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球歷險1號

    用詩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對我來說,是件開心的事。我對自己詩的要求是:

    ①與生活息息相關,小到為一滴水、一張紙、一片落葉、一頓飯菜而寫,大到為人生起落、悲歡離合、國際時局、時政要聞而寫。晨跑、上班、開會、宴會、懶睡、逛街、吵架、訪友、生日、過年……生活處處,詩以記之,豈不快哉?

    ②富含哲理,卻淺溼易懂。我不贊成純粹反覆的個人情感渲瀉,哲理、天道、人性,才是詩的靈魂,才是詩的價值!而且,得讓99%的熱心讀者一看就懂,並引人思考,從而獲益。

    有些詩作,以生僻字詞為傲、以高深鮮見典故為榮,可讀者卻要搜尋半天百度才能略懂大概,試問,又有幾人有如此耐心與興趣?更遑論每位賜讀者從中受益甚之乎因一詩而改變人生的佳話了!

    個人淺見,一家之言,莫笑莫笑,呵呵!

  • 2 # 綠茵小萌新

    有人說,好的詩歌就像是一壺老酒,越品越有味,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也有道理,畢竟好詩可以印在你的腦海裡,偶爾回想起,自然有一番味道。關於好詩,談幾點個人的看法吧。1、好詩絕對要通俗易懂,這是基礎。

    詩是抒發心胸的一種方式,真正的好詩絕對不是為了寫而寫,而是有感而發,就是我們常說的“直抒胸臆”,那麼在有感而發的情況下,自然不會死扣韻律、力求生僻艱澀,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或者是某種意境故作深沉的做法個人認為並不足取。“白居易詩婦孺皆知”的故事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很多傳頌的詩作,朗朗上口的佳句,也都是通俗易懂的典範,例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能幾回聞”“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備註:某保健品的策劃詩)

    2、好詩要有深意有哲理,這是重點。

    當然了,光通俗易懂也還不夠,好的詩句至少也要表達一些哲理或者是人生的感悟,這是一種對情感的昇華,一首詩如果就像白開水一樣,表達不出來任何的意思,即便是再通俗易懂,也不會被人們所記住。例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告訴我們時間長了和人接觸的多了,慢慢的就會看出一個人的好壞。

    3、好詩要能形成共鳴,這是昇華。

    如果一首詩可以讓你形成共鳴,那麼作者的這首詩自然是好的,好詩的標準有很多,但是隻要一首詩可以讓你讀起來產生共鳴,甚至產生一種心靈的震撼,讓你有所觸動,那麼在你心裡,這就是一首好詩。“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兩句我一直在用,因為我知道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的去做才會有收穫,很多時候用在表態上,我就把它改成了“嘴上說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最後也分享兩句一直激烈我的句子,是我的初中班主任送給我的,至今一直受教,與各位共勉:

    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邪思似平原縱馬易放難收

  • 3 # 馬鴻飛

    我認為根本不存在什麼簡單易懂與生僻艱澀的說法,還有什麼古典更佳的說法。只要不生搬硬套,不一定要整成絕句才好,其實我們想怎麼來就怎麼來,隨心所欲才是最好的。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古代詩詞造成我們現在認為上面這些說法,是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他們的時代,社會背景,生活習慣等等這些與現在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造成了有的詩詞我們無法一下理解,或者感覺生僻,其實對於古人來說是在簡單不過的事情了。比如毛主席創作的:“可是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放在李白時代,李白也未必理解,李白那個時候他們坐車坐船都費勁,出趟門都要十天半個月,或者一年半載,或者更長時間才到達目的地,而咱們現在分分鐘的事。所以他能理解咱們現在能上天能入地嗎?

