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annah1228
-
2 # 小數胡老師
我先來說說旅遊吧,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了,很多家庭都願意帶著孩子出去玩,徜徉在大自然當中,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真的願意去旅行嗎?面對美景,孩子很多孩子是欣賞不動,他們更樂意於很多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去看動物園,一起到遊樂園。對於孩子一個小的玩具,或者一片樹葉,一隻貓,一條狗,他都能玩上半天。所以我們真要是為了孩子好的話,非旅遊不可,我們就要善於在旅行中發現旅行的樂趣,而不是跟著旅行團一起快速的走一遍,看看風景,這樣真的是反而害了孩子。孩子的世界,真的和大人是不一樣的,不要讓孩子覺得去了很多地方,是炫耀資本,而真正的快樂是孩子的來自孩子的內心。
除了旅遊之外,培訓也在摧殘著孩子,現在培訓機構越來越多,種類名目也很多。當然,強制性學習對於部分孩子來說是有用的,孩子有興趣才是最好的。
幾年前我覺得孩子對鋼琴挺有興趣的,然後我就去給他報了鋼琴班,誰知道孩子練了一段時間就氣呼呼的跟我說:媽媽,你為什麼給我報輔導班了?沒有經過我的同意。這一點我真是想錯了,之前應該先諮詢他的意見的,結果和大家想的一樣,沒過多長時間就沒有再練習了,提起這件事,現在孩子還耿耿於懷。反而鄰居家的孩子真的對鋼琴展現出極大的興趣,她媽媽給他報了輔導班以後,她的鋼琴水平越來越高了,現在快考八級了。對於孩子來說,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報再多的輔導班也是枉然。
希望家長們多關注孩子,放下手機,和孩子談談心,知道孩子的內心活動,同時自己有什麼困惑也可以告訴孩子,一起陪孩子散散步,一起玩遊戲,真正知道孩子需要什麼,這樣孩子在學習上也會聽老師、家長的話,更能體貼理解家長,長大之後更有責任心,有擔當。
-
3 # 問山狐
攀比中的旅遊可能是有的,看著別的的孩子到處旅遊,回來跟自己的孩子聊去過的旅行經歷,而自己的孩子卻只能述說身邊的事物,有些家長會按耐不住,怕自己的孩子見的世面不如人家,於是也要特意跟別人比,帶著孩子出去旅行。
不主張這種心慌的攀比,但這樣對孩子可能並不會造成什麼傷害,也不會磨滅孩子的天性,孩子本來就愛玩,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攀比的培訓大多也是相同的心態,怕自己的孩子落後不如人家,總之現在的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看到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不報就焦慮,這是事實。
報過多的培訓班確實會磨滅孩子的天性,尤其12歲以前孩子生成了是要玩的,在玩的過程中會自我驅動、自我學習,在玩的過程中能學會正確的跟同伴溝通和相處,在玩的過程中認識大自然、探索大自然、觀察周圍的世界。
只要保證學校的正常學習就基本差不多了,否則將抹殺孩子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讓孩子失去了跟現實世界相處的學習機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孩子幼小的年齡,多帶孩子到戶外去找玩伴玩,倒不一定非要去很遠的地方旅遊。
-
4 # 劉老師003
隨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序,中國各個階層的人腰包都鼓起來,出現了許多中產階級,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在物質生活上都是不愁吃,不愁穿,國民經濟已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要求,在物質文明基本得到滿足華人,全華人民已經向著追求精神文明生活方向發展,如,中國大媽廣場舞遍及中國大地及旅遊到外國,公休小長假自駕遊遍及城鄉,出國遊成了華人首選等。
在華人享受精神文明同時,腰包裡有錢,也不忘了教育後代子孫。華人普遍對待子女培養教育特點堪稱世界第一,如果中國培養教育子女特點為第二,世界就沒有第一。就其原因是深受中國上下五千年輝煌歷史,植根於中國社會各個階層根深蒂固影響。從古至今中國任何一個普通家庭,對子女要求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這種慾望支配下,可以說中國父母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子女培養教育上,在子女培養教育上什麼都能豁出去,攀比中的旅遊又算得了什麼。
富起來中國父母,腰包裡有了錢,每到公休小長假或寒暑假,都會選擇帶著孩子去旅遊,目的就是想透過旅遊給孩子補補課,增長見識,使孩子天性充分放飛。教育認知過程來看,有目的,有計劃旅遊對子女培養教育毫無疑問是增長知識的,如廣州,福建等熱地方的孩子沒有見過冰雪,父母就要有計劃帶孩子旅遊去了解認識冰雪;大城市孩子對各種農作物認知是個空白,父母要有目的帶孩子到相關地方去旅遊學習。再如節假日帶孩子到公園,度假區等去旅遊,讓孩子認識彌補在學校裡學習不足,從而發揮孩子天性。
對於攀比中的旅遊和培養正在磨滅孩子的天性,可分兩種情況來論:
第一種情況,如果對孩子培養教育是有目的性,有計劃科學性補課式攀比中旅遊,是不會磨滅孩子的天性。所謂攀比旅遊就是你去過的名山大川,世界著名景點,景區,我也去過。還有你沒有去過的世界鄉村名景,知名美食城市,我是去過,你沒有去過。那孩子天性又是什麼,簡單說來,就是孩子那種自由自在,高興快樂生活環境中,又能學習,認知到不少新知識,還勇於去探索一些未知事物,使孩子認知,探索符合他的需要,而去積極發揮,就是孩子天性。
