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劉邦曾經數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蕭何又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

    在劉邦滅秦和楚漢之爭的過程中,要說誰的功勞最大,我覺得蕭何應當排在第一位。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對群臣進行論功封賞,劉邦把蕭何定在首功,排名次的時候很多人覺得曹參應該排在第一位(曹參跟隨劉邦南征北戰,身受70餘處戰傷,攻城略地,軍功最多,應排第一),但劉邦心裡還是想要蕭何放在第一位。理由也是很充分,蕭何在戰爭期間保障了劉邦在前線的供給,穩固了關中這個大後方,正如劉邦所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當然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對劉邦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劉邦把蕭何稱為功臣中的“功人”,其他武將稱為“功狗”,這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劉邦對群臣功勞的一種評價("功狗"比喻一件事情的直接實行者; "功人"比喻成功一件事情的指揮者)。最終蕭何名列功臣第一人、開國第一萬戶侯。

    但就是這樣一個功高勞苦的蕭何,在後來屢遭劉邦的懷疑差點被幹掉,那麼蕭何又是如何化解掉危機的呢?

    劉邦建國後,深感危機四伏,一是來源於各地的異姓王,而是來源於功臣宿老。這些人無不是功高震主。在劉邦出兵平叛陳豨叛亂時,蕭何幫助呂后除掉了潛在威脅的淮陰侯韓信,但蕭何想要獨善其身也不容易,劉邦的目光早就盯上了他。

    1.除掉韓信後對蕭何賞賜豐厚來試探蕭何的反映。

    蕭何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見蕭何不知劉邦深意,高興的宴請賓客,召平告知蕭何將有大禍臨頭,表示劉邦經常南征北戰,而蕭何只在居中,未上戰陣,卻得來豐厚的賞賜,難道忘記了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恍然大悟,猛然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面聖,力辭封邑,並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劉邦對此十分高興。

    這一次在門客的建議下蕭何辭掉了封邑,暫時逃過了一劫,但劉邦並沒有就此打消自己的疑慮。這不第二次試探又來了。

    2.劉邦親自率兵征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 "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始終未明白劉邦的用意。

    又是在門客的提醒下,蕭何明白了劉邦對自己的戒心,無奈只能透過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惹怒老百姓,製造些壞名聲,只有這樣使劉邦放心。

    劉邦平叛歸來後,老百姓攔路上書告狀,控告蕭何用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劉邦要蕭何自己去向百姓謝罪,蕭何更是藉此向劉邦討要空地上林苑作為老百姓的耕地,惹得劉邦大怒,覺得蕭何肯定是受了商人的賄賂,把蕭何關進了監獄。

    看似蕭何此舉激怒了劉邦,實則是無奈之舉,劉邦最終還是把蕭何給放了出來,但從此蕭何行事更加低調謹慎。

    總結:劉邦身上有著不自信的地方,尤其是在建國後,他太擔心這些功臣以後會謀反,會威脅自己的大漢王朝。尤其是第一功臣蕭何,劉邦對他肯定是心有忌憚,不得不對他多次試探,而蕭何為了自保,也不得不自汙名節,靠著欺壓百姓來打消劉邦的疑心。做人還得像張良一樣,功臣身退,才是明智之舉。

  • 2 # 歷史神秘人

    劉邦建立漢朝時,把蕭何排在功臣第一位,第一個萬戶侯,蕭何做到了百官之首丞相的職位,真是富貴的可以了!

    劉邦是個狠人啊,當他坐穩皇帝之位後,就開始對功高震主的功臣們清算了,異姓王逐個剷除了,劉邦對內部的開國功臣也是不放心的,特別是作為第一功臣的蕭何也是第一個打擊物件。蕭何也清楚劉邦的為人,知道自己也逃不過劉邦的猜疑,所以透過“自毀名節”來保住自己的性命,這一招還是很成功的。劉邦第一次對蕭何的試探是在蕭何作為帶路黨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事後劉邦就對蕭何封賞了,加封5000食邑,增加500名士兵作為蕭何家裡的護衛。封賞如此豐厚,蕭何很高興啊,可蕭何手下的門客召平是個很聰明的人,蕭何常常找他出主意。召平就告訴蕭何,你快要完蛋了,劉邦這是在試探你,你沒有打仗立下什麼戰績,就給這麼多封賞,完全就是別有用心試探你,你收了皇帝就不放心了,將來會更加暗算你,你沒有看到韓信的下場嗎,下一個就是你了。蕭何聽了很害怕,第二天上朝就堅決辭掉劉邦給的封賞,還說國家軍需困難,我蕭何拿出家財獻給國家當軍需用,劉邦很高興就同意蕭何的做法,蕭何驚險了逃過了一劫。