    還有什麼是好詩,現在為什麼沒有好詩了,不是沒有,而是現在不流行了,古代流行的是詩詞,而現在流行的是歌曲。現在滿大街都是歌曲,你要冷不丁整首詩,還把人家嚇一跳。

    咱們所創作的詩詞現在不流行了,也許百年或者千年也成為別人眼裡的經典或者絕句了,也成為他們眼中的生僻艱澀難懂的東西了。

    所以說一個時代造就一代人,不必要求創作整的太生硬,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招笑招樂就非常好。

  • 4 # 癸水生

    謝邀。評價詩歌,既富含哲理、又淺顯易懂、還符合韻律當然是最好的;無法盡美的話,以抒發胸懷為先,符合韻律為後(詩言志,這是詩的靈魂,沒有靈魂的詩,只是一堆堆砌的文字,不知所謂;而富含哲理和情感的詩歌,勉強附和一下韻律,也是可以接受的);淺顯易懂能使它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接受,應屬於其擴大受眾的需求,與詩歌是否優美關係不大(比如童謠,只需要易懂、好記、上口就行),有些好詩,含有隱語、典故,是隻適合在小眾人群中流傳的。

  • 5 # 鳳凰王兮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什麼是好詩?

    首先,從思想上,教化人們感受真善美,不產生邪惡淫念。就像《詩經》,可以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純真愛情,可以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愛國熱情,可以有“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的美好遐思。

    第二,從意境上,好詩能給人以美感,讓人產生愉悅。卞之琳的《斷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你”“橋”“風景”“明月”就是一幅畫,若有若無地出現在你的眼前。

    第三,從節奏上,好詩讀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好詩讓我們在一平一仄的吟誦中陶醉。

    當然,好詩的語言更符合詩歌內容的需要,有時簡樸自然,有時雋美厚重,有時粗筆勾勒像簡筆畫,有時濃墨重彩像油畫。

    用什麼語言根據內容需要,根據作者風格決定,不能一概而論。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6 # 雲中歌白鶴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首先,朋友,請允許我很遺憾地告訴你,這個提問是明顯有失偏頗的。請想一想:

    富含哲理、淺顯易懂就是好詩嗎?

    格律力求嚴整,就算死扣格律嗎?

    生僻艱澀,就沒有美感了嗎?

    典故高深,今人就讀不懂嗎?

    下面,我將按照這幾個問題來詳細講一講。

    富含哲理、淺顯易懂就是好詩嗎?

    談到詩歌的淺顯易懂,我們腦海裡第一個反應出來的人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一向被認為是一個通俗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主張。

    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提出了語言需要質樸通俗、議論必須直白顯露等主張:

    在這裡,他直接以一個“俗”字來評判白居易,不論是通俗還是平俗,總還是脫不了一個“俗”字。

    而魏泰的《臨漢隱居詩話》當中說得更加直白:“白居易亦善作長韻敘事,但格制不高,局於淺切,又不能更風操,雖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讀而易厭也。”

    當然,對於白詩我們要辨證地看待,儘管它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其優勢卻很顯著,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其《長恨歌》《琵琶行》《錢塘湖春行》《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歌都廣為流傳。

    談到淺顯易懂但蘊含哲理,我們還可以舉出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即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小詩《苔》。

    同時,我們再舉一個反例,即近代第一位白話詩人胡適的詩歌實踐:

    《陶淵明與他的五柳 》當年有個陶淵明,不惜性命只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棄官回來空兩手。甕中無米琴無弦,老妻嬌兒赤腳走。先生吟詩自嘲諷,笑指籬邊五株柳:"看他風裡盡低昂,這樣腰肢我無有。"

    這首詩描寫了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生活和氣節,但是平心而論,我們能夠說這是一首好詩嗎?在平易通俗上,它算是做到極致了,因為白話文比文言文更加平易,但是在審美價值上卻謬之千里。

    由此觀之,一首詩淺顯易懂且富含哲理並不一定就是好詩,因為我們同時要考慮到詩歌的審美價值。否則,再多的平易也流於庸俗,再多的淺顯也不過輕浮。

    格律力求嚴整,就算死扣格律嗎?

    首先,格律詩的歷史實際上並不久遠。直到南朝齊永明年間“永明體”形成和“四聲八病”理論的提出,才真正地把格律放在了歷史的軌跡上。直到唐朝,格律詩才真正地形成體制。

    那麼,為什麼要講究格律呢?難道就不能隨心所欲一點嗎?

