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會跑步的海參

    都去溜邊了或者都去死了。兩個原因是書店衰落的根本原因,房價上漲和閱讀習慣改變。隨著房地產興起尤其是隨著房價上漲後傳導效應後書店都因為房租價格和人力翻倍上漲後要不去房租便宜的各種郊區甚至關門。閱讀習慣更好理解,現在除了學生還有幾個不需要考試的人用紙質的書,大家都是用手機讀書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整個社會遇到的問題,急躁的快餐心態和文化的橫行導致所有的行業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甘心情願的坐下來靜靜地體會那份心靈的恬靜,全社會都在琢磨如何利用快捷的方法很快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 2 # 楊來法827

    看到這個話題,想到了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附後算是一種回覆吧。

    說起書店來,感覺有些慚愧,這兩年到上海來,基本沒再去過書店。倒也不是我主觀上不想去,而是逛了那麼多的街,很少看到有書店。不知道這些年書店被整合到了什麼地方,反正都已遠離了塵埃。在我的記憶中,40年前的上海可不是這個樣。那時候想找書店很容易,哪條路上有什麼書店,都了於心間。每次來上海,從遠郊的青浦開始,一直到市中心的南京東路,一路風捲殘雲,沿路所有的大小書店,都要被我停車坐愛光顧一番,預訂一陣。那時侯看書,遠比現在的靚仔追星還要迫切得多。時間長了,便與書店老闆成了好友,每次她們進到好書,總要先給我留著,等我來挑過之後再上架,想來這也是極大的榮耀。因為在那個年代,想買到一本好書,比擠火車還要難。我記得有次在王府井,見書店門前排了幾路的長隊,一問才知道都在等著買名著,每人只能買兩本,這是文革後國家第一次發行外國文學書。我憑著身上的一身軍裝,多次讓排在前面的人照顧我插了隊,一上午輪番上陣,買了十多種的好書,回到駐地,大家羨慕死了,恨自已沒去逛王府井,可想而知當年的書荒程度。以後,也有書店老闆聽說我出了書,便讓我把書放在他們那兒上市,終歸路遠書重沒能踐行。

    這次國慶長假,預報有颱風來,再加上家中小娃子發燒,我們便打消了郊遊的念頭,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吧,可又心裡癢癢,和小娃子一樣,總把頭往窗外探。前些天,聽說南京西路有個杜莎夫人蠟像館很值得一看,裡面全是逼真的名人蠟像,可一查門票,老鼻子貴,真不如把這錢花在購書上,便想到了泡書店這個好專案。

    早上,我早早起來下到廚房,為去書店做好了一切準備。剛要起身,耳尖的閨女便喊住了我,問我幹啥去。我說:“來上海幾年了,沒進過書店。八月十五那天,我剛找到書店門,你硬把我電話催回來了,今天得再去找個回補。”閨女說:“小娃子扯著嗓子要找你,先抱抱小娃子,讓他過過癮。”說完,小娃子就吱吱叫,我只好去抱他逗開心。接著就是餵奶、灌藥、識字、聽歌、換尿不溼,上午就這樣一晃而過。

    午睡起來後,終是心有不甘,再次提出上書店,閨女讓我晩上去,我說:“那才多長時間,你們計劃著晚飯不要等我才是。” 我騎上一輛破車向書店趕去,好在我上次剛去過,輕車熟路,十幾分鍾便趕到它門前。

    這個書店,兩年前還是在商場的二樓,現在卻遷到了另一處的負一樓,面積足有原先的四倍多,雖然分割槽,但分類不理想,指示牌也不明顯,或有或無,找書特別費勁,還不如老家小店的好。我每次新進一家書店,先要搞清它的佈局,以後再來就能直奔主題,省時省力。現在,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書,只有亂掃描。我發現,現在的書商都是大糊弄,要出四大名著都出四大名著,要出當代某個人的書就都出,滿屋子都是那幾個人寫的書,難倒他們腦子裡就有寫不完的東西?同時也缺少書商的特色,讓讀者買書也作難,分不清誰家的功夫真。

    哎呀,我現在終於遇到了辭書類的書架,我突然想起我很想要一本分類成語的辭書。還是我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用積攢的一元錢買了本成語小詞典,每天看每天用,愛不釋手。時間一長,我就發現了個問題,這種詞典當老師用還湊合,有吃不準的地方問它還可以,但要是當專家用就不稱職了。當你想用不同的成語表達同一種事的時候,就不知道還有誰好用了,這就涉及到分類的事情,這樣就不至於大家都用一個成語表達同一件事,畢竟百花齊放才是春嘛。為此事,我想著自已就能幹,只要我再買兩本來,把每條成語裁下,分門別類歸檔後,再綜合到一起,一本分類成語詞典就可大功告成。可是,我當時那有錢會再買兩本詞典呢?等幾年後我攢夠錢了,書店裡早就鬧起了書荒,什麼書都沒有了!

