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論實力的話,別說倆袁了,一個袁就可以有所作為。袁紹與袁術是一奶同胞的弟兄,家世顯赫,祖上四世三公。二袁挑出任意一個都是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的霸主。

    都知道三國時期天下總共十三州,袁術實力最強的時候自己佔了三州十一郡,袁紹佔了四個州,兄弟二人佔了大半個天下。單單憑實力的話,二袁聯手可謂天下無敵,但是成就霸業不是隻有實力就可以的,有資源固然好,但懂的合理利用資源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二袁沒有成事就是跟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袁術就不說了,意外得到傳國玉璽,經不住權利的誘惑而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導致成為眾矢之的,天下群起而攻之,失敗是必然的。而袁紹在佔領冀州之後,開始一點點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先後佔領了冀州、青州、幷州、幽州四大州。此時的袁紹已經處在事業的巔峰時期,兵甲百萬,錢糧富足,手下文臣武將眾多,是東漢末年最大的割據勢力,沒有之一。但是這些都是在官渡之戰以前,本來官渡之戰袁紹能以絕對的優勢能夠打敗曹操,但是由於袁紹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能知人善用,導致官渡之戰失敗,從此袁紹實力開始下滑,再沒有稱霸天下的實力,後被曹操所滅,四世三公的袁家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

    所以,二袁能不能贏不是實力問題,也不是聯合不聯合的問題。單單憑實力的話,袁紹是有足夠實力能成就霸業的,之所以最終失敗,是二袁自身的問題,心胸狹窄,剛愎自用之人豈能得天下!

  • 2 # 90101長刀在手

    如果以三國演義裡面的設定來看,倆袁合併不能贏 ,可能輸的更快更慘。

    倆袁合併,看起來是兵多將廣,實力遠在曹操只上,卻被曹操打敗。原因在自己身上。

    袁紹的性格是好謀無斷、色厲內荏、剛愎自用。官渡之戰以前袁紹與曹操相比,各個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兵力五十萬人,謀士有田豐、沮授、許攸等。武將有文聘、顏良、張郃等。在官渡之戰中袁紹佔有天時、地利、人和,最後還是打輸了。

    袁紹沒有大局意思,看不清天下大勢。在手下謀士出現分歧時,不能決斷,而且拿不出正確的意見。

    袁術比袁紹更尊貴,他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屬於根紅苗正的封建王朝的接班人。在袁術眼裡,袁紹只是個袁家的家奴(有史料可查)。從實力上講,袁術稱帝前,是各路諸侯中地盤兒最大,人才最多的諸侯。袁術的地盤兒跨越豫州,徐州,揚州3個州,共十二個郡。最北到陳郡(國),最南到會稽郡,西接江夏郡。而此時的袁只有冀州一地,而曹操也只有兗州地區外加一個天子。

    袁術的性格缺點就是嫉妒心強,見不得別人好。孫堅打敗董卓,佔領了洛陽,袁術怕孫堅坐大,於是斷了孫堅的糧草。後經過孫堅據理力爭,兩人和好。這樣的人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反觀曹操,能夠廣搜天下英才 ,而且依才取人 。並且能根據各人的特點人盡其用。二袁和在一起只會失敗的更快

  • 3 # 一顆淚兩種味

    說到袁術和袁紹,一定是這樣的形象,其中在這裡卻是這個樣子的,除此之外你還知道些什麼呢?

      都說歷史不能假設,但假設歷史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玩的事情,歷史學家們可能對此不予置否,但我們普通曆史愛好者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來假設自己理解的歷史情節。本文的話題也和假設歷史有關,那就是如果袁術和袁紹聯合的話,一統三國的機率有多大呢?

