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如果說英國出兵還有隔著海峽,“鞭長莫及”的理由,那麼與德國毗鄰的法國也一動不動,實在是沒有可推卸的理由,讓所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奇怪的戰爭,又稱作“靜坐戰”。難道法華人傻嗎?不,他們有自己的打算。

    首先,沒有主導歐洲的能力。自“魯爾危機”過後,法國認清了自己在一戰後,有英國在中間“攪和”,不可能成為歐洲大陸的“老大”,反而會處處受到節制。於是在外交上緊跟英國的腳步,甚至淪為“跟班”也在所不惜。

    儘管英、法、波三國結為軍事同盟,但主導戰爭程序的是英華人。對德宣戰是英國在先,法國附和,就已經說明了問題。更何況,在沒有英華人參戰和指揮的情況下,擅自進攻顯然是沒有把“老大”看在眼裡,這不符合法國的戰略需要。

    其次,德軍的實力,不容小噓。“閃擊戰”首次在波蘭戰役中亮相,簡直就是摧枯拉朽式的橫掃。全世界為之震驚,各國為德軍的強大而感到陣陣不安,無論是單兵軍事素養,還是坦克、飛機的數量和質量,在當時的歐洲“無人能及”。

    在法國看來,憑法軍的實力,突破齊格菲防線有能力的,但波軍主力僅5天就被德軍分割包圍,損失比達到60:1;當然,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德軍實力強大,法軍根本不是對手,再加上波蘭迅速滅亡,也沒有留給法軍更多的反應機會。

    更重要的是,蘇聯的立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讓英、法兩國試圖“禍水東引”的伎倆破產,而蘇聯參與瓜分波蘭,讓法國更加確信蘇、德兩國有共同對抗的意思。本就猶豫萬分的法國,更加不敢擅自進攻,因為亡國的可能性更大。

    儘管英、法兩國結為軍事同盟,但英國陸軍的實力遠比不上其海軍,更何況“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旦貿然行動,英國憑險可以據守,而法國只能是亡國。“一靜一動”,後果截然相反,法華人不傻,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考慮得更謹慎。

    更讓他們堅持“以靜制動”的底氣,來自“馬奇諾防線”。

    著名的“馬其諾防線”,儘管戰後成為人人嘲笑的國際笑話,但在當時卻體現了法軍的戰略指導思想。一戰的經驗教訓,讓法華人設計出的最堅固防線,不能說是無用,畢竟在“矛與盾”的攻防中,“矛”的可選擇性更大,況且是鋒利的“矛”。

    一戰中,隨著武器的換代升級,靠人海和勇氣獲得勝利已不可能,最終雙方陷入持久的塹壕戰、陣地戰,誰也突破不了誰。無視士兵生命的做法,讓法國將領們摒棄傳統的進攻理論,在防守上下功夫,以堅強的防禦消耗對手的銳氣。

    尤其是在凡爾登戰役中“一戰成名”的貝當元帥(當時是上校),就十分抵制在槍炮中讓士兵去衝鋒。他不允許向易守難攻的陣地發起進攻,取而代之的是節節防禦,特別是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的確挫敗了德軍的攻勢,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長期擔任法軍總司令期間,貝當將堅持防禦,放棄進攻做到了極致,這就是“馬奇諾防線”。該防線全長390公里,縱深達14公里,也就是說,一旦對方突破第一道防線,法軍還能在縱深再次組織防禦,以此不斷地消耗對手的有生力量。

    法國耗費50億法郎,相當於一年的財政預算,打造出一個完備的防禦系統。裡面一應俱全,火車、指揮部、醫院,甚至還有小型電影院,儲存的糧食、彈藥足以讓部隊堅持3個月,成為當時法華人引以為傲的防線,也是後來德軍繞道的原因。

    不過,由於建造成本過高,再加上法國認為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只修了法、德邊境段。當然,這也是單純防守的最大弊病,任何一段沒有防禦,就有可能成為對方攻擊的弱點,既然不能全面防禦,就談不上是最好的防禦。

