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
2 # 古梁鏞
江湖在何方?江湖就在山水間!
曹操一代帥才,戰場殺伐是其人生樂趣不可否認,曹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他的統帥能力非常強大,曹操自從在家鄉以不足一萬人的兵力走向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歷史舞臺,到最後天下三分其為最強,曹操的卓越軍事能力、政治能力盡顯於此。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每逢重大戰事,各路諸侯都親自統兵作戰,最為著名的當屬“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事件,當時十八路諸侯奇集戰場第一線。
對於曹操來說,他戎馬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軍營渡過,曹操屬於一個標準的將領,他享受統帥千軍萬馬的氣魄,享受克敵制勝的喜悅,戰場殺伐是其人生樂趣。
曹操深明“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意義“槍桿子裡出政權”這句話出自毛主席之口,在曹操時代,自然沒有長槍短炮,時代雖然不同,但是道理是相同的,在諸侯割據、中原大亂斗的時代,作戰素質高,兵多將廣的軍隊才是最有力量的王牌。曹操正是深明“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意義,才牢牢掌控軍事大權,一個人,想要牢牢掌控軍事大權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將士在一起,贏得他們的認可和信任。
關於曹操的典故非常多,比如“曹操望梅止渴”“曹操割發代首”等等,曹操以身作則,近距離關心(掌控)將士們的一言一行,這對於提升軍隊凝聚力有非常大的幫助。
曹操為了及時獲取戰場資訊,想要贏得戰事勝利古代不同於現代,三國屬於冷兵器時代,現代戰屬於高科技+資訊戰,因此對於古代人而言,想要第一時間瞭解到戰場詳細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臨戰場,曹操深知自己的家底來之不易,因此他對每一場戰役都非常重視,多次親臨戰場親自指揮,俗話說“戰場情況,風雲變幻”,如何及時把握稍縱即逝的致勝戰機,這是每一個優秀將領最先需要考慮的事情。
長坂坡之戰,曹操為了追擊劉備,曾經親自率領八千虎賁軍脫離大部隊追擊劉備,這是其善於把握戰機的一個非常好的佐證,
曹操疑心較重,不輕易相信他人曹操疑心非常重,即便是和他一起多次出生入死的將領,曹操用起來都非常謹慎,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自然是曹操不相信別人,不願意把自己的軍權分散給他人,防止自己被架空。
第二個原因,自然是曹操對自己的人非常信任,但是對於對手的能力,曹操底氣不足,有時候不認為自己的人才能比對手強,因此他親自出戰或者再調動其他謀士共同出場,比如徐晃解圍樊城,曹操覺得徐晃鬥不贏關羽,但是徐晃偏偏大敗了關羽,出乎曹操意料的,快速解圍樊城並奪取了荊州多郡。
曹操睿智,遠離政治鬥爭漩渦為什麼說曹操御駕親征是其睿智的表現?為什麼他遠在戰場是遠離政治鬥爭漩渦呢?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雖然漢獻帝是個“小病貓”,但是曹操也不得不承認,朝廷中還是有很多忠心向漢的人,曹操青年時代就見識了宮廷鬥爭的激烈,從何進、董卓、王允等等人的身上,曹操都深刻意識到皇宮的危險性,因此他遠離皇宮,長年統兵在外,以大漢正統的身份四處征討兼併,那些朝中優秀的人才,曹操全部變成自己的心腹,有的帶在身邊,如郭嘉,有的安排在朝廷,負責後方供給,如荀彧。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親自帶兵,實力不斷壯大,對於朝廷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強。
-
3 # 半卷湘簾1123曹操還算不上御駕親征!
先要了解什麼是御駕親征?
“御駕親征”古代皇帝親臨前線、指揮軍隊、征伐敵人。
曹操並沒有稱帝
他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丞相。
為什麼要親自上戰場1. 三國時冷兵器時代,通訊不發達,親臨戰場才能及時掌控資訊,指揮戰爭。
2.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身份地位並不是特別高,打勝仗有助於提高身段。
3. 曹操善於謀略,喜歡打仗,從曹操的文學作品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
4. 曹操生性多疑,參與其中有助於他緩解自身的疑慮。
5. 掌握軍權就相當於掌握了天下。
-
4 # 影片dada咖
《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這句話出自陳壽的《三國志》中,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曹操的評價非常高。曹操儼然是一派雄主的作風。
很多人對曹操很熟悉,無論是從三國演義小說裡讀到的,還是從影視作品中瞭解到的,都表明了曹操是個梟雄,也是個奸雄。是漢朝的丞相,曹魏集團的靈魂人物。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為什麼每次打仗,都會親上戰場?難道他不用坐鎮後方,不怕後方叛亂,或者戰爭中陣亡,,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聊聊吧!