    這次試探逃過了,劉邦還是不放心蕭何。召平就告訴蕭何,每次劉邦出外親政打仗,你在背後運輸糧草,劉邦每次都會問運輸糧草的官你蕭何的情況,問皇帝不在了,蕭何干的怎樣啊,每次運輸官都是說蕭何干的不錯,百姓安居樂業,大家挺愛戴蕭丞相的,每次聽到這句話,劉邦都沉默寡言。可見劉邦已經對深得民心的蕭何非常忌憚了,害怕有一天你謀反了,關中的百姓跟著謀反,所以你蕭何必須讓百姓討厭你消除劉邦的疑心。你可以剝削百姓,霸佔百姓的土地,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自毀名節,就可以保一命了。蕭何開始是不答應的,剝削百姓,自己就不是個人渣嘛,不能那樣幹啊,可召平是你不能糊塗啊,剝削百姓也好過沒命強啊!於是蕭何就幹起了壓榨老百姓的行為,強吞了百姓的土地,百姓個個憎恨蕭何,劉邦親征回來,百姓攔路告狀,劉邦非常憤怒,把蕭何給關進牢裡了,當然土地也全還給百姓,百姓稱讚劉邦,劉邦很高興!蕭何的自毀名聲失去百姓民心的目的做到了,百姓是痛恨他了,劉邦卻放心了,最後把蕭何放出來了。蕭何撿回一條命後,處事更加低調了,在朝廷上很少發言,最後得以善終,子孫富貴!

  • 3 # 小生讀史

    我們都知道劉邦擊敗項羽創立的大漢王朝。同時,我們也知道若是沒有蕭何,肯定也沒有劉邦的大漢江山。

    那麼,劉邦和蕭何的關係到底好不好呢?

    在說這一件事之前,我想說一個關於蕭何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劉邦建立大漢之後當了皇帝,蕭何是丞相。按道理說蕭何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了吧。

    可是,人們發現蕭何有一個怪癖,這個怪癖就是,他買房子的時候專門買比較偏僻的地方。

    反觀其它的不如蕭何的人,他們都買市中心!

    按道理說蕭何都這個段位的人了,不可能買不起市中心呀!很多人好奇,只好問蕭何,蕭何只是笑而不答。

    之後,不管誰問蕭何,他都是不提這件事!

    可是,到了蕭何快要死亡的時候,他主動說了原因。

    原來他是瞭解自己的孩子幾斤幾兩的,說白了就是後人能力平平,若是給他們買了市中心的房子,他們守不住,最後也是會被其它權貴搶走的。

    所以,他把房子買到郊區,就是為了給他的後人留一份安全的家業,畢竟郊區的地方,權貴們是看不上的。

    我們說這一件事,就是為了說明蕭何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小心謹慎的。也是因為如此,他才沒有被劉邦幹掉的。

    事實上劉邦對蕭何也是有猜疑的,而且是好三次,我們分別說一下。

    劉邦第一次猜疑蕭何是楚漢爭霸的時候,當時的劉邦在滎陽和項羽打仗,蕭何為劉邦鎮守關中。

    這個時候蕭何在關中的名聲很好,老百姓都很擁護他。劉邦知道了這個事情開始猜疑蕭何。

    所以,他就派人去問蕭何最近怎麼樣了?

    蕭何剛開始還不明白什麼意思,就說自己很好。

    可是,劉邦隔三差五地派人來詢問。蕭何還是沒有明白,這個時候蕭何身邊的高人就點撥他。

    這個人告訴蕭何,你可能要大難臨頭了!