    有人認為法軍的軍事指導思想,比德軍落後20年。這句話,有點“事後諸葛亮”,作為一戰後軍事思想發展的兩個方向,一個將“盾”做到了極致,一個將“矛”磨得更利,簡單地用“落後”二字顯然缺乏嚴謹,畢竟德軍沒有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

    不管怎麼說,馬奇諾防線讓法國上下產生了一種虛幻的安全感,想當然地認為萬事無憂。正是過於信賴這條防線,讓其放棄了任何進攻,將戰役的主動權交給了德國。在他們看來,進攻就是找死。說到底,有該防線在,法軍不可能進攻德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大衛思想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考慮。

    做為英、法集團來說,德國的擴張野心不言而喻,而蘇聯對領土的慾望也是舉世聞名,如今兩個野心家失去中間緩衝地帶,能沒有好戲可看麼?

    再者,蘇聯和德國同時出兵波蘭,(時間當然有先後)要說其中沒有貓膩,誰敢相信?是不是他們要聯合,再加一個日本刮分世界?

    波蘭的表現也讓人不滿意,開始與英、法挺鐵的,後來又玩起了“距離產生美”的把戲,再聯絡一戰後波蘭的表現,似乎是野望頗強。

    法國本身擁有馬奇諾防線,背後有大英帝國的海軍,按當時英、法觀點來說,攻、防自如,靜觀其變亦屬上策。

    如此,“奇怪的戰爭”真的不奇怪。

  • 3 # 小繆簡單說

    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波蘭的軍隊是以騎兵為主的,馬刀能砍動坦克嗎。很多騎兵都是被坦克直接壓死,沒幾天波蘭軍隊就拼光人了。法國在邊境有110多個師,戰術不行一下就被德國打潰了,一個月後有的死了,有的撤英國去了,有的就成了游擊隊。所以不是沒軍隊,而是敗的太快讓你感覺到像沒有軍隊一樣!速度太快!法國反應不過來

    第二:波蘭受到德國入侵本來是意料中的事情,波蘭也作出了相應的準備。但沒有想到的是波蘭正面抗擊德國入侵的時候,蘇聯從背後突然發起了全面攻擊和入侵。這是法國沒想到的!

    第三:缺少唇亡齒寒的概念!

  • 4 # 當代曹植

    首先,法國沒有主導歐洲的能力。自“魯爾危機”過後,法國認清了自己在一戰後,有英國在中間“攪和”,不可能成為歐洲大陸的“老大”,反而會處處受到節制。於是在外交上緊跟英國的腳步。

    儘管英、法、波三國結為軍事同盟,但主導戰爭程序的是英華人。

    做為英、法集團來說,德國的擴張野心不言而喻,而蘇聯對領土的慾望也是舉世聞名,如今兩個野心家失去中間緩衝地帶,能沒有好戲可看麼?

    再者,蘇聯和德國同時出兵波蘭,要說其中沒有貓膩,誰會相信?

