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皇上約約

    朝歌基本可以算是殷,殷也可以算是朝歌,基本離得不遠,朝歌是今河南鶴壁市,殷是安陽市,相距四十公里,所以離得不是很遠。

    商朝是不斷遷都的從商丘到安陽再到鶴壁,主要原因是黃河水氾濫。其中到了北蒙也就是殷以後才穩定下來,使用的時間最長,所以商朝又稱殷商。

    然而到後來商紂王的昏庸殘暴的統治,奢侈的商紂王再建陪都朝歌城,裡面金銀財寶無數,佳麗上千,妲己最為出名,說白了是吃喝玩樂的地方。

    封神演義裡面的商朝都城是朝歌的原因就是商紂王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而過這種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自己修建的朝歌。

    所以我們看的影視劇的時候商紂王都城在朝歌,因為他就喜歡在那過著犬馬聲色的生活,自然電視劇為了更好的反應歷史,就選擇朝歌。

  • 2 # 當代曹植

    朝歌是今河南鶴壁市,殷是安陽市,相距四十公里,所以離得不是很遠。

    商朝是不斷遷都的從商丘到安陽再到鶴壁,主要原因是黃河水氾濫。

    後來商紂王建陪都朝歌城,紂王在位長達三十九年,勵精圖治,開疆拓土。

    周國聯合其他部落,趁商朝大軍在淮河流域征討東夷時進攻商朝,很快攻陷殷與朝歌,紂王以身殉國。

    周朝取代商朝之後,自然要醜化紂王,說他荒淫無道,在朝歌酒池肉林,以致民不聊生,周朝替天行道,取而代之。

  • 3 # 海學390

    商朝最早的都城在亳(河南商丘),之後因自然災害頻繁遷都。自從盤庚遷殷(河南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

    商朝末期,紂王執政時,擴大殷都至於沫邑,修建離宮別館,稱為朝歌。朝歌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因此,殷(河南安陽)才是商朝最後的都城。朝歌雖然在商朝末期的繁榮程度超過殷,甚至紂王常駐朝歌,但也只不過離宮別館,最多算是陪都。

    商朝紂王末期,天子九鼎已經移到朝歌。已經具備事實上的首都性質。但名義上的首都還在殷。

  • 4 # 雪倫20

    古代,不同朝代的都城在同一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西安在西周叫鎬京,而到漢朝的時候被稱為長安,又到隋朝時被稱為大興。

  • 5 # 白水老哥說歷史

    商朝最後都城是殷,朝歌相當於副都或陪都。如果商朝不滅亡,應該會遷都到朝歌。

    商朝最早定都在亳,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商丘。由於商朝對王位的繼承,沒有明確的規定,有時候是兒子繼承,有時候又是兄弟繼承,所以內鬥不斷。史書記載,商人有九世之亂。再加上當時黃河/水患頻發,所以你會驚奇地發現,商朝人特別喜歡遷都,前前後後一共遷了13次,稱為前八後五。《竹書紀年》記載,到了第19代商王盤庚的時候,“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就是商人把都城遷到了北蒙,被稱為殷。所以,商朝也被稱為殷商,地點在今天河南省的安陽。“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273年,更不徙都”。就是說,商朝的都城,自打遷到北蒙以後,就再也沒有動過。據考證,甲骨文中並沒有出現過殷字,出現的大多是“大邑商”。所以說,北蒙、大邑商、殷、安陽是同一個地方,是商朝最後的都城。

    朝歌是第22代商王武丁修建的,當時被稱為沫(mèi)邑,就是今天河南省鶴壁市的淇縣。由於沫邑有朝歌之山,所以在商代末期,就把沬邑改成了“朝歌”。經過以後幾代多次擴建,到了商紂王的時候,朝歌已經是十分繁華了,呈現出“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的盛況。後來,考古人員在當地發掘出了商朝宮城的遺址,以及大量的商代墓葬,證明當時的朝歌城已經是相當繁榮了。所以說,朝歌、沫邑和淇縣是一個地方。