    蕭何不解只能求助這個人,他告訴蕭何,在前線打仗的是劉邦呀,若是有危險也是他有危險,應該是你問他才對。

    可是,為何是他問你怎麼樣了,原因就是他對你不放心了。

    蕭何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是這個意思呀!

    那如何破解呢?

    這個人告訴蕭何,只要你讓劉邦放心,自己沒有反叛之心就可以了。於是,蕭何就把自己的子侄給送到了劉邦打仗的前線,自此之後劉邦再也不問蕭何了!

    畢竟人質到手了,劉邦放心了!

    第二次劉邦懷疑蕭何是在平叛異姓王的時候,當時劉邦帶兵去北方打仗,蕭何管理國家。劉邦在前線,又給蕭何發來通知,問蕭何怎麼樣了?

    還是熟悉的味道,還是熟悉的配方!

    這句話蕭何一聽就懵逼了,這又是要搞事情了嗎?很顯然劉邦又犯疑心病了。

    這一次蕭何學乖了,把自己的家產全部給變賣了,然後這些錢他都給了劉邦,讓劉邦當作軍費打仗去了。

    劉邦對蕭何的行為感到很滿意,然後,就不猜疑蕭何了!

    從此,蕭何又可以高枕無憂了。

    到了第三次劉邦懷疑蕭何的時候,已經到了劉邦的晚年,他平叛英布受了傷,還沒有回去,這個時候就開始考慮怎麼處理蕭何了?

    蕭何當了這麼多年的宰相,威望很高呀。劉邦怕自己死了,沒有人能夠鎮得住蕭何,若是他要當皇帝,豈不是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很顯然劉邦是想在自己死前幹掉蕭何的。

    蕭何得知了訊息,很害怕到的該咋整?

    這個時候又有高人點撥蕭何,劉邦不就是說你的名聲好嗎?那就把名聲毀掉吧。

    所以蕭何就以低價買了很多關中老百姓的地,關中老百姓都在罵蕭何,都去劉邦這裡告蕭何的狀。

    這也是劉邦想要的結果,但是,劉邦還是把蕭何給關進了監獄當中。很顯然他是鐵了心想要幹掉蕭何了!

    劉邦這樣做當然是不對的了,因為蕭何都是按照劉邦的意思做事呀。

    但是,也沒有重臣為蕭何求情。最後是一個老者,站出來給蕭何求情,說劉邦不應該這樣對待蕭何。

    劉邦還是可以聽進意見去的,總之,一句話殺蕭何無名呀!這樣天下人不服氣。

    可能劉邦想清楚了,然後就命令人把頭髮已經白了的蕭何給放了出來,並且劉邦告訴蕭何,我之所以要把你抓起來,就是讓民眾說你是好宰相,我是昏君呀。

    兩個人相擁而泣,這一刻他們都可以釋懷了。

  • 4 # 一個人的歷史

    不招人妒是庸才,為高權重者難免遭到上司的猜忌,更何況蕭何是僅次於劉邦,豐沛功臣集團領袖,僅次於劉邦的第二號人物呢!

    劉邦對蕭何的猜忌,準確來講,一共有四次,每一次都因為採取了合適的策略而化險為夷,這不僅是蕭何的謀略,也是因為有貴人相助的原因。

    其中第一次是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在楚漢戰爭進行到拉鋸戰的時候,劉邦數次派人到後方去慰勞蕭何。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身邊的鮑生對他說:“陛下現在在前方拼命死戰,而每每派使者來慰勞你,這是懷疑你有不臣之心,如想避免皇帝的猜忌,請你將自己的兄弟親族能勝任打仗的人,全都派上前線,這樣皇帝就會信任你,而不再懷疑了!”蕭何按照他的辦法來做,劉邦果然十分高興,打消了對蕭何的猜忌。

    第二次是陳豨作亂的時候,陳豨的勢頭十分強勁,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因此漢高祖劉邦親征陳豨到了邯鄲。這時韓信又在關中謀反,呂后和蕭何合謀殺死了韓信控制了局面。這時劉邦對蕭何起了猜忌之心,他加封蕭何為相國,封五千戶,並派了五百士卒作為他的護衛,名為護衛實為監視。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召平者,故秦東陵侯。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史記·蕭丞相世家》

