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心流年
-
2 # 讀書分享與推薦
《清平樂·紅箋小字》是晏殊的一首懷人名作,千古佳作之一,而且寫法特別,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然後再細細分析一下。
原文如下:
清平樂
晏殊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在魚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不同於一般詞作的形式,晏殊這首詞,並非一般詩詞中先寫景後抒情,而是直接由抒情開始,再以寫景結束,形式上便足見新穎。
首二句以抒情起筆,“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箋是古代一種精美的信紙,可以用來寫簡訊、詩詞,詞人在這箋紙上,寫下了無數密密麻麻的小字,訴說著相思之意,顯然,這並非普通的友人,而是自己的心上人。開頭兩句,詞人以平淡的語言,卻為我們引出了無限情思。
然而,接著兩句,卻將這種情思一筆抹殺,為什麼?因為“鴻雁在雲在魚水,惆悵此情難寄”,即便是寫盡了相思之情、之意,也是沒用的,因為無處寄送這信、這情。《飲馬長城窟行》中曾有名句說:“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所以這種“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的典故,自來是人們美好的想象和寄託,但是晏殊在這裡,卻一筆打破了美好,鴻雁、游魚是不可能將自己的情思傳達到愛人身邊的。
下片首二句開始寫景,“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這是主人公的活動畫面,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只有主人公自己面對淒冷的景象。因為上片已經寫出了深情,所以再補寫“斜陽”、“獨倚”等孤獨的意象,便更顯得悽清孤寂,更何況遠處的山峰,層層疊疊,遮蓋了相思之人的視線,更加令人惆悵難遣。
末二句,“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是化用了唐人崔護的名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當然,晏殊此處並非直接引用,而是根據現實的情況和景象,略加變化,將桃花換成了綠水。綠水猶如離愁,無窮無盡,日日夜夜向東奔流而去,正如李煜筆下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婉轉細膩,極有餘韻。
這首詞,是晏殊的一首名作,透過紅箋、斜陽、遙山、簾鉤、人面、綠水等意象的組合,以淡景寫濃愁,閒雅從容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悽美的離別意境,讀來感人至深,足見晏殊藝術功力的巧妙和造詣。
-
3 # 黃土情愫
《清平樂.紅箋小字》,是北宋詩人晏殊所寫的一首懷念知音之作。
在這首詞中,晏殊以淡雅清新的語言,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把相思愛慕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清平樂.紅箋小字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一,晏殊的詞風。晏殊(991年一1055年),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晏殊少時聰穎,才思敏捷,五歲即可為文,素有神童之美譽。他善於文,工於詩,尤擅為小令。詞風含蓄雋永,婉約明麗,常能以平淡之語蘊濃厚之意。晏殊的詩詞,頗有蘇軾所言之“平淡乃絢爛之極”的藝術造詣。
晏殊的詞,語言明麗清新,聲調和諧流暢,嬌而不豔,豔而不俗。抒情敘事之間,有種閒雅曠達的君子情懷。
在古代詩歌史上,晏殊有“宰相詩人”之美譽。他以他獨特的藝術造詣,開創了兩宋“婉約派”詞風的先河,被譽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二,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所表現出的懷念之情。這首詞以“紅箋小字”為題,意在表達寫滿思念之情,懷戀之意的紅箋,就像眷戀知音的一顆相思之心。他悵望著天上的飛雁,凝視著水中的游魚,懷揣著寫滿相思之情的紅箋,悵恨著這相思之情不可傳遞。
古代交通訊息落後,古人常以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飛鴿傳信這些意象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晏殊在此處以“鴻雁和游魚”兩個意象都不能傳遞相思之意,言極心中之悵恨。感懷青山依舊,綠水空流,不見知音之面,連一點音訊也不可知的愁苦。
斜陽,西樓,意言紅日將落,一日將盡,日復一日,長夜漫漫,簾外山遙水又遠,簾內寶鉤掛深愁。把一個相思懷戀之情表達得無以復加。
這首詞中的一個個意象,緊緊地圍繞著相思懷念這一主題展開,於平淡之中營造出一個使人愁腸難遣的氛圍。讀來愁而不怨,能讓人生髮無限的遐想來。