    從地理位位置上看,殷也就是安陽在北面,朝歌也就是淇縣在南面。兩者相距不過40多公里。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商朝末年,隨著朝歌的不斷擴建和繁榮,商朝就把經濟和政治中心由殷轉移向了朝歌。商紂王自己搬到朝歌辦公,相當於陪都,讓太子留在殷都監國。

    所以,殷是商朝最後的都城,朝歌是陪都。武王伐糾攻打的是朝歌,商紂王也死在了朝歌。

  • 6 # 陳壇之先生

      朝歌即河南省河南淇縣,殷墟即河南省安陽,其實安陽與淇縣非常近!最終近期研究說法是,在武王伐紂的時候,殷已經漸漸荒蕪,而都城已經逐漸轉移到朝歌,而非遷都朝歌。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原是載諸史冊及地方誌的事實。但近幾十年來,自從甲骨在安陽把墟出土,王國維的《說殷》問世,《竹書》的“更不徙都”說,即被奉為圭臬。我國文術界,遂把洹水南之殷墟,說成是盤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從而拋棄了歷來史書所說的紂都朝歌說。然而歷史的實際,並非如此。說安陽殷墟為殷都,我們並不否認,但要說安陽殷墟是盤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則大謬然。因為史書所載及地下發掘的事實,都否定了這一說法。首先我們說說盤庚遷殷的問題,盤庚遷殷並非遷今安陽殷墟,遷的是西亳,盤庚是都西亳的。且看《史記》所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覆成成湯之故居”(《殷本紀》)。“成湯之故居”何在?近年來由於偃師商城的發掘,如今學者大都肯定偃師商城是湯都。偃師商城的發掘,不僅證明偃師確為湯都,而且也證明偃師商城為盤庚之都。因為在偃師商城的發掘中,考古學者發現這座古城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即被放棄,後來經修補後又重新使用的,而再次設都於此的殷王便是盤庚(見《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414—415),此證一也。盤庚都西亳後,歷小辛、小乙,直到武丁還都西亳。何此為證?可以武丁訪賢,後於傅險得傅說證之。傅險“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括地誌》),即今山西平陸縣一帶,為西亳之野。此證二也。關於盤庚遷殷非今安陽殷墟,還可以安陽殷墟的考古證之。根據安陽殷墟的發掘,從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中,還未發現一片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甲骨;在安陽西北岡殷大墓的發掘中,也未曾發現一座墓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陵墓(《商代的墓碑地制度》見《考古》,1983年10期),此證三也。以上事實,足可以證明盤庚並未遷都今安陽殷墟。《竹書》說盤庚是始都北蒙的殷王,此說是不足信的。那麼《竹書》“更不徙都”說,是不是事實呢?考盤庚都西亳後,歷小辛、小乙到武丁。武丁五十年,即離開西亳徙河北,先都沫,有今河南淇縣之武丁遺存為證。後徙北蒙,有安陽殷墟出土的文物為證。可證盤庚遷殷後,其後王並不是固定在西亳“更不徙都”。武丁是盤庚后王中第一個都北蒙的殷王,武丁都北蒙後,歷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前期,北蒙作為殷都,實際是歷六代八王一百六、七十年。但武丁都北蒙後,其後王庚丁、文丁即曾遷回西亳,否則武乙不會“復去亳,徙河北”(見《殷本紀》)。帝乙也不會“復濟河北”(見《帝王世紀》)。可證武丁都城北蒙後,其後王也不是固定在北蒙,“更不徙都”。從以上事實看,《竹!書》的“更不徙都”說,也是不足信的。實際上,商代後期,盤庚后王也多因水患,碾轉遷徙於西亳、朝歌、北蒙三地,商代後固定於一地“更不徙都”。所以說,作為商代後期的都城,應不止安陽殷墟一處,朝歌、偃師也應稱為殷墟。紂是朝歌的。紂都朝歌,始自帝乙。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說:“帝乙……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皇甫謐的話,又為近人羅振玉透過對殷墟的考釋所證實。羅氏說:“《竹書》‘更不徙都’說是錯誤的”。並肯定“遷沫必在乙之世”(《殷墟書契考釋》)。皇甫謐的話也為郭沫若對《戊辰彝銘文》的考釋所證實。郭沫若說“徙朝歌乃二十年後之事”(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又說:“帝乙末年必有遷沫之事。如無此事,不唯舊史料中有多少事實成為子虛,即卜辭中有多少現象也無從說明”(《卜辭通篡》)。我們說帝乙二十年後,必有一場大水,是河水暴漲,淹沒了王朝,帝乙是因水患而遷都朝歌的。帝乙遷朝歌后,殷都北蒙即淪為一片廢墟;紂都朝歌五十多年,在紂王時代,北蒙這座歷史名城早已成為一片荒墟,並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給淡忘了。這就是武王代紂,紂王於牧野兵敗後,不退守北蒙而兵撤鹿臺;武王克商後,不進軍北蒙,直搗“黃龍”,而兵抵朝歌,即罷兵西歸的原因。這說是武王遷九鼎於朝歌,而非遷九鼎北蒙的原因。篤信“竹書”說的人,不知對上述史實,當作何解釋?紂是都朝歌的。紂都朝歌除史書記載外,還可以證諸淇縣古城垣。1984年,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在河南安陽召開,代表們在淇縣參觀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夏鼎院長曾說:“淇縣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此外,還可以證諸淇縣有關紂王的傳說及生活遺蹟。朝歌為紂都,還可以證諸1977年在陝西周原出土的商人“廟祭甲骨”。儘管有人把這些“廟祭甲骨”的時代,叛作是“殷墟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時期”(《甲骨學通論》),但我們仍然不相信這些“廟祭甲骨”會來自殷都北蒙。尤其是其中的H11:1,如確係帝辛眩辭,它就更加不可能來自殷都北蒙。因為武王伐紂,攻的是朝歌;周公二次東征,徵的又是朝歌。朝歌是紂都,帝辛卜辭,只能來自朝歌。“紂都問題”的討論,還一深入進行中,謹再以此文,重申紂都在朝歌。

