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農老爹

    這個問題沒有假如,因為誰也穿越不了時空,重回他們的那個年代。所以,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等都己被我們尊為先哲,也正是由於他們的思想被傳承,一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己經變得越來越強盛,要問那個國家會變得更強盛?那一定永遠都是我的國—————中國!!!!

  • 2 # 逆維思維

    前提是和平時期還是亂世。先談談這四位的理論體系

    孔老夫子,儒學:以教化為核心。提倡“仁禮安邦”,做人標準 ——仁、義、禮、智、信。哲學傾向 ——入世哲學。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 家有正氣家不衰,國有正氣國不亡,人有正氣是脊樑。儒家的思想。孔子、孟子也叫“孔孟之道”,歷代都有發展,儒家是最盛的,是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各個朝代兩千多年主流的意識形態,跟國家政權結合的,這權力很大的。每個人從小一輩子就在學儒家著作、儒家思想。荀子總結儒家、墨家的特點,他說儒家學說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貴族君子;聖王之道,就是聖王,國家最高統治者。

    墨子,春秋末期到整個戰國時代歷史時代顯學最重要的學派是什麼?“儒墨也”,就是儒家、墨家兩家。“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韓非子·顯學》)也就是說:儒家的領袖是孔子,墨家的領袖是墨子。墨家富有人民性裡最後一個要點:兼愛平等觀。 兼愛是墨家思想的出發點、歸結點。(清朝末年學者曹耀湘《墨子箋》說:“兼愛者,墨氏之學之宗旨。”) 梁啟超說過,墨學的綱領就是一個觀念——兼愛,所以兼愛是墨家最主要的學說。墨家一直都處在地下狀態。這種地下狀態是隱蔽的思想,是潛流,潛在的思想。

    老子,道學:以治理為核心。做人標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人生觀——順其自然、自我完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哲學傾向——出世哲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推匯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以退為進,韜光養晦。“以無為用”。這是《老子》哲學的一個核心。

    韓非子 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權,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君持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治也;勢者,勝眾之資也。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的南韓宗室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其著作《韓非子》內容深刻,知識淵博,筆觸鋒利,提出的策略既切中時弊,又卓有實效。其中主要著作有《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秦王嬴政讀後感嘆道:“嗟夫,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韓非子》在總結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和慎到的“勢”治得失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法為本”,“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鄒衍是戰國末期的南韓宗室貴族,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 鄒衍是一個有作為謀士,也是是政治理論家。《史記·封禪書》說:“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齊宣王決心像齊桓公那樣稱霸諸侯,鄒衍的一套學說,正是為新的統治設計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學說都受到了齊宣王和齊閔王的高度重視,“是以鄒子重於齊”(《史記·孟荀列傳》)。被賜為上大夫。

    綜上所述,和平時期,當推孔子的儒家輔佐方治國安邦。而道家講究出世,墨家非攻,而戰爭年代,當推韓非子和鄒衍。

  • 3 # i米和平

    孔子是帝王最愛,對國家一管理剩心,但陳腐沒有生機。

    ②墨子服佐君王,步子穩,得眾心,廣天下,並天下。

    互用謀,內亂多,滅王朝。

    ④老子鋪佐君王,廣天下,民心樂,格局大,但與現實遠,以不為,而為,理想化,發展太慢,是自然狀態,綠色之路,與現實的世界發展不應。是終極的大同。

  • 4 # 領袖詩人盧偉宗

    韓非子所輔助的國家會最強盛,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刑不上大夫”,使王公貴族享有特權。社會平等,自然得民心,得民心的國家,必然會強盛。

  • 5 # 雨後滴水

    我倒認為將孔子,墨子,老子各人的思想共同融於一個國家,那這個國家肯定強盛,尤其是當今的現實社會。國家的發展,該快的時候要快,同時該慢的時候要慢,慢的目的不是真正的為了慢,而是為以後更穩更快地發展。

  • 6 # 徙竹散人

    韓非子的純任法家只有秦朝,幾十年就沒了,但“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持續了幾千年;墨家被漢武帝搞定,因為俠義這個東西太多就無法無天了,但精神始終如一的存在著;陰陽家玩嘴的蘇秦張儀之後就沒人了,十幾年前流行過能說會道,但現在普遍覺得越玩這套人家越防備你,所以也沒用;孔子越罵越穩,越罵儒家越像儒家,一副看不慣現實又無可奈何的樣子;老子談“無”,談“自然”,有了自然會無,無久了又會有,故曰“知其雄,守其雌”,只是相互轉化而已。

    強久了弱,弱久了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7 # 燃點最後一團火

    輔佐是其次的.主要還是看君王本身是什麼人.

