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妮娃兒娛樂
-
2 # 來瓶娃哈哈哈
86版《西遊記》,於1982年春節開機,歷經6年才拍完(邊播邊拍),三十年來獲獎非常多,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被不少觀眾奉為經典。《西遊記》為什麼30年經久不衰,“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沒有為獎狀,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獎狀,我們這些主演一個月八九十塊錢,但大家沒有一個人叫過苦。”楊潔在接受魯豫採訪時這樣表示,當時拍戲時按集給錢,而不是按月給錢,6年拍了25集,可想而知一集需要拍多久。她還透露當時拍戲時,孫悟空、豬八戒都受過傷,當時吊威亞技術並沒有現在這麼有保障,飛來飛去經常會受傷。老版西遊記,即央視版《西遊記》或86版《西遊記》,於1982年開拍,1986年春節在央視首播。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2000次,成為一部公認的經典~
-
3 # 太原Peter
西遊記是我國作家寫的,在中國他的影響力很大,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響,是因為這本書中是現實與幻想結合而成的,在書中也記敘了當時人民的困苦和封建,有些人喜歡他是因為他很酷,很神奇
-
4 # 雲旅遊君君
86版《西遊記》,於1982年春節開機,歷經6年才拍完(邊播邊拍),三十年來獲獎非常多,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被不少觀眾奉為經典。《西遊記》為什麼30年經久不衰,“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沒有為獎狀,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獎狀,我們這些主演一個月八九十塊錢,但大家沒有一個人叫過苦。”楊潔在接受魯豫採訪時這樣表示,當時拍戲時按集給錢,而不是按月給錢,6年拍了25集,可想而知一集需要拍多久。她還透露當時拍戲時,孫悟空、豬八戒都受過傷,當時吊威亞技術並沒有現在這麼有保障,飛來飛去經常會受傷。老版西遊記,即央視版《西遊記》或86版《西遊記》,於1982年開拍,1986年春節在央視首播。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2000次,成為一部公認的經典~
-
5 # 新疆遊強哥
八六版的西遊記,我沒在國外呆過,我也不太清楚,不過八六版西遊記每天晚上播出的時候萬人空巷,大家每天工作的最後一個理由就是晚上守在電視機跟前看西遊記,可能也是那時候下班以後能娛樂的專案很少,電視成了我們唯一的寄託,世界的影響大不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對我的影響很大。
-
6 # 愛懷舊的王小蛙
八六版《西遊記》的確是無法複製的經典。從演員的選角到劇本的打磨都是無可挑剔的,並且一經播出就就成了《西遊記》題材的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後來者只能模仿,無法超越。但是說它對世界的影響,似乎說得有點大了,不如說它對華人世界的影響。
86版《西遊記》對華人的影響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對我們祖國大陸,幾乎每年寒暑假都會熱播,而人們每次拿著遙控器換臺時掃過《西遊記》熱播的頻道,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看一會兒,它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心底。
劇中的人物塑造無疑是最成功的,以至於到現在觀眾們依然走不出人物角色,每次六小齡童老師、徐少華老師、遲重瑞老師以及馬德華老師一出現,人們的第一反應還是劇中的角色。就連年過花甲的朱琳一出場,大家第一反應還是女兒國國王。
據說86版《西遊記》已經被重播超過4000次而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樣的成就在華人世界裡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
7 # 小輝K
八六版《西遊記》的確是無法複製的經典。後來者只能模仿,無法超越。但是說它對世界的影響,似乎說得有點大了,不如說它對華人世界的影響。
86版《西遊記》對華人的影響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對我們祖國大陸,幾乎每年寒暑假都會熱播,而人們每次拿著遙控器換臺時掃過《西遊記》熱播的頻道,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看一會兒,它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心底。
