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天的那邊山的那邊
-
2 # 咖啡清酒茶
你很棒,勇於發現和提出問題。下面我簡單跟你講一下我對這兩種現象的理解。
運動中的車從踩剎車到速度變為0,如果速度都以3m/s減少,那麼原先以3m/s速度運動的只要1s時間就可以停下來,原先9m/s速度運動的車需要3s才能停下來。
如果它們都用一秒的時間就能停下來,那麼慢車需要改變的速度量是3m/s,快車需要改變的速度量是9m/s。這時候快車在這一秒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也是比較大的,踩剎車之後滑行的距離也比較遠。
以上兩點就造成速度快慣性大的錯覺。
在快車裡因為初始速度大,人體在車裡的初始速度也大。所以在剎車過程中由於慣性人的身體往前傾的幅度也大。就像速度快的車突然踩剎車需要滑行更遠的距離才能停下來一樣。
第二個抽紙的問題,筆放在紙張上筆和紙張之間是有摩擦力的。當慢慢抽動紙張時它們之間的摩擦力會改變筆原來靜止的鉛筆的運動狀態,讓筆也跟著紙張一起運動。但是當我們快速抽出紙張的時候,筆由於慣性,運動速度還沒加上來,紙就已經跑遠了。筆一離開紙,就沒有了摩擦力給它提供動力,它就停在原處了。類似的還有乒乓球落入紙杯的實驗等。
-
3 # 二吳
慣性是衡量改變物體速度難易程度的表述,它不是物理量。同樣的力,質量越大的物體,其速度越難改變,慣性也就越大。
-
4 # 星芷尋然
以下表述僅供娛樂
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m=m./√1-(v²/c²)
當速度增大時,運動時的實際質量m增大,因為慣性跟只與質量有關,所以慣性增大。
-
5 # 愛因斯坦也是民科二
好小子,主動思考敢懷疑一切。我們讀書,不要斷章取義,這前後是有條件的。慣性,指的是前後變速的性,打個比方,車速從100變80的慣性肯定小於從60到30。你在計算這個變化的慣性時考慮當然是速度變化大小而不是起始速度大小了。書上沒錯
-
6 # 張立功
首先要搞清什麼是慣性。慣性是指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物體仍舊會保持靜止或原來的速度不變。慣性是指運動的特性,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物性。是說物體運動的改變必你要有外力。平時說慣性力的大小,只是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是指改變慣性的力與能量要大,後者是可以計算的。
-
7 # 乙九丁
書上講的沒錯。慣性,是講物體運動的性質,即物體運動形態的改變,必須要有外力作用。或者說,沒有外為的作用,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和速度不變。慣性的大小是指動量,把慣性量化了。就象我們說錢,只是錢,跟多少沒有關係,只是說它能購買東西,可以充當貨幣交換媒介的性質。要說是多少元或多少萬,是把錢量化了。
-
8 # 維特根斯坦
這個問題需要理解物理學的本質!就是要圖例日常生活的錯誤感覺和認知!
就像那個著名的比薩斜塔試驗一樣,證明了感覺重量大的物體下落速度更快!
要理解什麼是慣性!根據中學物理課本定義 “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屬性叫做慣性”
再根據牛頓定律,物體要加速,需要滿足 加速度A=F/M ,從中你可以看出,慣性和速度無關,和受力也無關,只和質量有關。
要理解這個慣性的定義,涉及到哲學上的認識論和物理研究的假設方法!
比如牛頓為什麼能發明微積分?出於牛頓的直覺,當時並沒有明確的集合論和極限的堅實的數學基礎!比如無窮小量是不是零的問題很多物理學家甚至是數學家都搞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並不等於就沒有辦法進行科學研究,那就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假設!然後進行各種試驗去驗證這個假設!
當然這個試驗設計和對於試驗的理解也很有講究,不能基於人的日常常識和錯誤認知,必須基於科學理論!
像我們都知道醫學界,任何一個藥物在上市前都要進行臨川試驗,而這個試驗中就要進行雙盲設計,這就是要避免統計上的錯誤因素干擾!
而在哲學的認識論上,人認識世界規律有二種基本方式
第一 基於實踐或者簡單理解為試驗的 認識和得出的理論 物理學大量使用這種方法!所以物理學這種科學在哲學上被認為是或然性的科學,休謨才會提出懷疑論!
第二種 是基於邏輯推理的認識方法,典型就是古希臘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康德曾經說過“即使真實世界上不存在三角形,也不影響幾何原本的正確性”,特別是裡面的第五公設--“平行公設”就不是必須正確的,它只是作為公理而存在!是作為邏輯推理的基礎。正因為如此,所以後來羅巴切夫斯基才基於否定平行公設出發創立了非歐幾何!所以數學這門科學上CROWN是基於邏輯推理的必然性科學!
回覆列表
有興趣可以自己研究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別,愛學習善於分析是好事,高中物理會有答案的,我說的不一定比百度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