    我們得明白,格律是在無數人的努力下才慢慢成型的。在格律詩正式形成之前,作詩並不要求嚴謹的格律,頂多是在句末稍微壓一下韻而已。

    在唐詩當中,格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絕句律詩都需要講究平仄和韻律。例如五言律詩最常見的一種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只要讀一下,你就會發現這十分富有美感,起起落落,錯落有致。而格律正是這樣一種經過人們反覆試驗才總結出的最好的音律形式,因此,它是合理的,也是重要的。

    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被稱為“詩聖”的杜甫便是一個喜歡“死扣格律”詩人。他的詩歌對仗工整,用律嚴謹,是詩歌初學者模仿的最好人選。

    杜甫也是擅長苦吟,直言“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正因如此,他的律詩才在歷史上浩如煙海的詩歌中閃閃發光。比如他的代表作品《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嚴格按照格律的要求,並且每一聯都採用了對仗手法。明朝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五中評價說:“作詩大法,唯在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

    實際上,這並非說一定要生硬湊韻,假如實在是無字可用,不成韻也沒有關係,只要詩作的好,一切都可以。但是,追求格律的嚴整本就應該是寫近體詩的基本要求,這一點無可指摘。

    生僻艱澀,就沒有美感了嗎?

    談到詩歌生僻艱澀,我們不得不提一提和白居易同朝的大詩人韓愈。

    在中唐文壇上,以韓愈、孟郊為首的“韓孟詩派”和以元稹、白居易為首的“元白詩派”遙相呼應,又差異巨大。

    元白詩派重寫實、尚通俗,以諷喻時事的樂府詩著稱。他們不僅在詩歌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透過詩歌詠唱促進了格律技巧的純熟。

    而韓孟詩派,則力求瑰奇怪譎,追求詩歌的雄奇怪異之美,大膽創新,對宋詩的影響極為深遠。

    談起韓愈,也許大多數人只知道他的“天街小雨潤如酥”,清新雅緻。但他的主要作品卻完全是另一種模樣。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選段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燻腥臊。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韓愈這一類以奇險為特點的詩歌,慣愛以醜陋的意象入詩,或是將普通的意象醜陋化,具有很明顯的“審醜”特徵。比如上面的詩歌當中“猩鼯”“溼蟄”“腥臊”等等。

    他的想象十分奇特,意象古怪,而且在語言的錘鍊上喜歡用奇句、造拗句、押險韻,雖然他的詩歌氣勢雄大,但初讀去卻會讓人腦袋昏昏。

    這段話就對韓愈這類奇險的詩歌特點進行了總結,並點明瞭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但是,你或許想不到的是,詩歌絕對有一百種方法讓你看不懂,甚至都不需要這些生僻艱澀的詞彙作依傍。

    例如杜甫《秋興八首》其八中的頷聯: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乍一看,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彙都明白,讀起來也是非常富有美感,但就是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意思。

    “香稻”如何“啄”?“鸚鵡粒”又是什麼東西?“碧梧”如何“棲”?“鳳凰枝”又是什麼東西?

    實際上,這一句使用了極為複雜的倒裝和省略,它的正確語序應該是“香稻(有)鸚鵡啄餘(之)粒,碧梧(有)鳳凰棲老(之)枝”。

    怎麼樣?就算不用生僻的詞彙,詩詞也有許多辦法讓你看不懂。但是,這種看不懂並不有損它們的美感,甚至於在反覆地琢磨當中,美感自然而然地就體現了出來。既然如此,怎麼能認為生僻艱澀就沒有美感,就不是好詩呢?

    典故高深,今人就讀不懂嗎?

    上面提到的讀不懂的情況,是在沒有複雜典故的時候就能夠體現出來的。現在,我們就來談一談用典故而讓人讀不懂的詩。

    唐詩重情致,不愛大量用典,但是這一點在晚唐時期發生了改變。因為晚唐時期,風雨飄搖,政壇駁雜,詩人們就算想要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也不得不極盡隱晦,以免引火燒身。在這種情況下,典故就被廣泛使用,並且詩境也是朦朧不明。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李商隱。在這裡,我以我們最熟悉的一首《錦瑟》為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首先,我們看看這首詩當中的用典:

    莊生曉夢迷蝴蝶:運用了《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故事,以此表達人生如夢。

    望帝春心託杜鵑:運用了《華陽國志·蜀志》當中杜宇化為杜鵑的故事,表達了無限的悲感。

    珠有淚:引用了《博物志》中南海有鮫人泣淚的故事,情感孤寂感傷。

    藍田:引用了《元和郡縣誌》中藍田產玉的傳說,代表了美好的理想境界。

    我們看這首詩中的兩聯,每一聯都在用典,假如不是註釋的話,我們根本就看不懂。

    但是,有了註釋,大意也許看得懂了,但詩歌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又有爭論了。

    《唐詩鼓吹評註》當中說:“此義山有託而詠也……顧其意言所指,或憶少年之豔冶,而傷美人之遲暮,或感身世之閱歷,而悼壯夫之晼晚,則未可以一辭定也。”

    (這將其理解為感傷身世,感嘆遲暮)

    《義門讀書記》當中把這首詩解釋為悼亡。

    《玉溪生詩意》當中說:“其意或在君臣朋友之間,不可知也。”

    《唐詩箋要》認為這是“追溯平生而作也”。

    《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說:“此詩疑為感國祚興衰而作。”

    看看上面這些各家紛紜的理解,你真的認為自己讀懂了這首看起來簡單的詩歌了嗎?你還在單純地把它當做一首愛情詩嗎?

    到了宋代,用典這件事變得更加普遍,講究“無一字無出處”,讀一首詞得花不少功夫。其用典的密集度簡直令人瞠目結舌,讓人忍不住懷疑是詞人的炫耀之作。

    箇中代表就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在這首詞中,“孫仲謀”“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寄奴”“金戈鐵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倉皇北顧”“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佛狸祠”“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都涉及到用典和具體的歷史背景。

    如果不是數量龐大的註釋,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看懂這首詞。但是,我們憑藉著前人所作的注,不僅看懂了,而且還能夠體會到辛棄疾內心的感慨萬千,被這首氣勢磅礴又蒼涼的詞作深深震撼。

    你或許在想,辛棄疾是個中奇葩,不能以偏概全。那我們就以寫下“大江東去”這樣平直語言的蘇軾作為例子再來講一講。

    根據《蘇軾詞編年校注》統計,在書中所收錄的403首完整的蘇詞當中,用典詞約達185首, 約佔所錄詞作的46%,其用典經史子集兼具,涉及人物包括帝王將相、文人詩者、神仙聖女、隱者居士等等。

    由此觀之,用典實在是詩詞當中的普遍現象,假如沒有註釋,我們根本就不可能讀得懂。但是,憑藉著前人作注,我們今天的讀者不僅能夠明白詩意,還能夠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因此,我們怎麼能夠說用典多的詩歌一定讀不懂?用典高深的詩歌就不是好詩了呢?

    總而言之,一首詩歌究竟好不好,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察,不僅考察它的思想價值、歷史價值,還要考察審美價值。

    不論什麼形式,都不過是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形式可以簡約,可以繁雜;用詞可以平實,可以精妙。但最終,評價一首詩的好壞,一定要結合各方各面,決不能一以論之。

  • 7 # 我也太穩健了吧

    論高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關係  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從作家創作的審美追求以及體現在作品中的整體審美特徵的角度出發,有的研究者趨向於將當代文學劃分為高雅文學(或純文學、嚴肅文學)、通俗文學和探索文學三大板塊,以確認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格局。其實,在中外文學發展的各個時期,這三大板塊的格局都是存在的,只不過表現範圍的大小、程度的強弱、層次的深淺各又不同①。  在中國,很早就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一說。中國是個講究雅緻的國家,所以,高雅文學在中國一直有著很好的發展氛圍。無論是先秦的《詩經》、《楚辭》還是後來的“漢賦”,又或是“建安風骨”、“正始之音”,都將這一個“雅”字發揮的淋漓盡致。及至後來的唐詩宋詞更是將高雅文學推向了顛峰。  高雅文學在中國頗有淵源,通俗文學在中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先秦的寓言故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志人小說,再到唐代的傳奇小說,宋元話本小說以及明代的擬話本小說,通俗文學一直是久盛不衰。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文學作品也以一種商品的形態進入了文化消費的市場。在市場效益的刺激下,沉寂多年的通俗文學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開始蓬勃發展。譬如金庸、古龍等作家的武俠小說,瓊瑤、席慕容等作家的言情小說,一時間風靡中國大地,成了炙手可熱的娛樂文字。  就通俗文學的內涵來講,它是一種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東西,是一種“下里巴人,和者蓋眾”的東西。何謂“通俗”?茅盾先生解釋道:“‘通俗’雲者,應當是形式則‘婦孺能解’,內容則為大眾的情緒和思想”②。而高雅文學恰好與之相反,它是一種“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東西。  由於二者的審美趨向的不同,所以二者的追求也不同。高雅文學(特別是高雅文學中的現實主義文學)對“世界”的態度是忠實的。這種“忠實”並非簡單的再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對世界進行解析:它肯定和讚美世界上的美好的事物有價值的事物,批判和剔除平庸的負價值的東西,用高度的思想來揭示世界的內在的真實。

