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波雲星
-
2 # sunjin6278
為了自己及家庭,大凡人做事都想留個後手,有時候不把事情做絕,過後萬一有反覆,也還有個轉換餘地。尤其身處亂世,真的說不好哪派勢力能成事,城頭變幻大王旗,選擇站隊很重要,但有時留個後手以保身家性命還是有必要的。
三國時期,在官渡之戰前,河北袁紹家族顯赫,四世三公,誅宦官,反董卓,其家族做出了很大犧牲。袁紹因反對董卓擅自改立漢帝,與董卓鬧翻,在朝堂甚至拔刀相向。因在洛陽董卓勢大,袁紹逃出長安,董卓鑑於袁家在朝廷地位顯赫,害怕袁紹的影響力,也不敢發捕文告通緝他,只能以安撫手段封他為渤海太守。討伐董卓後,袁紹在河北發展勢力,韓馥作為冀州刺史,袁紹的上司,最後竟被逼自動讓位給袁紹。袁紹在沮授、田豐、審配等人的幫助下,又收復了青並二州和幽州大部,幽州公孫瓚,也是很有實力的人物,他的白馬義從軍作戰勇猛,匈奴烏桓都很害怕,不敢侵犯,但面對袁紹,連吃敗仗,最後易京之戰,公孫贊兵敗自焚身亡,袁紹完全佔領幽州。幽冀青並四州是當時天下最富庶之地,物阜民豐,兵精糧足。袁紹外結好匈奴烏桓,內施仁政,民心歸服。曹操當時勢力很小,只有兗州地界,袁紹當時並沒把他看在眼裡,只把他作為自己一附屬的郡守看待,一直聯合他攻打袁術、呂布等人。試想想,袁紹當時坐擁四州,實力最強,影響又大,為了更好生存,誰不投靠?官渡之戰時,可以說袁紹是擁有絕對優勢的,如果袁紹能聽從沮授、田豐的話,統一北方恐怕就沒曹操什麼事了。正因為雙方實力懸殊,又有幾個人長著前後眼,能知道袁紹不行?即使荀彧、郭嘉,也只能作個理論推測給曹操打氣而已。當時透過關係,給自己留個後手,與袁紹進行些書信來往,也屬人之常情,更何況有些書信或時間久遠,或是一般往來根本就沒什麼政治目的呢?搞政治清洗擴大化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因此曹操理解當時的人情世故,既然袁紹已經敗亡,和袁紹通書信的人以後也只有死心塌跟著自己了,還有必要再翻舊賬,清算打壓他們嗎?他們都是士族大家,是社會名人,是很有影響力的,清算了他們,曹操只能落個兇狠殘忍,對曹操的名聲事業又有什麼好處呢?一把火燒了這些書信,與袁紹通訊者感恩,更安心為曹操做事,曹操又落了寬懷大度的好名聲,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寫信的都會有誰,就連曹操當時都沒看,史料也沒留痕跡,我們就沒必要瞎吃蘿蔔淡操心了吧。
-
3 # 大王小娛樂
曹操早期是袁紹部下,其勢力也從袁紹獨立,那很多部下與袁紹有通訊來往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從“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來看,曹操部下私通袁紹的比例很大!從“太祖使人搜閱紹記室,惟不見通書疏”來看,曹操至少知道那些人給袁紹寫過信!曹操作為袁紹部下的時間段,大致從190年投奔河內,袁紹承製招拜“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到196年前後被漢獻帝冊封曹操為兗州牧為止。
曹操投奔袁紹後,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並給予“分兵命銳,修完補輯”,以“袁紹將周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光周昕就給了曹操1萬多士兵,其兄弟周喁還先後為曹操軍師和袁紹的豫州刺史。荀彧來冀州時“將宗族從馥”,也就是說把宗族都帶到了冀州,不久荀彧為東郡太守曹操司馬,其兄弟荀諶為袁紹效力。
(注)謝承後漢書: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劉公山為兗州,公山為黃巾所殺,乃以曹操為兗州刺史。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殺死,當時朝廷以金尚繼任為兗州刺史,而袁紹“以曹操為兗州刺史”,然後曹操東征徐州,袁紹派遣諸將援助曹操,其中就包括後來的魏名將朱靈。194年兗州之亂,曹操圍攻呂布被擊敗,投往袁紹,於是“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注)謝承後漢書: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可以說196年以前,如董昭所言“袁、曹雖為一家”,但曹操得兗州後,已是“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到官渡前夕,參照《昭明文選》收錄《為袁紹檄豫州》所提“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自出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曹操麾下充斥著大量原屬袁紹的人員。
(注)謝承後漢書:操得兗州,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而《魏略》“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無疑與《為袁紹檄豫州》“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自出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可以產生對應。光周喁、荀彧、郭嘉的經歷,就知道袁紹與曹操之間的人員具有相當大的流動性。
到207年,袁尚身死,曹操還命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田疇傳),可見此時曹操依然認為麾下的原袁紹故吏部曲會存在感恩袁紹的舉動。
從“惟不見通書疏”,即唯獨不見李通書信來判斷,曹操麾下除了曹氏、夏侯氏,鄉黨、委質屬吏外,其餘人員都有給袁紹寫信的嫌疑,當然,給袁紹寫信也只是代表騎牆的態度。
轉自:大內義興
回覆列表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大戰。袁紹擁有河北的青、冀、幽、並四州,精兵10萬;而曹操僅有兗豫二州,軍隊只有3萬。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很大,歸附曹操的郡縣紛紛叛曹。
曹營裡誰暗通袁紹,當事人自己肯定知道,其實曹操也知道。原始檔案燒了,只是後人瞭解起來困難了些。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人指定是沒寫,因為歷史上有記載。
李通和趙儼就沒寫,何以知之?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袁紹派使者聯絡李通,任命他做徵南將軍,劉表也在暗中招誘他投順,李通全都拒絕了。李通手按劍柄怒叱他們說:“曹公英明智慧,一定能平定天下。袁紹雖然強大,卻統率無方,最終仍要被俘虜。我拼死也不懷貳心。”就殺了袁紹的使者,把送來的徵南將軍印綬送交曹操。
通按劍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紹雖強盛,而任使無方,終為之虜耳。吾以死不貳。”即斬紹使,送印綬詣太祖。----《李通傳》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趙儼傳》
周邊諸郡都接受了袁紹的封官許願,李通身邊的親戚朋友好多也都跳出來勸他結連袁紹。按照《魏略》,李通似乎起初也沒這麼堅定,也打算給袁紹派使者往來著。
通親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獨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從紹。”
------《李通傳》
太祖北拒袁紹,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儼與領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魏略》
不過,讓趙儼給攔下了。
儼為陳紹必敗意通乃止。及紹破走,太祖使人搜閱紹記室,惟不見通書疏,陰知儼必為之計,乃曰:「此必趙伯然也。」-----《魏略》
當然,聰明的曹操也猜到了是趙儼的主意,曹操真是把下屬琢磨了個透;對他也是青睞有加,常讓他督撫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