      先說袁家兄弟的家世,他們的家族是汝南袁氏,在東漢時期可以算是超級望族,據說祖先可以追朔到哦上古虞舜。袁家的發跡從袁良開始的,他當時做的官位是成武縣令,袁良之後,袁家的子孫官位越做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袁家的勢力也是遍佈東漢,門生廣佈天下。

      袁紹和袁術都說司空袁逢的兒子,後來和董卓鬧翻離開京城在地方繼續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期間他們的家族影響力起到了很大作用。袁紹以冀州為自己的根基招兵買馬,迅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是東漢末年最早發展的一股大勢力。後來還成為共同討伐董卓聯軍的首領,可謂風頭一時。

      袁術作為袁逢同父異母的兄弟,二人的情況有些差不多。董卓封袁術為後將軍,袁術不幹就逃走了。袁紹去了渤海,袁術就逃往了南陽。當時身為長沙太守的孫堅,殺掉了南陽太守帶兵投奔了袁術,能讓孫堅這等一方梟雄的孫堅來投奔,說明袁術的名望地位是很高的。但氣魄方面比袁術差了很多,孫堅在前方攻打董卓屢立戰功,袁術竟然以不給軍糧作為壓制孫堅的手段。這就反應袁術的視野胸襟方面是很狹窄的。但從當時來看,他的勢力還是很強大的,有地盤有武將。

      單從勢力範圍來看,如果袁術和袁紹聯手的話,基本就可以佔領整個中原地區,還有江南地區。而這片地區也是人口富足的一片區域,而且交通要道都可以被二人把控。袁紹和袁術之間也就隔了個呂布和曹操,只要滅掉其中一方,其他的就很好說了。

      但是前提得是袁術要留住孫堅等一部分大將,不然的話,袁術勢力將會大損。在這個前提下,袁紹和袁術是有很大的可能一統天下的。不過鑑於只能有一個人做皇帝,即便是統一了,兩方勢力也會打起來,到時候一南一北,整個國家還會是戰亂不斷。

  • 4 # 劍馬書生

    我認為這個說法屬於一個偽命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三國演義》的設定,袁家兄弟是根本不可能聯合的,合併就更談不到了。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袁紹和袁術雖然都是司空袁逢的兒子(同父異母),但他們倆個在袁家的地位卻大不一樣。袁紹雖然是兄,但他是庶出,袁術雖然為弟,但卻是嫡出,所以袁術表面上對袁也算恭敬,但他打心眼兒裡瞧不上袁紹,甚至覺得袁紹佔了他的位置,搶了他的風頭。所以,二袁在一起共事的時候,袁術老幹些諸如剋扣孫堅軍糧的事情,看似袁術心胸狹窄,其實那是在拆袁紹的臺。而袁紹對這個從小驕縱、目空一切的弟弟也沒有多少好感,要不在袁術被滅之時,怎麼會見死不救呢。

    如果非要假設二袁合併的話,那一定是其中一袁把另外一個吞併了。在我看來,只有袁紹吞併袁術這一種可能。因為袁術手下文有田豐、沮授、許攸,武有顏良、文丑、張郃(就算後來顏良文丑都死了,人家還有其他“廳柱”可用),而袁術手下好像沒有幾個比較出名的文臣武將(雖然人數不少,但將不在多而在精啊),雖然地盤大,但那是典型的“肥而不壯”。古代打仗,打得就是武力和計謀,所以袁術的兵再多糧再足,也是打不過袁紹的。何況他還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僭越稱帝呢。

    袁紹吞併袁術之後,就佔得整個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主要交通幹道也由他把控了,可以說是兵甲百萬,錢糧富足,已經成為東漢末年最大的割據勢力。但是袁紹為人好謀無斷、色厲內荏、剛愎自用,沒有大局意識,看不清天下大勢,更不能知人善用。在手下謀士出現分歧時,不能決斷,而且拿不出正確的意見。這樣的人,打袁術沒什麼問題,但要多謀善斷,知人善用的曹操對決,我雖然袁紹還是會輸的。因為,他再官渡輸給曹操,也不是實力方面的問題。

  • 5 # 大吉茶與器

    這個只是一種假象,倆袁各自經營的地盤一南一北,各自有自己的小九九,捨不得自己的利益,如果合併比十八路諸侯統一蹦的更快。

  • 6 # duganggang

    不能贏,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兩袁的謀臣彼此不可能融合到一起,這主要是在袁紹時期就已經互相拆臺,到兩袁時都想證明自己比對方強!

