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地一凡

    諸葛亮死後,蜀漢再沒翻盤的勢力和機會。從此走向衰敗,第一個被滅亡的物件。其主要原因是劉備不該伐吳,破壞了聯盟陣線!

  • 2 # 小蜜蜂說史

    蜀漢在三國時期最弱,不到100萬人,卻養了10萬大軍,加上官員和王公貴族,至少15萬人需老百姓養,4.5人養一人,老百姓負擔非常大,不利於經濟發展,人口繁衍。

    諸葛亮時期,經歷了南中平叛,5次北伐,百姓疲憊,整個國家急需修養,即使諸葛亮在世,也不會頻繁北伐了。

    以蜀漢的力量,除非曹魏出現大的變動(內亂),北伐是很難成功的。

    所以蔣費二人做得沒錯,修生養息,靜觀其變。

  • 3 # EnochPapa

    先說結論,武侯的第一任接班人蔣琬,他是堅決支援北伐的,只是戰略方法不同。蔣琬的思路是水陸兩線並進。但由於蔣琬主政前期季漢內部壓力大,且英年早逝。終其一生,也沒能發動過一次對魏的主動進攻。

    至於費禕,他是反戰派。蔣琬主政期間,他表示全力支援北伐,但在蔣琬交出兵權,離開人世後,費禕非但沒有對魏發動過戰爭,還打壓限制主戰派姜維。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蔣琬和費禕的職業生涯以及主政期間都做過些什麼。

    蔣琬:

    公元 209 年,劉備攻佔領了荊州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蔣琬加入劉備軍團。

    公元 214 年,益州牧劉璋向劉備投降,蔣琬升為縣令。

    公元 219 年,劉備稱漢中王,蔣琬調入中央出任尚書郎。這裡有一個小插曲,演義中龐統恃才傲物,因官職小心生不滿,工作期間喝酒被張飛抓到。但張飛發現龐統是個大才,極力向劉備推薦,劉備親自挽留,才留下了龐統。其實這事兒的原型是蔣琬,蔣琬因得不到提拔,終日借酒澆愁,被劉備發現,要嚴懲蔣琬。諸葛亮出面擔保力薦,才保住蔣琬並使得蔣琬能夠進入季漢高層。

    公元 223 年,劉備去世,諸葛亮開府治事,選拔蔣琬為參軍。《出師表》中“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裡的“參軍”指的便是蔣琬。

    在丞相5次北伐期間,漢朝的政治和後勤工作主要由長史張裔與蔣琬負責。

    同年,劉禪加封蔣琬為大將軍、益州刺史、錄尚書事,但是取消了丞相這一職位,不授予蔣琬開府自治的權利。這裡是重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劉禪想嘗試自己主政,亦或是對蔣琬的不信任。總而言之,這個時候的蔣琬是非常痛苦的,接了前輩留下的爛攤子,卻沒有前輩的權柄。丞相離世,朝野動盪,多少雙眼睛盯著他等著看笑話。

    公元 238 年,劉禪加封蔣琬為大司馬,開府治事,授予蔣琬和當年諸葛亮一樣的權力。這說明經過四年的考查,蔣琬已經得到了劉禪的完全信任。或者說劉禪懷念起四年前什麼都不用操心的美好時光了。

    公元 244 年,蔣琬將漢軍主力部隊駐紮在涪縣,計劃由水路向東進軍攻取上庸,然後北上。讓時任涼州刺史的姜維北路進軍,聯合羌族的人馬,兩路齊出進攻魏國。但悲劇的是,這一年的季漢並不太平。

    1.南蠻反叛,蔣琬派兵平叛;

    2.蔣琬的主力部隊駐紮在涪縣,讓吳感覺很不爽,吳在兩國邊境增兵;

    3.魏國大將軍曹爽率大軍入侵漢中,漢中急需支援。

    蔣琬的身體本就不好,這一下病勢更加沉重。他將益州刺史的職位讓給了費禕。

    公元 246 年,蔣琬去世,追諡為恭侯。

    此次東征計劃隨著蔣琬的去世而被永遠擱置。在魏、漢兩國國力差距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懸殊的情況的大背景下,蔣琬不惜消耗巨大的資本打造戰船,耗盡畢生心血,只求能在生之年,堅決履行丞相主戰的方針,奈何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費禕:

