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蟲子一條半

    大家好,我是蟲子,湖北人在廣東。

    帶你們看桑蠶養殖。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我聽我打吧說過一句話,望雨下肥。意思就是,下肥的時間最好是下雨前。下肥後,雨水會加速溶解滲透地表,促進作物吸收。

    水稻下肥,田裡本就有水,肥料很快就溶解了。溶解後會沉澱滲透,所以大雨導致水田滿水,不會造成肥效流失,或者說流失很少。這要看你大雨下了多久,田裡滿了多少水出去了。

    注意觀察水稻,溫度合適的話你很快就能看到水稻長勢的。

    我還聽我老爸說過這樣一件事,是關於秧苗下尿素的事情。

    七幾年我們那邊開發湖區做水田,因為在湖區離我們家有點遠,所以育苗的時候是有一個人在哪看管的,比如下肥,抽水等。

    看管的那人接到通知,要抽水下肥。

    那人就想,先抽水,在下肥!這要很久才能做完。不如邊抽水,邊下肥。這樣夠快!水抽好,肥下完。省時省力,可謂一舉兩得。

    於是他把尿素拿到田裡的進水口,開啟抽水機。來水了,坐在田邊一把尿素,一把尿素的放進水口方。最後肥下完了,水也抽夠了。

    沒過幾天村裡有人過來檢查。一看,進水口附近的秧苗全部枯萎一大片,其他的又矮又弱。

    就問他有沒有下肥?他如實說出事情進過。

    後來才知道肥遇水是不會隨著誰走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 2 # 裡郎苗寨艾岡

    作為農學專業畢業的我,認為多少會有點,因為肥料都是溶於水的。我們施用時看天氣預報沒雨再追。

    化學肥料的施用方法:

    一、氮肥

    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研究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於減少氮肥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發揮肥料的最大增產效益。由於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揮發、硝態氮的淋失和硝態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條非生產性損失途徑,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據統計,我國氮肥利用率在水田為35%-60%,旱田為45%-47%,平均為50%,約有一半損失掉了,既浪費了資源,又汙染了環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產上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1)氮肥的合理分配

    氮肥的合理分配應根據土壤條件、作物的氮素營養特點和肥料本身的特性來進行。

    土壤條件:土壤條件是進行肥料區劃和分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確定氮肥品種及其施用技術的依據。首選必須將氮肥重點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區,鹼性土壤可選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銨、氯化銨等;酸性土壤上應選用鹼性或生理鹼性肥料,如硝酸鈉、硝酸鈣等。鹽鹼土不宜分配氯化銨,尿素適宜於一切土壤。銨態氮肥宜分配在水稻地區,並深施在還原層,硝態氮肥宜施在旱地上,不宜分配在雨量偏多的地區或水稻區。“早發田”要掌握前輕後重、少量多次的原則,以防作物後期脫肥,“晚發田”既要注意前期提早發苗,又要防止後期氮肥過多,造成植株貪青倒伏。質地粘重的土壤上氮肥可一次多施,砂質土壤上宜少量多次。

    營養特點:作物的氮素營養特點是決定氮肥合理分配的內在因素,首選要考慮作物的種類,應將氮肥重點分配在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上。其次要考慮不同作物對氮素形態的要求,水稻宜施用銨態氮肥,尤以氯化銨和氨水效果較好,馬鈴薯最好施用硫銨,大麻喜硝態氮,甜菜以硝酸鈉最好,西紅柿幼苗期喜銨態氮,結果期則以硝態氮為好,一般禾穀類作物硝態氮和銨態氮均可,葉菜類多喜硝態氮等。作物不同生育時期施用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樣,在保證苗期營養的基礎上,一般玉米要重施穗肥,早稻則要櫱肥重、穗肥穩、粒肥補,果樹重施臘肥,這樣都是經濟有效施用氮肥的措施。

    肥料特性:肥料本身的特性也和氮肥的合理分配密切相關,銨態氮肥表施易揮發,宜做基肥深施覆土。硝態氮肥移動性強,不宜做基肥,更不宜施在水田。碳銨、氨水、尿素、硝銨一般不宜用做種肥,氯化銨不宜施在鹽鹼土和低窪地,也不宜施在棉花、菸草、甘蔗、馬鈴薯、葡萄、甜菜等忌氯作物上。乾旱地區宜分配硝態氮肥,多雨地區或多雨的季節宜分配銨態氮肥。

