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往事隨風1381386374110
-
2 # 小虎幾
經常所聽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孔子話的大不孝還未聽說,再者講,能傳承父親的精神算為大孝,那傳承壞父親的精神還算大孝麼?應該說傳承父親的優良品德這孩子可算有孝道…。
-
3 # 匯侃
孔子說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兒子能從精神上傳承父親之道才是最大的孝。當然,父親優秀的為人之道,應當傳承,但如父親是一位品味不高,為人不夠正派,他的低階趣味,也有必要傳承嗎?倒不如說,應該傳承上一代的仁德之風,至於他們的錯誤就只能是改正了。
人各有志,代際間有溝。在今天我們只能說承優秀傳統,與時俱進,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否則是會落伍而被淘汰的。
-
4 # 求學知
有幸能得到老師要請回答此問題:我認為從精神上對老人順從,不一定就是完全在敬孝,更重要的是物質與行動才是老人想要的。平常再多的安慰和愛護,還是不能當飯吃和衣服穿。所以我認為要全方位的孝道是不光指的是精神上關心,而且要點點滴滴落實到行動上,看他不需要什麼,更需要什麼,儘量滿足他的需求,達到晚年幸福快樂!
-
5 # 讀書的鬍子老倌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其中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為其中的第十一章。本章大概的意思是: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該章談的是有關“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都希望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後,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於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於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其實在孔子時代或是後來的封建社會,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極高,即所謂的父權家庭社會,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觀點。但是在現在的這種社會,其實這種孝已經改變了。後來需要繼承你輩思想中好的一面,但同時,需要結合當下社會時代的特點,有所揚棄,有所繼承,有所創新才是正理。也只有這樣,家庭才會發展,而不是永遠囿於其中。
另,弟子規有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新仁。有餘力,則學文。
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人民和祖國。而近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語。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這樣不僅自己得到了快樂,同時,也將你的快樂分享給了更多的人,這樣你會獲得更多的快樂。一個人只有將這些為人處世、品德修養的事情做好之後,才能真正做到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那麼剩餘的時間就可以儘量多學習科學知識,為國家的富強,人生的幸福努力奮鬥。
民間俗語有言: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兒會打洞。後生輩對父輩的最大的孝不是完全不加揚棄的順從,如果把父輩所謂道中惡的那面繼承發揚了,那將會是多麼可怕的愚孝,最終會終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對於家庭就更不說了。真正的孝應能做到草雞群裡飛出金鳳凰。
孝是我們需要繼承的一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精神,但愚孝是我們需要摒棄的。時代在發展,思想觀念也在變化,任何文化,任何傳承需要在繼承的同時有所揚棄才是正道。目前政府宣傳裡的《新二十四孝》也算是目前的一種新的孝義。
-
6 # 純藍瀚海
我們學習的原則:【準確理解】孔子的原意!在【準確理解】的前提下,再生髮自己的感悟。如果理解不到位,說再多都是錯的,那就沒價值了。
-
7 # 逾洋史話
對於古代的孝道要秉著“揚棄”的態度,一味不加識別的繼承,就是害人害己,荼毒下一代!
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我們看各位大家都是怎麼解釋的!
楊伯峻《論語譯註》: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好,這裡面那個“合理部分”幾個字是楊先生補進去的,符不符合孔子原義我們下面慢慢看。
而朱熹在《四書或問》中發揮得更清晰:
"為人子者,本以守父之道,不忍有改為之心。......其不可改,則終身不改,固不待言。其不可以待三年者,則又非常之變,亦不可以預言矣。善讀者推類而求之,或終身不改,或三年而改,或甚不得已,則不待三年而改,顧其所欲如何?但不忍之心,則不可無耳。"
這段話,我以為可以做本問題之正式問答。即不改父親之道,是因不忍之心。
朱熹強調的是這個愛父親的孝心,至於具體的措施因時制宜,反不那麼重要。
所以,無論是楊伯峻還是朱熹都是對孔子的觀點加以自己的理解。孔子說的話是一個具體的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孝道的標準,但是標準是死的,人的理解是活的,朱熹就認為發自對父親內心的孝才是最重要的,刻意地去符合規定的標準也沒有必要。
我覺得這倒符合現在的時代。對父母孝不孝要發自內心,儘可能讓他們高興,父母去世發自內心的不捨,外在的並沒有那麼重要。由於在傳統社會,葬禮往往舉行得很隆重,有各種各種禮節,什麼時候該哭,什麼時候不該哭,都有規定,所以就算是平時根本不孝順的人也會表現地痛哭流涕,甚至直接暈倒!以證明自己是孝子,有很大的作秀成分!像這種就是典型的虛偽不孝,應該予以鄙視。
就問問,你做給誰看???違心的孝道不要也罷!