    費禕這個人吧,我個人不是太喜歡,太複雜。首先,他的人緣很好。丞相在世時,費禕主要負責出使吳國的外交工作,孫權送他寶刀,想留他在吳國並委以重任,但是費禕拒絕了。楊儀和魏延這兩個季漢高層領導有很深的矛盾,一直依靠費禕協調才能共事。諸葛丞相和蔣琬也都非常喜歡費禕,蔣琬甚至在自己身體不好的時候,主動把權力讓給費禕!其次,費禕這個人從不當面得罪人,但是背後捅刀子。蔣琬說的方針,費禕永遠支援,但是當真正的權利掌握在費禕手中時,他卻不履行諾言。楊儀拿他當朋友,被貶後說了幾句難聽的話,他連夜跑去打小報告,換來劉嬋的信任和自己的晉升。姜維平息南方叛亂,得到晉升,他又開始處處擠兌姜維,事事唱反調,還不給姜維撥兵。每次姜維要求北上,費禕最多隻給他一萬人!總而言之,費禕是反對北伐的,他主張固守以求平安。這個人的人品存疑,但不否認他的政治能力極高。他主政期間,季漢得到休養生息,朝野內外一片祥和,這不服不行。悲劇的是,他在剛剛被劉禪授予開府治事之後,便被刺殺了。

  • 4 # 江湖小曉生

    蔣琬和費禕,顯然是諸葛亮欽定的兩位接班人。蔣琬比諸葛亮小不了幾歲,沒幾年就退位讓賢了。所以諸葛亮的接班人大體上就是費禕了。

    在蔣琬和費禕統治蜀漢的那些年裡,始終都沒有看到蜀漢大規模北伐的跡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諸葛亮的遺志他們是不想完成了麼?

    蔣琬和費禕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帶兵的料子,但又不好放權。

    蔣琬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蔣琬擔任丞相長史,一直負責籌措糧草,補充兵源等後勤工作。在前線指揮打仗的經驗基本沒有。

    費禕長期在軍中擔任文職,也沒有正兒八經地指揮過戰爭。可以說蔣琬和費禕這兩位,都是諸葛亮刻意留下來輔佐劉禪的。諸葛亮執政的12年裡,先後五次北伐,把蜀漢的那點積蓄都給敗光了。這就是一場豪賭,如果賭贏了,那麼蜀漢就能坐擁天下,如果賭輸了,那麼蜀漢就要從頭再來。很顯然諸葛亮死的時候,這場賭局並沒有贏,但是也沒有輸,一切依舊僵持在那裡。可是諸葛亮所投入的成本,已經相當巨大了。

    為了保證蜀漢能夠延續下去,諸葛亮要麼能夠找到一個比自己還要優秀且忠心的軍事統帥,繼續北伐,要麼就是找一兩個治國能臣治理蜀漢,暫時停止北伐的事業。

    很顯然前者是非常難找的,有軍事才能的人,未必就足夠忠心,有忠心的人,未必就有軍事才能,諸葛亮並沒有找到類似這樣的人,所以只能採取第二種方案。

    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住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又命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三國志》

    蔣琬和費禕都是治世能臣,但是卻不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只有這兩個人接班,諸葛亮才能安心離開。

    蔣琬和費禕自己也清楚,他們沒有軍事才能,不可能像諸葛亮一樣,在前線指揮若定。所以他們便發揮自己的專長,專心於治理蜀漢,發展蜀漢的經濟。

    蜀漢沒錢了,也只能停止北伐。

    北伐工作消耗是巨大的,劉備入川的時候,因為沒錢,所以在劉巴的建議下,鑄造直百錢剝削了一遍老百姓。

    後來又依靠蜀錦勉強維持了一段時間,可是在諸葛亮長期北伐的時候,先前攢下來的票子都被諸葛亮給花光了。

    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延熙七年,魏軍次於興勢,假禕節,率眾往御之。光祿大夫來敏至禕許別,求共圍棋。於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嚴駕已訖,禕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向聊觀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禕至,敵遂退,封成鄉侯。---《三國志》

    諸葛亮自己都在感嘆,軍資供給,如果沒有蜀錦的話,根本就維持不下去。由此可見,蜀漢的經濟是真的到了崩潰的邊緣。

    等到蔣琬和費禕上臺以後,蜀漢壓根就沒錢了。可能還欠了一屁股的外債,需要給人家生產十幾年的蜀錦才能抵債。

    為此蔣琬和費禕當然就沒辦法發動北伐戰爭了,他們的首要工作,就是把這個大坑給填補起來,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