    (2)氮肥的有效施用

    氮肥深施:氮肥深施不僅能減少氮素的揮發、淋失和反硝化損失,還可以減少雜草和稻田藻類對氮素的消耗,從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據測定,與表面撒施相比,利用率可提高20%-30%,且延長肥料的作用時間。

    氮肥與有機肥及磷、鉀肥配合施用:作物的高產、穩產,需要多種養分的均衡供應,單施氮肥,特別是在缺磷少鉀的地塊上,很難獲得滿意的效果。氮肥與其他肥料特別是磷、鉀肥的有效配合對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產作用均很顯著。氮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可取長補短,緩急相濟,互相促進,既能及時滿足作物營養關鍵時期對氮素的需要,同時有機肥還具有改土培肥的作用,做到用地養地相結合。

    氮肥增效劑的應用:氮肥增效劑又名硝化抑制劑,其作用在於抑制土壤中亞硝化細菌活動,從而抑制土壤中銨態氮的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銨態氮肥能較長時間地以銨根離子的形式被膠體吸附,防止硝態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減少氮素非生產性損失。氮肥增效劑對人的面板有刺激作用,使用時避免與面板接觸,並防止吸入口腔。

    二、磷肥

    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施用

    磷肥是所有化學肥料中利用率最低的,當季作物一般只能利用10%-25%。其原因主要是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同時它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又很小,而根與土壤接觸的體積一般僅佔耕層體積的4%-10%,因此,儘量減少磷的固定,防止磷的退化,增加磷與根系的接觸面積,提高磷肥利用率,是合理施用磷肥,充分發揮單位磷肥最大效益的關鍵。

    (1)根據土壤條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土壤全磷含量與磷肥肥效相關性不大,而速效磷含量與磷肥肥效卻有很好的相關性。在氮、磷供應水平都很高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產不穩定;而在氮、磷供應水平均低的土壤上,只有提高施氮水平,才有利於發揮磷肥的肥效。

    土壤酸鹼度與磷肥肥效:土壤酸鹼度對不同品種磷肥的作用不同,通常弱酸溶性磷肥和難溶性磷肥應分配在酸性土壤上,而水溶性磷肥則應分配在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上。

    在沒有具體評價土壤供磷水平數量指標之前,也可以根據土壤的熟化程度對具體田塊分配磷肥。一般應優先分配在瘠薄的瘦田、旱田、冷浸田、新墾地和新平整的土地,以及有機肥不足、酸性土壤或施氮肥量較高的土壤上,因為這些田塊通常缺磷,施磷肥效果顯著,經濟效益高。

    (2)根據作物需磷特性和輪作換茬制度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作物種類不同,對磷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數量也不同。同一土壤上,凡對磷反應敏感的喜磷作物,如豆科作物、甘蔗、甜菜、油菜、蘿蔔、蕎麥、玉米、番茄、甘薯、馬鈴薯和果樹等,應優先分配磷肥。其中豆科作物、油菜、蕎麥和果樹,吸磷能力強,可施一些難溶性磷肥。而薯類雖對磷反應敏感,但吸收能力差,以施水溶性磷為好。某些對磷反應較差的作物如冬小麥等,由於冬季土溫低,供磷能力差,分櫱階段又需磷較多,所以也要施磷肥。

    有輪作制度的地區,施用磷肥時,還應考慮到輪作特點。在水旱輪作中應掌握“旱重水輕”的原則,即在同一輪作週期中把磷肥重點施於旱作上;在旱地輪作中,磷肥應優先施於需磷多、吸磷能力強的豆科作物上;輪作中作物對磷具有相似的營養特性時,磷肥應重點分配在越冬作物上。

    (3)根據肥料性質合理分配和施用

    水溶性磷肥適於大多數作物和土壤,但以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更為適宜。一般可做基肥、追肥和種肥集中施用。

