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貓子暱
-
2 # 婦產科垚哥
你好,在這裡,我簡單談談我對人造子宮的看法。
人造子宮可能會在人們不斷突破胎兒體外發育限制的過程中產生。目前,需要至少在母體中發育21-22周才能存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期望能夠將這個時間不斷縮短,直到能夠使胚胎不需要進入真正的子宮。
一旦這項技術投入使用,科學家肯定會關注人造子宮對胎兒的長期影響以及與自然出生胎兒的不同。最開始的時候,可能人造子宮中誕生的孩子會不如自然出生的孩子健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情況都將得到改善。我非常期待有一天人造子宮能夠培育出比自然子宮更優秀的嬰兒。
人造子宮不會像一個母親那樣容易受到疾病或者營養不良的影響,也不會有酗酒或抽菸的嗜好。在強大的計算機、先進的生物技術和微觀機器的輔助下,妊娠過程將進一步最佳化。
思考人們對這項技術的接受程度也非常有趣,究竟多少人會選擇人造子宮?顯然很多準父母不會選擇人造子宮,他們肯定會認為自然的總是最好的。但是對於那些需要這項技術才能實現擁有孩子的夫婦來說,人造子宮的出現預示著人類歷史的一個嶄新階段。
最後談談我對這項技術的看法,最需要這項技術的人是因為沒有子宮或者子宮有疾病,沒辦法自己懷孕的人,對於這部分女性,我覺得她們應該是支援的,因為有了人造子宮,她們有了擁有自己孩子的希望。對於那些健康的女性,如果有這麼項技術,你可以不用自己生小孩,不用忍受那十二級痛,你們不是更應該支援嗎?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時期,生產有時不僅帶來痛苦,甚至帶來死亡。體外培育胎兒將能夠把女性從生育的痛苦中解放出來,這或許是科技對女性最大的回報。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項好技術,只不過剛剛出現的技術,難免要經受一些考驗。
-
3 # 阿彬哥666
個人覺得還是遵循自然的規律的要好,人類進化成這樣自然是有道理的。要是人為刻意的改變可能會產生不可控的改變。
-
4 # 科普大世界
我們常說生孩子是女人的事情,但是可能用不了很久的時間就不是了!因為“人造子宮”在未來終將會出現。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孕育需要在女性的子宮中完成,精子和卵子形成受精卵之後,需要到子宮中進行著床孕育,胚胎會在這裡發育成胎兒,經過10個月的成長才會出生,所以女性承擔了人類繁衍過程中的大部分工作,胎兒在母體中的整個孕育過程也會給女性帶來形體上的變化,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在這方面女性也是很辛苦的,不過人造子宮的出現,可以將女性從人類繁衍的孕育工作中解放出來。
在2020年底的時候,多家國內權威媒體報道了中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取得成功。該院趙高峰、楊蕾和李軍等研究者與去年12月中旬將體外生命支援技術開創性地應用於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實驗,並對成年羊使用多種改良插管方式實施ECMO轉流,在改善氧供的實驗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均取得了成功,標誌著中國在人工孕育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其實早在1969年,法國科學家就嘗試將羊胎置於自制的“人造子宮”內發育,實驗結果是羊胎存活了兩天;近些年來,國外也在對人造子宮技術進行著不斷的試驗和改進,2017年時,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者讓多隻早產小羊在自制的“人造子宮”內生活了4周,完成了其孕育時間,取出後少數有輕微肺炎,其它的各項生理機能正常。
上圖為“人造子宮”生物袋中孕育的早產羊胎,右圖是左圖中羊胎髮育二十天後的情景。
在2018年10月的荷蘭設計週上,荷蘭一家醫療中心首次展示了其研發的人造子宮模型,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歐盟地平線基金會表示要給予資金支援,供該科學團隊研發人造子宮,而該研究團隊則稱有望在五年內製造出一個人造子宮原型,並在2025年前完成相關試驗,之後將投入臨床使用。
上圖為荷蘭設計週上展示的“人造子宮”模型
人造子宮技術的追求是人類子宮的“體外版”,具備孕育人類胎兒的所有條件,並且可以讓早產兒繼續孕育,其技術追求就是胎兒的孕育就像在女性子宮中一樣,具有與真正的子宮相同的生物學條件,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迴圈系統,胎兒的臍帶透過與人工胎盤相連線受氧氣和營養供給等,而且人造子宮上還會安裝各種感測器,模擬母親的體溫、心跳聲等。
該領域的專家弗朗斯·沃斯表示,人造子宮將改變人類和部分動物生育的固有規則,並且對現有的社會倫理造成衝擊,比如未來想生孩子,很可能就像去工廠定製一個產品一樣,現有的人類的代際關係、家庭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將受到挑戰。那麼您認為這種科技的進步會給我們人類社會造成什麼樣的改變呢?歡迎在下面聊一聊喲!
參考資料:
《醫藥衛生報》2020年12月29日文章《中國首次人造子宮胎羊體外培育成功》
《紅星新聞》2019年10月15日文章《挽救早產兒,代替女性生育 人造子宮離我們或許不遠了》
回覆列表
這個科技,說實在,我不支援也不反對。能研發出來是我們人類的一大科技進步,只要不出現使用後的副作用,那我就支援。