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視劇情的人生
-
2 # 魯江散人
漢朝第一個和親公主本來是魯元公主劉樂,但其實並不是。漢初,匈奴實力強大,經常侵犯漢朝邊境,燒殺搶奪無惡不做,漢朝無力和它對抗,只能死守。
劉邦聽從手下的建議要和匈奴和親,把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冒頓,而當時魯元公主已和趙王張敖有婚約,幸虧呂后勸說才讓劉邦打消了這個念頭,改派了一個宗氏女冒充公主嫁了過去。
真正的第一個和親的公主應該是江都王的女兒劉細君,劉細君是漢武帝兄弟江都王的女兒,江都王謀反被殺,當時劉細君還小逃過了一劫。當時匈奴雖然被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打殘,但還有一定的實力,為了制約匈奴,派劉細君遠嫁烏孫。
-
3 # 鹿師傅閱史
漢初與匈奴和親史事見於司馬遷《史記》中。在匈奴問題上劉敬和親的建議與司馬遷反戰態度契合,這應該是司馬遷推崇劉敬的最主要原因。司馬遷十分推崇劉敬,會影響到他對劉敬相關事件的取捨,會使他更容易相信一些誇大或虛構劉敬相關事蹟,其中就包括建議魯元公主和親一事。
一、歷史背景
西漢和親開始於“平城之圍”。漢高祖和匈奴的和親是被動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滿了屈辱性,是為了發展自保的一種行為,所以西漢政府積極推動和親,而匈奴是接受和親者。關於當時和親政策之所以能夠實施的背景,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從西漢方面來看,西漢政權建立之初,經歷了秦的暴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經濟非常困難,據《漢書•食貨志上》記載,當時的西漢社會“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內部經濟發展的舉步維艱,使得西漢政府沒有精力和能力應對外部匈奴南下侵擾。在軍事力量無法抗擊匈奴侵擾的時候,西漢政府就提出了和親政策,希望透過和親緩解和匈奴的關係,保護北方邊疆安定。
二、《史記·匈奴列傳》與《史記·劉敬傳》所載和親次數不一致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劉敬和親有兩次,而《史記·劉敬傳》中劉敬和親的記載僅有一次。正常情況下,《史記·劉敬傳》是最應詳細記載劉敬生平事蹟的地方,應該以劉敬列傳為準,漢高祖時期只有“漢七年”的一次和親。
三、魯元公主是否曾作為和親物件?
《史記·劉敬傳》記載劉敬建議高祖以魯元公主為和親物件,高祖已經同意,後因呂后不捨日夜哭泣而改“取家人子”。一些學者注意到魯元公主早已嫁給了張敖為趙王后,不可能作為和親物件,認為以魯元公主為和親物件,“此事未可信”,必非事實”。不過存在另一種可能,因為張耳死於高祖五年七月,張敖在高祖五年八月立為趙王。此時張耳屍骨未寒、高祖正帶兵征戰,必無暇嫁女於張敖,魯元公主高祖五年嫁於趙王敖實屬不可能。魯元公主既然沒有嫁給張敖,那麼將其作為和親物件也就符合情理了。
四、高祖五年“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再解
通常將其解釋為“高祖五年,張敖立為趙王后,然後迎娶魯元公主為王后”。但這並不準確,在張耳去世之前,趙王后應是張耳妻子。張耳去世之後,張敖立為趙王,原趙王后成為趙王太后,張敖妻子成為新的趙王后。呂后在封張敖與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元王時,“封張敖他姬子二人”為侯,可知張敖除了魯元公主外,還有其他妻妾。張敖立為趙王時,魯元公主是趙王后最強但並非唯一人選。“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後”並非此時迎娶魯元公主之意,而是將原來作為妃子的魯元公主冊立為趙王后。
