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我們看隋唐英雄傳的時候,發現李密這個人居然是被程咬金撿回來做了瓦崗寨皇帝的,這在邏輯上,其實是說不通的。

    因為瓦崗寨當時才三座城池,正是齊心協力拓寬疆土的時候,並不是安邦定國的時候。很顯然,劇中的李密更類似於治國型的人才,並不懂得開疆拓土的事情。

    為此程咬金禪讓的事情,基本可以確定是沒有邏輯的。其實真實歷史上的李密,要比電視劇裡的厲害太多了,他才是瓦崗寨真正的頭目。

    李密和李淵出身很相似,主動幫助楊玄感反隋。

    李密的曾祖父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李弼,西魏也就是後來北周的原型,北周是隋朝的根基所在,李弼後來又成了北周的魏國公,李弼的兒子李耀是北周的邢國公。

    李密的父親李寬,是李耀的兒子,成為了隋朝的上柱國,被封為蒲山郡公。由此可見,李密家族其實也是非常龐大的一個貴族家庭。和李淵的出身非常相似,就算是後來起兵創業,其實也類似於李淵。李寬死了以後,李密繼承了他蒲山郡公的爵位,此後開始招賢納士,陰養門客,一看就是有大志向的人。李密本人也十分好學,可謂是文武雙全,胸中富有韜略之人。在楊玄感起兵反隋以後,李密成為了他的軍師。

    他給楊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扼守山海關,讓攻打高句麗的隋煬帝回不來。中策是佔據關中之地,打下長安城,以此與隋煬帝抗衡。下策則是攻打洛陽城。

    可是楊玄感卻認為攻打洛陽城才是上策,因為隋朝貴族們的家眷都在洛陽城。結果楊玄感果然在攻打洛陽的時候吃了癟,而且對李密的話也不再信任。

    李密,字法主,真鄉公衍之從孫也。祖耀,周邢國公。父寬,驍勇善戰,幹略過人,自周及隋,數經將領,至柱國、蒲山郡公,號為名將。密多籌算,才兼文武,志氣雄遠,常以濟物為己任。開皇中,襲父爵蒲山公,乃散家產,周贍親故,養客禮賢,無所愛吝。與楊玄感為刎頸之交。後更折節,下帷耽學,尤好兵書,誦皆在口。---《隋書》

    結果楊玄感在潼關戰敗,而李密也因此被隋朝大軍給俘虜了。結果李密花錢擺平了這件事,自此開始了自己浪跡江湖的生涯。

    李密成為瓦崗寨主,自此號令一方。

    李密這麼一直晃盪下去也不是辦法,恰好在這個時候,東郡的翟讓發動了起義,在瓦崗寨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這就是瓦崗軍的雛形。

    沒地方去的李密,只好前來投靠翟讓。其實他的身份十分尷尬,說他是隋朝貴族吧,可是隋朝官員都在追殺他。說他是反隋人員吧,可他的身份又十分尊貴。

    明日,讓徑至密所,欲為宴樂,密具饌以待之,其所將左右,各分令就食。密引讓入坐,以良弓示讓,讓方引滿,密遣壯士自後斬之,並殺其兄寬及王儒信。讓部將徐世勣為亂兵所斫,中重瘡,密遽止之,得免,單雄信等頓首求哀,密並釋而慰諭之。於是詣讓連營,諭其將士,無敢動者。乃命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統其眾。---《舊唐書》

    為此翟讓索性就把李密給關了起來,李密多雞賊啊,他利用王伯當的關係,勸說了翟讓。一番大道理講下來,把個沒什麼學問的翟讓說得是感激涕零,最終選擇重用李密。

    從此以後李密就成了瓦崗寨的頭號軍師,這人讀書多,點子也多,嘴巴也厲害,簡直就是一個全才,為此不少義軍都看著李密的才能前來投奔瓦崗寨。

    李密設計大敗張須陀以後,終於成為了瓦崗寨文武雙全的主將,他這個人特別會做人,自己吃喝都很節儉,但是一旦打仗獲得了戰利品,全都分發給自己的手下人。所以大家都願意跟著李密幹。

    你們說這種不成功,誰能夠成功呢?到了後面,甚至連翟讓都覺得,李密這個人才,不做老大實在是可惜,翟讓混著混著,就想跟著李密混了。

    李密規劃好奪取天下的戰略後,便帶著瓦崗軍前往洛陽而來。一路上攻城略地,開倉放糧,原本只有7000人馬,卻在短時間內聚集到了幾十萬人。

    越王楊侗派遣劉長恭前來對付李密,結果再次被李密擊敗。此後李密的聲威達到了巔峰,翟讓決定主動退位讓賢,李密便成為了瓦崗寨的真正頭目,號稱魏公。

    此後翟讓的哥哥翟寬對此非常不滿,李密得知以後,便設鴻門宴除掉了翟讓和翟寬,真正徹底地成為了瓦崗寨的一把手。王伯當、單雄信、徐世績等人都拜服在他門下。

    邙山之戰,王世充實在是乘人之危。

    李密聲勢浩大,帶著30萬大軍猛攻洛陽城,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李密完全具有登基稱帝的實力了,他的手下人也都勸他登基,可是他認為,必須要打下洛陽,才好這麼做。

    可是這個時候天下局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為宇文化及這邊居然在揚州把隋煬帝給弄死了,一時間皇帝遍地的時代,再次到來。

