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初三傑的傑出人物,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不朽戰功,如果劉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萬不得已,只能二者得其一,會選誰?
20
回覆列表
  • 1 # 殺胡世家的異見

    蕭何必也。

    張良是搞權謀的,陰人的好手,越是用他越是害怕,劉邦能力不強,駕馭不住的結果不是砍他就是被他陰

  • 2 # 甲小佳

    你好,估計是選蕭何。

    蕭何最後論功是首功

    蕭何一直是做後勤的,所以大家對他不夠了解。受小說、演義的誤導,很多人理解的戰爭就是陣前交鋒,搞戰術,搞奇謀。但其實真正的戰爭首先拼國力,其次拼後勤,國力衰弱、後勤根不上,前面將軍再厲害也沒用,不信你看項羽百戰百勝,最後輸的一塌糊塗,再比如宋和西夏打,宋軍事上不佔優勢,照樣把西夏耗的想哭。

    蕭何就是幫劉邦穩定後方,保證源源不斷的向前線輸送兵員、糧草的大總管,有蕭何在,劉邦就只需要管好前線就行,沒蕭何,後院起火了都不一定知道。就好比打遊戲,你掛了復活照樣送你六神裝,對面掛了復活直接裸奔,你就是操作再差,打幾個回合對面也GG了。

    張良的工作有人能替代

    張良是非常厲害,但並非獨一無二,至少陳平也可以頂上來用用,效果差不太遠,如果搞陰謀詭計,陳平恐怕還在張良之上。

    所以,你讓劉邦從這兩個人裡挑一個,估計他會挑蕭何,真實的歷史上蕭何一路跟著他,張良半路離開過,張良離開的時候也沒見劉邦就怎麼樣了,所以張良也不是說完全不能放棄。

  • 3 # 大話古今

    雖然都重要,但是真要論還應該是張良。既然談論張良,蕭何,我們不妨加上韓信。

    蕭何很重要,沒有他在大後方,劉邦在前線撐不了這麼久。不過蕭何的侷限性是,他可代替。都說蕭規曹隨,其實歷史上蕭何這樣的後方大總管很多(李善長,姚廣孝,劉穆之,王猛,荀彧,趙普),有些人比蕭何更厲害,不僅僅能穩定後方,還能上陣殺敵,比如諸葛亮,高穎。

    韓信很重要,沒有他開闢第二戰場迂迴包抄,項羽不會這麼快被滅,劉邦得天下速度會慢很多。韓信則是影響天平平衡的那塊砝碼。沒有韓信,劉邦最多和霸王對峙,做個割據諸侯。韓信這種大佬,純軍事上來說前三大軍神。想找到代替性不太可能

    至於張良則更為重要了。 “方向錯了,再努力也不過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張良指引劉邦每次都選對路。張良是戰略制定者,是歷史上最高階的智囊,是帝師。他思考的超越這個時代所有人,替代性基本不存在。

    那個時代只有張良能看清:進咸陽要安撫人心,以後這些人就是你打天下的資本;霸王來了,張良告訴他要認慫,參加鴻門宴。張良幫劉邦爭取漢王封地,這才能有後來的逆襲翻盤;告訴劉邦不要復封六國後人,不要開歷史倒車。在韓信要齊王的時候,及時踩腳;霸王要楚漢河界平分天下時候,堅決要打;天下已定,他卻告訴小弟們要謀反,趕快封賞最討厭的人,以安眾人心。一次做對選擇可能是偶然,但是張良這樣每次都選對方向,這就是開掛了好不好。

    總結:

    工作量最大、在漢政府中權利最大的肯定是蕭何,沒蕭何,劉邦能不能立足都是問題。但是劉邦拉起隊伍後,蕭何的定位就變了。但是對於劉邦而言,在隊伍穩定後,蕭何的重要性是隨著時間逐漸下降的。

    風險最大,工作難度最大的肯定是韓信。韓信的重要性在戰爭期間絕對第一,要不韓信敢向劉邦要齊王呢?你蕭何張良要封個王試試?