讀晏殊的詞,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詞多以婉約見長,於纏綿之中能抵達讀者的心靈驛站。在古典詩歌中,宛如一股清純的涓流,流淌在詩歌的花園之中。
-
4 # 曾昭俊52471172
答:這是北宋詞人晏殊著名的懷念情人之作,全文如下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詞的上片抒情,用"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寫主人公以書信細訴衷腸,因"鴻雁在雲魚在水"而情書無處可寄,言語好象平淡,實蘊無數情事,無限情思;下片寫景,透過倚樓遠望,只見青山綠波,化裁“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典故,表達不見所思之人的惆悵。全詞以斜陽,遙山,綠水,人面,紅箋,簾鉤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將詞人心中蘊藏的情感波瀾表現得婉曲細膩,感人肺腑。用詞語淡情深,閒雅從容,充分體現了詞人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
5 # 磊落故人
《清平樂·紅箋小字》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表達的是對紅顏知己的思念之情。這首詞語言平淡,感情真摯。寫豔情而不豔,表哀愁而不哀,閒雅從容,摯而不刻。充分體現了晏殊“閒雅而有情致”的藝術風格,因此歷來為人所傳誦。
清平樂·紅箋小字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上片寫情起句“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出語平淡,但細品來包蘊著無數情事,無限相思。“紅箋”是一種精美的小幅紅紙,可用來題詩、寫信。聯絡下句的“鴻雁”等詞,可知詞裡的主人公是在寫信,寫得紅箋上密密麻麻,說盡了平生相知相愛之意。顯然,這封書信的物件不是普通朋友,而是傾心相愛的知音。
三四句寫的是無從傳遞的愁悶。“雁足傳書”、“魚傳尺素”是古人詩文中傳遞書信常用的典故。寫在紅箋上的書信雖然寫好了,但“鴻雁在雲魚在水”,都無法幫主人公傳書,因此“惆悵此情難寄”,這份相思還是無法傳達到愛人身邊。
下片寫景既然託書不成,滿腹相思,沒個安排處,主人公只好借景消愁。因此下片由抒情過渡到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還是有無限的深情,溢於景外。
“斜陽”句點明瞭時間、地點和人物活動。正值夕陽西下,斜暉照著樓頭遠眺的孤獨的身影,景象十分悽清,而遠處的山峰又遮擋了愁人的視線,隔斷音信,更令人愁思難遏。登樓遠眺本是為了消愁,如今反倒添了一段新愁。
結尾兩句:“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用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意,略加翻新,給人以悠悠不盡之感。綠水曾經照過如花紅顏,如今綠水依舊,人面卻不知何處,只有無盡的相思之情,隨著流水悠悠東流。
作者簡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官至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
6 # 欣欣葉
晏殊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詞人。
他為官剛正嚴謹,生活溫柔多情,一生富貴。開創了宋詞婉約派的詞風。下面我們就欣賞一下他的《清平樂.紅箋小字》
清平樂.紅箋小字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清平樂.紅箋小字賞析此首詞寫於何年已無從考證了,只能從詞中的文字來了解詞人的情懷了。這是一首思念遠方戀人的抒情之作,詞人用字不多,默默淡然讓離別之思越發濃烈了。詞人先情後景,先虛後實,借景發情,真切動人。
上闕紅箋小字,寫滿情意 可憐鴻雁高高的飛翔,魚兒在水底暢遊,依然不能把自己的這份情意送到愛人身邊,惆悵不已。紅箋又稱薛濤箋,專寫情戀小詩。鴻雁在雲魚在水是化用古人“雁足傳書,魚傳尺素”的說法。
下闋寫室外之景,由虛入實,以斜陽,遙山,簾鉤,人面,綠水勾勒出一副無語濃愁的畫面,相思無盡頭。夕陽餘暉,一個人倚著西樓獨望,隔著重山彷彿對著戀人房內的衣鉤,可是卻看不到戀人的容顏,神思忽轉,卻看到眼前碧綠的流水一刻不停地向東流去。
晏殊的經歷與詞風晏殊的詞吸收南唐花間派及馮延巳的影響,詞風淡傷閒愁,婉曲細膩,用語雅緻,意猶未盡。
為什麼晏殊有如此的情懷呢?跟他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他5歲能寫詩作詞,14歲參加科考賜進士,受宋真宗賞識,後主管皇家禮樂慶典,宋仁宗時官至宰相。自五代以來,學校不興,他開創大辦教育的先河,請范仲淹進校講學。歐陽修盛讚“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
