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花錢降溫
-
2 # MusicLand
日本半導體和現在的華為是一樣的,飛速進步以至於嚴重威脅到美國半導體公司,所以美國透過各種辦法,創造各種條件來鉗制住日本半導體,然後透過最無賴的方法消滅掉他們。所以日本不是不做,而是被美國透過各種下三濫的手段給整死了
-
3 # 心有猛虎注意安全
八十年代是日本巔峰期,gdp達到美國七成。之後就受到美國打壓,具體手段和現在打壓中國的方法差不多。日本毫無抵抗之力,所有佔領高科技尖端的領域都不準做。日本只能做點零部件加工餬口,現在gdp只有美國兩成。
-
4 # 數智風
日本半導體當年很強,主要強在DRAM技術上,一度超過了美國。所以,美國看不下去了,美國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從原來的扶持直接變成了限制打壓。湊巧的是,這段時間也正好是大型機時代轉向個人電腦的時代。在美國的打壓下,日本半導體陷入了低迷,已經無力和美國抗爭,也不敢和違背美國的意願。PC時代的半導體轉移到了中國臺灣、南韓。
1、日本半導體強盛的是DRAM技術,不是CPU,GPU。日本半導體發展始於1963年,這個年代,美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日本屬於美國重點扶持物件,美國快捷半導體當年就幫日本的NEC公司當做友好合作夥伴進行了技術授權。從此,日本開始了技術的快速發展。但依然很多需要使用美國的技術和零部件(和中國現在很像)。日本政府決定自主生產,於是使用了很多政策來促進半導體發展。包括:研發支出的租稅優惠,特定研究的優惠,最厲害的是還成立了“官產學”專案,將原來互相競爭的計算機公司拉在一起,共同成立國家性科研機構--“VLSI技術研究所”,共同研發半導體技術。在這麼多利好的政策下,日本半導體快速發展。在DRAM技術上逐漸縮小和美國的差距,在64K DRAM和256K DRAM上實現了超越美國。
日本在DRAM強盛的時候,還是大型機的時代。那個時候的大型計算機霸主是IBM。而大型機時代的CPU還是掌握在IBM自己手裡的。雖然美國扶持日本,核心的技術也還是在美華人自己的手裡。日本當時研發的只是MCU(和CPU類似),但主要用於家電市場。
2、美國由扶持轉變成限制打壓,日本認栽不敢違背大哥意思前面講到了日本半導體透過DRAM技術快速崛起,但也威脅到了美國半導體的市場和地位。美國開始不樂意了,丟下蘇聯都先不管了,馬上開始限制和打壓日本。
1972年,美國藉口卡西歐公司違反《反傾銷》法案,拒絕向日本繼續提供核心IC,這是半導體技術的核心材料。日本開始搞自己做。1983年,美國商務部以廉價傾銷為由,不允許日本低價銷售半導體產品;1986年,美國對日本發起了301調查正式對日本電子產品提起訴訟。同時限制日本和美國之間的技術交流。最終,日本通產省與美國商業部簽訂了以限制日本半導體的對美出口和擴大美國半導體在日本市場的份額為目的的日美第一次半導體協議。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平等協議;1989年,美國針對日本的衛星、超級計算機和木材製品啟動了“超級301條款”,將其列入重點觀察名單;1991年6月,美國與日本簽訂了為期五年的《新半導體協議》,美國希望於1992年底以前外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市場佔有的份額能超過20%,這是不平等協議的加強版。美國還希望續簽第三版,日本不同意;1994年,克林頓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再次啟用“超級301條款”,對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徵收懲罰性關稅,並將貿易制裁措施延長至1997年;這一系列限制打壓措施下來,日本半導體企業舉步維艱。日本政府也不敢違背大頭大哥的意思。美國的每次打壓政府都無力迴天。最後,日本的半導體就慢慢沒落了。而美國則仿照日本的發展模式,自己加速發展本國半導體,美國悄悄進入了個人PC發展的時代。