  • 8 # 潁水蕭蕭

    這個提問有點彆扭,我把它分解成兩個問題:一、詩歌是形式重要還是內容重要?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是“富含哲理卻淺顯易懂好”,還是“力求生僻艱澀、典故高深更佳”?

    一、關於形式和內容

    詩詞格律是為人創作服務的,不能反過來讓格律束縛住人的手腳。不能因文害意,關於這一點,古人早已認識到。《紅樓夢》中黛玉論詩說得就很到位:“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近體詩雖然重視聲韻格律,但不能一味講求形式,必須恰當地處理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如果形式和內容發生矛盾,要以立意為主。古人寫詩不合韻律的也有,但卻不妨礙被人稱讚為好詩,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檢視,限於篇幅這兒不再舉例。

    二、“淺顯”還是“艱澀”

    “淺顯”還是“艱澀”實質上是指創作風格的問題,這個是難以比較高下的。比如,白居易寫詩力求平白易懂,甚至寫好了還要讀給老婆婆聽聽,問是否聽得懂;而辛棄疾填詞則喜歡用典(用典的好處是可以擴充詩句容量),詩句稍顯生僻艱澀,還有李賀的詩句有的也比較艱澀難懂。需要注意的是,“淺顯”不是“淺白”,不能拿一些大白話當成詩句,要用詩的語言;“艱澀”不能“晦澀”,不能為了用典而用典,為了追求新奇而新奇。寫詩填詞第一要義是立意,立意有高下雅俗之分;然後是遣詞造句,透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志等。

    所以,寫詩要在立意、意境等方面下功夫,至於格律、風格等“,用林黛玉的話說,“究竟還是末事”。

  • 9 # 明者—趙亞龍

    在古代,大量的文人騷客寫詩作詞,文人之間要比出一個高低來,就是透過句子的聲韻格調與用字詞的水平來做判斷的。

    在古代不管是詩還是詞,無外乎這兩類,一類是敘事,一類是抒情。不管是寫什麼,都是在表達自己,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之後能理解自己,或者是產生共鳴。

    作為詩詞愛好者,詩詞的韻律及用字詞的水平都應該去練習提升。

    說到用典故,在古代大多典故基本都被文人們熟知,所以那時候的人寫作可以不做註釋。現在不一樣了,資訊大爆炸,如果自己的作品中有引用典故,必須要說明,否則別人看不懂看不明白你也就是去寫作的意義了。

  • 10 # 柯仁

    詩歌是人類最早的文學樣式之一,中國詩歌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文字記載以來,從最早的《擊埌歌》到詩騷,到唐宋詩詞,到“五四”新文化,到當代的詩詞歌賦,都無不放射著熣燦的文學光彩,反映了時代特徵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和嚮往。

    詩歌的流派和形式雖然紛雜繁多,但對詩歌的賞析與評論的標準則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看內容,二是看形式,好的詩歌則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古人明白如話的好詩詞真是舉不勝舉,代表人物要算是白居易了,而引經據典,艱澀難懂的確也不少,宋代有個叫姜夔的人,也是一個名家,他寫的詞,沒有一句是不用典的。去年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競賽中,55首口語詩獲獎,33首舊體詩獲獎,一首幾乎每句引典的舊體詩《鏡與燈》,還獲得了特等獎。可見,詩詞的優劣是不能簡單的用體裁或是否用典來判斷了。

