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歌舞三國
-
2 # 秋水長天H
馬謖是三國時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則評價他是“曠世奇才”。後來,馬謖剛愎自用,失守街亭,導致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劇。
馬謖雖非“曠世奇才”,但也絕非泛泛之輩。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軍打仗,兩人常常促膝長談,徹夜謀劃。
針對南人難以馴服的特點,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謀略。這一策略被諸葛亮採納,"七擒七縱孟獲",從此南人不復反矣。
針對蜀國兵馬疲弊,民怨沸騰,他適時提出"只宜存恤,不以遠征"的修養策略。
北伐前夕,諸葛亮採納馬謖的計謀,成功地離間了魏國的曹睿、司馬懿君臣,為首次北伐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使得諸葛亮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朗,緊接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舉國震驚。
人各有其才,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方面,馬謖是一個難得的具有戰略眼光的高參。因此,諸葛亮評價馬謖為"曠世奇才“並不過分。可惜,運籌帷幄的高參不一定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將士。
諸葛亮的失誤在於他只看到了馬謖“熟知兵法,長與謀略"的一面。卻忽略了馬謖剛愎自用、脫離實際、言過其實的另一面。馬謖年紀雖不太大,但出道很早。由於劉備的臨終囑託,儘管諸葛亮十分器重馬謖,但馬謖一干參軍就是五年。作為幕僚,馬謖可謂功績顯赫,但才華橫溢而又自視特高的他,早就希望從幕後走向臺前,不獨當一面,於心豈甘!
於是機會一到,他就迫不及待地站出來。並立下軍令狀,且以身家性命作賭注,進行人生最大的一場博弈。其實,劉備的那張"不信任票”也使他長期耿耿於懷,他太需要一次機會證明自己。
當急切地謀求功名成為馬謖主導思維的時候,他本來擁有的理性和智慧大打折扣。本來守住街亭就大功告成,而且諸葛亮已有明示,“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但他太想畢其功於一役,要借街亭這個舞臺,演一場早該演的人生大劇。所以,他拒不執行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做出幼稚而荒唐的誤判,留給了後世人“教條主義、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的經典形象。
看來,馬謖失街亭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長期的客觀原因造成了馬謖心理的失衡,這一點諸葛亮是很難提前察覺的。
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他既是為失街亭、痛失北伐好局而落淚,也是為自己用人上察之不深、以致愛將罹難而傷心。
-
3 # 我仰望30度的星空
首先,馬謖也是有文才的人,和諸葛亮也很聊得來,有文才、熟讀兵書。但並不一定就能獨擋一面,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了。在此之前馬謖一直以來都是以謀臣為主角的。但離實踐經驗卻差的太遠。這就是馬謖無能,累死三軍的來歷。這也是諸葛亮的重要敗筆之一。歷史的場面是王平一個副將就看出來了。駐紮山上,有險可踞。但在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面前,卻又不堪一擊了。一把火直燒的三軍潰敗不堪。
-
4 # 允知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諸葛亮最後才發現馬謖無能?
先介紹一個馬謖,馬謖字幼常,祖籍襄樊宜城,侍中馬良的兄弟,馬謖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還給諸葛亮當過參軍,也就是軍事參謀。馬謖在同僚中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最後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當時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街亭,馬謖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這也是失空斬的序幕。
蔣琬稱讚馬謖為“智計之士”,可見馬謖是有真能耐的,不是草包。只是馬謖的才能僅限於出謀劃策,並不適用於去執行。馬謖作為軍事參謀絕對是合格的,作為先鋒官是失敗的,因為馬謖太聰明瞭,聰明到敢質疑諸葛亮的作戰計劃,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告終。
諸葛亮是看好馬謖的,在攻打祁山時,大家都提議用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就任命了自己的參軍馬謖,把軍事重地街亭的防禦交給了馬謖,讓馬謖去阻擋張郃的進攻。後果大家都知道了,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計劃,放棄水源上山駐紮,不在山下據守,張郃斷了馬謖取水的道路,馬謖戰敗,丟了街亭。
撤軍後,諸葛亮才想起當時劉備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就因為馬謖做參軍時候,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認可了馬謖的才能。等到出兵祁山,諸葛亮才不用魏延、吳懿,而是讓馬謖統領各軍在前,同張郃在街亭交戰。
戰敗了,諸葛亮才後悔了,也知道了馬謖的才能只能用於當做軍事參謀和顧問而已,而不是去統領軍隊。
-
5 # 一顆淚兩種味
馬謖失街亭,雖然只是沒有守住一個街亭,但其實給蜀漢帶來的卻是北伐失敗的後果,街亭那麼重要,諸葛亮卻派了馬謖去守,到底是想讓他守住,還是不想讓他守住?其實馬謖有幾斤幾兩,諸葛亮是很清楚的,可以說,他明明知道馬謖能力不強,卻還是要派他前往,究竟是什麼道理?為什麼不派有能力的姜維去守呢?
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戰略來說,街亭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先來分析一下街亭的地理位置,其位於節制隴右的重要節點上,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其地勢險峻,進可攻打關中,退可節制隴右而成為了諸葛亮北伐戰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
可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節點,為什麼不派遣已經成名的姜維趙雲去駐守保證安全,而是選擇讓馬謖去守衛。最後落得一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的結局呢?