第一點:他是個帥才,天下少有的帥才曹操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他的軍事能力和軍事天賦,毋庸置疑 。這也註定了他的戎馬一生。無論是破黃巾,還是徵張秀,平徐州滅呂布,乃至後來的官渡之戰無一不證明了他的統帥才能非常人可比。
三國亂世,每個諸侯,都是要親上戰場的,這是歷史的必然,就連孫權守成之主,都親自指揮過合肥之戰。更不要是曹操是個帥才。
第二點:曹操手下無帥才,他自己只好成帥才說到這裡,朋友們可能會問了,怎麼可能曹操手下沒有帥才呢?比如張遼,徐晃等五子良將不都是嗎?
也許有的朋友覺得不可能,不相信。我們來看看曹操的死對頭孫權。
孫權無疑是三國裡面,手下帥才最多的一個雄主:
比如周瑜,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打敗曹操,讓曹操失去一統天下的可能。型成三足鼎力,以南據北的局面。
呂蒙,一招白衣渡江打的關羽敗走麥城,死於非命。
陸遜,在夷陵之地火燒七百里聯營,燒掉了劉備傾國之兵。
除此之外還有陸抗,朱然等。所以孫權不缺帥才,而曹操就不行了他手下都是將才沒有帥才,所以曹操只能親征。
第三點,曹操得保證兵權不脫離自己三國是亂世,不倫是不是雄主,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制約兵權,不讓兵權脫離了自己的控制。
但亂世最重要的是戰爭,總得打仗吧!那麼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制衡軍權,又不能讓軍權脫離了自己。該怎麼辦?
那只有一種辦法,自己變成統軍人物,讓全軍圍著自己轉。
所以曹操要多次親征,來確定自己的統軍權。
第四,漢庭與曹操集團的矛盾我們都知道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自從打敗李榷郭汜之後就把天子接回了許昌,這時候朝堂之上就出現了反對曹操的聲音。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名門望族。像什麼四世三公的楊彪,還有名門董碗,更有孔子後人,儒家代表的孔融等人,都是反對曹操的人。
所以說曹操集團與漢庭重臣之間的矛盾巨大,說出來我為文王的話。
曹操親征有利於將這些矛盾引匯出去。
第五,曹操用擔心後方叛亂問題,所以他可以親征。曹操,出征得有看家的人。那曹操有嗎?
有,那是誰?
荀彧,他是曹操敢於親征而且不需要擔心後方叛亂的底氣,曹操是怎麼稱呼荀彧的:“吾之子房”,荀彧有王佐之才,他把荀彧比成張良了,那是絕對的心腹之人。所以他不用擔心後方叛亂之人。可以專心親自打仗。
第六,家族原因自東漢以來,士族就日益興盛了起來,每一個家族,就像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家族的人都是先家後國。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個可恥的事,因為它是這個社會的主旋律。
讓我們來看看曹操他是怎麼起兵。
曹操刺董之後回到了家族,散盡家財招募兵勇,這是曹軍的雛形,注意他的軍隊族軍。在來看看他最開始的將,像什麼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兄弟,他們是族將。這是這隻軍隊的雛形。
所以這就表明了,在沒有完整的官員制度之前,沒有人可以指揮這隻軍隊,除了曹操自己以外。我們舉個例子:
曹操曾經收編了30萬青州兵,不過曹操一死曹丕繼位,立馬就叛亂了。
這就說明曹操是這隻軍隊的靈魂。只有曹操才能指揮,這也是曹操為什麼要親征。
-
5 # 暗夜9527
曹操喜歡御駕親征的原因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身先士卒,鼓勵全軍。
御駕親征能夠極大的提升己方士兵計程車氣。試想一下當士兵看到自己這邊的最高領袖,也和自己一樣出現在戰場的最前方。我想對這些士兵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鼓勵,他們在接下來的衝鋒陷陣當中也會更加的賣力和積極。
2:他自己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
軍事家喜歡領軍都是很正常的,就算曹操是最高統帥也不能倖免。君不見很多最高統帥也很喜歡親自指揮麼?比如蔣介石。
3:曹操本人就很多疑。
軍隊對他來說就是命根子,能自己掌握大軍很聽得自己掌握。主要是曹氏夏侯氏能真正獨當一面的人不多,君不見曹操指揮的都是決定魏國命運的大戰麼?
