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月的豆芽兒
-
2 # 曼媽媽育兒
而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僅是父母教育的影響,父母言行舉止,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深入骨髓。
前一陣“寒門再難處貴子”曾經引起熱議,不僅僅是因為階層的改變,很多的是思想層面的根深蒂固。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具體影響:
1、原生家庭的缺陷之一:家庭成員的缺失,單親或者父母雙亡。這種不幸,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是對愛的渴望,對於完整的期盼。擁有幸福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的愛,缺一不可。缺少一方或者雙方的愛,孩子的歸屬感無法得到滿足,對於孩子的生活工作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渴望被認同,被歸屬,容易誤入歧途。
2、缺陷之二:打壓教育。很多家庭不喜歡讚美鼓勵孩子,反而喜歡揪著孩子的缺點大肆批評指責。對於這樣的家庭氛圍,孩子是壓抑的,青春期容易叛逆,容易結交損友,破罐子破摔!
3、缺陷之三:溺愛。溺愛是最無用的陪伴,事事代辦,事事滿足,剝奪了孩子成長的能力。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去撫養,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容易自私自利,縮在自己的世界,不願接受外面的挑戰,遇到困難就退縮。
原生家庭的缺陷是悲哀的,但是也應該努力去改變。如果說25 歲以前的人生是原生家庭的對映,那麼25歲以後,就應該開始開拓自己的境界了。
可以從一下3點入手:
1、多結交優秀的人,從優秀的人身上學習如何變優秀;
2、多學習,開啟知識的大門,天空越廣闊,世界越大,不要躲在自己的世界自怨自艾;
3、學會接納自己,儘管人無完人,原生家庭也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不要過多去關注負面影響,自己的人生才是實實在在的。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只有向著積極的方向努力,陽光總會照進來。我是@曼媽媽與你一起共度 一起努力吧!
-
3 # 多米媽媽有話說
我認為原生家庭的缺陷,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性格脾氣到為人處事等,不少原生家庭的烙印會伴隨孩子一生。
人這一生,會經歷兩個家庭。
一個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一個是成人後自己組建的家,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的來到自己出生的家庭,雖然父母的遺傳基因會對孩子的某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影響最大的還是原生家庭的家庭氛圍。
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方方面面。
對人情冷漠的父母,很少會培養出熱情好客的孩子;
喜歡吵架、暴力的父母,也會有暴力傾向的孩子;
認為讀書無用論的父母,會悉心培養孩子成為品學兼優的狀元才子嗎?
感情不好,經常冷戰,不尊重對方的父母,也會影響著孩子成年後對待另一半的方式。
……
有些人會說,是專家們誇大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遠的不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無論他是全能才子還是街頭霸王,是不是也會下意識地問上一句“他父母是不是……”,然後回答一句“原來如此”?
原生家庭的影響就這樣伴隨我們成長,當有一天我們在工作中,人際交往中,愛情婚姻中遇到種種問題,開始尋找這一切的根源時,都會不約而同的找到童年時的自己,追溯到家庭和父母身上。
-
4 # 舒蘭心理
原生家庭確實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深遠的影響,每個家庭都有它的複雜性,單親家庭、寄養家庭、多子女家庭、出現意外變故家庭等等不一而足。這是個大話題,此處僅從教養方式上發表一下我的想法吧:
第一、溺愛型教養方式
隔代人對孩子溺愛的比較常見,我也見過母愛爆棚的媽媽,連上一輩都直喊“太溺愛了”,這位媽媽每天為了孩子,也累得夠嗆,但還是堅持不懈的“溺愛”著。
具體就是:孩子要什麼基本就去滿足什麼,孩子發脾氣、哭是慣用妙招兒。孩子也很依戀他們,大人們滿足了被依賴感。孩子有錯誤也不去教導,常常會外歸因,只要求孩子當時情緒好轉,就OK了。
這樣的孩子明顯的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心智化能力發展較慢,即不太能夠理解別人的需要和情感。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學校會與同學相處不愉快,沒有人願意成為他們的朋友。久而久之,孩子要想獲得存在感,就可能會透過違反紀律、挑戰權威等獲得關注,成年後甚至會走上犯罪之路。