    當然,詩詞還有個受眾問題,也就是寫給什麼人看的問題。構成社會的人群是複雜的,詩詞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而言,內容健康,意境優美,能為大眾認可接受的都算是好詩詞,否則,內容惡劣或沒有內容,只求形式,濫用典故,文字堆砌卻自為高雅的,都應當別論了。古人把內容空洞,沒有意境,只玩詞藻典故的東西比作“湯頭歌訣",實在是一妙喻。

    詩詞,一切文學藝術,不論何種形式,凡是能反映社會生活,引導人們鞭打假醜惡,追求真善美的,都應當肯定,否則,就該揚棄它,這才是應有的正確態度。

  • 11 # 揚韓若鑫

    什麼是好詩?

    詩詞是用精爍的詞語抒發情感,並與讀者產生共鳴的藝術形式,關鍵是有沒有讓讀者產生聯想,引發共鳴,結果也是見仁見智。總之一首好詩,之所以稱為好,不光是意境高,讀來郎朗上口,還應依照格律來填寫,寫一些生僻艱澀的詞字也行,只是看客覺得不容易懂,還要查字典,這樣子看的人就少了,點選量也上不去。

    當然加上典故,詩就更加顯得豐富,更有趣味性。

    藝術來自於生活,描寫日常生活的詩句,透過藝術加工,常常鮮明如畫,由於是描寫生活,大家喜聞樂見也常常能與該者產生共鳴。

    當年誤入小池塘,

    越陷越深越迷茫。

    幸卿相助登彼岸,

    情深從此似汪洋。

    因此可以這麼說,所謂的好也是因人而論,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讓大家評說吧!

  • 12 # 一團金蕊向陽開

    一首好詩要以內容為主,形式為輔。寫詩要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和詞句,恰到好處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說明為人處世之道,儘量做到“字白,意遠,情深、聲悅”。

    字白,就是用字,用詞,用典故要通俗易懂,儘量不用生僻字詞、語句和高深典故。意遠,就是富含哲理,寓意深遠,達到言盡意未盡。情深,就是要以詩傳情,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聲悅,就是要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便於誦讀。詩歌符合韻律,也是為了朗讀,傳誦。但為了合律,而死扣韻律,改變內容,選擇生僻、艱澀字詞,叫做削足適履,本末倒置。當然,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選擇高深的典故,也未曾不可。所以,要靈活選擇,不能一概而論,但要堅持一個基本原則:能用通俗易懂的詞句典故表達清楚的,決不用生僻高深的字詞、典故。

    唐王之渙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首詩短短二十個字,淺顯易懂,表達了“站得高望得遠”的深遠哲理,千古傳誦,全詩沒有一個生僻艱澀的字詞,沒有高深的典故,堪稱典範。自作詩《陽臺花開》“陋室小陽臺,紅黃競秀開。誰知花下土,汗水此中埋。”全詩沒有一個生僻艱澀字,通俗明白,而寓意深遠。

  • 13 # 小辣椒泡酒

    關於詩,源於生活,源於心靈的有感而發,富有哲理淺顯易懂也好,還是死扣韻律也好,只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讓自己的心情愉悅,我覺得都可以呀

  • 14 # 嶶旗合親斤賓

    既要能快速看懂(看不懂就難以流傳),又要高雅,還要簡潔,還要有各種寓意深意,還要獨闢蹊徑超凡脫俗,更要有韻律和音樂節奏感,還要每個字的用法獨一無二無法替代。這才能是好詩,甚至流傳千古。

    囉嗦、俗套的都屬於低水平的詩詞,不值一提。把古今所有的詩詞按以上要求來評選,剩下的就不多了了。

  • 15 # y吳用

    毛澤東詩詞句句朗朗上口比較好讀,通俗易懂。古今無人可比。

    有的人不懂裝懂,賣弄文采。寫的文章,彆扭。詞語顛倒。我就不明白了,如:<痛苦,非寫成 苦痛>其實讀起來很彆扭,並不通俗並不好讀,並不顯示的水平高。這樣文人叫無才“幹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嶺迷窟》魚骨廟下面藏龍骨天書的古墓到底是誰的墓?為何會是唐和西周混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