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巴巴羅薩德國最關鍵的失誤還用說麼——11月的“莫斯科戰役”。德國人錯誤的估計了蘇聯的能耐,之前的戰略佈置上也出現了問題,再加上低效率的後勤補給,導致莫斯科成為一座無法攻克的堅城,不僅“把蘇軍趕進西伯利亞荒野過冬”的戰略沒能實現,反倒讓自己在莫斯科郊外過了個大年。

    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確實進行的很好,德軍摧枯拉朽,蘇聯百萬大軍形同土雞瓦狗,斯大林的剛愎自用和之前的大清洗都給蘇聯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也又一次造就了德軍大規模機械化“閃電戰”的威名。

    但德國人還是過於輕視了蘇聯人,更輕視了蘇軍,在德國人看來,蘇軍的戰鬥力就是列寧格勒軍分割槽1939年在芬蘭“冬季戰爭”中表現的那樣,技戰術低能,士氣渙散,指揮官除了發動人海戰術沒啥能耐。而且巴巴羅薩計劃頭幾個月也確實進行的很順利,蘇軍成十萬、百萬的被分割、消滅。

    問題是蘇聯人真的很差麼?相比於整天嚷嚷自己是“第一陸軍”的法國,蘇聯才是此前真正的歐陸第一陸軍,這點尤其體現在部隊規模上;蘇芬“冬季戰爭”確實反映出蘇軍大清洗後低劣的技戰術水平,但此戰也為蘇聯高層提了個醒,開始重新重視基層指戰員和指揮官的問題,像之前對日的諾門坎戰役,剛剛放出來的朱可夫就表現的相當好,展現出了蘇軍不一般的戰鬥力。

    過度輕視蘇軍的德國,為自己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希特勒與一眾將領就戰略方向問題發生了嚴重分歧,這導致莫斯科方面有了喘息之機。很快重整旗鼓的蘇聯紅軍就調整了心態,成規模的對德軍發動了以攻代守的突擊,繼續為莫斯科贏得了時間。

    德軍一方面輕視蘇軍的同時,一方面又過度高看了自己,在樂觀的大氛圍下,沒有對冬季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及時應對,更沒有對補給線有多少關注。

    結果一開戰就出了問題,德軍最先遭遇的其實並非寒冷問題,而是補給線的阻塞。蘇聯當年形成了幾次降雨天氣,將德軍補給線變成了爛泥塘,機動車輛很難行走,騾馬也受不住這種冰涼的泥潭道路,在霜降中不斷的死去。儘管德軍的後勤費勁了力,他們也沒法保證前線大軍全部的補給。

    就這樣,德軍在莫斯科城外給堵成了一條死魚,進?誰都想前進,可完全打不進蘇聯紅軍靠人命和勇氣堆砌的壁壘。退?那就只能等著蘇聯人銜尾追殺。德軍賴以成名的閃擊戰在絕對的堅城和有組織的對抗前根本就沒法玩出來,只能陪著蘇軍打消耗,拉大鋸,最後陷入寒冷的冬季絕境。

    總的來說,德軍的失敗純粹就是高看了自己,小看了敵人。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正是這個道理麼?

  • 2 # 海上之狐

    最大的失誤是巴巴羅薩開始以後沒有持續在國內做最大限度的動員,如果在國內持續挖潛力擴大生產,持續徵召士兵,能在八月前再武裝兩個普通陸軍集團軍,一個裝甲集團軍,投入到莫斯科方向,肯定在入冬前攻下莫斯科並且向西推進,幾個蘇聯的工業區佔領了,蘇聯想反擊也沒有能力了。

  • 3 # 歷史扒糞機

    巴巴羅薩計劃實施過程中,德國最關鍵的失誤應是1941年7月沒能堅持以列寧格勒為第一的既定目標,錯誤的判斷蘇軍已全線崩潰,中央集團軍群繼續向莫斯科方向推進,相信能輕而易舉的佔領莫斯科,進而結束對蘇戰爭。

    1940年12月18日第21號令“巴巴羅薩”方案中明確指出“只有完成此項進攻任務(殲滅波羅的海沿岸蘇軍)繼而佔領列寧格勒和喀琅施塔得後,方可實施旨在攻佔重要交通樞紐和軍備中心莫斯科的進攻行動。只有俄國的抵抗力量發生異常迅速的崩潰時,才有理由同時進攻兩個目標。”

    德軍進攻蘇聯的三個集團軍群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6月28日攻佔明斯克,6月30日達成對蘇西方面軍第3、4、10、13集團軍主力的合圍。在還未全殲被圍蘇軍情況下,第2、3裝甲叢集一路向德維納河——第聶伯河突進。7月9日第3裝甲叢集佔領維捷布斯克,7月16日第2裝甲叢集攻克斯摩稜斯克,由此遭到蘇軍預備隊第16、19、20、21、22集團軍的堵截和反擊,陷入與蘇軍持續纏鬥而脫身不得。

    依希特勒原意,他認為“莫斯科並沒那麼重要。”不贊同中央集團軍群攻向斯摩稜斯克,他意圖以第3裝甲叢集配合北方集團軍群合圍殲滅蘇西北方面軍後,再次攻佔列寧格勒。以第2裝甲叢集配合南方集團軍群攻佔基輔,殲滅蘇西南方面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一意孤行讓希特勒快速北佔列寧格勒、南佔基輔計劃落空。