第二、忽視型教養方式
孩子的好壞表現似乎都不能引起父母過多注意,他們在忙工作、忙吵架、忙著打麻將、聚會等等,反正就是把有個孩子這回事兒給忘的差不多了。
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忽視的,常年累月,他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人,自己的喜怒哀樂沒有人重視和理解,他也就養成了“習慣孤獨”的處世方式,但內心卻渴望有朋友來關心他,對別人的評價也相對更敏感。在被忽視的教養模式下,他們在青春期時很難形成自我認同,即不知道自己是誰、將來要做什麼、喜歡什麼等等,容易隨波逐流,倒也不惹事生非。
第三、控制型教養方式
“你這個學期得考到前三名才行”、“你得按時起床。”、“你這樣安排時間才更合理”......這是控制型父母與孩子說話的主要基調,他們對孩子有著刻板的嚴格要求。
他們是不容質疑的權威,要求孩子按吩咐去做,達到他們的要求,卻不過問孩子的感受,甚至不向孩子解釋為何這樣做的理由,把孩子當成了完成任務的機器,忽略了他們是一個有情感的人。
對孩子的高期待、高要求也造就出一個看起來更優秀的孩子。他們對自己要求完美,往往做事效率高,容易有成果,容易獲得世俗上的成功。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千瘡百孔,情緒被壓抑,假自我的成功不能代替面具下真自我的哀傷。
第四、權威型教養方式
對孩子有期待、有要求、有規範,但又懂得照顧孩子的情緒、想法,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遇到有分歧的事情能與孩子商量著來。孩子得到尊重後,反而願意考慮父母的意見。
不難看出,這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心智慧力最健全,既能考慮自己,又能為別人著想。他們可以為自己設定現實可行的目標,自我負責的去完成。他們可以在受到挫折後,相對較快的從挫折中走出來。他們熱愛生活,有好奇心,不非黑即白的考慮問題,既有自己主見,又不強人所難。
以上,是從教養方式上對原生家庭的一個簡單分析。原生家庭沒有完美的,另外教養方式往往不會單一存在,而是幾種混和在一起的,只是主次而已。只要父母增加覺察,對孩子多以情感去互動,對於原則性的問題予以明確規範,我想,這就是孩子良好成長的福音。
-
5 # 鬧鬧麻麻育兒記
國際著名犀利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曾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寫道,問題父母一共有七種,對孩子都造成了不一樣的傷害。
第一種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他做的永遠是對的,他永遠是對你好。子女在其影響下,覺得父母說的都是對的,他們否認父母對自己的傷害,並將不可能接觸的事情合理化。
第二種是不稱職的父母,他們的傷害方式是疏忽,他們的子女就像沒有父母一樣,長大後,總想為別人做點事,如果一個人特別喜歡照顧別人,他會遇到一個不負責任的物件,兩個人都不願意改,形成共依存,而且很有可能會教出一個不負責任的孩子。
第三種是操控型父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培養出來的孩子一種是屈服於父母的控制,一種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第四種是酗酒型的父母,如果父親酗酒打孩子,母親不會幫孩子,所以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會信任自己的父母,更無法信任別人,受酗酒父母的影響,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可能也會成為酗酒者,找物件的時候,也可能找一個酗酒的人,覺得自己能夠改變他。
第五種身體虐待型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快樂,他總是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焦慮。
第六種言語虐待型的父母,就是公開貶低自己的孩子,不如誰家的孩子讀書強,攻擊孩子,你這麼讓人費心,早知道該把你扔了等等,最後導致孩子沒有信心,可能會心理癱瘓。
第七種性虐待型父母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骯髒,受到心理傷害,覺得自己是個怪人。
每一種影響基本都是一輩子的事情,想要走出來需要很長時間,有的人一輩子也走不來。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應該儘量避免做這七種父母,聽取孩子的意見,做一個有擔當的父母,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
6 # 駱兒
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對孩子的影響因人而異。
有段時間我也深信家庭缺陷對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覺得自己現在身上的缺點或多或少都是我的父母造成的。覺得我身上總能找到我父母的影子,那種自己十分討厭卻難以擺脫的東西。網路上也時常能聽到埋怨父母的聲音,覺得自己之所以成今天的模樣都是父母給自己造成的,父母總拿自己跟其他孩子比,總在人多的時候批評自己造成現在很自卑。
