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菑必逮夫身。”

    意思是:生活在今天非要學已經過時的做法必然會帶來災禍。所以,題主問的“矛盾”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四、到底如何解決呢?《周易·乾·文言》裡有:“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意思是:我們應該作棄舊向新的努力,與時俱進。才是根本之道。

    《大學》裡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也是這個意思。

    總結

    傳統文化沒有錯,錯在人們如何對待他。比如我上面都是在引證傳統文化裡的話來說明道理。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哲思、民族情感等等,是永遠不能拋棄的珍寶。

    但是,傳統文化中已經被淘汰的古人的各種生活方式、日常用具、社會形式等,不該都認為是好的而照樣子做。這與其說是迴歸,不如說是背叛!

  • 8 # 騏說

    首先,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以群體為本”,是追求群體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從西周的周公開始就強調“禮教治國”,由此而形成華人的倫理思想體系,這些都是透過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形成和諧共處的環境,最終保障社會穩定。為了這一目標是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的,最為有代表的說法就是孔子的“克己復禮”。

    其次,傳統文化還強調“厚積薄發”,例如《道德經》裡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儒家在這個基礎上還強調“中庸”。

    這些跟現代人們的需求其實是格格不入的。現在的市場營銷就是激發人們的欲求,使得人們“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由此造成了追求物慾的社會心態。而對於物慾的追逐進而導致以個人為中心、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

    學校沒有體育、美術、音樂課;中醫養生被視為糟粕;談戀愛先看對方家底;網紅稱為年輕人熱衷的追求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成年的亦然成年,只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多傳承一些傳統文化,能夠迴歸傳統親近自然的生活狀態。

  • 9 # 唐先生說大宅

    不矛盾。

    所有的人在活著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夠趨吉避凶、得福避禍。

    但願望是一回事,怎麼能夠達成美好的預期,如願以償是另一回事。我們的行為遵循什麼法則才能導向最好的結果?

    這些都能在祖先聖賢的傳統文化智慧殿堂裡找到答案。

    萬事萬物都有存在的法則,比如日月星辰的執行,萬物生生不息,都在根據這個法則在運轉。

    萬物之一的人,也必然會遵循這個法則:善是導向成功的結果。

    如果我們成功了,一定是因為有意或無意合乎了法則,如果我們失敗了,一定是有意和無意違背的法則。

    惡則兇、兇則害、害則敗,這才是成功和失敗的真正含義。

    天地相合以造萬物,故萬物法則皆本於天。

    韜略、運籌皆在其中。

    傳統文化更是一門領導者的學問,具備更高的神智,掌握更高的法則,制定更好的戰略,連結更多的資源,塑造更長久更良好的流程,轉化出更有力的結果。

    掌握了它,可以自我治理,謀劃更好的人生;可以治理家庭,讓家庭更加興旺;可以治理事業,讓事業更加成功。

    不管身處社會什麼層級,都可以運用這些智慧指導現實,並實踐訓練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一步一步進階升級。

    所以我一進入這座殿堂就迷上了這一切。它可以在一切層次一切方面都適用。

    和現代需求並不矛盾。

    職場、投資、創業、社群經營、流量經營、家庭生活、企業戰略、心理學、經濟學等等領域,更不用說歷史文化、外交軍事了。

    它已經給我們展現了一套完備的領導和管理體系,直指大道和本質,能夠闡述通用原理,無論我們處於任何層級,現在做到多少規模,未來期望多大發展,都沒問題。

    莊子早就道出實情:“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所以,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智慧的目標:做到智通聖學,德養萬物,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即實現個人成功,更能助力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 10 # JaneDoeX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說句廢話,正確辯證看待。

    我們先得具象化這個【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比如說,傳統文化追求的“慢工出細活”和現代需求的“短平快”(現在一般指投資少、週期短、見效快、效益高),這一快一慢,一多一少的矛盾。

    現在我們進入看待的正題。

    正視【傳統文化和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接納它作為大變革時代的正常產物的存在。既不刻意渲染它的危害,又不刻意強調它的好處。(矛盾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從某種角度來看它也能促進社會發展。)誠然,傳統文化在強勢的現代需求面前處於弱勢,但在我們大力保護下,現代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被傳統文化壓制住發展的腳步。傳統文化和現代需求是一對相互對立但又偶爾也可以相互交融的關係。正視【傳統文化和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的存在,從某種角度上有利於幫助我們做出正確地判斷。

    走出對矛盾物件理解的誤區,辯證看待兩個矛盾物件。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理智地看待其精華和糟粕,採納優秀的部分剔除糟粕的部分。去拾取傳統文化被時代淘汰的部分,比如說部分封建迷信和“吹捧的”女德教育,會被社會唾棄,嚴重的情況則會影響社會進步發展。堅持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比如說“工匠精神“,既有利於幫助實現建設製造強國目標,又能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現代需求同樣有兩面性,它的高效是我們受益的原因同樣也是我們可能受難的原因。在現代需求的高效下追求工匠精神的高質量,綜合優秀部分。

    【傳統文化和現代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對立好理解,相互統一是指:傳統文化中其實孕育著現代需求,形成著部分現代需求,包含著部分現代需求實現的條件和因素;而現代需求來源於傳統文化,包含著傳統文化的因素,並且將來會變成創新後的傳統文化.不僅要看到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衝突的一面,還要看到它們相一致的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關係,不因為現實中遇到這一矛盾而產生偏頗的思想認識和態度。

    通俗地來說,就是結合兩者的長處發揮利益最大化,書面語叫做【正確把握矛盾,發揮最大作用。】

    說點題外話,我們一般弘揚的都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傳統文化(就是因為辯證看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的主題到底是不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