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豬豬的神祕人

    李安的電影技術革新似乎又一次失敗了。

    三年前,李安帶來了世界上第一部 4K/3D/120 幀規格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比利林恩》),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看過 120 幀版本,因為當時全球只有 5 家影院支援這一放映格式。

    這部電影在北美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慘敗,當時李安表示自己最怕的,是這個世界下一部 120 幀電影還是他拍的, 三年後,李安最怕的事還是發生了。

    李安在《雙子殺手》上進行了第二次高幀率實驗,然而這次北美連一家放映 4K/3D/ 120 幀版本的電影院都沒有了。

    比起《比利林恩》,《雙子殺手》遭遇了更嚴厲的批評。25% 的爛番茄新鮮度、IMDB 5.7 分、Metacritic 38 分,與爛片無異。只有豆瓣 7.1 分還差強人意,但這也是李安所有作品中倒數二低的分數了,僅次於 6.7 分的《綠巨人》。

    即便國內已經多了幾十家可以放映 120 幀版本的影院,但從目前的票房走勢來看,要收回 1.38 億美金的成本已經不太可能,分析師預計《雙子殺手》將虧損 7500 萬美元。

    《比利林恩》和《雙子殺手》的 4K/3D/ 120 幀高規格體驗,並沒有像《阿凡達》一樣開啟 3D 電影的熱潮,儘管李安依舊堅信 120 幀才是未來,但也忍不住向觀眾發問:

    現在只有我一個人這麼拍,是我有問題,還是世界有問題?

    《雙子殺手》120 幀觀影體驗:感覺看了一部技術樣片

    什麼是 120 幀電影?簡單來說就是電影中每一秒種包含了 120 個畫面,目前絕大多數的電影的規格都是 24 幀 / 秒,單位時間容納更多幀數的結果,就是畫面更加流暢,細節更清晰了。

    這裡的說的 120 幀電影,其實還離不開 4K/2K 和 3D 格式,因為 120 幀就是專門為 3D 電影服務的。

    比起 2D 電影,在 3D 電影裡如果物體快速移動,帶來的運動模糊感會更加強烈,甚至出現眩暈感。這點我在觀看電影《極盜車神》時尤為強烈,片中大量 360 度旋轉拍攝的漂移長鏡頭,看得人頭暈眼花,當然有人認為這就是一種獨特的電影風格。

    120 幀與 24 幀的差別,看看下面這兩張圖就一目了然了。120 幀的畫面裡,高速執行的列車也能看得十分清楚,甚至還能看到車廂裡裡的人影。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雖然也採用了 4K/3D/120 幀的規格,但以文戲為主,臉上的毛孔、眼中的血絲在 120 幀中的畫面都一覽無餘,而《雙子殺手》則用大量的動作戲將 120 幀的優勢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場戲,就是在哥倫比亞古城中的摩托車的追逐戲。23 歲的威爾史密斯追殺 51 歲的威爾史密斯,無論是城牆上追逐視角的俯拍鏡頭,還是城牆下亨利躲避的視角,在高幀率、大景深的畫面下,遠近兩個人所有動作細節都清晰可見。

    如果傳統的港式動作片,一般會以快速頻繁的剪輯,更多是依靠鏡頭本身的運動而不是畫面內的運動來製造動感,而李安採用一個全景接全景的拍攝方式,將單手換彈夾、摩托中槍冒出火苗、跳躍躲避子彈都等動作纖毫畢現,原汁原味展現追逐過程中的緊張感。

    當小克把摩托車當做武器攻擊亨利時,飛馳而來的摩托車與倒地躲避的亨利一動一靜的對比,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兩者碰撞的速度和力量,而摩托這甩尾撞擊和高速翻滾這些動作也不會產生殘影。

    此外《雙子殺手》有很大部分場景都是在夜晚,但即便在弱光拍攝的環境,雙子打鬥的一招一式和麵部表情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這是因為 120 幀的螢幕亮度遠超 24 幀,在一般的 3D 電影裡,觀眾戴上眼鏡後畫面亮度會降低一些,而 4K/3D/120 幀版本則能在戴上 3D 眼鏡後保持相同的亮度。