    到1941年7月19日,蘇西北方面軍第8集團軍損失兵員40%,第11集團軍損兵60%。如果第3裝甲叢集向北支援北方集團軍群,蘇西北方面軍的覆滅或許指日可待,而防禦空虛的列寧格勒的淪陷順理成章。列寧格勒的堅守讓北方集團軍群未能打通與芬蘭軍隊的陸路聯絡,第18集團軍困守列寧格勒門前而轉移不得。

  • 4 # 五哥現代人

    德國沒有認清形勢,沒有總動員,起碼要多招募三百萬兵員,作為三個集團軍群的預備隊,這樣可以實行輪換作戰,有利補給和人員修整,不至於一個軍團被滅就全線後撤。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如果巴巴羅薩計劃成功了,蘇聯被納粹德國吞併了,必將使德軍和日軍合流,然後德軍會配合日寇攻擊中國。所幸由於希特勒的輕敵,戰略主攻方向決心不定,以及對嚴寒氣候的忽視,巴巴羅薩計劃最終失敗了!這是因為希特勒,在制訂巴巴羅薩計劃時有漏洞,並因此帶來了無法挽回的錯誤!

    首先:為什麼說希特勒輕敵呢?因為雖然蘇聯很強大,但卻被斯大林的大清洗,給搞得元氣大傷!當時蘇聯軍方的高階將領,大多都被清洗掉了,新提拔的將領存在著嚴重的經驗不足!這使希特勒認為,蘇軍的戰鬥力量已經下降,而德軍則可趁此機會利用閃擊戰迅速打垮蘇軍,佂服整個蘇聯!

    希特勒的估計不能說毫無道理,而且在侵蘇戰爭初期,德軍的推進速度也很驚人!在發起閃擊戰不久,德軍便兵分三路,分為左、中、右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向蘇軍發起凌厲攻勢!其中央集團軍群,已經迅速推進到了莫斯科城下。其他兩路德軍,也都取得了圍殲蘇軍幾十萬人的大勝!

    然而,希特勒卻低估了蘇聯人民誓死保衛祖國的決心和勇氣,以及由此而爆發出的旺盛鬥志!因此才導致了,當德軍越是深入蘇聯,就越會遭遇到蘇聯軍民的殊死抵抗!正是蘇聯軍民誓死不屈的戰鬥意志,使得德軍把一場計劃中的,速戰速決的閃擊戰,硬生生的打成了艱難的消耗戰!

    其次,希特勒對主攻方向猶豫不決!竟然在德軍已經迫近莫斯科城的情況下,沒有集中全力發動攻擊!而是將裝甲叢集調去攻擊其他地區,試圖奪取那裡的糧食和石油!後來當希特勒醒悟過來,再要集中力量攻擊莫斯科時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蘇聯軍民,早已利用德軍攻勢減緩的機會,加強了莫斯科的防禦體系!

    由此,才造成了德軍把已經取得的優勢丟掉了!此後雖然戰爭主動權仍然暫時掌握在德軍之手,但是德軍卻已經成了強弩之未!當其閃擊戰破產之後,便決定了德國將被拖入到難巨而殘酷的消耗戰之中!而消耗戰對德軍來說註定是滅頂之災,因為蘇聯除了具有完備的軍工生產體系,而且在物質資源以及人口資源上,都要強於德國。況且,蘇聯還能從英國和美國獲得大量的裝備和物資補給!

    最後,希特勒過於迷信閃擊戰是無堅不摧的!因此,德軍是在沒有充分考慮到蘇聯境內的交通情況,以及惡劣的冬季氣候,帶來的不利影響下,便匆匆忙忙地對蘇聯開戰了!因此,許多德軍部隊不僅沒有準備冬季裝備,包括棉衣、油料等等。而且還沒有預料到蘇聯境內的,極其糟糕的道路交通條件!當時的蘇聯大多數道路都非常原始,往往在雨季時爛成泥潭,使德軍的車輛很難迅速推進!

    而到了冬天,由於希特勒沒有準備與蘇聯打消耗戰,所以也沒有給德國部隊準備好過冬物資。結果導致許多德軍坦克,在蘇聯的冰天雪地裡趴窩!而那些德軍士兵,也因為凍傷而戰鬥力銳減!因此,我們不能不說,德軍之所以一敗莫斯科,二敗斯大林格勒,三敗列寧格勒,天氣對蘇聯的幫助作用是極大的!

    上述三個原因,包括了希特勒的輕敵,也包括了希特勒對戰略主攻方向的猶豫,還包括了嚴寒的冬季天氣對德軍的影響,以及雨季對蘇聯道路造成的破壞。這些都是希特勒在制訂巴巴羅薩計劃時,本應考慮在內但卻被忽視的失誤之處!

    其實希特勒也並非不知,蘇聯是個龐然大物!蘇聯是無法輕易戰勝的!然而,賭博成性的希特勒卻錯估了形勢,由於斯大林的政策失誤,導致了蘇軍被自我削弱。因此,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將會驟降,蘇軍的戰鬥意志也將會發生動搖!