晏殊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詞,部分錄於《珠玉詞》。還有兩首詞《浣溪沙》和《蝶戀花》個人認為不輸《清平樂》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一下晏殊的才情特色吧。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蝶戀花
欖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青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與晏幾道晏殊與晏幾道都是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南昌進賢縣人)。晏幾道,號小山,是北宋詞人,是晏殊的第七個孩子。晏殊政治文學兩得意,晏幾道做些小官,潛心六藝,文采出眾,有《小山詞》留世。後人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
-
7 # 秋水文瀾原創
《清平樂·紅箋小字》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清平樂·紅箋小字》【賞析】
此為懷人之作。詞中寓情於景,以淡景寫濃愁,言青山長在,綠水長流,而自己愛戀著的人卻不知去向;雖有天上的鴻雁和水中的游魚,它們卻不能為自己傳遞書信,因而惆悵萬端。
詞的上片抒情。起句“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語似平淡,實包蘊無數情事,無限情思。紅箋是一種精美的小幅紅紙,可用來題詩、寫信。詞裡的主人公便用這種紙,寫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說盡了平生相慕相愛之意。顯然,對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傾心相愛的知音。
三、四兩句抒發信寫成後無從傳遞的苦悶。古人有“鴻雁傳書”和“魚傳尺素”的說法【魚傳尺素: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出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前者見於《漢書·蘇武傳》,後者見於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是詩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鴻雁在雲魚在水”的構思,表明無法驅遣它們去傳書遞簡,因此“惆悵此情難寄”。運典出新,比起“斷鴻難倩”等語又增加了許多風致。過片由抒情過渡到寫景。
“斜陽”句點明時間、地點和人物活動,紅日偏西,斜暉照著正在樓頭眺望的孤獨人影,景象已十分悽清,而遠處的山峰又遮蔽著愁人的視線,隔斷了離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悵難遣。“遠山恰對簾鉤”句,從象徵意義上看,又有兩情相對而遙相阻隔的意味。倚樓遠眺本是為了抒憂,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從抒情手法來看,又多了一層轉折。
結尾兩句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之意,略加變化,給人以有餘不盡之感。綠水,或曾映照過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處,唯有相思之情,跟隨流水,悠悠東去而已。
此詞以斜陽、遙山、人面、綠水、紅箋、簾鉤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將詞人心中蘊藏的情感波瀾表現得婉曲細膩,感人肺腑。全詞語淡情深,閒雅從容,充分體現了詞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平樂·紅箋小字》【作者介紹】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之一。漢族,撫州府臨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
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寫景重其精神,賦於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他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詞,大部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136首。他既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史上的一位多產詩人。
-
8 # 雲河秋
這首詞是晏殊最有名的詞?開什麼玩笑。而且這詞也算不得一流的水平。按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標準來說,這首詞通篇失之於一個“隔”字。
-
9 # 何老師的筆耕花園
