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雷護漁記

    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中,女性通常比男性更長壽,這一數字甚至可以精確到7.8%。然而,在動物世界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

    近期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ANS)上的一份研究顯示,研究人員觀察了生活在134個不同地方的101種野生哺乳動物後發現,在60%的情況下,雌性的壽命往往比雄性更長。更令人驚訝的,這些哺乳動物中雌性的平均壽命比雄性的高出18.6%。儘管該研究無法涵蓋許多小齧齒動物(缺乏此類資料),但其依然是迄今為止有關動物兩次壽命差異的最廣泛的研究。關於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研究人員解釋道這可能由動物的生存環境和其繁殖角色決定的。

    有研究認為,雄性(而非雌性)往往需要爭奪配偶和食物,這意味著它們比雌性更容易捲入爭鬥和衝突。麻煩越多,那麼早逝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一理論涵蓋了大多數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包括其他擁有多配偶(一夫多妻制)的動物。然而對於一夫一妻制度的生物,特別鳥類,雌雄壽命的差異並不是很大,因為雌性在撫養後代、尋找食物和保衛巢穴方面也發揮了同等的作用。但實際上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雌性和雄性的基因差異。

    我們知道對於人類而言,女性有相同的性染色體(XX),男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XY),這套 XY 性別決定系統也適用於大多數哺乳動物。而許多鳥類、爬行動物、魚類和昆蟲採用 ZW 性別決定系統,其中雄性擁有相同性染色體(ZZ),雌性有不同的性染色體(ZW)。無論性染色體如何分配,擁有一對相同性染色體的稱為同配性別(homogametic sex),擁有不同染色體的稱為異配性別(heterogametic sex)。

    有證據表明,同配性別可能更容易抵禦有害突變的影響,因為如果 X 或 Z 染色體上出現了有害的突變,它在異配性別中更容易得到表達。以人類紅綠色盲為例,這種疾病由 X 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導致,因此男性發病率遠高於女性。此外還有研究發現,Y 染色體的衰退或許是導致雄性壽命縮短的一個原因。異配性別的性染色體組成有許多不同方式,有的物種缺失一條性染色體,如蟑螂中雌性的性染色體為 XX,雄性為 X0;有的物種擁有“偷工減料”的性染色體,例如人類的 Y 染色體比 X 染色體要短許多;還有的物種擁有一對差異較大但體量相當的性染色體,比如鳥類的 ZW 染色體。有研究人員推測,相比性染色體差異較小的物種,性染色體高度退化或缺失的物種當中兩性壽命差異更大。

    總結下來關於雌性壽命更長的原因可能是雌激素對端粒產生了保護作用。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非編碼 DNA,具有保護編碼區 DNA 的作用。端粒損傷被認為與衰老和壽命縮短有關,而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夠大幅提高階粒酶的活性,進而促進端粒修復。這可能是哺乳動物中雌性壽命更長的原因。

  • 2 # 望景老白

    人的衰老是從細胞更迭衰老,舉個簡單例子很多人胃痛,比如吃的東西傷到胃,然後胃細胞重新更新後不感覺痛了,如果一直反覆最後只能胃切除,不然就被腫瘤細胞佔領了。

    雌性為什麼命長,經過觀察身邊長壽老奶奶,大部分膝下有兒女七八個甚至十幾個 ,也就是生育過程需要肌體新的細胞不斷更迭,此時營養跟上,無形中就是重構一遍,很多女孩生了孩子以後感覺換了個身體的道理。而男人沒有這個機會。

    值得探討是齊白石和軍閥楊森,九十幾歲了還能找小老婆生孩子,還是跟生育有關。

  • 3 # 菲菲媽媽2015

    這個其實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哺乳動物在發展的歷程中雌性動物要承擔生育和哺育後代的任務,大家都知道,懷孕時抵抗力會減弱,在懷孕期間無論哪個環節出錯都會造成一失兩命的後果,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抵抗力和體質較弱的雌性動物很多在妊娠過程中和它的孩子一起死亡,它的基因不會被流傳下來,而雄性無論基因強大與否都有可能透過基因強大的雌性流傳下來自己的基因。

    這次新冠肺炎爆發,專家發現一些有長壽基因的老年人抵抗力驚人,雖然有一百多歲的高齡,卻在得新冠肺炎後僅用六天就痊癒了,這說明人之所以長壽是跟自己的抵抗力掛鉤的,之所以發現雌性動物比雄性動物壽命長,是因為很多抵抗力弱不可能長壽的雌性動物在妊娠過程中就死亡了,而留下來的是抵抗力交強可能長壽的雌性動物,這些被篩選過的有較強抵抗力的雌性動物老了以後和那些沒有被篩選過的雄性動物做對比,當然雌性的長壽機率會高,其實這期間雌性動物為種群能更好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一些抵抗力減弱不能長壽的雌性基因在歷史的長河種被淘汰了!