    這件事就這樣在我心中深埋了幾十年,我總是帶著渴求的心情進過無數家書店,但讓我眼前一亮的機會基本上沒有輪到過。而現在,我在書架的最底層竟然發現了這種書,而且只有這一本,還塑封打不開。真像從前娶那矇頭新娘一樣,只等夜裡上了床才知道她的真面目!不管怎麼樣,我還是先買下來再說吧,畢竟是千年等一回的事。

    付款後帶著書走出書店時,天已完全黑了下來。晚飯罷,我便小心翼翼地拆開塑封看那書,越看越覺得這書編排的不理想!中國成千上萬條的成語,它只分了可憐兮兮的四大類,與我兒時的設想相去甚遠,它根本滿足不了億萬計的寫作需求。只有細分,才是此書的靈魂,真不知道這些人是咋想的,哪有倉促成正果的?閨女便再三鼓動我退書,說是單從價格上說網上買也要優惠一半,而且已經電話與書店聯絡好了調換。我說:“算了,讓我參考它的失誤吧,只當是藥引子,說不定有機會編個更完美的就再好不過了。”

  • 3 # 藍山繪本心讀寫

    上世紀愛書人和文學青年喜歡逛書店,那時候書店很樸素,而且很單一,一種是國營的新華書店,另一種是街邊的鋪子,有的甚至就是晴天外面支出去的一個攤子。

    但隨著網路發展,電商崛起,特別是大的電商售書平臺,改變了人們的圖書購買方式,書店的人流量大幅萎縮,曾經每條街都會有的小書屋、書攤,都到哪兒去了呢?

    1. 搬上網了。

    一些頭腦靈活的書商,把自己線下的書店也開到了網上,透過某寶、孔某等網路平臺,早早地轉型成功,也開始積攢了人氣和美譽,成為愛書者收藏夾中的一員。

    2. 增量轉型。

    仍然線上下賣書,但不只賣書,還賣飲料、咖啡、輕食甜點,相信這樣的書店你也見到過,它們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有的已經發展成了連鎖,像方所、西西弗等已經成為年輕人休閒的場所。

    3. 大店穩穩的。

    以新華文軒為代表的大體量老書店,仍然是書店的主流,不僅有線上銷售,而且有強大的線下門店,這也依賴於它們強勢的出版支援和官方銷售渠道,是老百姓,特別是學生、家長購書的主渠道之一。

    看看自己的身邊,書店確實比以前少了,但每年電商平臺書的銷售量還是看漲,希望看書的人越來越多。

  • 4 # 沐目西小鎮大叔

    開了三年實體二手書店的來回答下,真實體會。

    先向大家說一個現象:很多家裡除了小孩課本外,幾乎找不出一本書。

    我當時店在旅遊名城蘇州,人文氣息濃且蘇州人不乏藏書、著書名家,很多家裡都設有書房或書架,是中國城市裡較獨特一座城,古城叫姑蘇區均是樓層不超七層的小矮層,且以一到兩層的老式磚瓦房為主,園區以金雞湖為中心又有北上廣深的既視感,從文化底蘊到經濟水平,相對來說都是比較有益於二手書流轉的。

    現實是頭一年還行,除去一年近7萬的房租,還略有結餘,夠維持家裡開銷。後勉強撐了兩年,虧的實在沒法堅持下去了,閉店完全轉到網上經營了。敲黑板警告,千萬別因為情懷開書店,也不要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你一定行。

    其原因1.網上購書更經濟實惠、方便;2.真把淘書或逛實體店買書的過程享受其中,且可忽略價格稍稍偏差的是少數人;3.房金壓力及人力成本,即使自己獨自經營,要養家餬口也勉為其難;4.大趨所去,小影片影象類對文字類形式的替代(不僅限於書,對電子書、以碼字為主的自媒體等均在衝擊範圍內);5.現在買書的驅動力更多源於商業營銷,而非源於自我求知若渴,一定程度也傷害了人們對書做興趣;6.知識、資訊來源途徑、媒介豐富了,再疊加人們現在習慣了碎片化閱讀方式……

    書店不是去哪了,而是以書店作為媒介的知識傳播途徑發生了變化,收及書作為知識載體存在的地位發生了改變。

    好比從結繩,甲骨,青銅,竹簡,牛羊皮,帛,紙,手機……

    各有各的使命,終將都會隨著時間流逝湮沒在歷史塵埃裡。書店至少現在還時常有人問起:她去哪了?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呢?