劇中的人物塑造無疑是最成功的,以至於到現在觀眾們依然走不出人物角色,每次六小齡童老師、徐少華老師、遲重瑞老師以及馬德華老師一出現,人們的第一反應還是劇中的角色。
據說86版《西遊記》已經被重播超過4000次而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樣的成就在華人世界裡也算是空前。
-
8 # 冰狼哥
說起<西遊記>可以說是中國一大經典文化遺產!從老人到小孩可以說誰都知道一二,伴隨多少人走過歡樂時光。86版<西遊記>在當時那個年代能拍出如此鉅作實屬不易,那一輩的演員可以說是用生命在拍片,沒有高檔的專業裝置,沒有精美的道具與特效!是全體工作人作爬山涉水,克服種種困難完成的鉅作,堪稱一代經典!我們在觀看的同時千萬別忘了他們成功背後的辛酸!所以86<西遊記>的出世讓世界矚目,讓國外很多同行驚歎!也是我國影視行業的崛起與驕傲!所以許多國外的模仿如雨後春芛紛紛效防,如日本<西遊記>印度<西遊記﹥韓國<西遊記﹥包括美國也在模仿。但無論怎樣模仿也只有形而沒有意!有的甚至連版本都改了,孫悟空居然死了!!!所以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東西是外人無法理解和超越的!最後祝福我中華民族更加強大!影視行業再創新章!!!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說一下86版西遊記對國人的影響
西遊人們語錄TOP10:排名第一的竟是86版的臺詞
李天飛:原著中並沒有“俺老孫來也”,只有“老孫來也”。“俺老孫來也”是借86版《西遊記》續集的主題曲流行開來的,大概已經成為了大家共同的記憶。
李天飛:這句話說的bi**(小編打碼了,汙力滔滔啊,大家自行腦補吧),要知道最早的西遊題材電影,並不是大鬧天宮,也不是三打白骨精,而是1927年由上海影戲公司攝製、杜宇執導的《盤絲洞》。而盤絲洞的七個蜘蛛精,從版刻時代到影視時代,從來都是香豔無比的。這反映出《西遊記》的讀者中男性比例遠遠超過女性,這一點從我的訂閱號(litianfei99)後臺資料裡也可以看出來。
李天飛:《西遊記》對人心性的關懷正是它深受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這一點,無論與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相比,還是與其他中國古代通俗小說比較,都是非常獨特的存在。
李天飛:解讀這組資料的最關鍵的鑰匙,其實是排行第八的元始天尊。因為元始天尊雖然是道教至尊,在《西遊記》裡他從沒正式出場過,只是在一些敘述中被提及,比如在車遲國作為塑像的形式出現。《西遊記》中提到元始天尊,只有區區6處而已,(佛祖要哭了!)但他居然能躍過有重要戲份的神仙如靈吉菩薩、毗藍婆、救苦天尊等人高居第九位!這反映出,讀者關注的不僅僅是西遊故事,而是對整個道教神仙譜系的關注!。
李天飛: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觀音然而這兩位已經充分地本土化觀音早在宋元時期就被吸收到道教的神譜之中,受玉帝的敕封;燃燈古佛被《封神演義》寫成元始天尊的第一副手。
李天飛:首先,《封神演義》與《西遊記》的關係是剪不斷理還亂。比如元始天尊,如果不是因為在《封神演義》裡戲份很多,他也很難進入到這前十里。其次,大資料基於計算機技術,目前還無法識別影響力是來自《封神演義》還是《西遊記》。
李天飛:其實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我國的讀者對本土宗教(包括但不限於道教)文化的高度熱情,對本土宗教神仙的濃厚興趣。實際上反映了我們重視本土文化、中華民族自我認同感上升的思潮。今後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基於這類文化的寫作,應該對這種思潮予以足夠的重視。
李天飛:只是看起來而已!《西遊記》裡絕大多數都是男妖怪,女妖只有區區幾位,女妖精上榜率超過60%!我們在前面說了,《西遊記》的讀者裡,男性佔大多數,所以女妖怪受關注非常正常。
李天飛我認為,這是因為她在86版電視劇《西遊記》裡是最不妖豔、最不撩人的女妖怪,觀眾對她的印象不夠深刻。這仍然體現了《西遊記》的讀者主要是男性,86版電視劇《西遊記》的影響深遠。
李天飛: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女妖精的加分;第二個,是新中國成立後,對白骨精故事的宣傳。我們常說唐僧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在《西遊記》原著裡,這八十一難實際是四十四個故事,很多故事要佔三四回的體量,而白骨精的故事其實只佔薄薄一回。乾隆皇帝的《昇平寶筏》為了提高白骨精的地位,甚至把白骨精安排成黃袍怪的義妹,但三打白骨精也沒有分配到很多的戲份。一直到民國,白骨精的故事也沒有經過特別豐富的演繹。新中國成立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毛主席很喜歡《三打白骨精》戲劇,還為此寫了詩:“金猴奮起千鈞棒”廣為流傳的。“僧是愚氓猶可訓”更是具有區分敵我、人民內部矛盾的用意。現在四十歲往上的人應該有這個印象。從此以後,白骨精作為反派被不斷加戲,從86版電視劇《西遊記》,到後來翻拍的各種《西遊記》,再到2016年的電影《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受關注的程度不斷提高。
