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習字生

    離帖後還是重回老樣子,那說明我們對原帖的熟練程度還不夠,一是臨帖的時間火候沒有到,二是臨帖的方法沒掌握好。臨帖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對臨、背臨、意臨。對臨:把字帖擺在前面,一筆一劃的對照著臨,追求形似,要儘可能的還原碑帖裡邊的東西,不要加入自己的風格。最好能寫到八九分像。背臨:把臨帖時學到的東西寫下來,不看帖,儘量去還原它。這是一個深化記憶,能所學的化為己有的一個過程。意臨:是指在原有的碑帖學習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風格特點。

  • 2 # 愛芳書法

    對於所有人臨習一本帖,那麼先入帖、後出帖是兩個不可顛倒的學習階段。當然臨寫到一定程度後,臨習同一本帖也可以幾進幾齣或常進常出。學習階段不同,取捨內容各異。

    從“臨”過渡到“創”應注意什麼呢?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係:一是“入帖”與“出帖”的關係。學書者在認真分析筆畫、結構特點時應把握法帖形、神特色,即理解並熟記字形、筆畫和章法,領會法帖的氣勢、筆意、神韻、風格等內涵,盡得法帖神清面目。這就是“入帖”的過程。之後不再看字帖,用心、腦熟背法帖字形、筆畫、章法之形態,意臨法帖的風格,化帖為“己”,由“似”逐步變成“不似”,發揮自己個性和創造精神,有法而能變法,變法又不失法度,此乃謂“出帖”。

    相對來說,“入帖”是學習傳統的模仿階段,是打下堅實基礎的首要條件之一;“出帖”是求離求變的創造與創新階段。“入帖”不易,“出帖”尤難。學書者經過一段“入帖”學習後,透過對具體點畫的實臨領悟,提高了觀察力、感受力和書寫的表現力,從而增長了審美的意識,進而得以窺視外在形式之中的內在規律。須注意的是,要用筆與用墨並重,進而得以窺視外在形式之中的內在規律。

    臨創交叉、倒置進行,強化靈活性、創造性和思變意識,形象與意象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為“出帖”創作做好必要的儲備。二是創作與章法的關係。章法的營構是書法水平提高最主要的標誌。創作是精神的動態延續,但在追求和表現動機等方面都無法等同於過去。它要求不僅在字形結構上有“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形式美,而且更要有既生動又富韻律的“無形之相、無聲之音”。它是一次性揮寫完成的藝術,看似簡單,實極凝練。

    書法創作中,章法至關重要。好的章法既能展法出書家隨心所欲而又不逾規矩的技法、力度之美,又透露出書家的情性、修養、氣質和審美觀。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絕不是透過一般意義上的“入帖”和“出帖”就能實現的,任何一位書家都是生活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其創作思維必然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等因素的影響,具有著時代賦予的感情色彩。

    書家創作一幅書法作品,必須要首字領篇,量紙定字。唐人孫過庭提出:“一字乃終篇之準。”書法家戈守智也指出:“首寫一字,其字勢便能管束到底。”這都說明了在整篇中,第一個字有很大制約力,後邊的字型、筆態,以及字勢的斜正、形體大小、墨色濃淡等基本上確定下來,所以首字有領篇的作用。

    一般講,如果首字是今草的筆勢,後面又摻雜了章草、篆隸字的筆體,或者一個用王字筆法,另一個字又突然改用顏字筆法,必然會造成視覺上的不協調。雖然有的書法家如鄭板橋,有意地追求一篇中用各體雜字,但也只是一種特例,並不是多數人寫字的法則。至於大小、斜正也不是漫無制約的,首字如果筆勢左向,下字就應有相應的變化,這就是過去書法家所說的“管領法”。

    循序漸進,大膽應用。書法在寫時要考慮用筆,變化,結構,章法,墨法等等,沒有幾年的硬功夫是不行的。對於剛學來說,重點強調基本筆畫與筆畫變化;然後是字的結構;最後才是整體章法(佈局)。