    宇文化及立秦王楊浩為帝,王世充則在洛陽立越王楊侗為帝。而此前李淵已經擁立了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唯獨李密手裡沒有籌碼,為此他只好選擇先歸順楊侗,負責對付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哪裡是李密的對手,這小腦袋瓜子根本就轉不過李密。但是他打仗比較兇狠,所以李密為了擊敗宇文化及,自身也損失慘重。

    也就是這個時候,王世充向李密發起了進攻,這跟乘人之危是沒有任何區別的。王世充獨攬洛陽朝政以後,實力大增,朝著金墉城而來。

    此時的李密也亂了陣腳,不再像過去那樣禮賢下士,所以瓦崗寨的不少名將都投奔了王世充,單雄信就是非常著名的一個。

    結果我們當然知道了,深受重創尚未得到休整的瓦崗軍,又遭到了王世充挖牆腳的迫害,自然不是王世充的對手了,結局戰敗也就不稀奇了。

    總結:李密投降李淵,其實是最好的歸宿了。

    戰敗以後的李密,選擇帶領瓦崗寨的兄弟們投奔李淵。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李密至少和李淵還是同宗關係,而且李密這麼有才,不會沒飯吃。

    的確也是如此,李淵對待李密跟座上客一般,將他封為了邢國公,甚至將表妹嫁給了李密,與李密稱兄道弟。

    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可是李密不懂得珍惜啊。他在投降李淵後,又選擇了反叛,結果兵敗被殺了,年僅37歲。可以說李密是生在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實如果沒有這麼多英雄的話,以李密的才能,一統江山,還是綽綽有餘的。

    參考資料:《隋書》

  • 2 # 塞北豪客
    蒲山公李密不是一般的人。在隋末的各路反王中,李密是最有可能問鼎帝位的人。這樣說是有原因的。

    相對於王世充,竇建德等人,李密出身高貴。李密出身遼東李氏,李密的曾祖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祖父李耀為北周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

    三代貴族出身的李密不但出身好,而且非常有才,所以李密在當時是名滿天下。就連位高權重的楊素對李密也是稱讚有加,並且讓自己的兒子傾心結交李密。

    李密文武雙全,不但學問好,而且智謀過人。楊素的兒子楊玄感造反,曾經問計於李密,李密給楊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可惜的是楊玄感用了下策。而李密的中策是“佔領關中平原,據有長安,然後和隋煬帝對抗”!

    可惜的是楊玄感沒有采納這個建議,但有一個人就是用這個計謀得到了天下,這個人就是李淵。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密的非常有戰略眼光,並且能看到問題的本質。

    楊玄感沒有聽李密的,就失敗了。失敗後的李密上了瓦崗寨。李密剛上瓦崗寨的時候,翟讓大頭領領著幾千人天天干的是打家劫舍的勾當,根本沒有想有所發展。也不是像《隋唐英雄傳》寫的那麼蕩氣迴腸。但瓦崗寨因為李密的到來而徹底改變了。

    李密用了短短几個月時間,迅速把瓦崗寨兵力從幾千人擴充到30多萬人。並且攻佔了幾十座城池,發兵圍了洛陽。一時間天下震動,很多人認為李密就是天下之主,包括李淵也是俯首稱臣。

    但可惜的是,李密這個時候和翟讓火併了。這場火併讓李密元氣大傷,而瓦崗寨的人心也開始分裂。因為翟讓有大恩於李密。

    同樣是對待名義上的領袖,劉邦給義帝發喪。李密卻設鴻門宴殺了翟讓。朱元璋發兵救小明王,而陳友諒卻殺自己的上司徐壽輝。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李密殺了翟讓,30萬人分崩離析。陳友諒殺了徐壽輝,60萬人輸給了朱元璋。什麼是人心?人心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李密殺了翟讓就失去了人心,尤其是用鴻門宴殺人,讓他的部下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翟讓對李密那麼好,卻被李密暗中殺死,這種人誰能相信!

    同樣陳友諒也是,徐壽輝對他比兒子都好,他卻殺了徐壽輝,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讓人信任的。

    李密領著30多萬人打一個山窮水盡的東都洛陽,竟然一夜之間敗的一無所有,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李密的軍事才能還在,同樣是那撥人馬,但將士們已經離心離德。

    這就是為什麼劉邦和朱元璋要收買人心,要把自己樹立起一個忠信仁義的人,只有讓天下人認為你是可信的,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兵源和財力。這就是李密和陳友諒失敗的原因,也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亂世人人驚恐,社會規則全部打亂。這時候誰能讓天下人相信自己,誰就取得了成功。忘恩負義,不講信用,很快會被社會淘汰。

    李密無疑是非常有才華的一個人。把瓦崗寨從無到有,到縱橫天下,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才華。但可惜的是連一個翟讓都不能容忍,這種人怎麼可以收攏天下人心。 相對於李密,李淵佔領長安後自己並沒有稱帝,而是立了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做皇帝。還是打著隋朝的大旗聚攏人心。這才是最英明的策略!只能說李密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但卻沒有容天下人的度量和德行,因此如流星一般劃過夜空,然後隕落!