4:曹操的征服欲非常的強,能自己去征服就儘量自己去。
魏國建立前,曹操幾乎指揮了所有的大仗。從討伐董卓,西征陶謙,大戰呂布,南征張秀,打跑劉備,擊敗袁紹,進攻河北,遠征烏丸,赤壁鏖兵,滅馬超,徵孫權,伐張魯。
-
6 # 微山秋水
御駕親征一般是指天子親自率兵征討,這四個字用曹操身上不合適。儘管曹操在漢末小皇帝面前囂張跋扈了點,但他畢竟一生未曾篡漢。
曹操經常親自帶兵打仗倒是事實。從討伐董卓,到官渡大戰,再到赤壁之戰。關鍵戰役他都在前線。
帶兵打仗,舟車勞頓不說,也十分危險,擒賊先擒王,作為主帥,往往是敵方軍隊攻擊的主要目標。曹操好幾次在軍前差點性命不保,多虧典韋、許褚等人以死抵抗才得以逃脫。
既然這樣,為何曹丞相不在許都吃著火鍋聽著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偏偏還要親自帶兵出征呢?
最危險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敵方。當時想治曹操於死地的人太多,除了各路諸侯,還有忠於漢廷的大臣,一旦曹操脫離大部隊,很容易就會受到攻擊。像有名的衣帶詔事件,就是一例。
情報和快速決策對戰役的勝負至關重要。曹操本身就是偉大的軍事家,在沒有電報、電話、手機的年代,臨場指揮,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
7 # 螞蟻傳統文化
說來作為領導者應該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漢朝的創始人劉邦就深諳其道,劉邦將行兵打仗一事全權交給韓信,自己好不悠閒。可三國時候的曹操好像並不是這樣的,雖然曹操掌握了天下的大部分勢力,但曹操每每征戰都是親力親為,這又是為何呢?
第一,曹操是臣子上位,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曹操當年爭權奪勢時,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不像劉備活得肆意妄為,有一個漢室後代的身份。身為叛國之人,他急需一些東西來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有統領天下的能力。而證明曹操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戰場,親力親為,不讓那些跟得自己的英雄、謀士寒了心。這也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讓世人覺得曹操是個好的領導者。曹操要想在三國中博得好名聲,親征是必然的。
第二,曹操本人極其擅長軍事方面,而他自己也算是一個軍事家。既然自己有軍事方面的天賦自然不能浪費。亂世出梟雄,而曹操要想在這亂世之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充分調動身邊可以調動的一切力量,連自己也不例外。只有深入戰鬥的一線,才能更好的指揮戰役,分析戰役。這樣也能適時體察軍情、民心,給天下人一個好印象。“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曹操本就名聲不好,自然得從其他的方面彌補自己缺失的名聲。
第三,曹操一方的武將過多,而武將若是不好好管束定會出事。曹操深入戰鬥一線,不但能管束己方的武將,也能及時收服人才,增強自己的實力。三國之中的英雄很是傲氣,一旦沒有受到領導者的重用,他們就會另投明主,幫著外人來攻打原先的舊主。曹操深入一線,就是要減少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陣營。戰敗之地總會留有許多有志之士。
而曹操深入一線,不讓自己那麼高高在上,自然容易得到別人的投靠。而曹操也非常的禮賢下士,對來投靠的有才人,都會以禮相待。身為掌權人,誰不想在幕後過好日子吶。可曹操身逢亂世,雖掌得權,但局勢不允許曹操逍遙自在,他只得為了自己的權勢親力親為。
-
8 # 大河橋下流
御駕親征這個詞在古時候,是個被皇帝們壟斷了專利的詞語,其他任何人都不得染指。曹操不是皇帝,雖然曾經多次率軍出征,但還是用不到“御駕”一詞。
