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平144796971
-
2 # 前可見古人
靖康之變是不是宋徽宗的昏聵導致的呢?
我們來看看宋徽宗有多昏聵。
元符三年,宋哲宗去世。當時想讓趙佶繼位時,章惇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趙佶本人只喜歡吃喝玩樂,根本不想當皇帝,但是最終被大奸臣曾布、蔡卞、許將等人生生背上了皇位。
趙佶繼位後,果然沒有辜負那句“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重用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的蔡京極其黨羽;宦官楊戩先設“稻田務”,對百姓橫徵暴斂。
宋徽宗基本不理朝政,埋頭享樂玩耍,倒是在藝術上有了很大成就。發展茶道、繪畫,創造了“瘦金體”,在藝術上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因為喜歡花崗石,專門從各地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皇帝喜好。花石船隊所過之處,當地的百姓,要供應錢穀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為了讓船隊透過,拆毀橋樑,鑿壞城郭,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記載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20年”。官吏一夥乘機敲詐勒索,大發橫財,給東南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
宋徽宗在位時期,民間起義不斷,就是對趙佶昏聵的最好說明。
那麼,靖康之變是不是全都因為宋徽宗的昏聵呢?
趙佶的昏聵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宋歷代羸弱。
宋朝自立國開始,在對異族戰爭中歷來以弱小著稱。非是宋國軍隊戰鬥力差,而是因為來自朝堂上由上到下的壓制。
皇帝擔心武將造反,竭力抑制武人權利;文臣為了自己的權利地位,對武人進行無底線的打壓。
宋朝應該是整個古代史上武人地位最低的國家。軍隊不是難民就是罪犯,除了打仗,種地做工什麼都會幹。在從上到下的打壓下,軍隊儼然已經成為了文人的奴隸。這樣的軍隊基本已經沒有了戰鬥能力。
時值金國剛剛崛起,遊牧民族窮困,但武力強大。宋朝繁華,富庶,兼之基本沒有作戰能力,儼然就是金國的狩獵目標。事實上,有宋一朝,異族基本都以宋國為狩獵目標。
所以,有了靖康之恥。
-
3 # 小魚讀史
宋徽宗不是個昏聵無能的皇帝,相反繼位之初,倒是虛心納諫,整頓吏治,重用王安石變法的改革派,很有一番作為的樣子。
宋徽宗本來是一個文藝小青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騎馬、射箭、踢球、逛青樓,無一不好。再加上早期以文人墨客的情懷用人任事,重用蔡京、童貫、楊戩、高俅、李彥、王黼等奸佞之臣,讒諛小人,把個人愛好變成施政綱領的一部分,這樣一個作風輕佻的君王天子,整天忙著吃喝玩樂不亦樂乎,還怎麼有精力管理好國家大事呢。
宋徽宗畫作
宋徽宗瘦金體書法作品區域性
自宋太祖開創帝業以來,由於自己黃袍加身得了天下,一直執行重文抑武的國策,設兩府三司,把持軍、政、財權。
宋朝的軍隊有一半留在京師拱衛皇權,邊關守將和平時期維持地方治安還行,這種“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如遇外地入侵,根本不禁風吹草動。為了維持宋朝龐大的官僚體系開支,政府允許軍隊經商,導致貪墨腐敗。他們還把流民全部收編進軍隊,而且全家都可以跟著。這也是為什麼北宋軍隊常年維持百萬,戰鬥力卻極為低下的主要原因。
同時,宋朝實行兵將分離,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也是為什麼宋朝軍隊一打就亂,都打不過農民起義軍的原因。
宋朝疆域圖
檀淵之盟以後,以宋朝屈辱求和而宋遼息戰,換取了遼宋邊境百年安寧。從此軍隊開始懈怠,戰鬥力衰退。
到宋徽宗繼位時,新舊黨爭十分嚴重,以蔡京為首的改革派打著維新的旗號盤剝百姓,打擊正直之士,政治早已腐敗透了。宋徽宗又大修宮觀,千里運送花石綱。全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1126年,金主大舉南下攻宋,當年12月,45歲的宋徽宗把一個爛透了的王朝交給兒子,禪位於宋欽宗趙桓。
金軍攻宋
1127年春,金軍攻陷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和文武大臣及後宮皇族宮女3000多人,北宋滅亡,後人稱靖康之變。
小魚認為宋徽宗作為帝王,錯生了時代和地點,玩物喪志,聲色犬馬,縱慾無度;寵信奸佞,致國勢日衰。最後落得亡國辱民,客死他鄉的下場。所以後人評價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再恰當不過。
-
4 # 風裡雨裡寂寞的心
宋徽宗才是導致“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雖然當時北宋朝廷奸臣當道把持朝政,明君會允許和出現奸臣當道把持朝政這樣的事情出現嗎?),如果他勵精圖治勤政為民處理朝政,不整天吃喝玩樂,會喪權辱國淪落成他國的階下囚嗎?