後來,慢慢地發現為什麼在同一對父母的教養下會有不同性格的孩子呢?因為除了父母的教育,很多人忽視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同樣的遭到一件受委屈的事,有些孩子就異常悲傷,難以自拔,有的孩子卻能很快接受並消化負面情緒,重新振作起來。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孩子的自我調節,自我教育的問題。而自我教育的能力除了受父母教育得影響外,更多的是受個人的經歷的、學識等方面的影響。
所以,一個人的境遇不能說是家庭的影響,終究是個人的問題。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或多或少經受過心理陰影,沒有一個家庭能完美做到完全沒傷害過孩子,我們不要過多地強調家庭缺陷的不良影響,本來問題不大,說的人多了,感覺就成了真的。就算我們曾經受到過家庭缺陷的影響,但後面透過我們自身的努力,知識的學習,生活的磨練,我們完全可以控制那些不良的影響。
不要把自己的失敗歸罪於他人,他人的影響力畢竟是有限的,主觀的意識才是不可動搖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我覺得也沒必要時時刻刻在意,有的家長總想做個滿分家長,有時候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就自責不已,緊張兮兮的。其實,養育孩子只要讓孩子知道並體會到我們是愛他的就可以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沒有人是完美的。
-
7 # 派媽日記
我認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我們的行為習慣、價值觀,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形成。當孩子成年後,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行為,或者做一些恰恰相反的行為。
1、原生家庭的影響——家庭氛圍
《奇葩說》裡的辯手姜思達,在一次採訪中講述,他的童年,父母經常吵架,自己總是被打罵,在他五歲時,父母離婚了。小小年紀,他不僅沒有得到足夠的愛,還要逼自己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他學會了察言觀色,時刻小心琢磨,此刻大人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即便如今已長大成人,他也很難完全信任別人。他傷心地說:“沒有人想要敏感,我寧可傻白甜。”
2、原生家庭的影響——家規習慣
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富裕。我的母親,是個勤勞、節儉,對金錢掌控特別在意的女人。在我大多數的童年記憶中,都是母親為生活奔波賺錢的景象。在我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後,我買東西會特意多買些,老公說你這是在彌補自己童年的缺憾,也不無道理。當母親過來跟我們小住時,有時會覺得我們浪費,我只是說孩子需要營養,餐食也要多樣化。我不想反駁母親的習慣,卻也不想破壞自己為孩子正在創造的一種新的家庭習慣。
3、原生家庭的影響——溝通模式
電視劇《小歡喜》,離異家庭中的英子,她的媽媽習慣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從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到學習、報考,媽媽的控制都非常嚴格,即使孩子很多時候是不情願、不喜歡的,但這位媽媽每每都會講出一堆“我是為你好”的大道理。慢慢的讓孩子越來越委屈、壓抑,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懂得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如果我們只講自己認為是對的道理,而不跟孩子共情,這個孩子的情緒往往會很壓抑,離我們越來越遠,或者出現反抗。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對我們自己負責,也要儘量對孩子的原生家庭負責。
-
8 # 父母心理育兒
在我的《0-6寶寶心理教育父母課程》中, 專門有節課是講原生家庭的父母缺陷是怎樣影響孩子性格形成的, 今天將部分內容分享給大家.
有原生家庭缺陷的父母, 他們小時候通常對父母的養育方式深感痛苦, 常常會發誓,等他們自己有了孩子,絕不會用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可是當他們真正有了孩子以後,他們會立刻變成父母的復刻版, 用父母曾經對待他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父母在童年時未經處理的精神創傷,或者是沒有妥善解決的心理問題, 都會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深藏在記憶深處, 一般不會啟用, 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 剛巧孩子做了父母小時候的動作時, 這種內隱記憶就被激活了, 這種現象就是關係輪迴現象.
