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貞

    這是當時當景的狀態,莊子只是讓人知道有我之愛是溺愛或佔有慾或妄偽!在盜蹠篇裡盜蹠把孔子弄得灰頭土臉,因為老莊是明瞭人心已被掌控並扭曲,如果循欲而為會溺於個人私情中不能自拔!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即仁是一種有為即偽,但身在其中者尚良知未泯,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義就是純粹的以私謀私了!是老莊真正知道仁義的實際理地才予以反對的!

    許多人做錯事是不能明辯是非而被掌控盎惑,仁義不是德只是一種慾望或慾望的滿足而已,這是老莊反對仁義的根源!

    愛心是人人自具的本性初衷,當你強迫別人或自己去有愛的時候,已經是假的了!

  • 2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相濡以沫,闡述孔子仁愛精神,依眾靠眾,人能愛人,人恆愛之,的處世態度,是處理眾生相之間倫常關係。處理上針對塵世俗務,屬於俗諦,假有。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並不是反對仁愛。而是處理俗務紅塵世事時,不應執著紅塵事相之俗務,應觀空放下,歸真,達俗照真,心存出世。也就是在有為法中入無為,無智亦無得。重在引仁入聖,諦住真諦之理,空無。孔子重在說事,莊子重在述理。理事圓融才契中道。脫凡入聖。

  • 3 # 趙日金141

    “孔子主張仁愛”,是對《論語》的誤讀。

    《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利、命、仁,三者用兩個“與”連線,說明是並列關係。其實,利、命、仁,孔子一個也沒罕言。僅“仁”,粗略統計,薄薄的一本《論語》有一百零六個“仁”,《里仁篇》前七段短句子,孔子一口氣就言了十八個“仁”。

    仁,雖然《論語.顏淵篇》有樊遲問仁,孔子回“愛人”,但《論語.里仁篇》卻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也就是說,仁者能喜愛人,也能厭惡人。

    仁,《論語》裡孔子不是罕言而是多言,但“仁”字言的儘管多,卻無明確的定義,如《論語.顏淵篇》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恢復禮的狀態就是仁。

    仁,義,為儒家所提倡。仁,義,明確的定義在解說《易經》的《易傳》:

    “天地之大德日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仁,聖人守住自己的寶位。義,禁止民眾為非作歹。

    道家老子《道德經》反對仁義:“大道廢,有仁義”。即,失去大道,才出現仁義。莊子為道家,自然也就不會贊成儒家的仁義。

  • 4 # 無名草2020

    相比之下,我更推崇孔子的愛仁,謙卑,

    溫良恭儉讓。如能這樣處世為人,天將

    更藍,地將更綠,少了爭鬥,歲月靜好……

  • 5 # 琅琅學觀

    不是反對仁愛,讀書沒有讀懂啊。

    相濡以沫,在快要乾涸的池塘裡面,兩條快要死的魚努力互相幫助,用自己的口水潤溼對方,這是多麼感人的至深情感啊。

    然後,這是兩條在乾枯池塘裡的魚啊,很悲慘的境遇。如果換一個地方,在大江大湖之中快樂地暢遊,兩條魚就算是互相不認識,甚或是由相愛到互相遺忘,那也要快樂很多很多啊。

    這並不是反對仁愛,也不是提倡孤獨的生活,為什麼一定要非此即彼呢。莊子只是說大江大湖的水比口水中的水要多,對魚更好,是說對魚而言,更多的水和更多的感情孰輕孰重的意思。

    但是,在困苦中可以相守,可以仁愛,在富裕中也可以相守,可以仁愛啊。

    ----

  • 6 # 靜靜的雨巷

    這種思想放在當今社會來討論,似乎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有點不太近人情,尤其是莊子的愛人去世的時候,他的那種行為,讓人費解!但是仔細推敲,也有現實意義!這也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啦!貌似沒有對錯之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可以有是非曲直!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仁”“和”放在現下也適用!孔子認為要有仁愛之心,才可以普渡眾生!只有世界充滿愛啦,才可以和諧發展!孔子的“仁”的大愛境界也包括了“公理,正義……”就像歌裡唱的一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出一轍。

    個人認為不管孔子的“仁”愛也好,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罷,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可以很好的詮釋作者的初衷!你認為呢?

