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將門府

    花朝節是每年農曆2月13日-2月17日。

    習俗:

    1、祝神廟會,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

    2、遊春撲蝶,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

    3、種花挑菜,花朝節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

    4、曬種祈豐,花朝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

    5、製作花糕,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每到花朝節就會製作花糕。

    6、春會,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則於農歷二月十四舉行“春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櫛比的一條條“花街”。

  • 2 # 心友記

    花朝節祝神廟會: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

    花朝節祭祀勸農:在很多地方,“花朝節”還要舉行祭日活動,祭日與祭月都是古代帝王的祭祀禮制,但是規定春天祭日,秋天祭月,這是表達感恩天地陰陽造化給人類的恩賜。

    花朝節種花挑菜: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有點今天植樹節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 花朝節曬種祈豐: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花朝節插花簪花:“花朝節”這天,民間還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

    花朝節踏青要準備什麼?。 溫杯:這樣就隨時可以喝熱水了,雖然已經是春天了,但還是有些冷,所以,帶上保溫瓶,就能保證水的溫度,不至於太涼。 水果:可以挑選帶皮的,無需水洗的水果,比如:橘子,香蕉等,這樣以防在外找不到水,用來洗水果,當然,如果要帶水洗的水果,其實也可以事先在家,把水果洗好了,在裝袋。 零食:建議選能量高的零食,比如:豬肉鋪、巧克力等,這樣以防到時會容易餓,另外,還可以帶一些糖果,畢竟糖分高的比較容易頂餓。 遮陽傘:這樣以防太陽太曬,造成身體水分流失過多,另外,如果是家庭踏青,還可以帶上戶外墊子,這樣到時可以鋪在草坪上休息。 藥品:可以帶上防蚊蟲的藥水,創可貼等,畢竟春天百花盛開,會有很多昆蟲,所以以防萬一,帶上比較有保證。

    有空閒的朋友們快快帶著家人帶著孩子一起去感受親臨大自然的美好吧!

  • 3 # 枕月拾星

    春分農曆節日:花朝節——百花生日

    花朝節流行於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又稱“挑菜節”,簡稱“花朝”。陽曆的時間是3月,大致在驚蟄後春分前,農曆節期各地不盡相同。北京、河南開封在農曆二月十二日;浙江、東北地區在農曆二月十五日;河南洛陽等地則在二月初二。相傳該日是“百花生日”,花朝節時,民間舉辦賞花、種花、踏青和賞紅等娛樂活動。

    花朝節:紀念百花仙子的節日

    花朝節(農曆二月初二)又稱花王節、百花仙子節或花婆節,是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花朝節是紀念百花仙子的節日,傳說百花仙子於農歷二月初二降臨人間。百花仙子又稱花王、花婆,是壯族虔誠敬奉的一位女神。傳說花婆神專管人類生兒育女,又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嬰兒出世後,多數人家就在臥室的床頭邊立一花王聖母神位,上置一束從戶外摘回的花或以紅紙剪紮成的花,每逢初一或十五日,須焚香敬拜;孩子不舒服了,祭拜之。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則大祭之,祈求兒女健康。

    花朝節一般選在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度過。青年男女們穿著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懷揣五色糯飯、餈粑或粽子等食品,帶上為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繡制的繡球。人在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贊情侶,誇對方,求戀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聖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女子便帶著無限的柔情,將繡球像彩虹一樣拋向自己的心上人。人們按照傳統習俗,從四周把繡球紛紛向木棉高枝拋去,於是出現一道道彩色的“閃電”,令人眼花繚亂。拋擲過後,木棉樹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裳。人們用這樣的方式紀念百花仙子和祈求百花仙子降福於人間。

    賞紅:貼紅紙條或掛紅布條、剪紅紙小旗

    花朝節民間紛紛組織“賞紅”活動。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區花朝節有“賞紅”活動。在江蘇,栽種花樹的人家都要在花樹枝上貼紅紙條或掛紅布條、剪紅紙小旗,稱為“護花符”。在浙江杭州,以農曆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以紙糊成花籃形懸掛在花樹之上,也有隻粘紅紙條的,或纏系在花木枝上、插在盆中。這些活動有祝花木繁盛、人壽年豐的含義。