這種現象會讓父母們用他們的過去經歷來塑造自己的孩子, 形成不同的親子依戀模式, 從而養育出不同性格的孩子。
比如說父母原生家庭中常常遇到冷漠疏離的家庭關係, 導致父母成人後遇事就躲的迴避特性。等這樣的父母自己有了孩子後, 他們就會重蹈覆轍也會用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因而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
如果原生家庭中讓父母養成焦慮糾結的性格特徵,那麼在養育孩子時會導致孩子做事前後矛盾, 猶豫不決。
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養成虐待和暴力傾向,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 則會讓孩子變得紊亂, 缺乏安全感, 無法認真地做好一件事。
所以原生家庭有缺陷的父母, 與孩子會形成不同的親子依戀模式,進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
9 # 青芒果媽媽
一個人一生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有爸爸媽媽,或許還有兄弟姐妹,伴隨我們長大的家庭,一個是結婚後組成的家庭。通常我們稱第一個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最深的傷害從來不在表面,而在內心深處。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癒和成長,那麼就很有可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這就是原生家庭最強大的延續性。
就像有的父母脾氣很差,動不動就對孩子打罵,孩子長大後,發誓絕對不對自己的孩子這樣。結果每次孩子一做錯事,他就忍不住發火。
還有的孩子,從小就跟父母關係冷淡,等他們長大後,想跟自己的孩子親近,卻發現自己跟孩子越來越疏遠。
我的原生家庭就屬於前者,我一直很有意識的讓自己別成為父母的複製版,然而多數情況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爆脾氣。每次對孩子發完脾氣,腦海裡就顯現出小時候,爸爸對我發脾氣的情景。
深深的知道,原生家庭裡發生的事,改變不了,但不能讓孩子也飽受原生家庭的苦。這一次我可以成為自己的決定者。我開始改變自己,遇事不那麼急躁,對孩子多了一點包容和理解。慢慢的發現,很多之前抓狂的事,都沒什麼大不了的。跟孩子的相處也越來越愉快了。
什麼樣的家庭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呢?
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
10 # 滿滿地喜歡
講一個身邊例子。
一90後的妹妹。10年前生下男孩,全家族都錯鍔了。因為她未婚而且十月懷胎期間沒有任何人知道。直到她發作,才告訴她媽媽,表嬸將其送到醫院後給表叔打電話,電話裡說是骨折進了醫院。
當表叔到醫院後,知道情況後便在手術室外痛打表嬸,怪她沒有教育好孩子。
這個妹妹,中學後就輟學了。父母雖沒離婚,但總是聚少離多,對妹妹教育也是有心無力,相信她是缺乏關愛的,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事。
無論好事壞事,生活依然繼續。最後,表叔接受了孩子,但孩子父親是誰至今是個謎。
十年後的今天,孩子在本地一所重點小學讀四年級(戶籍原因,就近分配),這是孩子的幸運。可孩子不愛學習啊,英語這門學科直接放棄,語數兩門學科也在及格與不及格間徘徊。孩子至今沒有上過任何的校輔導和興趣班,收入不允許。孩子現在1米5出頭,體重在150至160斤左右,實足的大塊頭,但膽子特別小,缺乏自信。
老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現子孩子已十歲,越發看得清楚。
表叔表嬸因長期分居,導致妹妹從小缺乏關愛,學習無人幫助。中學輟學後,在社會上晃盪,結果遇人不淑,又不懂及時止損,生下孩子。妹妹狀況還不如其父母,因為她給孩子的是單親家庭。孩子有幸讀重點學校,但沒有人能指導學習,經濟上又不能提供校外輔導,孩子又是不幸的。
孩子經常說:“他們都不喜歡我,我是他們累贅”,他們,是指外公,外婆和媽媽。看看,好似惡性迴圈。因為孩子媽媽缺乏關愛,有了他;而他比他媽媽更缺乏關愛,他能走出這個迴圈嗎?
