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iesonlions
-
2 # 天地玄黃日月盈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曆代基本都採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有人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純屬扯淡。真正治理天下的是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好在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有了規範和約束才能更好的維持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秩序,如果人人都肆意妄為,那麼大家便會生活在一個乏安全感的國度,朝不保夕,隨時都會失去錢財乃至生命。當有了秩序,有了規則,人們才能心安理得的活著,儘管有的朝代分三六九等但秩序給了人們安全感。
儒家思想是帝王拿來忽悠人的那一套。先忽悠讀書人,再透過讀書人忽悠老百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別造反、忠君愛國。所以說半部論語哄天下,結果全部糊弄成功了。儒家思想至少很多讀書人還是很相信的,尤其是當今官的儒生更加維護儒家思想覺得忠君愛國是對的。但儒家思想的作用真正沒有那麼的大,孔子所講的和統治者說用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孔子的社會理想從來都沒有實現過。儒家在統治者手裡不過是個工具,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半部論語治天下,真的說的沒錯,不過這個並不是說,我讀了論語來治理你,而是我讓你讀,用論語對你洗腦,你才能被很好的管理。把論語當成繩子用,來束縛你的思維方式,進行綿羊教育,等你明白了三綱五常,放棄武力對抗,自然就好管理了。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所以儒家思想就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荼毒了中國幾千年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我們今天的基本國策就是依法治國。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律法,也提倡過依法治國,所謂王子犯法於庶民同罪。
-
3 # 風鈴閣閣主
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不以儒學治國的朝代,但需要我們客觀去評價。在此簡單談談,各位看官可單獨查文獻看“焚書坑儒”相關記載。
一、焚書坑儒的原因
1. 政治上的統一,要求文化思想上的統一。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於當時社會變革及文化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但是,秦朝建立後在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這種統治需要單一的思想文化與之相適應,但那時思想文化上的繁雜越來越成為統治的障礙。結束百家爭鳴的局面,建立適應統一政體的思想文化學說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2. 士人以儒治國的思想與崇尚法術(法令、策略)的秦朝政治格格不入。戰國以來,士人形成了“注重道德修養,輕視為官斂財”的理想人格觀念,他們追求理想人格修養,蔑視王侯,不願順從於秦朝的統治,紛紛議論秦朝統治的過失,指斥秦官為“表面上好像按照禹、舜這樣的大聖人做官,實際上沒有廉恥,貪汙敗壞”。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奉行法術,士人以儒治國的信仰與之差之千里,為秦始皇所不容。
二、客觀評價
“焚書坑儒”手段雖過於殘忍,但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秦以後的王朝基本也是這樣,對不服管教、議論時政的人迫害或打壓,對威脅統治的人大肆殺戮。如焚書坑儒”是作為統治者的維護一統的目的制定的,中國曆代都有類似這種文化專制的政策,如唐王朝開創官修歷史先河,清代的文字獄,清修四庫全書,尤其是近四十年前的那場知識分子的末日“文革”運動,其對文化的迫害很多都遠遠超出了“焚書坑儒”,不僅中國如此,世界其他國家也一樣;不僅古代如此,現今社會也一樣。只是現在的手段更隱蔽些,悄悄的打壓,背地裡搞各種花樣。現在也存在類似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不允許異樣的聲音存在,只是手段越來越高明,我們未察覺而已。
所以對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我們不應批評太多,一切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鞏固統治而已,如果我們處在當時的環境下也許做得比始皇更過分、更極端。雖說以史為鑑,避免以後類似焚書坑儒的事情發生,其實根本就辦不到,現實社會已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希望統治者手段不要太極端,心胸寬廣些;而我們平民百姓如果知道這種事情就“因為了解所以包容”,如果不知道這種事情,那就矇在鼓裡,也是很好的。對思想進行管制是必要的,不管是以前還是今後,中國還是外國,一切為了穩定統治,畢竟大局為重,無需過多指責。
-
4 # 凱哥歷史
歷史上不是以儒家文化治國的朝代有秦朝,西漢前期,還有魏晉南北朝等。
