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志勇LZY

    因為知足常樂之人,

    他富有個滿足心理,

    不為錢權利爭名位,

    個人認為僅供參考。

  • 2 # 沁沁茉莉

    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到佛學範疇了!佛學的境界太深奧,太超脫,需一定的悟性,才能會的一二。向我這樣飽食煙火之士,只能在外圍觀摩了!

    無慾即無求,無求即無慾。

    然有所求,但未必能滿所求,不能滿足自然就不會滿意,不滿意就不會感到幸福。所以,修行在於修心,摒棄才能無慾。古人云“知足者常樂”,只因知足就沒有了奢求,無求即無慾,無慾即無求,既然沒什麼還想要的,那自然就是富有,是精神領域的超脫,滿足當下,過好現在,即是未來!

    我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知足常樂者”,我完全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滿足於當下,知足於擁有,無慾無求,我便是富有。

  • 3 # 爛柯人劉超

    “知足”與“常樂”,一為“小杯水”,二為“半杯水”。

    第一種,“小杯水”,容量有限,謂之“小”。由於物質的匱乏,人的純樸加上眼界的限制,較易滿足。天窗開啟一絲縫,整個空間一片光明。

    第二種,“半杯水”,容量有限又無限,慾望無窮又有窮,高潔的品德,文化的覺醒,能常使自己“虛懷若谷”。我為我的“度”而知足,一種豁達的心境。

    不管是“質子的慾望天性”,還是“凡人的取之有度”,都是“心”的一種“狀態”,也許我們只要喜歡這種“狀態”就好!

    人要清楚自己的邊界,力之所及即所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二者都為“度”。過於執著於“得”(結果),當庸人自擾之。

    “道法自然”,“欲歙之,必固張之”,只有拓寬人生邊界,才有所“得”。“知足”為“陰”,“常樂”為“陽”,時常保持“虛懷之心”,取之“陰”之“度”,常樂自來!

  • 4 # 輕儛飛揚

    古人云:“知足常樂”

    “知足”是相對而言,當你的“能力”能滿足自己的“慾望”,不在有向上的渴求時,就是知足的狀態。“常樂”是“知足”延伸的心態,現代人有好多“小康既富”“平安是福”的知足常樂的心態,沒有了太多的慾望,就沒有太多的煩惱。

    “知足者富有”也是相對而言,只能說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達到了自己“慾望界限”,外觀層面顯得“富有”而已,因為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盡的。

    “知足”是狀態!“常樂”是心態!

  • 5 # 百美坭興小韋

    知足是人在某件事或者現狀的滿足,不同的人需求不同,沒有固定的標準,知足者富有所指的不一定是物質的擁有,更多的是精神層面,

  • 6 # 恆心化育

    識自家寶藏,知足自珍,精神滿足,不為外物所轉,是真富有!

    感恩清風明月,善養浩然正氣,觀氣象大千!萬物皆備豈不富有?

    粗茶淡飯足以自活,心不外求,清靜湛然,氣定神閒,健康平安能不常樂?!

  • 7 # 清山綠水好山好水

    一天,在他苦悶之際遇到了佛:“我萬事皆足,只欠一樣東西,你能給我嗎”?

    佛答:“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富商思量片刻:“我要快樂”

    富商的話把佛難倒了。他久久地思索,良久之後終於瞭然。微笑著對富商說:“好的,我給你快樂”。接下來佛把富商如今所擁有的一切都拿走了:奪去了他的財富,拿掉他的才華,毀掉他的容貌,收走了他的妻子性命。隨即佛也飄然離去

    從此,富商變得衣食無著,孤苦伶仃,長久落魄,以致命不久矣。突然一天佛出現了,看到富商襴褸悲苦的在塵土中掙扎,他連詢問佛的力氣都沒有了。佛坦然的看著他說,我曾經答應給你快樂的,隨之把他原來擁有的還給了他:才華財富容貌嬌妻,一切都原封不動。又一段時光過後,佛再一次出現時,富商擁著妻子笑容滿面的向佛道謝,謝謝佛,我真的得到了快樂。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多數人往往會犯一個同樣的錯誤,慾望得不到滿足,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就不會懂得幸福快樂的內涵。