  • 3 # 顛強時代

    筆者初學書法,以王羲之的《蘭亭序》作為書法的入門基礎,可以說筆者的選擇性非常的大膽,不知道筆者是仰慕王羲之的名氣還是欣賞《蘭亭序》具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既然《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它絕對具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果人人都初臨《蘭亭序》有所大成,那豈不是人人都是書法大家,甚至超越王羲之成為一代“行書大師”,作為一個初學者我不建議一開始臨摹行書作為自己的書法主貼。

    ①王羲之的作為一代書法大家,肯定是有多年的寫作功底的,他之所以在書法上有所造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他長年堅持的結果,肯定臨過多種字帖,而在行書上成就最高,他行書的書法精髓,不是一時半會所能體會到的,更何況筆者是位書法初學者,行書是經過多種書體的發展最後形成的一種書法,它是經過演變過來的,是集前者書法大成,在機構字型上更是一種轉變,一個沒有書法功底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書法要密,可能你臨行書照著葫蘆畫瓢,那你只是看到它的外形,自己是看不到它的內部結構,對於每一個字自己看到的也許只是一種外表,卻看不到這個字真正的要點,就像筆者自己說的離帖後還是老樣子,臨帖你臨的是別人的,自己創作也創作是別人的,自己的成分現在還沒有到加入的那種程度。

    ②筆者初學我建議先不要從行書下手,先從隸書下手最為好,隸書線條比較完整,也比較容易掌握,是初學者最容易領會到的,筆者初學對於線條的把控肯定不是最好的,並且對於書法的章法掌握肯定也是空白吧,《蘭亭序》雖然名氣大,讓人心之嚮往,但沒有三四年的功底是學不到的,即使看到了什麼,寫出來和“四不像”沒有什麼區別,欣賞別人是好的,但不能為了名氣,為了追求,而選擇急功近利,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先寫隸書掌握了書法最基本的入門基礎,在堅持一步一步走下去終究會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的。

    最後總結:

  • 4 # 書法有云

    臨帖多長時間不是關鍵,關鍵的是臨帖需要講究方法,如此才能學而不忘達到學習的目的。如提問者所言,學後忘記,這是學習不得法的緣故,若是得法當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臨摹學習法

    臨帖的學習方法有很多種,我在這邊著重介紹下常用的“臨摹學習法”。

    臨摹學習法是個統稱,它其實是臨寫法和摹寫法的結合稱呼。

    臨寫法

    臨寫法可以分為:對臨、背臨和意臨三種。

    對臨,就是將範帖放置在左邊(硯臺放置於右邊)一邊看著字帖一邊進行書寫的一種學習方法;

    背臨,就是在對臨的基礎上,不看字帖,依照腦中的記憶將字帖上的字書寫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

    對臨和背臨的學習效果都是要求所書寫的字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意臨,意臨嚴格意義上來講已經是屬於創作中的範疇了,簡單來理解意臨,就是在背臨的狀態下書寫出範帖中所不存在的字,使之達到與範帖中字形神相似。

    摹寫法

    摹寫法,就是將透明薄紙覆蓋於範帖之上,照著字帖上的字進行描寫的一種學習方法。摹寫法在學習中還有一種採用雙勾學習的方法。

    雙勾摹寫法,就是在透明薄紙上用細筆將範帖中字的輪廓勾畫出來,然後再進行填墨的一種學習方法。

    臨摹學習法的優劣

    臨帖採用臨摹學習法需要將兩者結合來學習,摹寫學習法容易得到古人的字形,但不太容易得到古人的神采;而臨寫學習法比較容易得到古人的神采卻不太容易得到字形,因此在使用臨摹學習法進行學習需要將之結合來進行。

    綜上所述

    書法的學習需要得法,以上的臨摹學習法進行臨帖學習若能嚴格執行,就不會出現提問者的現象。書法學習重在積累,重在交流,希望大家都學有所成。

  • 5 # 良品文化

    《蘭亭序》是王羲之代表作,通篇一氣呵成,行雲流水,遒媚妍麗,渾然天成。刻意模仿,反而不得其法。

    《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之作,據說在寫完《蘭亭序》後,又寫了幾遍,始終沒有第一次的氣韻。