  • 5 # 退之317

    書店都去哪兒了?一是去了私人書店,因為私人書店做生意在各個方面的靈活性,尤其是價格上的靈活性,推銷上的靈活性;書店去了網路購物上去了,噹噹網等,既便宜,又便利,快遞送上門,誰還去國營書店?書店都去了私人自己的手機裡或印表機裡了。在手機裡看了,覺得某章節好,列印下來,隨時觀閱。紙質書的大半江山被電子網路線上佔有。

  • 6 # 雲霓之上

    書店絕大部分都關門了。

    記得九十年代初剛到出版社工作,出版社安排我到成都圖書批發一條街……忠烈祠西街去為社裡開一家圖書批發門市部。那時的圖書一條街生意之火爆,堪稱成都一景。每天早上九點鐘一開市,狹窄的小街上就人頭躥動,車水馬龍,來批發圖書的零售商,把批發門市擠得水洩不通。

    我們是文藝類圖書,在那個年代最受零售商親睞。記得當時我們社最暢銷的圖書是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外國小說《廊橋遺夢》,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

    那時成都的書店、書攤、書報亭幾乎佔據了各個街頭巷尾,而且生意興旺。在那個年代做圖書的個體戶都做發了。

    因為那個時代沒有網路,音像製品都是奢侈品,一般人消費不起,電影片道屈指可數,人們更多的是透過圖書、雜誌、報紙來獲得知識和資訊,所以圖書市場十分火爆,國營、私營書店林林種種鋪滿大街小巷。

    如今三十年過去了,今天的中國,已發展成為網路極度發達的國家,手機擁有量世界第一,人人手裡都擁有一部資訊接收器,可以透過手機以最快的速度、最經濟的方式獲得大量資訊和知識,不必再使用圖書報紙這類成本較高,資訊傳遞速度較慢的紙質印刷品,因此,買書的人越來越少,書店自然就開不下去了,紛紛關門歇業。

    當年紅極一時的成都忠烈祠西街圖書批發一條街早已改弦更張,被其他朝陽產業佔領了。

    看到圖片上當年賣得最火的小說《圍城》,禁不住讓人懷念曾經的圖書批發一條街。

  • 7 # 王子抒情

    現在的市民喜歡在網上閱讀,喜歡在KTV大聲歌唱,喜歡刷微博,逛淘寶,打遊戲,喜歡去足療店讓人家伺候自己。很少有人去書店看書或買書了。正如實體商店被淘寶店鋪打敗一樣,傳統文化商業體也在網際網路時代遭遇了滑鐵盧。書店也被電子書逼的無路可走,只能選擇消失,或者躲在某個黑暗的角落裡。在風行碎片化閱讀與短影片欣賞的時代,許多書店倒閉,一些出版社也逐漸蕭條,舉步維艱。在社會上為事業打拼的人沒有時間看書,他們要加班,要巴結領導,得跟得上金錢的腳步。以書店形式存在的傳統業態,正在消亡。

    書店已經進入全新的商業時代,出版社呈現是兩種狀態,一種是積極改革,不僅在選題上市場化,更把每本書進行專案化,KPI直接和工資掛鉤,也有的出版社成立了自己的新媒體事業部或創新事業部,優質出版社並不缺乏,像中信、機械工業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等都做得很好。”而出版社呈現的另一種狀態,可能有歷史的原因,轉型很難,改變很難,優秀人才只能選擇離開,留下的只能是守攤,而不能開疆。網路文學的競爭不在銷售,而在讀者的閱讀量。一部受讀者追捧的作品,會先在網際網路形成話題,作者尚未創作更新,讀者已經期待下一章節的到來。在反向選擇中,優秀作家成為庸中佼佼,而他們的作品現在都被稱為“超級IP”,是影視公司趨之若鶩的投資目標。而出版成書籍,往往並不是這些網文作者最初的目的。

  • 8 # 孫舉海sunjuhai

    書店都去哪兒了?這個問題問得好!

    書店越開越少,做為國家主體書店各地的”新華書店"也越來越不景氣。靠出租門面養活職工的現象也不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我覺得有這麼幾方面原因:

    一,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應用的方便性使人們對書店的光顧越來越遠。過去人們只有在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或查閱到的資料基本都能在網際網路查到,簡潔便宜。

    二,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們讀書的習慣。現在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耒越強烈;例如買賣交易,購物支付,社會交流,瞭解時事,寫作和讀書。無論過去和現代的小說,還有網路小說基本從手機上都能閱讀到,既方便又實用。

    三,人們的價值觀也在改變。目前中國的圖書價格總體還是貴,很難讓廣大消費者接受!真有些望而卻步。加上二,三線城市書店的售書往往品種少而發行不及時,門可羅雀是必然的。

    四,網購書也直接影響實體書店的經營和存在。

    雖然實體書店的存在面臨種種困難,但廣大讀者對它還是有很殷切的需求。這就要求實體書店動腦筋想辦法,打破陳規,從服務讀者,為讀者著想,加強與出版界的聯絡,進行緊跟時代步伐的改革。目前有的一線城市的實體書店從更加親密廣大讀者出發,進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如同圖書館連在一起,以讀書交流,互相薦書,作家和讀者互動耒促進實體和網上銷售。還有開展收購,買賣舊書及雜誌業務。同時,從書店裝修,佈置安排上更加親民化。這些都能為實體書店的存在加分。

  • 9 # 雨夜漫步煙雲

    看看滿大街房產中介,眼鏡店和金店。書店除了國營的新華書店現在基本都沒有人,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好多小書店,到九十年代末期都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商運營主要是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