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現代社會,老人獨自生活的例子佔據很大部分。這在幾十年前是比較少見的,為什麼現代社會的後輩不願意和父母長輩生活在一起。
31
回覆列表
  • 1 # 夏士蓮00839

    重複著一個迴圈,長輩在,依仗著對自己的寵愛對他們百般嫌棄,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痛悔莫名。怎樣盡孝都不為過,看進去的餘生會輕鬆一點

  • 2 # 郭三姨

    我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我父母在的時候,一年回去三四次。去看望老人。見到老人心情特別高興。父母在的時候抽出時間多看望幾次。等老人走了心也不愧疚。父母在的時候就得作為兒女的。好好孝敬他,為父母盡孝。這就是子女的孝心。父母在的時候你不聞不問。愛答不理的。等父母走了你又哭又鬧,我看那都是虛偽的。活著不孝,死了狂叫。

  • 3 # 捨得1

    我也是個老人,但是我不孤獨,而且非常充實。因為我深知資訊時代下,不學手機加入網路世界,就是自絕與人類社會,結果就是孤獨而去。

  • 4 # 海之ge

    以前,父母老了,總有子女孫子陪伴在身邊,老人享受著天倫之樂。現在,許多人為了生活,離開了家鄉,到大城市求發展,留下了老人或孩子。有的一去幾年不回家,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父母身體健康時,總算過得去,年老了,疾病也多了,行動也不方便,沒有子女在身邊照顧,孤獨寂寞隨伴而來,於是盼星盼月亮,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到自己的身邊。每次春節期間,父母看到孩子們回來時,那種高興無法表達。我每年春節回家看望母親,雖然我母親在老家有哥哥他們照顧,但我每次回家,母親總是笑足顏開。每當看著母親那滿臉皺紋,那駝背的身板,撐著拐仗慢吞吞步行,心總覺得很內疚,很心疼。都說養兒能防老,可父母老了,子女不在身邊,能不孤獨寂寞嗎?百善孝為先,多陪陪自己晚年的父母吧!讓他們好渡過晚年,我也是。

  • 5 # 恰如芳草

    我基本上是一個星期去看望父親一次。偶爾時間長也不超過半個月。如果他上鄉下了,那我就基本一個月下鄉看他一次。當我進屋把大包小包的魚啊肉啊水果啊等吃食放下時,能看到父親由衷的高興。可是坐下了聊天聊到十多分鐘,談話基本上就變成了父親的"我這輩子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省吃儉用,為了你們我操多少心挨多少累啊……"這樣的追討。其實我們兄弟姐妹都知道感恩,所以父親的冰箱裡永遠都被大家塞得滿滿的,魚啊肉啊一層摞一層的。母親走後,73歲的父親辦了後老伴,可以說,他老倆口吃的比我們每個子女都好,後老伴對他也好,他說吃餃子立馬就給他包,可是父親還是總抱屈。作為兒女,我還能怎麼樣呢?

  • 6 # 雲團子

    每個人都是從嬰兒時一步步長大,從兒童時期到到少年,經過青春,中年,老年。就好比一座城市繁華落盡一場空,都會讓人有一種落寞感,跟何況當一個人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燈紅酒綠人世繁華到老了以後無人無人問津,難免自然而然的由心地生出一種孤寂。

    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自己自己的煩惱,做父母的有父母的煩惱,做兒女的有做兒女的煩惱。父母年級大了,辛辛苦苦的的把兒女拉扯大,兒女大了,也就意味著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自己去奮鬥,自然也免不了就會離開家庭。

  • 7 # 小秋育兒

    看到這個提問,感覺有些傷感,自從作為父母之後,雖然更懂父母養育我們的付出和辛苦,但和父母見面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

    在回答您的問題前,想和您分享一組圖片:

    這些被量化的圖片,有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現在年輕人很多在外地工作,回去探望父母的時間少並且倉促。

    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遊。”

    其實這句話還有後一句叫做“遊必有方”。

    大致意思是:

    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方"指"一定的去處、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意思是父母身體健康時外出,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體需要照顧,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須”安排好照顧好父母的“方法”,以盡孝道遊“必”有“方”。

    所以,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做到“遊必有方”,不必因為沒有在父母身邊陪父母而自責。

    老年人呢,也需要理解子女,照顧好自己,懂得給自己找樂子。

    我們現在在外地工作,遇到重大節日才回老家,而作為女性,出嫁之後,和父母在一起時間更少。

    比如,在我們那邊回孃家稱為走親戚,每次我回去,也不留宿,匆匆的帶上東西,回孃家探望,天不黑就回自己家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