  • 7 # 逆維思維

    原句出自《莊子·大宗師》(又見於《莊子·天運》):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泉水乾涸了,魚就一同困在陸地上,用溼氣互相噓吸,用唾沫相互溼潤,以求暫且生存,但倒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與其稱譽堯而非難桀,倒不如善惡兩忘而與大道化而為一。今人認為它是在寫愛情,誤解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相濡以沫"句又見於《莊子·天運》,而此篇旨在說明天道就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自然之道,一切人間之道都應效法天道,與時俱化,而不能滯留於陳規舊跡。由此看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段話,就是一種體道的過程或者境界,因為"道"無所不包,所以今人便將"愛情"填充進去。

    兩條魚在乾涸的陸地上互相用唾沫溼潤對方,但唾沫終究會耗盡,這就是"不足"。兩條魚各自回到屬於自己的江湖,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水源。

    魚同遊於水裡,人同遊於道中。遊於水中的魚,挖個池子來供養補給;遊於道中的人,彷徨無為而心性安靜。所以說,魚遊於江湖之中就會忘掉一切,人遊於大道之中就會忘掉一切。

  • 8 # 問道黃老

    孔子的仁愛貫穿於他的整個政治思想,莊子的這句話出自《莊子·大宗師》,很顯然,這個大宗師說的是既不是老子,也不是孔子,而是“道”。莊子反對仁愛是真的,認為仁啊愛啊 的都是虛假的做作,違背自然大道,但是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是提倡孤獨,相反,他說的是遵循自然規律,那些相濡以沫的“秀恩愛”才是死之將至的凶兆,若能自由自在的江湖遊,寧願不要這恩愛。

    老子曾批評過孔子,說仁義禮這些東西都是古代人說的一些話而已,說那些話的人早已化成一縷青煙,只剩下一抔黃土,為什麼死抱著那些不中用的東西不放呢,即便是周公再世,恐怕他那套陳舊的學說也救治不了這個行將呼拉拉大廈將傾的危局。

    如果說老子作為一個長者,還算客氣的話,莊子則毫不客氣。在莊子看來,孔子是老子弟子,他與孔子之間的爭論是同門之間的事,根本不需要心存“為尊者諱”的忌諱,所以,在《莊子》裡,孔子和孔子的弟子都成了莊子信手拈來的立論工具和批評物件。

    但莊子有一點跟老子不同,如果說老子是一個大隱隱於朝的高人,莊子則是一個站在高處俯瞰人間百態的隱者,他不願意做官,什麼衛國的大夫、楚國的宰相,他一概給予嬉笑怒罵,寧願做汙泥裡的活烏龜,絕不做高高供奉在廟堂之上的死王八。但他並沒徹底放棄人間生活,他依然熱忱地關注著人間百態,向人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和為人之道,自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寂寞者,這種寂寞,是曲高和寡的孤寂,是對兄弟鬩牆紛紛擾擾社會的不滿情緒的發洩。

    儒家倡導仁愛,而仁愛全是建立在“禮”基礎上的人為設定。莊子說“人為,偽也”,所有的仁義禮,全都是假仁假愛,是等級制度下的自私自利的仁愛,都是出於某種目的“非自然、非天性”的外力摧殘。就像那兩條幹涸地面上的魚,為了維持奄奄一息的生命,不得不相互以對方的吐沫溼潤自己,苟延殘喘。恩愛倒是恩愛了,哪裡比得上寧願沒有這段恩愛,自由暢遊於江湖之上啊,那才是魚們該有的生活。

    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淵”,離開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的環境,其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這就是“道”。人性亦是如此,雖然“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但人的慾望難平,智巧、機變把人高高抬起,脫離了正常生活軌道,在人設的臆想裡編織著一切於己有利的事物,其實這也像那兩條幹涸地面上恩愛的魚,不知死之將至,只是陷於假象太深,不能自拔。