3、《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日本錯過了個人PC發展的時代《廣場協議》是美國的經濟戰手段。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這個協議簽訂後,成員國立即在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導致美元貶值。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美元對日元就貶值了50%。相當於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出口生意難做,而美國的資金卻在日本可以遊刃有餘,用廢紙做生意。把日本原本過熱的房地產、金融炒起來。日本人民沉浸在日元升值帶來的鉅額財富夢裡,很多半導體公司原本就資金雄厚。加上被美國打壓生意難做,還不如在金融泡沫裡混,慢慢也就遲滯不前了。最後,金融泡沫破滅,日本停滯發展幾十年。
而這些時間段,正是美國悄然發展個人PC技術的時代。美華人又玩的風聲水起,而日本早已經不是半導體強盛時期的日本,金融泡沫破滅後根本沒有能力和美國競爭CPU、GPU。
總結總之,日本的半導體是在美國的扶持和日本政府的支援下,DRAM技術快速崛起,成為世界半導體強國。然而也正是因為太強了,美國直接由扶持改為限制打壓,讓日本半導體企業舉步維艱。同時,美國脅迫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成為了壓垮當時日本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金融泡沫破滅後的日本,不僅沒有能力和美國競爭CPU、GPU,而且白白錯過了個人PC發展的時代。
-
5 # 潘若凡塵
日本在怎麼厲害美國都不怕,但以美國商人支柱的政客。受不了日本強大到打壓美國企業。所以美國出手整治日本。日本軍事別人管,自己沒有戰略縱深(地理條件)。最後只能認慫。
-
6 # XYsu
日本是美國殖民地,每個縣都被美軍控制,首相和高管也被東京特勤地搜隊掣肘,政治被閹割的國家拿什麼和宗主國競爭。日本不管怎麼發展經濟和發展高科技,不解開美國給他拴的狗鏈子,永遠都只能聽命於美國,被美國收割。
-
7 # 蘭臺
日本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其實並不是市場經濟,而是二戰時統制經濟的延續。
日本政府對於日本經濟的控制力雖然比當時前蘇聯弱,但是比美國強多了。甚至可以說在廣場協議簽訂之前,日本哪家企業敢違抗日本通產省的命令,哪家企業就等著破產吧。
美國經濟學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經常吐槽日本經濟全是是“日本經濟株式會社”模式,而日本通產省就是這個會社的總部。
為什麼介紹日本半導體行業,要介紹日本通產省和日本當時經濟結構?
這是因為日本半導體神話依靠的就是日本通產省“舉全國之力發展半導體”,這也造成戰後大批日本首相出自通產省;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通產省一手締造了日本半導體神話,同時也一手戳破了日本半導體神話。
戰後日本通產省把發展半導體業當做了日本經濟騰飛的核心產業,索尼之所以能在戰後崛起和索尼透過通產省外匯指標購買貝爾實驗室專利,並且生產出了世界第一臺電晶體收音機。
當時半導體行業,尤其是後端自動化程度很低,日本藉著低廉的人工(日本工人30美元月薪還可以無償加班;美國工人380美元工資,還經常鬧事)一下子就在半導體行業騰飛了。
作為輝煌的是在日本通產省的協調或者說指令下,日本東芝、日立,富士通,NEC,三菱等公司在通產省出自320億日元的基礎上,再向銀行籌措了400億日元,總共720億日本成立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研究所,專門攻堅記憶體技術。
1980年代記憶體之戰可以說是日本統制經濟和日本通產省成就的巔峰,莫斯泰克被逼的破產,英特爾徹底轉向,全世界20大半導體公司有15家是日本企業。
然而,日本半導體行業,或者說日本在CPU(微處理器)上的失敗也源自這種統制經濟。
事實上半導體最尖端的技術一直掌握在美華人手裡,雖然日本依靠工人吃苦耐勞以及產業跟隨戰術,一舉在半導體行業登頂。
但是日本半導體企業也面臨所有領先者都面臨的問題:
接下來該怎麼走?