    法西斯分子還認為,一旦利用閃擊戰給蘇聯製造慘重損失,蘇聯人將有可能起推翻斯大林。而屆時,蘇聯上下將會一片混亂,德軍將會取得一舉滅亡蘇聯的戰果!但是,嚴竣的現實,給了戰爭賭徒希特勒以沉重的打擊——蘇聯軍民誓死不屈保衛祖國,終於扳回了敗局並逐漸反守為攻。不僅打退了法西斯分子的瘋狂進攻,而且最終還攻入德國,埋葬了希特勒和他的納粹德國政權!

  • 6 # 近似無限透明的藍1314

    輕敵 誤判 指揮失誤 家底太薄……前期太順了,由於蘇聯人準備不足,加上戰前大清洗,導致各級指揮人員,素質低下經驗不足。又有像西方面軍巴甫洛夫這樣的蠢才幫忙,德軍前期大量俘虜殲滅蘇軍,讓以希特勒為首的大批高官產生盲目樂觀情緒。在選擇烏克蘭高加索的糧油,還是拿下莫斯科摧垮蘇聯人的信心方面左右搖擺。在進攻莫斯科還是拿下高加索的主次時間問題上和最高統帥部發生分歧,導致分兵,最終結局兩邊事兒都沒辦成。在斯大林進攻中,錯誤使用精銳裝甲集團與城市攻堅巷戰,白白損失了大量裝甲單位,也讓高昂計程車氣在高強度的長時間消耗戰中損失殆盡。錯誤的計算用五週就可以拿下莫斯科,沒有做好油料禦寒物資的運輸儲備,被拖入消耗戰以後,無油可用,士兵大量凍傷。嚴重低估了蘇軍的兵力和動員能力,致使在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兵力捉襟見肘。本身就是依靠人員素質組織協調能力,在運動中閃擊圍殲敵人,以彌補軍隊數量上的不足,在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之後就認為蘇聯人不堪一擊,放棄自身優勢,打起了自己不擅長,而且毫無意義的城市攻堅消耗。當自己的中央集團受到挫折,第六集團軍被圍殲在斯大林格勒以後,才發現損失了這個用裝甲單位,精銳老兵,大量的火炮摩托化部隊堆砌起來的拳頭被消滅以後,居然就喪失了再次發起凌厲進攻的武器。德國人承受不起對這種精銳集團的損失,殲滅俘虜成百萬的蘇軍,也抵不上一個有三十萬精兵強將的第六集團軍。綜上所述,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是德國人在整個後勤補給,戰役方向選擇,對敵判斷評估和自身實力估計等多方面的錯誤造成的,他對自身估計過高,又嚴重低估的蘇聯軍民抗擊侵略者的決心,退一萬步講,就算德軍能攻佔莫斯科,以蘇聯的動員能力,國土縱深,軍工生產潛力,同盟國的幫助加上蘇聯軍民抵抗入侵的堅定信念,戰爭的結局也必將是入侵者在蘇聯的土地上折戟沉沙。

  • 7 # 榮華之武器堂

    對於這個問題,德軍巴巴羅薩計劃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作戰計劃過於理想,兵力部署上平均使用兵力,完全照搬之前在波蘭、西歐的閃擊戰經驗,忽視了蘇聯的國力和軍力。

    德軍進攻蘇聯共出動153個德國師、15個匈牙利師、10個羅馬尼亞師、10個義大利師、2個斯洛伐克師以及協助作戰的芬蘭14個師又1個旅。德軍將這些部隊分別隸屬於北方、中央和南方集團軍群。按照德軍計劃,各叢集突破邊界地區蘇軍防禦後,向縱深進攻,儘可能在蘇軍退入納爾瓦-明斯克-基輔一線舊國界工事前將其殲滅,然後分別攻克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烏克蘭,預計10月1日抵達阿爾漢格爾斯克-高爾基-喀山-薩拉托夫-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線。之後在秋季泥濘和冬季到來之前轉入防守,等到1942年春季再次進攻。

    就這個作戰計劃來看,德軍預計到10月1日的102天應該推進1500-1800公里,平均每天15-18公里,似乎並不很難(進攻初期德軍每天推進速度達到40-50公里),但隨著蘇軍的頑強抵抗,推進速度明顯慢了下來。況且北方和南方兩個叢集推進距離遠遠高於中央集團軍群,但裝甲兵力卻並不多。這就使得兩個叢集無法完成任務,會使中央叢集因這兩個叢集受阻,失去主攻部隊而側以暴露,難以推進,最終必然導致三個叢集都不能完成任務。這個問題從基輔戰役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南方集團軍群裝甲兵力薄弱,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裝甲叢集不得不南下協助。

    更為重要的是,德軍顯然忽視了蘇聯的地形。蘇聯西部呈喇叭口形狀,德軍隨著推進和戰線拉長,各集團軍群的攻擊力量逐步減弱,從而無法調動大量兵力相互支援。三個集團軍群的目標分別指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和頓涅茨工業區,相距遙遠,使得突擊方向逐漸分離,導致力量分散。再者,蘇軍完全可以利用列寧格勒與莫斯科之間中間地域和莫斯科與頓涅茨之間中間地域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兩翼安插側翼突擊部隊威脅德軍,這也成為後來的事實,使得德軍進攻不得不暫時停止。