    在莊子看來,聖人是一切動亂的禍根,所以他說“聖人不死,大盜不已”,這個大盜指的是竊國之賊,禍亂之根。

  • 9 # 浪人追憶

    我笑著看!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孔子和莊子的學說,細分起來,幾本書都講不完,怎麼能單純的靠一兩句話來概括呢!你這叫斷章取義,仁愛是一種做法,相忘於江湖,是另一種做法,至於何時選擇仁愛,何時選擇相忘於江湖,得看具體情況!事事都有變化的嘛,沒有一種道理可以適應所有的情況,所以也不好說誰對誰錯!

  • 10 # 水風山人

    孔子是說教,偏重思想引導。而莊子是順應天理天道面對實事。這與寫詩一樣,浪漫詩人李白與現實主義的杜甫的思想不可能同軌。

  • 11 # 柯仁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莊子(公元前369年一公元前286年),雖然出生有先後,但都處於時代大變革時期,而他們的思想體系是不同的。孔子主張積極做事,知不可為而為之,而莊子則傳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論語·微子》中有桀溺,接輿,荷蓧丈人三章,正好描述了兩種思想體系的不同之處。

    仁愛,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屢見不鮮,出現頻率很高。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唯仁者能好仁,能惡人”,“仁愛”成為孔子治國理政的思想基礎,只有仁愛之人,才能揚善除惡,為國鋤奸,為民謀利。

    莊子的“相濡以沫”,語出《莊子·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他的意思是仁愛互助只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才出現的,好惡是非也只是在和諧遭到破壞後才有的,在困難中講仁愛,在混亂中講事非,那有沒有困難,沒有是非的狀況好呢?這是莊子追求的道的狀態。實際上,這種狀態在現實中是很難實現的。

    由此可見,孔子的“仁愛”和莊子的“相忘”,就是兩種思想體系的不同表述了。

  • 12 # 大莫僧人

    這就是一個相對的世界!不存在徹底的絕對。聖人是身處社會之中,以生活的態度宣揚仁愛的思想。因為人性中存在薄弱的一面,可以說就是仁慈的一面。況且一個社會如果徹底失去仁愛的意識,這一社會的一切都只有讓位於森林法則,交還於殘忍粗暴、、

    莊老的思想意識已遊離於普通的生活之外。他站在生存本質的角度看待社會與生活。已超越生活的意義,尋問的是生命的本源、道之始終、、

    出發點不同。所觀目標也不同。兩個角度所看到的自然不同。

  • 13 # 使用者義薄雲天

    這個問題三言兩語還真不好說,儒家和道家歷來被眾多專家、學者評說千秋、莫衷一是;孰高孰低,爭論不休,可用見仁見智來總括。其實就在下而言,我是沒有資格去評說聖人先哲的,但既然有網友問及,那我就抖膽把自己所知的一點皮毛拿出來說一說,歡迎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孔子主張“仁”,即博愛,傳統的說法是“溫良恭謙讓”。用現在的一句歌詞來概括夫子的思想就是“讓世界充滿愛”,有世界大同的美好願望。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與時代很合拍,很受統治者推崇與接納;

    再說道家,主張“無為”。以老子為首,以莊子為繼承和發揚的較為完善。這裡僅以題主所問為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和呴(xu)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周的意思很明顯與其相守乾涸而死,不如自由自在的相忘於江湖豈不更好。追求的依然是“天道”,順應自然,我們能說有錯嗎?

    其實要理解儒家和道家的本質,我們不妨舉個現實的例子可能直觀一點。比方現實中一個垂危的癌症患者,如果此時讓孔子和莊子來決定,孔子一定是不惜一切代價花重金也要讓病人多活幾天;而莊子可能希望病人“安樂死”。這就是差別,我想說的是,拋去風俗與傳統,你說誰的方法更可取?