    軍事人才沒有掌握北伐大權。

    蜀漢後期沒有軍事人才麼?當然不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王平、姜維,這都是著名的軍事人才。比如說王平,當時鎮守漢中多年,一點問題都沒有出現。

    姜維就更牛了,在費禕被殺以後,姜維九伐中原,想要完成諸葛亮的遺志。可見軍事人才是有的,但是在諸葛亮去世以後,這幫軍事人才並沒有資格決定是否北伐。

    姜維是曹魏剛投降沒多久的大將,雖然對劉禪和諸葛亮忠心耿耿,但是論資歷他還太淺,根本就沒有決策權。

    王平是在劉備時期投降蜀漢集團的,他的資歷雖然老一些,可是已經被委任為封疆大吏,沒有資格參與到最高決策中來。

    這麼一來有軍事能力的將領,沒有決策大權,沒有軍事能力的人,手握決策權。北伐計劃自然就成了一紙空文。

    劉禪發自肺腑地不想打仗。

    諸葛亮北伐多年,導致蜀漢內部經濟凋零,劉禪心裡也是非常著急的。畢竟每天鉅額的開銷賬單,都是要呈現在他面前的。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可不敢有什麼異議,畢竟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老大,他只是個象徵性的皇帝罷了。可是諸葛亮去世以後,他手握實權了,再不提出點異議,實在是說不過去。

    畢竟每天所花費的,那都是劉禪的錢。既然北伐的回報率這麼低,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呢?

    連劉禪都是反對北伐的,那麼蔣琬和費禕,自然就更加不可能支援北伐了。這一回從上到下,意見再次統一。

    總結:北伐沒有回報,這是停止北伐的關鍵。

    任何一項投資,如果長期看不到回報,那麼投資人很可能會撤資,即使無法撤資也不會追加投入,這是人之常情。

    在諸葛亮的北伐事業當中,劉禪就是那個天使投資人,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就是他投資的專案。

    很顯然,諸葛亮並沒有給劉禪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連續12年的時間,劉禪只知道花錢,卻不知道收入在哪裡。

    為此劉禪當然要請自己的會計給自己算一筆賬,看看北伐到底還有沒有投資的意義,結果很顯然,短期擱置是有必要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帝國五千年

    諸葛亮病逝後給後主劉禪建議的接班人是蔣琬,費禕,董允,劉禪也遵照諸葛亮的建議先是由蔣琬主政之後再由費禕和董允主政。蔣琬主政期間進行過北伐而費禕並沒有進行北伐。

    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生前曾讓劉禪讓蔣琬接替軍政大權。於是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假節並領益州刺史。諸葛亮死後劉禪並沒有在設丞相職位,此時蔣琬雖然是群臣之首但是並沒有掌握軍權。

    公元238年,劉禪讓蔣琬進駐漢中,因為此時遼東反叛魏國,魏帝曹叡又大興土木,中原百姓不忍曹魏到處徵兵和大興土木。劉禪覺得這是個好時機就讓蔣琬領大司馬開府治事,此時蔣琬才手握軍政兩個大權。

    之後蔣琬邊進駐漢中準備找機會對魏國北伐,在蔣琬進駐漢中期間曾讓姜維帶兵進攻過魏國但是規模較小,雖然有一定襲擾作用並沒有大規模作戰。因為魏國對遼東的戰役只打了一年就收復了遼東,所以對於蔣琬來講最佳的時機已經不存在了。

    蔣琬覺得從漢中出去攻打魏國太過於艱險,就提議從漢水和沔水順江而下取上庸進行北伐,並且開始建造戰船。但是這個提議被蜀漢朝堂給否決了,大臣們覺得雖然取勝方法好,但是萬一戰敗無法退回,會致蜀漢損失過重。劉禪便讓費禕和姜維去漢中勸蔣琬放棄這個策略。而後蔣琬舊疾復發不能在進行北伐,就提議讓姜維擔任涼州刺史出軍西北。

    公元246年,蔣琬病逝由費禕開始主政,費禕主政時期由他董允兩人共同執掌朝堂,而此時姜維還在西北用兵。費禕自認為不如諸葛亮便放棄了北伐政策,而且撥付給姜維的兵馬也控制再萬人之內,以便如果西北有失也不會對蜀漢造成較大的損失。

    公元253年費禕遇刺身亡,後期後姜維和陳袛主政,姜維開始北伐繼承諸葛亮的遺願。在蔣琬和費禕主政的二十年間蜀漢確實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北伐,但是魏國還是襲擾過蜀漢。魏大將軍曹爽和夏侯玄曾帶兵攻打蜀漢,但是被費禕帶兵馬擊退。

