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立麗1970
-
2 # 嗜辣者
這首詩的意義需要與寒食節聯絡起來。寒食節源於晉文公重耳與介子推的故事。在介子推輔助晉文公成就霸業以後,介子推不貪念功名利祿,與母親隱居山野,晉文公為了報答介子推的恩情,希望介子推出山,接受自己給予他的彙報。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下令燒山,但直至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也為出山。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全國在清明節前兩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
在詩中,“漢宮”實際上是指的唐皇宮,“五後”指的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寵信,這裡指的是唐皇的寵臣。
寒食節期間,天下百姓都要禁火,吃冷食,但是天子:“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唐輦下歲時記》)。特權階級可以享用熱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暗諷。
實際上,唐代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儀式用意有二:一是表明寒食節已經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提醒官員要向介子推學習,勤政愛民。但是中唐以後,由於皇帝昏庸,這種儀式的意義已經變質,宦官寵臣專權,所以詩人借古諷今,抒發了對於朝政昏暗的不滿。
值得玩味的是,當時的皇帝唐德宗和官員十分喜愛此詩。據《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韓翃的這首詩,閱後,特意賜予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
圖為“大曆十才子”:韓翃
-
3 # 爽姐在廚房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嫋嫋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裡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嫋嫋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訊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
-
4 # engr石山
韓翃閒居長安十年。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的這首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
全詩為:《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全詩分兩層意境。詩前兩句寫出寒食節白天裡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此春景寄託了詩人對寒食節“踏春賞景,折柳插門”的美好祝願。
後兩句則是寫寒食節夜晚的皇宮的繁華景象:“宮傳蠟燭,輕煙瀰漫”。根本不象不能“生火點燈”的寒食節。
這首詩的成功:一是借古諷今,以“漢宮”喻“唐宮”。以“五侯”諷“唐宦”。諷刺唐朝的政治並不清明!二是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走馬傳燈。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
5 # 老街味道
問題:韓翃的《寒食》想表達什麼,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前言韓翃的這首七言絕句,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他還因此而獲得晉升,成就了一番佳話。
一、皇帝說,與此韓翃唐朝德宗皇帝在位時,缺少一個起草文書的人,中書省選的人皇帝卻一個也沒有看中。大臣們問皇帝自己有沒有看好的人。皇帝說:這個職務給韓翃吧。
這下子,大臣們犯難了,因為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把兩位都報了上去。皇帝御筆批覆到: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青煙散入五侯家”,與此韓翃。
韓翃當時已是遲暮之年,同僚們大多比他年輕,都不太尊重這個老頭子,據《本事詩》記載:
時韓已遲暮,同職皆新進後生,不能知韓。共目為惡詩韓翃。翃殊不得意,多辭疾在家。唯末職韋巡官者,亦知名士,與韓獨善。一日夜將半,韋扣門急。韓出見之,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誥。
當時只有一個韋巡官與其關係不錯,他得知這個訊息時,半夜趕來報喜,韓翃一開始還不相信。後來說到皇帝說給寫《寒食》這首詩的韓翃時,他才半信半疑,結果,早晨就接到了通知。
韓翃因一首這首《寒食》而被皇帝賞識,後來他官至中書舍人,成為大曆十才子中職位最高的人。
二、青煙散入五侯家韓翃的這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前2句寫景,同時說明的時令: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後2句,才是這首詩的主旨:
日暮漢宮傳蠟燭,青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時候,家家戶戶禁火。寒食後重新生火,被稱為“新火”。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曾經寫道: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時辰一到,皇帝賞賜新火給大臣,首先收到皇帝的賞賜之人,自然就是皇帝最為親近、朝中最為顯赫的人物了。
三、“五侯”寓諷這首詩中的五侯,是一首詩中的關鍵形象。一般認為,這裡的五侯,是指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東漢的梁冀以外戚身份專權近二十年,漢桓帝誅滅梁冀的行動中,宦官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個人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同時被封侯。
從此,朝政大權落入宦官手中。
而唐朝的滅亡,很大的原因,是由於中唐以後的宦官作亂。因此這首詩中的“五侯”二字,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聯想。
從整首詩來看,是一派祥和的面貌,但是五侯二字,卻暗含諷喻。
四、宦官的利與弊唐德宗李適(kuò)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甚至在即位的當月,就將暗懷異圖的宦官劉忠翼賜死。
但是"涇師之變"時,唐德宗信任的禁軍武將卻沒有起到召集士兵守衛的作用,反而是身邊的宦官保護了他。
後來,李適重返京師後月,就將禁軍分為左右兩廂,分別有宦官統領,從此開了宦官掌握禁軍的先河。
結束語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號, 涇師之變發生在建中四年。
據說唐德宗欣賞韓翃時,大約也在建中年間,當時的唐德宗,應該還沒有重用宦官。《圍爐詩話》中說:
“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
唐代宗是唐德宗的父親,唐代宗被宦官李輔國等擁立為帝,在唐代宗時期,宦官開始掌握兵權,因此這首詩中的諷喻之意,唐德宗並不在意。
假如在涇師之變後,皇帝轉變了對於宦官的態度,也許對於五侯與宦官的聯絡可能還更欣賞吧。
回覆列表
韓翃為唐代詩人,他的這首《寒食》較為有名: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皇城的寒食時節,花團錦簇,御柳婀娜,人間四月天的明豔繁華。後兩句則寫日暮時分,權貴人家走馬傳燭的富麗堂皇的景象。
韓翃的這首詩,不同於以往的描寫寒食節的那種思鄉念舊,懷念親人的主題,它表達了作者對階級分化過於明顯的不滿,對特權階級的驕縱進行了不加掩飾的嘲弄!它的立意新穎,入手便不同凡響!讀來易記上口,不生硬!在描寫清明寒食節之類的詩文中,比較獨樹一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