  • 8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我認為是給北方叢集分配了過多的兵力。

    原計劃是在1941年冬季之前,北方叢集攻佔列寧格勒,中央叢集佔領莫斯科,南方叢集抵達高加索平原。最終結果只有南方叢集算是勉強達成了戰略目標,南方的目標達成,原因在於原本隸屬於中央叢集的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團軍,分兵南下發起了基輔戰役。因為這次分兵,導致莫斯科戰役發起的時間晚了一個多月,迎接德軍的是冷酷的寒冬和一百萬蘇軍的戰略預備隊。

    北方叢集雖然也消滅了40萬蘇軍,但是沒有成建制的大規模殲滅蘇軍,導致蘇聯軍隊保留了建制。蘇軍後撤之後,利用有利地形建立防禦,並且得到充分休整,最終讓北方叢集頓步在列寧格勒城下。好幾十萬大軍圍困列寧格勒三年,寸步難行,白白的消耗力量。

    雖然在三大叢集中,北方叢集是實力最弱的,但是依然擁有2個集團軍和1個裝甲集團軍,20個步兵師、3個摩托化師和3個坦克師,兵力80萬人。如果德軍在收復波羅的海三國之後,在北線轉入防禦狀態,有效利用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的抵抗力量牽制蘇軍。這麼一來,德軍就能將第三裝甲集團軍甚至再加幾個步兵軍至少30萬兵力抽調出來。這幾十萬生力軍可以調撥給中央叢集,填補古德里安南下造成的兵力空虛,莫斯科戰役就能提前一個月,在9月份打響。

    南方基輔戰役,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橫掃烏克蘭,全殲蘇聯西南方面軍80多萬人,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圍殲戰役。這個勝利極大的激勵了德國人,同時也給蘇聯士氣以巨大的打擊,蘇軍上到元帥下到士兵都人心惶惶。以9,10月份蘇聯那個驚弓之鳥的狀態,莫斯科面對200萬德軍的碾壓,堅持不了太久的。

    如果當時是個中國將領(不說毛主席,十大帥或十大將找一個來就可以)來指揮全域性,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中國文化講究一箇中庸之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兵力不充足的情況下,不能面面俱到的。所以,三個戰略方向應該分清主次,必要時甚至要放棄次要方向。所以,北方叢集的目的,能控制波羅的海沿岸即可,沒必要強攻列寧格勒。希特勒想贏個大滿貫,三個方向都主攻,結果就是都沒抓住。

  • 9 # 巴山夜雨涮鍋

    巴巴羅薩計劃中,納粹德國最關鍵的失誤,是對蘇聯的輕視。

    1941年6月爆發的蘇德戰爭,希特勒出動了500萬大軍,在一千多公里戰線上長驅直入,企圖一舉消滅蘇聯。結果是挫於莫斯科,潰於斯大林格勒,敗於庫爾斯克,終於被蘇軍反推入柏林。在這個過程中,從戰略、戰術角度,自然可以找到德國諸多失誤,比如為了糾結巴爾幹導致進攻晚了兩個月,比如古德里安叢集在中路和南路之間糾葛,比如1942年第四裝甲叢集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之間奔波,等等。

    但是最關鍵的錯誤,我認為還是在輕視了蘇聯。

    希特勒對蘇聯的進攻,調集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一支軍隊。但是。他對蘇聯的輕視依然是骨子裡的。

    從人種上,希特勒認為斯拉夫民族就是劣等民族,天生應該被消滅和奴役。抱著這種想法,他縱容士兵們對蘇聯平民燒殺虐待,有組織地迫害數百萬蘇軍戰俘,而不把俄國人視為一個和德意志人同樣偉大的民族,尤其忽視了俄國人的堅韌。

    從國家制度上,希特勒和納粹都是極端反共。他們認為俄國人一定也厭惡共產主義,臆想蘇軍都是被鐵鏈鎖在陣地上,或者被政委的槍口頂著打仗的(幾十年後腦殘的法國人本著這種思想再借用他們法國自己的一戰經歷,拍了一部兵臨城下來黑蘇聯),所以他認為只要德軍所到之處,蘇軍就會主動殺了政委投降,然後排著隊走近戰俘營。結果,蘇軍在巴甫洛夫大樓堅守的時間比整個法國還長,連俄國女人都跑到莫斯科城外挖戰壕,到德軍馬廄放火,或者開著老式轟炸機進行夜襲。

    從領導力上,希特勒自以為是天選之子,絕世無雙,當然拒絕承認斯大林是一個和他水平相當,甚至某些方面還要賽過他的領袖。

    從軍隊實力上,參加過一戰的希特勒,用一戰時期沙皇俄國的拙劣表現,以及蘇軍在蘇芬戰爭中慘重損失,來類推蘇軍的真實戰力,尤其低估了蘇軍恢復和補充的速度,低估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對人力物力的充分排程。

    實際上,在戰爭的前三個月,德軍就殲滅了二百多萬蘇軍,超過整個法國戰役打垮法國的殲敵數。但是站在德軍面前的蘇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到了這一步,希特勒其實已經應該明白自己贏不了了。但他覆水難收,戰爭一旦開始,如果不繼續打下去,只能讓蘇軍更快恢復過來反推。