    費禕奉行的是保守政策,希望保境安民由後繼者進行北伐,更多的也是害怕北伐不成功導致蜀漢國力受損。而蔣琬雖然對魏國用過兵但總體規模較小,後期本來有政策又被否決掉,到死也沒有完成北伐志願。

  • 6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在多以重臣錄尚書事的蜀漢政權中,尚書令容易被人所忽略。史料記載的蜀漢的十一個尚書令中,大部分受到制約,不過陳祗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陳祗處於蜀漢軍政分權的節點,此後蜀漢也出現激烈的派系鬥爭,並在不久之後滅亡。

    蜀漢在政治上的風頭,大部分都在所謂"蜀漢四相"身上,即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其中諸葛亮是蜀漢唯一指定認證的丞相;蔣琬和費禕有丞相之實無丞相之名;而董允則為尚書令,權重要低於前三者。蜀漢的尚書令據考證有11位,期間很多尚書令要受到權臣的壓制(非貶義),受制於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不過到陳祗時期,這種政治格局發生了轉折,蜀漢終於實現軍政分權,在陳祗之後更是出現鬥爭的情況。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劉備時期尚書令三人:法正、劉巴、李嚴

    劉備時期尚書令三人,知名度都比較高,但是在尚書令任上的存在感較低。尚書檯與皇帝(法正、劉巴任尚書令時蜀漢並未成立,小編為敘述方便姑且視其為蜀漢政權,後不再贅述)的關係非常密切,尚書檯屬於少府,但與少府之間沒有太過緊密的控制關係,反而尚書令、尚書僕射、各曹尚書雖然地位較低(尚書令的官秩只有千石),但是權重非常大。東漢時期削弱三公的權力,更提高尚書檯的重要性,"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尚書檯可以說是政治權力中樞所在。

    劉備成為漢中王到建立蜀漢再到去世,法正、劉巴、李嚴陸續作為尚書令,不過持續時間都比較短。法正是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19年到220年);法正去世後劉巴為尚書令,時間是建安二十五年到蜀漢章武二年(即公元220年到222年);劉巴去世後異軍突起的李嚴接任尚書令。

    李嚴這個尚書令其實稍微有一些特殊。在章武二年到三年(即公元222年到223年),"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出現兩個政治中心:成都和永安。劉備這個皇帝在永安,李嚴到永安做尚書令,但是劉備去世後,永安這個政治中心被取締,李嚴反而被限制在永安。所謂"統內外軍事",具體職權不過是永安都督。

    總而言之尚書檯是為皇權服務,劉備又是一個比較強勢的統治者。比如《零陵先賢傳》中記載,劉巴與主簿雍茂諫止劉備稱帝,劉備拒絕劉巴、雍茂的建議並藉故殺死雍茂。劉巴雖然未受到貶黜,但也經常心懷憂懼(在諫止劉備稱帝之前就是這種狀態)。可見劉巴對劉備決策的影響有限。至於李嚴這個尚書令,在劉備去世之後已經是名存實亡。

    諸葛亮、蔣琬、費禕時期尚書令五人:陳震、蔣琬、費禕、董允、呂乂

    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後世稱為蜀後主。劉禪這個人物你說他是明君肯定是稱不上,但是他有一個特點,就是能放權。遇到優秀的臣子,這就是一個優點,反之就是缺點。劉禪去世之後,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人先後掌控蜀漢的軍政大權,而這三個人都是同出一脈,三個人都是荊州人,蔣琬和費禕都是諸葛亮的府吏,也是諸葛亮臨死之前推薦的接班人。另外在這段時間裡,蜀漢並未出現軍權和政權分離的情況,所以小編將這三人列在一個時期。

    蔣琬:建興十二年到建興十三年(即公元234年到235年),為諸葛亮去世後的過渡,次年就升任大將軍錄尚書事。

    費禕:建興十三年到延熙六年(即公元235年到243年),接替蔣琬為尚書令,後升任大將軍錄尚書事(此時蔣琬為大司馬,名位高於大將軍)。

    董允:延熙七年到延熙九年(即公元244年到246年),接替費禕為尚書令,卒於官。

    呂乂:延熙九年到延熙十四年(即公元246年到251年),接替董允為尚書令,卒於官。

    這五任尚書令全部都是荊州人,不過其中也有所謂"東州士"(在劉焉、劉璋時期從外州進入益州)成分的人,所以在一些具體的細化的情況上,實在不好武斷地劃分政治立場。從諸葛亮、蔣琬、費禕三個實權人物以及期間歷任尚書令的籍貫來看,荊州集團確實牢牢掌握蜀漢政權。由於蜀漢長期以重臣錄尚書事、平尚書事,尚書令並非尚書檯長官,蔣琬、費禕做到了權臣,董允則是以直臣顯名。

