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什麼嫩(你,你們),幹什麼來(語氣助詞),安氧(類似哎呀、哎呦,有撒嬌的意思),不是那種抖機靈賣萌的方言詞,你瞅啥,瞅你咋地誰都會說,就是整個思維都是方言思維,我完全無法理解。 即便是我小時候,學校都是本地孩子,只有課堂上才會用普通話,課堂下用普通話肯定會被嘲笑說你裝,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課堂的薰陶下,看書默唸的語言肯定是普通話,腦子裡想事情也是普通話,一說出來就是方言,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文字用方言讀我會覺得無比彆扭,更加無法理解怎麼會有人用方言的思維來打字呢
7
回覆列表
  • 1 # 嶽陽樓記

    你以為是在手機屏上打字,那是比較慢的,只有老年人才用手寫,年輕人是用語言直接對著手機說話,智慧手機根據當地方言會迅速把說話內容變成字,不過我仍然用手寫,必竟比說話慢得多,但他們錯別字可能多些。

  • 2 # 鳥言夷面

    你說的是用方塊字標註發音,對於北方來說實際也沒多大區別。

    比如我們四川發言屬於北方語系,官話分支。

    你在天上打旋旋兒(飛),我在地下攆趟趟兒(追)。”

    對於邊陲百越音之一的嶺南音。那完全就是光用方塊字來標註百越的發音,至於什麼意思根本就不知道,對於南方百越音來說詞義都變了。

    南方那邊呢?就複雜多了。即便廣東一省,就至少有三種方言:屬於粵語的“白話”(廣州話)、屬於閩語的潮汕話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

    南方方言不但調不同,連腔都不一樣。比如吃飯的“吃”,北方人說起來,怎麼聽也是“吃”,也就是調門有高有低,聲調有長有短。

    南方人呢?說什麼的都有,七、恰、夾、塞、噎、攜,反正不是“吃”。北方人聽南方話就跟聽外語似的,恨不得找個翻譯來才好。

  • 3 # goggletan

    物理學講:動是永恆,靜是暫時。語言文字亦然。普通話祇是跨方言交流工具,不該弄成一潭死水。注入方言,可豐富之。(外語之滲入亦然)

    英語,預設之國際語,詞彙來源亦十分龐襍。開放,博取眾家所長,是成為一代宗師的捷徑。

  • 4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習慣了。方言本來是依據普通話的,多是變音。遇上個別異於普通話的方言也不彆扭,用久了也分不清是不是方言就打出來了。恐怕任何人都在作文寫章中有這種現象。用的多了,方言也被當成普通話了,只留下其義而其出處不記得了。比如“扯淡”這原是方言,是不雅的話,現在普遍用,都當成“廢話”理解。

  • 5 # 鋒人

    有人用打字打方言,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1.方言詞能讓語言變得有趣,引發讀者的興趣

    “你瞅啥?”“瞅你咋滴?”“你就不能古及下(蹲下)呀”“勺子嗎你”………………像這樣的方言詞出現在聊天語句中,會讓你感覺整個聊天內容變得有趣。如果在聊天的語句中看到你老家的方言詞,頓時你會覺著親切無比。當然,只有你浪跡他鄉時,你才能體會到。

    2.方言是我們的母語

    自打咱們出生,最開始聽到的語言絕對是方言。年幼之際是我們學東西最快的時候,方言作為一個地方的標準資訊傳達方式之一,我們學的第一語言肯定是方言。這種刻在骨子裡的語言,就是剩下的時光一直不說,也不會忘記。

    3.感覺只用標準的普通話,無法完全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

    有些時候,當我想表達出自己內心想法時,單用標準普通話語句表達感覺太草率。誇一個男的勇敢是“漢子”,總感覺在誇他粗魯,而新疆方言“兒子娃娃”,則可以完全用在誇一個年輕的小夥勇敢、大氣、不為困難所屈服。所以,用一個方言詞彙來表達你的內心想法比普通話要更具體些。

  • 6 # 退休田奶奶

    一是無意的,習慣成自然;二是有意的,生動出效果;如果人人都是普通話,播音腔就失去了語言的美感與魅力。方言非常豐富而有樂感,俏皮靈動,在特殊的語境中顯得詼諧自然,許多作家的語言特色來自方言。

  • 7 # kanzen

    普通話不也是從北方方言而來的?古代的詩文不也有大量方言詞彙? 憑什麼普通話詞彙能入文,其他方言詞彙就不能?語文來自生活,方言用多了,就約定俗成為語文的一部份了。

  • 8 # POSITIVE5480

    在我們中國有眾多的方言,幾乎每個省市都有獨特的方言風格,在聊天當中許多人會透過打方言來聊天,這使得彼此之間不那麼生疏,讓人感覺容易接近,有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其次打方言還可以起到詼諧幽默的作用,讓聊天氛圍更加輕鬆自在!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在我們老家也有獨特的方言,比如說你幹啥了(你幹什麼),今天吃的饃饃(今天吃的饅頭),一不操心跌老一鍋咧(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夜個黑夜(昨天晚上),等等,有許多特色的方言,說起來讓人感覺親切得很!