曹操的戎馬生涯充滿了驚險,曾經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都沒能動搖曹操親臨戰陣的決心。
漢獻帝初平元年春二月,曹操率軍追擊董卓,在滎陽汴水與董卓手下的大將徐榮狹路相逢,一番惡戰之下,曹操大敗,身中數箭,好在甲冑厚實,才僥倖得以活命。
興平元年春,曹操親率軍隊與呂布在濮陽展開大戰,曹操敗北,突煙冒火而逃,險些被呂布生擒。
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渭水,曹操雖最終取勝,但也曾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狼狽不堪,險些丟了性命。
親自衝鋒在前在冷兵器時代的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曹操也不傻,如果有更好的替代方法,相信他也決不會身先士卒甘當排頭兵。
在進攻濮陽的時候,曹操準備一馬當先,率先進城。部下勸阻說:“主公且在城外,容我等先去一探虛實。”
曹操斷喝一聲:“我不自往,誰肯向前。”
這句話道出了曹操的無奈,作為一個家族企業的老闆,如果自己首先藏頭縮腦,畏刀避劍,裹足不前,又怎麼可能指望部下在這種情況下能士氣高昂的投入戰鬥。
所以主帥的表率作用對鼓舞士氣,提高部隊戰鬥力至關重要。
親自掌控並指揮軍隊,是防止被部下架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兵權如刀,如果刀把子被他人所掌握,那麼自身的安全將允滿不確定性。
在通訊手段落後的古代,資訊的傳遞太過緩慢,在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直接衝在前線,能及時準確的獲知戰場情況,從而可以在第一時間裡拿出應對的措施。
既使出於對文武官員加強控制的需要,曹操也必須呆在一線,如果放任官員們脫離自己的視線,自由的在私底裡活動,這樣的情況同樣會對自己的統治構成極大的威脅。
再就是曹操不願成為棋局的旁觀者,親自同對手對弈跟在背後支招的感覺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做為軍事家的曹操怎麼會放棄與對手一決高下的樂趣呢?
雖然曹操喜好親征,也曾多次遇險,但都能夠解除危機,化險為夷,這也讓曹操的形象憑空多了幾抹傳奇的色彩。
-
9 # 新足記
我們先要糾正一下這個問題的錯誤,御駕親征是指皇帝親自出徵。曹操一生從未稱帝,只是他的兒子稱帝后追封他為魏武帝。所以這裡說御駕親征是不準確的,我們只能說曹操每次很多次打仗都親自出徵。
那我們說說曹操為什麼總是自己帶兵打仗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出色的軍事能力。曹操在輔佐漢獻帝前只諸侯中的一員,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打敗袁紹,奠定了北方的穩定局面。就是說曹操一直是在打仗中漲大起來的,那麼他對打仗也沒有那麼多顧慮,每次親征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志向所在。我們來看曹操的一句詩“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就是說曹操的志向是像周公一樣輔助漢室能夠讓天下統一。曹操確實也是為了這個理想南征北戰。就像當年諸葛亮輔助劉禪恢復漢室王朝一樣,也是一生南征北戰。
第三、權力控制。我們知道,曹操當時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這個天子漢獻帝還是有自己的勢力圈的,比如曹操當時最重要的謀士荀彧就是漢獻帝的忠實粉絲。曹操自己心裡明白,一旦軍權旁落,那麼很有可能會被漢獻帝的勢力所取代。
基於以上原因,曹操一般在大的軍事對抗我們中都會自己親征。最後以魯迅多曹操的評價作為結束語吧,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
10 # 淦珩夢侃
曹操御駕親征不準確,準確的說是親自上前線,參與指揮作戰!