    所以,初學《蘭亭序》不太容易。

    建議離帖,練習一些基本功。

    《蘭亭序》通篇看章法渾然天成,沒有一點矯揉造作之感,縱有行,橫無列,書法技法高超,後世學書者幾乎無出其右。

    《蘭亭序》筆法多變,筆畫方圓交替,無論是橫畫、豎畫、點畫,皆粗細變化多端,藏鋒露鋒相間。全文二十多個“之”字,竟無一相同,可見變化之豐富。

    如果想練《蘭亭序》,建議先把《蘭亭序》放一放,平時可以多看看,多欣賞一下。

    最好是從楷書練起,可以是顏真卿的《多寶塔》也可以學歐陽詢的《九成宮》。

    等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先臨習王羲之的《聖教序》,配合楷書一起練習。

    等行書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再學習《蘭亭序》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6 # 翰諾書法

    第一多臨形成肌肉記憶。

    臨帖的本質就是習慣養成的問題,所謂習慣必須經歷過長期的磨練,使肌肉達成一種物理記憶。

    研究表明,一種習慣的養成,至少要經歷21天反覆的強化練習。並且在之後要不斷的強化這種習慣。

    離開貼就回到原來的樣子,說明你還沒有形成習慣,沒有達成一種肌肉記憶。

    第二,自己寫字時要善於聯想。

    平時寫字時要善於聯想自己所臨字帖中字的樣子形態。

    遇到同樣的字,要想象字帖中是怎麼寫的,然後按照印象中的樣子進行書寫,這叫做背臨。

    遇到同樣的部首,也可以把它借鑑過來,按照字型的樣子進行書寫。

    第三,要善於強化練習。

    可以利用一些手機軟體,挑出相同的字或相同部首的字進行強化練習。

    比如“之”字,在蘭亭序中出現過多次,你可以把它挑出來,每一個字進行反覆的練習進行比較練習。

    再比如三點水也出現過多次,你可以把帶三點水的字拿出來放在一起進行練習,透過練習,達到更加熟悉三點水的寫法,這樣在日後你的書寫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把所形成習慣。

    個人淺見,多多交流學習。

  • 7 # 素清雲

    書法是一門需要長時間積累學習的藝術學科,題主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很正常,不必過於糾結。針對題主目前的情況我有幾個解決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

    學書還需要一個過程,建議從易到難

    初學書法便從蘭亭序入手是不合理的,為什麼不合理呢?其原因有技法難度高,重神韻,章法氣息險。初學者對書法理解不夠深,很多內容都是難以感受到的,更不必說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內容。下面我先從這三個方面探討蘭亭序初學之難,進而給予您學習蘭亭序的一些合理建議。

    《蘭亭序》

    蘭亭序的技法難度高表現在於極盡用筆之變化,筆法有豐富。我們都知道筆法中有提、按、轉、折、鉤連、調鋒等,但看這些筆法似乎沒什麼難度,蘭亭序大抵也是此類筆法。但其難就難在王羲之將這些筆法變化組合,這些變化就體現在字中以不同方向進行。如蘭亭序中的茂林休竹中的“茂”字,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個從起筆至收筆一氣呵成絕無過多的修飾,這個字中用筆切、轉、翻、鉤連、挑、提、按配合著其一定的節奏速度,使得一個字乃至一筆之中就富含多個變化,而這個變化還需在一定的速度中作出來,蘭亭序通篇都是這樣的寫法。因此初學者要想把握這些內容是極其困難的,這是需要極高靈活的用筆能力才有可能達到。

    《蘭亭序》茂

    蘭亭序除了筆法難度高以外,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難點,那就是神韻。蘭亭序為王羲之信筆寫就,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促成它誕生的原因,因此才會有王羲之數易其稿也沒初稿精彩的情況。那麼神韻是怎麼理解的呢?那就是字的精神風貌,王羲之行草書被人稱:“明月出袖,清風入懷。”就是一種清媚雋永的面貌,而蘭亭序神采更甚,如:

    清代書法家王澍說:“蘭亭是右軍醉墨緣,醉後興到趣溢於書,故書入神品。此卷為何南郡公摹,筆墨之外,別有一種超詣變滅之趣。當時醉態彷彿可見。”

    這段話就能很好的解釋蘭亭序之神采風貌,從帖中不難看出其字婀娜多姿,似高士醉酒又如歌人舞蹈,俯仰之間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神助逸興的狀態。因此要想學蘭亭序,就算技法學的再到位難會其其神也是寫不出那個感覺的,而初學者對於此類神韻的感受更是微弱,故是一大難。

    《蘭亭序》弦

    由於蘭亭序為王羲之信筆寫就,其章法更是錯落險絕。可能很多人看蘭亭序都感覺章法就從右至左平鋪而過,章法是無太多變化的,這只是淺顯的解讀。因為人的閱讀心理定勢,往往對開頭和結尾的印象更為深刻,而開頭寫的還是比較拘謹結尾又是收勢處,所以常常會有一個誤解就是蘭亭序章法平平淡淡的。其實仔細觀察蘭亭序中段部分你就會發現它的章法已經達到了平和的極限,所以我們看中段的時候就會感覺有點亂搞,但仔細一看又覺得不會亂,這就是它險絕的地方。對於蘭亭序章法的評價,董其昌曾說:

    “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能夠被集古之大成的董其昌稱為章法古今第一,可想而知其難度不可謂不高。

    由以上幾個方面可知,蘭亭序難度太高,對於初學者而言是不適合的,所以才會有離帖彷彿沒學過書法的感覺,要想運用自如,我建議題主先從簡單的楷書入手。

    《蘭亭序》左

    以蘭亭序為目標,我建議你從以下一個學書過程來進行學習

    一開始學習書法不可直接學行書,而且還是最難的蘭亭序,如果題主十分喜歡蘭亭序的話,我就建議你從楷書入手,然後再進行簡單的行書學習最後是蘭亭序。

    楷書的學習有兩個選擇,第一是褚遂良,第二是趙孟頫,學習他們的楷書能夠為你以後的蘭亭序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先來說說為什麼選取褚遂良的楷書,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我們看看褚遂良其人書法的一個學習過程就知道為什麼選他的比較好。褚遂良書法初學歐陽詢,得到啟蒙從此書法大有長進,其後為了更深一步學習書法就開始常年與其舅父虞世南學書。虞世南書法師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因此褚遂良是對王羲之體系書法的深度挖掘者,從他的楷書作品中你可以明顯看出王羲之書風的傳承。魏徵曾說:

    “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

    由此可知學習褚遂良楷書對於往後的蘭亭序學習是十分有效的。

    《蘭亭序》觴

    再說說為什麼選趙孟頫,趙孟頫是元代的藝術全才,他的書法於二王得力最多,這一點明代王世懋就曾說:

    “文敏書多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Lavida,則得之大令。”

    並且趙孟頫的藝術主張就是復古,在書法上以魏晉時期為標榜,所以學習他的楷書也是可以為學習蘭亭序打基礎的。

    楷書的學習之後,便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行書入手為學習蘭亭序做一個鋪墊,行書的選擇上我建議是《集王聖教序》和趙孟頫《洛神賦》、《赤壁賦》。

    這三個帖都是對於王羲之書法初步認識最好的選擇,因為行書中的基本要求在這裡都可以體現出來,學習它們不僅可以初步提高用筆技巧,還可以初步學習行書的章法。其次這些帖字數足,可以進行反覆的學習訓練,題主可以擇其中之一進行學習,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後就可以開始蘭亭序的學習了。

    《蘭亭序》畢

    為什麼脫帖後就打回原形

    初學者學習書法各方面都沒有深入學習,脫帖後就不會寫字很正常,如果學習兩個月蘭亭序就會熟練創作,那專業書法家多年的努力多白費,天縱奇才也不敢這麼玩。而要想脫帖後還能熟練的運用帖中內容你就需要這麼做。