清平樂.紅箋小字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清平樂·紅箋小字》由晏殊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念遠懷人的愛情詞,是晏殊“豔情”詞的代表作之一。
上闋修書寄情。“紅箋小字“,相傳唐代著名才女獨創“浣花箋”,此箋原用作寫詩作為詩箋,後來多指情書。“說盡平生意”,戀人們之間難以相見,只能用寫信方式互表情愫,更多的時候是“紙短情長”。這裡“盡”字,表明對戀人的情感很強烈,想把平生的事都說給對方。
“鴻雁在雲魚在水”,古人有“雁足傳書”和“魚傳尺素”的說法,“鴻雁”和“魚”都代表音訊。這裡表明欲求雁、魚傳信而不可得,是典故的反用。“惆悵此情難寄”,不禁讓人問,為什麼“難寄”?是不是不知道對方在哪裡?還是不敢給對方寄呢?從屈原開始喜歡把“君臣”比喻成戀人,晏殊在這裡未嘗不可以如此理解。
下闋觸景生情“斜陽獨倚西樓”,“斜陽”又是“獨倚”,惆悵而孤獨。“遙山恰對簾鉤”,一個人站在樓上,放眼望去,簾鉤恰對著遠處的山。“人面不知何處”,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給人物是人非之感,情感失落惆悵,回味無窮。“綠波依舊東流”,這句讓人容易聯想起南唐主李璟名句“西風愁起綠波間”,寫絕愁緒。
-
10 # 使用者春花有意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時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晏殊的這首最有名的《清平樂·紅箋小字》,是一首懷人之作。詞的上片寫作者的一片深情,以及此情難寄的惆悵,語意懇摯;精美的紅格信箋寫滿密密小字,訴說盡平生的相慕相愛之意。鴻雁飛翔在雲端,魚兒遊戲在水裡,獨我滿腹惆悵,這番情意難以傳寄。下片前兩句顯示主人公的孤獨寂寞,含蓄有致,“遙山恰對簾鉤”暗示心上人未至,簾鉤閒掛,唯遠山與自己相伴的苦況。末二句點明相思之意,“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一則說明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處,惟有相思之情。跟隨流水,悠悠東去而已。又以流水的悠悠比喻作者的思想和愁緒的悠悠。
這首詞寫的是一般的離情別恨,從內容看並不新奇,,但抒情細膩婉曲。出語平淡寧靜,蘊意卻深摯,寫情而不豔,寫愁而不衰,體現了作者“閒雅而有情致”的風格,歷來為人們所喜愛並傳誦。
-
11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欣賞晏殊最有名的詞《清平樂·紅箋小字》?前言
晏殊是北宋早期著名的宰相詞人,如果從晏殊作品中挑選一首最有名的作品,估計很多人會選擇《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而不是這首《清平樂·紅箋小字》。
一、清平樂是一首長短句組成的小令清平樂是一首長短句組成的小令。詞有齊言的,如《浣溪沙》、《生查子》這一類,但是大多數是長短句組成的,如《清平樂》、《長相思》、《水調歌頭》等等。
根據詞的字數多少,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一般以58字以內的為小令。《浣溪沙》、《長相思》、《清平樂》等都屬於小令。
二、清平樂是一個換韻的詞牌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這首詞上闕用仄聲韻,押【寘】部:字、意、寄,和【紙】部:水,兩個互為鄰韻的韻部。宋朝人還是詠詩韻來填詞押韻,類似於詩韻的鄰韻通押。【寘】、【紙】這兩個韻部後來被《詞林正韻》合併為詞韻的第三部
下闕換成的平聲韻,押【尤】部:樓、鉤、流。
三、上闕主情詩詞就是情和景的相互作用,大多數人填詞喜歡寫景開始,後面再抒情。不過晏殊的這首詞上闕主要表達情感: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紅箋小字,代表包含了濃濃情感的書信,在心裡表達了自己愛慕相思之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即書信不通。送信的大雁太遠見不到,寄信的鯉魚沉於水底,也見不到。古人用來表達這種情形,還會用到如“鴻斷魚沈”、“雁杳魚沉”、“魚沈雁斷”等詞語。
“雁杳魚沉的結果就是“信音難託”,其實真實的意思是對方沒有音信,所以不知道信寄到哪裡。女子因為無法把自己的思念傳達給愛人而惆悵。
四、下闕主景而下闕主要寫景: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李煜曾經有詞雲: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登樓望月也好,登樓望夕陽也好,都是用寫景來表達離別的相似愁緒。遙山隔斷了視線,心上的人去到了哪裡呢?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崔護有詩云: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無論情人去了哪裡, 生活依舊繼續。只是這滿腔的離愁別尋,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無窮無盡。
結束語晏殊是最為顯貴的詞人(除了皇帝以外),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慶曆中官拜宰相。