  • 3 # 常棣tandy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初封魏國公(李密以後稱魏公,就是這個緣故)。祖父李曜,北周時封邢國公。父李寬,周隋之際,位至柱國,蒲山郡公,當時號稱“名將”。

    一、在李密帶領下瓦崗軍的大好形勢

    李密在開皇年間襲爵蒲山郡公,大業初年以門蔭為左親衛府大都督。又因在牛背上讀《漢書》,為楊素所賞識。他有高超的智謀,然卻仕途不暢,在楊玄感起兵後,被請去當軍師。他向楊玄感提出過許多見地深刻的策略,但大多被束之高閣。

    楊玄感敗後,他被逮捕,施計帶領同犯逃脫,變姓名在淮陽(郡治宛丘,今河南淮陽)村舍中聚徒教授。他曾投奔過農民起義軍的平原郝孝德部和長白山王薄部,都不被重用,最後在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經王伯當介紹,投奔瓦崗軍。

    瓦崗軍開始只是在滎陽(郡治管城,今河南鄭州市)、梁郡(治宋城,今河南商丘)一帶汴水所經之處活動。大業十二、三年之間,全國革命形勢高漲,當時各支農民起義軍領袖在艱苦的階級鬥爭下,認識到農民起義軍力量分散的缺陷和聯合的好處,所以各支農民起義軍漸漸聯合起來。

    瓦崗軍也沒有例外,如活動在東郡、濟陰(郡治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南)一帶的農民起義軍王當仁、王伯當、周文舉、李公逸諸部,也紛紛聚結在瓦崗軍周圍,瓦崗軍的力量便大大充實起來。於是瓦崗軍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集中兵力攻破了金堤關(在今河南滑縣東)和滎陽屬縣,達到了孤立滎陽的目的。

    大業十二年十月,隋煬帝責怪滎陽太守楊慶作戰不力,加派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討捕大使張須陀兼任滎陽通守(通守位次太守),率領勁旅二萬來攻擊瓦崗軍。瓦崗軍利用了張須陀“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的弱點,誘敵深入,一舉殲滅張須陀的軍隊,殺死張須陀。這一戰役,沉重地打擊了隋統治階級,使“河南郡縣,為之喪氣”(《資治通鑑》隋大業十二年)。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李密和翟讓又親率精兵七千人,襲取洛口倉城(今河南鞏義東南),奪取倉米二千餘萬石“開倉恣民所取。老弱襁負,道路相屬”(《隋書·李密傳》)。這樣,瓦崗軍不僅有了豐裕的糧食,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隊伍,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

    同月,東都隋越王楊侗派劉長恭率步騎二萬五千進攻瓦崗軍,並命河南道討捕大使表裴仁基自虎牢引兵夾擊。瓦崗軍一鼓作氣,粉碎了隋軍的進攻,把劉長恭部消滅一大半,瓦崗軍又獲得了大勝利。

    在幾次大戰役勝利之後,瓦崗軍改組領導,翟讓推李密為首而自願為副,於是李密稱魏公,置行軍元帥府,為瓦崗軍領袖,翟讓為司徒、東郡公。並增築洛口城周圍四十里,以為瓦崗軍軍政府的指揮中心。

    於是“趙魏以南,江淮以北”的各支農民起義軍孟讓、郝孝德、王德仁以及濟陰房獻伯、上谷王君廓、長平李士才、淮陽魏六兒、李德謙、譙郡張迂、魏郡李文相、譙郡黑社、白社、濟北張青特、上洛周比等部,都聯合在瓦崗軍旗幟之下。

    瓦崗軍人數發展到數十萬,攻佔了河南大部分郡縣。瓦崗軍在大業十三年四月,又攻下東都附近的回洛倉城(今河南孟津東),取得倉米二百餘萬石。同年九月,又攻佔了黎陽倉(今河南浚縣西南),獲得更多的倉米,力量更為壯大了。於是瓦崗軍移檄四方,歷數隋煬帝十大罪狀,指出隋煬帝的罪惡是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李密傳》)。這一檄文成為當時廣泛動員人民參加農民起義的有力號召書。

    在瓦崗軍圍困之下,東都糧食缺乏,形勢危殆。五月間,隋煬帝曾調關內禁軍救援東都;七月間,又派王世充率領江、淮勁卒萬人,馳往東都救援;並調涿郡(治薊,今北京)留守薛世雄統率幽燕精兵三萬人南下進攻瓦崗軍。薛世雄軍在路上遭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襲擊,遁歸涿郡。

    其餘集結在東都城內和洛陽外圍的隋軍有十多萬人。瓦崗軍和隋軍幾次較量,互有勝負,但瓦崗軍始終保持優勢。在大業十三年年底至大業十四年年初,瓦崗軍在鞏縣北面把王世充軍隊殲滅大半,王世充收拾殘兵,逃進東都,不敢出戰。

    瓦崗軍三十萬人進駐金墉城,並列陣於北邙山,東都幾乎指日可下了。

    二、成也李密敗也李密的瓦崗軍

    由於廣大農民群眾艱苦卓絕的鬥爭,階級力量的對比發生巨大變化,革命形勢空前高漲,因此瓦崗軍也能在短短一兩年之中,成為農民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力量。

    但是就在革命形勢空前有利的時候,瓦崗軍內部卻正在醞釀著危機。這種危機是怎樣造成的呢?

    農民革命戰爭發展得愈迅速,愈有利,地主階級分子投身農民軍的往往也愈多,其中有的人就想攫取農民革命的勝利果實,致使農民革命變質。瓦崗軍所碰到的情況正是這樣。出身於八柱國家的李密參加瓦崗軍,本來就另有打算;隨著瓦崗軍對隋作戰的勝利,又有不少隋的降官降將,參加瓦崗軍,李密就利用這一力量,作為自己的資本。

    這樣就使瓦崗軍內部,原來翟讓這一派人,和後來李密這一派人,形成為兩大集團,他們之間的關係,逐漸由不協調發展到公開決裂。結果李密聽信了隋降臣房彥藻、鄭頲等的挑撥,於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在宴會中突然殺害了翟讓。