對於今天來說,孝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首先要有人與之之間的平等以及互相尊重,其次才是孝。古代的孝是不平等的,建立在等級觀念之上,這是堅決要拋棄的,不能因為是父親,就無條件要求他服從你,服從你對他所有的安排和期望,這是對人性的摧殘,這是對人格的不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孩子,然後發自內心期望他好才能贏得孩子對你的尊重和孝,這都是自然而然的。
現在看到很多家長正在用儒家的不加“揚棄”的“孝”來要求孩子,這無疑是在荼毒孩子幼小的心靈,不知不覺像孩子灌輸了等級觀念,愚忠愚孝等等壓抑天性的糟粕,還美其名曰,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國學,國學並不是只有儒家,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也應該兼收幷蓄吧?
所以還是要慎重,弘揚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要一家之言,更不要直接開歷史倒車!
-
8 # 我浪潮汕
肯定不對,別說時代不同了,思想跟不上社會資訊。即使在古代,愚孝也是一種不孝。
一個人的父母如果道德敗壞,精神就如糟粕,當兒女的發現了沒有勸阻沒有幫父母改正,相當於間接地陷父母於不義,是一種大不孝。而不是說對父母言聽計從事事效仿就是孝。應該自己區分好壞,不全盤地傳承父親的精神之道。傳承其優良的一面,擯棄糟粕,自身也需要從其他地方汲取優良的養分,把優良變得更優良。
近幾十年來,地球村的概念讓以往落後的地方也共享科學高度發達的成果,每天資訊爆炸,一日千里,長輩的思想並不能完全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儒家中一些思想,已經適應不了時代。如果盲目地傳承,可能會與時代格格不入,也可能讓家風越來越退步。
-
9 # 德賽青年
在歷史上,由於中國其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農耕傳統,人們長期保持按照血緣關係在一塊土地上聚族而居,從事生產、經濟、祭祀等各種活動的生活習慣。由於小農經濟對家庭的過度依賴,因而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的地位便長期保持下來,併成為社會結構和家國體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在家本位的社會制度中,所有一切的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係,都必須套在家的關係中。在舊日所謂的五倫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於家的倫已佔其三,其餘二倫,雖不是關於家者,而其內容亦以家的倫為推知,如擬君如父。父親,也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權威。
如果說“父權的形成”是“歷史發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變化”的結果,那麼父權家長制則是維護整個道德秩序、管理整個國家秩序的縮影。在家本位和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中國產生了“家國一體”和“家國同構”的政治體制;君主是國家的大家長,家長是家庭的小君主;君權維護父權家長制,而父權家長制則是君權的社會支柱。“國家”一詞其實也揭示出了國與家的密切關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也就被視為國家的縮影,其承擔著培養良好行為規範的任務,以服務整個社會和適應君主統治的需要。
由儒家孝倫理與祖先崇拜結合而來的孝道形成了維繫中國傳統父權家長制的根基。我們首先必須要承認的是,無論在哪一種文化中,“孝”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孝”本身應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和奉養,並不含有等級、特權的內容。而在古代中國,經過儒學家們的不斷改造,孝道在實際生活中更多強調的是子女對家長的絕對聽命和服從,“孝莫大於嚴父,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異子不敢不同”。
古代君主以天下為家,視天下人民如子,所以歷來封建皇帝均以“臣子”之“君父”自居。而對孝道的強調,更多地是為了從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家庭開始,由下至上形成嚴密的尊崇等級秩序的價值觀。正如子女應無條件順從父母一樣,妻子應順從丈夫、幼弟應順從兄長、臣子應順從君主。中國曆代的統治階級都不遺餘力地推崇孝道,將對父母、對家庭的孝轉化為對國家、對君主的忠,即所謂“移孝作忠”。“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因此,家庭的穩固則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秩序井然,子女對父母要盡孝道,放在國家層面,則演變成臣子對君主的絕對忠誠。