    如果君王本來是庸人或是爛泥.

    就算這些什麼子什麼子全來了,也是沒用.

  • 8 # 一天星星

    荀子的齊儒,強漢盛唐皆是此類,李白有嘲魯儒一詩,足以證明宋以前的文化主流形態,荀子用現代的話總結,就是實事求是,拿來主義,破舊立新,順應時勢。

  • 9 # 素素56792842

    這幾位老夫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清名,同樣都留下著作,誰能將幾位老夫子的著作學懂悟透,就是一位大家。

    聖賢和君王,也要講究的對等,聖賢遇上個昏君,聖賢遇上個暴君,聖賢也沒轍不是,所以,別整天想些沒用的,好好讀幾位聖賢的著作吧!

  • 10 # 走出從前

    謝謝,農民回答:假如各代表一個國家,都不會強大,好一點就是現在的歐洲四分五裂,壞一點我們這個民族就滅絕了,首先北方少數民族就把我們同化了,中國延綿不斷,主要因素,就是我們的先輩在道佛儒取長補短的柔和下才有我們內涵才有了我們統一戰線的認可,也才能一脈相承。

  • 11 # 陳方友213

    假如是“老子”其人鋪佐朝庭那麼;陌姓的精神面貌是安然自由自在,各自有自我節制的公共意識,出致內心的互為幫助,,,,

  • 12 # 豫西懶人

    擴疆,守土,教化,治世。

    諸子百家,百花齊放。

    興一派壓所有,其興必衰。

    包容,共存,才是長久。

  • 13 # 不服你就繼續跑

    如果是古代國家的話,那還是老子吧,不是那個有學問的老子,是我這個不學無術的老子,帶著紅五卷,中國歷史,槍炮火藥製造技術,抗生素等藥品製造技術等等等等穿越過去,就不信弄不過他們!

  • 14 # 老胡的和光同塵

    【戰國時代】孔子的那套“仁義道德”不實際,強不了國。墨子搞技術發明,俠強自身,民眾利益至上,為君王不喜。韓非子純法理國,不聚人心,酷製出暴民。鄒衍行五行陰陽,講規律,立規矩,為改朝換代找藉口;創五德,說九州,喜為君王適治。

    列國並立,這幾位達者都強不了國,唯有“聖王”齊籠絡之,合理分派方能闊國。

  • 15 # 木子君的小屋

    假如讓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鄒衍各輔佐一位君王,從條件中可以看出這麼多的要素:

    1、這些國家是並存的。

    2、時間處於春秋戰國這樣的大爭之世。

    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我站韓非子,因為歷史已經證明,法家在大爭之世,還是很有效果的。而歷史上,也最終透過衛鞅變法,秦國曆六世君王,至秦王贏政時,統一六國,建立了一大統的秦朝。

    下面我們看一下參賽的選手吧:

    一、孔子。

    孔子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及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子姓,孔氏,字仲尼,魯華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博學多才,不恥下問,在世時就被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自西漢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地位不斷見長,被尊為至聖先師,孔聖人。

    但是其在世時,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各國君主所採納,遊歷各國,可以說顛沛流離。

    所以,如果輔佐君王的話,除非一大統的朝代,在大爭之世的話,他可能讓各國避之如蛇蠍。輔佐君王,最終被驅離的可能性很大吧。

    二、墨子

    墨子,名翟,也是魯華人,墨家思想的創始人。他的觀點是“兼愛,非攻”。墨家的思想曾經在戰國時也是顯學。墨家紀律嚴明,比起一個學術派別,更像一個黑社會團體,他紀律嚴明,其首領被稱之鉅子。墨家講究兼愛,就是人與人之間相等的相愛;非攻,反對侵略他國;節用,即崇尚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明鬼,即重視前人的文化財富;天志,掌握自然的規律。