  • 7 # 少顏翁

    能不能贏,不是地盤多少,兵馬多少決定的!在三國初期,論兵精將廣,論地盤之廣,當屬袁紹,袁氏,四世三公,家族顯赫!袁紹的實力與勢力在當時是最強的。只是他,優柔寡斷,心生狹隘,人才濟濟確不會任用。性格上的缺陷,葬送了他!袁術與袁紹,貌合神離,袁紹是庶出,所以袁術一直看不起袁紹。袁術其人目光短淺,胸無韜略,之所以在三國時期有很高的地位,只是因為胎投的好而已!

  • 8 # 往事無多

    據書中講、紹羊質虎皮,寡信無斷、而朮更素無信義、見利眼開、此二人若合兵一處、可以予測、火併與衝突將不可免、因而斷、若兵合一處、必敗無疑、

  • 9 # 物來則應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肯定的,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就算聯合起來,也不能橫掃群雄,統一天下。

    原因很簡單,這哥倆的眼光實在太差,心胸不夠,不能任人唯賢,只會剛愎自用,親小人,遠賢臣,不是雄主,最後必然導致自己的敗亡。

    先來說說袁紹,可以說東漢末年的亂局,甚至漢朝的敗亡,就是這個哥們一手引發的。

    當時的漢靈帝昏庸無道,導致民不聊生,於是張角借傳道為名,發動了“黃巾之亂”,雖然沒有成功推翻漢朝,被鎮壓了,但是卻導致了漢朝下邊所有的諸侯都擁兵自重,不再受中央朝廷控制,這是當時的歷史背景。

    當時的大將軍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這一家子是屠戶出身,殺豬宰羊在行,當大將軍是真不在行,何大將軍想除掉皇帝身邊的宦官勢力,一家獨大,在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居然自己不敢動手,這時候身為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向何進建議,引各路諸侯入京,以此來威脅何太后動手鏟除宦官。

    曹操聽到袁紹的建議後,都被氣樂了,私下就對其他人說,何進身為大將軍,手握京城禁軍大權,誅殺宦官是手到擒來的事兒,居然還要引各路諸侯帶兵入京,無疑是引狼入室,作死的行為。

    這就是後來為什麼董卓會帶兵入京的原因,這個建議就是袁紹提的,何進派人辦的,可見袁紹的政治眼光差到什麼程度。

    後來袁紹憑藉袁家四世三公的影響力,在群雄逐鹿時期,佔據了河北地區,天下十三州獨佔四州,如此好的資源下,硬是被身邊的曹操打敗了,袁紹敗給曹操的轉折點,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袁紹這一戰會敗,身邊不是沒有謀臣,相反,諸如像田豐這樣的謀臣,已經給了袁紹可以擊敗曹操的建議,是袁紹自己不採納,這樣的人,給他再多兵力,再多資源,最後也會被別人擊敗。

    接下來說說袁術,這哥們還不如他哥袁紹呢,當初十八路諸侯聯手討伐董卓,江東之虎孫堅就是他手下的猛將,要知道孫堅在當時是唯一率兵正面擊潰過呂布的猛人,如果袁術可以好好用孫堅,別說打敗董卓,就連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事,都有可能捷足先登。

    可惜袁術不但眼光差,野心還大,一首好牌打的稀巴爛。孫堅攻破京城,為他尋得傳國玉璽,這哥們居然看到玉璽,自己想當皇帝了,身邊所有人都勸他此時不能稱帝,這樣會成為其他諸侯討伐的物件,成為眾矢之的,下一個董卓,可惜袁術鬼迷心竅,鐵了心要當皇帝,最後就連他哥袁紹都要聲討他,落得眾叛親離,江東孫氏也離他而去,最後被自己的昔日部將殺死,結局不可謂不慘。

    所以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成為最後的贏家的。

    另外補充說一下,袁紹和袁術兩兄弟不合,袁紹雖然是袁術的哥哥,但是袁紹是庶出,不是嫡子,袁術一向看不起袁紹,他們倆就算能因為暫時的利益聯合起來,最後也會因為性格之間的嚴重不合分道揚鑣,各自為戰,最終兄弟倆成為三國魏蜀吳崛起的炮灰。

  • 10 # 波浪壯闊任我秀

    贏者,取天下也!三國鼎立變成二袁開泰是不可能的!

    所謂合併,就是聯盟取勢也,以紹、術兄弟之勢,單幹都可傲視天下,如欲聯盟,誰為盟主?別家兄弟可聯盟,唯獨袁家兄弟不可!

