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麟叔帶你讀世界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裡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乾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干完別的活後,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閒,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閒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

    以樸實的語音描寫了農家夏日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不僅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還流露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讚揚之情。

  • 2 # 春芳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作者/范成大 (宋)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譯文:

    白天去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

    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蔭下學著種瓜。

    簡析:

    《四時田園雜興》是宋朝范成大所作,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這首七言絕句是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男女都不得閒,各司其事。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閒著,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 3 # 劉永130653251

    一葉韻律

    一葉憂傷

    無奈的捨去了對主幹的情意

    秋的收   秋的獲,秋的寄託

    多少美景無法常留,黃葉散去,無限長嘆

    多少歲月過後於世不還

    人世間千般無奈

    在這深秋表現的淋漓盡致:

    活有苦辣酸甜,人生有潮起潮落,難得落得個心靈淡然,看得開,想得通,用心去丈量人生,那就是完美。

  • 4 # 陽蕾6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講的是白天去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

    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蔭下學著種瓜。

    這首詩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是一首童趣詩。

  • 5 # 鍾靈毓秀業有成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意思:白天去田裡鋤草,

    到了夜晚回來搓麻繩,

    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

    重擔。兒童不明白怎麼耕耘,

    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

    樣子種瓜。

  • 6 # 亦文人文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晚年的作品,共六十首,詩如其名,均為田園詩,其質量之高,被錢鍾書譽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第三十一首可稱為這系列組詩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的內容。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01文字分析:田園生活的優美畫卷,人生代代的繁衍傳承

    本詩的描寫方式質樸平實,用字簡單準確,用平淡的描述,寫出了清新雋永的風骨。

    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

    寥寥七字,概括了農家一天的忙碌勞作,從朝至暮,辛勤耕織。在寫法上,詩人以一早一晚兩個點的介紹,便突出和連綴了農家一天的辛勞,讀來彷彿眼前閃過了一組蒙太奇式的鏡頭,操勞之狀,躍然紙上。

    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

    次句為前一句的概括和提升,晝夜辛勞的主體是“村莊兒女”,即農家青年男女。“各當家”三字,則明確了他們在農家生產生活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做此詩時,詩人已是晚年,他欣喜地看到後輩青年已經成長,甚至成熟。

    前半首詩描述了農家的辛勞生活,也描述了青年一代已成為主角,生活的重擔,由父輩身上逐漸交託到他們肩頭。但作者對勞苦生活的描寫,不見哀慼,沒有同情,而是清新剛健、質樸健康的。畢竟,辛勞是生活最大的特質,但有了瓜瓞綿綿的傳遞,生活的辛勞便有了令人欣喜、甚至令人尊敬的意義。

    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

    第三句的描寫,轉到了“童孫”一輩,還在幼年的孩子,尚不明白如何耕種紡織。本句的重點,已經由第二代人轉到了第三代人,農業社會的傳統,以兒孫滿堂、子子孫孫無窮匱為莫大的幸福,村莊兒女之後又有童孫,人生代代無窮已的欣慰,正洋溢在詩人筆端。

    尾句:也傍桑陰學種瓜

    孩子受父母的影響,雖然不解耕織,但耳濡目染,也對勞動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的遊戲內容,便是生活日常的模仿和父輩勞作的再現。

    後半首詩是對農家兒童天真情狀的描寫。他們受父輩的影響,玩著耕種的遊戲,這其實是對以後人生的預演和規劃,在村莊兒女忙碌的身影中,疊加了童孫一輩內容相襯的描寫,使全詩意境渾然、勾連不斷,餘味悠長。

    全詩透過對農家青年和兒童的描述,描畫了一幅田園圖景,既有辛勤的勞作,也有天然的童趣,運筆流暢,用字樸實自然,在平實簡單的記錄之中,雅趣天成。

    一般涉及農村農民的詩篇,其立意往往是同情其辛苦,或慨嘆其艱難,詩中的農民,也往往是反襯苛政、兵燹等吟詠物件的道具或詩人博大善良胸襟的註腳。而本詩中,他們變成了真正的主角,變成了歌詠贊頌的物件。是辛勞勤懇的生活方式的詮釋者,更是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的傳承者。