其原因有三:其一,馬謖苦苦哀求,諸葛亮最後應允。其二,姜維趙雲另有安排,沒法去守衛街亭。其三,街亭之戰司馬懿計謀過人,非馬謖能夠抵擋的。
首先來分析第一點:馬謖苦苦哀求,諸葛亮應允守城。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描述: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當時諸葛亮原意不希望派馬謖去守街亭,但是馬謖苦苦哀求,改變了諸葛亮的想法。但是當時守街亭要面對的可是曹魏大將張郃,以及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諸葛亮實在是太寵信馬謖了!本來不應該讓馬謖去街亭的。以他的名氣和實際能力,怎麼能比得上姜維,趙雲等成名老將呢?這正體現了諸葛亮對他的寵信,讓其初出茅廬就承擔瞭如此重要的任務。
這體現了其對馬謖的期望,而正是這種揠苗助長使得馬謖在街亭失敗。與此同時,馬謖自身過於自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中無人把司馬懿張郃看作平常之輩,痛失街亭。諸葛亮最後只能揮淚斬殺了愛將馬謖,讓人唏噓不已。
其次,趙雲姜維另有任務,只能派遣馬謖前往。當時趙雲領軍兵出箕谷,率領一軍作為疑軍使用。以此應對司馬懿的部署,意圖牽制魏軍兵馬。同時自己率領一軍兵出斜谷,以姜維作為先鋒,作為主力軍。
由此來看,趙雲率領一軍作為疑軍使用,如果派遣馬謖前往其能力不夠,無法取得好的效果。而姜維作為先鋒,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假如以馬謖的能力,雖然足矣應對艱險的自然環境,但是面對未知的敵軍其應變能力還是略差於姜維。從此來看,諸葛亮派馬謖守衛街亭也並無錯誤。
就古代戰爭來說守城是要比攻城簡單的多的。一般情況下需要三倍以上的部隊才能對城池發動攻擊。在街亭之戰當中,蜀軍屬於以逸待勞,大可以建造堅固的營寨以應對曹魏勢力的進攻。如果沒有兩倍以上的軍隊,相信曹魏大軍也是不敢去輕舉妄動的。
但是馬謖死讀兵書,不知道變通。把軍隊駐紮在山上,被魏軍截斷了水源,被困死了在了山上。而且其為人剛愎自用,不聽老將的建議。這可是統帥的大忌,也最終導致了街亭之戰的失敗。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導致了蜀漢北伐的全域性糜爛,可以說棋差一招滿盤皆輸了。
最後,再來分析一下馬謖的對手司馬懿的能力,其實他敗得不冤枉。司馬懿街亭大破馬謖之前,數次與諸葛亮交手而不落下風。從當時來看,司馬懿構築的關中防線,成功的阻止了諸葛亮北伐的勢頭,可以說是諸葛亮真正的一生之敵。由此也能看出他自己的本身能力的強大。
接下來再來分析一下他在街亭之戰當中的表現,面對據山而守的馬謖。司馬懿先率領一軍阻斷了山下王平進軍增援的道路,其後率領魏軍包圍山谷,佔據水源。據《三國演義》描述:蜀軍看到司馬懿率領的大軍治軍嚴謹,不敢進攻。最後馬謖強令進軍,才敢於衝擊,最後失敗退回山上。由此也看出來司馬懿和馬謖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司馬懿可以說碾壓馬謖毫無壓力。
而且當時來看街亭烏險阻可以守衛,馬謖只知道死讀兵書,面對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落得一個慘敗的下場,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當時司馬懿能力強於馬謖,軍力強於馬謖,將領強於馬謖,我實在是看不出馬謖怎麼能有勝算。更何況馬謖本身能力就是一般,就相當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其最後的失敗的結局可以說已經是命中註定了。
-
6 # 雲巖雨石
不是最後發現的,其實孔明早就知道馬謖的能力。原因很簡單,孔明想要退兵,在當時確實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故而派無謀的馬謖去守街亭。其實王平的能力遠在馬謖之上,何不委以主將?能掐會算的孔明先生咋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呢?!那就是冠冕堂皇的讓馬謖背鍋!退兵的理由充分而順利的進行!!!