晏殊生於991年,卒於1055 年,小張先一歲,小范仲淹兩歲,小柳永七歲, 有意思的是,因晏殊出仕極早,范仲淹、歐陽修、張先等皆出其門下。他的最有名的一首詞其實是這首《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
12 # 隨手談詩
在五代時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詞人,南唐後主李煜和馮延巳,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這是李煜對詞的貢獻,馮延巳繼承了李後主的風格:“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從五代進入北宋,歐陽修和晏殊又繼承了馮延巳的詞風。有人評價說:“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這裡,我們按下歐陽修不提,單說晏殊,看看他是怎麼“俊”的,從一首《清平樂》入題。
《清平樂》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和李煜、馮延巳是不同的,李煜真情流露,非常敏銳,馮延巳則熱情且執著,相比之下,晏殊就非常理性了。同樣是寫春花秋月、傷春悲秋,在晏殊詞中,我們能讀到一種淡雅、幾分節制。
這首《清平樂》是懷人之作,寫給誰的呢,作者沒有明說,但從前兩句就能看出來,一定是寫給某個心愛之人,否則又怎麼用紅箋、寫滿密密麻麻的小字、藉此說盡平生的愛意。
你看這前兩句,真是平淡無奇,可是包含了多少情思,後來讀者又怎會知道。接下來第三、四句,從平淡轉為苦悶,為何苦悶?信寫好了,卻沒辦法傳遞,也許是道路阻且長,也許是不知該寄向何方,古人有“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的說法,此時的晏殊捧著紅箋紙寫的情書,卻說“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那麼好,書信寄不出去,這一腔情思總得排解吧,怎麼辦呢?寓情於景,借景抒愁,於是乎,下片由抒情進入寫景,“斜陽獨倚西樓”六個字,寫出了萬分淒涼孤獨的景象,說“遙山恰對簾鉤”,遠山遮住了我的視線,阻隔了我們相見,讓人憂愁,本來登樓是為了排遣愁緒,沒想到這眼前所見至今,反而更添幾分愁思。
最後兩句化用了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說心愛的姑娘雖然不知道身在何方,但你曾經嬉戲過的綠水,一如從前,悠悠東流。既化用了前人的詩句,又賦予一層新意——晏殊的相思,也隨著悠悠綠水一起東流,流向遠方,去追尋心中所想之人。
說晏殊的詞中有一種淡雅、幾分節制,這首詞寫離別相思,但是從頭開始,晏殊都處於一種“靜態”,特別是“斜陽”句,你會覺得有沒有搞錯,這可是相思,內心不說波濤翻滾,至少泛起陣陣波瀾吧!怎麼可能做到如此平靜安寧?可這就是晏殊,他內心有所節制,下筆才會淡雅閒適,一定要讀完最後一句才會發現,原來這一切平靜的外表下,竟然蘊藏著如此深沉、真摯的情感。
晏殊這個人啊,大概是個悶騷型的文藝青年,相比起他兒子晏幾道,晏殊的文學成就顯然更高,但粉絲卻少了很多,大概是因為小晏的真情流露,更能打動人心,大晏的淡雅從容,卻少有人能欣賞吧!
-
13 # 梧桐樹邊羽
如何欣賞晏殊最有名的詞《清平樂·紅箋小字》?
《清平樂·紅箋小字》並非晏殊最有名的詞牌作品。
晏殊是宋初的宰相,當時天下太平無事,詩文革新也還沒有進入主流文化視野,詞牌的創作只是在延續五代詞風,漸漸將詞人情感融入創作,脫離純粹的歌女代言體。
大家耳熟能詳的晏殊詞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玉樓春·春恨》,《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等等,這些作品大多為後人留下千古名句,讓人纏綿難忘。
《紅箋小字》和晏殊作品整體風格是一致的,並沒有特別出挑之處。
清平樂·紅箋小字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上片“字、意、水、寄”同屬詞林正韻第三部第一組,下片“樓、鉤、流”同屬詞林正韻第十二部第二組。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
紅箋,紅線格的絹紙。鴻雁和魚,都是古代用來指代傳遞信件、家書的媒介,古人有“雁足傳書”和“魚傳尺素”的說法。
紅線格的絹紙上寫滿密密麻麻的小字,訴說我對你無時無刻的思念之情。可是鴻雁高飛在雲端,魚兒潛游在水中,無法為我傳遞,讓我無比惆悵。
惆悵從這裡來,並統領全詞意境。
下片轉入景色描寫,加強、深化這種感覺。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人面不知何處”化用了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之意,略加變化,給人以有餘不盡之感。同樣是指時移世易,但是桃花再開著重於一年之變,而綠波東流則年復一年,給人思念無期,遙遙無盡的感覺。
同時前兩句也是相對無變化的景色描寫,加強了“綠波依舊東流”的時間感。
斜陽裡,我獨自倚靠西樓遠望,遠處的青山正好對住了窗上簾鉤,遮擋了我的視線。碧綠的江水日復一日往東流去,那曾經的人兒,你又去了何方?