    說到底,當希特勒把反共作為他的基本政治立場,把進攻蘇聯作為他的終極任務,這就已經註定了他的命運。

  • 10 # 8976547

    失敗的原因不能歸結於失誤,巴巴羅薩計劃註定是要失敗的,因為當時的蘇聯後備軍是源源不斷的,蘇聯有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所以武器也是源源不斷的,所以德軍失敗是必然的,而不是失誤。

  • 11 # WilhlemRichardWagner

    1.與義大利結盟分兵進攻南歐耽誤了入侵蘇聯的時間,最終將進攻莫斯科的時間拖入了冬季 2.德國進攻蘇聯應以速戰速決為原則不能跟蘇聯打消耗戰和持久戰,所以應該佔領而不是圍困列寧格勒,至少應該先佔領莫斯科掐斷蘇聯的東西部聯絡而不是先圍殲基輔 3.應該拉攏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以解放者的身份對抗俄羅斯而不是以入侵者和種族滅絕者出現。總之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問題。

  • 12 # 馬雲佔

    在整個巴巴羅薩劃中,三個集團軍群的兵力缺少一個總的戰略預備兵力,致少有一個坦克軍和有三十萬人的陸軍做為總預備隊。(當時西歐己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可以抽掉一部兵力做為戰略總預備隊。接照計劃中的做戰可以在冬季以前攻入莫斯科。這樣可以在進攻三個戰略目標中,不用相互借兵造成兵力分散。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裝甲部隊被抽到支援南方集團軍群這使得進攻莫斯科晚了一個多月。這才倒致了整個巴巴羅薩作戰中的失敗。

  • 13 # 米粒閒聊

    首先,是太輕敵了。德國的曼施坦因元帥,就認為德國與蘇聯戰爭中:“所犯第一大錯誤就是對蘇俄的資源和紅軍的戰鬥素質作了較低估計。因此,他一切的想法都是認為可以速戰速決。”德軍高層,認為用8—10個星期擊敗蘇聯。可以說,在制定入侵蘇聯作戰計劃和開戰前及戰爭初期,從希特勒到軍界高層,對快速的擊敗蘇聯充滿了信心。自信、信心,是必要的,但是要有限度的,過了限度那可就是自滿、自大了,驕兵必敗。由於輕視蘇聯這個對手,在戰爭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失誤和錯誤。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德軍的冬裝問題。在1941年冬季作戰中,因缺乏冬裝而使大量的德軍凍死、凍傷,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還有武器裝備及運輸工具,缺少防寒措施,使裝備、運輸工具失效)。這是因為後勤運輸系統及在準備上岀了問題。而這兩個問題的岀現,均是因在制訂作戰計劃中,認為可快速擊敗蘇聯的基礎上才造成的。原計劃中,在快速擊敗蘇聯後,在冬季留守的德軍僅為五六十個師,而入侵蘇聯的德軍為145個師。第二個失誤,岀在兵力部署上。在開戰前,德軍的部署情況為,三十八個師在西歐、挪威十二個師、丹麥一個師、巴爾幹七個師,北非兩個師。留在西歐三十八個師和挪威十二個師,明顯過多了。這或許是因為過高估計了,英國的在西歐登陸作戰的能力。更有對蘇聯實力的輕視。最後,是德國戰略上岀現的失誤——沒有實施總動員,德國直到1943年初才實施了全國總動員,但太晚了。德國的失敗,主要是這三個失誤造成的,或僅是輕視蘇聯造成的,因為後兩個失誤,也與輕視蘇聯有關。

  • 14 # 四川達州人

    巴巴羅薩計劃從戰術上說基本合格。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是一個戰役計劃,目標是最低攻陷莫斯科。預定最高目標是逼迫蘇聯投降或驅逐蘇聯政府到亞洲部分,攫取烏克蘭的糧食,奪取工業基地,佔領巴庫產油區,掠奪蘇聯公民作勞動力,令蘇聯政府喪失作戰能力。

    可以說,無論是最低目標,還是最高目標,巴巴羅薩計劃都沒有完成。

    很簡單,德軍沒有攻佔莫斯科。沒有從心理上給予蘇聯政府與人民最後一擊,也低估了蘇聯的作戰潛力。

    其實,蘇聯當時有四大工業中心,即便莫斯科工業中心被佔領,烏拉爾工業區也足夠給蘇聯軍隊提供武器。

    當德軍第一波攻勢衰減,蘇聯政府雖然損失了300萬軍隊,但迅速動員武裝了200個師,德軍損失的130萬軍隊幾乎無法補充下去,才有颱風行動的慘敗。

    所以,期望短期內佔領蘇聯,這在今天也不大可能做到。

    既然做不到,也就無所謂失誤了。

  • 15 # 島主說事

    在巴巴羅薩計劃中,納粹德國最關鍵的失誤是什麼?從總結和查詢經驗教訓角度來講,巴巴羅薩計劃算不上完美無缺,起碼有三個方面的缺陷和失誤沒有考慮到,我們來逐個剖析一下。