  • 4 # 乙九丁

    不止是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及昆蟲類都有這種現象。

    以繁衍後代的作用來講,雄性動物交配完成後,歷史使命就結束了。雌性的任務才剛開始。要多吃東西,為後代(卵或胎兒)積累營養物質,稍高階的動物甚至還有孵化和哺乳的重任。撫育幼小的責任也大多由雌性承擔。雌性不多活幾年或幾月,便沒法完成繁殖後化的使命,此類動物也該絕種了。

  • 5 # 見聞79

    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歐美人說上帝之手打造男人女人,壽命長短上帝安排,聽著就可以了。中國人說老天爺打造,天生,壽命長短不一樣,聽天由命,順其自然。

  • 6 # 新疆普氏野馬

    因為哺乳動物的基因設定中,雄性負有更危險的使命,如為爭奪配偶而決鬥,為保護種群和異種進行競爭,還有與捕食者進行戰鬥,帶頭對被捕食動物進攻,總之更多的責任和風險,使他們更短命。

  • 7 # 獵奇動物社

    看到這個問題就知道題主對哺乳動物有一定的瞭解,正如題主所說,在自然界中的哺乳動物,大多數都是雌性比雄性的壽命更長,比如雄獅的平均壽命在12歲左右,而雌性的平均壽命則比雄獅要多3年左右,能達到15歲左右,再比如雄性棕熊的平均壽命僅有16歲左右,而雌性棕熊的平均壽命卻有20歲左右,並且目前棕熊中“最長壽”的是一頭雌性棕熊,活了35年。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雌性和雄性壽命的差距呢?我們簡單的來分析一下。

    大多數哺乳動物雌性比雄性壽命長的原因之一:危險性

    首先,只要是雌性比雄性壽命長的哺乳動物,大都是雄性比雌性體型要大,而且大都是群居動物。因此,不管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一旦雄性比雌性體型大,那麼就意味著,如果是遇到危險,衝在最前沿的一定是雄性。比如獅群中,負責巡視領地的就是雄獅,雄獅需要面對的是其他雄獅的挑戰,它們總是在日落之後開始巡視領地,直到次日的凌晨。所以,表面上看,雄獅風光無限,實則它是整個獅群的核心,也是操心最多,更是面對危險最大的。

    再比如非洲水牛,非洲水牛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它們往往是有幾十甚至上百頭水牛組成的一個大群體。在遇到獅子等捕獵者時,斷後的一定是“水牛王”和其他體格健壯的水牛。

    也就是說,不管是與同類之間的領地之戰,還是抵抗食肉動物的保護族群之戰,都是雄性衝在最前面。而這些事情並不是偶發性的,而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過度的消耗體力,顯然不利於自身的健康。

    因此,我認為雄性比雌性面對危險的程度不同,尤其是雄性種內競爭激烈,是決定它們壽命不同的因素之一。

    雄性比雌性壽命短的原因(二):食物

    在哺乳動物中,大多數都是雄性比雌性的體型要大一些。而體型更大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支撐。我們舉個例子,一頭190公斤的雄性東北虎一頓要吃掉15公斤以上的肉,而雌性則僅需要10公斤左右就夠了。雖然東北虎捕獵的獵物大都在100公斤左右,但是,它們並不是每天都能捕獵到獵物,所以體型相對較小的動物捕獵一次就能夠支撐很長時間,而體型更大的雄性則恰恰相反。飢餓是動物最大的殺手之一。

    英國斯特林大學的兩位學者肯尼斯·威爾遜和薩拉·穆爾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大多數雄性比雌性壽命短,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體內的細菌和寄生蟲的數量。由於更大的雄性動物需要更多的進食,這無疑也增加了攝入更多寄生蟲和細菌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體型更大的雄性體內比同類的雌性體內的寄生蟲和細菌要多一些,這是導致它們壽命不同的另一個原因。