    (4)以種肥、基肥為主,根外追肥為輔

    從作物不同生育期來看,作物磷素營養臨界期一般都在早期,如水稻、小麥在三葉期,棉花在二至三葉期,玉米在五葉期,都是作物生長前期,如施足種肥,就可以滿足這一時期對磷的需求,否則,磷素營養在磷素營養臨界期供應不足,至少減產15%。在作物生長旺期,對磷的需要量很大,但此時根系發達,吸磷能力強,一般可利用基肥中的磷。因此,在條件允許時,三分之一做種肥,三分之二做基肥,是最適宜的磷肥分配方案。如磷肥不足,則首先做種肥,既可在苗期利用,又可在生長旺期利用。生長後期,作物主要透過體內磷的再分配和再利用來滿足後期各器官的需要,因此,多數作物只要在前期能充分滿足其磷素營養的需要,在後期對磷的反應就差一些。但有些作物如棉花在結鈴開花期、大豆在結莢開花期、甘薯在塊根膨大期均需較多的磷,這時我們就以根外追肥的方式來滿足它們的需要,根外追肥的濃度,單子葉植物如水稻和小麥以及果樹的噴施濃度為1%-3%。雙子葉植物如棉花、油菜、蕃茄、黃瓜等則以0.5%-1%為宜

    (過磷酸鈣)。

    (5)磷肥深施、集中施用

    針對磷肥在土壤中移動性小且易被固定的特點,在施用磷肥時,必須減少其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增加與作物根群的接觸機會,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磷肥的集中施用,是一種最經濟有效的施用方法,因集中施用在作物根群附近,既減少與土壤的接觸面積而減少固定,同時還提高施肥點與根系土壤之間磷的濃度梯度,有利於磷的擴散,便於根系吸收。

    (6)氮、磷肥配合施用

    N、P配合施用,能顯著地提高作物產量和磷肥的利用率。在一般不缺鉀的情況下,作物對N和P的需求有一定的比例。如禾本科作物的氮磷比例為2- 3∶1,蘋果的氮磷比為2∶1,而我國大多數土壤都缺氮素,所以單施磷肥,不會獲得較高的肥效,只有當N、P營養保持一定的平衡關係時,作物才能高產。

    (7)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

    (8)磷肥的後效

    磷肥的當年利用率為10%-25%,大部分的磷都殘留在土壤中,因此其後效很長。據研究,磷肥的年累加表現利用率連續5-10年,可達50%左右,所以在磷肥不足時,連續施用幾年以後,可以隔2-3年再施用,利用以前所施磷肥的後效,就可以滿足作物對磷肥的需求。

    總之,磷肥合理施用,既要考慮到土壤條件、磷肥品種特性、作物的營養特性、施肥方法,還要考慮到與氮肥的合理配比及磷肥後效。當土壤中鉀和微量元素不足時,還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元素,使其不成為最小限制因子,這樣,才能提高磷肥的肥效。

    三、鉀肥

    鉀肥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施用

    鉀肥肥效的高低取決於土壤性質、作物種類、肥料配合、氣候條件等,因此要經濟合理地分配和施用鉀肥,就必須瞭解影響鉀肥肥效的有關條件。

    (1)土壤條件與鉀肥的有效施用

    土壤鉀素供應水平、土壤的機械組成和土壤通氣性是影響鉀肥肥效的主要土壤條件。

    土壤通氣性:土壤通氣性主要是透過影響植物根系呼吸作用而影響鉀的吸收,以至於土壤本身不缺鉀,但作物卻表現出缺鉀的症狀,所以在生產實踐中,就要對作物的缺鉀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提高作物對鉀的吸收。

    (2)作物條件與鉀肥的有效施用

    各類作物由於其生物學特點不同,對鉀的需要量和吸鉀能力也不同,因此對鉀肥的反應也各異。凡含糖類較多的作物如馬鈴薯、甘薯、甘蔗、甜菜、西瓜、果樹、菸草等需鉀量大,對這些喜鉀作物應多施鉀肥,既提高產量,又改善品質,在同樣的土壤條件下應優先安排鉀肥於喜鉀作物上。另外,對豆科作物和油料作物施用鉀肥,也具有明顯而穩定的增產效果。當然,在缺鉀的土壤上,鉀肥對多種作物均有良好的效果,但在鉀肥中等偏上或較為豐富的土壤中,只有喜鉀作物的肥效較好。

    (3)肥料性質與鉀肥的有效施用

    肥料的種類和性質不同,其施用方法也存在差異。

    硫酸鉀用做基肥、追肥、種肥和根外追肥均可,氯化鉀則不能用做種肥。硫酸鉀適用於各種土壤和作物,特別是施用在喜鉀而忌氯的作物和十字花科等喜硫的作物上效果更佳。氯化鉀則適用於麻類、棉花等纖維作物,可提高纖維的含量和質量,在水田上施用時還可防止水稻黑根,不宜用在忌氯作物和排水不良的低窪地和鹽鹼地上。

