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德魯HNB
-
2 # 世間無情塵埃無措
1929年,美國經濟日趨繁榮。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在1921年時平均僅為67(1923年至1925年為100),但到1928年7月時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時則上升到126。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3]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當天的股市暴跌。美國的大蕭條耗盡了美國原本可用於歐洲投資的資本。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
1929年秋天,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世界範圍的經濟蕭條隨之而來,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造成這意想不到結局的一個原因似乎是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規模地成為債權國時發展起來的。
英國在大戰以前已是債權國,但它將來自海外投資和貸款的收入用來支付長期的入超。相反,美國則通常都是貿易順差,而且由於國內政治原因使關稅保持在高水平,這種貿易順差也就被加大。此外,20世紀20年代,因不少國家支付戰爭債務,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間從19.24億美元增加到44.99億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4]
有好幾年時間這種不平衡都是因美國在國外的大規模貸款和投資而被抵消;1925年至1928年間,美國平均每年的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1億美元。當然,這種情況最終加強了不平衡,不可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由於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減少從美國進口的商品,美國某些經濟部門,尤其是農業也就受到了損害。此外,有些感到必須拖欠欠款,這就動搖了美國的某些金融公司。[4]
美國經濟的不平衡與國際經濟的不平衡一樣嚴重,其根本原因在於工資落後於不斷上升的生產率。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猛增了55%。同時,農民的實際收入也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租稅和生活費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減少。1910年,每個農場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場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時,這一比例已低於30%。農村的這種貧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當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4]
美國銀行業的弱點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的最後一個因素。當時,有許多獨立的銀行在經營,有些銀行缺乏足夠的財力來戰勝金融風暴。因此當一家銀行倒閉時,恐慌傳播開來,儲戶便會紛紛趕到其他銀行去提取存款,從而也就引發了一個破壞整個金融結構的連鎖反應。[4]
原因分析
對於經濟大衰退(1929年—1933年),經濟學界有各種各樣的商業迴圈理論,在分析大蕭條的原因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5]對於蕭條原因最好的說明,也許就是一個或幾個社會集團支出減少的幅度超過了其它社會集團支出增加的幅度。
等待救濟的人民(羅斯福紀念館,華盛頓)
1929年,消費者購買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2%,工商業者投資消費了18%,美國各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於10%,其餘的用於出口。
在1929—1930年,由於投資者和消費者減少了大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的支出約減少了一百四十億美元。政府支出雖稍有增加,但其影響微不足道。反映投資和消費支出有所減少的是:勞動力市場上解僱和失業增多了,工商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降低了。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只要查明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之所以減少的來由,就能確定這次大蕭條的產生原因了。[5]
通過歷史剖釋,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著當時被人忽視或漠視的若干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趨向。而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此外,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機器的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在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無疑問也包括了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資略有提高的統計數字,看來沒有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由於工農群眾是基本消費者,這兩類人遇到經濟困難對消費品市場一定會有影響。[5]
在這些情況下,二十年代廣告的擴大和分期付款賒銷的增加就會產生不良後果。分期付款賒銷竭力膨脹消費品市場。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售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增長率大得驚人了。無庸置疑,採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傢俱、家庭電氣用具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額。然而分期付款銷售辦法的推廣使用,也表明這樣一個事實:不增加貸款,消費品市場就不可能容納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而且,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銷貸方式本身孕育著某種危險性;只要削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消費者的購置就很可能減少。1929年就發生了這種情況。[5]
大蕭條期間美國失業率飆升