    大家都在向蕭何慶祝的時候,只有召平卻來弔孝,他說:“皇帝已經在猜忌你,你恐怕離滅亡不遠了!”蕭何問:“那可怎麼辦?”召平說:“您拒絕皇上所有的封賞,並把自己家裡的錢財都拿出來去支援前線,這樣就能打消皇帝對你的猜忌了。”蕭何按照召平的辦法去做,劉邦果真又放棄了對蕭何的猜忌。

    第三次是在劉邦討伐英布的時候,蕭何負責坐鎮關中,劉邦又數次讓人慰問蕭何。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的門客說:“您要大禍臨頭了,你已經是相國了,還能怎麼封賞呢?您如今在關中的威望太高,深得關中民心,陛下怎麼能不擔心呢?你如今最好多買地,表現的十分貪財,這樣就可以讓陛下安心了。”蕭何按照這個辦法做,開始貪汙腐化,弄得百姓們怨聲載道,劉邦果然放下心來。

    第四次是劉邦討伐英布獲得勝利回京後,他還是把蕭何下了大獄,原因是蕭何有犯了為民請命的毛病,這是邀買人心,擴大自己的影響,劉邦對於這種事情很難容忍,這次劉邦有了除掉蕭何的念頭。

    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被下了大獄數日後,其他重臣都沒有動靜,這個時候大家都明哲保身,怕自己被牽連不敢說話,但一個小人物的出現救了蕭丞相的命,他就是王衛尉。此人職務不高,但卻是負責劉邦安全的近衛之臣,這樣的人替蕭何說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劉邦的身邊也有蕭何的粉絲,這是件十分可怕的事。

    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史記·蕭丞相世家》

    王衛尉說的很實在,他問道:“不知道丞相犯了什麼罪?”劉邦說:“我聽說李斯做丞相時,有功勞就歸咎於皇帝,有過錯就自己承擔。而今天丞相收了賄賂,就出賣皇帝的利益,用來博取百姓歡心,因此有罪!”王衛尉又說:“你在外面征伐的時候是最佳時機,如果丞相作亂就會成功,那個時候蕭何不造反,非要貪圖人的一點錢財,這是蕭何淺薄,還是陛下多疑呢?秦就是因為不能聽取意見,不承認自己的過失而亡國了。李斯替皇帝承擔罪過的做法,根本不值得學習,陛下您為什麼要用淺薄的眼光,來看待丞相呢?用殘忍的手段,來對付丞相呢?”劉邦知道自己沒有理,因此不久之後就派使者執符節到監牢中放了蕭何。

    蕭何四次遇險,四次可以化險為夷,依靠了自己的四個貴人,這和他善於發現人才,並且能夠從諫如流有很大關係。這樣的特質在劉邦身上也同樣存在,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貴人相助,所謂的貴人,不過是你曾經的積累或栽培罷了。

  • 5 # 彈指千年

    古往今來似乎總逃不開這麼一個定律,功高蓋主者皆難以善終。不論是臥薪嚐膽的勾踐、還是市井出生的劉邦又或者是愛民如子的朱元璋,他們在登頂之後都不約而同的向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舉起了屠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就是如此吧!熟知漢史的朋友,對於蕭何應該不會太陌生。他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功高蓋主之後還能全身而退的人。在那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蕭何為何能讓劉邦對他放心?為何他能在劉邦的數次質疑之中安然無恙化險為夷呢?我認為主要還是蕭何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蕭何善於積累人脈,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給了他幫助。

    劉邦還是亭長之時爛酒好色,多年來都靠蕭何盡力照顧,劉邦才有機會出人頭地。當初劉邦犯了案,是蕭何幫著說情打關係減免處罰,劉邦經常手頭緊,到處借錢,許多人厭惡他,只有蕭何對他沒有歧視,還多次借錢給他。在劉邦心裡蕭何分量極重。