秦朝一直以來就是推崇發家文化,主張法治,所以有了商鞅變法把秦朝推向最鼎盛時期,但是由於刑法嚴厲也造成了秦二世而亡的悲劇。在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完美的治世——文景之治。這個時期連皇帝都親自下地耕種。因為經過連年戰爭的破壞,秦末土地兼併嚴重,勞動力缺乏再加上楚漢相爭,經濟破壞嚴重,生產凋零百姓流離失所饑荒成群,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現象,老百姓苦不堪言。因而漢高祖劉邦採用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讓參戰計程車兵歸家修養,恢復生產。這就是漢朝推行的所謂的“黃老治術”。
魏晉時期是比較推崇道家文化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老百姓苦不堪言,精神上不堪重負佛道教義為窮苦百姓找到了一條精神上的解脫之路,他們主張因果,相信輪迴轉世,煉丹求長生。就連梁武帝蕭衍也六次出家,她主張不吃葷腥,不近女色,用蔬菜來代替牛羊祭祀。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虔誠教徒。
我認為一個朝代用什麼文化治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不能生搬硬套其他朝代的治國理念,要結合自己朝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氛圍來決定。也要根據時代潮流來轉變。正所謂:“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其實無論用什麼文化來治國都是封建統治者的出於保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愚民政策。
-
5 # 自由翅膀
自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後代皇帝一直沿襲。可以說之後一直是儒家思想統治中國。那麼要說歷史上不是以儒家思想治國的朝代,只能從漢代之前說起。
夏商時期,大家還處在解決溫飽這個重大問題的研究上,經濟的極度低階不會產生什麼思想(當然也不排除有,只是年代過於久遠,出土來參考的文物有限,基本排除)。那麼周朝呢,可以說西周末期,開始出現儒家思想。大約公元前7世紀,西周國力衰落,國力已經養不起大量的王公貴族,一些貴族和一些貴族門下的學者,紛紛流落民間,以給人傳講經書,教授禮儀或者幫人祭祀為生。這些人被稱為“儒”。他們所傳播的學問,禮儀漸漸成為系統,儒學漸漸形成。
西周之後,是春秋戰國時期,這時候出現百家爭鳴的思想大爆炸。在戰國時期,各諸侯群雄割據,各家思想的大成者紛紛投靠各國,企圖發揚自己的思想,實現自己的偉業。可以說這個時期也沒有儒傢什麼事,各國忙著打仗,孔子周遊列國無人理睬就說明了問題,不過那時候很多諸侯國信奉法家思想。
直到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是靠著法家思想崛起的,也必然是繼續用法家思想治國。法家創始人韓非子就反對“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的儒生。
秦之後的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因為蔑視儒生,道家的黃老思想處於支配地位。黃老學派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黃老思想主張君主無為而治。強調道生法,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這種思想對於早期西漢國家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力起到了很多作用,出現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可以說沒有儒家思想治國的封建王朝只有秦朝和西漢前期。我認為不管是法家還是黃老思想,或者是後來統治中國千年的儒家思想,都是適應統治階級需要產生併發揚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統治下層百姓,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
6 # 田園詩人魯智深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了令世人膛目的文化大發展,醫家、法家、墨家、儒家、縱橫家、陰陽家、史家等都在這個時代一一出現,並綻放出璀璨光芒.
在那個時代,周室式微、各個諸侯國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自己生存和壯大,不被周邊國家所吞併而殫精竭慮,諸子百家思想的出現,其根本就是各個國家為了治國和強國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而誕生的.
當時周王室日益衰落,而諸侯國卻漸漸的變強,他們對於人才的渴求也越來越大,於是出現了“士”階層,對人才的培養也迫在眉睫,私學誕生.士階層各種主張,代表著不同階級的利益,向諸侯國宣傳著各自的主張,其中影響比較大的也就儒、墨、法、道四家。
在這些主張中,墨學更像一個科研機構,他們在政治上講究無為,主要是醉心於科學研究,他們強調生產,重視經濟,要求實事求是精神,理性思考,再加上兼愛精神,個人感覺這更像現代社會,當然,在當時也是最先被其他三家所取代。
戰國後期,秦國以法家強國,商鞅韓非子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使得法家理論趨向於完善,法家以物質為獎勵,提拔重用為手段,來提高人民的積極性。實行軍工制度,一切以國家強大為目的,讓秦國迅速崛起,並統一六國。
但秦法明目繁多,徭役賦稅無數,超出了百姓的承受範圍,連坐之法更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當時為了逃避法律制裁,出現群盜滿山的現象,二世李斯趙高又變本加厲,眾百姓官員戰戰兢兢生活,一有火星,爆炸反抗實屬必然。所以法家秦二世而亡。
