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股執己見
-
2 # 醉鶴仙
這是因為科技行業在整個國家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不斷髮展和繁榮的原動力,是強國興企之本。科技創新是國家的戰略要求,對國家和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科技板塊也必將是貫穿整個2020年甚至未來一段時期的大的方向。
1.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的需要
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及其蔓延至科技領域限制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市場廣泛關注
我們認為無論中美經貿關係是否和多久會緩和,科技領域限制可能會使得科技安全變得尤其突出,這會促使中國企業和政府更嚴肅地對待產業自主的問題。
回顧近幾十年發展趨勢,全球在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達到了可能是有史以來的最高的一體化程度。在追求高效、分工合作、低成本的驅使之下,不僅是經濟與金融領域快速呈現了一體化、相互依賴的趨勢,科技領域也是全球快速一體化、標準化、相互相容,這一點從通訊領域從2G、3G到4G等技術迭代的態勢可以找到明證。科技硬體領域逐步高度統一、標準化,軟體與應用也高度平臺化、一體化,形成了目前全球科技高效、便捷地支援實體經濟活動的體系,這是近幾十年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但放在更長的歷史視角來看,這並非常態。國家之間競爭與保護主義的抬頭,可能會使得大國經濟體必須得重視科技安全、科技自主。中國企業和政府對此認知可能在本次“科技禁運”後變得更加深刻,估計未來無論中美經貿關係是否緩解,都會更加重視產業自主。不得不承認,科技領域限制如果未能及時扭轉、持續存在,可能會帶來市場的割裂、技術演進路線的分離、多標準、碎片化、多平臺且彼此介面非相容的特徵,這將提高全球交易成本、抬升全球製造成本、降低效率。其影響不只是短期的衝擊,也會影響科技行業演進的中長期趨勢及全球增長前景。
2.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
製造業是工業化程序中的核心要素,工業化推進到哪裡,哪裡的經濟就會蒸蒸日上。然而,20世紀中葉和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重要產業轉移,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基於發展新產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需要,將勞動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轉移了出去,製造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下降,一度引起經濟學界一些學者的恐慌,提出了產業空心論。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國人意識到,現代服務業不能夠獨自支撐起一個大國的經濟。2011年,美國政府正式啟動了“先進製造夥伴計劃”,提出“在哪裡發明、在哪裡製造”的口號。自此,老牌製造業強國都開始重新審視新工業革命,先後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引領和規劃民族製造業創新與未來發展的綱要,如德國工業4.0、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科技工業聯盟”、英國“工業2050戰略”等。“中國製造2025”,是適應這種新的發展形勢的需要,是在國際製造業舞臺爭取話語權的需要。
基於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的不斷創新,“網際網路”的程序不斷加快,深刻改變了製造業的產業組織方式、產業演變次序、發展模式、市場競爭焦點等,讓製造業發生了顛覆式的變革,由產品的提供者變成了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大資料、雲計算、網際網路等推動著生產製造的智慧化發展。這種智慧化是一種多向“交流”,工人、機器、、原料、物流、使用者等與生產、供應和使用有關的各個環節之間,始終保持著暢通的資訊互換,使生產和服務實現最最佳化組合。
3.科技股自身的週期
科技行業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週期。科技週期受底層技術不斷升級的驅動,主要包括晶片算力、晶片成本和通訊技術,但大方向的週期均是伴隨著技術革新帶來的下游應用的全面爆發。所以科技週期也常分為上半場-基礎設施時代和下半場-應用時代。1985年至今,我們完整經歷了2輪科技週期,分別是網際網路(1985-2000)和移動網際網路(2001-2016),當前處於第三輪人工智慧週期的上半場。
2017年四季度,手機行業見頂,4G的紅利基本結束。與之對應的是2017年4季度開始,科技股的持續走低。不過今年,隨著5G的建設投產,行業開始復甦,進入修復階段。而2020年則是科技行業加速進入繁榮的一年。
美元指數的走勢與科技週期基本同步,美元指數的下降週期往往對應著科技週期的上半場,而上升週期對應著下半場,背後是全球產業鏈分工決定的。歷史上美元指數高點到低點平均為83個月,低點到高點平均是99個月。根據歷史時間長度來看,下半場有望起始於2022-2023年。所以當下科技股仍沒有迎來全面爆發的時期,驅動國內科技股的邏輯主要是政策頂層引導和國產替代程序,盈利驅動的邏輯仍然相對較弱,而單純靠估值驅動的行情一般表現為短且快,並且會夾雜著較大的波動。
這三種力量共振,共同造就了這一場科技股的強勢預期!