這個時候,日美經濟的差別就體現出來了,當日本企業和日本通產省還躺在“記憶體大戰”的功勞簿上的時候,當日本企業還不知道該怎麼前進的時候,美國開始真正深耕半導體領域。
因為拼人工肯定拼不過日本的,那麼美國企業想繼續在半導體行業生存,就必須開闢新的領域。
美國包括矽谷在內的新型半導體企業開始在作業系統,網際網路,移動裝置等領域開創新戰場,即便是動漫遊戲產業極度發達的日本也沒在半導體裡開啟專用圖形處理器(GPU)這個未來創造英偉達和ATI的重要分支。
與此同時,日本半導體企業在通產省的指揮下開始小心翼翼的試探前進,但是由於日本半導體企業已經站在頂端,前面沒有路了,必須自己探索。
但是日本的統制經濟又決定了一旦探索失敗,那麼相關負責人要負全責,所以在美國突飛猛進的時候,日本半導體企業在通產省的帶領下進一步退兩步的停滯不前,又不願意繼續跟隨美國探索出來的新路,又希望日本製定新的標準。
以個人家用電腦CPU為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這一個領域利潤非常微薄,遠遠不如記憶體市場,日本從通產省到日立、松下、東芝等大半導體企業根本看不上這一塊市場。
而等日本企業反應過來的時候,英特爾跟著摩爾定律,就猶如神仙附體一樣打敗了所有競爭者,短短十年時間就把X86從IBM的小玩具變成了一統桌面市場的大魔王,wintel聯盟已經建立,連IBM都被踢出局了。
結果就是日本經濟神話和日本通產省神話、日本半導體神話一塊破滅。
說白了,日本半導體成也“統制經濟”,敗也“統制經濟”。
回覆列表
日本當年做記憶體晶片,把開山始祖的英特爾打得無招架之力,只好改做CPU,剛好PC時代開始,蘋果和IBM雙雄爭霸,IBM幹不過蘋果,只能玩開放架構——這段是否有點像安卓和高通對抗蘋果?
結果就是成就了英特爾和微軟。
當年做CPU的還有富士通和東芝。剛巧東芝賣了幾臺精密機床給前蘇聯(當然是七拐八拐賣的)。但仍然給米國抓住把柄,一頓暴揍,東芝和背後的日本政府認栽,東芝在米國媒體登巨幅廣告道歉,把記憶體晶片產線賣給三星,算是退出數字晶片行業。被敲山震虎的富士通也退出了晶片行業。基本經此事件,日本基本退出與米國的競爭。
南韓有見及此,三星引入米國資本,反正米國資本當老闆,我打工,總行了吧?
所以,三星在晶片之路上一路狂奔,直到今天,三星電子成為行業巨頭。
日本人也很聰明,壟斷了晶片原材料的供應。
在尖端光刻機上,日本也有參股。鏡頭是日本尼康提供的。
日本在晶片整片上,沒有出產品,但做晶片的沒辦法繞開日本。
去年日本輕輕的將南韓在晶片材料供應免稽核清單劃掉,就把南韓逼得跳起來。日本晶片材料的供應卡一下,南韓就無法生產晶片。
這就是目前的格局。米制定標準,米控制EDA軟體,日控制材料,韓臺做高階加工,荷日控制光刻機,英控制晶片架構。
這些國家形成一個同盟,相互制衡。想突破這個同盟不容易。想用一國之力完成這個同盟所做的事情太困難了。需要的不僅是金錢,還有人力,物力,時間和一些運氣。
突破口在於量子計算和光計算。與其糾結CPU,不如在新領域上佈局。大家在新領域的距離不大,或者有機會突破,形成新的平衡。
但需要戒驕戒躁,沉下心來做研究,而不是天天吹牛。戰略還需落實到戰術上。
祝中國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