    這一樁事情發生,對瓦崗軍內部影響極壞,“密之將佐,始有自疑之心矣”(《資治通鑑》隋義寧元年)。而李密在殺害翟讓之後,認為自己在瓦崗軍中的地位更加穩固,自己更可以為所欲為,因此“頗自驕矜,不恤士卒”(《資治通鑑》唐武德元年),這又使軍心更加離散。

    當瓦崗軍獲得巨大勝利時,李密的部將柴孝和曾向瓦崗軍領導建議,不要膠著在東都周圍作戰,可留翟讓守洛口倉,裴仁基守回洛倉,李密親率精銳,西襲長安,奪取隋的政治中心和府兵源供給地的關中,“然後東向以平河、洛,傳檄而天下定矣”(《資治通鑑》隋義寧元年)。

    李密也認為這是上策,但又認為洛陽尚未攻下,這樣做太冒險;如果自己西行,留下諸將“各競雌雄”,恐怕自已控制不住這個局勢,所以未敢西行。他僅派柴孝和率數十騎西上,這支隊伍雖然一度發展到一萬多人,可是因為沒有後繼力量,因此沒有到達潼關,就被隋軍擊散了。不久,李淵取得關中,瓦崗軍西圖關中的計劃,也就流產了。

    當時又有個叫徐洪客的謀士寫信給李密,以為“大眾久聚,恐米盡人散,師老厭戰,難可成功”,勸他“乘進取之機,因士馬之銳,沿流東指,直向江都,執取獨夫(指隋煬帝),號令天下”(《資治通鑑》隋義寧元年)。這在李密看來,冒險更大了,因此也沒有聽從。

    瓦崗軍力量之所以能夠這樣強大,是和奪得洛口、回洛、黎陽等糧倉有關係的。瓦崗軍曾用倉糧賑濟貧民,獲得人民的熱烈擁護,瓦崗軍便因此迅速壯大。失策的是,當時洛陽布帛山積,而糧食非常缺乏;瓦崗軍糧食有餘,可是缺乏衣服。於是王世充請求以洛陽絹帛來換取瓦崗糧米。

    李密的長史邴元真等“各求私利”,都勸李密進行這種交換,李密居然允許了。洛陽得到糧米之後,王世充軍的戰鬥力有所增強,瓦崗軍反而居於劣勢的地位了。

    當字文化及自江都西歸時,最驚慌的是隋東都殘餘勢力,他們知道宇文化及所率領的十餘萬思歸之士,鋒不可當,因此想利用李密來抵擋宇文化及。東都的意圖極其明顯,誠如元文都所說,若使李密擊化及,“吾徐承其弊。化及既破,密兵亦疲,並密亦可擒也”(《資治通鑑》唐武德元年)。

    東都是想利用李密擊破宇文化及軍,同時消耗瓦崗軍的實力,坐收漁人之利。從瓦崗軍的利益著想,李密應該採用“歸師勿遏”的策略,退讓一步儘量避免和宇文化及軍接觸,以保全瓦崗軍實力,作為以後掃蕩隋王朝殘餘勢力的儲備力量。瓦崗軍本來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如果退讓一步,流動作戰,在當時是完全具備這種條件的。

    而且,李密要和宇文化及作戰,為了避兔兩線作戰,就必須與東都妥協,以原則作交易,必然會使農民起義軍大眾迷失鬥爭的方向和目標,給農民革命戰爭帶來嚴重的危害。李密恰恰在降隋和決戰這兩個問題上,都犯了嚴重的錯誤。

    三、李密的致命錯誤斷送了瓦崗軍

    李密在決戰之前,派遣使者到東都謁見皇泰主楊侗,楊侗冊拜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詔書到達瓦崗軍中,李密公然北面受拜詔書。接著李密和宇文化及決戰,雖然勉強取得勝利,但是瓦崗軍損失極其嚴重。

    李密本人為流矢所中,幾乎被俘。瓦崗軍“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資治通鑑》唐武德元年),力量大為削弱。

    這時王世充已經取得洛陽政權的最高權力,他不給李密以喘息的機會,就在九月中,選拔精銳二萬,鐵騎二千,出擊瓦崗軍。李密不得不被迫應戰。兩軍在偃師(今河南偃師)展開決戰。在決戰之前,裴仁基曾向李密建議:王世充悉眾而至,洛陽必然空虛,一方面可乘城固守,深溝高壘,不和王世充決戰;另一方面挑選精兵三萬,包抄王世充的後方洛陽,使王世充欲鬥不得,求走無路,就可獲得全勝。

    李密開始也贊同裴仁基的主張,但以後又應允主戰派將領單雄信等的要求,以為自己兵多必勝,倉猝應戰。當時李密紮營於北邙山上,由於驕傲輕敵,不設壁壘。王世充乘夜遣輕騎潛人北邙山,埋伏溪谷中。至黎明會戰,王世充伏兵乘高而下,馳壓密營,縱火焚其廬舍,瓦崗軍軍心動搖,全軍潰敗。

    世充夜圍偃師,偃師守將叛降於王世充,裴仁基等被俘;守洛口倉的翟讓舊部邴元真接著叛變;瓦崗軍驍將單雄信也在最緊要的關頭率眾投敵,這樣,號稱百萬之眾的瓦崗軍便迅速瓦解了。

    這時為瓦崗軍固守黎陽倉的徐世勣一軍,還有相當實力,只是因為徐世勣是翟讓舊部,李密不敢到他那兒去,結果同王伯當等帶領二萬殘部,西往長安去投降唐朝了。

    李密至長安後,認為自己“擁眾百萬,一朝解甲歸唐,山東連城數百,知我在此,造使招之,亦當盡至”(《資治通鑑》唐武德元年),有這樣雄厚的政治資本來歸唐,李淵一定會重用他。李密到了長安,唐高祖任命他為光祿卿,賜爵邢國公。他大為失望。