李天飛:是乾隆時期宮廷裡排的戲,演出地點就在北京故宮的暢音閣。這部戲對《西遊記》原著做了許多改動,比如為了呼應黃袍怪把唐僧變成老虎的橋段,白骨精被孫悟空打死了,唐僧就趕孫悟空走,還發誓說,你這個潑猴,我不讓你再跟著我了,你再跟著我的話,我就變成畜生。結果唐僧到了寶象國就真的變成了畜生,孫悟空說,師父,你果然變成畜生了。這部西遊記連續劇,從乾隆時期一直演到清朝滅亡,前後一百多年,應該是目前演的最久的西遊記連續劇了。
李天飛:沒錯!這些故事都是86版《西遊記》拍過的,無一例外;原著裡同樣精彩的故事,86版《西遊記》沒有拍的如獅駝嶺、真假美猴王,卻未能列入前十,也說明了大多數人是看了電視再去翻原著的。再一次證明了86版《西遊記》的巨大影響力。
李天飛:其實,世德堂本西遊記(目前流行的百回本《西遊記》的底本)也沒寫作者是誰,只有華陽洞天主人校,所以有人認為這個華陽洞天主人就是原著者。吳承恩成為《西遊記》原著者,是二十世紀之後的事情,依據只是天啟年間的《淮安府志》裡的一句話:“吳承恩::《射陽集》四冊(方框裡這個字原本就丟了)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李天飛:就憑這一條,大夥就傳開了,看啊看啊,原來《西遊記》是吳承恩寫的啊!於是,大家紛紛給這個吳承恩找寫《西遊記》的理由。這個梗一直傳到民國,魯迅、胡適等幾位大神看了看也信了,經他們一講一宣傳,吳承恩是百回本《西遊記》作者的事,就被大眾認可了。20世紀20年代,鉛印出版了第一部署名“吳承恩”的《西遊記》。換句話說,我們如果想找1920年以前出版的署名“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不會有的!
李天飛:1949年以後出版的《西遊記》,都遵從胡適和魯迅認定的結論,一律被吳承恩刷屏了。真“人要出名,就靠刷屏”,刷屏多了就成了真理,真是一點也不假。其實,關於《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很多研究小說的學者早就寫過論文了,認為這個說法是非常不可靠,列出了非常多的證據,但是大眾很難看到,因為誰也不會沒事兒去看科研論文啊。媒體的橋樑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假如沒有合適媒體的及時傳播,學界研究和大眾認識間的差距可以達到數百年之久。
李天飛:假如這個調查放在明代甚至清代去做,那排行第一且遠超後面幾位的一定是丘處機。因為在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也簡稱《西遊記》)被錢大昕公之於眾之前,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是丘處機”是被大眾當成常識流傳的。李春芳是《西遊記》作者的說法是這幾年個別學者提出來的,說原著中一些詩詞有暗示,論據並不充分,但是也有一批忠實的擁躉。至於玄奘法師,他寫過《大唐西域記》,沒寫過《西遊記》,不知道為啥有網友這麼選。
關於你第二個問題,我要說的是《西遊記》不是一個人坐在書齋裡悶頭寫出來的作品,而是經過了幾百年、許多作者的創造累積而成,只是有一個高手做了統稿、再創作的工作。
李天飛:這些解讀當娛樂是可以的,一認真你就輸了。
《西遊記》到底講的啥?答案估計讓你出乎意料
經常看到網友為《西遊記》的立場爭執:崇佛?崇道?還是對佛道都不待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要知道,《西遊記》的作者很可能不是吳承恩。其實它成書過程非常複雜,不是某一個人憋了很久寫出來的一本小說,而是經過了幾百年、許多作者的創造累積而成的作品。
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百回本《西遊記》是怎麼形成的呢?這些作者的立場都是什麼?我們來聽李天飛說一說——
《西遊記》最早的故事原型,大家都知道,是唐朝的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玄奘法師的這些經歷被記錄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裡,這兩本書都是和尚寫的,是專業的佛教讀物,毫無疑問,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宣揚佛教。值得一提的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很多內容都是後代《西遊記》故事的祖宗,有不少文字已經頗具傳奇色彩。
如果說,唐代流傳的玄奘取經故事基本還是事實,過了一二百年後,宋朝的西遊故事就增加了更多虛構的成分,比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這本書裡神仙、妖魔鬼怪、包括孫悟空的原型猴行者、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都出來了,後世《西遊記》裡神怪的原型就是在那時出現的。所謂詩話就是講話稿。和尚用給老百姓講這些故事的時候,站在那,掛出一幅圖說,唐僧師徒到了九龍池……就像我們的ppt一樣。既然是和尚講的,這本書仍然是為了宣揚佛教的,比如毗沙門天王信仰等等,但已經是通俗化的佛教讀物了。
