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知從何時起,“苦才是人生”成了一句口頭禪,被廣為傳播,影響甚廣。人生的主題到底是不是苦?
4
回覆列表
  • 1 # 唐朝老書蟲

    人的一生不只有苦,還有甜,全在你的選擇。

    佛家曾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生,生之苦,按照佛祖之說,人生在世即為苦之根源。如果不曾有生,何來苦之談。生之苦,在於從此就要經歷人世間一切的種種,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承然人的一生有很多苦,出生時你選擇不了你的出身,長大後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勞碌奔波,受了委屈,受了傷都得獨自承受,無人訴說。

    但有句話說的好,生,你不能選擇,死,你也不能選擇,但生與死之間,你可以選擇。

    人生艱難,要向前看,換一個角度想,不要總是覺得生活中就只有困難;換一個角度想,生活就是美好的;換一個角度想,人生就是甘甜的。

    人要向前看,不要只記得人生那些痛苦的日子,人生多的是美好的日子,朋友們,努力的生活,珍惜現在的生活,如果你覺得生活是痛苦的,那就去改變他,不是生活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怎樣去生活!共勉!

  • 2 # 春寧滋補

    人一生匆匆數十載,就是一場修煉,不外乎在於一個‘’修’’字,修身、修德、修心。至於說到人生苦,這就需要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可以當做一種磨練,當我們抱怨人生苦短的時候,也許是自己的修行不夠。

  • 3 # 貴陽太極養生館

    凡是讓你“爽”的東西,一定也會讓你痛苦

    人性有一種基本特徵,會對那些讓我們「爽」的東西產生依賴。

    那麼,“爽”是如何產生的?

    人的大腦裡有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當人被外界刺激得愉悅時,多巴胺會大量爆發出來,比如一個擁抱、一句讚揚的話、一個幻象,都會引起多巴胺的升高,當外界的刺激夠強烈,人的身體就會進入到一種如痴如醉如夢如幻的感官體驗,即湧起一陣陣「快感」,感到很“爽”。

    “爽”淺層次的體驗有笑話、美食、挑逗、讚美、看熱鬧,甚至驚恐(不少女孩喜歡看恐怖片就是這個原因);中等層次的體驗有抽菸、遊戲、整容;深層次體驗有性愛、豪賭、毒品,就是俗稱的黃賭毒。

    對比這三者,如果說sex最能讓多巴胺含量提升100%,可卡因讓多巴胺上升了350%,冰毒帶來的是接近1200%,所以毒品的上癮是很難戒掉的……

    現在的世界越來越開放、無度,人們時刻都在網際網路上追求“爽”的各種體驗,約會、娛樂、遊戲、八卦秘聞、色情段子、性挑逗等等……

    可怕的是,凡是能讓你“爽”的東西,一定也能讓你「痛苦」。比如美女、美食、美言、美麗的罌粟花,都能讓人有快樂的體驗。但都會給人帶來傷害:美食讓人發胖、失去健康;美言讓人迷失自我脫離現實;美女讓人產生慾望、失去理智;毒品的副作用就更不用說了。

    這也是《道德經》裡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更可怕的是:人是會對快感脫敏的,人產生快感的臨界值,是會不斷升高的。一個人要想一直獲得快感,就得不斷加強刺激的程度,你需要被更持續、更強烈的刺激,才能繼續獲得快感。

    比如有的人抽菸,從剛開始是兩天一包,到一天一包,再到後來要一天兩包,最後甚至要兩根菸一起抽才有感覺。吸毒、色情、偷窺、賭博都遵循這個邏輯。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小鼠腦中埋個電極,讓小鼠踩踏板放電,每踩一次,電極就會刺激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興奮。結果小鼠以每分鐘幾百次的速度踩踏,直到力竭而亡……

    “爽”的感覺,可以被設計出來

    而這個時代最最可怕的是:這種“爽”的感覺,竟然可以被現代技術和演算法設計出來,比如各種娛樂APP越來越多,大部分APP的本質是什麼?每個APP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運營團隊,他們用盡最前沿的科技(AR+VR);用更大運算和資料處理能力(雲計算+大資料),透過聲、光、互動、反饋等全方位途徑,再在各種心理學、消費行為學、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採用演算法主導的自動精準推薦機制,無限滿足你的胃口,對你輪番轟炸,不斷地給你刺激,讓你持續地“爽”,越離不開它們越好。