    也想過回老家找份工作,但老家沒有什麼合適的工作,回去創業也沒有成功,又去了外地,有了孩子以後,經濟壓力也蠻大的。

    對於您說的年輕人不願意和父母住,說一下作為年輕人的感受。

    我們結婚後沒有分家,直是和公公婆婆一起住的,對於和老年人一起住,如果老年人不會總是干涉年輕人的生活,比如有時候想睡懶覺會一直被催等,我們是不排斥和老人一起住的。

    不過我身邊的很多人不和老年人一起住,會覺得和老年人住久了觀念會有矛盾,關係反而變差,而許久不見,在一起,反而會很親密。

    可能您是一位長者,我還沒有到您這個年齡段,不能夠充分理解您。我現想的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要找樂子,比如加入社群老年社團等,多和老年朋友們一起娛樂。因為現實是,人老了,多少會被子女嫌棄,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 8 # 不易居

    我不知道,我不想回想,南北的距離,很遙遠。我才25,但是因為讀書還有一些原因畢業然後工作了一年多了,竟然10年沒有回家。幸虧今年疫情期間是回家度過的,家裡變化很大,好像一切都會變,曾經的新房子也開始滄桑了起來,爸爸媽媽的白頭髮多了起來,我開始慌亂,這一切都是我不曾一起經歷過的十年。還是常回家看看的好,要麼就留在家鄉。不要太倔強,自立是一回事,但是你永遠無法彌補錯過並飛速流逝的光陰。

  • 9 # 嵐虹

    人越老越孤獨,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那麼他們可能要面臨養四個老人的狀況,尤其一些老人沒有什麼社會保障!這樣兒女的負擔很重,老人和孩子,他們必須努力工作,所以極少陪伴老人,兩個老人每天望眼欲穿的等待兒女,尤其失去老伴兒後的老人孤獨感會越來越強烈,有的老人忍受不了這種孤獨還會自殺!所以老人需要社會和家庭的雙重關注,多舉辦老年人聚會,娛樂等多種活動,包括老人自助團體!老年社群服務站,閨蜜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團體,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讓老人在晚年生活上多姿多彩!我本人幾十年的單身生活,我放棄我的事業後,會投入到養老事業上,幫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樂!

  • 10 # qiu1599693822

    老人容易孤獨寂寞,年輕人一般體會不到,由於各自的生活工作忙,遠離父母的非常多,老人也盼著兒女們見面和聯絡,所以希望年輕人要抽時間多聯絡老人,

  • 11 # 我是老蚊子

    父母已經70了,三個孩子都不在身邊,作為家中老大,我是願意帶父母來身邊,不過他們不習慣,城裡的高樓大廈比不了農村的破磚爛瓦,每次接來沒兩天就嚷嚷回去。無奈任由他們自己在老家,好在身體無大恙,與父母距離也就一個多小時車程。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個月最少回去一趟,每個月看看心裡便踏實,也計劃每年帶他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電話沒有事幾乎不打,他們不習慣在電話裡嘮嗑。父母的餘生,如果真的哪天躺在病床上不能自理,我打算辭職回老家,孩子也好,工作也罷,都先放次要位置,因為這些我有機會彌補,唯有對父母盡孝,時不我待。

  • 12 # 涓涓2046

    我的母親,已經去世五年了。在的時候嫁的遠,一年回去兩三次,每次都跟我說不完的話,懷孕生子那段時間,兩三年沒回去,孩子會走路了才回去的。

    父母一直兩地分居,一個在外工作賺錢養家,一個在家帶孩子、幹農活,等父親退休了,兩人才朝夕相處一起生活的。所以,我們是母親一手帶大的,我最長一個禮拜就會給母親打電話,母親去世後,會兩三個禮拜或更長時間給父親打個電話。也不是不想打,就是不知道說什麼,而且打電話的時候看到母親以前用的電話號碼,會很難過。

    有時候做夢夢到父親也沒了,心痛的窒息,醒了知道只是一個夢,可那股窒息的感覺還是一時半會緩不過來。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那是一種多麼令人窒息絕望的感覺呀。

    我想這個問題還是挺讓人值得好好想一想的,不管對父母的感情是深是淺,父母子女一場,也許就只是這一世的緣分,作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好好珍惜這種緣分吧,有的時候,一別也許真的就是永別。

    愛父母,愛子女,孝父母,疼子女,共勉!