    每次朝廷大宴,光祿卿要給皇帝進菜,李密對此深感恥辱。不久,李密向唐高祖請求前往山東收集舊部,為唐攻打王世充,得到唐高祖的同意。李密和王伯當出潼關,行到稠桑驛(今河南靈寶西三十里),唐高祖後悔,派使者去把李密召回,令李密單騎入朝。

    李密不肯回朝,殺了唐高祖所派遣的使臣,並攻破桃林縣(今河南靈寶),逾熊耳山(山在今河南洛寧南)南出,中途為唐將盛彥師所擊殺。

    瓦崗軍由於李密的錯誤領導而失敗了。瓦崗軍作為隋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在反抗隋王朝的革命運動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李密最後降唐,固無足論,不過他對瓦崗軍的發展壯大,是起過積極作用的。

    (正文完)

  • 4 # 西府趙王爺

    李密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吧,在隋朝末年,他和他的瓦崗寨也曾叱吒一時,更有機會登頂,君臨天下。只是世事無常,命運弄人,李密最終成為了一名失敗者。但縱觀其在隋朝末年的表現,也足夠耀眼,絕不是演義小說裡面中所描寫的那般無能。

    李密的出身很高,其曾祖父李弼乃是西魏名將,名列八柱國之一;到了北周時代更是被拜為太師,封魏國公。祖父李耀則是被拜為太保,封邢國公。到了隋朝,李密父親李寬依然是位列上柱國,封蒲山郡公的存在。

    這等家世,即使是比起太原李家也差不了多少。

    憑藉著父輩的功勳,李密年紀輕輕便進入到了宮裡當宿位,近水樓臺,未來可期。然而,相比於太原李家,李密家族由於父親李寬的早逝,加上和皇族沒有聯姻的緣故,敗落得比較快,得不到重視,李密也因此沒能在宮裡一直待下去。

    從宮裡辭職出來後,李密和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攪在了一起,二人相交深厚。

    而位高權重的楊玄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一直想要取隋煬帝而代之,並最終在大業九年起兵造反,而李密則是其帳下幕僚,屬於造反的核心成員。

    所以,李密這來頭可不小,算得上是最早反抗隋朝的那一批人。當然,楊玄感造反最終失敗了,但這並不能怪李密,因為楊玄感自負短視,對於李密的計策根本不聽。讓他據涿郡,裂土封王,徐徐圖子,他要打洛陽,和隋煬帝正面對抗。當時天下雖有亂象,但隋朝氣數尚餘,楊玄感的力量還不足以與之對抗。

    最終,李密和楊玄感一起兵敗被俘。不過李密很聰明,被押送途中買通官員,逃了出來,自此隱姓埋名,亡命天涯。

    這段時間的李密過得很落魄,被官兵四處追捕。直到後來翟讓在瓦崗寨起兵,李密前去投奔,這才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從這裡來看,演義小說中說李密是程咬金他們在路上撿來的一個流浪漢,其實出入也不算大,其比較符合當時李密的一個處境。

    只不過,在後續瓦崗寨的發展中,李密可不是像演義小說中那般昏庸。他是真的有才幹,原本瓦崗軍在翟讓手中只是一群烏合之眾,說不好聽點就是土匪,勢力一般,不成氣候。

    結果李密一來,就給翟讓指出了興洛倉這麼一條明路。他深知民以食為天,在那個吃不飽飯的亂世,誰有糧食,誰就掌控了民心。

    於是,在李密的獻計下,瓦崗軍攻打興洛倉,並開倉賑民,百姓紛紛來投,瓦崗軍開始壯大。由於李密的出色表現,翟讓就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他,自己則當起了精神領袖。

    自此,瓦崗寨進入了李密時代,併成為了隋朝的心腹大患。當時在李密的帶領下,瓦崗軍猛攻洛陽,雖然沒能攻下。但在當時,打洛陽這樣的壯舉足以傲視群雄。所以,山東的各路義軍紛紛歸附,瓦崗軍由此愈發壯大,而李密也成為了各路反王之首

    不過好景不長,李密畢竟是半路出家,雖然翟讓把位置讓給他。但這瓦崗寨當初的創業骨幹們可都不怎麼服氣,他們一直想著怎麼將李密除掉。但這群人哪裡是李密的對手,心思縝密的李密,早就察覺到了危險,最終先下手為強,剷除了翟讓勢力,自己大權獨攬,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瓦崗之王。

    對於李密來說,大權獨攬,地位穩固,這確實算一件好事兒。但是對於瓦崗寨來說,翟讓之死,讓一大批老人心寒,瓦崗寨變得不再團結,將領們離心離德。

    雖然在這之後,李密仍舊連敗王世充和宇文化及,聲勢一度達到頂峰。當時各路反王皆奉其為主,並勸其登基稱帝。

    東至海、岱,南至江、淮郡縣,莫不遣使歸密。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並隨使通表於密勸進,於是密下官屬鹹勸密即尊號

    但是,李密並沒有拿下洛陽,反而因為和宇文化及的爭鬥,導致王世充乘機坐大。最終邙山一戰,瓦崗軍慘敗於王世充。其實這一戰瓦崗兵力是佔據優勢的,但是人心不穩,內部混亂,最終導致了慘敗。諸如邴元真、單雄信等將領,早就不滿李密,所以選擇了投降。

    被王世充擊敗之後,李密大勢已去,瓦崗軍也分崩離析,宣告解體。最終李密西逃長安,投奔了李淵。

    和歸唐的瓦崗眾將一樣,李密的歸順得到了唐朝的優待,李淵用高官厚祿招待著,又是封邢國公,又是嫁表妹的。

    但是李密和秦叔寶、程咬金他們不一樣。人家是將,他是王,免不了要遭受猜忌,特別是李密這個曾經站在反王之巔的存在。所以在李淵麾下,李密過得並不算好。

    當然,李密也知道這一點,於是自請到黎陽為李淵招兵。這部棋真的挺臭的,那裡的軍隊是原李密舊部,其打得什麼算盤,一般人估計都看得出來。果不其然,李密逃出樊籠之後,起兵再反唐朝,最終兵敗被殺,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而當時他才三十七歲!