    在資本的眼中,使用者數量、日活、月活和平均線上時長等等資料決定了一個APP的價值。如今沒有一個APP不以此為衡量標準,在資本和利益的圍剿之下,我們都只不過是一隻只小白鼠,安靜地立在時代中央等待發落。

    如果一個人的慾望可以被無限滿足,他離滅亡就不遠了。

    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各種便捷,但同時也提供了各種垃圾內容,比如直播平臺裡低俗無聊的表演、各大衛視裡故弄玄虛的選秀或真人秀、雲裡霧裡的玄幻修真小說、網頁上關都關不掉的色情暗示等等,形形色色的垃圾內容,這些內容的設計邏輯都是以無限滿足人性偏好為標準,人性的各種陰暗面,諸如窺私、意淫、八卦、暴力、對罵、湊熱鬧等等都被激發並滿足。

    我們都成了睜著眼睛的盲人

    從來沒有任何一種東西能像網際網路這樣對人性洞察得如此徹底,並且將人類大眾玩轉於手掌之間。《娛樂至死》前言裡有這樣的話:人們在汪洋如海的資訊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那些資本家或商人利用話語權的優勢,在你周圍製造出一個「資訊包圍圈」,讓你身陷在他們給你創造的世界裡,按照他們給你設定的邏輯去思考問題,比如各種節日大促銷、各種洗腦的廣告語、等等各種套路的誘惑等等。

    我們總以為,這個時代資訊傳播高度發達,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取各種資訊。而實際上,越是在這樣一個似乎什麼都能看見的時代,我們越什麼都看不見。資訊自由傳播的時代,並不意味著價值可以自由傳播。相反,那些粗俗下流的內容卻無孔不入,我們早已深陷資訊的洪流中,人的雜念和慾望都被勾起,看到的都是各種荒唐和妄想。

    這個朗朗乾坤、昭昭日月的時代,我們都成了睜著眼睛的盲人。

    我們總以為,人的自由度越高,社會就越平等。而實際上,當人的綜合素養還沒到一定階段,當人還沒普遍性的學會自律的時候,絕對的自由只能導致絕對的奴役,人都被各種背後利益操控,人性使然,自由是不會產生平等的,人性必須被約束,否則必釀災難。

    痛苦與自律——覺悟與成長的方式

    這個世界是辯證的。人性有陰暗的一面,也有光輝的一面。

    5000年的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克己。

    克己的本質,就是要適當控制自己的慾望,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價值,但是現在主動剋制自己慾望的人很少了,當絕大部分人選擇被麻醉的時候,只有極少一小部分人選擇自律和忍耐。往往都是這種有志向的人,從不會隨波逐流,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教授到訪北大時曾提到:“芝加哥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_做困難的事,因為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做那些困難的事。”

    只有用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內心的貪求和肉體的痛苦的人,他的靈魂才能頓悟、超越和昇華。

    那些越能讓你在當下感到痛苦的事,越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價值。比如練太極、練瑜伽,學習技能,修煉悟道等等,都能讓你獲得長足進步,你在訓練的時候很累,你在早起的時候很痛苦,你在努力的時候很煎熬,你聽真話的時候很不舒服,但恰恰是這些讓你感到痛苦的東西,才讓你超凡脫俗!但這些需要一個人有強大的上進心、剋制力、自律。

    比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寒門出貴子,一代宗師、超凡入聖等等。人生,先苦就後甜,先甜就後苦,這也是世界的平衡法則。

    但是,只靠自律和修養是不夠的,社會上必須有一種監管機制,來抑制人性的陰暗面,激發人性光輝的一面。

    我們堅決支援國家對網際網路和娛樂行業的管控,如果沒有這些管控,人們的生活將汙穢不堪,越陷越深。

    希望每一個認真讀完這篇文章的人,都能努力地學習克己自律,不貪圖享樂和刺激,形成和鞏固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自己專注的領域不斷深耕和精進!

    煉就一顆如如不動之心,看透這大千世界,是成為未來時代的中流砥柱。

    與各位一起共勉!

  • 4 # 糖糖籃球地帶

    人生的主題到底是不是“苦”

    可以肯定的回答:是的

    人出生就伴隨著分娩的苦,成長的苦,學習的苦,生存的苦,成家的苦,為人父母的苦,創業的苦,子女教育的苦,父母生病的苦,親人離世的苦,子女工作的苦,子女成家的苦,自己生病的苦,一直到離世的苦!