之所以曹操要親自參與那麼多次作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天下諸侯與曹操勢力相當的比較多,尤其前期曹操勢力並不佔絕對優勢。幾乎每一戰都可以關乎自己的生死存亡,所以曹操不得不上前線參與作戰。
第二曹操的隊伍是越打越多,換句話說曹操在前線可以接收很多投降或者投奔的人!古代對於投降或者投奔的人要麼是重用要麼直接殺掉,當時決定曹操勢力生殺大權的只有一個人就是他曹操本人,所以曹操不得不上前線。
第三曹操生性多疑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也不便於將軍隊直接交給某人。將兵符交給劉備一次,就讓劉備帶走了七萬精銳大軍。吃一塹長一智曹操也不可能將軍隊隨意交給他人。
第四曹操本人能文能武善計謀,在曹操陣營當中善謀者多勇武者多兩者兼備者少。兩者兼備者主要有張遼、于禁、夏侯淵、曹仁,即便如此其實你相比較曹操本人而言也相去甚遠,四人當中就有兩人獨自帶兵陣亡或者戰敗投降,只有張遼、曹仁得以善終。
第五古代作戰講究旗鼓相當,武將對武將諸侯對諸侯,地位的不平等往往會導致士氣低落,曹操上前線指揮作戰不一定要直接參與戰鬥,主要起到穩定軍心和提振士氣的作用。
第六曹操個人魅力極強,能征慣戰者眾多,善謀者眾多。若非曹操出馬,難免會出現武將之間相互不服氣,智謀之士之間相互掣肘,這樣損失的是自己的實力。曹操這樣聰明的人不可能不會想到,所以也得到前線參與作戰。
第七古代資訊科技不發達,前線作戰講究的是命令的快速傳達到位。為了縮短命令的傳達時間,指揮者往往必須在軍隊之中。所以這也是曹操為什麼多次參與前線作戰的根本原因。
才是淺薄僅提出以上七條供大家切磋。
-
11 # 塵埃郎
這所謂亂世出英雄,特別三國時期,更是人才輩出,如:諸葛亮,龐統,司馬懿,孫權,劉備,關羽,姜維等等。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嘮叨嘮叨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出戰?難道他沒有可以統兵的人才,錯,曹操的武將將才可以人才濟濟。如:夏侯淵,曹仁,于禁,張遼等。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統兵的人才為什麼曹操還要親自帶兵呢。 劉邦在平定天下七年中,無論是滅秦之戰,還是楚漢戰爭,都是親自帶兵征戰,難道劉邦也沒有統兵人才嗎? 其實,大凡開國之君,都是親自帶兵征戰的,比如劉邦,曹操,李世民,柴榮,成吉思汗還有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最後也是死在路上。難道他們沒有統兵的人才嗎?不是滴,而是需要自己參與整個過程。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自帶兵征戰呢,原因有三:1,牢牢抓住兵權。曹操親自帶兵征戰,那麼兵權始終在自己手裡,包括各種資源也優先戰爭,如糧草,補給等後勤都要滿意征戰的要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有多少戰敗都是因為糧草,補給供應不上而導致的。還有就是曹操如果長年不帶兵征戰,那麼肯定有其他人來征戰,兵權一旦被其他人掌握,曹操不是成為第二個漢獻帝了麼,這豈是曹操這種另可他負天下人,莫讓天下人負人所能容忍的。 2.有利於培養和發現人才。曹操親自帶兵征戰,而戰爭中會有一系列的謀略和行為,在實戰過程中,曹操會發現各種各樣的人才,為自己所用,而這些提拔起來的人才,又因為曹操的提拔,會對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為自己更大的宏圖霸業做鋪墊。後來的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都是因為有自己的一班子人才成功的走上帝位的。 3:有利於掌握戰場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戰略規劃。曹操親自參與了所有的征戰,有助於瞭解戰場的情況,做出增,減兵的決定,調動哪支部隊,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這些戰略決策皆出自曹操自己,而對於戰場形勢的瞭解,親自征戰是最好不過的了。
-
12 # 小鬍子同學
說曹操,曹操到。這說明曹操跑得快,而且是個閒不住的人。每有大戰都喜歡親自下手,不太願意麻煩別人。這是其優點,也是其缺點,但更多的是出於無奈。第一,手下大將不給力,不得不親自出徵。也並不是每戰必親自出徵,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派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征討李傕,夷滅其三族。李傕也是個狠角色,曹操並沒有親征。類似的情況也很多,顧不過來的時候就會分兵征戰。就在同一年,徐州呂布再次反叛朝廷,與已經稱帝的袁術勾結,派遣高順、張遼攻打沛城,擊敗了劉備。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也被高順打敗。夏侯惇去了不辦事,木得辦法,曹操只能親征。