    法國本身擁有馬奇諾防線,背後有大英帝國的海軍,按當時英、法觀點來說,攻、防自如,靜觀其變亦屬上策。

    德軍的實力,不容小噓。“閃擊戰”首次在波蘭戰役中亮相,簡直就是摧枯拉朽式的橫掃。全世界為之震驚。

    波蘭迅速滅亡,沒有留給法軍更多的反應機會。

  • 5 # 金玉梁言

    謝謝邀請。回答:這與法國政府戰爭初期採取的措施與其政府的既定方針有關,主要是:一、幻想。主要表現為延遲宣戰,在盟國英國已經對德宣戰的前提下,仍幻想透過國際調停(主要是墨索里尼)解決戰爭問題,幻想自己能置身事外,躲過一劫。最後才在國際壓力下勉強宣戰。二、靜觀,以儲存實力。德國進攻波蘭,法國政治首腦和法軍統帥認為這是瞭解德軍戰術和消耗德軍實力的好機會,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靜觀其變,表現為“靜坐戰”。三、保守。法軍已經動員了一支強大的陸軍,足以對德國西線發動強大的攻勢,這也是德軍最為擔心的,但法軍統帥戰略思想保守,制定計劃偏於防禦,企圖依靠單純防禦抵擋德軍進攻,未給西線德軍更大壓力,致使德軍主力傾力東進,波蘭迅速崩潰,失去一個忠實的盟友。所以由於戰前法國領導和軍事統帥戰略思想保守和既定方針失誤,法國沒有幫波蘭啥忙,最後也導致自己的覆滅。

  • 6 # 知嗎熱乎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開打。人們往往驚奇於德軍新式戰術的巨大威力,但也很容易忽視大波波自己的作死。

    讓我們把時間調回1938年,此時德華人正在試圖衝破一戰後的各類束縛,慕尼黑陰謀便是希特勒的傑作。但蘇臺德地區並未滿足德國的胃口,下一步,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而波蘭人此時也沒閒著:1938年10月德國侵佔蘇臺德地區的時候,他們還試圖討好德華人,承諾不會讓蘇聯援助的一顆子彈送到捷克斯洛伐克手上。隨後德國大膽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也趁機派出部隊佔領切欣地區,這樣一個擁有重要工業能力的鄰國就輕易的被波蘭出賣了。

    波軍佔領了火車站之後換上了波蘭的國旗

    波軍佔領了郵電局之後換上了波蘭的國徽

    完成佔領後,波軍一度以為自己也進入了強國領域。憑藉自己廣袤的土地和數一數二的陸軍數量,學德國瓜分鄰國的行為似乎是一件非常爽快的事情。

    在國際外交一片譴責中,波蘭則“義正言辭”的表示這是為了遏制德國和壯大自己的好機會,是為了和平作出的無奈之舉。

    不過在另外一邊,德華人似乎也覺得波蘭人很有意思:

    波軍控制下的捷克博胡明鐵橋,橋那邊是德軍

    德軍正在觀察橋對面波軍的情況

    雖然捷克斯洛伐克曾拼命尋求盟友進行抵抗,但奉行綏靖政策的盟友們的答覆卻令它心寒:

    蘇聯說,如果法國能說服波蘭借路就出兵;

    法國說,如果要我幫忙必須英華人也幫忙;

    英國說,我只幫法國其他國家的不管;

    波蘭說,絕不讓蘇聯進入邊境其他好說;

    捷克斯洛伐克:“你們都別說了,我自己投德國算了,這是你們自找的。”

    捷克斯洛伐克被吞併後,德國再無擔心英法兩國,希特勒表示這兩個大國實際上非常軟弱。而見風使舵出賣盟友還敢搶德國碗裡的肉的波蘭,它的結局···

    1938年11月11日,波蘭元帥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與德國上校馮施圖德尼茨握手言歡。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波蘭一月亡國。

    所以 為何法國沒有幫忙:

    一是 當時英法的綏靖政策,覺得可能德國打完波蘭後,打蘇聯,哪料到德國和蘇聯和解。

    二是 德國的閃擊戰太快了,讓英法兩國覺得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如果時間拖長一點,說不定國際調停就來了。這也是法國沒有來得及幫忙的原因

  • 7 # 歷史諮詢室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意味著德國成了英國、法國、波蘭三國的共同敵人,可是令人驚駭的是,英國、法國並沒有幫助波蘭抵抗德國,10月16日德軍攻佔波蘭全境,波蘭戰役結束。

