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誰識千里馬
-
2 # 使用者山茶花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是靠的是自覺自律?還是靠父母管教和監督?
其實,經常會聽到家長說:“我家孩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著。”“我們家孩子總要時刻盯著才能好好看書、做事。”
所以,孩子的自覺、自律,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家長的引導和督促。小孩子可以自覺地吃喝玩樂,但不可能自覺地學習。因為動物性的表現是本能,毫不費力的;人性的表現卻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點苦頭才成。
因此,要培養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不能靠放養解決,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正常的話,至少也要到十五六歲,才能初步建立起來。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覺地學習,都必須有成人的陪伴、督導和管束。孔子“十又五而至於學”,十五歲可以看作孔子自覺性的初步建立,從此他才能夠自主學習。
日常中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對孩子懶床、不吃飯、無理取鬧都束手無策,家裡整天像打仗一樣。也有不少父母給孩子講道理磨破了嘴,但孩子不為所動。
其實,這都是自詡開明進步的現代父母們自找苦吃。如果孩子還小的時候,當他的行為逾越規範時,如果家長不進行指出糾正,不及時約束孩子,那隻會讓他越來越放縱自己。
今年高考成績一出,廣西理科狀元楊晨煜以語文14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綜290分,總分730分的高分,打破了恢復高考以來廣西理科總分最高分記錄,也成為了不少學子的榜樣。
當談到兒子以高分奪得理科狀元的頭銜,楊晨煜的媽媽直言:“我覺得他會考好,但沒想到他考得這麼好。”談到養育孩子的經驗,楊晨煜媽媽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監督養成習慣,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我們平時基本只管好他的後勤工作,他的課業我們就交給老師了,我們就不去打擾他。”
楊媽媽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做好了對孩子的監督、引導工作,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這個過程也是不容易的,楊媽媽曾在採訪中提到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要時時刻刻地監督他、留意他。而且監督的過程中,父母自己也要自律,不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卻在玩手機。
說到底,就是父母在培養孩子自覺性的時候,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榜樣。所以,父母師長們,不要再指望孩子的“自覺”了,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你看到一個“自覺”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師長長期陪伴、正確督導和嚴格管束的結果。
GRG提醒:孩子的自覺性培養,越早越好,因為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基礎打牢,不怕地動山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千萬不要只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覺、自律,父母一定要起到監督的作用!
-
3 # 餘與夢依LOVE
個人觀點,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情要做,作為父母,陪伴固然重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的任務就是努力賺錢,努力提升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給孩子提供一個好一點的學習平臺,比如發現孩子的業餘愛好等!而孩子,他們的任務則是努力學習,而父母,最有效的陪伴,就是在家裡也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一起看書,一起晨跑,父母透過自律,來感染孩子們
-
4 # 騰湃二若
我認為陪伴本身的側重點在養育;以身作則是一種方法,它的側重點在教育。其實二者並不矛盾,家長們都應注意在 陪伴中做到以身作則。
問題的關鍵是,看您的孩子處在哪一個年齡段。總的來說,在孩子年齡較小時,側重點應放在時刻陪伴上;孩子大了,比如說上幼兒園或上小學了,孩子整天都不在身邊,家長就要注意把側重點放在以身作則上了。
具體地說,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人生髮展的重要階段,可以說這個階段比人生髮的其他任何階段都要重要。尤其是在零到一歲半這個時間段,嬰兒最需要的是安全和呵護。因為人這種高階動物,在他的嬰兒期完全依賴於父母親人,他絕不會像非洲草原上的角馬和野牛那樣,一落生就能立即學會站立行走,否則就會被猛獸所食。不難想象,處在毫無獨立能力的嬰兒最害怕什麼?嬰兒最害怕的是被遺棄、被忽視,因此他要用哭聲喚起親人的關注,他要與母親建立起可靠的依戀關係,所以作為家長當然應該側重於時刻陪伴上。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將依次進入到自我形象的確認期(3–6歲),人格的形成期(6-12歲)。這時父母就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正是在父母言行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家長就應把側重點放在以身作則上了。
總之,陪伴直接帶給孩子的是愛;以身作則間接帶給孩子的是教養。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當孩子擁有了以身作則的父母的陪伴,他們就能健康的成長。
-
5 # 陳燎原776
感覺題主對教育概念不正確。個人認為,對子女的陪伴應該屬於關愛和感情的慰藉吧,父母以身作則才屬於教育的範疇。不同概念的物件,沒有可比性。對子女的養育,兩者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廢。
-
6 # 土豆燉地瓜007
在對孩子的培養教育上,以身作則和陪伴應該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不存在側重於哪一個方面吧!