    墨子本人乃至他的弟子們,對機關術等自然科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在技術方面走在時代的前列。

    但他的主張,有的過於超前(比如說兼愛),有的不合時宜(比如說非攻),有的比較反人性(比如節用)。

    這些缺點,導致了墨家的尷尬地位。

    1、他不會幫忙強大的國家,而去支援一些受到攻打的弱勢國家。

    2、弱勢國家想要強大,肯定一要加強內政,二要對外擴張,這又和墨家的思想相左。

    3、作為一個帝王,或者說一個普通人,努力奮鬥的目標是什麼,不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做人上人嗎,榮華富貴又和墨家的節用,財產共同擁有矛盾。兼愛,在一個階級分明的春秋戰國時期,無疑是夢想。

    所以,墨子輔佐一個國家君王,在弱小的時候,可以守望相助,但是隨著一個國家的強大,墨子與君王之間,會發生分歧,並且分歧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政變等內訌。

    三、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卒年不詳,籍貫也頗多爭議。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不言而教。在權術上,他講究物極必反。在修身上,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

    雖說道家思想在西漢初期佔有統治地位,但那是“黃老之學”,後世經過發展,為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現實感。但他的完善,卻在老子之後,戰國時在魏國和齊國稷下時期,並採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知識。

    在老子時,道家思想還是相當樸素的。

    所以,如果老子輔佐一個君王,那麼,這個國家可能是相當佛系的國家。無為而治,讓百姓野蠻發展,鼓勵民生,可能會讓國家藏富於民。

    但是這樣導致的後果是,國家機器存在的作用比較少,百姓們富裕,但是國家的軍隊會少而弱,面對敵國的進攻,也會採納消極的防禦戰術。

    所以,老子輔佐的國家,碰到法家這樣的強勢國家,被滅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四、鄒衍

    鄒衍,戰國末期人物,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始人。在《尋秦記》中,並且出現過,並和項少龍有交集。

    總之,這一派對於天象的研究,大於對民生,對於政治、經濟、軍事的研究。對一個國家來說,可以錦上添花,但是如果輔佐一個國家,怕是意義不大,還會鬧出烏龍。

    比如說君王要出征,然後鄒衍說我想查一下陰陽五行,經常過一番的算籌計算,說今天不宜出門。得,什麼仗不用打了,回家睡大覺吧。

    五、韓非子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將衛鞅的“法”、申不定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並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可以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者運用的基礎。

    典型來說,就是外儒內法。

    戰國時秦王贏政,就對韓非子的學說非常推崇,如果不是師弟李斯妒忌其才,將其逼死在牢中,怕是秦國的命運會因此改寫。

    而法家思想,在歷史上已經發揮過作用,秦孝公任用衛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的戶籍,軍功爵位等一系列政策,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而這一切都是有實際的作用,哪怕後來衛鞅被車裂,這一套都沒有廢除,足說明他的現實意義。

    而作為後來者的韓非,對於法家的運用,只會更回緘熟。

    如果他碰到贏政,或者贏渠梁這樣的有為之君,怕是笑到最後的,就是他了。

    總之,儒家、墨家、道家、甚至陰陽家思想,都有其獨到及先進意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但是一種學說的適用與否,也要看環境,而在列國征戰的大爭之世,法家思想無疑是最有效果的,也是經過歷史考驗的。

    所以,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鄒衍各輔佐一個國家,我認為,最終笑到最後的,肯定是韓非子。

  • 16 # 雷水解

    我覺得是墨子。一方面,墨子是技術性人才。在軍事上,他發明了連弩車

    連駑車是一種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繫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

    轉射機

    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藉車

    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在農業生產方面,他發明了桔槔,用來提水。還製造了轆轤、滑車等。

    從技術上講,在軍事方面他發明的這些打仗機器可以碾壓其他國家。在農業生產方面,他發明的機器可以增加糧食產量,因為有了機器的輔助,就可以減少人工輸出。科技為第一生產力,因為科技越來越強大,國家自然越來越繁榮昌盛了。

    再加上他主張的思想有“兼愛”、“非攻”、“尚賢”等,我以天下為己任,我很強大,但我不會主動攻打其他國家,我喜歡人才,愛惜人才,只要有才能並賢德的人肯定接收。這樣有才能的人都來這個國家,並且他們的才能得到了發揮,形成一個良好的迴圈之後國家不是越來越昌盛了嗎。

    故此,我認為有墨子的國家最強盛!