-
7 # 中國古文化
諸葛亮不是最後才發現,他膝下已經無良將,諸葛亮想培養他,結果培養出來的是慘痛的代價,另一方面諸葛亮想借此機會殺掉自己不看重的人。
-
8 # 歷史作者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哭著殺掉了自己最喜歡最看重的馬謖,但其實在《三國志》中記載,馬謖並不是被諸葛亮殺的,而是死在牢裡的。他是因為丟失了街亭做得牢。但街亭失守,其實不是馬謖無能,而是諸葛亮在戰略上出現了錯誤而導致的。
馬謖跟著諸葛亮不是一天二天了,可以說,是諸葛亮看著馬謖一步步成長的,首先不得不承認的是,諸葛亮對待馬謖是有私人情感的。諸葛亮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哪個領導不喜歡會說話,討喜的部下呢。
馬謖有事沒事的就去諸葛亮身邊,看見他杯子裡沒水了,就續點水,看見諸葛亮的衣服髒了,趕忙送到要洗的地方,諸葛亮真是太喜歡了。所以說,諸葛亮用馬謖是有一定的私人感情在裡面的,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最好不要用,諸葛亮還是用了。
馬謖自然有自己的缺點,其實劉備說的也沒有錯,但就失街亭這件事,主要的責任還是在作為領導的諸葛亮身上。諸葛亮這個人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體系,而這套管理體系不太科學,其實是存在很大的弊端。
作為一個丞相,一個基層計程車兵打板子超過二十下的,他都要親自批准檢查,這個太離譜了。所以,當大軍師司馬懿知道這個情況後,就說諸葛亮遲早會操心而死。這就看出諸葛亮這個人,做事太過於謹慎,不敢冒險。
馬謖這個人雖然沒有什麼實戰經驗,但他讀的書特別的多,對兵法都挺熟的,這次他接到了人生中第一了任務,高興的一夜沒睡著啊,想可算盼星星等月亮一樣等到了這一天,接著就是一展身手,大展宏圖的時候了,於是他腦子裡各種兵法都出來了,很是豐富。
行軍的日子到了,他們來到了失街亭,看那裡有一條路,不遠處有座山,山的四周都是懸崖峭壁,馬謖發現這個地形後,說就駐紮到這個山上了,他身邊的另外一個軍官不贊成,那位軍官說萬萬不能把軍隊駐紮在山上,馬謖問為什麼,那位軍官說山上沒有其它下山的路,四周都是懸崖峭壁,就意味著是死路啊,敵人來了會把大軍給困住。
馬謖笑了笑,說兵法上說“置死地而後生”,當敵人困住我們,我們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一鼓作氣就可以治敵人於死地,那位軍官沒有勸住馬謖。軍隊還是駐紮到了山上。諸葛亮在得知這個訊息後,很是生氣,罵馬謖無能,害大軍陷入死地。
不久魏軍就來到了失街亭,發現馬謖的大軍駐紮了山上,因為他們居高臨下,魏軍不敢攻打,也不敢靠近,馬謖見魏軍不敢靠近,也不輕易出兵,正當魏軍發愁的時候,發現了山上的水源,於是魏軍就切斷了山上的水源,導致馬謖全軍無水喝,這下馬謖的軍隊慌了,堅持一天,堅持兩天,軍心就亂了,最後被魏軍給“包了餃子”了。
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當時在做甚?在喝茶嗎?他為什麼不從後面包抄,同樣“包了”魏軍的“餃子”,要知道諸葛亮的大營距離街亭不遠。這個建議諸葛亮身邊的大臣也給諸葛亮說過,原來是諸葛亮做事太過於謹慎,沒有那樣做。
其實正史裡記載,諸葛亮這個人是沒有太大的軍事能力的,他比較善於政治。在正史裡記載,馬謖因為失街亭,被下到大牢,最後病死在了裡面。由此推斷,不是馬謖無能,而是諸葛亮太過謹慎,不敢冒險,戰略上出現了錯誤,導致馬謖戰敗,街亭丟失。
-
9 # 甜甜的一笑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蜀國與魏國交戰中,先有馬謖大意失街亭,後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在派兵之前沒有看出來馬謖不能勝任,等到街亭失守後才發現其無能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認為馬謖比較有能力。特別是在南征孟獲的時候,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使蜀軍大獲全勝,透過這場戰爭讓諸葛亮對馬謖刮目相看,他感覺馬謖有過人之處。雖然劉備在臨終前告誡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意思就是說馬謖這個人有點愛誇大其詞,沒有真本領,不能把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但是諸葛亮透過與馬謖的交談與行軍打仗中,感覺到馬謖還是很有才氣的。所以才委以重任。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與馬謖私交甚好,據說兩人還有親戚關係。經常在一起談論軍國大事,馬謖以他過人的軍事天才與謀略贏得了諸葛亮的好感與重用。在派兵鎮守街亭的時候,諸葛亮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讓馬謖去,是馬謖主動請戰,還立了軍令狀,這讓諸葛亮無法拒絕,一來怕打擊了馬謖計程車氣與自尊心,二來也想賭一把,看看到底是劉備說錯了,還是自己看錯了。所以才同意馬謖去鎮守街亭。其實諸葛亮自己也不放心,又派王平當副將來協助馬謖。臨行時諸葛亮又再三叮囑,一定要紮好營寨,守住城池。結果馬謖自認為自己熟讀兵書,有作戰經驗,堅決不聽王平的建議,一意孤行,把營寨紮在山上,以至於被魏軍斷水斷糧,軍心渙散,最後街亭失守。
這次失敗,諸葛亮有用人不當的責任,馬謖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這一點劉備已經告誡過了,偏偏諸葛亮被馬謖的言談矇蔽了雙眼,最終落了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後果。
-
10 # 叢中笑6603