    第一個缺陷,對所謂技術戰勝重量問題期望值過高

    巴巴羅薩計劃的精髓到底是什麼?用曼施坦因的話說,就是技術戰勝重量。德軍依靠的是閃擊戰的突然襲擊和裝甲坦克的快速機動優勢。可是,這種優勢一旦被對方掌握,德軍就沒有任何長處可言,這是由德國當時的戰爭準備時間太短太倉促決定的,並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因此,隨著德軍在戰場上的閃擊戰打法日趨成熟,德軍統帥部也發現另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保障問題和閃擊戰的短板也越來越突出了,帶來的是拆東牆補西牆,顧頭顧不了尾。

    從一定程度上講,巴巴羅薩計劃是從德軍閃擊波蘭和閃擊西歐佔領法國的戰爭中提煉出來的,如果說閃擊波蘭是巴巴羅薩計劃從理論到實踐的實驗之戰的話,那麼佔領法國就是巴巴羅薩計劃的預演。閃擊波蘭時德軍用了兩個集團軍群鉗形夾擊,閃擊西歐德軍升級到三個集團軍群同時進攻,在連續獲得勝利的喝彩中,德軍統帥部忽略了蘇聯的地理條件和戰場環境並不適合裝甲坦克的快速進攻,這是重視戰爭突然性和技術含量,忽視自身缺點和不足的急功近利做法。

    回顧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過程,設計用6到8周結束蘇德戰爭,而實際也是打到莫斯科戰役時,德軍就開始呈現後繼無力的態勢。這裡面就已經出現了後勤補給困難和裝甲坦克陷於莫斯科郊外泥濘道路不能動彈的困境。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認為有一個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就能打敗蘇聯,有前兩場大戰的實踐,佔領蘇聯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實際上,這是德軍統帥部的擴張野心和閃擊戰的理論合上了拍,但在如何充分運用閃擊戰這個問題上,德軍似乎考慮進攻的多、考慮防禦的少,而在保障和戰場環境制約方面,似乎根本就沒考慮到。

    第二個缺陷,德軍的硬體差距太大,阻礙了閃擊戰的持續發揮作用

    提到蘇德戰爭,似乎多數人認為德軍輸得可惜,原因就在於他們打法先進、單兵素質優秀,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從戰場指揮官能力水平上,都要高蘇軍一頭。可是,如果從當時德軍發動戰爭的目標任務與實際作戰需求對比來看,德軍並不強大,甚至在好多方面從戰爭開始就已經輸了。

    先從德軍的裝甲坦克快速進攻來看,跑得快打得猛這是4支裝甲叢集首戰告捷的重要原因。可是,隨著戰爭不斷深入,曼施坦因的第56裝甲軍首先在北線遭遇原始森林和沼澤地出不來,在裡面轉了大半個月,然後就是古德里安指揮的兩個裝甲叢集在中線陷於泥濘道路不能自拔,是他倆指揮水平不行嗎?肯定不是的,是德軍閃擊戰理論落後嗎?也不是的。原因出在德軍的硬體設施配備上。

    德軍閃擊蘇聯首輪進攻共派出了3550輛裝甲戰車,其中有300多輛是履帶式車輛,其它3000多輛都是輪式裝載,而在後勤運輸和補給方面,除了公鐵道路運輸,還為一線部隊配備了幾萬輛馬車。

    這是什麼概念?德軍的閃擊戰不是快速機動嗎?為什麼還要配備這麼落後的運輸工具呢?問題並不光出在騾馬運輸方面,而是履帶式車輛太少,輪式車輛太多。由於德軍過分追求閃擊戰的快速機動,輪式當然比履帶式跑得快,在戰場上發動鉗形攻勢也比蘇軍兩條腿跑得快,但遇到蘇聯的沼澤地和雨雪天氣,德軍就傻眼了,由於莫斯科地區多鄉道土路,輪式車輛又只能依靠大路和公路進攻,可是秋冬雨雪天氣一到,德軍就遭殃了,泥濘道路加上眾多裝甲車輛的碾壓,別說輪式車輛寸步難行,甚至人員騾馬也在原地轉圈。

    從這個層面看,除了德軍的裝甲坦克數量有限外,裝甲車輛對戰場環境的不適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941年秋季,要不是德軍事先打掉了蘇軍部署在邊境上的66個機場和1200多架戰鬥機,古德里安在雨雪天氣停在公路上的幾百輛戰車就會遭遇毀滅性打擊,那真是躲別地方躲,藏沒地方藏。而到1943年1月份,德軍在東線僅有495輛坦克可以投入作戰,也從側面反應了德軍硬體差距太大。

    第三個缺陷,二戰德國沒有與蘇聯戰鬥到底的潛力

    儘管二戰德軍的戰鬥力兇悍,儘管閃擊戰確實有獨到的制勝能力,可當時德國的進攻是缺乏戰爭潛力支撐的,從一戰到二戰,不僅打法變了,拼綜合國力和戰爭持續後勁的時候也到了。

    先不說兩華人口和兵員增補上的差距,戰爭打響僅一個月,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就在日記中說出了他們的擔憂,德軍低估了蘇軍的兵力動員,打掉一批馬上就能補上一批。更讓德軍沒想到的是,莫斯科戰役後,蘇軍迅速建設起來的裝甲部隊,不僅數量龐大而且以T34為代表的先進坦克,並不比德軍虎式差了多少。