    世上規律大致都是如此,總是讓你獲得,才讓你懂的,若是不懂你所擁有的這一切的價值,幸福快樂是不會伴隨你身邊的。

    以上是我2012.5.14發表在報刊上的《獲得與懂得》文章內容簡述。

  • 8 # 還文樓主

    “知足者常樂”,與“知足者則富”出自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所著《道德經》。知足者常樂的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經常快樂。知足者則富,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富有兩方面,精神方面與物質財富方面。

    為什麼說“知足者常樂”?因為知足者則富。“富”主要體現在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知足常樂的人有一定的物質財富。人在社會上生存,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必需的。沒有一定的物質財富是生存不了。這裡所說知足者則富中的物質財富是相對的,前提條件是知足。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不知足的人,慾望是極大,為滿足自己極大的慾望,努力向上拼搏,往往墜落深淵,無法上岸。只有知足的人,知道自身能力的大小,心中有把尺子,根據自身能力的大小設計目標,努力拼搏,成功的機率大。不知足的人是不自量力,往往一事無成。知足的人幹事業易成功,擁有一定物質財富。知足常樂的人是快樂的。知足的人的精神是富有的。知足的人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能力做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做事符合客觀規律,容易成功。事業成功,人生少煩惱,快樂多多。知足的人,對世情看得開,本身慾望不大,對生活,事業,家庭都滿足,精神上是快樂。知足的人是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知足常樂不是不思進取。社會上很多人認為知足常樂的人是不思進取的人。這種人無上進心,做事得過且過,混日子的無能之輩。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老子是哲學家。他說的知足常樂是人要根據自身能力的大小,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自不量力,好高騖遠,做不切實際的事。做事按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努力拼搏,只有這樣做事,才會成功。

    我們要怎樣才可以做到知足常樂?

    認識自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自己的能力是什麼,有多高?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只有對自己充分認識,才能知足常樂。認識這個社會。社會是日新月異,不斷變化,進步。要認識這個社會,認識身邊周圍的環境,才能提高自身的技能,與時俱進,跟隨社會大潮流,隨波擊流,勇往前進。要有豐富的知識。知識改變命運,知識豐富可以使你更加清晰看清這個世界,認識自我。擁有知識,工作技能,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過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做事要從實際出發。做事情要遵循客觀規律,一切以實際出發。只有懂得遵循客觀規律的人,才可以做事成功。要提高自身思想覺悟。只有思想覺悟高,才能看透世情,對人生,家庭,婚姻,生活有不同的見解與體悟。慾望要與自身結合。慾望是魔鬼,也是天使。它可以使人墮落,也可以使人進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控制自身的慾望,使慾望成為自己做事的動力。

    我們要做一個知足常樂的人,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快樂生活,享受生活,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

  • 9 # 那山悅讀
    一、什麼是“知足常樂”?

    明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人生遭遇困頓時,不能有自暴自棄的念頭,要有當初奮發圖強的精神;在功成名就後,要審視自己的信用與原則是否能堅持不懈,這關乎人生結局的交代。

    拿個例子來講:李斯,汝南上蔡人(河南上蔡縣人),秦朝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曾和韓非子一起師從於荀子門下,學有所成後,遊歷列國。可能秦國對招聘人才比較積極,給出的條件也相對優越,李斯便來到秦國當了客卿。

    什麼是客卿?就是具有外國身份國籍的在任官員。因為客卿在秦華人數越來越多,擔任的職務也越來越大,也不乏一些間諜混淆其中,這就引起了秦國朝野上下民族主義情緒的反彈,他們懷疑客卿們對秦國的忠誠度,紛紛要求維護族群與國家利益,驅逐攆走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面對洶洶輿情,李斯上《諫逐客書》說:

    “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 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這篇文章從大秦統一天下的高度來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理足詞勝,雄辯滔滔。因此,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驅逐六國客卿的成命,並升遷李斯為廷尉。

    李斯也不負眾望,積極出謀劃策,協助秦王嬴政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部署,然後遣外交人士遊說六國,離間“合縱”之勢。再用軍事力量配合,恩威並施,各個擊破,最終統一了六國。這其中李斯的作為,可以說是至關重要,功不可沒。

    大秦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堪比遠古的“三皇”與“五帝”,因此自稱“始皇帝”。皇帝的下面設“三公九卿”。秦始皇任李斯為丞相,即三公之首,百官之頭。再由李斯牽頭,商議制定國家的禮儀制度。李斯反對周朝的國家分封制,建議實現國家郡縣制,主張銷燬民間兵器,嚴禁私學,並焚燒諸子百家書籍,施行思想專制,這也是韓非子在《五蠹》中所提:“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的學說。李斯也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衡量等制度。這些措施,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國家治理的執政力度。