其實,馬謖還是有本事的人,他官做到參軍,在諸葛亮帳下當謀士,如果沒有一點本事,諸葛亮是不會用的。
問題就出在這上面,馬謖無自知之明,對自已的才能高估太多,這才犯下了立軍令帳去守守不住的街亭,被諸葛揮淚斬首。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在當時困難的時候,馬謖敢站出來,去守街亭,也是很有勇氣的。只是違了軍令帳,諸葛才不得不依法行事。
-
11 # 陽光4832188218510
馬謖這個人口才比較好,文化也行,又是馬良的弟弟,在諸葛亮面前會說會道,能看透事,前期劉備東吳招贅的時候,關、張讓諸葛亮生氣,馬謖非常會說話讓諸葛亮消氣,被諸葛亮看上了做為要培養的物件之一。諸葛亮也按排了幾次讓馬謖出使魏、吳,馬謖沒讓諸葛亮失望過。劉備鄰逝前,諸葛亮、馬謖等人在先主面前,劉備告訴過諸葛亮“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看來劉備是對馬謖有過細節的觀察,否則不會對馬謖有這樣的評判和結論,只是諸葛亮並沒有當回事放在心上,諸葛亮每每都是和馬謖徹夜長談,談兵法、天下事,很喜歡馬謖,話很投機,但還沒有真正讓馬謖到戰場上實戰過歷練歷練,總認為馬謖是個大才,守街亭是諸葛亮第一次按排馬謖擔任了主帥,其實就算是破格提撥和利用,結果到了戰場上與書本上不完全相同了,沒實戰經驗,書是死的,而戰場局勢是千變萬化的,所以馬謖輸得很慚,這時候諸葛亮才想起來了劉先主曾經對馬謖的評價,劉先主對馬謖的評價是真的、沒有錯。
-
12 # 卡巴斯基送外賣
首先馬稷不是個無能之人!
一部分人受三國演義影響,從馬稷失街亭導致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失敗,就連自己也因此被斬中很容易得出馬稷空有其表,不堪大用的結論。
其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陳壽說馬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在資訊傳播不暢的古代,才能不出眾,外人根本不會知道。說明馬稷在出仕之前就有才能方面的表現。
二、馬謖是隨著劉備入蜀的,佔據益州後,先後擔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等等。特別是成都縣令,能在天子腳下主政的,沒點本身做不來的。而且做官都是有考評績效的,能從縣令升太守,說明上司考評也是認可的。這都是馬稷有才能的證明。
三、諸葛亮南征孟獲,七擒七縱就是馬稷的建議。
馬謖說:“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
這條建議諸葛亮採用並實行了,效果也是一流的。這說明馬稷是有發現問題關鍵的能力的,也是其軍事才能的表現。
接下來說說街亭之戰,馬稷的表現。街亭發生的背景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已經順利打到長安,張郃軍攻其後路,打算截斷蜀軍糧道。這時候諸葛丞相派馬稷為主,王平為輔,堅守街亭。街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要街亭在手,蜀軍後勤就不會有問題,長安也能拿下,還於舊都,興復漢室指日可待了。
事實是馬稷一意孤行,不聽王平建議,駐軍山上,王平駐軍山腳要道。張郃攻破馬稷軍,攻王平不勝。
注意攻王平不勝,王平的少量部隊守住了營寨,說明張郃軍戰力也沒特別強。馬稷主力部隊卻被擊敗。其實這面有個關鍵點,就是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諸葛亮命令馬稷堅守街亭,但是他自作聰明或者是想表現自己的才能,擅自把堅守改成了擊潰張郃軍。他所說的兵法雲憑高而下,勢如破竹!他把部隊駐紮在山上本來就是準備一鼓作氣把張郃部隊給擊潰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他沒有想到,陷入死地而後生的話是需要士兵很信服將領的。如果他是趙雲的話,那士兵會跟著他一鼓而下將張郃擊潰。但他不是,他的武勇明顯達不到關張趙馬黃的水平。然後士兵因為斷水心氣低落而他又不能起到先鋒帶頭的作用。所以導致了士氣崩潰,全軍失敗。如果馬稷的勇武能讓士兵信服的話。那麼街亭之戰的結果很可能是擊潰張郃軍,然後回師攻擊長安,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很可能就勝利了。當然歷史沒有假設,馬稷為他的自作聰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擅自變更命令,打贏了還可以活,打輸了只有死。而且他還把一個風險小的指令變為高風險的,萬死也不能贖其罪了。
所以馬稷是街亭失敗的罪魁禍首,但絕不是個無能之輩。
-
13 # 零度原創號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蜀軍撤軍後,馬謖被諸葛亮處死。
馬謖其實並非無能,從《三國演義》看,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但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這也為日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埋下伏筆。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 ,馬謖計程車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
諸葛亮回軍後,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馬謖連同與之一起在街亭作戰的張休、李盛等全部處斬(一說馬謖死在獄中)。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人才誠可貴,法度價更高!