  • 7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隨著明代許仲琳著作《封神演義》描述,殷商最後都城是朝歌,也就是商紂王沉迷酒色、為非作歹、禍亂天下的地方,也是商朝廢都。那事實上朝歌是殷商的最後一個都城嗎?這也是一個謎,我們要來解謎。

    這一點很難說的清楚,但是我想許仲琳在寫這一鉅著的時候,他肯定下了很多功夫,在這些發的問題節點上不可能出現差錯。雖然很多的明代以前的正史資料文獻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在一些古代的文獻歷史資料中還是有所收穫。

    最早說出這一觀點的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固所著《漢志》,這本書的原話是:“朝歌,屬河內,紂所都”。後來漢末三國時期皇甫謐在他的著作《歷代帝王世紀》也提到:帝武乙復濟河北,徙朝歌。

    到後來,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寫了一本考證性質的學術專著《困學紀聞》,對此的描寫也是:商都朝歌,黎在上黨壺關,乃河朔險要之地。

    當然後來清代的鉅著《太平御覽》皇王部記載:帝武乙復濟河北,徙朝歌。而周郡部說:武丁徙朝歌,於周為衛,今河內縣也。

    殷商的歷代天子中,武丁在前,後來有武乙,最後是帝辛,也就是紂王。所以以上的記載能說明紂王的都城就在朝歌。

    而從正史所認可的事件來分析,我們也可以認同朝歌為殷商都城的說法。第一個就是文王囚羑里。我們都知道,商朝末期,由於商紂王的無道,天下諸侯背叛。因為小人進讒言,西伯侯姬昌被紂王囚禁於羑里。羑里據考證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地區。

    按道理來說,天子囚禁地方諸侯,不可能把他放到很遠的地方,肯定是在自己的腳下,這樣更容易控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量周國的勢力也不敢隨便亂來,比如劫獄或者叛亂。事實上最後西伯侯出獄也是因為周國蒐羅奇珍異寶奉獻給紂王才得以成功。