  • 13 # 讓夢不再是夢3

    想想人的一生,從出生到獨立都是生活在父母長輩的關愛照顧下。在再到成家立業不得不面對生活的無奈而背井離鄉,遠離這些親人。留給他們的確是孤獨與想念。以前畢竟我們總是形影不離。有時間我們還是多回去陪陪他們,哪怕是多打打電話。不要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 14 # 一個會有用的魚

    媽媽去世的早,爸爸一個人生活習慣了,有的時候,我很擔心他,想把他接到身邊,他總是說自己挺好,在這裡住的習慣了,鄰居、同事、朋友也多,不願意走。

    後來,爸爸的年紀漸漸的大了,也越來越渴望熱鬧。我執意的將他接到了我身邊,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城市。

    一開始,他很不習慣,天天鬧著要回老家。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很煩,和爸爸是兩代人,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都不盡相同,經常會有矛盾。但是,把他放在老家,我是真的不放心。想了又想,最後決定還是維持現在的狀態,至少,互相間有個照應,我也能放心些。

    就這樣,爸爸也慢慢的習慣了,一年又一年,他越來越依賴我,整天像個老小孩一樣,這裡不高興,那裡不開心,渾身這兒疼哪兒疼的,每天都不消停。他發牢騷的時候,我不理他,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等他說完了,我也不說話,就回屋睡覺了。

    和爸爸一起住的日子平平淡淡的,雖然有矛盾,有爭吵,但是很安心。

    每天看著爸爸,還是很放心。

  • 15 # 白雲飄飄見聞錄

    在各種原因的作用下來,人老了都變得越來越孤獨寂寞了,就是因為我體會到這種感觸,所以我現在對父母,越來越尊重了,有空就去看望他們了。

  • 16 # 歷險十年的慧子

    小時候,忙於生意的父母把我寄養在一對無兒女的老人家裡。他們待我很好,我和他們的感情不亞於親生父女,母女的感情。只是印象中他們就不曾年輕過。養父很高大,養母則身材嬌小。隔著四十年的光陰往回望,我仍然泫然於他們的慈祥。

    我在他們家十一年,直至升初中開始住校才離開。養父卻在那一年的一個深秋的夜裡中風倒下了,從此偉岸的養父只能困於床或者座椅。星期天我回去,養父總坐在家門口,望著我會出現的街轉角,一看見我嘴裡就咿呀咿呀地叫,試圖站起來,卻總是失敗。我跑過去,看見他眼中跳動的火苗,我知道,他盼著我。我捧著他蜷曲的手幫他剪指甲,卻笨手笨腳剪傷了他。我問他"伯伯,疼不疼?"他搖搖頭。那時候我想,我要快點長大,我要掙錢供養他們。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他們並不曾等我長大就離開了。

    父母年過四十才生我,我是老小。從小寄養在外,父親走得早,他在我印象中有點模糊。小時候對母親在感情上應該是很淡漠的。但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生第一個小孩時,媽媽已經六十多了,獨居多年,身體也不太好。聽說我要剖腹產,年邁的母親克服嚴重的暈車,顫顫巍巍來到醫院,我感受到了她的擔心,痛悔於對她的感覺遲鈍,媽媽是愛我的。從那以後每個節假日都帶著自己的一家去看望母親,聽她絮絮叨叨訴說著過往,感受著她的孤獨。感覺著母親從這一次的見面開始,已經在準備下一次的相聚....如果能長伴母親身邊多好,然而這也是不可能的,只剩悵惘!然後,母親,也走了。

    人這一生,生命中不斷湧進一些人,也不斷的有人離開。最殘酷的,莫過於眼看父母由年輕力壯到風燭殘年。人老了,兩個人中會有一個先行離開,剩下另一個在這世上孤獨的活著。去日無多,他們是該有多麼渴望兒孫陪伴身邊以蔚籍這孤單的歲月啊!又或者纏綿於病榻,自己遭罪還給兒女增加負擔。而我們作為子女晚輩,對這一切有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寫下來徒增傷感。只願天下兒女,都有一顆孝親之心多陪陪他們,因為和他們相處的時日確實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了....

  • 17 # 十公分距離

    發現相處的時間少了很多,按照目前出來社會來講,一年回去兩次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但是也有時候真的嫌棄他們的嘮叨,後來想想,他們目前這個年紀了,何嘗不是想和你們多聊聊呢,畢竟年紀都這麼大了,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 18 # 一刻熱點

    你多久跟父母聯絡一次呢?