    李斯的“法家”政治主張,對後世歷朝歷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形成了二千年的政治格局。如毛澤東在寫給郭沫若詩中道:“百代皆行秦政法”。

    秦始皇在東巡中死去,李斯被宦官趙高說服偽造遺詔,逼死公子扶蘇,擁立胡亥為秦二世皇帝。

    後被趙高陷害。秦二世(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行刑時,他對身邊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李斯初到秦國時,先投於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後得到呂不韋的賞識與提拔,逐漸走進秦王嬴政的身邊。在藉助秦王贏政剷除嫪毐團伙之機,又陷構扳倒了恩公呂不韋。

    當他在秦國高官得做之時,同窗師兄韓非來投,本想借他身份之便,以求向秦王贏政有引薦的機會,推銷自己的學說,卻遭其忌賢妒能,被奪其學說,逼殺於秦國大獄之中。

    秦統六國後,李斯為丞相,他繼承和發揚了韓非的“嚴刑重罰,獨尊法家”的學說,重用惡吏,誰執行力強,誰升遷快的原則。可是,這些政策缺乏生民之念,導致整個社會怨恨沸騰。他與秦始皇一手締造的大秦帝國,僅僅十幾載便人亡政息了。

    他在位於丞相時,百官皆來祝壽,門廷車騎有千數之多。他喟然而嘆曰:

    “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騖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他不是沒有反思的能力,而是環境使然,就像太史公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所說:持爵祿之重,便生阿順苟合之心。到頭來,他想過著那種牽著黃狗,陪著兒子去東郊遊玩的生活也無法實現了。

    縱觀李斯一生,個人奮鬥不可謂不強,功成名就不可謂不盛,榮華富貴不可謂不極。而他生有所戀,卻死有所憾!

    影視劇人物.李斯

    這為什麼呢?

    我認為李斯的人生悲劇有兩點可說:

    1.他出生於布衣,在個人奮鬥的過程中,為達目的,用了很多不光彩的手段。因此,他個人的功名成就越大,所造的孽緣越多。所以,生前除了有秦始皇的認可,和他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並不多。死後史學家對他一生的價值體現也不認同,後世士子對他焚書坑儒,以及個人做人的原則更是不能諒解。生前德不配位,身後怎能得到同情與支援呢?

    2.他和秦始皇利用“法家之術”,雖然統一了六國,可是卻無法統治六國的人心,僅僅在十五年後,天下又分崩離析。後世的帝王,雖然繼承沿襲了“法家之術”,但不是完全採用秦國的政治遺產。他們已是左手儒家,右手法家,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來進行國家治理和馭民之術,這就是所謂的“王道”吧?

    依上所述,我認為個人生活和國家治理方面,要想達到“知足常樂”,就要有“知止”的意識與判斷。

    怎樣才有“知止”的意識與判斷呢?

    《菜根譚》雲: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二、知足者富有,何為富有?

    《菜根譚》中有這兩句:

    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風,催歸塵土;

    竹堅雅操,幾朝霜、幾朝雪,傲就琅玕。

    這段話的意思是: 花兒們爭奇鬥豔,不管不顧的開放於三春時節,但是遭一番風雨後,便紅豔易損,隨時墮落於土上,又被賞玩的人踩入泥中。竹子卻有風消酷暑,月映青天般的品行,這種品行來至於它幾經霜雪的考驗,才形成如此俊毅挺拔的身姿。

    再舉個事例來講:陶潛,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九江人),東晉末年與南朝宋初時期偉大詩人與文學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乃東晉名將,也是後世公認的文武兼備,政績卓越的人物。他出身於貧寒家庭,靠個人奮鬥,初任縣吏,後逐漸升任為地方郡守。在平定地方之亂,以及後來的“蘇峻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赫赫戰功。建興元年(313年),陶侃出任武昌與荊州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被封為長沙郡公。他精勤於吏職,並嚴於律己,為時人所稱道。在他管轄區內,治理能力堪為標榜,史稱“路不拾遺”。對穩定東晉政局,陶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陶淵明有這樣的顯赫家世,人生際遇應該是不會太差吧?可是到了陶淵明這一輩,已經是家道中落。陶淵明祖父做過太守,父親也做過一些小官,但因他們的早逝,家庭遭雨經霜,便一蹶不振了。