二十年代工業生產之所以能擴大,是由於對新工廠、新裝置的鉅額投資。這項投資使建築業、機床製造業以及鋼鐵工業等有關部門僱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資本支出或投資一減少,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就會大批失業。到1929年,消費品市場容納不了增產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擴充廠房和裝置了。例如,據估計1929年美國整個工業的開工率只達到80%。在這些條件下,無怪乎投資額(用1958年美元計算)從1929年的四百零四億美元降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億美元,進而減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億美元了。投資的縮減則導致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破產和工人的失業。這個問題因住房建築的減少而更加嚴重起來。住房營造在1925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後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動工興建的住房只有50萬幢(1925年約有100萬幢)。1927年以後,汽車工業也急劇衰落。[5]
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失業,會使消費品的銷售額減少,從而導致消費品生產部門工人的失業。而消費品銷售額的減少又反過來使投資進一步縮減,這兩大部類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驅使生產日益下降,失業率不斷上升。甚至諸如低稅率和高利潤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長了危機自爆發。事實上,那個時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數人或少數家族的腰包了。
大蕭條期間美國窮人居住的貧民窟
1934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經濟問題的論文這樣寫道:“美國呈現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趨勢,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後是如此。這就是說,這個時期人民群眾的收入有所增長,而上層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於隨著上層階層高額收入的實現,他們的收入中節約部分增加得比消費部分快,也就出現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積累的收入越來越多地作為投資的趨勢。”[5]
從經濟觀點來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緊縮消費來增加投資的趨向。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消費者手頭錢多些,投資者手裡錢少些,國民經濟也許會穩定些。1929年在某種程度上由銀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場的繁榮也反映了資金過剩,使資本家投資於購建廠房裝置無利可圖。
二十年代的繁榮,主要歸因於自然資源充裕,工農業生產增長,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消費擴大和對外貿易興旺。然而,許多美華人的貧困處境和國民經濟之存在某些薄弱環節,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儘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數美華人還盲目樂觀地相信繁榮仍將繼續下去。[5]
-
3 # 小史一樁
1931年經濟危機爆發於1929年10月。
大蕭條爆發的背景:資本主義從1924年起,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經過幾年的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繁榮景象,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均大大超過戰前的水平。經濟的短暫繁榮,使資產階級聲稱資本主義已消滅了貧困,進入了“永久繁榮”階段。然而,正當資產階級揚揚得意之時,一場空前的大危機突然降臨。
大蕭條的來臨:1929年10月,以紐約股票市場的崩潰為標誌,美國爆發了一場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它很快由美國向歐洲、加拿大、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蔓延,並波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這次危機前後持續了4年,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損失2500億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物質損耗還多800億。它成為資本主義世界較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20世紀20年代中期,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是經濟繁榮的大好時光。股票投機成風,人們似乎從不懷疑這個市場有朝一日會突然崩潰。
過程: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突然烏雲密佈,股市暴跌,被西方世界稱作“黑色星期五”。紐約股票市場開盤後一個小時內就丟擲了1300萬股,超出正常標準的100萬股以上。雖然花旗銀行、大通銀行和其他兩個大銀行的Quattroporte們在摩根公司大廈策劃買進2.4億美元進行干預,仍然無濟於事。10月29日這一天更糟,總共丟擲股票1650萬股。到12月底,紐約市場股票價值總共下跌了450億美元左右。1929~1932年間,由於跌價而造成的證券貶值,美國為840億美元。股市風波迅速席捲金融、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一場空前的世界經濟大危機開始了。在整個大危機期間,金融貨幣、信用和財政陷入全面危機。股票價格指數下降的幅度,美國為51%,德國為32%,日本為45%。
從美國波及世界:1931年5月11日,奧地利最大的信用銀行倒閉,各國隨即引起向銀行擠兌存款風潮,國際貨幣體系和傳統金本位制面臨嚴峻挑戰。
1931年7月13日,德國達姆塔特國民銀行宣告破產。
1931年9月21日,英國宣佈放棄金本位,禁止黃金出口,英鏽貶值近1/3。
隨後,日本等56個國家紛紛宣佈放棄金本位,貨幣貶值。
此後,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四分五裂,分裂成若干個區域性的貨幣體系。它造成了國際支付體系的普追受阻、資本輸出幾乎停止和對外貿易的大蕭條。
1929至1933年,美國破產的銀行共10500家,佔銀行總數的49%。美國的進出口在1930年為10.1億美元而1933年只有10萬美元。英、法、德、日的進出口總額都減少了61%以上。大危機使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大量企業倒閉,無數工人失業。1932年的工業生產總值與1929年相比,美國下降了46.2%,德國下降了40.2%,日本下降了37.4%,義大利下降了33.2%,法國下降了31.9%,英國下降了20%。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大約倒退了20年。重工業損失尤為嚴重。美國的機床製造業下降了80%,生鐵下降了79.4%,鋼鐵下降了75.8%(倒退了28年),汽車下降了74.6%,採煤下降了40.9%。
