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是福

    桑茶坑道中

    宋代: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賞析:

    此詩描寫夏日江南田野水邊的景色:剛下過一陣雨,暖日和風,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綠花紅,柳蔭濃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圍;同時描繪了兒童牧牛與牛吃草的動態畫面,營造了生機無限的意境。全詩遠景寫意,著色粗放淋漓;近景寫人,工筆勾勒,細緻入微。詩中浸潤著古典的靜穆與純淨。此詩語言淺顯易懂。首句寫得平易,“晴明風日雨干時”,點明一個大晴天,雨後初晴之日,陽光透亮,風兒流暢,地面的積水正被陽光蒸發,被風兒吹乾。一雨一晴,風調雨順,又是農業生產的好時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動的。“草滿花堤水滿溪”,在這樣好的氣候條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齊平,這種情景用“滿”字是合適的,常見的;而以“滿”字寫堤上花兒草兒繁盛之狀,原也不足為奇,但“滿”在這裡作為動詞,彷彿青草有意識地去裝點堤岸一般,這就生動有趣了。這樣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處啊。

    於是,詩人的眼睛發現了“童子柳陰眠正著”,童子在柳樹的濃蔭下酣睡。在詩的節奏上,第三句是個頓挫。前兩句寫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滿生氣和動態,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潑可愛的孩子),卻呼呼大睡,一動不動。輕快的詩歌節奏在這裡彷彿停了下來,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緒上的頓挫,是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過柳陰西。”童子的牛在哪兒呢?牛兒吃著吃著,已經挪到了柳陰的西邊去了。因為牧童的安然靜止睡眠,使牛兒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動著。畫面因牛的活動,又活動起來。這樣一靜一動,和諧自然。這裡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態寫活了,富有生活氣息。這首詩前兩句寫出了由雨而晴,由溼而幹,溪水由淺而滿,花草於風中搖曳,大自然充滿了生機的律“動”;第三句寫出了牧童柳蔭下酣睡的自然悠閒地“靜”,加上第四句“一牛吃過柳陰西”的時動時靜,形成了這首詩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樸素的美感。

  • 2 # 劍馬書生

    《桑茶坑道中》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作品,該詩後兩句是: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意思是說,堤岸旁的柳陰裡,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夢正酣。而那頭牛隻管埋頭吃草,越走越遠,直吃到柳林西面。

    此詩當作於公元1192年(宋光宗紹熙三年)。楊萬里六十六歲,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里上書諫阻,不奉詔,得罪宰臣,最後獲授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於八月謝病自免,迴歸吉水。這首詩是楊萬里當年在安徽涇縣桑茶坑路上所作,描寫得是夏日江南田野水邊的景色。特別是後兩句,描繪了兒童牧牛與牛吃草的動態畫面,營造了生機無限的意境:雨後初晴之日,陽光透亮,風兒流暢,最有生命力的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卻呼呼大睡,一動不動。而他的牛在哪兒呢?牛兒吃著吃著青草,已經挪到了柳陰的西邊去了。這一靜一動,和諧自然的畫面,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態寫活了,極富生活氣息,也形成了這首詩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樸素的美感。

  • 3 # 語留人

    這首詩並不是太著名,至少我上學那會,沒見過,所以,先奉上整詩。

    桑茶坑道中 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作者

    楊萬里的名氣還是很大的,《小池》是其代表作,眾所周知他擅長自然景色描寫,這首詩也是極具其“誠齋體”的寫作特點,淺顯易懂、清新自然,沒有過多的感情摻雜其中,僅僅是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及自身的愉悅。

    寫作背景

    實話實說,我特別喜歡賞析楊萬里的詩,尤其是“誠齋體”,相對淺顯易懂,有的甚至略帶詼諧,尤其是不像其他大多數作品,都需要結合創作背景,楊萬里這類描寫大自然的詩,看不看寫作背景不大要緊。

    這首詩也是如此,不知道寫作背景不太影響理解,這是當年路上途徑安徽涇縣桑茶坑所作。

    重點難點

    表面意思很直白,簡單的講幾處。

    桑茶坑道中

    許多人賞析詩詞往往會忽略題目,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好多詩背的滾瓜亂熟,卻不知題目和作者,很是尷尬,您還別不信,比如這首: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這時我突然想到的,這首詩算是家喻戶曉吧,有幾個人能直接說出作者和題目?不怕您笑話,作者我知道,題目我到現在都沒想起來。

    我講這個,只是告訴您一定要重視題目,這首詩也是一樣,桑長坑是地名,從題目就可看出大概的寫作背景,可見這是臨時觸景生情所作。

    晴明風日雨干時

    首句直接點名天氣情況,雨後風和日麗,寫的平易近人,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氣勢磅礴的景色,甚至可以用普通來形容,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這首詩一定很接地氣,而且雨過天晴,心情也是歡快娛樂的。

    草滿花堤水滿溪

    我認為,這是此詩最妙之處,堪稱神來之筆。

    1.使用倒裝,應是“花草滿堤”。

    2.連用兩個“滿”,既寫實又生動。雨後水面與堤平齊,同時寫出了花草之勝。不僅如此,還賦予了花草“生命”,甚是生動有生機。

    3.用字很巧,草、花、堤、水、溪,本是平常之物,僅僅就是加上兩個“滿”字,卻如此生機勃勃且提供強大資訊量,此景似乎就在眼前,讓讀者身臨其境。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這是您問題的重點,所以兩句合併重點說一說。