-
5 # 隱者康司馬
靖難之變的主要責任是宋欽宗忠奸不分,排擠主戰的兵部侍郎李綱,才有後來的靖康之難。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公元1125年,金太宗派宗望率領大軍攻打北宋,進逼都城汴梁。宋徽宗趙佶一聽,是嚇的六神無主,急忙寫下了*傳位東宮*的詔書宣佈退位,自己當上了*太上皇*,並且連夜帶領親兵逃出了京城。太子趙桓即位,這就是宋欽宗。他也嚇得是魂飛魄散,宰相白時中、楊邦彥乘機勸他棄城逃往襄陽。兵部侍郎李綱聽說後,立刻求見宋欽宗。
李綱在殿上責問宋欽宗,說:*太上皇把固守京城的千斤重擔託付給陛下,現在金兵還沒到,陛下就把京城拋棄了,將來怎麼向太上皇交代,怎麼向全國的百姓交代?*
宋欽宗被問得是啞口無言,宰相白時中氣沖沖地說:*金兵來勢洶洶,京城哪裡能守得住?*
李綱怒視白時中,反問到:*天下的城池,還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嗎?如果我們鼓舞軍隊,安慰民心,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守住京城!*宋欽宗看到李綱是信心滿滿,就讓李綱負責守京城。
幾天後,宗望率領10多萬騎兵,來到汴京城下。金兵就瘋狂的攻城了。金國的騎兵都身穿鐵甲,頭戴頭盔,是刀箭不如,十分兇悍。但因為是騎兵,在城下施展不開,只能下馬坐在大船裡,在護城河裡順流而下。李綱等金兵的大船駛進水門前,一聲令下,巨大的石頭如暴雨般向下投擲。金兵被砸的是死傷無數,船隻也被砸碎,掉下河的金兵,上不了岸,只能活活被淹死。
守城的宋兵是鬥志昂揚,他們是視死如歸。李綱是親自擂鼓助威,打退金兵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金兵是進攻多日,沒有一點進展還死傷無數。
金兵是孤軍深入,千里奔襲宋朝的京都,原打算速戰速決,卻沒有想到汴京城的防守堅固。金兵的大帥宗望只好派人議和。
金兵退走以後,宋欽宗和一批大臣都以為從此可以安穩度日了。投降派的一些大臣正嫌李綱在京城礙事,就竄掇宋欽宗把李綱派到河北去鎮守。
到河北後,李綱名義是統帥,卻沒有實際指揮權,李綱知道自己遭到了排擠,只好向朝廷提出辭職。宋欽宗撤了李綱的職,把他貶到南方去了。
金國最怕李綱,現在李綱被貶到幾千裡的南方去了。金太宗又命令宗翰、宗望率領大軍向東京進軍。
沒過多久,兩路金兵趕到了東京城下,即而猛烈攻城。城裡的三萬多守軍,沒有了李綱的指揮,都群龍無首沒有心思低抗,不久都跑的差不多了。各路的援軍沒有朝廷的命令,也都不敢來增援。這時候宋欽宗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公元1127年,金兵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兩個皇帝和皇族、大臣官吏三千多人,滿載上百輛掠奪的金銀財寶,回到北方,這便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辱*。
統治中原167年的北宋王朝,從此宣告滅亡。
-
6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我認為靖康之變不全是由於宋徽宗昏庸導致。宋徽宗昏庸無能,任用奸臣八賊只是滅亡原因之一,只能說是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也有很多。比如燕雲十六州的割讓,後晉石敬瑭為了當皇帝能夠換取契丹的支援,對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契丹君主耶律德光自稱兒子,被後世稱為可恥的兒皇帝,還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中原失去了防禦草原民族的屏障。從此以後,草原民族騎兵可以長驅直入,抵達黃河北岸。 再就是宋朝實行的弱幹強支政策。精銳的部隊被程式設計成禁軍,駐紮開封及附近大中城市。而地方邊境軍隊較少,戰鬥力也不強。所以金人每次進攻都可以長驅直入很快打到開封。
-
7 # 徐大乎
“靖康之變”是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痛心和悲慘的事件,這一“恥變”的確是由於宋徽宗昏聵造成的,這不能否認,但我們如果站在當代人的立場上,用當代人的眼光深入分析一下北宋和宋徽宗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矛盾,雖然不足以為“靖康之變”找到開脫的理由,仍不免要對宋徽宗進行一頓撻伐,但相信會釋然一些。
第一,外部有遼、金和西夏強鄰環伺。中原王朝幾千年來一直痛苦的遭受著北方民族的侵擾,秦漢有匈奴,唐朝是突厥,後世王朝大明被滿人亡,而此時北宋面臨著遼金夏“三國”虎視、蒙族、女真、党項以及白族、契丹族、吐蕃族等“六族”侵擾,就北宋的實力和柔弱的“小身板”而言,單挑一國可能還綿力可支,而要長期同時應對三個國家“群狼”般的侵略就力不從心了,更難以長期支撐下去,這也怪他們的“命”不好。
第二,按繼位順序,宋徽宗父親駕崩後還有兩個哥哥排在自己前面,本無承續之望,而是在神宗朝晚期已干政的庶母向太后,出於繼續把持朝政的考慮,硬是把繼位順序靠後、勢力比較孱弱、志向不在於此的徽宗推上了大位,因此,徽宗施政時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向太后的掣肘和叨擾。太監專權,外戚干政歷來是威脅政權穩定和王朝安全的兩大致命禍害。
徽宗除了要面對以上兩個主要矛盾外,還有變法派和守舊派炒翻天的持續“黨爭”,方臘、宋江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特別是自己不愛政治、討厭俗務的藝術家素質和“文藝範”。
宋徽宗執政時面臨的惡劣形勢,即使宋太祖或宋太宗現世,也難以完全改觀,“靖康之變”也可能難以徹底避免,更何況一個“只愛藝術,不愛江山”的藝術家宋徽宗呢?