曹操一出馬,就把呂布給活捉啦,不去能行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攻漢中,駐守大將夏侯淵傻乎乎地帶領四百軍士離開大營,跑到十五里外的鹿角陣地去修補被劉備攻破的陣地,被黃忠趁機斬殺。夏侯淵作戰非常勇猛,但不太會用兵。曹操多次提醒他,但也沒把他教會。曹操木得辦法,只好親自前往漢中前線坐鎮指揮。第二,曹操對手下將領也不是很放心。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東郡太守任上提拔陳宮出仕,並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就在曹操征討徐州牧陶謙時,陳宮聯合陳留太守張邈等人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致使曹操傾家蕩產。不是程昱勸阻,曹操就投靠了袁紹。
像賈詡、張繡這些夥計,咋能讓曹操放心呢?曹操走到哪就帶到哪,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曹操帶著這些將領和謀士出場,自然是戰鬥力爆棚。但曹操既不放心把他們留在家裡,也不放心他們結夥外出哦。程昱、郭嘉反覆提醒曹操,不要放走了劉備。建安四年(199年),袁術北上投奔袁紹。曹操一時疏忽,就派遣劉備、朱靈去截殺,結果劉備帶著部隊就跑到徐州,斬殺了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反叛曹操。曹操的腸子都悔青啦。同時,車騎將軍、獻帝的老丈人董承等人,假借衣帶詔搞曹操。誰保證荀彧就不會逮住機會辦他嗎?還有孔融等一幫夥計在,都是不安定分子,曹操不得不防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進攻襄樊,曹仁支撐不住,曹操就派遣大將於禁帶領三萬大軍救援。結果被關羽水淹,于禁投降。這讓曹操非常絕望,他說“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于禁會投降”。曹操的嫡系部隊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但畢竟能力有限。張遼、徐晃、于禁、張郃等五子良將,都是從敵營中投奔而來。在漢末三國時期,跳槽是家常便飯。能投靠曹操,也就可能再投靠別人。讓他們帶領大軍外出征戰,的確風險很大。官渡之戰最後階段,曹操處於被動,其手下將領有許多人跟袁紹眉來眼去。在曹操戰勝袁紹以後,就發現了許多將領、謀士給袁紹的信。曹操大度,全部燒燬啦。
這些情況,讓曹操不得不謹慎,曹操多疑也就情有可原。江湖險惡,不多個心眼哪行哦?第三,這也說明曹操的駕馭能力高度還不夠。曹操自己本事很大,手下大將不是能力不夠,就是不太放心,這決定了每逢大戰,曹操必定親征。但從另一個角度,也看出曹操境界不夠,駕馭能力有限。曹操沒有一統天下,與之不無關係。從劉邦與韓信的關係,就看出曹操帶領團隊的套路,與劉邦相比,還是差了一截。韓信是很可能反叛的,但畢竟沒有反叛。這就足以說明劉邦很有一套,證明了他爆棚的掌控力。如果曹操能夠像劉邦那樣使用五子良將,其結局就很難說。有可能會被他們害死,但也可能一統天下。
而曹操選擇的是親征,這自然減少了風險,但也沒有能夠走得更遠。第四,還有一個情況,豹眼在別的問答中說過,那就是曹操在戰事失利時,跑起來方便。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只要掌控了軍隊,即便戰事失敗,走到哪裡一樣繼續割據,成為一方諸侯勢力。如果將領帶著軍隊跑掉,那就啥也不是啦。因此,在豹眼看來,曹操每次大戰親征,無非就是將領能力有限,對將領忠誠度沒有把握。同時也是曹操管理團隊的策略不同,親征是一種選擇,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這與曹操駕馭團隊的能力不夠及自信心不足有關。
-
13 # 減水書生
因為朕最能打,所以朕的兵自然朕來帶、朕的江山自然朕來打、朕的功勳自然朕來建。
非但曹操總是御駕親征,劉備又何嘗不是?
從平黃巾之亂到諸侯爭霸再到三國爭雄,劉備從出道到謝幕,一直御駕親征,打最難打的仗、幹最難乾的對手。
東吳這邊呢?小霸王孫堅,從來都是打仗的一把好手。兒子孫策更是靠著雙手打下了江東基業。
生子當如孫仲謀,但孫權真不行。自己領兵出去搞戰爭,他遠不如周瑜、魯肅這些人。所以,兵權想交也得交、不想交也得交。
為什麼這些人都要御駕親征呢?