依舊是世事難全、情感難訴的遺憾、惆悵。
這首《清平樂·紅箋小字》以斜陽、遙山、人面、綠水、紅箋、簾鉤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將詞人心中蘊藏的情感波瀾表現得婉曲細膩,感人肺腑。
全詞語淡情深,閒雅從容,充分體現了晏殊作為一代閒相,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個人魅力。
-
14 # 生泉樓主
《清平樂.紅箋小字》,是北宋詩人晏殊所寫的一首懷念知音之作。
在這首詞中,晏殊以淡雅清新的語言,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把相思愛慕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原文:
清平樂•紅箋小字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的詞,語言明麗清新,聲調和諧流暢,嬌而不豔,豔而不俗。抒情敘事之間,有種閒雅曠達的君子情懷。
這首詞以“紅箋小字”為題,意在表達寫滿思念之情,懷戀之意的紅箋,就像眷戀知音的一顆相思之心。他悵望著天上的飛雁,凝視著水中的游魚,懷揣著寫滿相思之情的紅箋,悵恨著這相思之情不可傳遞。
古代交通訊息落後,古人常以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飛鴿傳信這些意象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晏殊在此處以“鴻雁和游魚”兩個意象都不能傳遞相思之意,言極心中之悵恨。感懷青山依舊,綠水空流,不見知音之面,連一點音訊也不可知的愁苦。
斜陽,西樓,意言紅日將落,一日將盡,日復一日,長夜漫漫,簾外山遙水又遠,簾內寶鉤掛深愁。把一個相思懷戀之情表達得無以復加。
這首詞中的一個個意象,緊緊地圍繞著相思懷念這一主題展開,於平淡之中營造出一個使人愁腸難遣的氛圍。讀來愁而不怨,能讓人生髮無限的遐想來。
讀晏殊的詞,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詞多以婉約見長,於纏綿之中能抵達讀者的心靈驛站。
-
15 # 夏酒菜
《清平樂·紅箋小字》北宋·晏殊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紅線格的絹紙上寫滿密密小字,道盡我平生相慕相愛之意。鴻雁高飛在雲端,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讓我這滿腹惆悵的情意難以傳寄。
斜陽裡我獨自一人倚著西樓,眺望遠方。遠方的群山恰好正對窗上簾鉤。從前的那個人不知道如今在哪裡?唯有碧波綠水依舊向東方流去。
這是一首念遠懷人的愛情詞,是晏殊“豔情”詞的代表作之一。詩詞最大的特色便是寓情於景,以淡景寫濃愁。以斜陽、遙山、人面、綠水、紅箋、簾鉤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透過“紅箋”表達無盡思念,引用“雁足傳書”和“魚傳尺素”的典故以及遙遠的距離抒發無從傳遞書信的苦悶和無奈,最後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將詞人心中蘊藏的情感波瀾表現得婉曲細膩,感人肺腑。
-
16 # 文一多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這首詞,寫傷離念遠的情懷。詞的上片敘事抒情。“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是修書寄遠,尺素託情。詞人沒有向我們昭示寫信的人是誰,信又是寄給誰的。但從“紅箋”二字,可以推斷,這是一對情篤意厚的情侶,他們曾有過歡悅的相會,如今正處在惱人的離別之中,因此才有修箋寄意、敘說平生之舉。
三四句筆鋒一轉,逼出正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按古代傳說,雁足魚腹,可以傳遞書信。“鴻雁在雲”是說雁杳,“魚在水”是說魚沉,雁杳魚沉,故紅箋無由寄達。那麼,滿書主人公惆悵之情的“紅箋小字”,也就自然“難寄”了。
下片是寫景抒情。“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寫倚樓遠望,蒼山阻隔,不見伊人的蹤影。這裡表面上是在寫景,實際上是表現相思相望之情。
結尾二句是用典。“人面不知何處”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暗示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豔情。歇拍“綠波依舊東流”一句,寄寓了主人公離索孤寂之情,是以景結情的妙筆。
-
17 # 正能量清風明月
清平樂·紅箋小字
宋 · 晏殊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譯文:
精美的紅格信箋寫滿密密小字,說的都是我平生對你的愛慕之情。鴻雁飛翔雲端且魚兒遊戲水裡,這番滿腹惆悵的情意難以傳寄。在斜陽裡我獨自一人倚著西樓,遙遠的群山恰好正對窗上簾鉤。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處去了,唯有碧波綠水依舊向東方流去。
註釋:
①紅箋(從竹,戔( jiān)聲):紅色的質地很好紙片或者條。供題、寫信等用的(質量較高的)小幅紙張。如:箋管(紙和筆);箋幅(箋紙,信箋);箋詠(在箋紙上題詠詩詞)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
②平生意:這裡是寫的平生相慕相愛之意
③鴻雁:在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鴨科鳥(鴻雁)可以傳遞書信。也作書信的代稱。“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古人當時的通訊手段較落後,渴望能夠透過這種“仁義禮智信”俱備的候鳥傳遞書信,溝通訊息。
④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 唐 趙嘏 《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綠含風月滿川。” 元·彭芳遠 《滿江紅》詞:“牛背斜陽添別恨,鸞膠秋月續琴心。” 清·黃遵憲 《養痾雜詩》:“竹外斜陽半滅明,捲簾欹枕看新晴。”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 昆明 這都市,罩著淡黃的斜陽。”