-
11 # 微笑的退休生活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在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這裡,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我認為,原生家庭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在原生家庭,對孩子個人行為、性格、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生活在和睦相處的家庭,爸爸媽媽恩愛有加,那麼他們的孩子往往會擁有很強的幸福感和善意,性格陽光,與人相處大度有容,別人也願意與之相處,做事更容易成功。生活在吵吵鬧鬧、有暴力家庭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敏感易怒,也會有暴力傾向,不願與人親近。
原生家庭有的缺陷,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影響呢?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影響幸福觀,性格存在缺陷。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會喪失對幸福的的期待,畏懼婚姻,甚至抗拒婚姻。
從小經歷父母吵架的孩子,長大後會有社交恐懼症,自卑,敏感易怒,害怕跟別人交往,等孩子成年後,因為經常耳濡目染父母的相處方式,變得不相信愛情不相信異性,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想談戀愛也不想組建家庭,因為他們找不到與異性相處的方法。
民國才女張愛玲小時候父母不和,父親思想守舊,母親性格急躁,家庭重男輕女,童年的陰影深深烙印在她的心底,有缺陷的家庭,造成了張愛玲性格冷漠孤傲,敏感、我行我素,心理揹負很大的壓力,內心一直無法得到快樂。
二、影響安全感,悲觀。家庭有缺陷的孩子,目睹父母的行為舉止,長期被不安、恐懼和緊張折磨,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同樣一件事,性格開朗的人看到的是積極、正能量的一面,但是從小生活在有缺陷家庭的孩子,看到的卻是負面的東西,看不到前路。
三、親情淡漠,心理防線太深導致很難向別人敞開心扉。因為從小家庭不和睦,孩子長期被忽視,被冷漠,感受不到溫暖,孩子在極度的渴望與失望並存中長大,很難在父母面前做到撒嬌、任性等,最終會放棄對父母的依戀,感到壓抑,迴避家庭,甚至想逃離家庭,導致成人後不想回家,不願回家。不願與父母溝通。久而久之,疏離自己的親人。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經濟獨立,要強,但是由於小時候父母的偏心,沒有得到親人的關懷與公平對待,缺乏安全感,不輕易與人交往,疏遠自己的親人,明明關心自己的親人卻不懂得怎樣和他們交流,這很大部分是童年陰影所造成的影響。
此外,我們經常在新聞裡看到未成年人犯罪,背後的原因都是缺乏健康的家庭教育,孩子缺乏健康的人格塑造,所以,我們需要重視原生家庭的健康,給孩子一個寬鬆舒適的家,讓孩子在愛的懷抱中健康成長。
-
12 # 美好從這裡開始
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孩子性格陽光、熱情,有愛心,有正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
反觀一個原生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性格敏感,缺愛不敢去追求愛、對婚姻恐懼等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我記得我在看(我家那閨女)第二季裡,裡面的兩個女兒讓我記憶很深刻,一個是王鷗、一個是蔣夢婕,看到節目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王鷗的原生家庭就有缺陷,父母離異了,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導致王鷗渴望被愛但又覺得自己不配被愛,驕傲又自卑,敏感又粗放。而蔣夢婕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造就了她開朗熱情、真實大方的性格, 和爸爸媽媽感情很好。
一個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常常跟我老公說,當我們有爭執時請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是我們的約定,不管怎麼樣,我都相信這世界上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也許她們有她們的為人處事方式,我們不給予評價,我們能做到的是好好愛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快樂的成長,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
13 # 光芒四濺的暱稱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地圖,我們在它構建的世界裡思考著、覺察著、體驗著、生活著,或許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的心理地圖裡是否有著“錯誤路線”,而在原生家庭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現象,如果我們沒有把屬於我們自己心理地圖的“錯誤路線”修正,那麼它將很容易繼續在我們孩子一代的心理地圖中延續……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你的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1.原生家庭影響你的人格和親密關係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2.不記得的事情對你的影響更大
記得的事情,和當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時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呢?