大危機使失業人數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美國的失業率高達24.9%,德國為26.3%,英國21.3%。
大危機的蔓延造成了世界農業危機,涉及糧食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技術作業部門,造成生產的大破壞,農民收入大幅度減少,大量農民破產。在大危機的打擊下,資本主義各國的國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嚴重惡化。
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低價賣給窮人政治影響:伴隨著資本世界的經濟大危機,整個西方世界出現了社會大動盪,法西斯主義思潮氾濫,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大規模的反飢餓運動和工人罷工運動高漲,各國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這次大危機的明顯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危害程度深、滲透各個領域,涉及全世界,影響深遠。在大危機的谷底過後並未出現繁榮,而是持續蕭條,到1937年又發生了短暫的經濟危機。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的經濟才逐漸好轉。這次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週期性生產過剩危機。
在某種意義上,這次大危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惡性發展相結合的產物。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使得傳統的自由放任的庸俗經濟學發生危機,也使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發生信任危機。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危機,維護本國的統治,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民主的範圍內,強化國家對資本的干預;德、意、日則瘋狂對外侵略擴張,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4 # 歷史在記錄
經濟歷史學家常將大蕭條的開始定位在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的突然崩盤,即黑色星期二;有的則表示反對,認為股市崩盤本身就是一個症狀,而不是單純的導火線。
即便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一些樂觀人士依然堅持己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笑道:“這些日子裡人們垂頭喪氣。在我有生的93年中,衰退來來去去。好日子最終總是會到來的。”在1930年早期,股市小幅上揚,但到4月是回到了1929年的水平。該水平幾乎比1929年9月最高點低了約30%。
政府、商業組織在1930年上,一起增加了支出。然而,受到打擊的消費者則勒緊了口袋,減少了10%的消費。與此同時,在1930年中,一場兇狠的乾旱席捲了美國中部的農業心臟地帶。
到1930年中期,利率已經降至新低,但預期通貨緊縮和不願借貸情緒的持續令消費者開支和投資依然低迷。到1930年5月,汽車銷量下降到1928年水平之下。價格總體下滑,雖然工資維持不變。但1931年,緊縮週期開始。農業地區情況更加惡劣,商品價格一落千丈;在礦業和伐木地區,失業率居高不下,沒有其他替代工作可供人們尋找。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
美國經濟的衰退拖慢了其他國家的發展,各國因自身經濟的強弱而導致衰退情況也有所不同。貿易保護主義者抬頭《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瘋狂地尋求自保,導致其他國家以報復性關稅作為迴應;這加劇了全球貿易的崩潰。到1930年底,全球經濟衰退有條不紊地開始,並在1933年達到底谷。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1929-33年間失業率長期介於25%,即使是羅斯福新政時期也從未低於15%.在美國各城市,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市民在勞務交易市場內需要排隊等候著很長的隊伍。
-
5 # 老街旁的白樺樹
1929年-1933年經濟大危機首先出現在美國,隨後波及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
危機的特點:
1、波及範圍特別廣
2、持續時間特別長
3、破壞性特別大
危機的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係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氾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解救措施: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當選總統,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頒佈《全國工業復興法》
新政的主要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透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等措施,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規,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藍鷹計劃)。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採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對於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1、新政使美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民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羅斯福新政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3、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種體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新政標誌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4、新政只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
6 # 思維殿堂cx