    十八路諸候討董卓就是鮮活的例子。

    討逆聯軍剛成立,袁家兄弟便搶佔了盟軍的核心位置,一個是盟主,一個是糧草調撥官,應該說再也沒這倆職位搶眼了,剩下的十六路人馬你們就給我好好的上陣殺敵吧,我兄弟二人就在帳中坐等好訊息了。

    可事非所願,先鋒孫堅部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偏偏糧草不濟,那袁術怕堅搶了頭功。鬧到袁紹處,紹也只當和事佬,弄得堅恨恨而去,聯盟出現裂痕。華雄兵臨城下,袁紹束手無策,派了兩個草包將軍迎戰,只不是給華雄試了試刀。正當目瞪口呆之時,關羽請戰,可紹嫌羽軍階太低,有失盟軍威風,要斬之示眾。試想一個盟軍統帥六神無主之時,有人替你分憂,你怎能拒之門外反加罪於身呢?幸好有曹操勸和才成就了關羽溫酒斬華雄。

    二袁的格局、能耐、眼光、心胸決定了這次聯盟討董以失敗告終!

    青梅煮酒時,曹大論天下英雄,首先就否定了袁家兄弟,只不過是蔽祖蔭,徒有虛名罷了。

    官渡之戰,紹優柔寡斷、坐失良機,六十萬大軍如摧枯拉朽頃刻瓦解,僅因烏巢失糧,要知道阿瞞同志的總兵為不足八萬人啊!紹的勢力還不夠大嗎?

    至於他的小弟袁術就更不用提了,得了一塊玉璽,便做起了皇帝夢,大漢都未亡,他這是發的什麼癲?董卓專權都招眾恕,他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廣集糧、緩稱王才是立身之本啊。

    歷史證明,二袁無帝王之相,二人謀咯有限,眼光太淺,空有胸懷吞天志,實無腹蘊帷幄計!合併只會加快二袁對抗的步伐,提升三國鼎立的程序!

  • 11 # 散養文字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當時天下共十三州,其中袁氏兄弟佔了一半還多,共佔有七州十三郡。袁氏兄弟佔據半壁江山其中袁術佔有三州十三郡,袁紹佔有四州。也就是說他倆兄弟,任何一家都可以有足夠的資本一統江山。要是聯合起來從理論上講,那肯定是天下無敵但是他們並沒有合併,他們倆也不可能聯合。因為那個時候講長幼有序嫡庶有別,作為哥哥的袁紹是庶出,而作為第第的袁術則為嫡出。嫡出的弟弟袁術表面上對庶出的哥哥推崇,其實暗地裡陽奉陰違,他們倆相互看不起對方,永遠也不可能站在同一戰線上,所以他們哥弟之間有很大的隔閡,他們從心裡都瞧不起對方,也不可能有合作,兩個志不同道不和,不合三觀的人即使合在一起也不能增加實力,相反還應相互制約,減少了力量。

    他們兩個都有共同的致命的弱點,就是本身身份條件相當優越,所以在用人方面太過於相信自己,以至於聽取不了別人的意見,再加上他們本身自己也不是絕對的優秀,所以在戰略戰術問題上經常出現當斷不斷,優柔寡斷,遺物戰機,也使得一些優秀的人才得不到發揮而另謀出路比如荀彧,許攸,張遼張郃等一些一流的人才最終都留到曹操帳下。

    戰爭的較量最後還是人才的較量。但袁氏兩兄弟都不具備伯樂的眼光。即使他們上下有一些優秀的人才,但也不能知人善用,最終也是分道揚鑣,眾叛親離。

    袁術意外得到傳國玉璽被衝昏頭腦站出來稱帝,最後成為各路諸侯的眾矢之的,更要命的是兄弟倆不能精誠團結作為嫡出的弟弟,看不起作為庶出的哥哥,導致袁術即使出現危亡的時候,袁紹也沒有出兵相救。袁術敗亡以後,袁紹佔有青州,幽州,幷州冀州代甲百萬,兵強馬壯,這個時候袁紹仍有實力稱霸天下,但是他不能知人善用最終在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從此袁氏家族一蹶不振,退出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有哪些堪稱史詩級的戰役(海陸空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