    吃透字帖,做到爛熟於心。具體做法就是多讀帖加多練習,充分理解並總結帖中的筆法、結構、章法的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變化的處理,這些要求古人已有過總結:

    清代書法家在《臨池管見》中說:“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這段話的重點多看、對悟、多變通就是使字帖爛熟於心的方法,做到爛熟於心就離你的目標不遠了。

    《蘭亭序》坐

    學會創作,就可以脫帖運用自如。對字帖爛熟於心之後,就要學會用帖中的風格進行運用,一開始可以從帖中的字集出一首古詩,然後自己進行章法組合,反覆訓練。熟練之後就要嘗試脫帖寫,脫帖也是有方法的,每天先臨摹一通字帖,然後再脫帖,這樣就會有帖中的感覺,如果一上來就脫帖,除非是高手不然就不可能寫的好。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8 # 張勁逸

    初學蘭亭序,只有兩個月,要想輕而易舉的出帖,幾乎不可能,這是臨帖的自然規律,再一個和自己的方法也有關係。

    說出帖兩個月不可能,並非我們普通臨習者,就是大書法家也一樣的體會。元朝書法家陸友仁曾說過"若逸少《蘭亭序》,非有二十年精進之功,不能知其妙"。

    趙孟頫更是一生臨習《蘭亭序》《聖教序》,才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王鐸到了晚年,仍然一天臨《蘭亭序》及王羲之手札書法 ,一天創作。

    既然大家都是終身臨習,慢慢摸索,透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實現了對書法藝術的融會貫通,所以我們更應該從中得到啟示,慢慢體會,在細節,筆法,結構上多對帖體會。慢慢就能掌握《蘭亭序》筆法基本特徵。

    而且根據我個人的感受,出帖並非一蹴而就,臨摹幾個月,某一天突然就能自己寫出《蘭亭序》風格的創作來 。它是一個慢慢積累,慢慢感覺的過程,真的是水滴石穿,堅持練習不要間斷,就會收穫,而且這收穫是看得見學的出的巨大變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

    再一個好且快的辦法,就是臨一段時間 一定要進入實戰,也就是透過臨習加創作的方法。把自己掌握的筆法,透過詩詞,幾個字,甚至兩個字的片語,格言,自己對著帖上的字,集字臨創,就能很快掌握和在一部分字型上的出帖,然後有了自信,就可以步步為營,逐步走出只會臨不會創作的怪圈。

    最後再說一個方法。如果覺得自己沒有集字時間,也可以在書店買現成的《集蘭亭序》的書,用的時候,先不要看書上的現成集字,先看印刷體的詞句,自己先根據個人臨習積累,先回憶蘭亭序的筆法,結構試著寫一遍,然後再對著書寫。

    這個方法也很有效果。實際就是像我們上學時,總不能一天到晚只抄老師的課堂筆記。也要兼顧及時完成課後習題和作業 。只是先不要看標準答案,自己做一遍,再對照書上集字帖寫,進步會很快。同時,也有了書法學習得樂趣和效率。

  • 9 # 神韻軒書法

    臨帖不能生臨硬背,要巧臨巧背。首先要抓大感覺,大形態。然後分析結構特徵,達到舉一返三離帖能寫出該帖字形特徵目的。

    《蘭亭序》結構特徵

    一,筆畫斜度。

    以重心平穩為原則,此帖中的筆畫構成都有斜度,沒有絕對的橫平豎直。

    二,注意筆畫的連線點是否恰當。

    三,有的字留有氣口,使字有透氣感。

    四,間距相等,有多橫的字,在安排筆畫時要間距相等。

    五,筆畫長短有別。多橫或多豎並列時,主要筆畫長一些。

    六,左右結構。左右兩部分有高低、大小、寬窄、正側變化。

    七,上下結構。這類字上下兩部分有寬窄、長短變化,有的上蓋下,上部宜寬,有的下託上,下部宜寬。

    八,半包圍結構的字,被包的部分宜上靠。

    多作集字作品練習,用《蘭亭序》筆意去抄寫一些詩文。也有築固強化記憶效果。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單字為王羲之所書。)