1929年至1933年之間,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並後來波及全世界。這個危機波及範圍廣,對世界的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危機導致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關係,摧毀了德國政府,幫助納粹黨上臺,最終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1929年10月2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瓊斯指數暴跌22%。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拉開開始,美華人民將面對長達10年的大蕭條。美國有三千多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接近美華人口總數的30%。華盛頓州確實有人到樹林裡放火,為的是人家能僱他當救火員。
在那樣一個經濟蕭條的年代,有上千萬以上的人到處找工作,可是很多企業已經倒閉,沒有倒閉的也大量裁員,根本就沒有工作可做。窮人家為了省錢度日想出的種種妙法,說來真了不起。 男人的刮鬍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動手卷紙菸,孩子們撿汽水瓶到鋪子裡退錢,一個兩分;上面包店排隊買隔宿的麵包。婦女們把舊被單剪開再把兩邊縫接起來。
中西部的農民們生更加悽慘。由於農產品價格慘跌,從郊區將農產品運輸到市區,運費比出售價格還高,農民不得不把大量的農產品銷燬,把牛奶倒進河裡,最終導致大量農場主破產。
德國的形勢更為惡劣,工業生產跌了近一半,工商業企業紛紛倒閉。國家的全部生產裝置中只有三分之一在勉強運轉。整個德國陷入了嚴重的災難之中,德國工人階級掀起了罷工的浪潮。這使許多德華人感到世界末日來臨,法西斯希特勒乘機上臺,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
7 # 墨骨讀書
危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危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危機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
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
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
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
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
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
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係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
8 # 金銀幣燦燦
1931年經濟大蕭條期間,大量銀行倒閉,企業破產,無數的工人失業,很多人一夜之間,一無所有,我不想過多重複這些,就說一點兒當時一件略微溫馨的事情吧-------它就是大蕭條期間在美國街頭賣蘋果的男人們。
雖然從1929年就開爆發危機,各個行業都面臨困難,但那一年美國的蘋果豐收了。國際蘋果運輸協會想到一個主意,由失業者分銷蘋果。國際蘋果運輸協會與農產品行業的成員合作,出資購買滯銷的蘋果。他們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失業者以低價從蘋果公司購買蘋果,然後再加價出售,從中賺取利潤。
蘋果公司把蘋果裝進一個個大小相同的木箱裡,然後送到紐約和其他城市的失業者手中,他們只需要支付每箱1.75美元的成本,然後以儘可能高的價格把蘋果賣出去。很快在紐約街頭賣蘋果的失業者就超過了幾千人,其中大多數都是男人。他們穿著整潔的西裝佇立在紐約的各個街道,成為了街頭一景。
蘋果公司給出的建議零售價是每個5美分。但是他們經常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因為很多心地善良的人在買蘋果的時候,會和他們聊聊天,談談自己的生活,在聽了他們的講述之後,會給他們更多的安慰,有時候也會有人給他們一些幫助,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
透過失業者幫助分銷蘋果,幫助賣掉了很多可能是滯銷的蘋果。關鍵是它給賣蘋果的失業者們帶來了尊嚴,他們沒有上街乞討,而是自食其力,努力和命運抗爭。不過,失業的男人們上街賣蘋果的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第二年,蘋果供應的價格由1.75美元一箱增加到2.5美元。賣蘋果的商販越來越多,在城市街頭造成了交通擁堵等等。後續很多城市開始禁止在街邊售賣蘋果,慢慢的,隨著經濟的好轉,這些男人們在街邊賣蘋果的情景也逐漸消失。
不管怎樣,這些失業者在街上售賣蘋果來維持家庭,照顧家人,善良的普通人透過購買蘋果,和他們交談帶給他們鼓勵和勇氣,都給那個蕭條景象下城市帶來一絲溫暖。
-
9 # 張鵬93191741
1929-1933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稱之為“大蕭條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陷入嚴重的滯脹時期。大量產品生產出來無人購買,福特汽車嚴重積壓,美國的牛奶大量往密西西比河傾倒。這次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發生的第一次最嚴重的危機。各國為了拜託危機,採取不同的方法。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增強政府幹預經濟的能力。德國,日本,義大利都是透過法西斯主義轉嫁國內矛盾。而全球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卻沒有受到危機的影響。最終因為經濟危機,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10 # 掌上時光
1931年經濟大蕭條,是指1929~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迅速波及英國、法國、德國、以及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這一危機具有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破壞力強。
大蕭條導致了大規模的失業浪潮,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動搖了政府執政能力,最終導致以納粹黨為首的希特勒掌握國家政權,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最終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造成 經濟大蕭條原因國際經濟嚴重的發展不平衡,1929年秋股價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美國耗盡了原本用於資本市場投資的資本。
由於經濟不景氣,造成美國國內嚴重的貨幣通脹,大量低收入於人群失業,造成食物短缺,人們不得靠撿拾垃圾為食。造成的影響同時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市場,國際環境日亦惡化,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結語:美國曆年來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最終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二戰美國雖然不是發起國,但卻是重要參與國,兩次世界大戰均未波及美國本土,美國卻靠出售武器,以及戰後軍事擴張,迅速成為世界霸主。
-
11 # 秋天燦爛