    1.著,應為【zháo】音,描寫了童子睡眠正酣的狀態,而且也更為合轍押韻。

    2.童子柳陰眠正著,從尾句可以看出是牧童,為放牛郎,寫其大睡,道出了他的無憂無慮及天真無邪。並且從前兩句的生機勃勃直接戛然而止,毫無生氣,第一是由靜變動,動靜結合。第二,童子本應是充滿活力的,是充滿生命力的年齡,卻寫其酣睡之態,反襯其性格特點。

    3.一牛吃過柳陰西,又由靜至動,所以,整詩動靜結合,充滿了生機及情趣,同時又描寫出了大自然的樸素之美。

    同時,這句更是描繪出了一個真實的畫面,很貼近生活。雖然我沒放過牛,但是大家多少都有過“偷懶”的經歷,拿本書在自己屋裡學習,沒一會兒就睡著了,但不敢睡實,聽到媽媽的腳步聲又趕緊坐直了假裝看書,還得翻幾頁,媽媽走了接著睡。

    在這裡,牧童是“幸福”的,就“幸福”在沒人監工,他可以無憂無慮的在那裡大睡。

    而牛呢,同樣也是幸福的,他也可以無憂無慮的在那裡埋頭吃草。

    牧童形象

    提到詩詞中的牧童,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1.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2.菸草茫茫楚澤秋,牧童吹笛喚歸牛。3.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4.牛閒牧童臥,犬吠市船歸。5.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6.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牧童在詩句中的應用很廣,我只是例句幾個廣為傳頌的,詩人們甚是喜愛描寫他們的形象,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如此偏愛描寫牧童呢?在您的心目中牧童又是何種形象呢?又有什麼象徵意義呢?

  • 4 # 文字拾荒人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譯文:雨後的晴天,風和日麗,雨水蒸發得無影無蹤。岸邊叢生綠油油的野草,盛開著絢麗的野花,小溪的河槽漲滿了流水。一個牧童躺在柳蔭下,睡夢正甜。而牧童的那頭牛隻管埋頭吃草,越走越遠,直吃到柳林西面。

    創作背景:此詩當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楊萬里六十六歲。當年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里上書諫阻,不奉詔,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贛州知州,楊萬里未就職,並請求任祠祿官,獲授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於八月謝病自免,迴歸吉水。“自是不復出矣。”(《宋史·楊萬里傳》)這首詩是楊萬里當年在安徽涇縣桑茶坑路上所作。

    此詩寫桑茶道中所見,語言通俗易懂。首句起得平易,“晴明風日雨干時”,雨後初晴之日,陽光透亮,風兒流暢,地面的積水正被陽光蒸發,被風兒吹乾。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動的。“草滿花堤水滿溪”,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岸齊平,此種情景用“滿”字是合適的,常見的;而以“滿”字寫堤上花兒草兒茂盛之狀,原也不足為奇,但“滿”在這裡是作為動詞用,彷彿青草有意去裝點堤岸一般,這就生動有趣了。這樣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處啊。

    於是,詩人的眼睛發現了一個“童子”,他正在柳樹的濃陰下酣眠。“著”字純為口語。他的牛在哪裡呢?“一牛吃過柳陰西”,牛兒吃著吃著,已經挪動到柳陰的西了。“吃”與“過”,都是俗語,連在一起用,不僅富於生活氣息,還具有一種原始的透脫的生命力。牧童安靜地睡著,牛兒悠然地動著,一靜一動,和諧自然。

    作者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與陸游、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大家”。其作詩初學江西詩派,後轉向效仿唐人絕句,最後轉而師法自然,無所依傍,遂自成一家,時稱“誠齋體”。“誠齋體”最突出的特點在於講求“活法”——活潑新奇,幽默風趣,自出機杼。故其風格獨特,清新可感。尤其那些描寫自然風光為題材的小詩,成就最高。

    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善於敏銳發現與迅速把握自然萬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和趣致,正是作者過人之處。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之所以具有這種本領,是和他的理學背景離不開的。他自號“誠齋”,原本取的是“正心誠意”的意思。宋代理學家淡泊平和的人生態度,在誠齋詩的風格里得到了生動的解釋。

  • 5 # 碧雯Sunny

    《桑茶坑道中》是宋朝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詩,全詩沿用了他以往田園詩的語言風格,清新優美。全詩如下:

    桑茶坑道中

    楊萬里(宋)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譯文:雨過天晴,風和日麗,雨水也沒了蹤影。堤岸上草茂蔥翠,鮮花盛開,溪水盈盈,唱著歡快的歌淙淙流過。一個牧童躺在柳蔭下,正在酣睡做著美夢,豈不知他家的那頭牛隻顧著埋頭吃草,越走越遠,已經吃到柳蔭的西面了。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景色,春雨過後,陽光明媚,和風送暖,花紅草綠,溪水淙淙,還有吃草的牛兒,宛如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美景圖畫。

    詩中前兩句寫的是自然美景,後兩句可以說是此詩的靈魂。第三句寫的是一個牧童自顧自地在柳蔭下酣睡的情景,給人感覺是自然悠閒,有種靜態美,第四句是一個牛在邊走邊吃草,時動時靜,富有生活情趣和一種原始美。

    牧童可以說是一種閒適恬淡生活意象,一種心靈寄託,古代有很多描寫牧童的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禮貌牧童,有“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愛唱歌的牧童。這首寫的與眾不同,是一個“牛閒牧童臥”的貪睡牧童,而他的睡,也正是兒童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體現,更加富有情趣,饒有味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感和愛怎麼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