    但 4K + 高亮度也讓很多觀眾不習慣,《比利林恩》就曾被吐槽畫面太亮,看起來像高清電視,這或許也是《雙子殺手》採用大量夜戲的原因,既凸顯 120 幀在夜景中的優勢,也減少了這一技術的副作用。

    120 幀讓畫面資訊量幾何倍數增加 ,因此如果通過特效化妝將 51 歲的威爾史密斯變成 23 歲就會顯得很假,李安索性和維塔公司花費 2 年時間,打造出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由 CGI 技術製成的人類角色小克。

    過去 CGI 合成的一般是非人類角色,比如《戰鬥天使》裡的阿麗塔,《獅子王》「真人版」裡的動物,但要完全製造一個人出來卻並非易事,此前通過 CG 年輕化的角色大都只能出現幾分鐘,和真人演員互動的時間稍長就會發現違和感。

    據稱這次維塔公司對年輕版威爾史密斯的建模細緻到了毛孔級別,血液的流動、肌肉的運動,甚至不同情緒眼中的含水量都精確地計算出來,李安表示花在小克這個角色上的錢,是威爾史密斯的兩倍。

    雖然 120 幀確實帶來不少驚豔的效果,但在一部電影中技術說到底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技術是骨,內容則是血肉。正如很多影評人所說的,《雙子殺手》的劇情乏善可陳,這個誕生於 1997 年的劇本,在今天看來已經十分老套。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就像看了一部高幀率的技術樣片,技術太過搶戲,以致於讓人覺得是為了展現 120 幀的效果才拍了這部電影,故事反而淪為了技術的配角,畢竟連李安自己也承認「把 90% 的精力都花在技術問題上了」。

    120 幀也幾乎成為片方宣傳中唯一的亮點,可大部分觀眾不會只因為一項技術去看一部電影,何況也不是所有場景都能感受到 120 幀的震撼,《阿凡達》也並非因為 3D 技術才佔據影史票房冠軍這麼長時間的。

    觀眾不買單,影院不支援,120 幀真的是電影的未來嗎?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影基本都是 24 幀 / 秒,但這其實並非是什麼技術限制,更多是出於成本考慮,因為過去膠片的價格昂貴,幀數越高膠片消耗也就越大,而 24 幀能在保障畫面流暢的同時最大限度節省膠片成本。

    24 幀的標準的也一直沿用到了現在,即便數字格式已經基本取代了膠片,但卻沒有多少電影會把幀率提高,甚至還通過數字格式來模擬膠片的效果,生怕高清的數字格式削弱了電影的美感。

    「沒有電影感」是很多人對無法接受高幀率電影的原因,但到底什麼是電影感其實並沒有標準的定義,這更像是一種電影視聽語言營造出來的質感,如果說一部電影拍的像電視劇,那就是沒有電影感。

    在李安之前,《指環王》系列導演彼得傑克遜就以 48 幀 / 秒拍攝《霍位元人 1:意外之旅》,並在全球 1000 快銀幕上放映了 48 幀版本,彼得傑克遜擔心觀眾無法接受,還在後期給部分鏡頭模擬了傳統電影的運動模糊,但還是被觀眾吐槽:過於清晰,太沒有電影感了。

    在 24 幀的電影世界裡,導演反而能借助低幀率造成的運動模糊來營造「電影感」。香港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經常通過剪輯手段將少於 8 畫格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動作看起來迅速或猛烈至肉眼所不能捕捉,美國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用 「一瞥」(glimpse)來概括胡金銓的藝術風格。

    李安在一次活動中談到了對 24 幀電影的看法,他並沒有否定 24 幀和膠片電影,但他認為不應該用數碼手段去模仿傳統的膠片電影,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數碼電影開發美感。