    然後就是牧野之戰。殷商滅亡的最後一站是周武王姬發會盟天下諸侯一起討伐商紂王,其決戰地點就在牧野。我們知道牧野之戰出現了一邊倒的局勢。討伐大軍獲得牧野大戰的勝利後,得知訊息商紂王立馬自殺而亡。既然如此,我們大膽推測,肯定是牧野離都城朝歌非常的近。只要那場戰爭一失敗,那紂王心裡清楚,自己大勢已去。而牧野據考證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地區。

    而身為殷商都城的朝歌就是據考證今天的河南鶴壁市淇縣地區。綜上所述的兩件大事提到的羑里(今天的安陽)和牧野(今天的新鄉)都與朝歌(今天的鶴壁)非常近,前後不過70公里。在那個交通工具太方便的年代裡,已經算是比較近的距離。

    綜上所述,幾件大事發生在這些地方,聯絡起來判斷朝歌作為殷商都城是非常有可能的。

  • 8 # 百味寫春秋

    說到商朝,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殷紂王,還有美若天仙的狐狸精蘇妲己以及充滿紂王罪惡之地的“朝歌”。

    由於《封神榜》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朝歌”就是商朝的國都。其實不然,商朝中、後期的國都一直都是“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因為“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距安陽才百十里路,愛享樂的殷紂王在那裡建有行宮,並有很多豪奢建築,實際上成了他的行都。

    商朝創世人商湯還沒有滅夏的時候,最早的都城是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後來商湯為了滅亡夏朝,他曾遷都到“毫”(今河南省虞城縣)。

    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了“北蒙”,並改名為“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盤庚遷殷”。從這個時候起,商朝才正式被稱為“殷商”,國都定名為“殷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安陽殷墟。

    至於“朝歌”,是商末期紂王喜歡呆在朝歌,並不惜重金建了豪華奢侈的別宮離院等遊樂場所,雖然沒有名譽上的遷都,但當時實際上的都城就成了“朝歌”。

    再之,《封神榜》的作者也是根據人們的習慣稱謂而寫“朝歌”,因為“朝歌”比“殷墟”名氣大。後來的各種影視作品更是趨之若鶩,使人們對商朝的“朝歌”形成了定格。

    不管怎麼說,歷史就是實史,商殷的都城是“殷墟”,並不是“朝歌”。

    解答至此。

  • 9 #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夏商周三代與後世的唐宋元明清有很大區別,唐宋元明清開國的時候設定一個首都,到王朝覆滅的時候都不會遷移。而夏商周時期的人們還沒有明顯的國界和國土的概念,常常因為自然條件或者戰爭形勢的變化而整體遷移,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國家,就是首都。

    商朝人曾經頻繁遷都,去過很多地方。

    商朝立國五百餘年,前半截都在不斷的遷移。商的始祖契最初被封在商邑,也就是現在的商丘,這也是商族名字的來源。後嗣子孫就開始不斷的遷移,在商湯滅夏的時候,他們的首都是亳。商朝正式建立後不久,內亂不止,整整九代國君都在到處亂跑。直到盤庚把國都遷到北蒙地方才安定下來,也就是現在的安陽,盤庚改北蒙為殷。周人稱呼商朝為殷商,實際上是一種僭越的稱呼,是不臣服商朝的表現,因為只有小諸侯國才會以國都的地名稱呼之。商人只稱自己為商,或者大邑商,天邑商。正是因為周人說的“殷商”,讓我們以為商朝的國都就是殷都,其實就算後來的周朝也遷過好幾次都,周朝的諸侯國多數也有遷都的記錄,在那年代一國人跑來跑去的是很正常的事。