    雄性比雌性壽命短的原因(三):生殖系統

    雌性需要生育後代,這是一件極耗費能量的事情,對雌性相對來說是不利的。而雄性則不需要妊娠期、產仔,按理說,雄性應該比雌性壽命長一些才對。那為什麼說生殖系統對雌雄的壽命會有影響呢?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雄性體內的睪丸激素對其免疫系統有細微的削弱作用,而雌性則沒有這一方面的困擾。所以,雄性相對於雌性來說,在同樣的環境下生存,它們的免疫力也會有些許差距。

    這也是導致雄性比雌性壽命短一些的原因。

    總結

    在哺乳動物中,雄性比雌性體型大的要佔絕大部分,而正是體型大,成為了雄性比雌性壽命短一些的主要原因,比如危險性、食物以及生殖系統等等。

  • 8 # 探趣宇宙plus

    基因決定

    雌性比雄性長壽,是因為對物種的進化有好處?具體請看: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雌性的染色體是XX,雄性的染色體是XY。

    看起來雄性的比較佔有優勢,因為多了一條雌性不具備的Y染色體。但根據最新研究表明,一個很巧妙的現象就是,由於雌性的XX是成對的,相互校驗,穩定性反而比雄性的XY更好;XY染色體,由於兩條都不同,穩定性更差。

    基因不穩定,會導致各種疾病。比如Y染色體可以保護雄性不受睪丸癌的困擾,但如果因比如抽菸、環境差等因素的影響,導致Y染色體變異或丟失,雄性得病的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雄性的這個情況,其實背後有很大的進化論原因。XY的相對不穩定性,導致基因更容易進化。比如研究發現,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就比動物染色體要進化很多倍。更優質染色體的雄性,擁有更健康的體魄,更能代表物種的進化方向,因此也更容易受到雌性的青睞。如果是病懨懨的,恐怕沒有雌性會搭理。

    總而言之,雌性是受體,雄性是配體,大自然選擇讓受體更穩定,讓配體產生豐富的變化並優勝劣汰,以此保持物種不斷進化,在自然競爭中延續下來。

    因此在同等生存條件下,哺乳動物雌性會普遍比雄性要長壽。

    生理特徵

    生命在於運動。很多人知道這句話。其實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生命在於合理的運動。

    比如獵豹,爆發力超強,但跑不了多久,當它奔跑速度達到110公里以上的時候,它的呼吸系統和迴圈系統都在超負荷運轉,所以如果一分鐘內追不到獵物,還是乾脆放棄吧,弄不好獵物沒追著自己的小命先搭上了。

    獵豹的壽命一般在15年,據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雌性獵豹的壽命就比雄性獵豹要長。雄性通常肌肉更發達,常常會消耗更多的能量,以滿足捕獵、統治、競爭等需要,頂峰時期看起來更威武,但因此衰老得也更快——晚期身體的新陳代謝無法跟上細胞日常所需。

    這其中的機理,歸根結底在於雌雄的性激素不同。肌肉發達、毛髮旺盛等,都是雄性激素作用下的體徵。

    精神健康

    雄性常常扮演起物種的領袖、打手等角色,經常處於精神緊張狀態,一方面要處理內部隨時而來的挑戰,另外一方面也要承擔起統治領地對抗外敵的責任,很容易孤獨——反之對於一般雄性也一樣,無時不刻都想挑戰一下領袖,同時還得幹各種苦力活;而雌性,往往有很多陪伴,即使換了王家的旗幟,改成李家的門面,但巢終歸還是那個巢,通常要安逸得多。

    科學家研究表面,群居生活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孤獨症容易讓人衰老。因此,古代帝王的壽命,普遍比王后要短,這便是一個事實上的佐證。

    以上,從基因決定、生理特徵、精神健康這三大因素出發,在壽命這個層面,雌性死死地把雄性壓在了身下。可見生活對於男性來說,真得很“難”。

  • 9 # 怪羅科普

    很多會詫異,雌性怎麼到哪裡都有這個優勢。

    在人類社會,女性比男性長壽,一直以來都是不爭的事實。

    在各個國家裡,女性的壽命普遍比男性長,10個活到110歲的人中,其中有9個就是女性。目前被認可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人, 是法國女性的珍妮·卡門特,1875年出生,1997年逝世,壽命122歲。