    陶淵明從20歲便入仕為官,由於東晉末年政治混亂腐敗,他幾入幾退,分別在恆玄、王凝之、劉裕、劉敬宣等人手下任過職。值得一提的是,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東晉名人謝安的侄女婿,才女謝道韞的丈夫。即便如此,周圍皆是優秀人才,王凝之也還是沒能達到“近朱者赤”的效應,可以說異常的平庸。所以那種老子英雄兒好漢的說法,就未必皆準了。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任期僅八十二天,便離職而去。《晉書陶淵明傳》中說出了他離任的原因: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歸田故里,解印而去,他沒有怨望之心,只有如釋重負,重返自然的欣喜。在《歸去來兮辭》小賦中,可見其心跡原由: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陶淵明以一種自我放逐的出世的方式,來告別他入世的政治理想。

    就像他的《飲酒.五》一詩,亦是夫子自道: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知足者富有,何為富有?我認為不管是物質與精神方面,能做到人生的自適、從容與捨得,便是知足,便是富有!

    如《《菜根譚》書中所說: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

    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 10 # 泥巴黑土

    知足者常樂,是對一個人心境的表達,快樂在人心,你的心快樂了,才是真的快樂了,否則,你擁有億萬家產,你的心是憂傷的,你也是憂傷的,財富不能給你快樂,反之,你一貧如洗,你的心只要是快樂的,你就是快樂的。

    知足者常樂,是與貪心者相對,貪心者永不知足,就象漁夫與金魚中的老太婆,有了木屋想要宮殿,有了富貴想要當女皇,只在獲得的那一刻得到滿足的快感,很快就被新的慾望所代替,內心永難滿足,也就永不快樂。

    知足者常樂,是對心靈平淡者的謳歌,世間萬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一切都是浮雲,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不是你的,你佔得多了別人就少了,連你都是匆匆過客。

    知足者常樂,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人生於自然之間,淡泊名利,追求的是人性的真善美。

    知足者常樂,是胸懷寬廣的一種表現,心胸寬闊的人,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懂得放棄也是一種成功。

    知足者常樂,是因為知足者富有,那是心靈上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超越了物質。因為富有不只是物質上的,精神上的富有可以讓一個人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勇向前。精神上的富有,可以讓一個人忘了病痛,忘我的學習和工作。精神上的富有,可以讓一個人放棄優越的物質條件,去為理想而拚搏。

  • 11 # 知周萬物道濟天下

    知足常樂

    1、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最大禍患是不知足,最大過錯是貪得無厭。

    很多騙子所編造的謊言與陷阱,並不是他們有多麼高明。而是我們貪得無厭,不滿足所造成的災難禍患。生活中一日三餐,用的太少。平心靜氣地想想,或者當你馬上入睡之際,你會發現。其它的東西都是你多餘的,貪念與妄想所造成的痛苦。

    我們生活中其實用度並不多,全因各種各樣的假設性的追求,各種各樣名利上的攀比,各種各樣個人超越個體承受範圍之外的享受。這是痛苦的根源。

    有時靜下來對自己說:我累了,此刻最大的享受用度,就是放下所有念想,好好休息下。你看這種事,我相信很多在外的人,肯定會有這種感概。

    因為不曾靜下來,傾聽自己的心聲。因此在錯誤中尋找著,但越找越苦。

    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物質上的豐裕真的很重要,但是卻沒有人能守的住。也沒有多少人能知道自己的底線是多少,得了10萬想100萬,得了100萬想1000萬,得了1000萬想1億。。。。。。