    第二,蕭何品行謙遜,不爭功忘本。

    當年劉邦斬白蛇舉事,一時天下烽煙四起。劉邦等人攻下沛縣後,誰當老大就成了難題。雖然大部分人認可劉邦,但還有曹參、樊噲等人想上位。於是蕭何提議由劉邦抓鬮,第一把抓到誰誰有就是大哥。然後劉邦就一把抓到了自己!後來劉邦知道真相,原來蕭何每一張紙上寫的都是劉邦。蕭何用自己的度量與智慧,換來了劉邦一輩子的信任。

    第三,秉持處世之道,隨時化解猜忌疑慮。

    劉邦佔領關中攻打項羽之時,蕭何在後方留守。每天無論多晚,蕭何都事無鉅細及時派人向劉邦報告請示,從不擅作主張。凡擅自做主好喧賓奪主的二把手,一般都是遭上司厭煩最終短命。呂后設計蕭何,誘殺了韓信之時,劉邦不在場。在得知韓信死亡之後,劉邦賞賜蕭何許多財物,加以撫慰。蕭何見劉邦賞賜自己,立即會意。不僅拒絕了劉邦豐厚的賞賜,他還拿出全部家財捐給征戰的將士。劉邦給蕭何賞賜,實質上是心底有了猜疑,蕭何用行動傳遞給劉邦一個資訊:臣從不看重高官厚祿,不在乎財富,只求為大漢江山盡一份力。

    正是因為這些緣故,蕭何多次讓劉邦消除了疑慮之心,也讓生之平穩、死之安然,。

  • 6 # 明月照小江

    劉邦多疑的帝王性格,他一生都在警惕蕭何。至少大多數時間裡,心裡都在暗自嘀咕的。試探、提防蕭何,更是家常便飯。這也不能說,劉邦不對。畢竟,大王誰都想做。畢竟,蕭何太重要了。

    綜觀蕭何一生,最驚心動魄的最少有三次讓劉邦不安,被劉邦懷疑。

    在蕭何追隨劉邦以後,主要是留守後方,鎮撫百姓,源源不斷地供給劉邦軍糧和兵士。

    後來,天下已定,論功行賞。群臣互相爭功,好久都沒辦法定下來。

    最後,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封他為酇候,食邑戶數比誰都多。

    功臣們不服氣說:“我們親自拿著武器與敵人拼搏,大小都有百餘戰,他蕭何沒有參加過實際戰鬥,論功行賞,卻高過我們,這是什麼道理?”

    劉邦說:“你們都打過獵吧?”

    大家回答道:“打過獵呀!”

    劉邦接著說:“打獵時,追殺野獸的,是獵狗,但指揮的卻是人。你們只能追殺走獸,所以只能算是功狗,蕭何卻能發號施令指揮功狗,他是功人。你們大多數都是自己跟隨我,最多的也不過親屬二、三人。蕭何呢?他卻是全家全族全都跟隨著我。”

    聽劉邦這番解釋,大家都不好說什麼了。

    列候受封完畢,還要排定位次。

    大家都說:“曹參全身負傷七十多處,攻城掠地,功勞最大,應該第一。”

    劉邦在列候受封時給蕭何說了話,現在不好再替蕭何說話,但心底仍然想把蕭何排在第一。

    這時,關內候鄂千秋說:“曹參雖有戰功,但都是一時一事。我們和項羽相拒,長達五年之久,我們多次被打敗,丟掉了全部軍隊與糧草。蕭何從關中補充,不待詔令,又恰好是在急需時到達,多次使我們絕處逢生。關外雖然多次易手,蕭何卻把關中牢牢控制住了,這些都是萬世的大功勞。當時就是少了一百個曹參,也無損於漢,如果當時少了蕭何,漢卻未必還能保全。怎麼可以拿一時一事的功勞居於萬世之功之上呢?我的意見是:蕭何第一,曹參第二。”

    劉邦聽了,忙說:“講的好,講的好!”