知道攀比和孩子天性,知子不過父母,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天性有哪些,對於培養教育孩子這些天性,釋放這些天性有那些旅遊路線,景區,景點符合條件,從中選擇出來,就把孩子帶到哪裡去旅遊,父母就可以進行指導性培養教育,使孩子天性儘量釋放,放飛。如果父母能力達不到,可請旅遊區工作人員幫助培養釋放天性,從而完成旅遊目的和計劃。這樣攀比旅遊難道會培養正在磨滅孩子的天性嗎?顯然是不會。
第二種情況,就是有錢,父母對孩子的天性一點也不瞭解,不關心,不知道孩子長處,也不瞭解孩子短處,沒有目的性,也沒有個計劃,盲目的和別家孩子作旅遊攀比。旅遊所到之處胡吃海喝,不知道要為孩子做些什麼,整天旅遊就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旅遊對孩子培養教育一點作用都沒有,甚至於旅遊對孩子認知,探索產生了混亂,認為旅遊就是出去玩玩而已,經過無數次該種攀比,旅遊就磨滅了孩子天性,失去了旅遊真正價值,旅遊中孩子什麼知識也沒有增長,自己特長在旅遊中一點也沒有長進,一天感覺非常累,哪裡還有精力搞什麼東西來探索,從而嚴重磨滅了孩子天性,所有該種只有攀比,無目的性,無計劃旅遊是正在培養和磨滅孩子天性。
-
5 # 月籠西樓
我非常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是攀比中的旅遊和培訓,而不是合適的旅遊和培訓。下面我分別從旅遊和培訓兩個方面具體闡述。
一. 旅遊
旅遊本身對於孩子來說有很多好處:去未知的地方,見識新人新事新風俗,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以達到“行千裡路讀萬卷書”的效果。所以,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都會利用寒暑假或其他休息時間帶孩子游歷山川大河或名勝古蹟。
但是,如果這種旅遊變味為攀比,父母間的攀比或者孩子間的攀比,那麼旅遊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比如:因為同班同學小A的父母帶著孩子去了悉尼,小B的父母心裡想:我也不缺錢,為什麼不能也帶孩子去悉尼呢?我的孩子不能輸給小A。殊不知,小A是學聲樂的,父母帶著孩子去看悉尼歌劇院,是鼓勵孩子將來也能進入這世界藝術中心表演;而小B卻是個安靜的孩子,極喜歡鄉村的純樸美好,他的父母完全不顧孩子的天性特點,為了面子和虛榮心,帶著孩子去國外旅遊,這種攀比性的旅遊不僅無意義,而且浪費了孩子的時間,也讓孩子內心極不舒服。
二. 培訓
培訓的意思是透過培養加訓練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題主的培訓應該指的是興趣培訓吧!好的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及特長,然後尋找培訓機構發展孩子的特長,從而使孩子在某一感興趣的領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本身來說是一件極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攀比,因為別的孩子學這學那,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後,不管孩子願意與否,只管把孩子往興趣班送,往來穿梭於各種培訓機構,使得孩子完全沒有休息、玩樂的時間。
孩子的天性是什麼?就是一種本性,對於兒童來說,玩耍是天性,在玩耍遊戲中,孩子很多的能力(比如動手能力、判斷能力、合作能力)都會得到發展,但是如果孩子的課餘時間被過多的培訓所佔據,就會擠佔玩耍遊戲的時間,從而產生厭惡情緒,也不能發展自己的真正興趣愛好,久而久之,就會對各種學習失去興趣。
總之,合適的旅遊和培訓對發展孩子的天性一定有益,但攀比中的旅遊和培訓也一定會磨滅孩子的天性。
回覆列表
現在一到假期,很多旅行社、培訓機構,都會推出很多針對學生的遊學活動、夏令營、親子游之類的活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利用假期讓孩子外出增長見識,培養能力,無可厚非。但如果孩子把外出旅遊作為同學間炫耀攀比的資本,向家長提出要求,而家長為滿足孩子的條件而不堪重負時,假期旅遊就已經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 我覺得家長們在花錢時應該理性一些,自己不要攀比豪華的修學遊、培訓班等,應該針對孩子的情況,安排符合他自己的假期生活。我見過一些家長把自己孩子的假期安排的就很有意義。
讓孩子利用假期出去擺地攤,體驗生活,這樣依然能鍛鍊孩子的社會認知能力。 讓孩子回農村老家,和小夥伴餵雞、捉魚、爬樹,玩泥巴,遠離城市的喧囂,放鬆心情,迴歸自然。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閱讀計劃,暢遊在書海里。這樣的假期依然很有意義,比那些為了攀比而旅遊的更有價值。
對於培訓班,更沒必要攀比,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應該有他自己做主,家長和老師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導者,選擇怎樣興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當孩子喜歡時,家長便可盡力去支援他們的夢想和興趣。當孩子對於這些特長班沒有任何興趣時,家長也不應一味跟風去逼迫孩子們做出那些事情,當我們給孩子劃定了一個框架,孩子可能會成長為我們喜歡的模樣,但是不一定是最好的模樣;當我們將更多的自由給與孩子,他們才會做出更多令我們驚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