因為他們就不是什麼御駕,而是領兵打仗的將軍,他們不帶兵親征還想坐鎮朝堂嗎?
曹操的起點,是兗州軍閥。兗州豪族主政局,曹操就是保安隊長。曹孟德不帶兵去打仗,兗州豪族僱他幹什麼用?
後來,曹操搞定了豪族,還迎來了天子,但曹孟德也沒有改變打手這個角色。許都天子和大漢朝堂,就是被保護物件。而曹司空、行車騎將軍事,就是護國大將軍。但有戰事,你曹操還能跟天子一起躲在許都坐享其成嗎?
天下都是打出來的,曹孟德不去親自打,還怎麼亂世稱霸?
非但天下群雄逐鹿的時候,曹孟德要御駕親征,就是三足鼎立了,曹孟德也不能偷懶。覺得上天對曹孟德不公平嗎?這也太累了。
但,項羽和劉邦呢?成皋滎陽對峙,就是這兩個老大正面硬剛,最硬的對手、我來打,最苦的仗,我來打。
劉邦帶著箭傷,也要若無其事地巡視三軍。而項羽則“身負版築,以為士卒先”。創業之際、天下未定,大哥的日子不比小弟舒服,甚至只能更苦。
因為,初創之時,曹操陣營中就找不出一個比曹操更能打的前敵指揮官。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這是諸葛亮的評價,而劉備對曹操的評價是“能”。能讓死對頭給出一聲服氣的評價,你就說曹孟德的軍事能力有多彪悍吧。
而三國時代,遍觀曹操陣營,誰能比得過曹操?根本就沒人能比得過。如果有人比曹操更厲害,那曹孟德大機率會把他搞死,否則就得被搞死。於是,官渡之戰徵袁紹,曹操親自帶隊。甚至,偷襲烏巢,曹操親領敢死隊隊長。河北之戰徵袁氏兄弟,曹操還得親自帶隊,風餐露宿,與戰士同甘共苦。打完河北,殺到遼東干烏桓,天要多冷有多冷、路要多險有多難險,艱苦行軍硬是折磨死了軍師郭嘉,但曹孟德也得親自掛帥,硬著頭皮也要自己打。他不打,沒人能打,也沒人會拼了死命幫他打。
如果曹孟德想偷懶,會是什麼結果?襄樊之戰,曹孟德就是來晚了,沒能第一個衝上去,結果於禁投降、龐德授首。漢中之戰,曹孟德也是來晚了,結果夏侯授首、漢中不再。所以,說曹操到曹操就到,也是一個確認偏誤。很多情況下,曹操都是該到的時候沒有到,然後只能接受一個無限悲催的結果。
曹操是如此,那個“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劉備劉玄德,又豈不是如此?夷陵戰敗,然後託孤白帝,一命嗚呼。劉備是三國裡面最不容易的英雄,白手起家、幾經挫折,然後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劉備哪一仗不是自己去打的,能自己上,劉玄德絕不裝孫子。但,也是來晚了,所以襄樊之戰,關羽授首、大意失荊州。這就是不御駕親征的結果,結果真得非常慘重。
這就是亂世,亂世裡強者做章程。而強者拼得就是軍事能力,軍事能力最強的才能有望升級為亂世諸侯。你養一個武將,然後讓他帶走你的兵,去給你打天下。那你連個亂世諸侯都做不成,只能等著被人取而代之。
為什麼曹操一定要御駕親征?
因為曹操的起步角色,就是個領兵打仗的將軍,走的是將軍到權臣的攻略。
因為曹操的軍事能力,曹操沒有最強軍事能力,他也當不了亂世最強諸侯。
因為創業的起步艱難,曹操但凡偷懶、不幹活,就一定會遭遇讓他難以承受的結果。
因為亂世的主弱臣疑,沒有君臣父子的綱常而只有亂世鐵律,曹操只有把自己家跟軍隊捆在一起,才能一直當大哥。
回覆列表
曹操是軍事家,政治家。善於捕捉戰機,多謀而善斷。早期對手強大,兵力超他數倍。只有親臨戰陣,才能發揮機動靈活的特點。才能在戰鬥時將帥一心,眾志成城。這也是曹操在漢未群雄中,鶴立雞群,獨領風騷的光輝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