    苦難時時刻刻伴隨我們的生活,鞭策我們前進,激勵我們奮鬥,催促我們成長。讓我們平淡的生活充滿喜怒哀樂,跌宕起伏,豐富多彩,讓每一個生命都鮮活起來。讓我們懂得了珍惜,學會了關愛,認真對待每一天!

    苦是生活的催化劑,是成長的藥引子,是改變的原動力,是迸發能量的導火索!

    高爾基大爺說:讓苦來的更猛烈些吧!

  • 5 # 悟道小學徒

    人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知苦方能感受到甜。人的一生總有一些苦,如果沒感覺到苦,那是因為有人默默地為你承擔了這一切。

  • 6 # 李卓CMO

    “人生的主題到底是不是苦?”心理學來分析“苦”字可以理解為痛苦。而痛苦按人性說法就是得不到自己預期想得到的東西,或者自己擁有的東西失去了。

    做為人的一生不能十全十美。有的擁有很多東西,卻還不能滿足,所以在他生活中會有很多痛苦伴隨著他。反而有些人知足常樂,保值著一種積極樂觀,平常心態面對每一天每件事 他就很幸福。

    所以痛苦是取決於各個人的心態和所處環境而論。多和一些積極向上,散發正能量的人交往你的人生將充滿陽光。

  • 7 # 樸誠

    人生的主題到底是不是“苦”?我認為苦和甜是相互轉換的,在你我眼中的苦未必就不是他人眼中的甜。

    譬如農民辛勤的在田間勞作,頂著炎炎烈日揮汗如雨,可能他本人覺得很辛苦,但是放在一位在都市辦公樓裡工作的白領眼裡卻未嘗不是另一種風景,不需要沒日沒夜的加班,不需要在職場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不需要為了體面去還房貸車貸,呼吸的是充滿霧霾的空氣,真想痛痛快快像一樣農民淳樸而恬適。

    聽老輩人說過一個故事,說得是一個地主和佃農,地主天天衣食不愁,頓頓紅燒肉,最後也吃的膩味了,直到聽到紅燒肉就想吐,佃農日子過得苦,天天吃康咽菜還吃不飽,一次佃農犯錯,地主為了懲罰他想了個狠招,逼著佃農把一大碗紅燒肉吃了,心想:“小樣,我整不死你”,結果佃農假裝難受暗地偷著樂,地主的苦恰恰是佃農的甜。

    佛家的說法:人到世上是一場修行,本來就是受苦的。我是這樣理解的,先把自己的希望值降到最低,姑且信之,人生就是一場艱苦的旅行,那麼你對苦的難的事情接受的心態就很坦然,本來就是受苦嘛!把值點降低以後你會發現,生活處處有驚喜,有甘甜。

  • 8 # 德賽青年

    “讚美苦難”的邏輯與傳統似乎是自古就有的,也是長久以來受我們國人認可的。最早的讚美苦難之詞,大概是出自《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並舉了相當多的一些出身貧困最終功成名就的風雲人物予以佐證。

    可如果歸功將他們的成功單純歸於“生於憂患”,就顯得有些武斷、不合邏輯了。成功與苦難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嗎?有才華卻身處窮困的人肯定不止孟子所說到的那些,再說,難道只要吃苦就會有出息?或是隻有吃苦的人才能有出息?那麼自古以來這世間有多少受苦受難之人,又有多少是功成名就的?這個時候,另一個補充說明出現了:“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你是“金子”的話,不用擔心,忍受苦難,你總會被發現的——然而,實際上,金子本身並不會發光,它只會反光。

    我想,“生於憂患”的本意應是激勵那些身處逆境的人,不要因此失去信心與動力,而不是真以為“憂患出大家”。但長久以來,我們還真就這樣認為:作為優秀品質,“要吃苦”取代了“能吃苦”,培養“能經受磨難”的能力變成了強調“吃虧是福”。描述古代進學的榜樣,往往都必須有苦難作為成功的襯托,先抑後揚,方才構成對比和張力,而蘊含在苦難其中的嚴肅思考為我們所忽視,苦難成為了文藝的消費品。同樣的,我們在進行個人乃至國家敘事的時候,從苦難到成功也成為了一種文化慣性,更是加強了對“生於憂患”的錯誤理解。

