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法鼎
-
2 # 天目桐君採藥人
范仲淹是我的老祖宗,我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性格和老祖宗都非常像。其實范仲淹多次被貶,多次受委屈,是因為他的性格決定的。
-
3 # 開心度華年
我來說幾個文人的軼事吧。
杜甫對雞的悲憫通常說起杜甫這個詩人,大多數人總會想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或者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被稱為“偉大的人民詩人”,事實上,他不僅關心者人間苦難,也關心著社會混亂對自然界其他生物造成的影響。
一天杜甫想讓家人將家中所養的雞拿到街上去賣了,當家人去捉雞的時候,杜甫看見雞群喧鬧爭吵,做痛苦掙扎之狀,杜甫想到這些雞被賣了又會被宰殺,一想到這些血腥場景,又感到於心不忍,他思索了一番,又叫家人把雞放了,不賣雞了,他也寫了一首詩來記下了這件事情——《縛雞行》。這個故事表明了杜甫不僅憂黎民百姓,也憂自然萬物。
學霸溫庭筠溫庭筠,花間詞派鼻祖,花間詞派這幾個字聽起來還可以,但是溫庭筠這個人長得奇醜無比,雖然人長的醜,但是不影響他的才華。他有個外號,叫做溫八叉(《唐才子傳•溫庭筠傳》記載:“溫八吟”又謂八叉手成八韻,名“溫八叉”)意思就是說只要八叉手的時間,就可以成八韻。
我覺得還可以給他起個外號就叫“考場活雷鋒”,他仗著自己八叉才華,在考場上幫人作弊,有一次考官對他非常嚴格,讓他坐在考官眼皮子底下考試,但是這個溫庭筠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幫助了八個人作弊,溫八叉確實牛叉,但是他的運氣卻很差,他一直參加科考,考到了50多歲都沒有考上進士。
明朝滅亡後,南明政府成立,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一口氣爬到了兵部尚書的位置,然而他卻買官賣官,南明政府本身就危難重重,由於阮大鋮這一系列的行為,更加加速南明政府的崩離析。南明瓦解後,他又投靠了清軍。或許是老天長眼,他歸清不久後就得重病,一命嗚呼,清軍隨便找個地方就把他埋了,連墓碑都沒立。由於阮大鋮一生的無恥行徑,讓他遺臭萬年。
-
4 # 駝峰
一簇簇米黃色的棗花又開了,窮苦的老婦人夢見了一串串棗,打呀打呀,一粒也打不下,一粒也打不下,房東太兇了,齜牙咧嘴呀……還向詩聖告狀呀……
誰讓你對人這麼兇,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讓她打棗,讓她打棗……
杜甫為什麼成為詩聖,看吧,是有原因的!
-
5 # 敘述者
1.莊子,這是一個有著詩人性格的獨行者,如果他吃飽穿暖了,也許那十幾萬字的光輝會減弱。
2.司馬遷,他的性格非常剛毅,是一個堅持原則和理想的讀書人。他用文字打敗了時間。
3.諸葛亮,還沒出山的時候不知道他有沒有受過別人的白眼,他是一位把文章寫得很好的謀士,也是擅長帶兵打仗的政治家。
4.葛洪,我非常喜歡其人之怪談,如果沒有他創作的醫書,不知道屠呦呦會不會獲得靈感。
5.王羲之,這麼一個喜歡大白鵝的人,能夠把書法諸體全部寫到極致。
7.杜甫,一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最後餓死於破舟之中,真恨不得馬上塞他倆雞腿。
8.柳宗元,我喜歡他的山水文章超過喜歡上班,好吧,我承認我喜歡他的散文而不喜歡上班。
9.蘇軾,古今少有的全才,不會做紅燒肉的詩人不是一位好官。恨不成先生門下狗。
10.給過我白眼的人,沒有你們,就不會有這麼努力的我。
-
6 # 樹腳貓
李白 別看它是歷史上的著名文人 詩文 至今為止都是神壇級別的 崇拜他的人那可謂是滔滔江水 但是 其私下生活那可謂是一塌糊塗 對老婆 4個老婆據野史記載啊 都感覺哥們對他們沒啥感情一樣 死了換 有一個甚至只是同居 沒啥名分 當然 他們所為他生的孩子 那就更無從查起哥們是否養育過一二 不過從他一生經歷來看 總是自身難保 不拖累家人就好何來拿錢養育兒女。 在就是他的事業歷程 從官怕是每個古代文人一生的追求 可對李白同志的政治頭腦和敏銳度來說不得不說是白痴級別了 當年安史亂 爆發 李白不知是怎麼想的投奔輔佐李璘 等到平叛大軍打進營長了哥們還說自己是保家衛國 不知李璘的主張 。也難怪當年李隆基 沒給他實官做 。
-
7 # 大智慧語
近五百年來兩大聖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成為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的精神導師。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白楊坪人,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溢文正。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率者,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五英殿大學士。在政治、軍事、理學、書法、文學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國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李鴻章的老師,在中國近代史和文學史上有著特殊地位,是晚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政治、軍事、文化方面極有影響的代表人物。