    蒸百花糕:鄰里互贈,增進友情

    花朝節,家家戶戶蒸百花糕。百花糕是花朝節的特色食品,人們採摘新鮮的花瓣,和著糯米粉,與家人一起動手做,更有節日氣氛。做好後,鄰里之間互相饋贈,增進友情。

    食撐腰糕:蒸食年糕,祈禱身體健康

    撐腰糕,其實就是普普通通米粉做的糕,即用糯米粉製作成扁狀、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上海、浙江等地在花朝節家家蒸食年糕,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勞作,故稱“撐腰糕”。認為吃後可以不腰疼,所以起名為“撐腰糕”。寓意祈求一年四季不腰痛。

  • 4 # 藝緣堂主

    花朝節是每年農曆2月13日-2月17日。

    習俗:

    1、祝神廟會,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

    2、遊春撲蝶,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

    3、種花挑菜,花朝節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

    4、曬種祈豐,花朝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

    5、製作花糕,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每到花朝節就會製作花糕。

    6、春會,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則於農歷二月十四舉行“春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櫛比的一條條“花街”。

  • 5 # 淺淺一聊

    花朝節是每年農曆2月13日-2月17日。

    習俗:

    1、祝神廟會,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

    2、遊春撲蝶,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

    3、種花挑菜,花朝節這一天,各地還有栽花種樹的習俗;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薺菜正是鮮嫩的時候。

    4、曬種祈豐,花朝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

    5、製作花糕,據傳武則天嗜花,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每到花朝節就會製作花糕。

    6、春會,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則於農歷二月十四舉行“春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櫛比的一條條“花街”。

  • 6 # 拾遺蹟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每年農曆2月13日-2月17日,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節日風俗有祝神廟會、遊春撲蝶、種花挑菜、曬種祁豐、製作花糕等

  • 7 # 文采任風流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也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嗮種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是人們結伴到郊外遊玩賞花、踏青的時節。

    古時候,每逢花朝之期,百花齊放,最堪遊賞。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遊春踏青,吟詩唱和,或於花叢之間,席地而坐,飲酒作樂,高談闊論,賞花盡興。仕女佳人,遊春撲碟,優遊嬉戲,遇名花則設席籍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或於亭邊、流水邊烹茶對吟,吃花糕,行花令,抽花籤、鬥草,賞花,不亦樂乎。真個是歡聲落花紛紛飄,笑語微醉倒花叢,甚是風雅。花朝節因地域和氣侯的不同而風俗也各異。

    花朝之期,除了遊玩賞花,郊外踏青,官府勸農外,婦女還有剪綵錦為花,簪花於頭的習俗。

    舊時江南一帶在二月十二百花生日這天,家家戶戶都會祭拜花神,閨中女子會剪些五色彩箋繫上紅繩,結在花樹之上,“謂之賞紅”,接著還要到花神廟燒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草植物四季茂盛。一月是柳夢梅,二月是楊貴妃。閨中女子也會順帶祈求花神讓其青春常在,美貌如花。

    花神不僅管司人間的植物生長,從事耕種的莊稼果農在這一天也會於神廟內設供,以素齋,地方戲曲來酬謝神明,通常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個月的花神以祝神誕,到了夜裡,人們提各種花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增加節日熱鬧氣氛。花朝吉日各地還有栽花種樹挑食野菜的習俗,挑菜就是挖野菜,白篙,薺菜這時正是鮮嫩的時候,是一種對應時令的蔬菜。

    這一天,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種種子,據說要湊齊“百樣種子”,以祈莊稼豐收。這一天忌雨,如果是晴天則預示著這一年百物豐收的吉兆。

    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這兩天被賦予百花生日和中秋團圓的地位。所謂春花秋月,世間最美,花朝對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最美的日子,月夕是八月十五,是秋天最美的景色,到了唐宋以後,花朝逐漸為清明所代替,花朝節的習俗也都成為清明時節的活動。