    劉邦在關外作戰,關內的事全是由蕭何主持的,他對劉邦取得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下面讓我們看看,蕭何是如何第一次化險為夷的。

    公元前204年,劉邦和項羽在成皋等地相持不下,連續作戰,互有勝負。戰事如此緊張之時,還多次派人去關中慰問蕭何。

    有個明白人對蕭何說:“漢王在外,戰鬥那麼艱苦,還要不斷派人來慰問你,這說明他對你放心不下。你最好是把你的兄弟子侄凡是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全部送到前線的軍隊裡去。這樣,漢王就更加信得過你了。”

    第二次化險為夷。

    公元前197年,陳豨發動叛亂,劉邦親自帶兵去平亂,到達邯鄲。這時,韓信在關中謀反,皇后採用蕭何的計策,殺掉了韓信。劉邦聽說後,立即封丞相蕭何為相國,並增封五千戶,命令派一名都尉率領五百名士兵作為相國的衛隊。

    許多人都去向蕭何表示祝賀。

    召平原是秦時的東陵候,秦亡後成了普通老百姓,靠在長安城東種瓜為生。他種的瓜特別好,人稱“東陵瓜”。

    召平對蕭何說:“皇帝在外而留你守關中,你又不是在同人打仗,為什麼要給你增封與設定衛隊?這是因為新近出了韓信謀反之事,皇帝對你起了疑心,派人保護你,並不是真的寵愛你啊!你最好謙讓一下,不接受增封的五千戶,並把家裡的金銀財寶全部拿出來供軍需之用,那麼皇帝心裡就踏實了。”

    蕭何依照召平計策行事,劉邦又果然很是高興。

    第三次化險為夷。

    公元前196年秋,黥布造反,劉邦又親自帶兵去征討黥布,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亦未識漢帝何意。

    於是又有人對蕭何說:你被滅族的日子不遠了!你位為相國,功勞第一,還能再高嗎?自從你來到關中,很得人心。皇帝還有什麼可以賞賜你的呢?你為什麼不多買些田地,放債做生意賺錢,往自己臉上抹點黑呢?

    蕭何又只好照辦。

    劉邦平定了黥布,在回長安的路上,許多老百姓都攔住他告狀,說:蕭何如何用賤價強買老百姓的田地屋宇。

    劉邦回來後,蕭何去見他。

    劉邦冷笑著說:“好一個相國,竟然幹出這種事。”

    把所收到的狀子都給了蕭何,說:“你自己去向老百姓交代吧!”

    於是,蕭何說:“長安地方狹窄,地少人多,上林苑是不是可以讓老百姓去耕種啊!”

    劉邦一聽,雷霆大怒說:“你這個相國,不知道接受了別人多少錢財,竟敢替他們來要我的上林苑!”

    立即下令把蕭何押進了監獄。

    後來,經人說情,劉邦也考慮到蕭何年紀已經老了,就把蕭何釋放了。

    蕭何獲釋後便趕快去見劉邦,表示感謝。

    劉邦自嘲說:“相國是好相國,所以我故意把你關起來,是想讓老百姓都知道我的過失。”

    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蕭何逝世。

    蕭何生前購置田宅,必定選擇偏僻貧瘠之處,他說:“後代子孫如果賢能,便會繼承我的簡樸精神,如果不賢能,免得招引權勢人家來爭奪。”

  • 7 # 史全十美

    蕭何作為劉邦的第一任丞相,在劉邦取得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後,劉邦論功行賞把蕭何排在第一位,說明蕭何在劉邦心中的地位之重,

    但是這也少不了劉邦對蕭何的懷疑之心,畢竟劉邦是君,蕭何是臣,私交再好,畢竟是君臣有別,分別代表兩種不同利益,皇帝疑慮大臣是常事,那麼作為臣子的蕭何是怎麼化解劉邦對自己的懷疑的呢?