    有人會說:英國不幫助波蘭,可能是因為中間隔著英吉利海峽,鞭長莫及,無法在短時間內運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援波蘭(當然這理由鬼信,波蘭戰役持續1個多月,英國動作在緩慢也應該把部隊運過英吉利海峽,支援波蘭了吧),英國暫且不說,法國和波蘭一樣同為歐洲大陸國家,和德國是鄰國,在德國進攻波蘭時完全可以採取“圍魏救趙”的方式偷襲德軍的後方,從而幫助波蘭,可面對德國進攻波蘭時法國無動於衷。英法兩國到底有啥想法,不在德國入侵波蘭的第一時間內幫助波蘭

    一方面,英法兩國還未從綏靖政策中甦醒過來。二戰前夕,英法對待德國的態度一直是容忍、默許德國胡作非為,默許德國佔領奧地利、默許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一直對德國處於默許的英法,雖然已經對德宣戰,或許還未從綏靖政策中甦醒過來。

    另一方面,英法兩國希望禍水東引。德國佔領波蘭,意味著德國和蘇聯之間在無戰略緩衝區,雙方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這可能是英法在德國進攻波蘭中不出兵幫助波蘭的主要原因。

    然而,英國和法國這次失算了,佔領波蘭以後的德國,沒有繼續向東攻佔蘇聯,而是突然調轉兵頭,繞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兵鋒直指法國巴黎,於1940年6月14日,攻佔法國巴黎,英法禍水東引的政策完全破產

    二戰前夕,英法兩國一直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一直對德軍留有幻想,一直想一舉兩得,最終自食惡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在波蘭遭受德國蹂躪時,擁有300萬陸軍的法國,並沒有支援波蘭。為什麼會這樣?還得從歷史脈絡上尋找原因。一、希特勒悄然崛起,英法養虎為禍

    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德國經濟發展停滯、社會矛盾尖銳、政治局面動盪。由於魏瑪共和國政府軟弱無力,無法改變德國的困難處境,壟斷資產階級為了阻止德國暴發革命,決定扶植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上臺。

    希特勒利用德國面臨的困難,對上極力勾結壟斷資產階級,對下則許給勞動人民華麗的諾言。利用德華人渴望民族復興的感情,煽動起德國民眾反對《凡爾塞和約》的情緒,使納粹黨獲得德華人的支援。

    1933年1月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優勢,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時任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負責組織內閣。自此,希特勒開始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

    1934年2月27日,納粹衝鋒隊製造了“國會縱火案”,希特勒汙衊德共掀起暴亂,以此為藉口下令實施黨禁。並極力推行“政治一體化”、“軍事一體化”政策,將德國軍政大權握在手中。

    1934年8月1日,希特勒操縱國會通過了《元首法》,並在德國總統興登堡去世後,利用元首法把總統與總理權力集於一身,號稱為國家元首。從這兒以後,希特勒便開啟對德國獨裁統治。

    緊接著,1934年8月19日,納粹黨組織了全國公民投票,利用“民意”支援建立了法西斯第三帝國,魏瑪共和國隨即消亡。之後,希特勒便將德國轉向戰時經濟軌道,開啟了瘋狂擴軍備戰之路,歐洲局勢逐漸緊張起來。

    而英法兩國對希特勒的崛起,則採取了“選擇性無視”的態度——他們既不願意在遭受過一戰的災難之後,再次被捲入新的戰爭,同時也沒有認識到希特勒的巨大威脅!英法認為德華人不可能不接受一戰慘敗的教訓,敢把矛頭再次指向英法兩國。

    而且英法兩國從上層社會到普通民眾,因為深陷一戰傷亡慘重的陰影,普遍具有懼戰畏戰情緒。在這種氛圍下,綏靖主義思想得以大行其道。因此,英法兩國的決策層,決定透過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滿足希特勒的貪慾,竭力避免歐洲戰火重燃。而這則給了希特勒上下其手,敲詐勒索英法兩國的機會。

    二、希特勒瘋狂擴張,英法企圖禍水東引

    任何災難性後果,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擴張也同樣如此。希特勒也是透過一點點試探,才在英法兩國的縱容下,被誘發了無窮的貪慾。

    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曾打算吞併奧地利。德奧兩國同文同種,如果德國能夠與奧地利合併,其實力將會大大增強。不過由於受制於形勢,使希特勒沒能實現野心。

    一計不成,再施一計。1936年3月希特勒試探性的派出部隊,進入“萊因非武裝區”。萊因河地區,是1918年德國戰敗後,協約國為規定的不允許德國武裝部隊進入的緩衝區。因此希特勒希望透過破壞和約,試探英法兩國還能否堅持底線和原則?