    02詩意引申:與眾不同的田園詩,清新雅緻的滄桑感

    說這首詩與眾不同,在於描寫重點的不同和詩中人物的不同。

    描寫重點:名為田園,實亦田園

    所謂的田園詩,顧名思義,寫的是田園生活。但十有八九,都是借田園生活顯示詩人恬淡疏樸的情致心態,和淡泊隱逸的生活態度,換言之,借田園言志,借田園抒情,田園是賓而不是主。

    但這首詩所寫,卻恰是是對田園生活的書寫和情景再現,此處,田園已不是自我展示的工具,而是實實在在的主體,是詩人自己的生活。在《紅樓夢》裡,富家少奶奶自稱“稻香老農”,但不稼不穡;這首詩中,作者並未躬耕隴畝,可瓜果之香,泥土之氣,耕織之忙,苦中之樂,早已透過字紙,彌散在空氣中。

    描寫人物:名為兒孫,實亦兒孫

    古代的知識分子統稱為“士”,雖然有的通達有的落魄,但在其內心深處,早把自己定位成了上等人,如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所以詩中出現的農人蠶婦,都是被同情的物件,其狀之哀,其情之憫,固然令人動容,可動容之餘,作者讀者都清醒地認識到,那是“他們”,而非“我們”,其實大家的情感並不相通。故此類詩的眼光往往是俯視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生活之奢侈,足以“斷盡江南刺史腸”了。

    但這首詩的視角是平視的。詩人在其中描寫的清新剛健、勤勞可愛的農民形象,是詩的主人,他們苦而不悲,累而彌樂,以自己的付出去對接生活的美好。在苛政兵禍之餘,我們透過此詩看到的鮮活形象,可能更接近古代勞動人民的真實。

    而他們笑對生活的態度,不但令我們感動,也讓詩人動容,彷彿農家老翁,乘涼樹下,慈愛地看著兒孫,那其中滿溢的,正是自己童年青年時的影子。

    在清新雅緻背後,詩人也在其中灌注了世事滄桑。

    無論是詩中對人物的稱呼,還是聯絡這一組詩的寫作背景,都可知此時的范成大,已步入晚年。他為官半世,多歷艱危,此時致仕閒居。少年時的光影,早化為心底的微瀾;田園的時光,在他心中則是對半生勞碌的最好告慰。

    歸園田後,詩人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可人到暮年,當年未解耕織的童孫,如今已是當家的村莊兒女,不由人頓生“人世有代謝”之感。不過作者的滄桑,並非對時光的感嘆,也不是無聊的閒愁散恨,更多地是對自然規律的服從敬畏,以及對後輩兒孫的嘉許。當青春不再,閒居鄉野,看孩子們的成長,讓滄桑變化,化作眼角的皺紋和臉上的微笑,未始不是一種幸福。

    03人文對照:作為詩人的范成大

    范成大是南宋名臣。他為官頗有政績,既有當朝的令譽,又有死後的哀榮,更有後人的推崇,相當不易。而在當時,南宋朝廷已向金國稱臣,他出使金國,歷經折辱威脅,仍然不卑不亢,終能不辱使命而還,也是為後人所稱道的壯舉。但作為詩人的范成大則更加著名,作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對後世的影響甚為深遠。

    與他齊名的楊萬里評價他說:

    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僒。清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陳陳,一唱之嗚嗚,不可得世。

    很多時候,詩是詩人當時內心的反映和寫照。作為詩人和官員的范成大,其思想不可能不滲入詩中。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造就了生活中的痛苦與歡樂。