以父系原則為主導、以家庭成員之間的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身份規定為行為規範,家長支援理論上升泛化到全社會各個層面併成為了在中國社會中的主導思想體系。而這種思想體系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倫理生活、政治生活:倫理關係實質上演變為一種等級秩序,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政治體制上君權與父權結合皇帝成為全國最有權威的大家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儘管其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種制約,但仍無法改變它根本的至上性;各級官員在其管轄的範圍內也擁有絕對權力,在百姓面前自稱“父母官”,稱百姓為子民。這種等級制度直接導致了權利與權力一邊倒的傾斜:在權利的配置上,不同的等級擁有不同的權利,特權因此出現;在權力的配置上,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威和至高的統治權力,家長的意見就是命令,家庭成員必須無條件服從。從上到下,壘起了無數的梯階,每一層的梯階上都坐著奴役下級和子民的“家長”,這也就催生出中國“官民對立”的官本位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傳統既是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但也可能是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幾千的封建專制使中國人在思想上承認了被統治、被支配的事實,配套的制度捆綁更強化了家長的絕對權力。家長制這一傳統不僅會以有形的方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會作為一種無形的理念在教育中傳承。如果說私塾內四書五經的教育尚且停留在抽象層面,那麼父權家長制下的家庭教育則起到了“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作用。傳統倫理在傳統家庭下代代傳承,而家長制的威權則從根本上打壓、抑制住了孩子新的反思與批判,而少數擺脫這種威壓的人又難以避免更上一層的作為“父權”的君權的打壓。原來的子女終會成為新的家長,而家長制的理念卻仍在代代更替之中不斷傳承。家庭、社會雖得以維持“溫和”與“穩定”,但這種“溫和”與“穩定”不過是剝奪反思與基本話語權後的一種世故與停滯,德、忠、孝這些被作為治國之本的倫理規則只不過是些經驗的、非反思的角色關係規則,遠沒達到概念自覺的層面。
-
10 # 慄不為
幾千年前是對的,現在也可以從中獲得道理,就是父子關係確實很重要,兒子要和父親搞好關係,怎麼搞,不要頂撞父親,他說的對不對的,聽著就行了,聽是一套,做是另一套。就是你說什麼都對,不過我按不按你的路子走那就是我自己事情了。
-
11 # 曲江家學
首先,從原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的語境結構來看,並沒有說這樣是最大的孝。實際上整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孝,都在因應不同的情形,而從來沒有說哪一種情況叫“至孝”。因為孝是一種原發的情感,沒辦法用最不最來衡量。
其次,這裡說的孝,不僅僅是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還包括“父在,觀其志”和“父沒,觀其行”,也就是說做到這三個,才“可謂孝”。
這句中對“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解讀確實是理解這個闡述最核心的部分。
首先,為什麼說三年,因為在孔子時代的禮制中,子為父服喪三年。那麼結合前面的那句“父沒,觀其行”。實際上這句話,是在講服喪期間的言行和禮制精神。
再來說說“無改於父之道”,也並不僅僅是所謂的精神傳承,歷代的集註有這幾個層面的解讀:
1. 鄭玄、顏師古等人根據《易經·蠱卦》的爻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等內容,認為是指,服喪期間,不去顯現父親的過錯。孔子在論語中用“改”字,確實多處是和改過有關的。
2. 但反對這種說法的汪中述等人認為,既然說的是父之道的“道”,道是這樣高的一種稱謂,不可能是用來指錯誤。所以這裡說的是,能延續其父的好的志和行。但也僅僅只做了三年的要求,並沒有限定說下一代的人永遠不能改,那不真的成了一代不如一代了。
3. 皇侃等人則認為,服喪期間因為很哀傷,極度思慕父親,所以不忍心改變父親留下來的東西。尹焞更進一步解說,這裡談的是孝心,而不是父道的對錯問題。如果是對的,終身都無改也可以。如果是錯的,為什麼要等三年才改呢?因為會不忍心。我認為,這個實際上也是孔子很重要的一個精神,對一個事情不能簡單地論對錯,還要考慮人的情感體驗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民間流傳這樣一個俗語: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綜上,我覺得把孔子這句話簡單解讀成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兒子從精神上傳承父親之道是孔子說的最大的孝”,是不夠的,甚而是偏離的。真正重要的是,人因為孝的感情出發,在父親過世後的服喪期間,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父親的思念和心意。
我們讀古人,要結合其闡述的一些淵源去讀,千萬不能簡單地靠譯文去讀。
回答完畢,一點個人愚見,權為拋磚引玉~
-
12 # 淡漠千里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如果簡單機械地將孔子說的這句話理解為兒子必須完全遵照繼承其父親的為人處事原則才算“孝”,顯然於理是有所不通的。比如某位做父親的為人處事原則本身就有問題,做兒子的依然全盤繼承顯然不能算是“孝”。歷代注家要麼迴避這個問題,要麼主觀新增一些限制條件以自圓其說。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句話中的“父之道”並不是指某位父輩個人獨有的“道”,而是指造端於人文始祖,歷代先輩一脈相承、共同堅守的那個“道”,即天之道、地之道、聖人之道、君子之道。所以,孔子說三年(多年)無改於“父之道”才能算是真正的“孝”是無可爭議、完全正確的!