    縱觀李密的一生,幾度沉浮,落魄過也輝煌過,雖然最終兵敗被殺,但好歹也曾亂世稱雄,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 5 # 九頭鳥漫談文史

    談論隋唐時期的歷史,瓦崗寨之王李密就是繞不開的重要角色,我們從演義中熟知隋唐英雄們,如程咬金、秦瓊、徐茂公(李績)、單雄信、羅成(羅士信)、魏徵等,都曾經是他的部下,而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依靠這些人奪得帝位並開創貞觀盛世。

    李密和他麾下的瓦崗軍在巔峰時威震整個中原,實力冠絕天下,曾自稱魏公,虎視洛陽,連佔領關中的李淵都低下頭向他賣好,但李密興起快,倒臺也快,僅僅一戰就被洛陽王世充打斷了脊樑,最後被迫投奔曾寫信認自己為盟主的李淵,而後死在李淵的部下之手。

    李密麾下人才濟濟,瓦崗軍戰力強悍,而且他出身關隴貴族,身份上能得到當時大多數豪門世家的認同,政治上和武力上都有保證,可在隋唐成氣候的群雄中,他和薛舉卻是同一年最早出局的,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作為關隴貴族中最先跳出來反隋,又最早謝幕的著名人士,李密在隋唐更迭時期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八柱國大將軍之一,算是關隴貴族中的最頂層家族了,但李密卻不是家族繼承人,李密的爵位是蒲山郡公,而他的爺爺李耀的爵位是邢國公,這個爵位後來是傳給了李密的伯父李故鄰這一支,也就是說,李密並非李氏家族的最核心成員,比起李淵繼承的唐國公而言,在地位上要差上一些。

    李密在外是關隴柱國大將軍李弼的直系後人,但在家族內部,並不是家族的主力培養物件,所以,他要想出頭,只能依靠自己去打下功業,來爭取更高的榮耀和提高在家族中的地位。根據歷史記載,李密從小就以文武雙全出名:

    密多籌算,才兼文武,志氣雄遠,常以濟物為己任。開皇中,襲父爵蒲山公,乃散家產,周贍親故,養客禮賢,無所愛吝。--《舊唐書》

    但即便如此有才名,李密卻要靠巴結權臣越國公楊素來求得名望和前程:

    尚書令、越國公楊素見於道,從後按轡躡之,既及,問曰:“何處書生,耽學若此?”密識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問所讀書,答曰《項羽傳》。越公奇之,與語,大悅,謂其子玄感等曰:“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舊唐書》

    雖然楊素活著時紅極一時,權勢滔天,但關隴八柱國家族根基深厚,隋朝就等於是他們這個大集體內部孵化出來的王朝,作為關隴八柱國家族的成員,完全用不著依靠楊素,相反,楊素這樣的非關隴貴族出身的權貴應該是潛在的敵人才對。李密巴結楊素的行為,證明他的家族無法幫助他登高望遠,需要藉助外力出頭。

    隋煬帝繼位後,因為迫切的要打壓關隴貴族,導致楊廣和關隴的關係無比緊張,雙方几無緩和餘地。隋煬帝大業九年,楊廣二徵高句麗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站出來發動反隋起義,李密主動跑到了楊玄感麾下做軍師,關隴貴族不會允許體系外的人奪得江山,李密看似幫助楊玄感,其實是關隴貴族丟擲來試探楊廣的棋子。

    李密的地位很適中,他是關隴八柱國家族出來的人,但又不是核心的家族繼承人,這個身份既表達了關隴貴族對楊玄感反隋的重視和幫助,又在楊玄感萬一不成功的情況下,留下了餘地,一個非核心成員,即使被楊廣抓住殺掉,也不會傷筋動骨,還可以一推了事。

    楊玄感起義失敗後,成為反賊的李密就被關隴貴族完全放養了,能闖出什麼模樣就看自己了,李密也混得不錯,憑藉關隴八柱國之後,以及楊玄感軍師的名頭,加上自己早前被吹捧出來的名望,力壓瓦崗寨創始人翟讓,成為瓦崗寨之王,帶著瓦崗大軍滅張須陀、敗王世充和宇文化及,成為天下間最強大的諸侯。

    李淵率領三萬人在太原起兵時,李密已經傭兵數十萬,兩人都是關隴八柱國之後,可為何關隴貴族不挑選李密作為代理人,一定要選擇李淵?首先是李淵和關隴其餘家族的關係更深厚,他的母親獨孤氏和妻子竇氏都是關隴頂級家族出身,當時這兩大家族在關隴中的實力位於前列,他們在力挺李淵。

    其次,李淵起兵時,關隴貴族出力出錢,在李淵麾下的權力結構中佔據主要地位。而李密因為是在瓦崗寨起家,麾下的權力結構中是以山東豪強為主,沒幾個關隴貴族中人,或許是李密害怕引來關隴勢力會架空自己,也或許是擔心關隴勢力和山東豪強不和睦,李密起家後並沒有想著讓關隴勢力給自己提供幫助。