    劉邦第一次疑蕭何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史記·蕭何世家

    在漢三年,劉邦與項羽楚漢戰爭在滎陽對峙的時候,劉邦在外帶軍披星戴月的與項羽抵抗,卻派使者不斷慰問身在關中之地的蕭何,這是對蕭何的不放心,雖然是劉邦讓蕭何留守關中,作為自己的後勤力量補給基地,但是又怕蕭何在關中影響太大,形成勢力,所以劉邦起了疑心,這時蕭何還沒有發覺劉邦的意思,是蕭何的手下發現了,給蕭何提意見,蕭何就採納了屬下的建議,

    蕭何就把自己的親屬全部安排到前線去了,夠年齡的就去打仗,女子和小孩就作為“人質”留在劉邦身邊,這樣劉邦就放心蕭何不會謀反作亂了,所以劉邦大喜,蕭何也因此化險為夷,也打消了劉邦的疑心。

    劉邦第二次疑蕭何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史記·蕭何世家

    漢十一年,坐了皇帝的劉邦去平定陳豨的叛亂,這時的蕭何與呂后一起在宮內處死了大將韓信,劉邦聽說後,大喜,就派使者要給蕭何加封五千戶,並且為蕭何設定衛隊,蕭何很得意,群臣也都爭相祝賀蕭何升官加爵,

    唯獨淪為平民的召平對蕭何說你的大難就要來臨了,蕭何不解,召平分析說,皇上風餐露宿地統軍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戰事之險,反而增加您的封邑並設定衛隊,你不覺得奇怪嗎?皇上這樣做是因為目前韓信剛剛在京城謀反,對您的內心有所懷疑。設定衛隊保護您,並不是以此寵信您,而是考驗你,希望您辭讓封賞不接受,把家產、資財全都捐助軍隊,這樣才能打消皇上對您的疑慮。”蕭相國認為有道理,聽從了他的計謀。高帝果然非常歡喜。蕭何又一次化險為夷。

    劉邦第三次疑蕭何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史記·蕭何世家

    漢十二年,皇上又去平定黥布的叛亂,也是用同樣的手段,派使者慰問蕭何,蕭何這次聰明瞭,知道皇上又開始懷疑自己了,就按原來做的辦,皇上帶軍在征討叛亂,蕭何就安撫後方的百姓,並且把家財捐出來用於軍資,蕭何認為這樣就會打消劉邦的疑慮,

    沒想到蕭何的一個門客又發現問題了,皇上的疑心已經不是你要謀反叛亂這麼簡單了,而是懷疑蕭何籠絡民心,深得民意,有奪權之嫌了,這可讓蕭何嚇壞了,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時門客告訴他你現在必須多多購置田地,並且低買高賣,讓人民怨恨你,你只有自毀名聲才能保全自己及家族,

    蕭何聽從了門客的計謀,等劉邦返回京城的時候,舉報蕭何低價強買百姓良田房屋的信接踵而來,劉邦笑著說,丞相就是這樣“為民”的嗎,隨後召見蕭何,蕭何認罪,蕭何趁機向皇上要私家園林上林苑的地,劉邦大怒,直接把蕭何關進了監獄,蕭何沒想到,已經到了垂垂老矣的年紀居然下了監獄,不過最後劉邦還是赦免了蕭何,蕭何算是功臣中善始善終的一位,實屬不易。

    劉邦懷疑蕭何有不謀之心,這樣的事情有三次,而作為丞相的蕭何竟然每一次對劉邦的疑慮毫無察覺,都是蕭何的朋友或者門客看出來端倪,從中出謀劃策,才讓蕭何化險為夷的,

    那麼聰明的蕭何竟然不知道劉邦會考驗自己,只能有兩個原因:

    蕭何對劉邦太過信任,言聽計從,認為自己沒有執掌軍政大權,劉邦不會懷疑自己蕭何身居高位,對權力、物質的貪婪,造成對身邊潛藏的危機全然不知,迷失了自我,這是人性的弱點,功成身退除了張良做到了,誰又能比得了呢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韓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蕭何應該比誰都懂得這個道理。

    蕭何明白了這個道理後,蕭何購置田地住宅就選在了貧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園不修築有矮牆的房舍,並且說:“如果我的後代賢能,就學習我的儉樸;如果後代不賢能,可以不被有權勢的人家所奪取。”

    總結

    引用太史公對蕭何的評語來結尾吧

    太史公曰: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彔彔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競顯示器HKC的GX329QN怎麼樣?高畫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