-
14 # 信諾物流
失街亭是真正意義上馬謖領兵單幹的首仗也是末仗,街亭既失,馬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馬謖自幼熟讀兵書,謀略過人,是諸葛亮帳下不可多得的參謀人才,諸葛亮手下參軍,在司令部參謀劃策,為諸葛亮平定南蠻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為諸葛亮所仰仗,和諸葛亮經常談兵論道到深夜。
術業有專攻,人各有所長。馬參軍就是個好參軍,若讓他單挑獨擋一面帶兵打仗就乏善可陳了。這一點先帝劉備臨終時早就對諸葛亮說了:馬謖言過其實,不能重用,不可不用。劉備作為一代梟雄,識人用人方面有獨到之處,這一點和他的老祖宗劉邦異曲同工。對劉備的忠告,諸葛亮也是認同的,但在馬謖的一再強烈請戰下,深受蜀漢後期人才潰乏斷檔(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影響,諸葛亮懷著僥倖心理和馬謖簽了軍令狀,並任命遇事謹慎的王平為副將輔佐。一到街亭,馬謖言過其實,驕傲自大,紙上談兵。固執己見的毛病就暴露無疑了,早把丞相的叮囑拋入腦後,紮營南山,遠離水源,致使魏將張郃切斷水源,不戰自亂。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諸葛亮冒著被俘的風險走了平生最險的一步棋,只能唱空城計退敵。戰後,諸葛亮深深自責用人失察,沒有聽進劉備的忠言,嚐到了馬謖統兵無能的後果,揮淚斬馬謖,以正軍威。刑後,諸葛亮老淚縱橫,痛失馬謖這樣的參謀英才,上書劉禪自降三等,從一品丞相降為三品右將軍,更加盡心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5 # 夕陽餘暉a
馬謖的謀略,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在之前,戰事屢屢得勝,得意忘形了。再後來,節節敗退,合當將滅。換了別將,也是失守告終。不然怎麼“三國歸晉”了呢?……
-
16 # 劉一羽
馬謖與孔明之前有過軍事理論的討論,但馬沒有實踐能力,沒有真刀實槍的上個戰場,這是孔明培育人才不得法所至,作為長期在自己幕府跟隨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真正地放手讓他去幹過,與敵人交手過,一旦步入現場殘酷的戰鬥,承受兩軍生死的考驗,是必然沒有勝算的,必然會在久經沙場考驗的敵手面前慘敗甚至喪命的,知馬謖斤兩者孔明也!明知馬謖僅知點書面理論知識,明知他是為當時守城無將自告奮勇響應報國僅有書生意氣,明知他沒有戰爭實踐經驗,明知他的對手司馬昭強過他,明知他勝算的可能性很小,卻逼迫他立軍令狀,這是孔明一時一地的糊塗嗎?這是一而再,再而三而四的錯,孔明作為軍師,作為長者,作為三軍統帥實際掌權者,是一點都不明智的,在這件事上的人事安排是非常糊塗的,甚至連一般人的智商都沒有。街亭之失若果真確有其事,有歷史可考,則無論如何孔明不值得被後人尊重,他所謂的“獻策三分天下”決不可能是他所為!把他寫成神機妙算的神人純粹是胡扯蛋。
最讓人討厭的是孔明泣血斬馬謖那一章節,則從情商和智商我們都看不出孔明有什麼過人之處,無非是將慘敗的羞恥怒火發洩到一個替罪羊上去,其假腥腥的哭,對一個與他懷著父子樣親情為報國而失利的文弱書生殘忍殺害,僅憑一紙軍令狀,不給任何機會,不留任何情面,勝敗乃兵家常事,誰能一出手就是常勝將軍,何況一個從未帶兵打過仗的人呢?他手下還會有年輕人成長為真正的將才嗎,難怪荊州巴蜀之地除了關羽、張飛再無虎將,除了來自敵營的叛將魏延,和南越降將姜維再無人可用!從這裡可管窺巴蜀政權全貌,對於選賢任能,重視人才的培養這一發展戰略,劉關張孔四人是缺乏眼光,缺乏智慧的,其最後為晉所滅也是必然的!
-
17 # 太公說
有幾個根本原因:
在大意失街亭之前,馬謖一直表現良好,不論是在名聲還是在個人才華方面,都讓諸葛亮很信任。諸葛亮也是想結北伐的機會,提拔馬謖。
1、(文臣也可以帶兵),馬謖與諸葛亮一樣,都屬於文臣,兩人相識多年,就像自己一路以謀致勝一樣,自己以往的經驗告訴他,文臣也是有能力帶兵的,包括東吳的周瑜陸遜等等,有時候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奇效,所以在群臣反對的時候,諸葛亮力薦馬謖為先鋒。
2、(雖然沒有經驗,但可以嘗試),馬謖從未帶兵,所謂的經驗都屬於屬於紙上談兵。紙上談兵的優點是可以站在宏觀角度,如何排兵佈陣,如何設伏,如何截殺,如何掩殺等等,都可以直接決定,有效的指揮。交戰之前可以把所有的事都考慮周詳,如何安營紮寨,疇運糧草,進退有方。可是實際戰場上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是紙上談兵做不到的。考慮天氣風雨,路的平坦沼澤,水源,傷病救助條件,甚至是瘟疫等等的情況。。但實際戰場上不是這樣的,戰場瞬息萬變,一旦到短兵相接的時候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武將大多都能帶動軍勢越戰越勇,文臣則很難做到,在古代戰爭中,有兵敗如山倒一說,一旦區域性潰散,就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很容易導致整個戰局的慘敗。
3、馬謖有真才實學,馬謖在劉備軍中任職多年,從劉備入蜀之前就跟著,相必也是有過貢獻的。另外史書記載,諸葛亮經常與馬謖徹夜長談,通宵達旦。在諸葛亮認為,這有可能就像蕭何發現韓信一樣的。在當時的種種跡象表明,可以給馬謖一次機會來讓他大顯身手。
4、馬謖在當時很有名望,三國志記載,當時流傳一句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以說馬家的五兄弟個個都非常有才華,哥哥馬良在劉備軍中一直也被委以重任。所以同為馬家的才子,馬謖自然也比較得人心,是很值得信任的。
5、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多大將都相繼離世,需要提拔年輕一代的將領。或許在諸葛亮看來,並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人選。
-
18 # 滄浪摩崖客
馬謖被重視,被重用,是因為有謀略,會參謀。守街亭,能體現他的謀略嗎?