    追求苦難讚美的後果是什麼呢?看似是在宣揚“全民正能量”,但也無意間培養出了一種冷血道德:一個人窮只能怪他“沒本事”“不奮鬥”,不能怪社會;只要自己“有本事”飛黃騰達過上好日子就行,管它社會什麼樣呢!我們不知去思索自身苦難的根源,而是隻知如何的忍辱負重,所謂“吃得苦上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不會思考自己所吃之苦是否真是必要的、正當的、理所當然的,卻只想著怪自己不會吃苦、怕吃苦。一個人窮時,人們無不嘲笑他的窮;而當他由窮困中走出時,人們又讚美他曾經的窮。這樣的混亂,構成一種社會文化的惡意,這種本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興盛,終會使得工具理性恐怖氾濫和無限越界。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我們只看到成功作為苦難的結果,卻忽略了這種催化劑也可能放大惡的偏執。個體的成就應來自於本身和其他環境變數,而非單純的苦難和貧窮。過度的苦難,只會瓦解人的自我,使他與別人的關係崩潰,在那裡面沒有任何“教益”可尋。

    內卷化的時代才最樂於讚美苦難、頌揚逆襲,消解人們對苦難背後的嚴肅思考。而這又往往以樹立偶像的方式,帶來些許寬慰,以喜劇方式呈現、讚美苦難文化。但“一個人只要真正領略過平常苦難中的絕望,他就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麼的浮誇,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麼的做作。”苦難意識應當培養的,是困境中的人們對希望、對善的不懈追求,是陽光下的人們對仍存在著的黑暗背後的深刻、嚴肅思考。

    同樣的,我們應當認識到,過去的苦不是當下的苦,如果說過去的苦是基於國衰民弱,尚有“富強夢”作為強大的精神推力以催人奮進;但當今的苦是文明的苦,在富強夢即將實現的當下,若這一支撐著我們國人拼搏一百餘年的精神動力被抽空,在文明夢被擱置的當下,我們去哪尋找新的精神動力與寄託?我們對過去苦難的經歷更多是在物質上的,長輩們喋喋不休地教導吃苦耐勞的經驗並不能解決現時代人們所需要解決的精神上的苦難——而且,對物質上的苦難文化的過度宣揚現已難以促成節儉的美德,只會招致帶有報復性的更加瘋狂的消費主義。

    二十世紀的國人需要解決的物質上的苦難在二十一世紀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國人則需要開始直面遺留下的精神文明上的苦難。這不僅僅是侷限於中國的問題,後現代對現代性的廣泛批判,同樣會影響到尚在摸索具有獨特性的現代道路的中國,中國如果要肩負起大國責任,就必須直面這個挑戰,“瞞與騙”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而是必須著手解決這一廣泛存在的問題。

  • 9 # 從黔說事

    苦字分開來是草和古,自古種地就很苦,難出頭。但那是農耕社會時化,現在社會結構完全變了,人生苦不苦,自己能做主!

  • 10 # 學行知

    不是!

    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佛教認為,眾生皆苦,紅塵本無甚可留戀,將“生”放在第一苦的位置,從此也可見一斑。

    的確,新生嬰兒總是以一聲撕心裂肺的啼哭來回應這個花花世界,這似乎也正應了佛家的說法,回想我們走過的人生路,悲苦的記憶總是最先躥出來,甚至就算是記不清事情的細節,也會有一種讓人心裡難受的印象。

    儘管如此,但是我認為,“苦”並不是人生的主題,所謂“苦才是人生”,也只不過是普羅大眾的一句牢騷話而已!

    仔細想想,支撐我們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總不會是苦吧?關於人生我個人還是更傾向於先賢所說的“有百味”,而百味無外乎“酸甜苦辣鹹”的隨即比例組合。

    就拿生子之事來說吧,十月懷胎中有說不出的心酸,一朝落地卻能給全家帶來巨大的喜悅甜蜜,養孩子的苦將至少持續二三十年,可這二三十年乃至後面的餘生中,孩子能夠父母帶來的驚喜和快樂又超乎所有,回想起來,哪裡是什麼“苦才是人生”?分明是百味俱全!

    佛教上千年的流傳,使得我們的眾多思想觀念深受其影響,而佛教的普世觀很大程度上都是消極的,他們本就提倡人們今生受苦,以求來世的超脫。

    所謂今生受苦,來世享福,可是我們真的有來世嗎?誰又能記得前世來世之福呢?只有今生之苦深入骨髓。

    我們又是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國度呢?雖然她也有一些不足,但萬萬沒有什麼人的人生註定就是一場悲劇,而我們又生在了好時代,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何來眾生皆苦?