-
8 # 角度視界
靖康之恥是誰造成的?
要談靖康之恥,我們先捋捋這個事的來龍去脈。
大宋朝是個相對重文輕武的朝代,這個成因和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篡位奪權的自身經歷有關,才有了“以文治武”的治國方針。這個治國方針也導致了宋朝在同外族戰鬥中一直沒什麼好的結果。
在被遼欺負了很多年後,金崛起,遼沒落。在金要攻遼的時候,宋犯了投機主義的毛病,和金聯合訂下了“海上之盟”,希望分得一杯羹,藉機收回被遼佔據多年的燕雲十六州。但宋忽略了一個事實,在宋朝當時軍力不夠強大,外戰屢戰屢敗的時候,“與強金為鄰,難道好於與弱遼為鄰?”遼被滅後,宋幾乎是把金引狼入室了。
金在同宋幾次接觸後,探得了宋的虛實,而且當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有“一統天下”雄心壯志的人,要滅掉宋是金的目標。金宋一戰肯定不可避免,靖康之恥如要避免必須是建立在宋能夠戰勝金的大前提下。這在當時女真部落武力強勁和宋朝武力薄弱的對比下,其實宋戰敗只恐怕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靖康之恥不是沒有機會避免,如果宋能骨頭硬點,看清楚金不會只通過割地奉銀就能滿足的本質,加強武備,重用主戰的武將李剛等人,加強防禦,而不是苟且偷安,以為花點錢就能把事擺平,也不至於被金端了老窩。
單從疆域擴充套件方面來說,宋朝整個朝代缺少有進取心的皇帝,個人分析原因一是宋朝的邊界外大多是蠻荒之地,吸引力不大。二是宋朝是個富裕的朝代,日子過得比較好。三是宋的重文輕武也導致他不善於打仗,在前期戰事一直沒有什麼好結果以後,遇到戰事從皇帝開始到大臣大多想以議和為主,花點錢擺平。
宋在同金的外交中,也有惹惱了金的地方。一是遼朝降將張鈺的處理,張鈺本已降金,後又投宋,金肯定不幹,宋徽宗先是拿個假張鈺人頭糊弄,金不幹,又殺了張鈺和二子討好金。這麼做後不僅金認為宋沒有信譽,破壞了盟約,也使其它遼降將缺少了安全感,為以後反戈同金攻宋打下了伏筆。二是徽宗背盟想多要回一些土地,金在太祖去世太宗新立的檔口,忍了這口氣,吃了虧,過後就來找宋算賬了。其實就算宋不惹金,我想金也不會放過宋的,誰不希望逃離苦寒之地,誰不向往富庶之地呢?
宣和七年(1125)金滅遼後,開始南進攻宋,宋軍一路潰敗。這時宋徽宗做出了一個奇葩舉動,在宋王朝首開皇帝健在就傳位太子的先例,明顯的逃避問題,創下了甩鍋的焦點記錄。宋欽宗即位後之初,以李剛為首的防衛戰爭取了時間,也成功的解除了第一次開封之圍,並以宋割地奉銀結束。接下來欽宗對議和的形勢判讀樂觀,以為金會放宋一馬,罷職主戰的李剛等人,忙於同徽宗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金朝捲土重來時,才知道來者不善,在守城開封的時候,欽宗頭腦發昏,相信術士的話派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神兵”貿然出擊,結果金軍循跡入城,宋朝都城淪陷。而此時李剛還在應召回都的路上。
接下來就是受降賠款,宋徽宗、宋欽宗及族人、大臣等10餘萬人被劫掠至金朝地界,徽宗、欽宗被安置在五國城(現黑龍江依蘭)度過了餘生。
這就是史稱的“靖康之恥 ” 。
造成的原因根源一是當時宋朝的軍力軟弱和保守心態,二是金的軍力強大和積極擴張。具體原因既有前期宋徽宗的積弱多年、引狼入室,也有宋欽宗的只想著議和的保守思維,用人不當,守城時出昏招等原因。
從這段歷史我們能總結出來的是:落後就會捱打,花錢永遠買不來和平。
-
9 # 天香引
古往今來,有不少藝術造詣很高的皇帝在統治上很失敗。尤其是那些藝術風格婉約細膩的統治者,他們大都喜好享樂,不知民間疾苦。南北朝末年,寫了《玉樹後庭花》的陳後主陳叔寶;安史之亂時,改編了《霓裳羽衣曲》的李隆基;五代十國末年,寫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後主李煜,都是這類皇帝。
宋徽宗也是這樣的人,他喜好享樂,生活窮奢極欲,宮中美女甚多。他尤其喜歡奇花異石,在蘇州設立了一個部門,專門為他搜刮異石,用船運到首都,花費巨大,百姓苦不堪言。他還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在宮殿中建立山丘,把這些異石都佈置進去。開山鑿河在古代是耗資巨大的工程,宋徽宗在國家經濟已經入不敷出的時候,還這麼奢靡無度,對風雨飄搖的國家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水滸傳》裡描寫的宋江和方臘就是這個時候造反的。和《水滸傳》的描寫不停,歷史上既沒有梁山伯聚義,也沒有一百單八將,宋江一夥人的聲勢極小,只算是一小股流寇。相比之下,方臘造反的規模要大很多。出現這種大規模的百姓造反,說明國家對百姓的壓榨已經到了極限,離經濟崩潰也不遠了。