  • 17 # 投筆鴻毛

    先排個人認為的順序:韓非子>墨子≥孔子>老子>鄒衍,然後再根據這幾個流派的主導思想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法家韓非子

    法家會造就最強盛國家,秦國經過法家變法,一舉成為諸國之冠這是最好的說明。

    法家最講實利,是赤裸裸的功利主義者,凡是有利於強國的就要去做,不打折扣的做,凡是對富國強兵無益的,就不能做,你做了我就用法律制裁你。

    如《韓非子》記載: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

    這是要國民的所有行為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以興兵強國為原則。

    哪些是有助於國的行為,哪些不是,法家給你定好了,歸結為“耕與戰”。也即只有打仗和耕田,其他的都是不利於國家強大的。

    法家有“五蠹”及“六蝨”之說,列舉了許多於國無益的群體,主張取消並剷除這些群體。

    法家主張最大程度上利用民力,充分發揮每一位國民的作用。

    方法就是“編戶齊民”,統一了戶口,也統一了法令,法令能控制到每一位國民,要交稅,要服徭役及兵役。

    秦法能做到全面掌握國民的基本資訊,有助於最大程度的調動國家的物力、財力、人力等,最後形成“舉國體制”,統一調遣。

    法家服務於君王,不在乎民眾的感受,《韓非子》認為:君上之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即君主對於民眾的作用,就是在危難時刻就要他們拼死作戰,平穩安定的時就要他們盡力耕作。

    法家透過“弱民”手段,降低民眾的生活狀態,再以軍功授爵等方式,釋放民眾對私利的狂熱追求,把民眾對私利的追求綁架到國家利益的戰車上,由此迸發出驚人的威力。

    秦法酷烈並非虛言,但法家的超強執行力能造就強國也不能忽視。

    墨家墨子

    墨家不是隻會造戰爭器械,也有一套治國思想,所謂“兼愛、非攻”也不是不支援打仗,是反對不義的戰爭,對於正義的戰爭也是支援的。

    墨家對平民比較友好,提倡平等和平友愛,不同意以大欺小,倚強凌弱,主張德才兼備的人來擔任官職,讓他們治理國家,諸如此類吧。

    只有這些也不能說墨家就能使國家強盛,墨家還有個“尚同”理論,這個是以“義”行事而“天下治”的理論。

    墨子“尚同”的主張,可以說也是要建立一個集權制的社會,且嚴格的下級服從上級,不允許其他的思想,認為思想上的雜亂會造成社會上的動盪。

    主張把天下人的思想統一起來,這是墨家認為行政管理的根本。

    如《墨子·尚同》篇說:一人則一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

    大體是說意見太多,會導致混亂。

    又說: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這就是在“義”的前提下,完全服於君主的命令。

    墨家也提倡“大一統”的主張,以集體利益為政治正確,這種模式可能會強大國家,但不是絕對。有過於理想化的問題,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稍後再說吧。

    孔子儒家

    古代以儒家治國不是沒有道理的,它算是最符合傳統的流派了。

    在周代八百年的周禮文化下,民眾已經被薰陶了很久的儒家先驅文化,既有道德束縛,又不至於壓迫的人喘不過氣來。

    法家墨家都對宗族模式有不同程度的拋棄,而儒家就認為宗族是沒問題的,這也是人之常情。

    相處了幾十年的叔伯兄弟,你突然告訴我他們和陌生人沒有區別?要兼愛?大家都一樣?你猜我信不信?