    德國在二戰的失敗從宏觀上講,兩線作戰是致命傷,美國的參戰縮短了戰爭程序。但是,就算沒有美軍登陸諾曼底,德國也很難與蘇聯打持久戰和消耗戰。我們用一組數字來說明這個問題。

    由於蘇德雙方在軍工製造方面出發點不同,蘇軍注重實用和簡單,所以他們在戰爭期間光生產迫擊炮就高達34.8萬門,而德國僅生產6.8萬門,原因是蘇軍士兵喜歡這個兵器,簡單實用,上手就能操作。在裝甲坦克的建造方面,蘇軍主要依靠兩種主戰裝備,一種是T34,一種是KV,在飛機上也才列裝了5個品種;而德軍卻不一樣,不僅把歐洲各佔領國的各型飛機都弄到了戰場,還自己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戰鬥機轟炸機,種類多達425種。在運輸保障上,光中央集團軍群就配備了151種各型卡車和150種不同型別的摩托車,一個裝甲師就有96種人員輸送車、111種卡車和37種摩托車。

    這些數字背後體現的不僅僅德軍工業技術發達和能提高戰鬥力,也給綜合國力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挑戰。比方說蘇聯生產一輛T34只需要8000個工時,而德國生產同級別的豹式坦克卻要15萬個工時,生產重型的虎式坦克用時更多,高達25萬個,當前線德軍急需虎式坦克時,每個月只能生產出25輛。所以,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2萬輛坦克,光T34就生產了5萬多輛,而德軍卻只能生產1350輛虎式。這還不算,由於戰場上裝備五花八門,德軍的後勤保障部門苦不堪言,維修成本太大,兩個種類的裝備相互不通用;而蘇軍卻不同,坦克維修部門因陋就簡就地取材,零部件可以相互組裝,光搶修坦克就高達43萬輛次,相當於戰時生產量的15倍,誰的戰爭潛力大立判高下。

    所以,從上面分析看出,德軍閃擊戰的失敗並非指揮上的問題,說希特勒長臂指揮妨礙了前線作戰,那都是為失敗找的藉口。實際上,德軍的閃擊戰離了鋼鐵就打不了仗,而裝甲坦克又離不開迅速快捷的後勤補給和保障,而這些客觀因素又都受戰場環境和戰爭潛力的制約,憑當時德國的基礎條件,是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的。

  • 16 # 及時雨168

    41年的基輔合圍戰是失誤,但畢竟達到了戰役目的,對德軍而言不是致命失誤。42年發動的夏季攻勢,原計劃是佔領高加索產油區,切斷蘇聯的原油供應就能扼殺蘇聯。但初期的勝利讓希特勒頭腦發熱,要分兵佔領斯大林格勒,結果是二處兵力均不足並導致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被圍消滅。這對德軍而言是致命打擊,也是最大的失誤,沒有之一。

  • 17 # 孤獨的人209381559

    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法西斯德國最關鍵的失誤是什麼?對這一類相似和雷同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幾次了。現在,我在這裡又把我的那些觀點再次重複一下吧。我多次說過,法西斯德國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於它的自不量力,是在於它的四面出擊和四處樹敵。

    巴巴羅薩計劃看起來似乎是很完美的,但是經過仔細的琢磨之後,其實它就經不起推敲了。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劃,法西斯德國及其爪牙的軍隊,只要是推進到了烏拉爾山脈這一帶地區,就是百事大吉的了。但問題是,烏拉爾山脈以東遼闊廣袤的地區呢,接下來法西斯德國及其爪牙應該要怎麼辦,才可以徹底的征服蘇聯?法西斯德國及其爪牙因為是連法國這樣的國家都打垮了,所以它們的心裡就產生了一個錯覺:“蘇聯也不過是像法國一樣,是一個不堪一擊的國家罷了。”而這個錯覺的產生,就註定了法西斯德國及其爪牙必然失敗的命運。它們根本就不知道,幅員遼闊的蘇聯,將會消耗掉本來就是在人力資源和物資生產能力不足的法西斯德國及其爪牙有限的家底的。更不要說,蘇聯軍民堅強的抵抗意志,更不是文恬武嬉、世風頹靡不振的法國所能比擬的了。一個建立在對敵人過於輕視,行動過於草率倉促的基礎上的軍事行動計劃,註定了它必然要失敗的命運。

    (蘇聯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遠非是法西斯德國所能比擬的。)

    其實,按照後來的後見之明,如果是想要征服一個像蘇聯這樣的國家,沒有一支數量高達一千萬人以上的快速部隊,基本上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而當時法西斯德國的及其爪牙所能網羅到的炮灰,不過是接近六百萬人而已。這其中,還包括了戰鬥力低下的義大利、偽斯洛伐克、法國的貝當政權偽軍等烏合之眾。而這些戰鬥意志薄弱的烏合之眾,與其說是去幫德軍的忙,倒不如說是去充當德軍的豬隊友,去拖德軍的後腿才對。

    (蘇聯殘忍血腥的肅反,使法西斯德中國產生了對蘇聯的極其蔑視,成為了誘發蘇德戰爭的原因之一。)