五、結語
由此可見,魯元公主作為第一位和親的公主一事存在很大的疑點。司馬遷在撰寫《史記·劉敬傳》時,收集的資料中包含了一些當時社會傳言。由於司馬遷特別推崇劉敬,尤其是在匈奴問題上特別推崇劉敬的和親策略,故而採信了一些誇大或虛構劉敬事蹟的傳言,從而造成一些事實的矛盾。第一位準備送去和親的公主並非魯元公主。
回覆列表
締造和平在古代中國是一種常見的政治行為。每當中原王朝的實力無法與周邊強大的政權相抗衡時,締造和平就成了一個非常無奈的選擇。
特別是在西漢初年,由於北方匈奴勢力相對強大,漢匈兩國的婚姻持續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被送出的公主是皇室成員或宮女。然而,當高祖劉邦差點把他的獨生女嫁出去的時候。
這個女兒是他的公主魯源,是呂雉在家鄉還不富裕時生的孩子。他成為皇帝后,生了八個兒子,但只有一個女兒。
據說稀有的東西很貴。作為當今王朝唯一的公主,魯源公主仍然是呂雉女王的親生女兒。黃金和昂貴的程度自然不同尋常。然而,正是因為魯源公主身份的尊嚴,她幾乎成了自漢朝以來第一位遠嫁漠北的公主。
結婚的想法是由一個叫劉晶的人給劉邦的。當時,摩頓汗的北部過於強大,數十萬強大的騎兵對漢朝的北部邊境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那時候,漢朝當然不能硬抗。
據此,劉晶為皇帝制定了一個“長期計劃”戰略,希望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征服匈奴,即把魯源公主嫁給閼氏。“陛下可適合做王妃的貴夫人,厚積於遺,他知道漢順女送厚禮,蠻族會仰慕以為閼氏,而子孫會成為太子。代表汗。”
劉晶解釋說,正是因為公主的生母是女王,也是當今大漢唯一真正的公主,那些粗魯的外國領導人才感到受寵若驚和崇拜。憑著他送與公主的豐厚嫁妝,冒頓肯定會喜出望外。他感受到了漢朝的誠意,並將尊重公主為自己真正的妻子。
之後,公主所生的男孩就是匈奴王子。莫頓活著的時候,他是你的女婿,他死後,你的孫子成為了匈奴的首領。孫子當然不會敵視他的祖父,他幾代人傳下來,匈奴人投奔漢人指日可待。如果你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女兒而送別人,那肯定不會有如此好的結果。
劉邦一聽,覺得自己說的很有道理。他送了一個女兒給匈奴,讓他們不戰而降。此外,女兒沒有受苦,而是成為了閼氏。為什麼不做這樣的好事呢?因此,他立即決定派魯源公主去參加一個結婚儀式。
他立即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呂后。令他沮喪的是,呂后立即拒絕了,並採取了非常強硬的態度。對她來說,這可能是最憤怒和最悲傷的事情。一連幾天,她哭個不停,堅決禁止劉邦把她唯一的女兒送到一個遙遠的外國。因為,她知道,一旦被送走,就是告別。
最終,“世界不可能送公主殿下,而是把他家的兒子當成公主殿下和他的妻子可汗。讓劉晶簽訂一份婚姻契約。”可是啊,劉邦的心,終於被呂后給哭軟了。他收回詔書,從宗室中為綠園公主選了一個替身,嫁給了茅盾。
這是公元前200年中國和匈牙利的第一次婚姻。
莫頓汗,這個傢伙,一生中三次接受了漢朝和婚姻。接下來的兩位是公元前192年的漢惠帝和公元前176年的漢文帝,他們都是皇室的女兒。
然而,每個宗室的女兒也是韓家的女兒。即使她像呂雉一樣冷酷無情,她也不顧一切地抵抗骨肉分離的痛苦。因為在這個時候,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母親。
她作為女王是昂貴的,可以阻止皇帝。那麼,無法抗拒聖靈的普通母親應該承受多少悲傷呢?每一個嫁給另一個種族的公主背後,都有她母親一生中永不停止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