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人好比一臺執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介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介面,但決定呈現這些介面的程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式中。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3.來自不同的家庭,對事情的要求規則也不同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4.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比如:一個原生家庭家教嚴格、親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關係疏離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看電視的看電視,玩的玩,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傷以致哭泣,而丈夫卻覺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妻子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丈夫還是覺得不解。
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並不代表愛不在身邊。也許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物件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種孤獨悽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物件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
當夫妻兩人的內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即“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夫妻關係,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裡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瞭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5.瞭解“強迫性重複”
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潛意識中藉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得到第二次機會,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6.值得思考的問題
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麼?
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
你的“內在誓言”,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麼?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最沒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7.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然而,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況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因此夫妻離異時有所聞,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我們是否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線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線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飢餓時只要能吃飽,甚至犯險去偷食物。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線,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線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線,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
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資訊呢?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線,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資訊卻全是負面資訊,他當然只能跟這些資訊連線,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線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資訊,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與父母連線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資訊來滿足孩子連線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資訊方向與爸媽連線,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並允許孩子和他/她連線:
當孩子連線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線那些被否認的缺點。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必能有好的發展,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家長們請記住,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裡被否認。
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14 # 棉媽育兒談
首先,我覺得沒有一個家庭是百分百完美的,給到孩子的影響也不可能全部都是正面的。
第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有些能改變,有些要窮盡一生可能也無法改變。
第三,當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接受現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自己和解。
第四,最近在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主人公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生活在以家庭名義、以愛的名義束縛捆綁著的家庭,承受著欺騙、壓迫,這樣的家庭讓人窒息。但主人公透過【教育】尋找自我,開始自我覺醒。雖然在她和家人之間劃出了難以修護的裂痕,但這是她追求自由的必經之路,過程艱辛且痛苦。但唯有對自由之光的追逐,才能成為發光的人,而透過獲得教育,讓我們接近自由的火苗的道路更近。
作為父母,我們無意給孩子製造一個缺陷的人生,從小給孩子自由,讓他們擁有選擇權、犯錯權、嘗試權,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讓童年所汲取的愛和生命底色的明亮治癒一生,而不是用一生來治癒缺憾和灰暗的童年。
-
15 # 小梅趣味育兒
我有一對冷戰了一輩子的父母,20歲之前的我時常後悔來到這個世界,因為在父母身邊,我感受不到一絲生活的美好。
灰暗的童年說說他們為什麼要冷戰吧,引起他們矛盾最多的原因是為了生計。
我的老家在農村,母親是一個非常勤快的人,從天不亮就起床幹活,一直做到天黑,日復一日,非常辛苦。
父親也很勤勞,但比不上母親,父親覺得辛苦賺錢是很重要,也要適當享受生活,白天干活很累,中午有空就小睡一會,晚上還喜歡喝點小酒調節自己,甚至有時午餐也喝一點,但絕不是酗酒那種。
在我看來,父親這樣的生活方式很好,努力賺錢,同時善待自己。
但母親不喜歡,她覺得人活著就應該辛勤勞作,享受生活還太早,而且既是夫妻,就應該同甘共苦,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只要父親不幹活時,母親就不開心,看到父親喝酒,母親就拉著臉,說父親懶。
父親是一個比較內向、不善言辭的人,一旦母親生氣,父親就不說話,不搭理她,繼續該幹嘛幹嘛。
母親就更生氣,邊罵邊摔東西發洩情緒,有次氣到把父親的酒瓶砸碎,這下徹底惹惱了父親,人在氣頭上會說出一些特別傷人的話,尤其是男人發怒的時候,父親說:“你怎麼不在樑上吊死算了!”