    草木灰適合於做基肥、追肥和蓋種肥,作基肥時,可溝施或穴施,深度約10cm,施後覆土。作追肥時,可葉面撒施,既能供給養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由於草木灰顏色深且含一定的碳素,吸熱增溫快,質地輕鬆,因此最適宜用做水稻、蔬菜育苗時蓋種肥,既供給養分,又有利於提高地溫,防止爛秧。草木灰也可用做根外追肥,一般作物用1%水浸液,果樹可噴2%-3%水浸液,小麥生長後期,可噴5%-10%水浸液。草木灰是一種鹼性肥料,因此不能與銨態氮肥、腐熟的有機肥料混合施用,也不能倒在豬圈、廁所中貯存,以免造成氨的揮發損失。草木灰在各種土壤上對多種作物均有良好的反應,特別是酸性土壤上施於豆科作物,增產效果十分明顯。

    (4)鉀肥與氮、磷肥配合施用

    作物對N、P、K的需要有一定的比例,因而鉀肥肥效與氮、磷供應水平有關。當土壤中N、P含量較低時,單施鉀肥效果往往不明顯,隨著N、P用量的增加,施用鉀肥才能獲得增產,而N、P、K的互動效應(作用)也能使N、P促進作物對K的吸收,提高鉀肥的利用率。

    (5)鉀肥的施用技術

    鉀肥應深施、集中施:鉀在土壤中易於被粘土礦物特別是2∶1型粘土礦物所固定,將鉀肥深施可減少因表層土壤乾溼交替頻繁所引起的這種晶格固定,提高鉀肥的利用率。鉀也是一種在土壤中移動性小的元素,因此,將鉀肥集中施用可減少鉀與土壤的接觸面積而減少固定,提高鉀的擴散速率,有利於作物對鉀的吸收。

    鉀肥應早施:通常鉀肥做基肥、種肥的比例較大,若將鉀肥用作追肥,應以早施為宜。因為多數作物的鉀素營養臨界期都在作物生育的早期,作物吸鉀在中、前期猛烈,後期顯著減少,甚至在成熟期部分鉀從根部溢位。禾穀類作物在分櫱-撥節期需鉀較大,佔總需鉀量的60%-70%。棉花在現蕾-成鈴階段需鉀量最大,蔬菜的茄果類在花蕾期、蘿蔔在肉質根膨大期為需鉀量最大時期等。至於多年生果樹,則應根據果樹特點,選擇適宜的施肥時期,如梨在果實發育期、葡萄在漿果著色初期是需鉀量最大時期。砂質土壤上,鉀肥不宜一次施用量過大,應分次施用,即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以防鉀的淋失。粘土上則可一次做基肥施用或每次的施用量大些。

    鉀肥的施用量:鉀肥施用量要根據土壤有效鉀含量、作物需鉀量和各營養元素間的相互平衡而定。一般以每畝施氧化鉀,玉米為6kg-9kg,水稻為5kg-8kg為宜。

  • 3 # 80後陳杰

    你好!這個肯定會啊!

    肥料融入水中會稀釋掉,也會隨著水位的上漲流失!

    我的建議就是提前要知道了解最近幾天的天氣狀況,做好必要的準備!

    二是要加高稻田的田壩,隨時做好第二次撒藥的準備!

  • 4 # 烈燦子

    會的,因為肥料碰到水就很容易融化,水田裡水多了流出,會帶走一部分,當然肥就淡了,自然吸收就不好了,

    稻田施肥不僅要保量也要保質,首先應該明白水稻需要什麼營養,缺多少補多少,既節約了成本也保證了水稻所需要的營養。水稻正常生長髮育所必須的營養元素有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鋅、錳、銅、鉬、硼及矽。碳、氫、氧的供給主要靠水稻從空氣中補充,氮、磷、鉀是水稻需要量最大的三種元素,必須靠另外施肥才能滿足需求。

      要給稻田施肥首先要確定施肥的正確時期,水稻高產的施肥時期一般可分為基肥、分櫱肥、穗肥、粒肥四個時期。①基肥。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為基肥,基肥要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達到既滿足有效分櫱期內有較高的速效養分供應,又肥效穩長。基肥應占化肥總量的40%,一般結合最後一次耙田施用。

      ②分櫱肥。分櫱期是增加根數的重要時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早施分櫱肥,促進分櫱,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一般在移栽或插秧後半個月時施用。