    人們之所以覺得自己的人生苦楚,很大原因是人們似乎更容易記住那些悲傷的故事,常聽人刻骨銘心的苦痛,卻從未聽誰說刻骨銘心的歡樂。

    其實,仔細想想,人生從來都是喜憂參半的,滾滾紅塵,酸甜苦辣鹹百味皆有,不要讓那些痛苦的小插曲迷惑了自己的內心,忘記苦痛,享受歡樂才是人生的真諦。

    願這世間,“眾生皆樂”!

  • 11 # 不平事

    應該堅定說不是苦,是奮鬥!

    一個人從入園起就是人生的奮鬥起點,你要在幼兒園三年,從一年級開始,你要打好基礎,要學好各門功課,老師家長不停地灌輸知識,也不停地嘮叨著要好好學習,考重點上名校,將來又如何如何,不停地補習班興趣班,除了吃飯休息,把一切精力都花在學習上,也就是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奮鬥……

    走出校門進入社會,真正的奮鬥才正式拉開帷幕,要工作,專業是否對口,待遇,也說不上要充電,要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線上,自己的能力能否在這次比賽中取勝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

    在比賽的同時,婚姻,房子,車子,家庭,幼兒扶養,入托,學業,孝敬老人…

    天哪,這無休止的在一路奔跑,在奮鬥,在拼搏,恐怕不是僅一個“苦"就能說得清楚了的吧?!

    ………

  • 12 # 沉浮15831

    “苦”字上中下結構,拆開理解,草蓋十口,有點“天作被子地當床”的感覺,哪有絲毫快樂,幸福可言?

    人從小到老都充滿著一個“苦”。年少時“書讀十年寒窗苦”,為了求知求學聞雞起舞,挑燈苦讀,熬的就是以後能找個好工作。有了工作掙錢了,卻發現更苦了,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一樣不需要精打細算?青絲變成了白髮,“苦”字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人生苦短,卸下了養老送終的重擔,又扛起了兒女們成家立業的包袱,節衣縮食,為了讓子女們不輸在起跑線上,沒完沒了地為他們傾其所有,也心甘情願,受多少的罪,吃多少的苦,恐怕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好不容易老了,兒女們像小鳥一樣飛走了,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這下該鬆口氣了,享享清福了吧!誰知苦還沒受夠,停不下來,又盡起了照看兒孫的義務,這是一個出錢,出力不討好的活,帶好了應該,沒帶好活該!反正既沒功勞也沒苦勞,你說說苦不苦?

    人來到這世上就是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快樂和幸福都是短暫的,人生的主題就是一個永遠都嘗不盡,道不完的“苦”。

    [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

  • 13 # yf口頭禪

    人生無不是苦。生老病死乃是無常苦空; 財色名食睡乃是地獄五條根; 貪嗔痴乃是三毒煩惱無量邊,不僅人生一世之苦,而且三界甚是大苦。[祈禱][祈禱][祈禱]

  • 14 # 準繩

    我認為人生的主題應該是"苦",而且應該立足於"苦"。只有奮鬥,不怕吃"苦",先苦後甜,樂在其中,人生才有值價。

    革命先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前仆後繼奮鬥,二萬五千里長徵,歷經千辛萬苦,換來革命勝利,才有今天的好日子。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科學家,放棄優厚待遇,隱姓埋名研究"二彈一星“,以此為樂,永載史冊!反觀有些人貪圖享樂,尤其是腐敗分子以貪為樂,花天酒地,只落得吞下苦果!

    苦與甜是相對的,人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不怕苦,艱忍不拔地奮鬥就是快樂,就是幸福!

