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殘墨修者
-
2 # 張言好書畫
二謝帖中側鋒並用,方筆圓筆皆佳,抑揚頓挫,粗細變化自然,需要用心體會!
剛開始可放大填雙鉤,練到一定程度就意臨,這樣用筆過程中就會有自然流露出的線條效果,很多地方也會有原帖沒有的飛白質感!原帖畢竟是信札,若寫大字,意臨後可求字形,章法的適當變化!
-
3 # 軫念信箱
王羲之的《喪亂帖》、《二謝帖》與《得示帖》,合裱於一卷,《喪亂帖》八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紙。總稱為《喪亂帖》或“喪亂三帖”。紙本,縱26.2釐米、橫58.4釐米,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
王羲之《二謝》帖臨習淺談
在書法史上,有兩位超一流的大師——王羲之和顏真卿。而王羲之處在東晉時期,對行草書書體的定型有博採、歸納、整合、創變之功,並使其盡善盡美,“大統期至,萬世不易”,被後世尊為“書聖”。無論是筆法、結體,還是章法、氣韻等等,王羲之書跡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被後世所遵從。
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極力尊崇之後,被書家們奉為學習行草書的圭皋。甚至可以說,王羲之的筆法系統和結體方法成了後世行草書的“遊戲規則”。
王羲之行草書跡除神龍本《蘭亭序》外,尤以其尺犢書跡更能表現東晉時期文人墨客俊朗雅逸、蕭散超邁的風度和襟懷。《二謝》帖便是王羲之尺牘作品中的一件代表品。
《二謝》帖,全帖共五行三十七字,以啟首“二謝”二字而得名。該帖神采俊逸,從容而瀟灑,筆法方圓兼施、精絕超倫,節奏疾緩鮮明,變化豐富而和諧大方。
臨習時除了整體把握上述藝術特徵外,還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剖析全帖,將藝術感受落到實處。在明確其藝術高妙境界的前提下,將其技術招數總結出來,便於全面、細緻、深入地掌握。
01/大小參差,變幻莫測。
該帖乍看大小變幻,層次豐富,猶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仔細觀察後得知“謝”、“靜”、“女”、“愛”、“議”、“邊”等字較大,而“良不”、“再拜”、“兒悉佳”、“患者善”、“所送”等字較小,大小穿插,變化生動。
02/映帶組合,連綿起伏。
帖中“比面”、“良不”、“羲之女”、“再拜”、“想邵”、“患者”、 “當試”等映帶組合分佈在整個作品不同的部位,使得作品酣暢貫氣,連綿起伏。宋代米芾尺犢多用此法。
03/粗細變化,對比強烈。
該帖最細的筆畫與最粗的筆畫相差好幾倍。像一首交響樂中的高音和低音的變奏,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帖中整體上第一行筆畫較粗,第三行筆畫較細,而行與行之間區域性粗細的變化和每行之中粗細的變化,則更加錯綜微妙,令人感嘆不已。
04/節奏感受,優美動人。
該帖首行行筆穩健,節奏平緩,行末三字行筆稍快。至第二行“靜”字右部“爭”字行筆開始加快,接著“羲之女愛再拜”六字飛瀉直下,起伏跌宕,牽絲映帶,一氣呵成,直接進入全篇節奏之高潮。
從第二行補加的“彌”字到第三行的“前”字,恢復平緩狀態,與首行相照應。而從“患者善”開始至最後兩行筆速又略為加快,與第二行節奏高潮相呼應。
最後的 “邊劇”二字,揮灑飄逸,特別是“劇”字,雅韻空靈,意猶未盡,猶如一首美妙樂曲的尾音止後,餘音繞樑,三日不息。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4 # 桂平兵哥書法
臨帖要讀帖,每個字的起筆,行筆,收筆筆法,上下字之間的關聯,筆意的牽引,都需要認真地觀摩領會,臨寫時還要聚精會神,力求字形,神態無限相似,不可急於求成,經多以數十次或更多次的反覆臨寫,提高那時已是自然的了
-
5 # 連少鵬lsp
看了下三張臨作,以業餘愛好者的標準來衡量,算寫得不錯的了。具體點,用筆精緻,大部分能夠做到位,結構上外形也能抓得比較像,整體還算流利。
該怎樣提高?我想這取決於題主的目標,題主練字是為了什麼?只是想要把字寫得流利漂亮,端正美觀,大眾會看,淺嘗輒止;還是想要往縱深發展,以技進乎藝達乎道?
如果是第一種目標,那麼你將很可能步入江湖書法圈,我也就匿了。如果是第二種目標,那我可以說幾句。
第一,學會看線條,在報紙上練字容易油滑,說你流利,其實也是在說油滑,線質不高。建議用半生熟的宣紙練習。建議在讀帖看帖時更加細緻點,把每個運筆動作都看到都重複,不要囫圇吞棗,差不多就行。王羲之的線條質量很高,一根線裡有豐富的細微的運筆動作。
第二,更加理性而系統地學習王羲之結構的規律。比如二謝帖中的兩個“面”字,王羲之在處理的時候外形上一個偏圓一個偏方,內部細節,疏密變化也很多,而題主臨出來兩個字卻是雷同的。說明你對一些基本結構規律還沒有概念。這種規律只有透過大量讀帖才能理解,可以備一本王羲之書法字典和聖教序,用來練單字。
第三,提高自我書法審美能力。一幅字,不論是臨是創,都體現著作者對書法藝術的理解,這理解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技術,一方面是道。書法的技術本身就有審美價值,用筆的方圓順逆,結構的疏密變化,這些都是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如何統合在一幅字中,如何在矛盾中創造和諧,或在和諧中製造矛盾,就是道的範疇了。審美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技術審美能力,這需要你對書法史有一個梳理,有一個宏觀把握和理解,一方面要提高道的覺悟,這需要你對中國文化對個人生命有深刻體會和理解,讀經典是最基礎的。
王羲之當然永不過時,二謝帖又王羲之手札中的經典,裡面富含節奏變化,想學好不容易。不是規規模擬,就能掌握的。你如果不理解,就算你覺得已經臨得惟妙惟肖了,在行內人看來還是很不到位,你如果理解了,就算你任性發揮,都能讓人看到神思合拍之處。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臨帖是將字帖放在案上,透過觀其形、結構、筆意、佈局、筆畫走勢、悟其精髓的一種學習方法。
臨帖的目的是打好基礎,能夠使自己快速成長,古帖是集書法精華於一身,學習古帖可以少走彎路。
臨帖又分為實臨、背臨、意臨,目前你應該處於實臨階段。
看你第一次臨的作品已經非常不錯了,反正我是做不到,你應該有書法方面的天賦,如果用功學習,功成名就不是不可能的。
把原帖和你的作品對比了一下,字型可以說以假亂真了,幾乎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從中可以瞭解到你的書法功夫了得,下了一番功夫學習書法的,沒有幾年的時間是做不到的。
不足之處是受紙的影響,佈局沒有臨摹的原帖一樣,漏寫一個字,行距之間寬了一點,缺少呼應,各自為政了,氣韻不太通暢。
看你的落款,臨帖和自己創作還有差距,自己創作少了一些靈動,字略顯僵硬,在臨帖的同時要加強自己的創作能力,在這上面多下功夫。
以上是我對你臨帖的一些愚見,如有不妥,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