“誠、敬、靜、謹、恆”是曾國藩的修身五字。修身,須以“誠”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強修養,做謙謙君子;要淡泊、豁達、寬容、勤儉、廉潔、忍讓、恭敬,方能遊刃有餘,鑄造精神,昇華價值。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業。
曾國藩在“治家教子”方面被公認為中華第一能人。他一直保持了祖父起床早的習慣,不準家人睡懶覺。並以身垂範,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兒女“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為培養家人勤勞的作風,他要求曾家男子每天除了讀書、寫字、寫文章外,還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生、餵魚、養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
-
8 # 藝緣堂主
在我的家鄉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人們一般認為有閏月的年份適合為年老的父母製作壽衣,置辦壽材,一方面以防不測,有效避免事發突然而倉促為之中出現紕漏;做壽衣,置辦壽材另一方面具有祈禱上蒼保佑父母身體健康,無病無災,益壽延年的深刻寓意。當然,我過幅員遼闊,“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講究和習俗。
-
9 # 曉路journey
去年國慶節,我去到河南省光山縣的大蘇山淨居寺遊覽,在那裡看到有一個蘇軾讀書堂,瞭解了一些有關大文豪蘇軾在淨居寺遊覽、讀書、思考的資訊,現分享給大家。
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他從汴京南下,途徑光山,遊覽了大蘇山淨居寺,寫下了《遊淨居寺詩》:
十載遊名山,自制山中衣。
願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夫身蹈危機。
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
遂恐生死隔,永與雲山違。
今日復明日,芒鞋自輕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淚揮。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在淨居寺,蘇軾跪在佛祖像前,對自己的遭遇進行了深刻反思:自己本是一介文人,不悟刑名(作官)之道,卻步入兇險的仕途,被人構陷,不僅損名傷譽,還差點丟了性命,也許今生都要流落他鄉了。想到這些他禁不住潸然淚下,發願自己願追隨二聖(大蘇山淨居寺是中國佛教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高僧慧思、智顗是天台宗的創始人,在佛教史上被尊稱為“二聖”)而去,洗清過往的罪孽和是非。
不知道蘇軾一生因不平不公的遭遇,憤懣委屈地流過多少次淚,但他在大蘇山靜居寺的這次流淚一定算是一次。
有學者認為,沒有蘇軾在大蘇山的反思和醒悟,也就沒有後來他在各種顛簸流離、困頓狀態下的超然與灑脫。
以下照片,均攝自河南省光山縣大蘇山淨居寺。
-
10 # 困不成眠
相信很多人都學過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辛棄疾只是南宋豪放派的詞人,很可能是一個文弱書生,但是真實的辛棄疾卻是一個武藝高強的虎膽將軍。
辛棄疾父親早亡,從小靠祖父撫養。祖父投靠金政權做了小官,但辛棄疾卻從小就立下了恢復中原的凌雲壯志。21歲,在北方金軍統治區帶領2千人起義,成為了著名抗金將領。後來辛棄疾又參加了耿京義軍。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勸說耿京奉表歸宋,得到耿京的首肯後,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與另一起義領袖賈瑞同去行在建康與南宋朝廷聯絡。
1162年,辛棄疾帶領數人,風塵僕僕地渡過長江,到達建康。進城的當天,他們就受到南宋朝廷的重視,得到剛從臨安來建康巡幸的皇帝趙構的接見。辛棄疾向趙構不吭不卑的報告了北方的戰事、耿京軍隊的實際情況,並表達了要歸附宋廷的意願。趙構十分意外,又非常高興,當即授予耿京“檢校少保”的銜位,任命為天平軍節度使,給辛棄疾等人也分別授予官銜。
辛棄疾圓滿完成了耿京囑託的任務,結果當辛棄疾帶著朝廷的承諾回到義軍部隊時得知叛將張安國已經把耿京殺了,帶人投降了金軍,原有的二十萬士兵也或死、或逃、或散、或降,所剩無幾了。
辛棄疾聽到這個訊息,痛心疾首、義憤填膺。他和海州的將士一起商量準備找回場子,於是帶領五十騎去濟州找張安國。辛棄疾的隊伍到了濟州官府,叛徒張安國正在裡面設宴請客,一聽是辛棄疾來了,有點心虛,但是一時還弄不清他們的來意,就吩咐兵士讓他們進來。此時的張安國正在州府帳營中與金將酣飲,為投降金軍、被任濟州知府而彈冠相慶,辛棄疾和同去的勇士闖進大廳。他們也不跟張安國說話,一把抓起張安國,撂上馬背,繩捆索縛,在場的金軍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呢,辛棄疾就已疾奔而出。等叛軍反應過來,立馬把辛棄疾圍了起來。但是辛棄疾是一個虎膽將軍,武藝高強,衝鋒陷陣,殺敵不眨眼。濟州的兵士見了辛棄疾威嚴的神色,沒人敢動手。辛棄疾當場向兵士們宣佈說:“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誰願意抗金的,都跟著我走吧!”濟州的兵士多數原來跟過耿京,聽到辛棄疾一號召,有上萬人願意跟他們走。辛棄疾立刻帶著義軍,押著叛徒,直奔南方。而手足無措的金將不敢追趕,只慌忙將大營的5萬士兵聚集起來,準備應對10萬大宋軍隊,可等到天亮都沒有動靜,才知上當。