⑤惆悵:失意,傷感。惆悵就是因為心中鬱悶而不知道該幹什麼,憂傷和悲哀是表示的一種心理狀態,而惆悵是強調一種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覺。
賞析:
此為懷人之作。詞中寓情於景,以淡景寫濃愁,言青山長在,綠水長流,而自己愛戀著的人卻不知去向;雖有天上的鴻雁和水中的游魚,它們卻不能為自己傳遞書信,因而惆悵萬端。
詞的上片抒情。起句“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語似平淡,實包蘊無數情事,無限情思。紅箋是一種精美的小幅紅紙,可用來題、寫信。詞裡的主人公便用這種紙,寫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說盡了平生相慕相愛之意。顯然,對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傾心相愛的知音。
三、四兩句抒發信寫成後無從傳遞的苦悶。古人有“雁足傳書”和“魚傳尺素”的說法,前者見於《漢書蘇武傳》,後者見於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是詩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鴻雁在雲魚在水”的構思,表明無法驅遣它們去傳書遞簡,因此“惆悵此情難寄”。運典出新,比起“斷鴻難倩”等語又增加了許多風致。
過片由抒情過渡到寫景。“斜陽”句點明時間、地點和人物活動,紅日偏西,斜暉照著正在樓頭眺望的孤獨人影,景象已十分悽清,而遠處的山峰又遮蔽著愁人的視線,隔斷了離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悵難遣。“遠山恰對簾鉤”句,從象徵意義上看,又有兩情相對而遙相阻隔的意味。倚樓遠眺本是為了抒憂,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從抒情手法來看,又多了一層轉折。
結尾兩句化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之意,略加變化,給人以有餘不盡之感。綠水,或曾映照過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處,唯有相思之情,跟隨流水,悠悠東去而已。
此詞以斜陽、遙山、人面、綠水、紅箋、簾鉤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將詞人心中蘊藏的情感波瀾表現得婉曲細膩,感人肺腑。全詞語淡情深,閒雅從容,充分體現了詞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文港沙河(今屬進賢)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江右人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事,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
-
18 # 騎驢去高考
晏殊有個兒子叫晏幾道,跟他爹一樣擅長文學,並且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聲。這種父子兩個同為著名文學家,並且有作品流傳後世為人所喜愛的,實在是太難得、太稀罕的一件事情了。因為一個人有一兩篇著作流傳後世,穿過茫茫的歷史長河打動讀者的心,那已經是了不得的事了,大部分同時代作家的大部分著作都會沉沒煙海,漫無邊際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李斯的《諫逐客疏》,他能留下來的作品也僅此而已,況且這只是作者一時激憤的感情之作,無意為之,卻偶成經典,至此之後,李斯再無佳作,無論他怎樣刻意為之。
所以晏殊父子是文壇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那些情思綿軟的詞作依然能勾起戀客的心,讓人久久徘徊在夢境裡,這種詞作聖手是不多見的,他的英名也是蓋世而傳的。晏家父子為天下的戀客們築了一座雨中的心靈小屋,你撫窗而望,雨過花,雨過廊,雨過樹葉,雨過你的心。他們父子有相同的品格,有相同的個性,有相同的人生意境。他們都少年成名,文名著盛,都富貴年華,穿流情場,迷惘繁華。人生的種種不如意,就算是它如意了我也叫它不如意,他們父子倆就這樣把矯情演繹地令人拍案叫絕。也許在情場上,也許在失意失,也許在落寞處,有這麼一些詞作抒寫人的內心,實在是一件好極了的事情。
“瑟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說實話,比起大晏來,我更喜歡小晏的詞作,小晏的詞作更真切,更深情,更清澈,大晏的更多讓人感到生硬,感情不自然,受到太多的約束,過度挑剔詞彙而不注重真實情感的抒發,讀了味道不多!
一個人矯情並不奇怪,能矯情的這麼有水平有美感,這麼上檔次不多見。富貴人家的兒子,無非是吃喝嫖堵,能夠利用豐富的物質財富做出一番事業的不多,更多的是淹沒在物質的海洋裡,變成了時代的毒瘤,在無限的空虛中把自己戕殺,撒向人間都是痛。
《清平樂·紅箋小字》,沒有聽過,怎麼是晏殊最有名的詞作,他最有名的好像是那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
19 # 水墨江南RDHi
《清平樂,紅箋小字》,
此詞為男女離別木思之懷之作,上闋直抒胸意,表達深情難寄的相思之苦,紅箋兩句婉而不露,深深蘊含了抒情主人公對遠方情人的無限思念。
-
20 # 史耀剛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的詞,婉約清麗,給人清新脫俗,賞心悅目。讀這首詞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地感覺。
淺析:鋪展紅色的信紙,寫著絹秀的小字。縷縷的相思都烙印在紙上。訴說著心中思念之情。又是一年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不知道寄到哪裡?