    古人對血緣親情的重視可比現在人高多了,貿然廢除的話,情理上就不能接受。父親不像父親,子女不像子女,那可不成。

    從對比上來說,法家的純粹服從於法令,墨家的純粹服從於上級,都有不符人性的一面,而儒家不是走極端的流派,有“人治”和“德治”的主張,相對要溫情了。

    再加上儒家有積極進取的一面,提倡個人奮鬥,自強不息,還要有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強調氣節,殺身成仁,寧死不屈等精神,也是值得稱讚。

    總體上,儒家有秩序,能強國,但道德束縛太多,會政強於軍,國家會盛過於強。

    道家老子

    從道家“清淨無為”的主張上看,道家是不適合治國的,很多人把“無為”解釋的天花亂墜,都說“無為”不是啥也不幹。但要是問具體幹了啥,也沒啥滿意的答案。

    然後幾個例子一擺,還讓你無話可說,如:無為思想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很厲害,這就能說明道家能強盛國家嗎?

    後來仔細想了想,確實不是沒道理。很多學術流派都在強調上層力量,都要給上層提供一套“規矩”,君主用這套規矩來治理國家。

    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忽略了民眾本身的力量,道家有生生不息的說法,可理解為民眾本身就是有活力的,民眾自身的活力就是一種“道”,這個道能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所謂的“無為”是在自然規律下不去幹涉“道”的成長,而不是徹底的放任自流的發展,歸於自然,百姓自己就能發展,國家也會強盛。

    即便如此,道家治國還是有問題的,歷史上的幾次道家盛世都是開國之初,休養生息是主流,不用道家未必就沒有盛世,且文景之治有秦留下的框架,貞觀時期更是不可能沒有儒家思想。

    若在白紙一樣的國家或亂世時期用無為思想,還真是不好說能不能有盛世了。

    陰陽家鄒衍

    陰陽家鄒衍是個很特殊的存在,君主都很喜歡他,但不知道怎麼用他,鄒衍並沒有明確系統的政治主張。

    《管子》曾記載過部分如:親之以仁,養之以義,極之以德,結之以信,接之以禮,和之以樂,期之以事,攻之以官,發之以力等等。

    他的治國思想並不具有特殊性,所以他也不以此而聞名。

    真正讓鄒衍聞名的是由陰陽五行理論創立的:五德終始說。

    這是一套以五行理論解釋歷史變遷、王朝興衰的思想,迎合了戰國各國君主實現統一大業的心理願望,為他們提供了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

    你說大夥能不喜歡他嘛,這可是提供了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後世也一直沿用,從夏木(德)、殷金(德)、周火(德),一直到明(火),清(水)。

    後世王朝用的不亦樂乎,但對於戰國國君來看,至少要等到強大以後才能用吧,先供著你,怎麼強大的問題再想辦法。

    所以期望鄒衍使國家強大的,應該是想多了。

    結語

    這個就是個人理解的排名了,墨家這個是不太確定的,因為很懷疑墨家能不能治國,它有很多理想化的東西,也有很多矛盾的內容。

    比如,人人平等,無差別的兼愛,明顯是不可能的,這比共產主義要求都高,別人兒子和自己兒子肯定不一樣。

    又如,一方面提倡平等,另一方面又搞集權專制,要效忠天子;一方面提倡團結友愛,一方面又不許異議的出現;要求遵於君主或上級,但又敢用殺人的方式來宣揚理念,私法凌駕於國法,後來的墨家遊俠也帶有這種理念。

    諸如此類吧,墨家本身有很多不合實際的內容。

    這些都是個人總結,不一定對,肯定有內容沒有理解到,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 18 # 寄暇學宮

    我們需要設定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他們輔佐的君王和國家基本上都是差不多。否則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比性了,如果處於戰國末期,誰去輔佐嬴政都是贏面最大。

    這五個人裡面最先需要排除的是鄒衍,雖然鄒衍在當時也是名望很高,可是他充其量也就是個哲學家。別指望一個哲學家能夠把國家治理好。

    其次要去掉的就是老子。雖然後世很多人都是用的老子那一套,但是在當時老子也基本上和鄒衍差不多,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鄒衍還在稷下學宮裡混過,老子卻是自己騎著牛跑了,始終是孤家寡人一個,從這個角度來說還不如鄒衍呢。