再往後過了三百年左右,出現了一本書名叫《唐三藏西遊記》,內容講的是唐僧、孫行者等人去西天取經的小說。是的,您沒有看錯!此後的《西遊記》,其實都是在元朝“西遊記”的基礎上改編或者擴寫的。從這個時候起,《西遊記》的宗教性開始降低,文學性變得更強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本書已經從寺院走向了老百姓,不光和尚講,說書人也開始講了。它從佛教讀物變成了通俗的神怪小說。
《西遊記》在今天被稱為“名著”,聽說還是中考必考內容。但是在當時人看來,西遊記就是本閒書的,和今天網路小說的作用一樣,悶的時候圖個好看,如此而已。
元末明初時,朝鮮有本書叫《樸通事諺解》裡,就是“跟樸翻譯學韓語”記錄了買《唐三藏西遊記》的對話和這本書的基本情節: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澗。橋澗邊有萬個小澗,洞裡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神通廣大,入天官仙桃園偷蟠桃,義偷老君靈丹藥,又去王母宮偷王母繡仙衣一套,來設慶仙衣會。老君、王母具奏於玉帝、傳宣李天王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至花果山與大聖相戰失利,巡天大力鬼上告天王,舉灌州灌江口神日小聖二郎,可使拿獲。天王遣太子木叉與大力鬼往請二郎神,領神兵圍花果山,眾猴出戰,皆敗,大聖被執(被抓)當死,觀音上請於玉帝,免死,令巨靈神押大聖前往下方去,乃於花果山石縫內納身,下截畫如來押字封著。使山神士地鎮守,飢食鐵丸,渴飲銅汁,待我往東土尋取經之人,經過此山,觀大聖肯隨往西天,則此時可放。其後唐太宗敕玄奘法師往西滅取經,路經此山,見此猴精壓在石縫,去其佛押出之,以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為孫行者……”
等等,這個故事和今天《西遊記》好像不太一樣啊?對比下就能發現:
看到了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這些內容都是為了作品的文學性被編來編去,沒有特別深的涵義。所謂《西遊記》是一個局,有天大的陰謀,前後不一致的地方都是具有深意的,在這個前提下都是不靠譜的。
那麼《西遊記》就是一本熱熱鬧鬧、講降妖伏魔的消遣小說嗎?什麼深意也沒有?
其實,在元朝的西遊記產生後,到我們今天看的就是今天看到的《西遊記》產生前,大概在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有大量關於內丹術的內容進入到《西遊記》裡,一般認為這是全真教道教徒做的。
再比如,孫悟空大鬧天宮那一回有配詩“一點靈光徹太虛,那條拄杖亦如之。或長或短隨人用,橫豎橫排任卷舒。”這首詩描寫的誰?孫悟空嗎?金箍棒嗎?一查全真七子詩詞就會發現:馬鈺“一點靈光晃太虛”,王重陽“一條拄杖名無著,節節輝輝光灼灼。偉矣虛心直又端,裡頭都是靈丹藥”。靈光、拄杖屢屢出現,都指都是人心。還有“光明一顆摩尼珠,劍戟刀槍傷不著。也能善,也能惡,眼前善惡憑他作。”“摩尼珠”是佛教寶珠的梵語音譯,道家稱為丹,這個詞在全真教徒的詩句裡經常見。所以大鬧天宮這段,作者實際是寫了這顆真心的無窮威力。
可能有讀者要問,這樣說,《西遊記》是崇佛抑道嘍?這樣說,其實也不對。
我們看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打到西天雷音寺時,如來佛正在講經:“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無定色,色即是空。空無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這是《西遊記》裡如來唯一一次具體講經,但是一查就知道,這段很像佛教的內容出自《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下文簡稱《護命經》),這是部道教的經典,非常有名,柳公權就寫過。我們現在的人不熟悉,但是當時的人非常的熟悉,所以作者讓如來佛講這個東西,讀者、聽眾肯定會哈哈一笑,這算是一個笑點。
另外,在明朝很多人看來佛道是沒有特別明顯的邊界的,尤其當時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認為儒釋道三教聖人講的都是一樣的。
《西遊記》裡不止這一處體現“三教合一”,還有上靈山必須要從山下的玉真觀後面上來,這體現了作者認為道教的內丹術修煉到一定程度,成佛成仙都是一樣的。過凌雲渡的時候,唐僧看到了自己的屍體,這個和內丹術裡的出陽神拋卻驅殼是一樣的。唐僧上岸的時候,覺得自己輕輕的,原著裡說“相親相愛是元神”“洗淨當年六六塵”這其實是明確的暗示,唐僧此時已是元神狀態了。這又是道教內丹術的東西。
所以,現在的《西遊記》,是借佛教取經故事的外殼,來講道教的東西。
有不少文章說這本書是黑佛教或者黑道教的。那《西遊記》在批判什麼嗎?