    因此,關隴貴族並沒有在李密這位被放養的棄子的勢力中有投資,將來要是李密成功了,關隴貴族能否繼續在李密的朝廷中說了算?加上李密不像李淵那樣,是根紅苗正的家族嫡子繼承人,不管是從利益上著想,還是從傳統的傳承上著想,關隴貴族覺得還是扶持李淵靠譜,所以,最後是選擇了李淵做代理人。

    而李密,大概從楊玄感起義時的棄子變成了李淵反隋萬一失敗後的替補,李淵勝出,關隴勢力獲得完美結局,李密勝出,總還是要依靠關隴勢力來平衡山東豪強,也不是全然無好處。不過,李密年輕時吹噓出來的文武雙全還是帶了些水分,在佔據優勢的局面下敗給了僅有一城之地的王世充,導致了最後的崩盤。李密在隋唐時期的角色也很簡單了,對於當時天下間最牛的勢力集團關隴貴族來說,他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探路者加炮灰。

  • 6 # 我話講完誰贊成

    短短兩年之間,李密就從一個逃亡天涯的逆犯,一躍而成為隋王朝最大叛亂武裝的首領,大有與隋煬帝分庭抗禮、問鼎中原之勢。

    在小說《隋唐英雄傳》中,李密相比於秦瓊、程咬金等人來說,不僅戲份少得可憐,而且還是以一個丑角的形象出現。但在隋末這段現實歷史中,李密不但是男一號,而且充滿英雄氣。相比而言,秦瓊和程咬金,才是一個小配角,偶爾露個臉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秦瓊、程咬金的地位之所以迅速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密的重用。最初,在李密稱雄中原時,秦瓊不過是裴仁基手下的一名普通將領而已,至於程咬金,才剛拉起了一支幾百人的小隊伍。後來他們投靠李密之後,也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直等到後來,李密為打造自己的嫡系部落,特意從號稱百萬的大軍中挑選出八千精銳,組建了一個王牌軍。與此同時,李密又從眾多將領中破格提拔秦瓊和程咬金來擔任這支王牌軍的軍事主官。在這種背景下,秦瓊和程咬金的身價和地位才得以迅速上升。

    據史書上記載,李密在誇耀自己這個王牌軍時,是這樣說的,你別看他只有八千人,但是他們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所以我這個王牌軍,能頂別人十萬、甚至百萬的軍隊!由此,秦瓊、程咬金才終於成為名動天下的人物之一,此後他們不管投靠王世充,還是李世民,都才能得到超規格的重用。

    其實單看這一點,我們就應該能夠明白,歷史上的李密,絕不是演義中的那個貪念美色的昏庸草包,而是一個比秦瓊、程咬金更有魅力的英雄人物。至於李密能夠獲得瓦崗寨,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王伯當。

    最初,李密在跟隨楊玄感造反失敗後,一直亡命江湖,後來隨著中原地區的叛亂越來越大,李密又開始重出江湖。只不過,當時的李密雖然空有一身本事,但卻沒有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換句話說,他是一個人亡命江湖,缺少足夠的啟動資金。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底層叛亂首腦被李密的才華所折服,於是甘願當他的小弟,並把自己的辛苦拉起來的一萬多人馬全部交給李密指揮,而這也成為李密起家的一桶金。至於這個底層叛亂首腦的名字,就是王伯當。

    雖然,王伯當給李密的這一萬多人馬,在當時並沒有多了不起,但這些人馬,卻足夠充當李密的啟動資金。隨後,李密又讓王伯當幫自己引薦翟讓。

    當時的翟讓,是瓦崗寨的大當家;而當時的瓦崗寨,還只有三位頭領,那就是翟讓、徐世勣(jì)和單雄信。至於秦瓊、程咬金、魏徵等人,現在都還沒有上瓦崗山。

    作為義軍首領,翟讓對李密關懷備至、禮敬有加。面對李密“席捲二京,誅滅暴隋”的方略建議,翟讓也言聽計從。在李密的輔佐下,瓦崗軍破金堤關,攻滎陽諸縣,連破隋軍大將張須陁、劉長恭,聲威大震。不僅如此,李密還出奇兵一舉奪得儲糧山積的洛口、回洛等倉,隨即“開倉恣民所取”,瓦崗軍在兵力迅速擴大的同時,在政治和道義上也佔據主動。

    大好形勢下,翟讓主動讓賢,“上密號為魏公”。李密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瓦崗之主。單雄信、徐世勣、房彥藻、邴元真等瓦崗軍將領皆聽其調遣,趙、魏以南,江、淮以北,原本對李密並不待見的群盜也紛紛奉李密為主。李密遂“大修營塹,以逼東都”(《舊唐書·李密傳》)。與李密一樣不受隋煬帝待見的東都書佐祖君彥也投入李密麾下,寫出了“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戰鬥檄文,成為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名篇。

  • 7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提到李密這個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隋唐演義裡那個貪權好色,靠運氣成為瓦崗之主的男人。演義小說裡面的李密,往往是給人一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感覺。彷彿如果沒有他的話,最後瓦崗寨很有可能更加壯大,甚至統一天下。反倒是因為他的到來,導致了瓦崗寨的沒落,以及眾英雄四散分離。

    但是,演義小說總歸只是小說,正史上的李密,可完全不是這樣的。

    正史上真正的李密,絕對是真正的一代梟雄。

    李密此人也可以說是身份顯赫,出身高貴。李密曾祖是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祖父李耀是北周的邢國公,父親李寬時候隋朝的上柱國,可以說是頂級貴族世家出身了。