    韓非子所處的年代最晚,韓非子對以前的各家學說進行了取捨和提升,可以說韓非子已經不單純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了,而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當年嬴政就是看到了韓非子所著的書籍,立刻就想讓韓非子來輔佐自己。不過韓非子始終只是給他人做嫁衣的角色,只要有了《韓非子》那本書就行了。只要有了《韓非子》這本書,自己就能培養出人才來。

    韓非子在南韓受不到重用,到了秦國很快又被秦國上下排斥。從這一點兒來看,韓非子的施政經驗其實非常差。

    韓非子只適合編纂教科書,並不適合具體地去施政治國。讓韓非子去施政治國,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孔子原先在魯國就有過施政經驗,同時孔子手下弟子眾多,弟子之中各色人等都有,等於有著一個出色的班底。

    比如說子貢,就曾經擔任過魯國、衛國的丞相,還非常善於經商,對於經濟發展肯定大有裨益。子貢還能遊走於列國之間,進行分化結盟都十分擅長。

    墨子有著自己的團隊,而且這個團隊是有著嚴格紀律的團隊。這是一個極為高效的團隊。

    墨子能夠管理這麼一個團隊,沒有超強的實際操作能力是不行的。從這一點兒來看,墨子的實際操作能力是最強的。

    最後只能在孔子和墨子兩人之間決出。孔子勝在他的團隊人才更豐富,墨子勝在他的團隊更加高效。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9 # 歷史風物誌

    假如這幾種學派做一個排名,我認為順序(從末到先)應該是鄒衍、老子、墨子、韓非子、孔子。這就像我們現在必須走社會主義是一樣的,既然是輔佐君王,那麼他們的學說就必須得要能夠順應於封建制度之下。

    鄒衍、老子的學說是最不適合治國的

    先說鄒衍為什麼排在老子之後,這麼排和知名度、影響力沒有任何關係,單從兩者的學說上看,鄒衍最大的成就就是“五德終始說”,這個學說中心思想就是天地萬物由金、木、水、火土構成,這簡直就是個物理宇宙學的小弟版,無論它的認知是否對錯,和治國安民是不太搭的上的。

    再說老子,老子的學說倒不是說沒有提及治國理論及政治觀念,老子提出的無為、善為下、知識論 、方法論等等都對國家與國家之間、君王與臣民之間做出了探討。而且老子的學說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可謂非博大精深,因為這個學說涵蓋的太多了,所以感覺這個理論太飄了,就是“此曲只應天上有”的那種感覺。因為鄒衍和老子的學說有些超前,和封建制度不是一個軌道,但老子的學說好歹涵蓋了政治觀在內,所以老子的學說排在鄒衍之前。把道學排倒數學第二並不是它很差,相反因為它太強了,看真實歷史上雖然獨尊儒術,但很多朝都立道教為國教,也有很多朝打壓道教。

    法、墨之爭

    法、墨排在老子道學之前,並不是這二者的理論比老子的學說好,相反如果在這些學說裡面挑一個最先進的學說,我認為就是道學。不過回到問題的根本,在封建社會輔佐君主的學說還是法、墨會更適合,而法、墨哪一個更適合君主,很明顯歷史早就有了答案。墨學中很多思想都非常的前衛,就像飛機的發動機裝在拖拉機上,發動機的峰值速度要遠遠超過拖拉機的承受能力,而且墨學太過於主觀,對於需要集權的封建社會非常的不適應,最後就是它的受眾群體更偏向於民,沒有太注重君王的地位。

    而當時法學大多都是從君王的角度出發,說白了就是法學願意當君主的刀,即君王的權利是最大的。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法學搭上秦國成為了當時諸家學說中最大的贏家,所以法家比墨家更適合為君王所用。

    法—儒終極之爭

    法學是戰國、先秦時期最大的贏家,如果把秦國比作是登山,那麼法家就是那雙登山鞋,可以讓嬴政在登山時事半功倍,但登山鞋稍微有點不合腳的地方,就會在登山中磨破皮,法學也是如此。古語云“亂世之下用重典”,秦國在統一六國前以法家來治理國家,明顯達到了最好的效果,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急需統一思想時,法學暴露了它的弱點。秦統一後法學沒有帶領秦國走向更高的巔峰,僅十四年秦國就滅亡了,秦國滅亡和秦始皇自己有很大的關係,法學的弱點就是完全的在君權之下,沒有一絲能力制衡君權,君權一歪,法學跟著就跑偏了。