-
13 # 崖上松柏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事常有,如果單純理解父親是父親這個人的話,孝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理應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文化定律。尤其是當下,社會進步飛快,人的格局隨著經歷的事情不斷變大,父輩的觀念有時候也會陷入衚衕,我們需要學習父輩們的勤勞樸實,更要學會新時代科學創新。對於孝最重要的是尊重他們,身心的陪伴。
-
14 # 粹墨木一
其實,孔子對於孝的理解,並非強調兒子從精神上傳承父親就是做大的孝道。其實這個理解,應該來自學而第一,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本章可釋為:孔子說:“父親健在,要看一個個的意志、志向,父親過世,就要看一個人的行動。比如,三年居喪期間,沒有急著去改變父親生時處事之道,就可以說是孝了。”
本章多異解,宋儒在“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處,釋為“父親過世多年之後,也不要去改變他的處世之道”,只有這樣才算孝。南懷瑾老師打趣說,如果父親在時,行小偷小摸之道,兒子也不能改嗎?所以我說這是對孔子關於孝道的曲解。
其實,我以為,如果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一句,承接在“觀其行”之語意裡,去理解,就都通順通達了。父親過世之後,要觀察兒子哪些行為呢?在孔子看來,就是居喪三年期間,是否急於否定父親在世的行為準則,就能觀察出其人是否孝道了。這三年時間,恰恰是我們古人的智慧之處,經過三年,哪怕父親在世所行之道,不合常理,也慢慢淡化了,這之後,再去改變,就沒有阻力,就顯得自然而然,顯得水到渠成了,而這就能體現出孝道來了。正如里仁篇第四,第十八章裡所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觀察父母不足之處,我們提出建議規勸,父母不聽從,我們就當沒說,讓時間去淡化,我們背後去任勞任怨多做一些。故此,孝之一道,學問頗深,我們不可不慎之又慎。
-
15 # 拾粒
不對,時代已經變了。
首先說孝,孝是古代封建社會的遺留產物,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發展,時代更迭,孝這個字也是逐漸淡薄的。並非我們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是對父母的愛,不應該是一種強加,不是一種束縛。不應該囿於孝這個字眼內。
網際網路已經很發達,教育也有別於封建時代。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的覺醒。有了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就會選擇出逃,去追逐自己的熱愛和夢想。而不是像古代封建社會那樣,人只能被關在大家庭裡,一步也不能離,踏踏實實只為了在父母面前盡孝道,給父母生孫子,繼承父母的家業,等等。
兒子從精神上傳承父親之道當然體現了一種良好的父子關係,但前提應該是有選擇性的。父親的道沒有可取性,為什麼還要傳承?首先父親的道對孩子來說要有意義,即便如此,兒子在羽翼豐滿之後,如果有自己的道,那他完全可以不去傳承父親的道,因為這並非一種責任。
新時代最好的道應該是,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親情關係也如此。
回覆列表
對與不對,問你自己,你也沒說他父親有什麼光榮的精神傳承,孔子之道有幾種,也不知道傳承的那一種,是尊老養老服侍老,那孝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