    1.每兩天通一次電話

    當事人:在合肥就讀的淮南人劉昊

    22歲的劉昊馬上就要讀大四了,在同學的眼中,他是個異類,身為男生,大學三年來,他堅持每隔一兩天給家裡打個電話,每半個月回淮南老家一次。“不是沒錢或有事,同學們都很少給家裡打電話。”劉昊說。據他了解,身邊的同學中即使是女生,也沒有像他這樣和父母聯絡如此頻繁的。

    對於同學們善意的嘲笑,劉昊從沒放在心上。“母親身體不好,不打電話不放心。”他說。母親雖然沒有大病,但體質不佳,傷風感冒之類小狀況長年不斷,偏偏她又比較節省,不願吃藥,而父親又比較粗心,因此督促關心的任務就落到了自己頭上。“一開始是不放心,後來慢慢就成習慣了,隔兩天不打就覺得有什麼事沒幹,心裡空落落的。”

     2.每週固定通話一次

    當事人:在合肥工作的河南人孫淼

    從上學到工作,河南人孫淼到合肥已經快8年了,離開家前兩年,他還隔三岔五和父母通一次電話。“他們擔心我過不好,我擔心他們身體,反正就是互相不放心。”

    然而,隨著小孫慢慢適應在合肥的生活,與父母間的聯絡也日漸少了起來,“學習、工作什麼的,慢慢就忙了起來。”小孫說。隨著離家時間增長,自己與父母間慢慢沒了共同語言,“每次電話都是例行公事地各自彙報自己的情況,然後就沒什麼話說了。”

    隨著小孫年齡的增長,他的婚姻問題成了父母關心的焦點,“每次電話都喋喋不休地催,也不顧我正在工作什麼的。”終於有一次,小孫忍不住在電話裡衝母親發了火,並賭氣近一個月不接他們電話。最後,小孫與父母達成一致,約定每週六晚固定通話一次,其餘時間如果沒有事的話,儘量不打電話。

    3.婚後很少再打電話

    當事人:結婚另住的合肥人張凱

    “媽,家裡天然氣卡沒錢了,你有空幫我充一下吧。”自打3年前搬出家,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合肥人張凱與父母的通話基本都是這樣的場景。“我的事跟他們講了他們擔心,肉麻的話又講不出來。”張凱這樣解釋他為什麼很少給父母打電話。

    不過不打電話,並不代表小張不關心父母,因為兩家住得不遠,每隔幾天,他都會帶著妻子回家吃飯,或是過週末,一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做飯幹家務,聽父母嘮叨小區裡誰家結婚了,誰家吵架了。“其實根本沒聽進去,但他們整天在家,也沒其他人說話,就是給他們一個嘮叨的機會。”

  • 19 # 霜晨月修行錄

    人真的的越老越孤獨寂寞。

    我每個月回孃家兩次以上。

    我大哥每星期回去一兩次。

    我二哥幾乎天天去媽媽那邊吃飯。

    我奶奶,現在要我爸在旁邊陪睡,不然她就說怕黑怕猝死,想著法的訛人。

    以前,有時候忙起來兩三個月不回家也是有的,媽媽急得打電話,問我怎麼還不回去。

    有時候不聲不響騎著她的電動三輪就跑來了。

    現在這交通,誰敢讓她進城,都老老實實的回家。

    一年比一年更深刻地感覺到父母對我們的依戀。

    他們也不要我們孝敬什麼東西,就想讓我們回家,聽聽我們的喜怒哀樂。

    事發突然,就是一瞬間的事。

    當時我腦海中就一直在想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

    趁著父母尚在,對他們好一點,多陪陪他們。

    我租房的時候,樓下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先生,他只有一個女兒,定居美國了。

    老伴已去世多年。

    我每天看到他行動遲緩的下樓,他還能騎腳踏車,騎著去買菜,晚上也會去院子打打太極。

    去美國待過一陣子,說實在吃不慣那裡的食物,受罪,以後不再去了。

    那次我媽媽去看我,他一臉羨慕地說:以前培養孩子的時候,就衝著出國培養的,現在看看到底有什麼好,幾年見不上一面。

    我想,人年輕的時候是感受不到的,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會慢慢地害怕孤獨,害怕寂寞。

    獨居老人想身邊有個老伴。

    有了老伴的還想有孩子。

    做孩子的,就儘量去陪陪父母,再忙,抽個十分鐘的空去坐一坐也是好的。

  • 20 # 細胖媽媽

    當父母越來越老之際,我很慶幸我一直留在父母身邊,可以照顧他們。雖然我和父母不是在一棟樓裡,但是我們之間的距離很近,大概幾分鐘就到父母家裡。幾乎每天我都要到父母家裡去一次,這樣家裡有什麼事情都是可以第一時間知道的。上次我父親第二次腦出血的時候他本人都以為是感冒,老人一生節約,不想花錢看病。我們都要求他到醫院做檢查,結果檢查出來是腦出血,幸虧及時到醫院治療,父親雖然是第二次腦出血,但是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所以說家裡有老人的,儘量要有人在家照看,不給自己留下遺憾。至於說平常天然氣,水電費這些繳費都是要人跑上跑下的。糧油米麵,人情客往都要幫父母打點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色素已瓦解但缺少代謝酶無法排出來,會迴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