在王安石變法時,為了提高改革的效率,皇權被加強。原來皇帝和官員互相制衡的朝廷,變成了誰依附皇帝,誰就能得勢的皇帝獨裁製度。皇帝可以輕而易舉地扶植討他喜歡的大臣。偏偏宋徽宗又是個喜好享樂的昏君,在他的扶植下,蔡京、童貫等奸臣一度權傾朝野。
因為沒有人再能制衡皇帝犯錯,因此北宋末年的變亂,有很大一部分責任要皇帝本人來負。北宋政權的確內憂外患困難重重,但假如沒有宋徽宗和他兒子宋欽宗接二連三的胡來,政局其實還有挽回的餘地。
-
10 # 當代曹植
檀淵之盟時,若不是僥倖射死遼軍主帥,靖康之恥可能就要提前上演了。
遼與金皆是中央集權制國家,不同於以往的部落聯盟。又都是遊牧與農耕複合型國家,用農耕提供財富供養貴族,用遊牧提供強大騎兵,農耕提供步兵,組成步騎混合部隊,戰力大增。
北宋重文輕武,又無產馬地,還喪失幽雲十六州,無險可守,北方騎兵可長驅直入,一馬平川,飲馬黃河。
加之北宋未年,氣候變遷,華北降雨減少,北宋的水長城名存實亡。
所以,靖康之變是遲早的事。當然,宋徽宗與宋欽宗加速了這一過程。
靖康之恥,宋徽宗是要負一些責任。他的責任主要是昏聵不明加沒有擔當。
沒擔當指的是金兵深入北宋腹地後,宋徽宗禪位南逃,差點毀了北宋。
幸虧金兵當時準備不足,糧草吃盡。再加上宋朝君臣上下團結一心,打退金兵,才使得北宋沒有因為宋徽宗的不負責,當場“猝死”。
不過,靖康之恥的直接責任不在宋徽宗。因為他當時已經被宋欽宗軟禁了。所以北宋滅亡的直接責任人實際上是宋欽宗。
公元1126年底,金軍第二次包圍開封。當時開封城尚內有一百萬人口,城外數萬宋西軍和數十萬勤王軍隊正源源不斷趕來。而金軍只有數萬。
宋欽宗聽了小人之言,讓一個叫郭開的妖人率“神兵”開城迎戰。金軍趁機掩殺,攻破開封外城。欽宗聽說外城淪陷,當即嚇尿了。此時的他,暈了頭,誤信金兵承諾,先是跑去金營談判。等到他被扣留後,又下旨讓開封城內的軍民放棄武器投降。
軟禁中的宋徽宗聽說兒子被扣留後,提出自己可以做人質,換回欽宗。可金人卻說,你兒子我們不打算放,你也別想跑。
到這裡,北宋就算是被他們父子給作死了。
-
11 # 凌煙歷史社
靖康之變我認為該稱之為靖康之恥,靖康之恥主要是因為宋徽宗昏庸無能和宋欽宗的天真無知所致。
宋徽宗的昏庸無能是靖康之恥發生的前提條件,為什麼這麼說呢?北宋王朝是歷經五代十國的戰亂之後,由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建立,而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更是讓本就軍事力量薄弱的宋朝更加羸弱,再加上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遼國的幽雲十六州一直沒有收回,導致大宋邊防力量薄弱。澶淵之盟後,大宋與遼國邊境相安無事近百年,大宋的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展迅速,但軍力卻一直沒有大的發展。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與遼天祚帝爆發戰爭之後,遼國軍隊屢次敗在完顏阿骨打手裡,主力軍隊幾乎損失殆盡,此時的宋徽宗看到遼國屢戰屢敗,所以被豬油蒙了心,認為有利可圖,有機可乘,意圖完成祖宗遺願,建立流芳百世的功業。但人最可怕的是認不清自己的現狀,何況宋徽宗是一個皇帝,認不清現狀的結果就是耽誤國家的發展,甚至傷害到國家的根基。宋徽宗派使者跟完顏阿骨打簽訂了海上之盟,先不說海上之盟,宋朝被金國佔了大便宜,單單是宋朝的軍隊在與遼國作戰中,被遼軍打得灰溜溜地逃跑,就讓人覺得宋徽宗昏庸無能。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遼軍對付宋軍綽綽有餘。
1122年,宋軍藉著遼國燕王耶律淳剛剛病死的機會,終於打到了燕京城,卻久攻不下,而後援部隊遲遲未到,只好求助金國。
金國拿下燕京後,卻拒絕交出幽雲地區,反而指責是宋朝背叛盟約,雙方經過討價還價後,最終金國只把幽雲十六州的六個州還給了北宋,還把燕京城劫掠一空,北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滿目瘡痍的空城。此次聯盟把宋朝的軟弱無能顯露無疑,宋徽宗的昏庸無能也可見一般。
海上之盟,宋朝受盡了屈辱,也讓金國看到了宋朝的外強中乾,於是宋朝成了金國的另一目標,打敗遼國後,金國把矛頭指向北宋,金國派出兩支軍隊分別進攻太原和燕京,準備最後在開封會合。燕京主將童貫藉著向皇上彙報情況跑了,而另一守將郭藥師不戰而降,金國由宗望率領的部隊順利佔領燕京。另一支由宗翰率領的部隊對太原久攻不下,於是兵分兩路,一路接著攻擊太原,另一路從東面繞行,趕去與宗望率領的部隊會師。