  • 10 # 老冉書法

    不用急。兩個月,時間上有點短,如能背臨上幾十遍,每一遍與原帖比對都能得其六七分的話,就不會放下帖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了。當然從更高的標準講,《蘭亭序》可作為窮其一生的研究物件。

  • 11 # 國文書院院長韓全義

    學書法最重要的一步是選對路子,對於初學王羲之的字,寧學《聖教序》,不學《蘭亭序》。

    有人認為,《蘭亭序》是帖本,《聖教序》是碑刻,按照啟功先生說的“一生師筆不師刀”的說法,應該是學帖不學碑才對啊!我主張學習《聖教序》,講兩點原因:一是《蘭亭序》用筆複雜,牽絲縈帶太多,初學者來說,一來比較難,二來會顧此失彼,很多初學者為了把那些遊絲寫出來,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相反,《聖教序》則簡單一些,牽絲縈帶極少,初學重在字法結構即可。如果做個比喻,《蘭亭》是個畫了濃妝的女人,妖豔多姿,《聖教》則是個素顏少女,淳樸天然。其實,我們所見到的《蘭亭》各種字帖都是唐人摹本,而非真跡,這個人人皆知。摹本皆是“響拓”而來,儘管失真程度少一些,但畢竟失去了原帖的真實,這已經是二手王羲之了。

    第二,從後世書家的書學實踐來看,從《聖教序》下手學習取得成績是比較快的,相比之下,學習《蘭亭序》事倍功半。初學《聖教序》,是為了建立起王羲之行書字型檔,《聖教序》將近兩千字,完全能夠搭建起這個大庫房,而《蘭亭序》字數少,無法完成這個任務。

    本人寫過不少遍蘭亭,最後還是專心於聖教序,並且採用“單字透析法”來學習,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教授學員亦進步明顯。所以建議初學者莫在蘭亭上浪費太多時間,可以嘗試學學聖教序!

  • 12 # 李行子

    離《蘭亭序》後,又回到老樣了,是一種自然的正常現象,不要為這種正常自然現象過多的自責。當然了,臨寫《蘭亭序》,儘可能的臨寫象,並且越象越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一個尋法的過程,才能真正尋找到書法的法和書法遵循的規律,特別是書法的筆法運轉規律,以及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的個性化的筆法規律,從中可以體悟到:書法的個性化展現,與書法共性化的展示的內在關係和區別,從中認識書法的共性與個性的內在的本質聯絡,從而得知寫書法貴在於法,沒法不叫書法,與字的形態沒多大關係,字的形態,隨人的意向變而變,這個變是絕對的,隨時隨地隨人變而變。望老師們悟讀這段文字,定有收穫。

  • 13 # 虎皮辣焦

    這就是你自己,也是決定你以後形成個人風格和別人不同的根本原因,很可貴的,學習就是讓自己的個性合於法度,而不是泯滅自己個性

  • 14 # 來去匆匆似水流年

    練毛筆書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輩子的事,沒有任何速成的辦法。一開始學書法,腰痠背疼,同時手還抖,因為肌肉已經形成固有的協調機制,一時半會改變不了。透過短時間練習,肌肉慢慢改變這種機制,所以向現有趨勢改變,但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寫幾個月很難改變,容易返回原來的行為,同時學習書法一定要精臨字帖,一點一畫的琢磨,不要圖快,哪怕幾天弄清楚一個筆畫的來龍去脈,必須不斷實踐,不斷臨帖,仔細琢磨的過程看似很浪費時間,其實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即使別人手把手教,也需要不斷臨,不斷琢磨,只有自己達到心與手嚴絲無縫的配合,才能算達到一定的水平。幾個月時間太短了,至少先向幾年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的小孩說話帶粗口,你認為是受了什麼影響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