    法學是登山鞋儒學就是拖鞋,登山者登上山頂後應該換雙拖鞋,放腳出來透透氣收收汗。而儒學還能很好的限制君王,只能走不能跑,不然拖鞋掉了君王光腳可容易扎著。

    儒學雖然也崇尚君權,但是它保有自己的影響力,所以古時候有了士人階層來抗衡君權,不至於讓君權太過的放縱。穩定不折騰對於一個封建王朝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所以論安邦法學更適,論治國還得看儒學。

    結語

    無論是五德說、道學、墨學、法學還是儒學,都不能完全的支撐起一個國家的體系,真實歷史上雖然“獨尊儒術”,但是儒學發展到最終,吸納的其他學說的理論不少,早已經是大雜燴。如“孔子問禮”問的道學、董仲舒天人感應、明朝的天地人三才觀,這些雖然出自於儒但早已經不是最原始的僅僅以禮制為中心的儒了。又如法學大家出於儒家荀子之門,但韓非子又非常崇尚道學甚至為《道德經》加註,他註釋出來的是道學思想,還是融合了儒、道、法三家的思想呢?界限很難分,這些學說都是歷史上各位聖人留下來的大智慧,如果不是以輔佐君王為前提,是真的很難分伯仲。

  • 20 # 青霞人文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文化學說紛紜。不過,說歸說,做歸做,說做兼顧,未必容易啊!

    老子,墨子,孔子、韓非子等幾位思想家,如果假設,每人要各輔佐一位君王,哪個國家會強盛?我以為都不行,時勢難違。

    但要找既能說出理論,又能實際操作的,那還是孔子有兩把刷子。孔子是既有思想力、道德力,又有幹事能力的人。他做過魯國的司寇,司法部長,殺了一個人叫少正卯。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帶頭大哥創始人,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誰也比不了。

    墨子思想是當時的顯學,一度與儒家思想分庭抗禮,而且墨子這個人很厲害,有戰鬥精神。他提出“非攻”和“兼愛”的主張,絕對是知行合一的厲害人物。但是,要墨子輔佐君王,君王也受不住,為什麼?墨家反對戰爭兼併,諸侯君王都好戰爭、喜兼併,兩者合不到一塊兒去。

    老子是周王室的檔案館長,這個人比較有點神秘,他是比孔子早的大思想家,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老子主張提倡“無為”,他喜歡小國寡民的生活,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狀態才稱心如意呢!很明顯,老子才不願意管這些世界上的煩心事呢?老子給人類提供了看待自然與世界的哲學的思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韓非子出身於南韓的貴族,這個人內向孤僻,又口吃。他有洞察力,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講的故事“守株待兔”,非常典型,說明了韓非的深刻性,就是治國之道,在於變化,不能僵化。

    韓非子對社會和人性的洞察深刻而殘酷,刻薄寡恩,他可以為社會提供一種管用的新內容,嚴刑酷法。他可以是君主之師,但不具政治家的實踐才幹。他被秦始皇請到秦國,卻被同學李斯害死,說明韓非子深於思想,而很難處理人際關係、具體問題。

    鄒衍是陰陽家,就是方士。鄒衍對殺伐決斷的政治軍事可能沒什麼興趣,他是研究家,發展了一個非常厲害的“五德”學說,迴圈輪迴,複雜無比。

    陰陽家這些人為數不少 ,他們可以給諸侯們提供觀察並且解釋世界及自然的方式方法,滿足了諸侯們對世界神秘性的好奇心。陰陽家有一些科學探索的傾向。曆法之類是他們研究的制訂的,但能夠輔佐君王們富國強兵兼併打仗嗎,恐怕是風馬牛不相及。

    春秋戰國時期,產生過一流的政治家,如管仲、晏子、子產、李悝、商鞅等等,這些人才,實幹家,也厲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確診病例再過幾天就一百萬了,他們還要開工,他們不怕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