  • 8 # 文藻巧翁

    花朝——古人從農曆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故稱這一天為花朝節。一說花朝為二月十二日,還有說是二月初二,大約是因為地域、氣候不同的緣故。花朝是人們外出遊玩賞花的日子,宋代此風尤盛。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二月望”條記載了南宋首都臨安花朝節的盛況:“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都人皆往錢塘門外玉壺、古柳林、楊府雲洞,錢湖門外慶樂、小湖等園,嘉會門外包家山王保生、張大尉等園,玩賞奇花異木。”

  • 9 # 是小羊噢

    ①舉辦祝神廟會[蠟燭]

    ②遊春[浮雲]

    ④曬種子

    ⑤制花糕

    ⑥舉行春會

  • 10 # 文字拾荒人

    花朝節是一個傳統節日,由來已久,最早是踏春遊賞的節目,後來成為百花生日。花朝節的形成不晚於南宋中期,吳自牧《夢粱錄》有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這是有關花朝節日的最早的正式記載。其實唐代賞花風氣已盛,每當春時花發,士庶皆群從出遊,賞名花,飲美酒。發展到宋代,就成為民間的一個節日了。

    明代田汝成《熙朝樂事》記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南宋楊萬里《誠齋詩語》謂“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

    《翰墨記》中稱“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桃葉節。”各地花朝節都在二月,所以二月又稱“花月”。

    《滬城歲事播歌》中說“出燈者多至二三百盞,偶綴禽魚蟬蝶,飛舞若生,又或扎彩鳥亭,高可達三四丈,上下通明,光照數丈……”記載了古時上海掛花神燈,夜以繼日地歡慶遊樂的盛況。

    古時的花朝節,南方盛行“賞紅”活動,家家戶戶一早起來就剪些紅綢或彩紙結在庭院花圃的花樹上,為“花神”祝壽,預祝花果繁盛。花朝節最高雅的活動是觀花、賞景和飲酒。花朝突出一個早字,人們把自家的迎春綻放的花卉,擺放門前、視窗或街頭等顯眼處,邊觀賞,邊飲酒品茶,吟詩作賦。到清代,這天的花市上還出售花木魚鳥。花朝節還有掛“花神燈”的習俗。

    “撲蝶”與“賞紅”

    踏春遊賞是花朝節最原始最基本的風俗,值花朝之日,士庶之家,置備酒餚,閤家飲宴。或宴於郊野花圃之中,或宴於家園栽花之處,稱為花朝宴。花朝節的踏春,除了有尋常踏春的欣賞百花春色、宴飲作樂,還有其獨特的節俗,最重要的就是撲蝶和賞紅。

    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就記載說:“長安二月問,士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日‘撲蝶會’。”這裡只說在二月,未提及花朝,但時間基本上吻合。可見“撲蝶”之俗由來已久,這項習俗,直到明清之際依然盛行,春日繁花盛開,燕鶯彩蝶飛舞,撲蝶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生機,許多文人還對此做了詩意的描摹,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花朝》一詩云:“妒花風雨怕難銷,偶逐晴光撲蝶遙。一半春隨殘夜醉,卻言明日是花朝。”

    《紅樓夢》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作者在描寫寶釵撲蝶、餞別花神等情節時就吸取了花朝節俗的內容,又做了詩意化的想象和整合。

    “賞紅”是花朝節又一最具代表性的風俗習慣。在該日,在各類花樹的枝條上繫上各色綢緞,隨風飄逸,美不勝收。這也是婦女孩童們於花朝當日所主要進行的活動,為了慶賀花王生

    日,人們把綵綢與五色紙剪成小旗(即俗稱“花幡”),或是剪成條狀,各地花幡的形狀各有所異,但其作用與意義是一致的,只是與原先的立幡之意已有所差異。如《嘉定縣誌》中有記載此俗,其雲:“二月十二日剪綵條,系花果樹,雲百花生日。”同樣於江南地區的松江府也有同樣的習俗。