    蜀漢後期尚書令三人:陳祗、董厥、樊建

    陳祗在延熙十四年接替呂乂成為尚書令,而兩年後費禕被曹魏降臣郭循刺殺,這是蜀漢軍政分權一個非常關鍵的事件,因為費禕被殺後,挑大樑的就是另外一個曹魏降臣姜維,當時是衛將軍錄尚書事。雖然姜維也是陳祗的長官,但是第一他在蜀漢的根基非常淺,政治影響力不足;第二姜維多率軍在外準備北伐,遠離成都這個政治中心。加上陳祗長袖善舞,與劉禪關係非常親密。所以這個時候陳祗在政治上已經是"權重於維"。

    陳祗在景耀元年(即公元258年,《華陽國志》記載為景耀二年,取《三國志》)去世,接任者為董厥;而後在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董厥遷為輔國大將軍平尚書事,樊建成為尚書令,與諸葛亮的兒子衛將軍平尚書事諸葛瞻形成一個派系,與大將軍錄尚書事姜維對抗。

    雙方鬥爭的原因也很簡單,這個時期蜀漢的主戰派和反戰派的矛盾已經相當尖銳,姜維是鐵打的主戰派,而董厥、諸葛瞻、樊建等人卻是反戰派。在陳祗時期雖然已經有反戰的聲音,不過陳祗本人是支援姜維進行北伐的,所以二者相處還算和諧;而董厥、諸葛瞻、樊建控制了尚書檯,姜維名義上錄尚書事但實際上"希親朝政"的情況出現後,雙方的矛盾就徹底爆發出來。董厥一派尋找機會削奪姜維的軍權,姜維則屯田沓中避禍,不敢回成都。

    不過這個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在兩年後,也就是蜀漢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曹魏實權人物司馬昭發動十八萬大軍討伐蜀漢,鍾會的主力部隊深入到劍閣與姜維相持;鄧艾從西線偷渡江油進入成都平原,並且擊敗諸葛瞻等人,劉禪在譙周等人的勸諫下向鄧艾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 7 # 安徽解

    因為蔣宛和費禕認為自己的能力比不上諸葛亮,人口和國家實力也比魏國要差很多,諸葛亮北伐都不可能成功,他們更不可能成功。在說諸葛亮連年北伐,西蜀國家實力消耗很大,所以蔣宛和費禕實行的安民休養生息的國家政策,沒有大規模的進攻曹魏,有幾次小規模的北伐也是意思一下就退回西蜀了。曹魏佔領了北方大片土地,又實行屯田制糧食充足,名將眾多,當時人口多在中原地區,馬匹又在曹魏手中,西蜀和東吳兩個打曹魏一個都打的吃力,何況西蜀只有一個郡的人口和實力,南方州縣還經常發生叛亂,能守住疆土不被曹魏和東吳吞併都不錯了,那還能天天去北伐。

  • 8 # 樂天有晴

    劉備入蜀之前,蜀地豪族分為兩派,一派支援劉璋閉關自守,一派不喜歡劉璋的不作為,希望加入亂世撈取政治資本,而劉備是這一派人的希望,所以當其時才會有張松法正迎劉備入蜀。而當年劉備帶著荊州派以及自己多年來的親兵班子進入蜀地,力壓蜀地地方派系。興復漢室是當時蜀漢的主方向,即使到了諸葛亮時代,就算原來屬於劉備的派系已經失去影響力,但憑藉諸葛亮的聲望,還是能爭取到部分蜀地派系的支援。而經歷諸葛亮數次北伐,諸葛亮死後,蜀地派系抬頭,諸葛亮的繼承者們必須作出妥協,所以蔣費時期沒有發動大規模北伐。而到了姜維時期,姜維憑藉權謀聲威主政,重新推動北伐,但此時北伐力量對比以往缺少蜀地本土豪族支援。數次北伐只能小打小鬧虛耗資源。縱然有洮西大捷,也難為姜維帶來巨大政治資本。姜維當時在蜀漢聲望其實不高,諸葛瞻在臨死前,曾自嘆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正是表面姜維不受蜀地主流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沒有和前妻離婚不離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