    武王伐紂地圖

    所以,其實盤庚遷殷後的商王並非就一直呆在殷都不出來了,到了後世的武丁時候又開始亂跑,他第一次在沬邑建都,沬地也就是後來的朝歌,所以朝歌又稱“武丁城”。後來沬都幾次被廢棄,又幾次被複建。再後來商紂王父親帝乙再次重建沬都,商紂王繼位後也就自然而然的把沬都當做了國都。沬邑就是現在的淇縣。商紂王改沬邑為朝歌,開始大修宮殿,並長期在此居住、辦公,接受諸侯的朝拜。朝歌是個很美麗很夢幻的名字,史書中記載朝歌城極其繁華,古詩有云“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從武王伐紂的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朝歌幾乎緊挨著殷地,二者之間直線距離也就四十多公里。武王伐紂以後,把九鼎從殷都遷移到了朝歌,說明商紂王之前並沒有正式遷都,因為遷都要把祖廟一起遷來的,所以朝歌只能算是商紂王的陪都。

    夢幻朝歌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周武王大兵壓境的時候,商紂王不回都城殷都守衛,而是在朝歌與周軍大戰?還有牧野戰敗之後,為什麼他依然不逃回殷都,而是在朝歌自殺?根據現代的考古發掘,殷都雖然是一座非常繁華的大城市,但是它卻沒有城牆。不是商人不會修城牆,而是殷都的地形不適合修城牆。殷都北面和東面是大河,西面是險峻連綿的太行山,只有南面的朝歌方向是一片平原。而朝歌正好位於太行山突出的部分,與東邊的大河距離最近,在此建造一座堅城,就是保衛殷都的軍事要塞。自武丁開始的幾代商王不斷的建設朝歌城,其實就是為了保衛殷都,而商紂王在朝歌與周軍大戰,大有“天子守國門”的氣概。當牧野戰敗,朝歌失守之後,殷都已無險可守,商紂王只有一死殉國了,這就像後世的秦朝,函谷關一旦被攻破,咸陽城守無可守,只能投降。

  • 10 # 蓋天宣夜說

    哈哈,朝哥是一個朝代的老大中央政府,諸侯國如同現代的省級單位,若是能知道這一理論,就能夠知道中華老祖宗們為什麼以天朝大國,萬邦(國)來朝之說,“妄自尊大”的原因了!號令諸侯的朝哥?要比方國、諸侯國級別高上一級!

  • 11 # 玄坤文史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遷都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基本上確定了都城後,輕易不會再進行變更,在歷史上,頻繁遷都的朝代也就只有商朝了。

    殷並不是商朝時期最早的都城,商湯推翻夏朝統治後,定國都於毫,建立了商朝,在商朝建立早期,國家相對還是比較穩定的,直到商朝的第十任國君繼承王位後,商朝開始頻繁的遷移都城。

    商朝頻繁的遷都,主要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因為水患氾濫,為了維持穩定不得不遷都,另外一方面是因為王室內部的權力鬥爭而不得不遷都,按照張衡《西京賦》的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也可以看出來,商人遷都是非常頻繁的。

    張衡

    商朝有明確記載的都城有毫,囂,相,邢,庇等地,都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一帶,商朝這種混亂的局面一直到了盤庚統治時期,他將都城遷移到了殷國家才逐漸穩定下來,主要原因還是盤庚很有本事,他勵精圖治,之後自然災害也減少了。

    在盤庚之後。商朝的都城就固定了下來,殷是商朝晚期的都城,經歷了八代十二王,直到商朝滅亡時,殷都是商朝的首都,那麼朝歌又是怎麼回事呢?

    朝歌的屬性類似於陪都,現在我們是沒有陪都,在古代設立陪是很常見的,陪都也被稱為輔都,主要是用於補充首都缺失的,和首都互相協調統治之用,設定陪都會考慮到軍事防禦,經濟中心,地緣政治等方面的作用。

    據說中國最早的陪都出現於三皇五帝時期,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別置逐鹿,在商朝早期,商朝就採取了陪都制,都城設置於毫,又有北亳、南亳、西亳,這是陪都中典型的多京制。

    朝歌

    商朝晚期,都城遷移到了殷之後,毫設定為陪都,而到了帝辛(紂王)統治時期,殷仍然是商朝的首都,南邊的朝歌,北邊的邯鄲,沙丘均屬於陪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可以長期睡冰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