      ③穗肥。根據追肥的時期和所追肥料的作用,可分為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是在穗軸分化期至穎花分化期施用,此期施氮具促進枝梗和穎花分化的作用,增加每穗穎花數。保花肥是在花粉細胞減數分裂期稍前施用,具防止穎花退化,增加莖鞘貯藏物積累的作用。在生產實踐中,穗肥一般不分促花肥和保花肥,而在移栽後 40—50天時施用。

      ④粒肥。粒肥具有延長葉片功能,提高光合強度,增加粒重,減少空秕粒的作用。尤其群體偏小的稻田及穗型大、灌漿期長的品種,施用粒肥顯得更有意義。

      然後再確定水稻施肥的量,水稻施肥量可根據水稻對養分的需要量,土壤養分的供給量以及所施肥料的養分含量和利用率進行全面考慮。水稻對土壤的依賴程度和土壤肥力關係密切,土壤肥力越高,土壤供給養分的比例越大。我市水稻土普遍缺氮,分缺磷,部分缺鉀。為了充分發揮施化肥的增產效應,不僅要氮、磷、鉀配合施用,還應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我國稻區當季化肥利用率大致範圍是:氮肥為30—60%,磷肥為10—25%,鉀肥為40—70%。

      因地制宜 幾種施肥方法

      將全部肥料施於水稻生長前期,多采用重施基肥、早施攻櫱肥的分配方式,一般基肥佔總施肥量的70-80%,其餘肥料在移栽返青後即全部施用。

      注重稻田的早期施肥,強調中期限氮和後期氮素補給,一般基櫱肥佔總肥量的80-90%,穗、粒肥佔10-20%,適用於生育期較長,分櫱穗比重大的雜交稻。

      減少前期施氮量,中期重施穗肥,後期適當施用粒肥,一般基、櫱肥佔總肥量的50-60%。穗、粒肥佔40-50%。

  • 5 # 冼容均

    這個問題格了一天時間問題不大,為什麼因為它客解了,基本入士了,這個事做農業誰都會碰著,另外搬都是減水放肥的,

  • 6 # 莫江柏

    有點點,但是影響不大,所以在後期可以看出,如果再追施可能導致旺長,所以追過了就不管看後期苗的生長勢頭適量的處理比較好

  • 7 # 魯西南小寧哥

    如果剛剛施用肥料後就下雨放水,肥料是一定會流失掉一部分的。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肥料在下田以後,肥料的大部分養分都會溶解在水中,這個時候放掉多餘的水就會有一部分養分隨著水流失掉。

    肥料下田後會有一個慢慢溶解、沉澱的過程,如果這個時候碰上雨天,雨水落入田中相當於進行了攪拌,並且稻田也會有流動的水,這個時候養分就在水中擴散開了,沉澱不下去,放水的話肥料會跟著流失。

    現在很多南方地區已經進入了雨季,雨水開始慢慢增多,那麼該如何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天氣預報,多多觀察最近的天氣動向,儘量選擇連續的晴天進行施肥。一般肥料下田一天以後,再下雨對肥料流失的影響就會很小。

    可以先觀察稻田的水位情況,如果水稻葉片沒有被淹沒,可以適當等12個小時左右再進行放水;如果葉片已經被淹沒,則等不得,可以先少量放水至葉片漏出水面,12小時候在進行放水。

    即使正常情況下,水田肥料的利用率也不高,大部分肥料的利用率都在40%以下。化肥下田後有揮發性、有陽光蒸發、有跑冒滴漏現象,所以即使不下雨,肥料也會流失一部分。所以肥料最佳的施肥時間應該是光照強度較低的下午5點以後,夜晚溫度較低也利於肥料的沉澱吸收。

  • 8 # 農村白芸

    關於水稻追施小肥,第二天因大雨致田水漫出。肥力會流失嗎?的回答是“會流失。“但是流失不大,因為肥料融入水中會稀釋掉。會沉澱一部分到泥土裡。題主如果不放心,可以重新再減量施一次肥,以下是水稻施肥的4個時期。

    1、基肥:基肥是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用農家肥和工業肥都可以翻耕土地,結合耙田使用,使泥肥混合,為幼苗提供養分作準備。

    2、分櫱肥:分櫱肥是增加根數的重要時期,基肥過後就是分櫱肥了。促進分櫱提高穀穗率,增加產量,一般在在移栽或插秧半個月施肥。

    3、穗肥:在水稻抽穗揚花期施的肥,促進花受粉,枝梗挺拔提供營養。

    4、粒肥:增加粒重,使穀子飽滿,減少秕穀,這個時候可以施鉀肥提高穀粒滿漿。

  • 9 # 村民小江

    水稻追施小肥,第二天因大雨致田水漫出,肥力會流失嗎?