1931年經濟蕭條,正處於戰前資本主義世界空前的一次最嚴重、最深刻的經濟危機之中。這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929至1933年的間。這次危機是在資本主義總危機的基礎上爆發的,1920年危機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有過一個經濟相對穩定的時期,但又表現了很大的不穩定性,如企業開工不足、工人大量失業、長期存在的農業危機、國內和國外市場問題日益嚴重,所有這些,都在孕育著一場深刻的經濟危機的爆發。
這場危機首先於1929年從美國開始,然後衝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各個角落。危機表現在工業和農業上,使得工業對農業原材料需求的減少和居民食物消費購買力的降低,加深了農業危機,造成農產品大量過剩,價格暴跌,農民紛紛破產。農民的大量破產又反過來削弱了農民對工業製造品的購買力,加深了工業危機的程序。這次危機的嚴重性,還特別表現在貨幣金融領域。在生產過剩的猛烈衝擊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證券交易所發生大破產,大批銀行紛紛倒閉。同時工人的失業率也大大增加,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起來。
當然在政治上,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統治,鎮壓人民的鬥爭,壟斷資產階級徹底拋棄了“民主”的面紗,加強對國家的直接控制,政治上更加反動。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加緊準備戰爭,希特勒上臺,德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一方面加緊對國內革命運動的鎮壓,一面積極參與重新分割和佔領殖民地,出動30萬法西斯軍隊入侵衣索比亞。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悍然出兵侵佔中國東北三省。危機總是驅使帝國主義國家企圖從戰爭中尋求擺脫危機的出路,可最終都將是以損人開始,以害己而告終。
-
12 # 跪射俑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並後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這一危機具有持續時間長,範圍廣,破壞力強的特點,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大蕭條是現代社會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不僅導致了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也改變了社會關係,摧毀了執政政府,幫助納粹黨上臺,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原因分析
對於經濟大衰退(1929年—1933年),經濟學界有各種各樣的商業迴圈理論,在分析大蕭條的原因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5] 對於蕭條原因最好的說明,也許就是一個或幾個社會集團支出減少的幅度超過了其它社會集團支出增加的幅度。
1929年,消費者購買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2%,工商業者投資消費了18%,美國各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於10%,其餘的用於出口。
在1929—1930年,由於投資者和消費者減少了大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的支出約減少了一百四十億美元。政府支出雖稍有增加,但其影響微不足道。反映投資和消費支出有所減少的是:勞動力市場上解僱和失業增多了,工商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降低了。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只要查明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之所以減少的來由,就能確定這次大蕭條的產生原因了。 [5]
通過歷史剖釋,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著當時被人忽視或漠視的若干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趨向。而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此外,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機器的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在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無疑問也包括了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資略有提高的統計數字,看來沒有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由於工農群眾是基本消費者,這兩類人遇到經濟困難對消費品市場一定會有影響。和分期付款賒銷的增加就會產生不良後果。分期付款賒銷竭力膨脹消費品市場。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售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增長率大得驚人了。無庸置疑,採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傢俱、家庭電氣用具等耐用消費品的銷售額。然而分期付款銷售辦法的推廣使用,也表明這樣一個事實:不增加貸款,消費品市場就不可能容納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而且,從經濟觀點來看,這種銷貸方式本身孕育著某種危險性;只要削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消費者的購置就很可能減少。1929年就發生了這種情況。 [5]
二十年代工業生產之所以能擴大,是由於對新工廠、新裝置的鉅額投資。這項投資使建築業、機床製造業以及鋼鐵工業等有關部門僱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資本支出或投資一減少,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就會大批失業。到1929年,消費品市場容納不了增產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擴充廠房和裝置了。例如,據估計1929年美國整個工業的開工率只達到80%。在這些條件下,無怪乎投資額(用1958年美元計算)從1929年的四百零四億美元降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億美元,進而減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億美元了。投資的縮減則導致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破產和工人的失業。這個問題因住房建築的減少而更加嚴重起來。住房營造在1925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後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動工興建的住房只有50萬幢(1925年約有100萬幢)。1927年以後,汽車工業也急劇衰落。 [5]