    《松江府志》雲:“二月十二日花朝,群卉遍系紅彩,以祝繁盛。”

    “賞紅”也是貴族歡度花朝節的活動之一,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有記載:“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孝欽後至頤和園觀剪綵。時有太監預備黃紅各綢,由宮眷剪之成條,條約闊二寸,長三尺。孝欽自取紅黃者各一,繫於牡丹花,宮眷太監則取紅者系各樹,於是滿庭皆紅綢飛揚。而宮眷亦盛服往來,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蝶蝶。”可見在花朝節系幡賞紅,不分貴族平民,亦是風行全國的風俗習慣。每至花朝佳節,繫於花枝上的彩幡隨風起舞,成為花朝期間特殊的美景之一。

    吃花糕,飲花酒

    中國的節日文化往往與飲食文化相結合,花朝節的美食自然與花相關,是由花製成的百花糕與花朝酒。採百花和米搗碎蒸糕,就是花糕。花糕因其兼具花瓣與穀物的香氣,受到人們的喜歡。民間對百花酒讚譽有加:“百花酒香傲百花,萬家舉杯譽萬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澤猶如洞中春。”花朝酒亦是採百花釀製,花朝節賞百花,吃花糕,飲花酒,…眾人怡然閒適,花前月下,悠然自得,如此歡度佳節,可謂美哉。關於百花酒、百花糕的傳說給花朝節增添了濃郁的人文色彩,用百花、穀物、水果釀製而成的芳香馥郁的飲食也體現了古代農業文化的特點。

    花朝勸農

    隨著花朝節由上層社會流傳到下層勞動人群中,在農業社會,其節俗也同農業生產有了聯絡:一是花朝勸農,二是祭祀花神。春日勸農古已有之,《呂氏春秋》有文:“仲呂之月,無

    聚大眾,巡勸農事。”漢代以後形成了皇帝親耕、皇后親桑的禮儀制度,勸農成為地方官員的職責之一,也是考察官員政績的內容之一。早期勸農並無固定日期,二月、三月、四月亦或芒種,在春夏農忙季節即可。

    花朝節興起後,一些地方官員選擇此日下鄉巡視,既訓示農桑,又與民同樂,一舉兩得。《夢粱錄》雲:“此曰帥守、縣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賜酒食,勸以農桑,告諭勤勉,奉行虔恪。”明朝宣宗皇帝在花朝節還曾寫詩贈送大臣。古人認為花朝節是種植瓜果蔬菜的最佳時節,此時的辛苦耕作將會帶來秋季的收穫,所以朝廷官員藉此時機勸農耕種。花朝勸農已然成為節日裡農家的重要活動。

    祭祀花神

    元代以後,花朝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說成是“花神生日”“百花生日”,節期則演變為對花神的奉祀慶典了。清代蔡雲有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講的正是百花盛開為花神祝壽的景象。

    例如東北以二月十五為百花生日,要為花神設定神位,用素饌祭之,蒔花者於該日酬酒祭祀。湖南攸縣花朝節祭花神習俗特盛,據載,攸縣城郊自明代開始就有花農,每逢花朝節,花農立牌位,上書“唐朝敕封旺花尊神”。入夜,人們開始祭花神,焚香秉燭,禮拜禱祝,祈求花神保佑花木茂盛,花開豔麗。

    花神在明清時期是花卉行業的行業神,花農、花匠、花商都祭祀花神以求百花繁盛或生意興隆。花神廟在明代開始大量修建,北京、南京、蘇州虎丘、杭州西湖等地現在仍存留,這些都是當地舉行花市、花會的地方,彙集了大量的花農、花匠、花商。

    例如蘇州虎丘花神廟為清道光年間所建,據地方誌記載,虎丘地區農民歷史上曾大多以種植茶花為主,到道光年間最盛。故建造花神廟,每年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花農聚集在一起供奉花神,祈求花神保佑茶花旺盛。花神還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不僅僅限於花農,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江南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花朝節當日除了祭祀慶典外,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裡,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延伸娛神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9歲身患肝癌,上有老下有小,該如何面對這人生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