    而生在一個破缺屈辱的時代,自小受“學優登仕”的思想教育,並透過努力與天賦成為士人中的佼佼者,這本應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幸事。但真的“為官一任”之後,深受戰與和爭議,尤其是出使金國,親臨北方淪陷區,他對中原人民遭受苦難的感觸,一定比其他文人更加深刻。比如下面這首《州橋》:

    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可是詩人的詠歎替代不了父老的悲鳴。他只能在自己的能力之內做到最好,不辱使命便是他的極致。而從其一生言行來看,類似於《州橋》這種出使金國時寫作的紀行詩,實際與李紳等人的憫農詩本質相同,都是“不平則鳴”的作品,同情心有之,但要說落實到行動中,對不良現狀加以改變,詩人絕無此意。若由此而將其歸入“主戰派”,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范成大本人的不負責任。

    從范成大的一生言行及政見來看,他對當時“主戰”、“主和”的爭議並未發聲,反而在內政的處理中有聲有色。

    范成大多次出任地方官員,其政績的主要體現在於調整賦稅、興修水利、賑災濟貧,在以農業社會為主的時代,這些政策,確實是改善民生、安定秩序的良藥。作為接觸社會、體驗社會的知識分子,他對民生疾苦的描寫和反映,其實是繼承了儒家學派一貫的人文關懷精神。

    夜坐有感靜夜家家閉戶眠,滿城風雨驟寒天。號呼賣卜誰家子,想欠明朝糶米錢!

    但對現實的批判和對北方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如出一轍。詩人只是在風雨寒夜,深坐家中,聞啼飢號寒之聲,心有所感。說到底,是《黍離》之嘆,是“苛政猛於虎”之感,是學養和職業的驅使。他本人則不能也不會有感同身受的覺悟,頂多算是“於我心有慼慼焉”,畢竟,人的苦樂是不相通的。

    作為官員的范成大,心中始終有個田園夢。

    范成大的身體其實一直不好,或許是因為健康原因,或許是因為起了同鄉張翰的“秋風蓴鱸之思”,他的晚年,一直在“致仕—起任—致仕”的矛盾糾結中度過。其中致仕最長的一次達十年之久,閒居於家鄉附近的石湖,心願得償,逐漸老去的范成大卻重新煥發了藝術青春,他最為著名的《四時田園雜興》便做於此時。

    前文已述,這是一組與眾不同的田園詩,其間不見矯情的隱逸,也沒有職業的同情,更多地是感同身受的閒適和清新平易的描述,或許,這才是真正的田園詩。

    1193年,或許是知道大限將至,病中的范成大編完了自己的詩文集,並向楊萬里求序。未及病逝,葬於家鄉。風景秀麗的蘇州,一定能安撫這位大詩人的靈魂。

    04結語:萬丈豪情,夢裡田園

    范成大是一個成功的官員,和一個更成功的詩人。他出使金國,不辱使命;他多地為官,政通人和,此時作為官員的范成大,詩文已天下聞名,其中也不乏現世關懷和有真情實感的佳作,但寫就這些作品的詩人,是以馬上轎上的視角,俯視悲苦的芸芸眾生,並予以適當的同情。

    可當他閒居田園之際,真正在平地上觀察鄉親與他們的生活,詩中的同情則變成了閒雅的意趣和盎然的生機。在那個時代,哪裡都有飢寒交迫,但無論什麼時代,哪裡也都有兒女情長。

    能夠俯下身來,親身體會不同層次人的際遇,感觸他們的真實的悲歡離合,當此之時,雖然是旁觀,但比同情更為可貴,故此,這個時候的范成大,也更加可親可敬。

  • 7 # 娜麼陽光1加倍媽

    其實這是整個社會造成的,如果自己孩子很淡漠,那說明自己家的氣氛也不太好,需要及時改變下。

    通常家裡有熱情幽默的人,就會帶動全家活躍積極起來,這種氛圍長大的孩子也會是熱情積極的Sunny孩子,走到哪裡都會有很多朋友,踏入社會會更容易被人關注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年級英語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