就這麼一句話,深深刺痛了母親的心,埋頭哭了很久,而木訥的父親後來也沒有去安慰母親,至此兩人的感情就有了隔閡,母親心如死水,不再和父親說話,父親本就話少,也不主動向母親認錯——父親覺得他根本沒有錯,都是母親逼的。
這樣的冷戰會持續數月之久,即便後來關係有所緩和,但好景不長,又開始爭吵,然後持續更長的冷戰,就這樣兩人的感情越來越差,彼此都看不順眼,更不會互相關心。
而我,就是在這樣冰冷的環境中長大,沒有溫暖,沒有愛,只有一波一波的爭吵,越來越長的冷戰。
在學校聽到別人談到和父母開心歡樂的情節,我充滿了深深地、深深地羨慕,恨自己怎麼生在了這樣的家庭裡。
每天家裡都是冷冷清清,父母各自忙著農活,哪管我的情緒,甚至有時會將怨氣撒到我身上,我變得敏感而脆弱,心事無處說,越發內向自卑。
自我拯救
年少時,經常會想,假如時光倒流,我希望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來到這個家庭裡,他們讓我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並影響了我一生的性格。
而當自己年歲漸長,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我才越發理解父母。
有些事情,他們本身是無能為力的,因為他們幾乎沒有受過教育,不懂如何處理夫妻關係,在那個溫飽尚未解決的年代,他們更無暇關注孩子的心理。
而他們吵架也只是為了生計,為了讓家庭的生活條件更好,為了讓子女不再過苦日子,只是他們各自的生活觀不同罷了。也因為父母關係的影響,我不會重蹈覆轍,我知道夫妻吵架千萬不能惡語相向,更不能冷戰,這會加速夫妻關係的惡化,更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影響孩子的性格。
既為夫妻,便是緣分,應當彼此體貼,互相關愛,在愛的環境裡互尊互敬,攜手共度餘生。
而我也不能在童年的陰影裡過一輩子,人生那麼長,我的人生不能掌握在父母手裡,我要掙脫那個無形的桎梏,去過自己快樂的人生。
現在的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孩子身心健康,開朗善良,我和愛人相親相愛,我不再是那個自卑脆弱敏感的孩子,而是一個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人。
結語原生家庭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自暴自棄,我們完全可以自我拯救,透過閱讀相關書籍,透過一些行動,去和父母深入地談一次,去接納自己,愛自己,讓自己走出這個影響,過好自己的人生。
相信我,我可以,你一定也可以。
我是小美,一個熱愛生活的80後寶媽。作為育嬰師和心理諮詢師,持續分享育兒之道;作為孩子的媽媽,保持終身成長,做孩子永遠的榜樣。
-
16 # 雙雙的空間2018
原生家庭, 也就是未婚子女在組成新的家庭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時的家庭。一個原生家庭雙方的脾氣秉性、成長經歷以及其各自的家庭對他們今後的生活和他們子女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不良的原生家庭和親子關係會給孩子造成顯著的消極心理:
一、不良的親子關係影響孩子人格的獨立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幼兒行為的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容易使幼兒產生焦慮、退縮等行為, 影響他們自我選擇和自我判斷的能力。隨著幼兒第一反抗期 (3歲前後) 的到來, 他們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可, 不想所有事情都受到成人的控制, 獨立自主的要求逐漸增加。此時, 如果家長因過分溺愛幼兒而選擇事事包辦代替, 或者用高標準要求幼兒, 抑或是對他們的行為漠不關心, 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就會逐漸降低, 產生焦慮。他們會擔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受到成人的懲罰, 害怕自己做錯事, 漸漸出現退縮的行為。二、不良的親子關係影響孩子的生活節奏無規律的家庭生活不利於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現代快節奏生活環境下, 父母經常晚上加班, 週末補覺, 幼兒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 他們也會效仿, 導致生活沒有規律。幼兒進入幼兒園後, 面對規律的作息, 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出現種種不適應的現象, 如正常的進餐時間沒有胃口, 同伴在運動時想要睡覺。久而久之, 混亂的生活方式不僅會影響幼兒的行為表現, 更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三、不良的親子關係造成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在原生家庭中, 父親或母親在幼兒階段或其成長階段關愛缺位, 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始終有未得到足夠愛的滿足。在成長過程中父愛或母愛的缺失, 有可能造成子女在成年後容易從伴侶身上去找尋這部分缺失, 這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戀父或者是戀母情節。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來自家庭的關愛嚴重缺失, 極易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 直接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因此, 情感缺失是原生家庭中最應該避免的一種情形。歡迎親們點贊加關注並參與討論哈!