    一:水稻田的施肥原則。

    其實說是原則有點嫌過了,說是注意事項更為妥當一點。我認為水稻田施肥主要要注意:

    (1)足量施用有機肥。有機肥的養分相對較全,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環境,還能促進水稻植株的生長穩定性。

    (2)把控好施肥的量,及掌握水稻生長所缺的元素,對症(長勢,生長狀況)施肥。尤其是氮肥切不可過量施用,否則易造成無效分櫱增多,貪青、病蟲害加劇、易倒伏、空癟殼增多、減產等。

    (3)注重各種元素肥的綜合配比施用。尤其是氮磷鉀肥的綜合配比施用。這樣更有利於植株的加強光合作用,和廷長葉片的功能時間。後續使稻籽穀粒充實飽滿。對增產促產有著較大的急義。

    (4)微肥的施用作用大。矽、鋅肥可改善水稻基根部的吸氧功能,增強水稻植樣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抗逆的能力。可促進水稻後期的根系生長髮育,從而廷長葉片的功能時限,對各種因素造成的早衰有抑制作用。還可加速水稻楊花發育,使花粉數增加,促進花粒的萌發,提高水稻的成穗率,使粒籽飽滿充實,提高水稻畝產有很大的促進和輔助意義。

    二:施肥後下雨或第二天下雨漫出,肥力會不會流失。

    會的,肯定會的。但是具體要看情況來說,只有流失的肥量多少而己。

    一般來說,正常施用的化學料肥,如氮磷鉀肥,或是一些微量元素肥,基本在24~48小時內就會溶解滲入土壤中,從而讓水稻植株吸收分解轉化。這其中氮磷肥轉入滲入要相對快一點,一般保水田塊在12~24小時內即可,時間相對短一些。而鉀肥相對時間稍長一些,不過最長也應該在24~48小時內被土壤消化。一些微量元素肥因施量小,粒籽細,其消化的時間也會短一些。但這些料肥的施入的前提條件都得保水施用。

    但如若在上述的時間之內,下雨溢田的話,則其肥力有少部分會有流失。若在間隔上述時間之外下雨溢田的話,其肥力的流失也近微乎其微了。

    總結。水稻追施小肥,應保水施用,以防傷苗及肥效散失。在保水施肥的情況下,由於是追施小肥,而第二天下雨就時間上而論的話時長几乎滿足小肥量的消化,所以說就算田間溢水,其肥力流失也是微乎其微的。

  • 10 # 裸奔旳猴子

    如果剛剛施用肥料後就下雨放水,肥料是一定會流失掉一部分的。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肥料在下田以後,肥料的大部分養分都會溶解在水中,這個時候放掉多餘的水就會有一部分養分隨著水流失掉。

    肥料下田後會有一個慢慢溶解、沉澱的過程,如果這個時候碰上雨天,雨水落入田中相當於進行了攪拌,並且稻田也會有流動的水,這個時候養分就在水中擴散開了,沉澱不下去,放水的話肥料會跟著流失。

    現在很多南方地區已經進入了雨季,雨水開始慢慢增多,那麼該如何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天氣預報,多多觀察最近的天氣動向,儘量選擇連續的晴天進行施肥。一般肥料下田一天以後,再下雨對肥料流失的影響就會很小。

    如果已經出現了肥料剛剛下田就下雨的情況該如何解決呢?