孔明,當眾告訴他,街亭怎麼怎麼守,這不是明擺著,白送一功勞嗎?這是諸葛亮過於謹慎,才導致人才培養的貽誤。如果事先,先試一下馬謖,看他如何守街亭,或者私下裡交待他一下,有個底。
馬謖聽話,守住了街亭,談不上什麼功勞,大家嘴上不說,心裡明白,那是丞相白送你的功勞。不知道的,都說是你巴結丞相。
你馬謖有什麼本事?呵呵。
馬謖差不多應該也是想到了這點,所以不顧王平的勸諫,想要爭取更大一點的功勞,不僅要守住,還要打敗敵軍。
-
19 # 面壁者李灰
“紙上談兵”?
在我們從小的教育裡,“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一直被作為紙上談兵的典型案例。對於“紙上談兵”,我是有疑問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肯定是不認可“紙上談兵”的說法的。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其實只是一個“躬耕南陽”的“村夫”,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當時人們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而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後來諸葛亮又讓他擔任參軍,時常一起討論軍事謀略,據說常常從白天討論到天黑。無論怎麼看,諸葛亮“出山之前”更像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馬謖則是一個“閱歷豐富”又“謙虛好學”的人。
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當時內心的潛臺詞可能是這樣:“主公啊,我以前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您忘了嗎?要不是因為您的認可和委以重任,我又如何證明我的才能呢?”
紙上見功夫
在我看來紙上談兵在現實裡並非貶義詞,這裡其實想聊聊我以前找工作的經歷。
我以前的工作是程式設計師,由於沒什麼上進心,工作了幾年後發現跟同學之間的工資差距很大。於是我急了開始想辦法跳槽,跳槽的關鍵是面試。
剛開始總是抱著“實幹主義”的心態,面試的時候一味強調自己工作的時候如何踏實如何負責,結果顯然是各種失敗。後來我開始學習別人,從“包裝”簡歷開始,道研究各種面試題,這個過程裡我發現自己確實很多理論知識不過關。我一邊補足理論知識,一邊練習做各種面試題,同時模擬面試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對答情形。最後我成功進入了一家自己比較滿意的公司。
我的自身經歷告訴我,現代社會很多時候就是先要“紙上見功夫”的。試想一下,你連紙上功夫都沒有做好準備,別人憑什麼相信你能做好實際的工作呢?機會往往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無完人《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形象可以說是近乎完美的,“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未僕先知,神機妙算”。但是人都有不足,透過諸葛亮的不足我們能解答這個問題。
兩個一生之敵
由於演義裡諸葛亮的形象太過完美,這兩個“一生之敵”可能也只是單方面的,他們是周瑜和司馬懿。再看看兩人結局:周瑜基本上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臨死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司馬懿則是把諸葛亮給生生地“熬死了”。
兩人如此天壤之別的結局,原因何在?難道周瑜的才能比司馬懿差很多嗎?
善戰者不如善敗者
周瑜年少得志,意氣風發,官拜東吳大都督。赤壁之戰中用火計以少勝多,成為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正值人生巔峰的周瑜,卻在與諸葛亮的博弈中屢次失利。“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越是失利心態越差,形成了惡性迴圈,最終身心俱損,英年早逝。
反觀司馬懿,老謀深算,隱而不發。他在與諸葛亮的對陣中也是屢戰屢敗,但是他“敗而不恥,敗而不傷”。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始終保持冷靜,看清敵我形勢。即便諸葛亮派人用女人的衣服來嘲諷他,他依舊堅定地執行自己“以逸待勞”的戰略方針。最終他成功等到了諸葛亮的“大限之日”。三分天下終歸司馬氏,足見善戰者不如善敗者。
周瑜不善敗,諸葛亮其實也不善敗。正因為他自己不善敗,所以沒有更早地鍛鍊馬謖,讓他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成長。
智者千慮無論演義的諸葛亮再怎麼厲害,但他終究是人,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形象總歸是要有缺陷的。
諸葛亮只是“將相之材”,而非“帝王之材”,在“知人善任”方面不如劉備也是合理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一失即使不是“馬謖失街亭”,也會是在其他地方。
馬謖不無能
-
20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讀三國,品人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馬謖。
馬謖到底是不是一個無能之輩?他真的就如戰國時候的趙括一樣,是個紙上談兵的蠢蛋嗎?