我獨倚西樓看著斜陽漸落,望著起伏的群山恰好對著窗戶上的簾鉤。想起了夢裡人不知道在哪裡?只有綠波清水匆匆的向東流去。
思伊心似長江水,日夜東流不停歇。夜過亦,東方未白凝殘月,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晏殊是北宋宋真宗,宋仁宗時期的宰相。正是宋朝鼎盛王朝時期!他的詞清新婉約就像一股潺潺的涓流,泛起心中歡快的浪花。他慧眼識珠,他提攜重用了歐陽修、王安石、范仲淹等一大批忠臣賢傑之才。開創了北宋文壇的新貌。他是北宋詩詞文學的領袖是最早婉約派的代表。他的詞對後來的蘇軾、秦觀、李清照都有很大的幫助影響。他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北宋時期傑出的詞人。
回覆列表
一部《清平樂》捧紅了那個儒雅博學的晏殊,這首詞是他的代表作。
《清平樂 紅箋小字》(宋)晏殊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晏殊:北宋大詞人,七歲能文,十四歲廷試,“援筆立成”賜進士,官途順遂,高至尚書宰相,范仲淹都出其門。詞風溫婉含蓄,寫閒愁雅趣,承繼南唐李煜之風,宋學者王灼贊其:“風流蘊藉,一時莫及,溫潤秀潔,亦無其比。”
晏殊其子晏幾道,也是北宋詞人,只當了幾天小官,作為比其父親差遠,世稱“二晏”。
清平樂:樂,yue四聲,詞牌名。原本是唐教坊曲名,後來成為詞牌名,又稱為“清平樂令”“憶蘿月”等。
全詞一共八句,共46個字,上片是四五七六,下片是六六六六,上片四仄韻(字、意、水、寄),下片三平韻(樓、鉤、流)。
以《清平樂》為詞牌的名句很多,
比如,
辛棄疾《清平樂 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李清照《清平樂 年年雪裡》:“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
晏殊這首是閨怨詞,觸景懷人,相思難絕,清新有趣。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紅箋,古人寫情書情詩的,紅色的小幅紙張。
紅色的小箋,寫滿了小字,也難以訴盡我平生相思意。
詞中主人公特地用紅色小箋來寫,可見是很精心慎重的,還很高雅,對方一定是很重要的人。
寫的也是絹秀的小字,因為要寫的東西太多了,也暗示了這位女子知書識禮,情深意重。
鴻雁在雲魚在水, 惆悵此情難寄:
這句很有意境。
《漢書 蘇武傳》記載,蘇武持節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扣押,放逐於北海牧羊。後來西漢使者請求匈奴單于放回蘇武,但單于卻詐稱蘇武已死。漢使不得不想出個辦法,說漢武帝上林苑中狩獵,得一北歸鴻雁,足上繫有帛書,上顯示蘇武未死。匈奴單于信以為真,以為上天旨意,便放蘇武歸漢。
“鴻雁傳書”由此而來。
魚,也被古人看作信使,《史記 陳涉世家》就有剖魚得書的典故。
這樣的意象詩詞常見,表達相思之情。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有句:“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這位女子寫好了承滿相思之苦的紅色小箋,卻發現誰能將這情意傳達呢?鴻雁雲中翱翔,魚兒水中自樂,誰能傳書遞情呢?只能獨自惆悵,唉聲嘆氣。
斜陽獨倚西樓 ,遙山恰對簾鉤:
西樓:也是古詩詞常見意象。
最早見於南朝詩人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有句“始出西南樓,纖纖如玉鉤”。
為何是西樓?在古代,女子的閨閣一般在西邊,比如西廂、西宮、西窗等。
李商隱《巴山夜雨》:“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位女子,無人傳達情意,黃昏時分,斜陽餘暉裡,獨上登高發愁,遠處山巒恰好進入視線,正好遙寄相思。
登高遠眺為的是見遠方佳人是否到來的身影。
這又是詩詞常見意象。登高是為了寄情,或哀家國或傷兒女情長。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范仲淹《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人面不知何處, 綠波依舊東流:
這一句又是化用。
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五代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晏殊的拼湊很是巧妙。
女子登樓遠眺,卻不見佳人,唯有青山依舊,碧水東流,徒留無限失望與失落。
詞戛然而止,然而故事還未結束,惹得讀者情思盪漾。
這首詩,晏殊將典故,常見意象信手拈來,組成一幅情景生動、情思悠長的畫面,表達相思中的女子最真摯樸實的感情。
尤其是開句“紅箋小字”,細膩新穎,有高雅氣,書墨香,暗示不一樣的女子,清新而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