漢初吸取了秦速興速亡的教訓,治國思想由法家轉為道家。廢除了法家的嚴刑峻法,垂衣拱手而治天下。輕徭薄賦,不干涉民間活動,藏富於民,從西漢早期高祖出行配不齊四匹一色駿馬,發展到文景時期牛馬盈野,為之後漢武帝徵匈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漢武帝時期,皇權從政治還是經濟上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主張清淨無為的道家思想已經不能滿足漢武帝的政治需要,更於漢武帝的政治抱負相牴觸,於是儒生董仲舒創立了天人感應論,對維護統治階級唯我獨尊的地位具有特殊作用。漢武帝自己不信儒,但喜歡儒學中的三綱五常,所以漢武帝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術開始完全為封建王朝君王服務。道家法家等諸子學說遭到了貶黜。儒家稱為了後世歷朝歷代唯一的正統思想。學術自由從此成為後代士子的奢望。中華民族在後來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
7 # 西風悍馬
時代——秦——人物——秦始皇——推崇法家
時代——西漢——人物——漢高祖——推崇道家
時代——西漢——人物——呂后——推崇道家
時代——西漢——人物——漢文帝——推崇道家
時代——西漢——人物——漢景帝——推崇道家
時代——西漢——人物——竇太后——推崇道家
時代——三國——人物——魏武帝曹操——推崇法家
-
8 # 葉榆十年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都不是吧。近現代也不是,真正傳承不衰的是法家思想和法制實踐,無規矩不成方圓才是治國的基本原則。
戰國時期法家三派當今都看得到:
法制:幾乎各社會面都有相關法規。
術治:反腐敗、整飭吏治。
勢治:包產到戶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封山育林、封湖禁魚、外購主糧副食......農業收益與工業形成剪刀差,迫使農民離鄉離土進入城市和工廠,先造成這種大勢所趨,然後,工業化的出口經濟、城鎮化的內需、商品房市場、基礎建設,全部水到渠成。
敢問,在法家面前,儒家是什麼?
-
9 # 有趣的小海螺
純粹以儒家治國的朝代並沒有。為何要這麼說呢?
儒家是孔子建立,成立於先秦時期,脫胎於周禮,重視家族倫理道德,提倡教化和仁政。儒家被孟子發展,荀子集大成,此後連綿不絕,至今儒家思想對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儒家作為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之一,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其它諸子百家處於相同的地位。
從大一統的秦朝開始算的話,秦朝採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漢朝前期採用的是道家思想,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開始正式的成為主流思想。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儒家思想也在不斷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的儒家已經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思想的"與時俱進",維護了封建統治,更加符合統治者的要求,所以會被歷朝歷代統治者推崇為主流思想。
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代表著法家就不會退出歷史的舞臺。歷朝歷代的軍功制,富國強兵的各種措施是法家思想。諸葛亮治蜀、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更是法家思想的體現。歷朝歷代的嚴苛峻法也是法家的重要體現。
從漢朝直至清朝,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其實一直採用外儒內法的形式來治國,外儒,為封建統治者披上一層仁德的外衣,內法,為統治者的專制統治提供了堅強的的後盾。由此來看,歷朝歷代基本都不是以儒家文化治國。
-
10 # xiaosu0423
秦朝,使用法家治國,延續秦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制只使用法家,禁止一切私學和其他諸子學說,“偶語詩書,棄市”很明確的說明了當時秦朝對私下討論其他學說的態度,棄市即當街示眾處以死刑。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以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儒學存在最閃光的亮點,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愛”道德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維護國家安定,保持人際和諧,提高人的素質,完善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但一直以儒家文化為重要思想,束縛了其他思想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文學藝術的繁榮,應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互借鑑。
-
11 # 影小集
秦朝不是以儒家之思想治國,而是法家思想。
歷史的車輪依然向前,戰亂時代終於結束了,大一統的秦朝到來了,這個新生的封建社會,依然以奴隸制的思想核心為基礎,他讓天下人都為他一個人服務,為此,苛政橫行,人民毫無自我可言,這樣的時代很快就在人民的反抗裡結束了。
又是戰爭,楚漢相爭多年後終於又統一了,西漢成了封建王朝的第二個朝代。由於常年戰亂對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為了恢復國力,統治者採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戰略,這最初還是有效的,但到了後來,隨著國力的恢復,所有的不安定因素也抬頭了,內部發生了七王之亂,外面的匈奴也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統治者開始尋找新的學術思想,終於看上了儒家。為了立儒家為正統思想,漢武帝開始打壓其他學說,只倡導儒家學說。並且採取了國家力量來不斷的扶持這個學說。