如果此時宋徽宗積極備戰,尚有轉機,但宋徽宗被嚇破了膽,他頒發了罪己詔,將自己當皇帝后犯下的過錯都列舉出來,並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然後就跑到鎮江去避難了。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宋徽宗被推上皇帝的趙恆,也就是宋欽宗,他把1126年改為靖康元年,並且放棄了黃河這道天然的屏障,讓金軍只花短短五天就順利過河了。
宋欽宗不愧是宋徽宗親生的,其無能程度比之宋徽宗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做事猶豫不決,經常改變主意,處理軍機要務時不能準確判斷、果斷裁決。
宋徽宗去避難了,宋欽宗看到後,抗敵決心也動搖了,他想躲到陝西去避難,但在主戰派將領李綱的反覆勸說下打消了。李綱在開封城內嚴防死守,金軍損失了不少人馬,卻沒有攻進去。就在此時,完顏宗望派使者見欽宗,希望與宋朝和談,欽宗為了和談,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把康王趙構送過去當了人質。並罷免了李綱和种師道等主戰派的官員。
抗金將領李綱但京城民眾因此爆發了抗議,無奈之下,宋欽宗又讓李綱和种師道恢復了原職,百姓這才停止抗議。主戰派重新佔據優勢,金軍久久不能攻下開封,宋朝勤王的軍隊也已經趕到,金軍統帥知道再拖延下去,將陷入背腹受敵的困境,打算撤退,但此時,宋欽宗卻用新人質把趙構換了回來,並答應向金軍割讓土地。
金軍的撤退,讓天真無知的宋欽宗以為靠議和可以永保太平,他以為戰事已經結束,所以又罷免了師種道等官員,但幾個月之後,金軍再次攻擊北宋,成功會師開封后,全力進攻。這是我認為宋欽宗天真無知的第一個原因。
我認為宋欽宗天真無知的第二個原因是:金軍來襲,宋欽宗召李綱回京城,並任命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於是李綱和趙構快馬加鞭往京城回援,但宋欽宗卻沒有加強防禦,等待援軍,反而相信術士郭京的話,想用郭京“撒豆成兵”的神通拒敵,郭京說他能撒豆成兵變出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士兵,然後在戰場上突然變出來,打金軍一個措手不及,然後用“六甲法”活捉敵軍將帥,殺金軍一個片甲不留,郭京聲稱不是朝廷危急存亡的時刻,不會用這個法子,偏偏宋欽宗相信了他的話,在金軍攻城的日子,把城門開啟,灑下七千七百七十七顆豆子,結果可想而知,士兵沒變出來,開封外城淪陷了,而此時郭京早就逃命去了。可見送欽宗有多麼愚昧無知,有多天真,哪怕他不做其他的,只死死守住城門等待援兵,金軍也不會如此輕易攻下開封。我認為這個叫郭京的術士也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在國家生死存亡面前,卻還撒下彌天大謊,把家國大事當兒戲,如果他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也將是國家之福。
我認為宋欽宗天真無知的第三個原因是:金軍攻陷開封外城後,沒有繼續攻城,而是要求與宋朝議和,上過一次當的宋欽宗卻還是中計了,金軍要求宋徽宗去金營和談,徽宗膽小不敢去,欽宗只好自己去,結果欽宗在金營受盡折磨,嚐遍恥辱,可見欽宗的天真無知,最後,金軍還是攻下了開封。
宋欽宗攻下開封后,金軍在城裡姦淫擄掠,百姓個個家徒四壁,恰值寒冬時節,吃光食物的百姓們開始吃死人,最後使得京城屍橫遍野,瘟疫橫行。儘管欽宗卑躬屈膝的求和,但金軍打定主意要消滅北宋,於是在1127年,北宋被金國廢黜。金軍離開北宋時,燒了城郊很多房子,屠殺了許多平民,並擄走了徽宗、欽宗、鄭皇后、朱皇后、太子、親王、駙馬、公主和妃嬪在內的皇室成員,還有孫博、張叔夜等強硬派大臣,以及十萬餘百姓。另外,各種宮廷珍貴禮器、稀有的古董文物、圖畫書籍不計其數。這就是靖康之恥。
綜上所述,我認為是宋徽宗的昏庸無能和宋欽宗的天真無知導致了靖康之恥的發生。
-
12 # 一貳一橙
靖康之變是歷史上最屈辱、也是最冤枉的一次事變,或許只有西晉的永嘉之亂可以“媲美”了,要說起靖康之變發生的原因,那宋徽宗首當其衝就要負上責任,畢竟是他把一個大好河山給弄得天怒人怨,也是因為他主導的“聯遼抗金”政策錯誤,導致了金兵南下引發了亂事。
可是光憑宋徽宗一人,這禍國殃民的鍋他是背不下的,要背也不能全背,靖康之變的原因是多方面所導致的,不能光算在宋徽宗昏聵無能的原因上。
實際上,這位被說成“輕佻”的北宋皇帝,在他任內北宋的GDP卻是歷朝最高的,他所重用的童貫雖然是所謂的“北宋六賊”之一,但在對待戰亂頻繁的西夏政策上也取得了過往所沒有過的成績,連遼國都指明讓童貫出使本國,要一睹其風采。