    但是張良可能是劉邦心中最重要的人。張良知道劉邦自己內心的想法,可能這個想法劉邦自己都不敢確認。封賞大夥時,蕭何把自己評8000戶,劉邦後來給他加了2000戶;但是給張良評的可是萬戶。按劉邦的話說:張良可以評3萬戶,而且可以自己選地。劉邦偏心誰,一看就明白了。

    所以呢,真要選一個,還是張良重要吧。

  • 4 # 葉飄刀

    毫無疑問,蕭何蕭何不只是蕭何,蕭何=蕭何+韓信

    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但蕭何和韓信的關係可不一般,成也蕭何敗蕭何就是說的這個事情,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

    先不說,蕭何本身能力如何,但沒有蕭何,劉邦失去的可不僅僅是蕭何,而是蕭何+韓信。

    這就是說,漢初三傑,一下子去掉了最厲害的兩個。

    失去了把握內政的蕭何,失去了帶兵打仗的韓信,只留下一個只會出主意的張良。

    張良的價值,無論如何無法與蕭何與韓信相加對比。

    所以蕭何的價值要遠高於張良。

  • 5 # 小龍女5505

    張良蕭何和名將韓信三位都是西漢開國功臣,為劉邦掃平群雄、建立百年西漢江山立下不朽之功,貢獻巨大、成就輝煌,合稱為漢初三傑。如果劉邦三位中只能選其一,他肯定會選一代謀士良臣張良幫他出謀劃策、打下江山。

  • 6 # 包山種樹

    倘若讓劉邦在張良和蕭何中選一人,我認為劉邦必選蕭何,原因如下:

    第一、蕭何對劉邦的忠心要強於張良。還是在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就和劉邦結交相識,二人年齡相仿,性格相近,很快就成了知心好友。之後蕭何一直跟隨劉邦打天下,忠心無二,這種由時間積累出來的信任關係,張良是無法與之比擬的。作為君主在有謀和忠心之間並不難做出選擇,再說蕭何本人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為人隨和,並不是除了忠心一無是處,在大漢的建立過程中蕭何一直將後勤供應做得相當

    第二、蕭何對劉邦有保釋、推舉之恩。當年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驪山修秦始皇陵墓時,許多囚犯逃跑了,劉邦既無法追趕,又禁壓不住 便索性把所有囚犯都放跑了,劉邦自己卻與幾個與他生死相隨的囚犯逃到芒、碭二山之間避難。沛縣縣令便捉拿劉邦妻子,後來在蕭何與曹參二人保釋之下才得以出獄。這對劉邦是有恩的。後來各地紛紛起義,蕭何向沛縣縣令推舉了劉邦,並在拿下沛縣後,再三向城中百姓推舉劉邦,劉邦才做了沛公,淘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這種艱難時刻的恩情與幫助,價值超凡。

    第三、蕭何是開國首功,而張良排名至六十二,兩人在劉邦心中的分量顯而易見。雖然劉邦在稱帝后大宴群臣時說他奪取天下的主要原因是會用人,並說了張良、蕭何、韓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他們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但在論功行賞時卻將蕭何列為首功,並說蕭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這充分表明了劉邦對蕭何的倚重與認可。

    所以,我認為劉邦在蕭何和張良之間必選蕭何。

  • 7 # 洞庭細雨

    張良是劉邦集團戰略制定者,是歷史上最高階的智囊,是帝師。蕭何是劉邦集團的大總管,是劉邦爭奪天下的基礎。蕭何決定劉邦的下限,張良決定劉邦的上限。所以對劉邦來說,張良比蕭何更重要。

  • 8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張良是軍師,決定戰略,定生死。蕭何是後勤部長,管糧秣。顯然張良是可遇不可求的大才,蕭何雖然也有才能,畢竟和張良相比,作用還是有點單一。

  • 9 # 傅立為

    我個人認為是蕭何,原因如下:

    第一,兩人年齡相近,性格相同,莫逆之交。

    第二,沛縣起義,蕭何推劉邦為沛公,之後滅秦為劉邦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制度,對後期漢王朝建立和鞏固起巨大作用。

    第三,推薦韓信,助劉邦奪取天下。

    第四,從後面劉邦論功可看出,蕭何居首功,食邑最多,開國第一侯。

  • 10 # 臥牛說歷史

    我們把漢初三傑比作一輛馬車。

    蕭何就是那匹馬,沒有馬,車便跑不動。

    張良是駕駛員,他能為馬車指引明確的前進方向。

    韓信是隨侍一旁的武士,為馬車保駕護航。

    張良、韓信保障劉邦在戰爭中減少損失,蕭何卻保障劉邦可以隨便“揮霍”。

  • 11 # 阿坤95後

    兩位都是當年的國之棟樑之材。像這種難得的人才,哪位君王會去2選1。當君王的心態很多都是自己得不到,也不寧願讓別人得到。

  • 12 # 衡廬隨筆

    我覺得劉邦應該會選張良。雖然蕭何也很重要,但是後勤工作相比較前線指揮來說,前線指揮官的重要性顯然更高。後勤工作的指揮人員是有可以替換的。即使出現失誤,也不一定是致命性的,而前線指揮官一旦出現失誤,那就可能會是致命性的。