    因此我說,對於先哲留下的東西,我們一方面繼承,一方面又有所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做法。

  • 14 # 舫秋員

    莊子說: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我認為並不是反對仁愛。要明確的是這句的前提是“泉涸,魚相與處於陸”,在這樣困厄的情況下互相救助,這不是仁愛嗎?正因為有這份仁愛,才不希望彼此深陷困境,甚至走投無路走向滅亡,而應該把那些刻骨銘心放下,想開之後,才能把目光放得更遠,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

    他不是提倡孤獨的生活,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他很無奈,沒有人與他的思想為伍,他的靈魂是孤獨的。

    人生漫長,不可能一帆風順,莊子交給我們如何應對:要想得開,應該放下榮辱,放下名利,放下一切不愉快,在純淨的心海中徜徉,去擁抱自由的心靈!

  • 15 # 吳振偉美麗生活

    所以孔子主張仁愛,就是主張去愛人,愛人是有境界的, 就像莊子認為的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及《莊子·外篇·天運》。這個典故解釋為

    泉水乾了,魚吐沫互相潤溼。相濡以沫,這樣的愛卻是痛苦的,泉水乾了,相濡以沫的愛情痛苦而執著,因為必將一死,泉水乾了,相濡以沫的愛情將在死亡面前顯露最後分離的真相。愛情一直以甜蜜掩蓋著離別的悲傷和痛苦,於是就有了這世上的修佛修道之人,如何從愛恨情仇中,從愛情的甜蜜和愛情的痛苦裡超越,脫離愛的痛苦,超越相濡以沫的愛恨別離。

    有沒有一種愛是不痛苦的,有沒有一種愛不會讓人離別斷腸,有沒有一種愛是超越時間和空間達到永恆的,有沒有一種愛是寬廣深厚、無邊無際的愛。

    莊子說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於江湖。

    人們渴望有一種忘情水,“啊~給我一杯忘情水,換我一夜不流淚”,這是劉德華唱的《忘情水》的歌,愛情太痛了,相濡以沫的愛情太痛苦了

  • 16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這個理解是不對的。孔子說仁愛,是一種道德、執政理念。莊子說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是說知心朋友天天行影不離,互相欣賞,不如各自暢遊於知識之海走南闖北知新。這樣,偶而相見,還有得說,增長見識、學問,學術還有得討論。是說朋友相見的問題,同魯迅說的浪費別人時間等於謀殺的意思一樣。所以,孔子的這話同莊周說的話,並無可比性。

  • 17 # 農家巧女

    你說的兩個觀點做比較,是曲解了聖人的智慧,這是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一種思想會貫穿生活的始終,那會是什麼結果?撞牆了。所以該人愛時人愛,該孤獨時獨處,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 18 # 平靜64643908

    孔子的仁是對當權者提出來的,有能力,權力,為官了,就要仁。為官要仁,這是很多當官的與學生問仁與孔子,然後孔子講什麼叫仁。莊子的相忘於江湖是內心感受,更多的是人性,相濡以沫,相呴以溼。在本性上,人在遇到困難時,生命受到危險了,才會相互扶持,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一但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就會忘記曾經的苦難。所以,莊子又說,人造於道,魚造乎於水。看看多少兩口子曾經患難與共到了發達時候都相忘於江湖了!

  • 19 # 使用者76299648019

    我崇尚的老子莊子的學說智慧卻反智,從不信孔孟之道。孤獨之道是個人修為非大智大勇者難為,此道讓人清醒睿智,內心強大所以產生後者鬼谷子孫子這些兵家大成者,是對人生有取捨有作為有擔當並有成就的一幫人,也是傳武思想的根源更是世界武道的靈魂思想李小龍的水說便源於老子,是人生精神的長存,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生活上的無為而止也是現代養生瑜珈的中心思想。

  • 20 # 木林147672469

    孔子主張仁愛,是人人向善人人為善人人好善人人樂善,主張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共存;莊子的“不如相忘於江湖”看似主張反對仁愛,提倡人類孤獨的生活,究其實是提倡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能夠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那麼人和人之間當然也可以融洽的行仁與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愛之說是人道,是人和人之間的互相交往的最佳狀態,而莊子之說是天道,是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下人類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那麼由此可見,二人格局之高下立馬可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多次問男生借錢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