政和元年,進檢校太尉,使契丹。或言:“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帝曰:“契丹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覘國,策之善者也”。
可也就是這次的“因使覘國”的事,使得北宋朝廷對遼、金之間的局勢做出了錯誤的評估,也就有了後來“聯遼抗金”的所謂海上之盟,也直接導致了靖康之變的發生。
-
13 # 熊二瞎
靖康之變的說法不準確,確切的說應該是“靖康之恥”或“丙午之恥”,百分之四十責任要歸於北宋皇帝的“昏聵無能”,這是不可否認的,作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皇帝對於國家的統治決策起著主導作用,但是,責任也不是全在宋徽宗的身上,整個官場的腐敗和文官集團的膨脹,也是靖康之變釀成的另外一大因素,甚至要承擔起百分之五十的責任。
宋徽宗
靖康之變時,北宋已經走過了167個年頭,宋徽宗是北宋第八個皇帝。在他前面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
167年相當於八代人,國家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接下來就是改革,如果改革比較好,可以為國家續命一百餘年,如果改革效果不理想,百姓的起義此起彼伏,官僚與士族階層蠢蠢欲動,必然威脅大宋皇朝的統治根基。
宋徽宗的時候,各地義軍比較著名的是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起義,正式打出旗號是公元1119年,前後轉戰多省,最後兵敗被圍困,餘部投降了宋朝。
水泊梁山
另一個非常著名的起義是1120年南方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甚至建立了範圍包括安徽、江西、浙江、蘇州四省六州五十二縣的政權,雖然僅僅存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卻動搖了宋朝的統治基礎。
早在北宋仁宗(公元1043年),范仲淹就上書建議進行改革,主題是“裁撤冗員、整頓吏治、選拔賢能”,由於頑固勢力過於龐大,特別是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不殺文官的祖制,導致宋朝文官飛揚跋扈,黨爭之亂嚴重,范仲淹的新政僅僅一年便流產,本人被流放。
宋神宗的時候,為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就實行了有利於中小地主和農民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也叫“王安石變法”,最後因為統治階級的勢力過於龐大,而北宋兩次對西夏的戰爭也以失敗告終,沉重打擊了宋神宗的政治威信,宋神宗最後憂憤而死。
王安石畫像
接替宋神宗位置的是十歲的兒子宋哲宗趙煦,新上任的宰相司馬光完全廢除了神宗變法,驅逐流放了變法派官員。
直到宋哲宗即位之後,面對朝廷上殘酷的黨爭,才重新啟用變法派人物章惇擔任宰相,恢復了神宗變法。
等到宋徽宗即位之後,面對窮困潦倒的國庫,設定了“西城括田所”,原意是增加國庫收入,但是統治階級,特別是官僚和大地主、士族,總是有辦法規避稅收,最後的受害者變為了無權無勢的百姓,“抗租抗捐”成為社會主流。
此時的北宋面臨西夏、遼國的競爭,國際形勢嚴峻。國內統治階級的腐朽,掌權者的昏庸無能,直接擴大了北宋面對國際競爭的劣勢。
宋徽宗瘦金體書法
宋徽宗貪圖享樂,沉迷於書法繪畫和詩詞歌賦,開創了“瘦金體”、成立了“翰林書畫院”,將畫學納入科舉考試,藝術成就相當之高。
宋徽宗寵信童貫、蔡京、王黼、梁師成、朱勔、李邦彥等一幫奸臣,一個就能禍國殃民,更別說這一群。
公元1114年,也就是靖康之恥發生的前十三年,受遼國壓迫的女真人為了反抗奴役,聯絡北宋兩面夾擊遼國,完顏阿骨打東拼西湊,集合了女真30多個部落的兩千五百兵力起兵反抗遼國統治,並且在1120年舉全國之兵二萬與北宋聯合大敗遼國,於1123年滅遼成功。
金滅遼之後,攜大勝之勢南下入侵北宋,在1125年率六萬兵力圍攻開封未成功,在1126年再次圍攻開封,而宋徽宗在金國第一次圍攻京城的時候,厭煩國事兵事,將皇位傳給了兒子趙桓,也就是宋欽宗。
1125年,北宋打贏了京師保衛戰,朝堂上的那些文官又開始作妖,趕走了主戰派的宰相李剛,並且以國庫不堪重負為由,遣返了大量計程車兵。
金國瞭解到北宋的情況,覺得再次發動戰爭的時機已經成熟,興兵再次圍攻北宋,金國的舉國來犯,15萬大軍勢如破竹,先後擊敗了宋朝近四十萬的軍隊,將開封團團圍困,此時的開封城內僅有七萬兵力。