    打發言還能展現當地的獨特的語言風格,還有當地的民俗文化,所以方言就像一種文化一樣需要傳承,不知道大家平時會不會打方言聊天呢?

  • 9 # 山裡人7070

    ↙我想能夠準確使用方言,或者說使用某個區域特色語言更能表達某種語境意境。

    比老舍先生"茶館"你如果使用標準普通話,就沒那個味道了,那會無法體現作品內涵意境,也不可能成為不朽之作。

    現在網路上所謂方言大都隨口張來,既無出處又無傳統內涵,有生編硬造之嫌。

    再看,陳忠實的《白鹿原》,就是大量陝西方言,假使不用就很難寫地方特色特點。

    另外方言中用字要精準,很多都有生闢字,能說難寫出,就不舉例,因為本人也要查生闢字典。

  • 10 # 路漫漫生活記

    我國的方言種類繁多,方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無可取代。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是在方言的哺育下成長,對自己的方言的使用,能夠順手拈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普通話反而成為人們的“第二語言”。

    1.有些人打字沒有分清方言和普通話,所以會寫方言,但他並不知道他寫的是方言。他們知道一些明顯是方言的詞彙會迴避,但是當他們生活環境改變後,他們才發現自己說的是方言。

    2.不會打方言的本字。在運用普通話打字時,會存在一些不知如何轉換的表達障礙,某些方言不能用普通話來表達,普通話也並不一定能表達出方言的本意,所以就用方言替代了。

    3.在知道本字的情況下,也有人刻意使用諧音。他們可能是對自己地域認同的一種強調。舉個例子,一些福州人在打字時喜歡把“福州”輸入“虎糾”儘管這兩個字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含義頓失。

    4.部分人沒有把漢字和方言結合起來的習慣,方言停留在口頭上,看到漢字習慣性的想到的是普通話發音,於是想在書面上表達方言。就自然而然的使用方言發音的普通話諧音字了。

    5.有的方言很可愛。比如四川人把我們腳上穿的鞋子叫成“孩子”,他們把孩子又叫什麼呢?哈哈叫“娃兒”。再比如河南方言,“開心”叫“怪帶勁”,趕時髦叫“燒包”。

    6.也有一些作家為了文學作品表達的需要而使用方言。像莫言在作品《紅高粱》中運用了具有獨特地方氣息的方言詞彙,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營造出高密東北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還有陳忠實在作品《白鹿原》中大量使用關中方言來描寫關中風土人情。使語言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突出了這部小說的文化衝突和地域特色。

    7、漢語是我國漢民族的共同語言,我國除佔總人口91.59%的漢族使用漢語外,佔總人口8.41%的55個少數民族除回族、滿族已全部轉用漢語,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些民族許多人轉用或兼用漢語或其他民族語言;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系還使用不同的語言,所以有些人打字也會用方言。

    總之,方言是我們的文化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的回答完畢。

  • 11 # 黑妞妞她爹

    這個很正常,有些人習慣和自己家鄉的人打字打方言,這比說普通話更能髮帶給人很強烈的親近感,這只是一種個人習慣!

  • 12 # 影視小工M

    因為用方言交流親切,答主大學期間因為五湖四海的原因講普通話,後來在外地上班講普通話,單位全是講方言的,並且特別抱團,外人很難融入進去,再後來回家果斷講方言,打字也用方言,真正感覺落地了的感覺。

  • 13 # 貓等木

    還記得“藍瘦,香菇”嗎?失戀的南寧小哥,在同事群發了一段極具南寧方言特色的影片,讓他瞬間走紅,熱門話題名列前三,引發了諸多明星的模仿和分享,成為當年現象級的網路傳播事件,也讓大家知道了方言的力量。

    在一些老鄉群裡,雜糅著方言的交流很常見。陝西人網上打招呼會用“鄉黨”,上海人可能會說“儂好”。用一點方言,用一些只有同鄉才懂得暗語,成了他們拉近彼此距離的一種方式。

    當然用方言打字的人未必是在用方言思維,甚至可能根本不是這個地方的人。他們或許僅僅覺得用方言好玩時髦,尤其在社交媒體和網路世界。這其實就是方言化的網路語言。

    “老鐵扎心了?” “你腫麼了?”“偶不開心” “我稀飯你"... 如果有人打出這些帶有方言特徵的詞,你能判斷出他們是哪個地方的人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7歲智殘男子,判歸父親,母親不給撫養費不讓進門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