-
12 # 說客先生dys123
這個很簡單,在漢代以前的朝代自然不是以儒家文化治國。因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出生存在於春秋戰國時期,他的學說出來以後,當時並沒有馬上被統治階層認可。直到漢朝漢武帝時期,才被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到漢武帝認可,由此成為統治階級正統思想。
但後來歷朝歷代儒家統治階層思想是教化老百姓為主的,他們還輔助有法家和兵家思想來保證其統治穩固有力。並不是只用單一的儒家思想來管理統治,那都是層面上的噱頭需要,必須輔助其他思想才能完善統治力量……
-
13 # 知常容
歷史上所有朝代都沒有純粹以儒家治國,當然儒家治國也試驗過,比如漢元帝時期,結果弄的一團亂,綱紀松壞,奸人輩出。
這裡可能存在一個誤區,推崇儒家並不代表就是以儒家文化治理國家。
漢武帝採納董生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因為他喜歡儒家學說,但是他的治國並不是以儒家治國,相反他的治國是法家治國,而且是秦法那種苛法治國。
“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誣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廟乎!又下負萬民。”
這一句話是漢武帝殺他妹妹的孩子時說的一句話,掉著眼淚說的。
秦朝是純粹的法家治理天下,到了劉邦時期是用道家和法家兩家治理天下。漢宣帝時用王霸之術,也就是法家與儒家相結合,這一點成了後世王朝統治天下的基本方法。
儒家不是治理國家之法,而是維護共同認知之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
司馬光在點評曹操為什麼不敢當皇帝時說的一段話就足以反應為什麼他們要推崇儒家。
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加有大功於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
他的意思就是以曹操的心思怎麼可能沒有想到當皇帝呢?只不過他受的教育約束了他的想法,使他不敢越雷池半步。
最後司馬光提出一個觀點:
教化,國家之急務也,而俗吏慢之;風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識長慮,然後知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也。
儒家的核心就是忠孝,所以司馬光的觀點很直白,將忠君貫穿整個社會的始終,這樣就算有曹操這樣的人出現,也不敢走出那一步。
南宋起及之後理學為什麼能興盛,相信看到這裡的朋友應該十分清楚。所謂的儒家治理天下就是透過教化,達成對皇帝的認同感,最後自覺維護整個王朝,哪怕整個王朝已經十分腐朽。
這裡必須要強調一遍,被封建統治者推崇的儒家觀念與孔子創立的儒學已經差別很大。嚴格來說到孟子這裡,正統的儒家就斷了。大概到明代王陽明之時,又將孟子一脈重新繼上,不過王陽明一死,陽明心學迅速走向敗落,正統儒家實際又一次敗落。
有生命力的未必就是最優的。最優的未必就能長存下來。 -
14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歷史上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的歷朝歷代,都是尊崇儒學,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約束臣民,但是也不是最初的儒學,是經過統治者修改過得,三綱五常。用漢宣帝的話來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之道雜糅,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所以歷朝歷代沒有純正遵循儒學,只是為了統治需要,王霸之道雜之而已。
要說沒有以儒學文化治國的。商周沒有用儒學,因為那時候儒學還沒有產生,孔子是儒學的創立者,他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所以商周沒有機會使用儒學,就是孔子儒學產生後,春秋,戰國時期,也沒有國家使用儒學,當時各國戰亂紛飛,各國為了自保,都在實行變法圖強,儒學不太實用,況且當時百家爭鳴,道學,墨學,陰陽學,縱橫學,兵學,一時間思想開放,各國使用的思想也不盡相同。
到了秦朝,這是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從商鞅變法開始,大秦一直用法家治理國家,實行嚴刑峻法,從韓非子,到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大秦不是用儒學治理國家的。秦滅漢興,西漢初期,在經歷秦末的戰爭,民力凋敝,劉邦為了恢復國力,與民休息,運用黃老道學,進行無為而治,此間經歷了呂后,文帝,景帝,這段時間也是西漢最穩定的時期。也為漢武帝做的豐功偉業打下了基礎。
回覆列表
最主要的就是秦朝。秦朝自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一來都是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秦朝更是以嚴刑峻法治理國家,所以秦國法律嚴苛。再沒統一天下之前,秦法有利於國。而當天下一統之後,此時的法律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變得不合時宜了。所以後來秦國二世而亡,也和秦國的嚴刑峻法有一定關係。春秋戰國幾百年戰亂,到了秦國一統天下,此時老百姓需要的是修養生息,再用峻法約束臣民已經不符合現實需求。而儒家推行仁孝治國,讓臣民受教化知禮儀,更能使老百姓接受。如果法家是山石的話,那儒家就是微風細雨,只有剛柔並濟陰陽相和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而後王朝都是儒家法家並用,王道霸道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