但是宋朝並非毫無勝算,開封城內有幾百萬民眾,面對亡國之危,有超過三十餘萬的青壯可緊急編入軍隊,金國沒有貿然強攻,而是派遣使臣與宋朝議和。
徽欽二宗嚇破了膽子,朝堂上盡皆阿諛奉承之輩,見到金國主動議和,喜出望外,慫恿宋欽宗答應金國的議和要求。
1127年正月十五剛過,宋欽宗如約來到金國大營,簽訂了賠款金100萬錠,銀五百萬錠,並且選送公主兩人、宗室年輕女子八人、宮女兩千五百人、歌舞樂女一千五百人、手工藝者三千人作為勞軍之用的歷史性屈辱條約,條約還規定割地若干,並且允許宋朝用年輕女子抵價賠償金。
吏部尚書王時雍非常賣力的給金國挑選女子,開封的百姓諷刺他是“金人外公”,而開封府尹徐秉哲則將5000女子盛裝打扮送到金兵大營。
這五千女子在遭受金國十餘萬大軍蹂躪後,有兩千當場就不行了,被遣送回開封城。
湊不齊賠償金,徽欽二宗下令用民間女子冒名頂替,最後有11635名民間女子被押到金兵大營,再加上條約規定的女子,有近兩萬人。
北宋朝廷弄得天怒人怨,開封人民對朝廷失望至極,金國趁機發動了進攻,順利攻進皇宮,俘虜了滿朝文武大臣和皇宮所有人。
此時各路勤王的軍隊已經四面而來,抗金起義軍也迅猛發展,康王趙構又在河北佈置防線,金人擔心後退到白山黑水的道路被切斷,帶領著收颳了整個開封的財富和大量的女子離開開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北宋朝廷和官府抓捕的民間女子,金兵並沒有在民間掠奪,甚至拿出北宋官府倉庫的糧食,售賣給因為多日圍城而飢餓難耐的百姓。
開封的府衙下令嚴禁民間私藏皇室宗族女子,使得北宋朝廷的女性幾乎全部被金兵帶走,除了一些年老體衰的被拋棄,皇宮嬪妃公主一共三千多人,隨著金兵踏上了前往黑龍江的漫漫長路。
貴族女子的命運是悲慘的,被金國將領和貴族瓜分,而被金兵帶著的那些平民女子的命運是“多嬲斃”。
這些俘虜到了金國上京城,金世宗為了表彰功績,開了一場盛大的獻俘儀式,男人全部披上羊皮,女人穿上匈奴衣服(類似於今天的藏民服裝,穿上後因為沒有內襯,坦胸露乳),用繩子牽著,爬過金兵大營,稱“牽羊禮”。
總結靖康之變的經過,會發現,北宋當時的實力是相當強的,女真人立國十三年,全國兵力只有六七萬,再加上佔據北宋中山府部分地區之後擴軍,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五萬人,而北宋在1125年的京城保衛戰時,城內尚有二十多萬兵力,在外部還有不下百萬大軍。可是,北宋君臣具皆昏庸無能,找不到將領統帥,而且毫無對戰之心,只想議和。
再加上北宋橫徵暴斂,抓捕民間女子,徹底喪失了百姓的信任,俗話說“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北宋朝廷徽欽二宗和滿朝文武在失去了百姓支援後,面對十餘萬如狼似虎的金兵,自然毫無招架之力。
金兵自知沒有佔領北宋的實力,扶持了一個“大楚”政權,讓北宋宰相張邦昌當了“偽楚”皇帝,或許是金人也覺得趙家人已經失去了民意,不適合再當皇帝了吧!
宋高宗趙構
趙構在去往金兵大營出使的時候,半路逗留在河北不肯前往,後來金兵圍困開封,趙構受封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理應率兵勤王,可是連南道總管張叔夜與兩個兒子伯奮、仲熊募兵一萬三千人勤王,都能全軍突入開封城,趙構這個“河北兵馬大元帥”卻是進兵受阻,無法勤王。
天下的兵馬都收到唐恪、耿南仲觀望命令,裹足不前,或許這些外地的官員也對徽欽二宗相當失望,對朝廷那些京官恨的是咬牙切齒吧!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秦檜全家老小也在金兵的俘虜中,後來金國放了秦檜回到南宋,我猜想是金國突然意識到把北宋的大奸臣一網打盡了,是一件大大的壞事,南宋很有可能因此“眾正營朝”,發憤圖強,一雪前恥。
秦檜夫妻鑄像
秦檜回到南宋後的事,相比大家都知道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是最好的說明。
歷史再次證明,趙家人都是一丘之貉,趙構寵信秦檜,不想和金國對戰,趕走主戰的李剛,放棄南京,跑到了揚州,再從揚州跑到杭州,將整個中原拱手讓給了金國。
所以說,靖康之恥的百分之四十責任在宋徽宗,百分之五十在那些腐敗無能的奸臣,另有百分之十是被皇帝和朝廷傷了心的百姓和官員。
唐太宗李世民所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趙宋二宗就飽嘗了“失民心”的惡果。
-
14 # 逆流的魚L
靖康之變的發生宋徽宗的昏聵無能佔一部分,歸根到底是宋朝的制度造成的。
宋朝是在五代十國的基礎上建立的,再加上後來宋太宗的北伐慘敗,使得宋朝的國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是嚴重重文抑武,守內虛外。對武將極度不信任,壓抑武將的作用,使得宋朝軍隊數量龐大,但是屢戰屢敗毫無戰鬥力。面對外地入侵毫無辦法只知逃跑。