我們看下書裡以道士形象出現的反派:車遲國求聖水的三位大仙;比丘國的國丈,他讓國王吃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說是可以延年益壽;還有蜈蚣精,孫悟空說他是個“提罐子燒爐火的道士”,態度充滿了不屑。這些雖然都是道士,但是他們不修內丹,修煉的都是旁門。什麼是旁門呢?在菩提祖師給孫悟空傳法的時候就已經批判過,這些旁門不重視“精炁神”,不重視人體內部可以自己修煉“丹藥”,而是靠外在的小兒心肝、金丹聖水等等達到某種目的。
為什麼會批判這些?因為這在明朝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當時很多社會精英甚至皇上都愛好這種“旁門”,一些非常噁心的東西,被當作可以延年益壽的補品。這種現象在許多當時人寫的書裡都有記載。
所以,《西遊記》只是批判這種社會現象,並不是批判道教本身,但這些“旁門”的傳播者往往是以道士的身份出現的,所以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就容易以為《西遊記》是批判道教,這是不對的。任何角度的解釋都有它適用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容易不靠譜。我們解讀《西遊記》,應該是基於對歷史、文獻的分析,既不能過度,也不能忽略它的本意。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西遊記》裡的神仙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大家都知道,玉皇大帝是道教的主神,他手下有四大天王。但是四大天王原本並不是道家的神仙,而是佛教裡四天王天的守護神。到了中國後,在老百姓這裡,他們既不是佛教神,也不是道教神,而是變成了民俗神。哪吒也是這樣,他本是佛教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是佛教神,他變化的這個過程,跟《西遊記》非常相似。二郎神的原型是佛教毗沙門天王的二太子獨健,結果後來也慢慢變成了道教神,最後變成了民俗神。托塔天王,原型是佛教毗沙門天王,後來變成了中國的民俗神。
所以《西遊記》裡的神仙既不屬於佛教也不屬於道教,而是呈現出一種民間信仰的面目。
最耐人尋味的是排行第八的元始天尊。他雖然是道教至尊,但在《西遊記》裡從沒正式出場過,只是在一些敘述中被提及,比如在車遲國作為塑像的形式出現。整本《西遊記》提到元始天尊,只有區區六處而已,但他居然能躍過有重要戲份的神仙如靈吉菩薩、毗藍婆、救苦天尊等人高居第八位!
這反映出,讀者關注的不僅僅是西遊故事,而是對整個道教神系的關注。排行榜裡佛教神仙只佔兩席——觀音和燃燈,然而這兩位已經充分地本土化:觀音早在宋元時期就被吸收到道教的神譜之中,受玉帝的敕封;後者被《封神演義》寫成元始天尊的第一副手。這也側面反映出,我國的讀者對本土宗教(包括但不限於道教)文化的高度熱情,對本土宗教神仙的濃厚興趣。體現了對本土文化重視度、中華民族自我認同感上升的社會思潮。
總之,《西遊記》是一個累積型的混合體,咱們現在看到的《西遊記》是一個一體的平面,但是它裡面有許多朝代的元素,有東西時元朝人加上的,有的東西是宋朝人加上的,有的東西是明朝人加上的。
所以我們看《西遊記》,不應該把它當一張平面的照片,而應該要用立體的眼光去看,需要把它放到有景深的空間中來,這樣的才會加充分地理解這本書,同時也會更加充分地理解咱們的中國文化。
▎解讀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