    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法西斯德國本來就應該靜下心來,一心一意的和蘇聯纏鬥,但是奈何希特勒過於迷信法西斯德國自身的實力,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又向美國宣戰,從而徹底的把德國帶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戰略上本來就先輸一著的法西斯德國,再加上它在人力資源和物資生產上的先天不足,它怎麼能打得過無論是在人力資源和物資生產上佔據優勢地位的蘇聯呢?以當時中國的落後,人力資源上處於劣勢地位的日本,尚且是無法實現它滅亡中國的迷夢。更何況法西斯德國所面對的,是一個各方面都蒸蒸日上了的蘇聯呢?總而言之,蘇聯廣袤的疆域,眾多的人口,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堅強的抵抗意志,都不是一眾如荷蘭、挪威、法國這一類的國家所能比擬的。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在掃蕩這一類的國家時,是費不了多大的氣力的。然而當法西斯德國及其爪牙踏上蘇聯的國土上後,原先它們在西歐和巴爾幹半島所向披靡的盛況,就一去不復返了。

    (從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劃圖可以看出,愈是深入蘇聯的腹地,法西斯德國及其爪牙的力量就愈是削弱。)

    撒豆成兵的故事,只是存在於神話傳說中,而不會存在於現實生活中。雖然法西斯德國在蘇聯也扶持了一些蘇聯版的“皇協軍”,但是由於納粹主義對屬於斯拉夫人種的蘇聯各民族的蔑視和屠殺,大多數的蘇聯人,還是站在了蘇聯政府的這一邊,和法西斯德國佔領軍及其爪牙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正是由於法西斯德國在戰略上的先天失誤,蘇聯軍民的上下一心,以及反法西斯陣營盟友的大力支援,法西斯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還是化為了泡影,並淪為了歷史的笑談。

    (巴巴羅薩計劃,本來就存在著先天的不足,是一個極為倉促草率的計劃。

  • 18 # 金玉良緣x

    納粹德國二戰中最大的失誤是發動了二線戰爭,英美沒搞定,冒然和蘇聯開戰,戰略上失策,埋下了德國二戰戰敗的因果。

  • 19 # 吳玉寧好

    這個問題出的屬於歷史性問題,二戰時期德國入侵蘇聯,人們認為德國兵強馬壯,武器裝備先進,士兵訓練有素,戰術也是簡單實用,可是戰爭德國卻失敗了,需要分析一下最關鍵的失誤是什麼,主要是幾個原因。

    一是德國的戰略思維有偏差,蘇聯領土面積太遼闊,任何國家的軍隊不可能佔領蘇聯,德國的戰略思維卻是佔領蘇聯領土一部分,迫使蘇聯談判認輸,所以應該是對蘇聯的戰爭屬於懲罰性戰爭,就是突然襲擊,儘量摧毀蘇聯的工業能力,經濟能力,全面破壞蘇聯的交通設施,削減蘇聯的人口,建立反對派政權,讓蘇聯內戰,並長時間緩不過氣來,達到懲罰蘇聯的目的。

    二是德國沒有及時進行戰爭動員,前方打仗,國內沒有完全組織起來,一切為了前線,人們還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喪失了有利的時間。

    三是德國戰爭方式的失誤最大,這樣大規模的戰爭,德國的軍隊還是採用傳統戰爭模式,佔領一個城市鄉村,留下軍隊守衛,軍隊越來許多少,怎麼可能戰勝蘇聯,應當摧毀一切蘇聯的城市,驅趕或鎮壓一切蘇聯的老百姓,不留俘虜,不佔領城市,集中優勢軍隊攻擊莫斯科。當年清兵入關才二十萬,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摧毀反抗的城市,消滅一切反抗的生靈。

    四是攻打大城市的失誤,對彼得格勒,斯大林格勒這樣的城市就是摧毀微目的,怎麼能攻打企圖佔領呢?甚至愚蠢犯派士兵去巷戰呢?就是一把火燒了這個城市就完成了戰略目的。

  • 20 # 剛子談金融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自大

    1 ,首先情報部分有各個其他國家的道路文章,交通文章等等資料 ,對於蘇聯的情報部門就幾個人, 其他針對其他國家的情報部門都是幾十人。

    所以機械化的閃電戰, 再蘇聯基本沒用。

    甚至更慘的是,連後勤都要用騾子,用馬車,而不是汽車, 因為路面坑窪嚴重。

    2,樂觀的認為冬季前就能勝利而歸, 還美打仗就這麼得意? 據說希特勒也是看《孫子兵法》就看成這水平?

    3,佔領東歐後,為什麼不先鞏固一下子,讓當地人真正成為後方,而不是中立區,隨時倒戈? 比如佔領西歐後,先鞏固了1-5年的,消滅到法國, 英國的抵抗勢力,再繼續往東。 慢慢蠶食唄

    4,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後勤物資準備好沒有 ? 當然這也跟過分自大有關係

    5,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希特勒怕是沒聽過過 ,瞎指揮,愚蠢的欠打屁股

    具體太多,不說了,

    大體就想到這5條最關鍵的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女孩子,但是不敢去表白,還沒有正式認識,有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