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失業,會使消費品的銷售額減少,從而導致消費品生產部門工人的失業。而消費品銷售額的減少又反過來使投資進一步縮減,這兩大部類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驅使生產日益下降,失業率不斷上升。甚至諸如低稅率和高利潤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長了危機自爆發。事實上,那個時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數人或少數家族的腰包了。
1934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經濟問題的論文這樣寫道:“美國呈現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趨勢,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後是如此。這就是說,這個時期人民群眾的收入有所增長,而上層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於隨著上層階層高額收入的實現,他們的收入中節約部分增加得比消費部分快,也就出現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積累的收入越來越多地作為投資的趨勢。”
從經濟觀點來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緊縮消費來增加投資的趨向。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消費者手頭錢多些,投資者手裡錢少些,國民經濟也許會穩定些。1929年在某種程度上由銀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場的繁榮也反映了資金過剩,使資本家投資於購建廠房裝置無利可圖。
二十年代的繁榮,主要歸因於自然資源充裕,工農業生產增長,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消費擴大和對外貿易興旺。然而,許多美華人的貧困處境和國民經濟之存在某些薄弱環節,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儘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數美華人還盲目樂觀地相信繁榮仍將繼續下去。
事件過程
1920年代被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的美華人敞開了自己吝嗇的大門。整個社會對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趨之若鶩,“炫耀性消費”成為時代潮流。胡佛總統也認為,“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華爾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裡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華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曆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這一天被視作大蕭條時期開啟的標誌性事件,由於正值星期二,被稱為“黑色星期二”。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但美國股票巿場崩潰不過是一場災難深重的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
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訊號,美國往地獄裡衝!”(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隨著股票巿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燬“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巿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經營流動水果攤討生活的人中,有許多從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
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根源。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巿場內。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所前所未有的。甚至比中國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到1961年所謂的“三年大饑荒”還要嚴重。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1930年~1933年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發生了遍及全美國的大饑荒和普遍營養不良,導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計,至少有700萬人死亡,約佔當時美國的7%。美國30年代大蕭條:千百萬人必須像畜生一樣才能活命。
核心提示:記錄美國曆史的《光榮與夢想》中曾這樣寫道:“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民生狀況。
記錄美國曆史的《光榮與夢想》中曾這樣寫道:“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民生狀況。
1929年10月2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暴跌22%。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經濟危機拉開序幕,迎接人們的是長達10年的大蕭條。
1932年,約有200萬美華人到處流浪——其中有25萬以上是在16~21歲之間。
回覆列表
1929年大蕭條危機是由政策轉向和偶發性事件作為導火索引爆的。1928年開始,為抑制股票市場投機行為,美聯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要求銀行減少對入市資金放款和提高股票購買保證金比例,對投資者造成很大心理負擔。在加強對美國公用事業管制等突發事件影響下股市崩盤,標誌著危機爆發。
由於之前商業銀行大量資金進入股市,股市崩盤進而轉化成銀行體系資產質量驟降和流動性短缺,出現對銀行的恐慌性擠兌。銀行破產和信貸緊縮引起投資消費下降、物價下跌和工廠倒閉,美國經濟陷入了長達四年的衰退。爆發地的經濟金融危機迅速擴散到其他國家,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一方面,受危機衝擊在全球貿易萎縮的同時,各國提高關稅、增加進口配額進一步影響全球的貿易。另外出於金本位制度下維持貨幣平價的需要,各國陷入競爭性的提高利率和對黃金的爭奪中,美國的通貨緊縮透過金本位迅速向全球擴散,帶來各國經濟同步衰退。
繁榮期時,由寬鬆貨幣金融環境支撐起過度負債、高槓杆率等風險,催生資產價格泡沫。
大蕭條時,表現為股市價格飆升,這次主要表現為房地產價格和房地產相關證券價格上漲。蕭條期,由於“債務清算”和“困境拋售”,會嚴重影響金融體系功能發揮。大蕭條時表現為銀行擠兌。
大蕭條時由過度量化寬鬆後轉為緊縮,之後發生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