  • 15 # 鄉村鴿子

    人生如夢,是苦是甜,唯有心知。仰頭一聲笑,嚥下千滴淚。為愛所喜,為惡所煩。如意心甜,失意苦熬。花開花落,誰懂欣賞?春華秋實,誰解我心?有人悲泣,有人歡欣。

    或許你曾看到我燦爛的笑容,可是你永遠也看不到我哭泣的樣子,因為我一直都在裝過得很好。不要問我為什麼,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哭泣,並不是因為我受苦;我流淚,並不是因為我傷心。誰又能夠明白?誰又能夠知道?我的歡喜我自知,我的憂愁我自懂。

    人生的主題,也許是因為苦,所以我要微笑著過;也許是因為甜,所以我喜極而泣。無論甜苦,皆在我心。

  • 16 # 上頭派掌門

    人生來就是受苦的,這話肯定大多數人都不認可;假如說人就是來享福的,仔細想想,也不是那麼回事。

    我們不想苦,卻始終要與苦為伍;我們想要甜,卻發現甜的背後也是苦。

    佛教信奉眾生皆苦,基督教認為因罪而苦,或許,人生的旋律可能是苦,但主題肯定不是:

    首先,苦並不可怕。

    其次,苦可以被消解。

    第三,苦中亦可作樂。

    第四,不知苦,焉知福?

    第五,即便苦是人生底色,我們仍有機會書寫完整的幸福人生。

  • 17 # 平常心涵寶貝

    人生到底苦不苦,我認為可以分兩個層面看待,一個是物質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

    先說物質上苦。物質是人生存所必須的基礎,像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肯定是苦,這是最外在的表現。在物質生活邊緣苦苦掙扎的人多半都是感覺苦,為了生計,為了家庭而四處奔波卻又無法滿足,這能不苦嗎?

    再說精神上的苦。社會中也有很多人,物質條件很豐富,可自己卻始終感覺不到快樂,自己的精神層面苦不堪言。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不和睦,兒女不成器,身體不健康,內心空虛等等。這樣的苦或許比物質上的苦更折磨人!

    還有一種是這兩種苦的延續,就是慾望的無止境,得到了還想更多,好了還想更好,當然,追求美好無可厚非,但我們更應該清楚,所有追求的目的不就是尋找快樂,消除苦累嗎?如果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感覺不到快樂,而是滿心的苦楚,這樣的追求又有何意義了?

    因此,苦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更取決於每個人的內心。“苦中作樂”這個詞我們都知道,可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人的一生中除了苦,還有很多美好,只是很多人被“苦”遮蔽了雙眼,矇蔽了心靈,以至於始終感覺在無盡的苦中掙扎徘徊。

    物質不豐富,可身體健康,兒女孝順,家人健在,這難道不是幸福嗎?物質豐富時,扶危濟困,奉獻愛心,支援教育,這不也是幸福!

    所以,苦確實存在於人生中,但這不是主題。人生的主題應該是在苦中感受快樂,在苦中尋找希望,讓美好代替苦楚,讓生命充滿亮光!

  • 18 # 忠義俊傑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不由得想到《菜根譚》中這一句。

    對於生活在承平年代的絕大多數,人生況味,沒有絕對的苦,亦沒有絕對的甜,有的只是流水一般平淡。

    個人是時代中的一粒塵埃,時代是宇宙中的一朵浪花。

    我們生活在這個沒有戰亂、沒有災荒、整體安定的大環境中,溫飽是有底線保證的、付出是有回報的,社會的確定性讓我們不致於流離失所。如果硬要說人生的主題是苦,恐怕更多的是自己“為賦新詞強說愁”。

    建國前出生的上上輩,改革開放前出生的上一輩,他們從苦中走來,用他們的拼搏,完成了新中國的原始積累。他們的過去是苦的,他們為我們吃過的苦永遠值得敬重和銘記!

    我們新一輩,苦從何來?恐怕更多要從自身找原因了。去除奢望貪慾,迴歸勤勉敬業,清靜而充實的度過自己的人生。我們為什麼不幸福呢?

  • 19 # 書中啟蒙

    人生就是從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候就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 來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每一瞬間所發生的事情。 說的人生主題到底是不是苦,其實不然,“人生是苦”,但是還有下一句“ 離苦得樂”想要離苦得樂就是要認識現在的狀態是苦,這樣才會有追尋快樂的動力!

  • 20 # 寒江雪1295

    當學生時候苦惱 當老師同樣苦惱

    當病人時候苦惱 當醫生同樣苦惱

    當百姓會苦惱 當公務員一樣苦惱

    租房子時候苦惱 當了房東也苦惱

    沒房子的時候苦惱 有了房子也苦惱

    房子少的時候苦惱 房子多的時候還是苦惱

    人生怎麼這麼多苦惱( ̄o ̄) . z Z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嫁到弟兄兩個的家庭是不是都過得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