-
3 # 巧meii
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不斷髮展和繁榮的原動力,是強國興企之本,也是國家的戰略要求,對國家和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4 # 泥丸子
因為科技是強國之本,強軍之本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人員發揚艱苦奮鬥不怕犧牲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研製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次發射了人造衛星。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壩水庫,第一次發射載人火箭登入太空,建造了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研製培育出隆平號超級稻種,解決了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二人口的糧食問題。我們正從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變成現在一個科技強國。科技改變現狀,科技更能帶來美好未來。科技是沒有盡頭的,它會給人類帶來無盡的幸福和財富。投資科技就是投資自己未來的幸福和財富。
-
5 # 龍的傳統人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說白了,這是大勢所趨。所以科技板塊真正優質的公司是值得長期看好的。
-
6 # 這隻黑天鵝
首先科技板塊賭的是未來,目前科技概念主要以數字貨幣,雲計算,晶片,5G等幾個主流概念為主,今年疫情影響下本來不看業績看成長的科技將繼續改變人類的生活,未來也將繼續產生偉大的公司,股票看的也是預期,而那些一眼看到頭的公司市場炒作情緒也不會太大,股價不一定有科技股這樣的想象力。
-
7 # little小波哥
1、科技板塊是在疫情爆發相對比較嚴重的時候漲起來的,股民錯誤的判斷了行情,以為股市會因為疫情而下跌,結果不敢上車導致踏空
2、現在國內的疫情很好地被控制住了,科技板塊又調整下來了,有些人覺得科技板塊是國家的未來,疫情嚴重都能漲起來,現在疫情有所控制應該還能漲
-
8 # 毓美美
時刻保持對市場的敬畏之心,在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行業中選股票,選對了行業,投資就成功了一大半!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賺大錢的機會,剛開始的地攤小商販也能快速達到“萬元戶”,到90年代的倒賣國庫券,再到後來的房地產、消費股、金融股、人工智慧等,每段發展歷程都湧現出了階段性大牛股。未來高科技企業裡還會湧現出具備投資價值的牛股。
未來中國股市將呈現強者恆強的適合於價值投資的市場行情,成長股績優股漲長牛。好公司將源源不斷地獲得更多資金機會。
在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行業中,去偽存真選出龍頭強勢股,堅定看好,並付出足夠的耐心讓市場來充分地表達其起漲趨勢。
-
9 # 徒彌
科技板塊堅決看好,但是短期內沒有行情。短線不建議參與,中長線可以考慮。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綜合國力毋庸置疑,但是科技由於起步較晚 ,與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路要走,就拿我們最熟悉的手機晶片來講,國產機除了華為以為大部分的主流旗艦都選擇高通的晶片,每一臺手機都要付給高通專利費,難道國產手機不想打破這個局面嗎,心有餘而力不足,研發晶片投入巨大,週期較長,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最為致命的是生產晶片的光刻機還要從荷蘭進口,隨著國家不斷的努力投入,以及訊息頻出。只要牛市一來 ,科技絕對會漲到你不敢買的地步,未來一定會出比誠邁科技倍數還要牛的科技股,當然泡沫一破,全是虛無。
-
10 # 天天向上AAYY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中國製造2025“談起,眾所周知,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工業製造國家,在體量上早已是世界第一,但科技含最總體上距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為了應對新一輪的世界競爭,中國推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透過“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實施,全面提升中國製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使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阻止中國的科技崛起,2018年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動用國家力量全方位對以華為為首的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全面打壓,其真實目的昭然若揭,我國為應對美國的貿易戰,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也化解了許多危機,科創板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佈設立,是獨立於現有主機板市場的新設板塊,並在該板塊內進行註冊制試驗,我認為科創版的推出已經把科技提高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是全面提升我國科技企業科技水平的重大舉措,科技競爭決對是未來國際競爭的最前沿,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國A股市場在總體上不太景氣的情況下,科技股板塊還是掀起了一個小高潮,雖然前段時間科技股有了較大幅度的回撥,但這不會是科技股行情的結束,很可能只是一次空中加油,有理由相信在未來A股市場轉曖或下一輪“牛市“到來的時候,科技股很可能是最耀眼的明星,以上分析僅繫個人觀點,不構成操作建議。
回覆列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股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而股票本身的價值除了反映當下還有對未來成長的預期。2019科技股漲幅較大,但仍有很多科技股在2019年沒有大的表現,有一些雖然有所表現但2020年很多公司在科研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所以科技的浪潮是永不消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