以身作則,是從行為習慣上讓孩子有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深的影響著孩子,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學習父母的一些行為,處事風格。
陪伴,可以讓孩子擁有健康,樂觀,積極的心態。父母的陪伴可以增強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父母的陪伴給與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是其他人永遠給不了的,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會更加自信,樂觀,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更加積極。
所以,以身作則和陪伴是從兩個不同角度對孩子進行培養,二者並不矛盾,且缺一不可。
-
7 # 慧眼識珠的姐們
陪伴加以身作則。但陪伴不一定是時刻陪伴,如果時間上不能保證,應該追求高質量的陪伴。
比如時刻陪伴孩子,但這期間,孩子做自己的事,家長刷自己的手機,這樣的陪伴並沒有形成交集,並沒有起到思想的交流,是低質量的陪伴。
陪伴的同時,要做到以身作則。陪伴與以身作則並不衝突。
以身作則不是要求你當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權利,有多好的事業發展前景。
而是要求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自己的三觀修養,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一雙小眼睛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落實到孩子的言行舉止上。
這也是身教重於言傳的原因。
-
8 # 紅番薯老師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側重點
我覺得以身作則與陪伴孩子都可以平衡付出,或者說都能兼顧發展,這是一個教育理念與時間管理的課題。
首先,父母對自身價值的追求是永恆的。一個人一輩子總要做點事,人生就是一個奮鬥的過程,不可能整天都圍著孩子轉,這也是不科學的教育方式。
我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父母整天都在田裡種地,從早上忙到晚上,哪裡有時間管我們學習呢?每天放學回來,我自己煮飯吃,還要搞衛生,餵雞,餵豬,然後才開始寫作業,寫完作業到點了就自己睡覺。父母除了給錢我交學費,其他的都沒空管。
以前的孩子很單純,沒有什麼雜念,只要能上學就很開心了,父母也不用過於操心。但是現在競爭激烈,教育孩子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什麼好的輔導班都要考慮報讀,所以,孩子學習很累,父母陪伴孩子學習更累!
有時候,我在想,這樣的陪伴教育真的科學嗎?
父母都是成年人,成人的世界競爭更加激烈,賺錢越來越難,如果不努力奮鬥,很快就被淘汰了!一個事業無成的父親,能教育好孩子嗎?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嗎?當然母親也一樣。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以身作則,先把自己的事業做成功,並不斷地超越自我,孩子能夠看得到。
其次,陪伴孩子並不是“時刻陪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放手,慢慢地放手讓他獨立。
我們教會孩子如何學習,教會孩子怎麼生活,讓他在學習和生活中累積經驗。不要干涉太多,不要替代孩子去做他能夠做到的事情。當然,留給孩子適當的空間,他會更加活躍,成長更加快樂。
最後,父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時間,週末多陪伴孩子。平常孩子上課的時候,父母也在工作,週末儘量安排時間多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一下家庭的溫暖。
總而言之,我認為,先把工作做好,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然後利用週末或者假期多陪伴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更加合理。
你認為呢?
-
9 # 三香屋
首先想說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
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幾個時期,幼兒期、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特別是在幼兒期和小學階段,,孩子不可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和關懷,越小對這份感情的需求就越強烈。但這種陪伴絕不是時刻相守,如果父母做不到高質量的陪伴,例如交流基本靠吼,自己不學習卻要求孩子日日做到,間歇性恨鐵不成鋼式情緒發作,還真不如不陪。要陪還得會陪。在現在社會,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有著固定社會角色的存在。每天早出晚歸,工作家庭兩頭追。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個人感覺如果家有老人幫忙,父母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因為這正是另一種形式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睿智的父母絕不會為了孩子而放棄自身的成長。只有父母優秀,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才能及時的為孩子解疑答惑指點迷津。父母的勤勞惜時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遠勝於低質量的時刻陪伴。如果家裡沒有老人幫忙,看夫妻兩人家庭角色怎麼定位。有的家庭父親在外安心打拼事業,母親則盡心盡力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引導他學習,教導他成長。同時母親也沒有放棄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孩子一道成長鍛鍊。既做到了高質量的陪伴,又能以身作則。這種陪伴和教育給孩子精神和心理上都帶來極大的滿足。對孩子整個童年時期的心理構建彌足珍貴,為他將來成年後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父母的以身作則不僅僅體現在家裡,教育孩子也不單單是讓他吃飽穿暖,每天按時做完作業就完事了。他的心智的發展、優秀品格的形成、良好習慣的遵守、社會交往的能力,這些都比學習本身更重要。為人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既不是24小時低質量的時刻相伴甚至嚴防死守,也不是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歸讓孩子望眼欲穿的以身作則,自身的工作事業不可放棄,孩子的教育不可懈怠,只能在統籌安排時間的基礎上,用父母的智慧平穩孩子教育和個人事業的天平,一路奔波一路向前。請給孩子也給自己信心,你的付出終會收穫你想要的碩果。 -
10 # 我是圓夢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側重點應該是陪伴,還是還是以身作則?
我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陪伴,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因為作為孩子來講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讓孩子終生難忘。
所以孩子會透過父母的言傳身教貫穿於陪伴孩子的整個過程,逐漸形成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徵,而這種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徵的主體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針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側重於陪伴還是以身作則?這個話題我的觀點您是否認同呢?
回覆列表
應該是以身做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日常的所做所為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與性格的養成,單純的陪伴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會使孩子以後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無法培養孩子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反而可能會使孩子因溺愛而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能力發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