    數碼電影確實有很多的潛力,它應該是不一樣的,它不應該在學習傳統的電影…… 不光是敘事,還是它有距離的美感,你本身進去體驗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個世界,那是屬於數碼應該做的事情。

    然而 120 幀的技術優勢,在商業市場上卻成了劣勢,因為 120 幀電影的製作成本和放映成本都比傳統電影要高不少。

    拍攝一部高幀率電影,並不是換一套攝像機的事,因為高幀率帶來豐富的細節,拍攝、打光、化妝、表演等環節都要重新開始摸索,後期還有處理 5 倍於 24 幀電影的素材,劇組人員要「十倍地努力工作」,製作成本當然也隨之增加。

    但最大的挑戰還是放映環節,三年前《比利林恩》4K/3D/120 幀版的放映機每臺造價 600 多萬,連每副定製眼鏡成本都要 100 多美元,讓大部分影院望而卻步。

    這一次國內由華夏電影公司開發的 Cinity 放映系統,覆蓋了全國 18 座城市的 30 塊銀幕,但每套價格仍高達 550 萬,並外加部分票房分成。

    然而在《雙子殺手》上映當天,國內不少影院在放映 120 幀版本時卻出現了事故。昆明一家採用 Cinity 放映系統的影院,在重映 12 遍失敗後,最後只能以放映《中國機長》告終;南昌一家影院則在放映 3D/2K/120 幀格式時出現跳幀、掉幀,畫面卡頓,不得不暫停重放。

    目前《雙子殺手》在國內的票房不到 2 億,可排片佔比已經掉到了 3.2%。這樣的票房成績無疑給各家影院澆了一盆冷水,在電影院產能過剩、單銀幕盈利下降、眾多影院面臨的背景下,未來再想要影院為放映 120 幀電影花一大筆錢升級放映裝置變得更加困難了。

    《阿凡達》將 3D 技術推向了全球,其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一直是電影技術變革的先行者,但最近在接受 Collider 採訪的時候,卡梅隆表示基本不會考慮在《阿凡達》續集中使用高幀率技術。

    我不覺得這(高幀率)會成為下一個 70 毫米或是什麼轟動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個用於解決 3D 投影中的問題的工具。我會在《阿凡達》系列中儘可能少地去使用它,但不會以這種格式上映。

    中國電影人張小北則對 120 幀在中國的前景比較樂觀,他和李安一樣認為 120 幀是 3D 是電影的未來,但他也指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任何電影技術的革新都需要有優質內容作為支援,就像當年卡神的《阿凡達》拯救了 IMAX 一樣。

    120 幀的未來,或許不在電影院

    一些影評人吐槽高幀率《雙子殺手》就是「一個包裝成動作片的遊樂園專案」,還有的人認為電影動作戲的沉浸感和真實感,讓觀眾像是進入了一個電子遊戲世界。

    比起電影,其實遊戲更需要高幀率。24 幀的電影就能做到畫面流暢,但遊戲一般只要達到 60 幀才不至於卡頓。

    根據知戶使用者 @蔡小帥 的介紹,這主要是因為兩者影象生成原理不同造成的。電影每一幀的都包含了一段時間的資訊,而遊戲則只包含那一瞬間的資訊,你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實驗來直觀體會兩者的差別。

    昂你快速揮手時,會發現看不清手的運動了,出現了殘影。但如果你電腦上突然快速移動滑鼠,則不會發現殘影,滑鼠是一下下跳過去的,這就是遊戲中跳幀造成的卡頓類似了。

    對於延遲要求極高 VR/AR 遊戲來說更是如此,跳幀、卡頓、頭暈等問題一直限制了 VR 遊戲的普及,120 幀技術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將 VR 遊戲最大的優勢 —— 互動性和沉浸感發揮出來

    索尼的 PS VR 螢幕在 2016 年就已經實現 120 幀的重新整理,可以在重新整理下一幀畫面之前,利用最新的位置資料扭曲最近的一幀畫面來對應你的頭部資料,最大限度降低延遲,避免使用者出現眩暈。