參考文獻
[1]曹愛琳.論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J].黑河教育,2019(07):75-76.
-
17 # 走心的小米
原生家庭簡單講就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的家庭,原生家庭缺陷則和父母的性格,行為,言語等有直接關係,大部分的家庭都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原生家庭的缺陷,而不同方面的缺陷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
原生家庭缺陷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類別:
1.家庭中父母雙方或者一方酗酒。
酗酒是長期飲酒過度,這樣的父母,長時間處在醉酒中,不務正業,如果回到家中,就會藉著酒勁莫名其妙的大發雷霆,不論是父母雙方因為酗酒相互爭吵,打架,還是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而言都會是非常恐怖的陰影。
2.父母是屬於控制慾很強,操控型的。
這種父母,霸道不講道理,所有事情都必須順從他們的意思,不然就會遭受打罵,孩子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聽從就是好孩子,不聽就是忤逆。
3.身體虐待。
有部分家庭的父母有虐待傾向,可能因為一點小事,或者沒事就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身體上的傷害,從中獲取快感。這部分的父母是存在心理問題的,給孩子的影響也是毀滅性的。
4.言語虐待。
這樣的家庭,父母總是喜歡透過一些不好的,消極的,甚至是惡劣的言語去和孩子說話,沒有正常的語言交流,讓孩子總是被打壓。
5.性虐待。
這樣的家庭也是存在的,父母有性虐待的傾向,對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別人的孩子進行性虐待。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扭曲的世界中。
而這些原生家庭的缺陷,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可以總結為幾點:
1.自卑。
通常在有問題的原生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會比較自卑,因為自己從來沒有得到認同,總是被打壓,被罵,久而久之會覺得自己有問題,或者在和外面的人接觸是有緊張感。沒有應該有的自信心,心裡消極,充滿負能量。
2.延續父母的情緒。
很多孩子長大後,自己也開始變得像父母一樣,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孩子長大後,也會開始脾氣暴躁,這樣的東西就像在潛移默化中被遺傳了一樣,自己甚至會不自知。同樣也會延續父母的其他不好的方面,並不是刻意學習,只是因為從小受到影響,深入了孩子的內心,不自覺的展現了。
3.自我封閉。
很多孩子從小受到原生家庭的不好影響,之後會開始害怕甚至是厭惡與人進行交往,更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覺得其他人都和父母一樣,不會對自己好。自己可能會受到更多傷害,如果和其他人進行交往。對孩子之後的交友,戀愛,組建家庭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回覆列表
你好!
生和成長的地方。
它對人的人格形成等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家中長輩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很有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甚至給孩子帶來極大傷害。
第一種,過度寵溺、遷就孩子。
"咱家寶貝最厲害了,誰都不準讓咱家寶貝不高興!"
"這些東西都是寶貝的,誰都不可以跟你搶!"
"瞧!給你買新褲子了,快來試試,過度寵溺,即在家庭中孩子總是處於中心地位,所有人都圍繞孩子而生活著,孩子在家中總是受到家長們的特殊關照,有好吃好玩的家長們一定會第一時間給予孩子,會讓孩子獨享好的東西,吃"獨食",長大易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得分享,會缺乏同理心。
第二種,愛將孩子與他人對比,給孩子過大的壓力。
小時候:"你看看隔壁阿姨家的小紅,數學總是第一名。"
"大姨家的小梅,才幾歲就拿了好多冠軍,你看看你都幾歲了還......"
"看看人家多優秀,多向別人看齊!"
打壓孩子自信心的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是一種壓抑孩子的方式。
它很容易導致孩子喪失自信心,會有缺乏關愛的感受,極容易使孩子否定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很容易退卻。
第三種,把孩子當成吵架的資本。
"要不是因為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
"要不是有孩子在,我早就離開你了!"
"你以為我願意跟你生活啊?!我都是因為孩子!"
在這樣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他們較為容易缺乏安全感,更有甚者會模仿一些家庭的暴力行為,極為容易導致孩子有暴力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