失(失街亭)、空(空城計)、斬(斬馬謖)是後三國時代最為蕩氣迴腸的一個橋段,大家耳熟能詳。不僅是魏蜀兩方國運的較量,大軍事家智慧的角逐,也意味人生的理想向世間現實發動的一次無畏的衝擊,但最終遭到幻滅。
而在這段波瀾起伏的戰鬥過程中,馬謖充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自以為是的典型,紙上談兵的翻版,誇誇其談,不自量力,任由後人批判和談笑。
劉備雄才,巨眼如炬,白帝城臨終託孤,指著這個年輕人的背影叮囑諸葛亮,“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八個字成就了馬謖一生的悲劇。
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彝陵,兩場大敗仗不僅讓初興的蜀漢遭到重創,損兵折將,一蹶不振。蜀漢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局勢陷入到隨時都可能傾覆的境地,正如諸葛亮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強敵環伺,內政不穩。諸葛亮與劉禪一老一幼,相依為命,蹣跚跋涉,相依而行,靠著“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直之士忘身於外”,諸葛亮巧施妙手,縱橫捭闔,北拒南征,終於穩住了局面,重新撐起了蜀漢一片鼎立江山。
到了諸葛亮北伐中原之際,再檢點一下手中可打之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真沒有多少可用之人了。失荊州、敗彝陵,使蜀漢的根基――荊州派勢力在這兩場大敗中幾乎損失殆盡。
諸葛亮一出祁山,形勢本來是挺好的。趙雲以一支偏師兵進箕谷,將曹魏主力牢牢釘住,一時不得脫身。諸葛亮率蜀漢突襲隴右,連續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已具平吞關中之勢。魏國朝野震動,曹叡震怒之下,御駕親征,到長安坐鎮。以曹魏猛將張郃為鋒銳,率五萬精騎遠襲祁山,包抄蜀軍後路。
街亭,正是魏軍這次行動的“五路總口”,封住了這裡,張郃就難以寸進,攻勢完全被化解。街亭如此重要,是不是很難守呢?其實並不難守。因為對於大規模騎兵部隊來講,街亭屬於“狹地”。大家不要以為騎兵一定就比步兵厲害,騎兵部隊的優勢在於超強的機動性,講求的是迂迴包抄,打擊側翼薄弱,破壞敵方陣勢,然後摧垮之。但這對地形是有要求的,需要有平坦的寬正面以供迂迴。正面硬磕可不是騎兵的強項,步兵完整的車陣,堅固的柵壘,密佈的箭弩,縱橫的溝渠和絆索就足以讓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大打折扣。想舉著馬刀衝到敵叢中廝砍?那是電視。
大家記得,拿破崙折戟沉沙滑鐵盧,就是因為一道較深的溝壑徹底封住了他的騎兵突襲。冷兵器作戰,防守的一方是佔有很大優勢的,以一敵五甚至以一當十的戰例比比皆是。
騎兵遠襲,倍道兼程,就不可能攜帶完備的攻堅戰具和足夠的補給。騎兵的這個特點就決定了其打仗必須追求速戰速決,最怕的就是打攻堅戰和僵持戰。而諸葛亮要求的“當道下寨”正在於此。
雖然街亭不難守,但對於整個戰局來說非常重要,這就意味著守住了就是大功一件。那這件大功給誰呢?我們必須要注意,諸葛亮首先是一個政治家,他在制定戰略戰術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政治。前文說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彝陵,兩場大敗不僅給蜀漢造成物力和兵力上的慘重損失,更重要的是人才,尤其是蜀漢根基――荊州派,在這兩場敗仗中幾乎被一網打盡。大家可以檢點一下,諸葛亮北伐時,帳下有幾個荊州系的將領?
基於這種嚴酷的現狀,諸葛亮在點兵派將時就不得不傾向於荊州系將領。守住街亭是大功一件,戰後論功行賞,超擢提拔,對蜀漢未來的發展和軍中勢力的平衡也是有極大的益處。馬謖,就進入了諸葛亮的視野。
在蜀漢年輕一輩中,馬謖無疑是個佼佼者。頭腦機敏,忠心耿耿,他久隨諸葛亮左右,兩人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為上下級,其實情同父子,亦師亦友。馬謖對諸葛亮極其崇拜,是諸葛亮的鐵粉。更重要的是,馬謖屬於荊州勢力,家族龐大,兄弟五人都為蜀漢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扶植和培養馬謖,對蜀漢的未來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為了把這件到手的功勞送給馬謖,諸葛亮是頗費了一番心機:首先,對眾將強調守衛街亭的重要性,這就為將來越級提拔馬謖找到充分的理由;其次,讓馬謖立下軍令狀,堵住悠悠眾口;再次,親自定下防禦計劃,只要照盤執行,保準讓張郃難越雷池一步;怕馬謖經驗不足,又給他派了一個副將――王平,大家知道,王平這個人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對軍事地理極其精通,執行力很強,而且王平原為魏軍降將,他對魏軍諸將的戰術特點了如指掌,對付張郃有的是辦法;最後,諸葛亮將對馬謖的要求又降了一格,只需要守住一段時間,使魏軍“急切間不得偷過”,就算成功了。等到諸葛亮消化掉了嘴邊的三郡,張郃就算突破過來,都是自尋死路。
說一千道一萬,諸葛亮這是讓馬謖當一個“坐槖兒”的主將,白拿一份功勞。諸葛亮錯了嗎?馬謖真的就那麼不堪扶持嗎?