辛棄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張安國的罪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辛棄疾帶50人就敢衝擊5萬大營,還把人捆出來,不得不說找個人很勇武,可見他的詞裡面的“沙場秋點兵”絕不是吹的,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寫照。
-
11 # 小易手記
漆器(見附圖)在古代是皇家專用之物,漆器廠叫漆園,莊子的職務是漆園史,也就是漆器廠的一個領導。還有,老子是國家圖書館館長。這就是道家鼻祖資訊登記表社會職務一欄要填的內容。
-
12 # 四季芬芳500
北宋著名文學家曾鞏,家庭十分貧寒,父母早亡,家中有三個兄弟,二個妹妹,他是老大。他們兄弟姐妹六人相依為命一起生活。
曾鞏長兄如父,他料理家中一切事務,為了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立志去參加科舉考試,於是他帶領全家人認真學習,自己只要有時間,就拿起書專心致志學習,他帶領弟弟們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夜以繼日,刻苦學習,絲毫不氣餒,正是這種頑強的毅力,在一次次失敗之後,最終在一次科舉考試中全部金榜提名。
-
13 # 該使用者名稱已清除
明朝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
金兵入據中原後,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自明朝以來,中國出現了四處“李清照紀念館(堂)”和多處“藕神祠”。
-
14 # 神機叨叨
我來說一位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自高中起就一直喜歡他的詩,他叫李商隱。
李商隱擅寫詩歌駢文,措辭華麗卻不浮躁,意境深遠構思新奇,在文學修養上造詣相當高。唐詩三百首裡收錄他的詩大概有二十幾首。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
堪稱經典!
李商隱出生沒落的書香之家,幼時家貧,父親早逝,不過自小聰慧過人,才華橫溢,縱觀其一生,得到了不少達官名人的賞識,但他的一生卻又坎坷不已,可以用“掙扎”和“糾結”兩個詞來形容他的艱辛。
讀他的詩篇,我們可以感受到李商隱是一個至情至性,重情重義的人。但正是這樣的性格,使得他在仕途上走的頗為艱難。
他所在的晚唐時期,正是黨爭最激烈的時候,有才華的他既受到就當領袖令狐楚的提攜指點,又得到李黨骨幹王茂元的賞識,嫁女為婿,正是這樣處境使他在政治上試圖保持獨立而不可,加上為官正直,反對當時宦官當權,遭到政治打壓,儘管如此,他也並沒有趨炎附勢,刻意倒向哪一派勢力為自己求得晉升的階梯,尤其是夫妻的感情極為恩愛,儘管這段婚姻對他的仕途發展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正是這樣的政治夾縫伴隨了李商隱的一生,但從他的詩篇裡,我們依然能看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正義的追求。
欣賞一個詩人的作品,不僅僅只看他行文的美輪美奐和他立意構思的格調格局,更要看他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風骨,以及作品背後的背景故事。
-
15 # 秀雲涵天
清風有意明月無心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亡,起兵抗清,失敗後,隱居衡陽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
王夫之為了事業和理想,從來不被利祿所誘,不受權勢所壓,縱然歷盡千辛萬苦,毅然決然矢志不渝。
王夫之71歲時,清朝官員來拜訪他這個大學者 ,同時想贈送他一些吃穿等生活用品。王夫之雖在病中,但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 ,拒不接見清庭官員 ,也不接受禮物 ,並寫下一幅對聯,以明心志。上聯為“清風有意難為我,”下聯為“明月無心自照人”。
古人云:“保初節易,保晚節難”。王夫之就這樣借這幅對聯表先了晚節的大忠。
回覆列表
明末清初之際,地處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陽曲縣(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藝多才、重氣節、有思想、有抱負的著名道家人物。他的事蹟生平,不見於正史記載,甚至連專門記載地方歷史陳跡的縣誌、府志,也只見廖廖數語。然而他的聲譽和影響卻是相當之大,相當之深,毫不誇張地說,在太原地區乃至三晉大地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頗受人民群眾擁戴。在整個山西乃至於全國也稱得上聲名遐邇,彪炳於後。他就是明清之際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