    可以先觀察稻田的水位情況,如果水稻葉片沒有被淹沒,可以適當等12個小時左右再進行放水;如果葉片已經被淹沒,則等不得,可以先少量放水至葉片漏出水面,12小時候在進行放水。

    水稻施肥的最佳時間

    即使正常情況下,水田肥料的利用率也不高,大部分肥料的利用率都在40%以下。化肥下田後有揮發性、有陽光蒸發、有跑冒滴漏現象,所以即使不下雨,肥料也會流失一部分。所以肥料最佳的施肥時間應該是光照強度較低的下午5點以後,夜晚溫度較低也利於肥料的沉澱吸收。

  • 11 # 贛南三農哥

    春天到了,現在剛好也是水稻種植的時間,現在南方各地水稻都插秧完畢了,水稻在農業上的地方地位很高,種植很廣,已經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了,發展至今水稻的品種繁多,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也在不斷的提高。

    1.水稻的施肥分類

    水稻的施肥管理,和其他農作物一樣,分好幾個階段,剛開始也是施以底肥,這時候的水稻處於幼苗期;當秧苗長出多個分枝和真葉,處於分葉期,並且隨著生長不斷的長高,葉子也不斷的變大變多時候,這個段時間我們施以葉面肥;水稻出現抽穗時候,我們要施以穗肥;抽穗過後,水稻會發育成為一粒粒的稻穀,這階段也叫做水稻的果實期,我們施以果實肥;當然上面介紹也不是水稻的全生命週期,但是我們施肥可以兼顧到每個小階段,因此水稻的每個生長階段都有對應的肥料,是不能混合使用的,必須按照水稻生長規律和科學的方法進行肥料管理。

    2.水稻如何施肥

    (1)底肥

    水稻插秧前後我們都要施足底肥,所以要求水田的泥土必須完全的鬆動,必須灌滿水,畢竟水稻是喜水的農作物,一般每畝水田施以農家肥500公斤左右,氮磷鉀複合肥90公斤左右,要堅持無公害肥料施肥原則,儘量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農家天然肥料的用量。

    (2)追肥

    其實我們施完底肥以後,後面的施肥過程都可以稱為追肥,追肥的目的就是增加的肥料的供給,之前所施肥料不夠或者水稻生長髮育出現營養不足的現象,所以進行追肥。

    我們進行追肥時,一般不會選擇陰天和下雨天進行,一般會選擇天氣晴朗,氣候溫度適中,時間最好是在早晨或者傍晚進行施肥,追肥的肥料一般是農家肥、尿素、氮磷鉀複合肥、硫酸銨等肥料,主要作用是促進水稻的生長髮育,保護穗期的質量,果實期稻穀的生長,以及抗倒伏和抗病害的能力,當然具體看肥料的結構和比例,剛上面也說追施小肥時,我們要選擇施肥時間,後面的施肥過程我們也要做到分次施肥,精準定量,配合水分,儘量是每株水稻都可以施肥均勻,使得肥料不易堆積,水稻吸收率高,當然我們施肥的當天天氣很好,第二天下大雨,水田的水全部漫出,肥力會有影響嗎?

    小結:對於水從水田漫出,肯定對肥力有影響,因為施肥時間太短,肥料剛施肥,融入水中然後滲透到泥土中,供水稻的根系進行吸收,這個過程時間太短,水稻沒辦法全部吸收完畢,所以水漫出農田,也會將水肥帶出農田,造成肥料的損失;但是我們進行追肥時候請務必按照上述的操作方法進行,那麼我們如何預防水分漫出農田的現象呢?

    3.預防措施

    (1)我們決定要進行追小肥時候必須觀察天氣狀況,查閱一週內的天氣情況,結合現場的天氣去決定施肥的時間,如果確實近期非追肥不可,那就只能用量減少,次數增多,每天施肥一次,這樣做就是工作量大,但是效果也挺好。

    (2)農田的提前維護,我們將農梗做高,這樣可以增加水田的蓄水能力,當然只是作為突遇暴雨的臨時手段,農田的排水功能是必要的,畢竟水稻也不能長期浸泡在高水位的水裡,水分灌溉量是有講究的,所以當出現暴雨,造成農田水位突增,農梗加高後,水漫出機率小,後面根據現場情況和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水田的排水,擠出時間讓水稻進行吸收肥料,彌補一下損失,注意水分過多是不利於水稻的生長的。

  • 12 # 百門斗戰

    關以這個問題,水稻施小肥,第二天下大雨,肥料會不會流失,應該問題不大。

    1,肥料是易溶物,見水不久都溶化了。

    2,每個人在施肥前都是把田水放到泥面才施肥,肥撒在田時都全部被泥復蓋了。

    3,再經過一夜的溶解,肥料己經被泥土吸收了,肥料也是一種沉澱物滲透力強,。都鑽到田底了。

    4,按照我的看法問題是不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草帽海賊團與羅結盟,要擠掉一位四皇,路飛為什麼選擇香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