當然不是。馬謖其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他是蜀漢後輩中少有的具備戰略思維的人才。久隨在諸葛亮身邊參贊軍務,他對諸葛亮的軍事理論理解非常深刻,常常能出謀劃策,深受諸葛亮的信重。諸葛亮非常願意培養和扶持他,希望他能夠承擔起蜀漢未來的江山。
諸葛亮算天時、算地利,機關算盡,唯一沒有算透的是人心。
諸葛亮的苦心,馬謖心裡當然很明白,也很感激,他追隨諸葛亮多年,久在軍中參贊,但缺乏實戰經驗,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軍功是馬謖最大的弱點。馬謖清楚,自己在軍隊中的聲望其實是來自於將士們對諸葛亮的極度崇拜,大家是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對他禮敬有加。馬謖迫切地需要一份功勞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但馬謖希望這份功勞是實打實屬於自己的,而不是打著諸葛亮深深的烙印。所以我們不難理解,馬謖率兵到達駐防地點後,居然完全改變了諸葛亮為他設定的全盤計劃。
駐軍于山坡之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這明顯是要打一次攻勢防禦,不但有守住街亭,還想以攻代守,擊潰魏軍,給張郃來個重創。如果僅僅是守住街亭,打一場僵持戰,諸葛亮配備給馬謖的兵力是綽綽有餘的,但要想擊潰張郃,這點兵力可就遠遠不足了。更可怕的是,讓開大道的同時,也就削弱了汲水之道的守禦,蜀軍頓時陷入大亂。街亭一失,蜀軍前期苦心造就的戰略優勢蕩然無存,反而面臨後路被斷的危境,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全軍匆忙後撤,第一次北伐宣告全面失敗。
馬謖不同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他一直是在軍隊中成長,是在兩軍陣前見識過殘酷廝殺的。他的失敗不是敗在自己的無能,而是敗於自己的心態。這些年來,他一直在諸葛亮光環的翼護下生存和成長,他是多麼渴望有這麼一個機會來證明自己啊!
街亭之失,不僅擊碎了馬謖的夢想,也擊碎了諸葛亮對蜀漢未來的期望。從內心裡講,諸葛亮更願意讓馬謖活下來,蜀漢的將領們也希望這個優秀的年輕人能夠在風雨的摧折中重新站立起來,忍住自己傷痛的身軀撐住蜀漢的未來。誰還沒有經歷過幾次失敗啊?蜀漢的江山不就是在前輩們的一次次挫折和失敗中建立起來的嗎?
但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難道到了諸葛亮的軍中,就能網開一面嗎?如果留下馬謖,破壞掉的就不僅僅是軍紀了,還有君主的信任,民眾的支援,還有全軍將士的責任心。
恩師揮淚,愛徒伏法。這一次,師徒二人心靈相通,配合默契,共同為蜀漢全軍將士做了一次表率。
為了活出一次真實的自我,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回覆列表
話也不能這麼說,一個人從理論到實戰是有一個過程的,在第一次北伐之前,馬謖沒有機會獨立完成一個任務,加上口才又好,兵書肯定也沒少讀。加上是馬良的兄弟,從個人感情上而言,諸葛亮對馬謖愛護有加。
馬謖也不是真的無能,而是缺實戰而已馬謖是一流的前線高參,但他在守街亭之前從來沒有單獨領兵作戰的經歷, 這和劉備選擇魏延守漢中不同,當時魏延就是一流大將,作戰經驗豐富,這才是劉備敢將事關身家性命的漢中要地交給魏延的原因。
馬謖泥古不化,但失街亭的責任主要還在於諸葛亮用人不明,古代官員舉薦有個“連坐”原則,就是甲推薦了乙做官,如果乙犯了錯,甲要承擔連帶責任。馬謖呆板的效仿韓信背水一戰,而諸葛亮則想學劉備,結果全都砸了鍋。明末大儒王夫之批評諸葛亮:“武侯之任人,一失於馬謖,再失於李嚴,誠哉知人之難也。”是有道理的。
用人講究的是因才適用,舍其長就其短,必然要壞事的。清人顧嗣協有首詩說得好:“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當時蜀軍帳下有許多名將,別人不說,有個超大牌的魏延,諸葛亮卻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對魏延百般限制,嚴重浪費了人才資源。
馬謖因街亭之失而喪命,對本就選才範圍相對狹小的蜀漢來說是莫大損失。馬謖有才,但用之非所,很難想象曹操會派郭嘉領兵作戰,劉備會讓法正和夏侯淵玩命。
諸葛亮用人有失明察,雖然諸葛亮也因誤用馬謖向朝廷請罪,自貶三等,但這是諸葛亮應該負的政治責任,無話可說。諸葛亮不是完人,或許我們在評論時非常輕鬆,輪到自己做決定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容易,工作中用人不也是經常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嗎?所有專案的失敗,歸根結底都是用人的錯誤,假如當時的對手更差,不是張郃看破了馬謖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