    《不存在日報》此前一篇文章也指出 120 幀技術可能會在 VR、AR 領域更有應用前途,要實現《頭號玩家》裡那樣逼真的虛擬世界,高幀率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那麼高幀率電影就徹底涼了嗎?也不必這麼快下定論,回顧整個電影史,每次電影技術革新往往也不那麼順利。

    早在 60 多年前,希區柯克就開始拍攝 3D 電影,但直到《阿凡達》的出現才讓 3D 電影流行起來。

    有聲電影剛開始出現的時候,為了避免攝像機巨大的噪音影響同期錄音,讓移動攝影鏡頭幾乎消失,反而讓觀影體驗大大倒退。

    ▲ 1927 年的《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有聲電影.

    彩色電影剛出現時也遭到了不少電影人的抵制,《公民凱恩》的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Welles)臨死前還千叮萬囑朋友不要讓彩色電影髒了自己的電影。

    儘管不知道是否還會有人投資李安的下一部 120 幀電影,但 120 幀電影並非沒有未來,只是還要等到一部讓高幀率電影爆發的《阿凡達》。

    就在《雙子殺手》上映不久,在 2020 大年初一上映的 電影《中國女排》確認採用 48 幀拍攝,部分場景採用 96 幀,李安終於不孤獨

  • 2 # 港劇烏蠅哥

    李安正在一步步改變傳統好萊塢式的審美習慣,3D、4K、120幀,這是《雙子殺手》的核心,而120幀的電影變革是視覺上的新突破,比如,120幀可以在高速的追逐戲中,展現出打鬥的每一個清晰細節,這在以前的24幀中,是絕對不可能的。比如,120幀下的面部細節表現,可以讓演員的每一滴眼淚清晰、流暢的映入觀影者的視覺感官中。

    當然,電影的故事依舊是作品的基礎,在《雙子殺手》中,李安用了克隆人和殺手這樣工具般的符號,但依舊是在講他最關心的兩個話題: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亨利是傑出的殺手,有著過硬的職業素質,他接手的任務都能完美完成,在他職業生涯即將結束之時,準備退休之際,他卻被一個神祕殺手追殺。

    可惜,《雙子殺手》在北美的口碑評價並不樂觀,李安導演可能少了《喜宴》時期的熱情,少了《臥虎藏龍》時期的野心,但他依然是在引領視覺上的卓越追求。原本映象的克隆人形象,他賦予了東方的溫情,亨利和小克不是雙胞胎那樣的,而是父子那樣的,越往後的李安,在自己真正做了父親後,反倒多了幾分叛逆,年輕時的和解可能是某種無可奈何的溫柔與屈服,但是在過了知天命之年,他對於父子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技術上講,這部電影在視覺效果上仍舊有著極強的先鋒性,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次推出了一部120幀的電影,再加上4K、3D的頂級配置,《雙子殺手》在技術上的探索已經到達了極致。

    或許,動態鏡頭中仍有不少教科書級的失誤:比如摩托車追逐中,畫面合成時打光和陰影方向的錯位,但李安對視覺細節的熱情,令人印象深刻,毛孔和汗水清晰可見,彌補了這樣的缺失。

    無論是導演、還是技術,無論李安、還是120幀,《雙子殺手》都是當下最頂尖的,自然而然,它就會揹負著格外大的壓力,很多人也必將帶著挑剔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我知道我會遍體鱗傷,但我仍會繼續努力,這也是李安作為一個優秀藝術家對自己下的註解,也是我們對他的期待!