    因此無論你有沒有錢,如果不知道如何知足,你永遠都是貧窮的人。

    有了很多物質上的滿足,卻有很難守的住。我們生時是空著來,死時亦是空著去。錢財會有很多地方會把你的一點點地耗盡。

    災難、疾病、不孝子女等等,就算你一生平安,到死時你的錢財,也就不是你的了。

    這樣就說明,真的很難把錢財保有下去。只有好好利用錢財,才是我們的。造福成千上萬的人,這錢財才是有價值的,也是真正的我們的。

    3、知足則富。

    內心真正知足了,這就是富。不知足有多少錢,還是一個貧者相。知足則富,並不是一個雞湯。而是確實是如此。

    想想自己有多苦吧,追求錯誤的東西太多。不合理的要求太多,造成自己像在人間煉獄一樣。這地獄的生活,都是自已造成。沒有誰施加給我們。

    心在內,身在外。但現實是心常常無時無刻,飛向遠方。亂七八槽的念頭太多。根本停不下來,自己都不知自己在那裡。念念都在身外飛仙。

    忘記了自己,卻把焦點放在了別人身上。

    知足就是要回歸到本位,關注自己,從當下起。把身與心調整慢慢活在此刻當下,寵辱不驚。有錢好好珍惜,好好利用造福社會。並懂得開源節流。

    沒錢也不用過多攀比,只要認真努力踏實。把不切實際的想法放下。為自己負責任,不被身外之慾望牽著走。

    做自己的主人。

  • 12 # 永珍集

    我們常常寬慰自己和別人說,知足者常樂。但是說了也就說了,好像效果不太好,該煩惱的還煩惱,尤其在自己的身上。因為別人你沒法瞭解,但是自己體會深刻啊!

    難道是這句話錯了?千百年來流傳至今,按道理不應該啊!那是為什麼呢?

    關鍵是少了個前置條件,古人很技巧的規避了,希望後人能夠自己去體悟。

    那就是知足者常樂,前面應該還要加一句,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方能知足者常樂!

    為何?

    我們為何不能常樂?那是因為我們有很多欲求,很多超出自身能力的欲求,很多超出自身環境條件的欲求。求而不得,煩惱自生,所以才不能常樂。

    當你對自己有了清晰的認識和認知,就會對很多問題和想法釋然了!

    誰都想發財,但是誰都能發財嗎?顯然不是。發財要具備很多主觀和客觀的條件,我們往往只看到發財那個人的結果,但是很多條件我們自己主動遮蔽了或者選擇性視而不見了。所以當你也去做事想發財的時候,煩惱就來了。結果會狠狠打臉,你會苦惱,不是臣妾不想做,而是臣妾做不到啊!

    誰都想仕途順暢,職場順利,步步高昇。可是能晉升的人畢竟只有那麼少數幾個。有的人心不甘,有的人動壞腦筋,有的人埋頭苦幹,有的人拉幫結派,還有的人曲線救國等等,千奇百怪,眾生相。反正沒輪到的人,大家都不樂。

    還有感情,那就更不要說了,那豈止是不樂,那是苦啊!

    所以只有當我們能做到自知者明,看明白自己,看清楚自己,接受了做為平凡人的自己,我們就會安心賺錢,安心工作,安心戀愛,安心生活。內心釋懷,自然就知足者常樂了。

    能知足常樂,自然就會感覺富有。

    為何?因為常樂會給我們內心帶來滿足感。大家想想,滿足感啊,是不是都充滿了內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心是最大的空間,這麼大的空間都充滿了滿足感,還不富有嗎?那種愉悅感,那種滿足感,讓我們感覺太富有了啊!

  • 13 # 不平事

    古人云:“知足常樂"。這只是對

    自身取得一點點成就的自我安慰,似乎跟積極進取唱反調,一個人有點飯吃,說知足長樂,工作做的不怎樣,一個月拿了千把元,當問一個月拿多少錢,知足常樂。

    一個老者在外面大罵兒女不孝,知情人都道道,一沒退休金,二沒積蓄,三不曾作點什麼事,60多歲的人,整天喝酒耍大權,這位老兄,你這德行兒女不說什麼你就該知足永樂了吧……

    一大姐,丈夫是老闆,兒女雙全,成天在家罵罵咧咧,乾點家務接送孩子就累累累,成天抱抱怨怨,按說什麼都不用煩,乾點家務,接送孩,要說她也該知足常樂了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心比天高,該知足常樂者卻相反,個別貪官,高薪,專車,豪宅,要是能知足何以鉅貪?!

    月薪千多,萬把,…人該積極進取,怎能有點安逸就樂此不疲。是否該努力奮鬥,不安於現狀,想想太陽沒打誰的門前邊過,別人月薪高,我能否把自己的專長髮揮出來,幹一番大事業,大家都不安於現狀,居安思危,將會創造出許許多多的人間奇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老人們說食用土豆不宜去皮,我想知道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