    令希特勒喜出望外的是,英法兩國對德軍進入萊因非武裝區的態度非常曖昧,既沒有派兵阻止,也沒有因此制裁德國!希特勒之前擔心的法國派兵阻止德軍的情況並未出現,希特勒的試探性行動成功了。

    之後,希特勒又於1938年3月12日,吞併了奧地利,英法兩國仍然沒有多大反響。或許希特勒會欣喜的大叫:“我的天哪,事情也太順利了吧?”深受鼓舞的希特勒,又野心勃勃的把魔爪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處於歐洲心臟地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一旦德國攫取了捷克斯洛伐克,既可攫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資源,又可擴充其勢力範圍。

    仍然是在英法兩國的縱容之下,希特勒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接受了《幕尼黑協定》。1939年3月16日,德國完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此時希特勒遇到了一個難題:是在德國尚未準備好的時候掉頭進攻英法兩國?還是繼續向東方侵略擴張?是否應該出兵佔領英法的盟國波蘭?佔領波蘭,是否會觸及蘇聯人的敏感神經?為了避免重蹈一戰時因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導致德國戰敗之覆轍。希特勒決定穩住蘇聯,然後趁英法兩國麻痺的機會,先解決掉西線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1939年8月希特勒與蘇聯簽了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雖然並不信任希特勒,但是在英法兩國不肯與蘇聯合作,遏制納粹德國侵略擴張的前提下,也不得不轉而與德國達成暫時的和平協定。在打消了蘇聯人的顧慮後,希特勒便於1939年9月1日,派兵大舉突襲波蘭。

    儘管波蘭人已有防範,但因其將主力部隊佈置在邊境線一帶,正好利於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對其實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德軍的“閃擊戰”令波軍措手不及。很快,德軍就打到了華沙城下。雖然波蘭軍民殊死抵抗,但還是因力量對比懸殊而失敗了。

    耐人尋味的是,在華沙軍民與納粹軍隊浴血拼殺的幾十天,英法兩國軍隊卻在西線按兵不動。英法大兵躲在堅固的馬奇諾防線背後,靜觀波蘭亡國而無所作為!

    為什麼英法兩國會無視盟友的死活呢?他們妄圖禍水東引,讓希特勒佔領波蘭使德國與蘇聯發生硑撞!儘管幾十萬英法聯軍在西線嚴陣以待,但卻是要發揮威懾希特勒的作用使其不敢西進。而法西斯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除非徹底戰敗,否則根本停不下來。英法兩國認為,既然希特勒無法西進,那就只能攻打蘇聯了!至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嘛?哼,那不過是廢紙一張!

    於是,在1939的歐洲戰場上,毫不奇怪的出現了幾十萬英法聯軍“靜坐”西線,英法兩國對德國“宣而不戰”的怪異局面。然而,令英法兩國始料未及的是,希特勒可從來不是乖寶寶。英法兩國的綏靖妥協不僅沒有“感化”希特勒,反而令希特勒愈發鄙視他們!

    在波蘭亡國後不久,希特勒便揮師西線,繞過馬奇諾防線攻入法國,1940年6月5日德軍突破法軍新防線,德軍直搗法國首都巴黎。隨即,法國宣佈巴黎不設防德軍佔領巴黎後,法國宣佈投降。希望透過犧牲別國滿足希特勒貪慾,維護本國利益的英法兩國終於嚐到了綏靖主義的苦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現在學校收課後服務費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