  • 3 # 小小酥影視資源

    可能是之前已經把期望值壓得比較低吧昨晚在影城看的120幀 《雙子殺手》整體觀感還不錯

    有幾槍真的直接透過螢幕射到了我臉上 全程都在佩服安叔的前瞻精神 就感覺是蘋果的最新手機 雖然也可以挑出毛病 但的確也是帶來了更加有質感的觀影體驗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 李安已經不需要證明自己在文藝片裡的探索了 他還想挑戰更多

    對電影製作稍微有一些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電影世界統一的規格是 24幀/秒,也就是一秒鐘有 24 個畫面。

    其實這並不是從電影誕生就定好的,早期各個電影人拍攝的幀率也各有不同,例如早期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是 16幀/秒,而愛迪生則推薦採用 46幀/秒進行拍攝。最終是在 1929年的國際會議上,將電影的幀率定位 24幀/秒。除了技術原因,採用24幀/秒更重要的是經濟因素,儘量減少膠片的使用成本。在膠片時代電影一直是一種昂貴的藝術,因為膠片實在是太燒錢了。如果拍攝幀數越高,那麼膠片消耗也就越大,自然也就越貴,24幀相對控制了膠片的成本。 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於現在數字時代的觀眾來說,24幀早已不能滿足觀影需求了。首先,在 24幀情況下,快速運動鏡頭中出現運動模糊現象。其實現在大家回頭去看一些早期的動作片就會發現很多運動鏡頭看不清的。但為什麼一直以來大家都沒有提出異議,這是因為長久以來都是 24幀/秒,大家對這樣的電影視聽已經養成了一定習慣。

    但是到了3D 電影中,24 幀/秒的不足就已經開始無法隱藏。3D電影最容易為人詬病的就是亮度不足。因為 3D 電影的製作和播放原理中,要求兩隻眼睛所接收到的光線都減弱一半,光線一旦減弱,帶給觀眾的第一個負面影響就是 Motion Blur,也就是運動模糊感會更加明顯。 在傳統的2D電影裡,鏡頭一旦快速運動畫面就會模糊,但這類模糊對人眼是勉強可接受的,甚至被很多人當作電影感的一部分。然而一旦變成3D,任何模糊都非常扎眼。當畫面裡物體快速移動時,就會出現模糊,這樣從而損失3D的觀感。如果說4K是畫面解析度,那麼幀率就是時間解析度,只有空間和時間的解析度都提升了,那帶來的才是真正的清晰度,幫助觀眾沉浸於電影,而非單純觀看。還有就是更大的一個作用,就是減少觀看3D的眩暈感,喜歡玩遊戲的觀眾對這個會有同感。

    3D是讓觀眾可以選擇走到電影裡面,有一種認同感、參與感。可是暗一直是3D的剋星,從北美的市場來講,3D在走很明顯的下坡路,因為拍攝媒介本身的過濾,成本在140萬美元到4億美元之間的電影陷入了瓶頸,不得不經由4:2:2(色位深度)格式轉制而成,這種模式的亮度遠遠不夠,而現在的好萊塢趨勢是用影片來拯救公司存亡,在畫面上一味追求大場面並沒帶來任何長進。很多製作昂貴的電影,票房成績都表現平平,因為媒介的限制,很多畫面很難真正精彩的起來。 一般電影院影像亮度為2.5FL,在這個標準下眼睛對色彩並不敏感,所以觀眾對3D的反應不太理想。“我們一直都在模仿膠片,但數碼電影(Digital Cinema)和膠片電影(Film)是不同的。我想發展新的美學、新的美感,這是屬於3D、屬於數碼電影的藝術。”李安說。李安認為高幀率才是真正發揮3D電影與數字電影潛力的方式。《雙子殺手》除了120幀、4K HDR、3D,在放映亮度上也是提到了14FL(普通3D的是3.5—7fl)。這樣的技術規格捕捉的影像,開啟的是一個對於創作者、對於觀眾都完全未知的領域,是一個與以往傳統電影截然不同、更無法相比的新媒體。

    除了觀念上的創新,下一步就是具體操作問題了。工具和工作方式的紮實、創新是實現李安導演高幀率夢想的基石。拍一部高幀速電影可不是像用現在很多最新型號的單反相機那樣,在“設定”裡把幀速直接調高就行,而是意味著攝影、布光、化妝、表演、剪輯、放映等等所有環節的改變。當然,這也意味著製作成本成倍增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紀檢委”王思聰清空了微博,對娛樂圈究竟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