    在動物中,大多數野生哺乳動物也遵循這個原則,雌性動物的壽命明顯長於雄性動物。

    一直以來,這也只是我們的假設,直到研究小組對101個物種的不同年齡死亡率進行了評估,有了大規模資料支撐,才得出這個結論。

    而且,野生哺乳動物的壽命差異比人類更大。

    平均而言,哺乳動物雌性的壽命比雄性壽命長18.6%,它們壽命差異比人類男女壽命差異要大的多,在人類中,女性的壽命僅比男性長7.8%。

    關於異性之間的壽命差異,研究一直在繼續,很多科學家對此也非常感興趣,如果能破解其中的奧秘,那麼讓男性變得和女性一樣長壽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直以來,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有一些相對合理的解釋。

    雄性的冒險行為是主要原因嗎?

    人們普遍認為,男性從事潛在危險的競爭,過著比女性更危險的生活,這可能是他們壽命較短的原因。

    有人覺得這個理論非常有道理,確實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在自然界中,雄性為了爭奪配偶,都會進行激烈的爭鬥。

    以海豹為例,海豹實行一夫多妻制度,到了繁殖的季節,雄性海豹難免要進行爭鬥一番,弱者自然會被淘汰。

    在人類社會,大部分人覺得男性承擔了更多的生活壓力,生活相對比較粗糙,自然壽命也會比女性短。

    但事實上,科學家認為,性選擇的強度並沒有直接調節兩性之間觀察到的壽命差異。

    這個社會,女性也承擔了不少壓力,還要負責生養,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地方,女性的工作強度並不比男性低,因此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

    那為什麼雌性比雄性長壽呢?

    科學家認為,這種差異是由環境和生殖角色所得定的。

    一種解釋是,雄性通常體型更大,在性特徵上投入更多精力,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例如大角羊,雄性有螺旋狀盤曲的角,一來可以用來吸引異性,二來也可以用來戰鬥。

    要長出這樣的大角,大角羊需要消耗很多額外的能量,因此如果動物生活在惡劣的氣候下,雄性更容易受到這些極端環境條件的傷害。

    相反,如果動物生活在一個資源持續可用的環境中,它們的壽命幾乎沒有差別。

    關於這個說法,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庫克裡蛇的性別角色和一般生物不同,女性為王,雌性負責狩獵和捍衛領土,因此在這個物種裡,雌性壽命比較短。

    然而當威脅領土的海龜消失後,就會發現,雌性和雄性之間的壽命差異並不明顯。

    可見環境對於動物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另一種解釋是和體內的激素水平有關。

    雄性體內含有更多的雄性激素,這種激素會影響免疫功能,代謝異常與很多免疫性疾病直接相關。

    當雄激素水平高時,它們會損害免疫防禦,使雄性更容易感染和患病。

    雄性寬足袋鼩就是典型例子。

    這種長得像小老鼠的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屬於有袋類的哺乳動物。

    因為體內激素水平高,導致它們擁有一個非常怪異的繁殖習慣。

    為了繁殖下一代,不吃不喝,爭奪配偶大打出手,持續交配時間很長,有的甚至能持續14個小時。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模式”,導致身體一下子垮了,再加上高水平的激素,免疫力下降,最終出血,掉毛,感染致死。

    基因差異或許才是關鍵

    在人類中,不同性別包含不同的染色體。

    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而男性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

    研究表明,在XX或XY系統中,XX的壽命更長,所以這很可能是性染色體影響導致的。

    該理論認為,女性體內多餘的X染色體對有害突變具有保護作用,這在其他物種中也適用。

    這樣非常好理解,有兩個X,若其中一個出現問題,還有另一個X可以互補,避免疾病發生,而在XY中,兩者並不是一樣的,只要一個出現問題,就難以彌補。

    因此該理論也被稱為“母親的詛咒假說”,也就是說,母親傳遞的基因可能會傷害兒子,而不是女兒。

    最後

    雌性比雄性壽命長,並不能一概而論。

    在自然界,決定壽命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鳥類、鵝和蝙蝠中,雄性壽命反而更長,只能說這樣的情況比較普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網德約科維奇因不慎將球擊中邊裁被判出局,是不是處罰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