宋徽宗繼位後,自認為天下太平因此對潛伏的危機毫不在意,只關注於享樂,並且對外部環境毫不關心。
金國興起後,宋朝打起了和金國合作的注意,但是軍事上的失敗使得金國看出了宋朝的虛弱,因此在滅亡遼國後發動了攻打北宋的戰爭。
此時的宋朝毫無準備再加上太平日久沒有危機意識,以至於金國大軍輕鬆的渡過黃河,兵臨開封城下。
面對這種困局,宋徽宗想的第一件事不是抵抗,畢竟金國孤軍深入,遠離後方,即使宋朝大軍實力再不行也可以抵擋,但是宋徽宗在那一刻真宗附體,馬上想要逃跑。後來一看沒辦法逃跑,玩起了擺脫責任的辦法,直接傳位給兒子。
被迫接班的宋欽宗比他的更加膽小,更加遵守祖訓。
當時各地勤王軍隊集結開封,面對這種狀況,欽宗想到的首先是這些人會不會造反,謀奪自己皇位。為此他不惜一切力量要求一心要和滅亡自己的金軍議和。
他不顧金兵已經圍困開封,依然罷免主戰派李綱。金兵圍困汴京,猛烈攻城,並且聽信郭京的鬼話不作戰鬥準備反爾想依靠邪術退敵。結果,郭京的神兵潰敗,金軍趁機攻入開封。這個時候只有有決一死戰了,所有人都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和金兵抵抗,可是欽宗堅決不答應,要求議和,這個時候還議和什麼不就是投降嗎?金統帥宗翰宗望等人傲慢的要求要欽宗親自去金營才同意議和談判。而欽宗沒有辦法只得痛哭一場到金營跪拜稱臣求和。
宗翰知道欽宗的軟弱,於是提出了足以滅亡北宋的議和條件。割讓中山等北方領土,勒索金1千萬錠,銀2千萬錠,絹1千萬匹。 對於這些苛刻的條件,欽宗照單全收。並且派出官兵大肆搜刮開封城內的金銀,掠奪婦女,甚至於欽宗將自己的嬪妃都獻了出去,金兵還沒開始搶,北宋百姓自己被自己的皇帝搶了一邊。
但是欽宗如此喪心病狂的求和並沒有換來自己皇位的安穩。因為金國下定了決心要滅亡北宋。
第二年,金兵再次令欽宗前往金營,欽宗乖乖的隨叫隨到,沒想到這一次去就再也沒回來,之後徽宗也被呼喚到了金營扣押。
隨後徽宗父子和其他嬪妃大臣被押往北方,這就是靖康之難。
幾年後徽宗死在了北方五國城,而欽宗頑強的活了幾十年,最後死於金國貴族的取樂之中。
-
15 # 凝沙學史
歷史上,靖康之變是宋朝最為屈辱的一件事,而靖康之恥的爆發和宋徽宗的昏聵無能息息相關,也可以說他是始作俑者。
因為,是宋徽宗親手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也是他先聯金滅遼,後吸納遼將,最終導致了金兵南下,直接引發了靖康之變。
1.政治上腐敗無能宋徽宗文釆不錯,尤其書法更是一絕,他的“繡金體”已經成為了中國書法的重要字型,流傳至今。
可惜,宋徽宗不是當皇帝的料,衷心於玩樂,對國家事務漠不關心,政治上更是腐敗無能。
結果,北宋奸臣層出不窮,繼蔡京、童貫之後,還有張邦昌、王鐸、張俊等人,奸臣長期牢牢控制了國家,欺上瞞下,直接導致了北宋王朝的衰敗。
2.外交上嚴重錯誤遼國位於金國和宋朝中間,宋朝只與遼國接壤。宋遼雖然敵對並打過仗,但是,兩國關係時好時壞,國力相當誰也無法滅掉誰,保持一種平衡,遼國顯然無力滅宋。
當時的金國開始不斷崛起,對於宋朝來說,北方的遼國成為宋朝的一道自然屏障,畢竟遼國替宋朝守住北方,扛住金國南下的壓力。
而宋徽宗採取了聯金滅遼的錯誤外交,簽訂了“海上之盟”,約定了從南北兩線夾擊遼國的軍事協議。
結果金宋聯合成功滅掉遼國,宋徵宗親手拆掉北方遼國這道屏障,直面金國的崛起壓力,宋徵宗親手挖坑準備自己跳。
3.處事上貪小失大直接導致金兵南下,造成靖康之變的藉口,又是宋徽宗的貪婪小便宜。
公元1123年,一位名叫張覺的原遼國將領,在投降金國後,又帶著金平州來投奔北宋,並被宋徽宗接納。金國得知此事後,就遣使對北宋進行責問為何私納金國叛將。
後來宋徽宗迫於金國壓力,不得不處斬了張覺,但金國對此依然不肯罷休。於是,金太宗便以張覺事件為藉口,兵分兩路,開始了對北宋的戰爭,不久後,金兵攻克了北宋的首都開封,並俘虜了宋徽宗等人,北宋滅亡。
總之,靖康之恥是宋微宗政治上的腐敗和錯誤的外交,貪小失大更讓張覺事件成為了金國入侵北宋的藉口,也成為了靖康之恥的導火索。
回覆列表
北宋,除朱明朝外,是農民起義最頻繁的朝代。原於宋朝鼓勵“精英”大規模吞併土地的政策,造成上層極度套華,但低層人民極度困苦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國力。加上朝廷為防軍變,採取的以文節武的統治手段,嚴重削弱了軍力。當社會土地吞併到一定的程度時,一個朝代就會滅亡。當金國南侵,宋兵一觸即潰,而下層民眾,根本就不會去為維護趙官家的統治而戰鬥。所以,宗徽宗如何英明,也濟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