  • 13 # 機器人佳煒

    張良、蕭何都是人傑,劉邦必須擇其一而選的話,我認為是蕭何;原因有四:一、蕭何是劉邦的同鄉和發小二、蕭何無篡位野心三、皇帝不會喜歡搞陰謀的人,而張良就是四、蕭何擅長搞後勤,漢軍常年打仗,肚子不餓是蕭何的本事。細節請看我的影片

  • 14 # 茶餘and飯後

    張良無疑

    先說蕭何,大漢帝國真正的元老級人物,從劉邦一開始反秦就跟著他,幫他打理後方,內政、糧草、國庫、兵馬、賦稅等等,都被這個男人管理的井井有條,從一個縣郡,到一個龐大帝國,只要有蕭何在後方,劉邦都能把心放肚子裡,外面怎麼折騰都行。

    拿人的身體來說,蕭何簡直就像是劉邦的心臟,給劉邦身體各部分供血,讓劉邦可以活動自如。

    接著說張良,說它是帝王之師一點都不過分,後世帝王也多拿對自己有大幫助的謀士比作張良。從性質上來說,張良更是一個戰略制定者,他的思想是超越這個時代的,是透過層層迷霧,看的最清楚,做出選擇最正確的那個人。

    綜上所述蕭何的位置是可以代替的,只要再找一個絕對忠心的人,能力差不多就行,比如蕭何死後,丞相的繼任者曹參。而張良則不同,關鍵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著最終的成敗!

    所以我選張良。

  • 15 # 時間不轉彎

    劉邦選誰我們已無從得知了,但如果我是劉邦,我肯定選蕭何。

    1. 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把蕭何,韓信和張良稱為漢初三傑。他說,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籌備糧草,保證軍隊供給不斷,徵集兵士,保證軍隊兵員不斷,我不如蕭何。劉邦憑這,把建漢首功給了蕭何,將士們不服氣,劉邦又已“功人”和“攻狗”來比喻蕭何和戰功卓著的將士,以此說服將士們,他說,打獵時,打到獵物的是獵狗,但功勞歸獵人所有。話粗但理不錯。

    2. 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不變戰爭規則,都說明後勤供給是戰爭的第一要素。

    3. 我們再來看國共內戰史,共產黨人不管是武器還是裝備,遠不及國民黨,但共產黨人用小米加步槍奪得了最後的勝利。“小米加步槍”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就是糧草,就是兵源。蕭何就是那時的“老百姓”。

    戰爭的支撐是經濟,不管是“冷兵器”時代的糧草基礎,還是“熱武器”時代綜合國力,“糧草”即經濟,綜合國力亦已經濟基礎為根本。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才有可能打贏戰爭。

    如果我是劉邦,我一定選蕭何。

  • 16 # 歷史不識君

    我認為劉邦會選擇:蕭何

    當年,楚懷王讓項羽渡過黃河,北上支援趙國最後取得勝利的鉅鹿之戰。並消滅黃河以北的秦朝勢力,再進入關中;而命令劉邦則在黃河以南,與秦軍作戰。為了激發動力,定下了“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

    結果,劉邦搶先一步進潼關,讓項羽大怒,這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在分封十八位諸侯時,為了不讓項羽起疑心,主動去巴蜀地區,當起了漢王。

    在巴蜀地區,劉邦讓蕭何管理,為搶奪天下而養精蓄銳。蕭何也果真不讓劉邦失望,將巴蜀地區打理井井有條,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楚漢之爭,蕭何將源源不斷的糧草、兵源派往前線,支撐劉邦爭奪天下,打敗項羽後,蕭何立了首功。可以說蕭何與劉邦,一個主內(管理後方)一個主外(征戰天下),蕭何的貢獻是巨大的。

    總結:無論是蕭何還是張良,兩個人都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際旅行還需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