    而從歷史記載來看,我們不難看出,李密從小就是一位少有大志,勤奮好學的

    人。更是有“牛角掛書”這一典故,李密也因此得到了當時隋朝第一重臣楊素的賞識。後來的李密也可謂是謀略了得。楊素當時對李密的評價是:“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楊素這句話是對著自己的兒子楊玄感面前說的,可見楊素對李密才華的肯定。

    楊玄感起事之後,李密為他出謀劃策。曾向楊玄感獻上上、中、下、三策。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如果楊玄感選擇李密的計策,說不定還真的就能幹掉了楊廣,自己登基造反成功了。可惜楊玄感此人的才智,實在是有限得很,偏偏選擇了下策當中的下策。最終,楊廣大軍返回後,楊玄感終於兵敗被殺了。而李密也受到了楊玄感的牽連,兵敗被擒。

    不過,李密這個人,實在是厲害得很。在被抓之後,竟然靠著賄賂看守,成功逃脫了。逃脫之後的李密,再不是那個身居高位的貴族之後,而是一個亡命之徒。就這樣,李密東躲西藏的逃了好久。直到兩年之後,隨著隋末各路起義軍紛紛起事,李密這才再次冒出來,投奔了當時的瓦崗軍。

    和演義小說裡完全不同的是,瓦崗軍不是因為李密的到來而衰落了,反而是因為李密的出現,而徹底壯大。

    當時瓦崗軍的領袖,名叫翟讓,此人雖然是瓦崗之主,但能力有限。率領的瓦崗軍,也只是隋末眾多農民起義軍當中,相對較強的一支,但遠比不上後來可以直接正面打垮隋朝的那種強大。李密初到之時,瓦崗軍還曾因為他是楊玄感的人,而將他抓了起來。後來還是李密獻策,幫瓦崗軍戰勝了敵人,這才得到了瓦崗軍的信任,開始在瓦崗軍中擔任要職。

    進入瓦崗軍之後的李密,開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極短時間內,連敗隋軍,而且讓瓦崗軍迅速壯大了起來。與此同時,李密在瓦崗軍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到了最後,甚至直接幹掉了翟讓,自己成了瓦崗之主。

    此時的瓦崗軍,已經是當時中原大地上,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了,完全可以和隋朝正面硬扛。出於戰略考慮,李密決定,直接攻打洛陽。當時守洛陽的,也是隋末一位著名梟雄,名叫王世充。不過此時的王世充,還是隋朝的臣子,而且是隋朝當時最為倚重的一員大將。在經過一番死磕之後,李密幾乎將王世充徹底打殘,只差一點點,就能佔領洛陽了。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突發事件,徹底改變了李密的命運。那就是江都政變的爆發。楊廣因為倒行逆施,被麾下的禁軍給勒死了。其麾下的江都勢力,也被宇文化及所掌控。

    當時李密出於種種考慮,決定暫時先穩固後方,所以放過了王世充,選擇轉過頭去,先搞定宇文化及。再之後,又是一番苦戰,李密徹底打垮了宇文化及。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密倒算是給楊廣報了仇了。

    但是,連續打垮王世充、宇文化及兩大強敵的瓦崗軍,此時也是筋疲力竭了。反觀王世充,因為得到了喘息之機,迅速恢復了實力。所以等到李密幹掉了宇文化及,打算回過頭來再收拾王世充的時候,卻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慘敗。整個瓦崗軍,被王世充徹底打殘了。

    戰敗之後的李密,左思右想之後,決定先投奔關中的李淵。藉助李淵的勢力,恢復一下實力,日後再圖東山再起。可他萬萬沒想到,李淵也是一個權謀高手,哪裡看不出他的心思?就這樣,原本的假投降,成了最後的真投降。李密麾下的勢力,也被李淵給直接接收了。

    李密眼見自己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自然不甘心束手待斃。所以當機立斷,決定從李淵手裡逃走,逃回自己原來的地盤。然而李淵也不是傻子,肯定不可能放虎歸山。所以最終,李密在逃亡的路上,就被李淵的下屬給截殺了。

    總的來說,李密其實是個難得的厲害梟雄,絕不是演義小說裡面的那個好色之徒。只可惜運氣不太好,要不然的話,隋末亂局當中,說不定最後勝出的未必是李淵,也有可能是他李密呢!

  • 8 # 小樓一日聽春雨

    李密缺了一點容人之量。否則就是他一統江山了。頂尖戰將往往都是有脾氣的。你容不下這個,容不下那個。他們就都跑對手陣營去了。一進一出,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實力。李密剛剛接受瓦崗的時候,瓦崗軍在中原一枝獨秀。否則也打不掉隋軍裡最精銳的禁衛軍。

  • 9 # 熱心橙子Fj

    蒲山公李密是個囚犯,在壓解途中路過瓦崗山,被瓦崗軍救上山,程咬金把皇位讓給李密。瓦崗軍抓住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獄裡,瓦崗山放囚犯,李密批字滿牢犯人全都放,不免南牢李世民,魏徵和徐茂公改成本免南牢李世民,把李世民放了。李密把二人趕走,二人臨走在門上寫下反詩,投奔李世民。李密讓程咬金秦瓊趕回二人,二人也走了,投奔王世充。瓦崗山散夥,李密和王伯當投奔李世民,李世民把公主許配給李密,李密和王伯當後來反判,被亂箭射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友彩禮給三萬卻要求我出十萬首付買車,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